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永勝
图书标签:
  • 文化遗产
  • 传统工艺
  • 陶瓷
  • 匠人精神
  • 家族史
  • 地方志
  • 台湾文化
  • 百年窑火
  • 孤独修行
  • 温情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七號錐倒的時候,
我會停下腳步,看看周圍的世界。」
——林永勝

用陶說故事的人,
溫柔的手捏故鄉的土,
用傳承百年的窯火燒成器皿,
承載你我的生活情感。

  眾多餐館、米其林星級餐廳指名合作,
  參與「野臺繫」料理行動計劃,
  用陶土的溫度,細膩呈現主廚料理創作,
  「千秋陶坊」創辦人林永勝,
  第一本季節流轉、茶道侘寂、人生況味的「生活陶」之書!

  所謂測溫錐,是測知窯溫的方式。
  與其他作品一起經歷熊熊烈火的淬鍊,
  透過溫錐的變化以觀察坏體與釉色的狀態。
  當七號溫錐倒地點頭之時,
  窯溫便達到預定的一千兩百五十度;
  七號錐倒了,是燒窯工作的結束,
  也是每一件器物即將發展出一段獨特故事的開始。

  林永勝致力傳承復興南投陶藝,投入創作與教學數十年,
  在拉坏整土之中,他悟得什麼?
  在熾熱窯爐之前,他念及何事?
  器皿於他,是情感的隨身碟,
  是收納你我情感和靈魂的容器。

  本書收錄26篇抒情散文,
  從燒窯爐火側看人情冷暖,
  從陶藝器皿捏塑人間風景,
  是喝茶賞花的,風雅領悟……
  是器皿器物的,人際相處……
  器物承載的不僅是實用至上的表面功能,
  更承載著開懷的歡笑、悲傷悵然的眼淚。

  當七號溫錐倒地,燒窯完成,
  器皿才正要盛裝起故事,四季流轉,空間悲喜,
  以及生命裡每個稍縱即逝的電光……

名家推薦

  為了「南投陶」不顧家人反對,創立工作室,毅然決然投入陶藝創作,一路上走來不斷學習與自我要求,不斷打掉重練,他堅持到底,努力成為他想成為的自己,才有今日不凡成果。——專文推薦|夏韻芬|財經節目主持人、作家

  人生的困境像是在窯內每日都會重複出現的塵土。「清掃他吧。」永勝老師如此說……從故事引導人生的道理,同時見到永勝老師如何看待這個人間。——專文推薦|林楷倫|魚販作家

  廚藝人生,千錘百煉;陶藝人生,溫故知新。汝意百煉陶,化為繞指柔。——Kai Ho何順凱|米其林二星Taïrroir 主廚

  文筆蘊含了實用性與美觀之外,更多的情感、更深的哲思,直搗創作的靈魂。當一位創作者願意用書寫抒發自己,做為讀者的我們是多麽幸福。——Liz 高琹雯|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江振誠|國際名廚

  多年記者工作養成急性子,但聽永勝老師說人生故事,心中各種毛躁似乎也被放進窯爐,一點一點轉化修煉。——吳安琪|TVBS主播

  疫情期間終於跟老師收了幾款餐具在家使用,更親身感受到了永勝老師作品的個性「溫潤、優雅、有故事」,而這樣的故事書寫成冊,實為一樁好事。——吳則霖|二○一九、二○二○年世界最佳咖啡館興波咖啡共同創辦人

  永勝是我眼中最有溫度的男人。透過他的作品,我總能看見四季的流轉,人情的通透,對美感的追求,不管是陶器還是散文,每一個瞬間都凝成了如釉斑斕的永恆。——吳恩文|美食作家

  這二十六篇關於土、關於窯、關於爐火、關於茶的散文,也關乎親情、待人,與接物。暖心熱力遠超過攝氏一千兩百五十度。——李承宇|飲食評論人

  永勝老師在我心目中,不單單只是製作出chef心目中的盛器,他所給予大家的溫暖,就彷彿他的作品一樣,一樣把大家所製作的料理,捧著抱著。——李豫|蜷尾家創辦人

  老師愛泡茶,看完這本書覺得他現在正是壺好茶泡到了第三泡,充滿獨特的香氣、溫暖跟厚度。真心很期待未來能繼續品嚐老師的文字與陶藝作品。——何奕佳|永豐餘生技總經理

  此刻的老師已是書中這支用來探測溫度的七號溫錐,當完美弧線及溫度均已來到,就令人期待開窯那些叮噹響亮的聲音,能成為他的擺渡人我與有榮焉。——「林太做什麼」 陳郁菁|美食作家

  他的陶碗,有一種吻手的溫潤,沒想到他的文字也如水一般,潺潺流動之間,抒情的故事波光粼粼。——許心怡|愛飯團團長

  我記得我們第一次拜訪老師的時候,聊了很久,也很多,但都不是聊陶藝,而是我們彼此的經歷。有感性、有溫度、有感恩、有堅持、有夢想!到現在我還一直放在心上,革命情感的奮鬥。——彭天恩|AKAME 創辦人

  想必是因為器皿與筆墨都注入了生命的細觀,方能詮釋意匠「器以載道;文以托心」的雋永入勝。——馮宇|IF OFFICE 創辦人

  只要有永勝老師在座,一定少不了開朗的笑聲,言談中又蘊含著對生活的正面啓發,每回碰面總是心情愉快,收穫滿滿。知道永勝老師出書了,超級想看!——鄧泰華|斐瑟創辦人

  陶藝家和廚師是一樣的,用著匠人的青春燃燒成爐火只為淬煉出心中所求吧!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相似,我和永勝老師才能成為家人,運用各自的所長,成就對方的理想。——蕭淳元|元餐廳主理人

  永勝老師是非常溫暖的陶藝家,並且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幫台灣許多廚師製作適合餐廳風格的器皿,也開啟陶藝家與廚師的合作風潮。——簡天才|THOMAS CHIEN RESTAURANT廚藝總監

  永勝老師讓器物不只是用途而已,而是透過不斷地運用傳遞情感和溫度,讓器物不只是器物,而是使用者的回憶和連結。——魏幸怡|飛花落院主理人

  (按姓名筆劃排序)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七號窯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的图书简介,重点描绘了书中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主题,同时避免了任何自我指涉或人工痕迹。 --- 《七號窯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图书简介 在江南水乡烟雨迷蒙的深处,坐落着一个被时光遗忘的村落——青瓦镇。这里,千百年来,窑火不息,烧制着代表着这片土地灵魂的青瓷。然而,故事的主角,陶匠周秉乾,却面临着他人生中最严峻的挑战。他不仅是家族世代传承的七号窑的最后一位守护者,更是一位在传统与现代的巨大洪流中,挣扎着寻找自我价值的孤独行者。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技艺传承录,而是一幅细腻入微的时代变迁画卷,一曲关于坚守、失落与救赎的时代挽歌。它深入探索了“手艺人”这一群体在工业化浪潮下的精神困境,以及那些看似古老、实则充满生命力的传统手艺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深度与人间至情。 第一部分:孤灯下的修行——窑火的呼吸与人性的沉淀 周秉乾的日常,是一场与时间、与天地的漫长对话。清晨,当薄雾还未散尽,他已在泥泞的河滩边淘洗最上等的紫砂泥;午后,在昏暗的作坊里,他要靠指尖的触感和经验的积累,完成对泥料的揉捻与塑形,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对前人智慧的敬畏。 七号窑,是故事的灵魂所在。这座拥有超过两百年历史的龙窑,承载着周家的荣耀与秘密。书中详尽描绘了烧窑的复杂过程:从选择柴禾的种类、堆放的次序,到观察窑口的火候、聆听火焰的“歌唱”。周秉乾的修行,是一种近乎苦行僧式的专注。他必须学会与窑沟通,理解泥土在高温下如何蜕变,如何将内心的情感与对天地的敬畏注入到每一件作品之中。这种修行是孤独的,因为在数字时代,很少有人愿意慢下来,去感受那种“慢工出细活”的内在节奏。 然而,这份孤独并非全然的寂寥。在周秉乾的内心世界里,涌动着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他与已故的父亲、以及那位教导他掌握失传釉料配方的神秘老者之间的精神连接,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每一次成功的出窑,都是对先辈的告慰;而每一次失败,都像是对自身信念的拷问。 第二部分:裂痕与温度——人际网络的重构 故事的高潮,始于七号窑的一次灾难性的倒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垮了老旧的窑体,也似乎击碎了周秉乾支撑了半生的精神寄托。外界的压力随之而来:家族对变卖土地的催促、商业资本试图将青瓷制作流程工业化的诱惑,以及村民们对他能否重建的质疑。 在这一“倒塌”之后,书中的叙事视角开始拓宽,展现出周秉乾与外部世界的复杂纠葛。 “她”的出现: 城市归来的年轻艺术史学者林溪,带着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执着与现代的学术视角,闯入了周秉乾封闭的世界。两人在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手艺”和“如何在当代复兴传统”的争论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与微妙的情感张力。林溪的到来,迫使周秉乾跳出“匠人”的身份,去审视自己的生活。 老伙计的坚守: 镇上的老木匠、采石人,这些同样在时代边缘挣扎的手艺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周秉乾。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朴素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底层手艺人群体之间互相扶持的温情。 商业的诱惑与挣扎: 镇上新兴的旅游开发商,代表着效率与利润的另一极。他们试图用资本的力量“包装”和“量产”青瓷。周秉乾必须在“为生计”与“守住本心”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第三部分:重建的意义——在破碎中寻找新的圆融 图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重建”的过程。这种重建,不仅是物理上修复七号窑的砖石,更是对周秉乾内心世界和家族传承理念的重新构建。 周秉乾不再是那个固守旧规的孤傲匠人。在与林溪的合作中,他开始尝试将失传的釉色重新调配,并将一些现代的审美元素巧妙融入传统造型中,但前提是,这些改变必须能增强作品的“气韵”,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装饰。 最终,七号窑以一种全新的形态重生,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烧制传统器具的作坊,而成为了一个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空间。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要在坚守核心精神的基础上,勇于接受时代的洗礼,让古老的技艺在新的土壤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七號窯倒了》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坚守、关于被遗忘的温度的深度力作。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片迷雾中的窑场,感受泥土的芬芳,聆听火焰的低语,体味一个孤独守护者如何在破碎中,找到了最真实、最温暖的自我救赎。这本书会让你重新思考,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今天,我们真正需要留住的,究竟是什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永勝


  成長在南投山城的田野,內心是一個拒絕長大的男孩。喜歡閱讀、書寫、攝影和美食的無可救藥樂觀主義者。退伍後,從做陶老師傅口中聽聞了南投陶百年的興衰歷史,決心投身為延續這項百年的地方工藝而努力。用一種緩慢的步調生活著,因為緩慢,所以觀察得到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並樂於和朋友分享生活中的點滴溫暖與感動。

  ■■ 臉書追蹤:「林永勝」

  千秋陶坊
  成立於女兒出生的一九九七年。

  做陶的態度也如同養育女兒一般的心境。從每一個細節出發,用心製作每一件交付在他人手上的作品。不論是茶具或是餐具,都從使用者的角度考量,希望做出如同那些流傳久遠,沒有落款的器物。不用記得作者是誰,只需用心感受,眼前的作品是一件值得捧在手心,細細品味的器物。

  ■■ 臉書追蹤:「千秋陶坊」
 

图书目录

推薦序|他的溫度——淺談林永勝《七號錐倒了》◎夏韻芬
推薦序|窯內塵土,務必清掃◎林楷倫
推薦語
自 序|你的七號錐什麼時候倒?

輯一・土裡的況味:那些關於器物的事
情感的隨身碟
消失的美好
不負責任的工作
年輕真好
照顧腳下
萬年狗屎
窯神的賞賜

輯二・坏中的情懷:因陶而遇的那些人
菓菓
不累的爸爸
綠豆粉粿
櫻花樹下的早餐
摔壞作品的媽媽
藍色稀飯
不一樣
黑色的玫瑰花
什麼樣的餐廳

輯三・火上的心性:由做陶而生的感悟
殘心
圓形的支點
夏荷
是誰成就了你
我說的都是真的
齒輪
聰明鳥
不當國寶
方舟濟河
井蛙知天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2191
  • 叢書系列:看世界的方法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他的溫度——淺談林永勝《七號錐倒了》
夏韻芬(財經節目主持人、作家)


  很多人認識陶藝家林永勝,溫和謙遜、不慍不躁,性格有謙謙君子之風,作品純淨優雅,平易近人且豐盛。

  我是先認識他本人才喜歡且欣賞他的作品。

  我與他的相識始於吃,印象中他是一個吃貨,星級的料理他如數家珍,麵點小店一樣吸引他,在他的觀察中,每餐都是味蕾的享受;更多時候,他總是觀察出料理人的用心跟別出心裁。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吃美食,餐後的甜點驚人得好吃,只是我忍不住叨絮:「鋪上金箔不免俗豔。」一旁的他用心拍照,然後把照片給我看:「其實這樣不會『黑嚕嚕』,反而有驚豔效果。」

  我們會交換美食。有一天,他寄來燒餅,兒子說:「藝術家手好巧,會做陶土也會捏麵團,下次請他順便放到窯裡烤好再寄來。」他聽完之後哈哈大笑,其實這是菜市場阿媽的手藝,他學不來。吃貨不只是吃,而且重感情。

  他還是一個碎唸的人,常常看他在臉書上抱怨「遠得要命的餐廳」又給他新的考驗,他常常忍不住說「顏色再淡一點、山再小一點」、「這樣簡單,不會自己做!」看似抱怨廢文,其實也表達他的陶瓷,做法並不像烤麵包,工序很繁瑣,有拉坏、黏貼、素燒再上釉,然後降溫,顏色要試過好幾次,運氣好就可以做到自己想要的作品,如果失敗或是不如預期,一切回到源頭,重新來過。

  碎唸也是他嚴謹的結果。我曾經跟他提過早年在日本買過的柴燒陶藝,迷戀柴火灰燼在高溫下散裂的花紋,無法想像、令人期待的美麗,他卻嚴厲地認為一件不小心燒出來的作品,如果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即使再精采,也失去了創作的意義。

  必須盛讚他是一位投資達人,因為他把價格跟價值詮釋到位,價格就是生產者有形及無形的成本以及加上想要的利潤;至於價值,他認為使用才能夠產生感情並延伸價值,讓我想到我訪問過的一位作家洪愛珠,她寫到:「妥善照顧的鐵鍋或比人長壽,不怕生別離。」一切器皿的價值都跟使用者有關,也因為使用者留下價值。

  嚴格說來,他是半途出家,曾是西餐廳駐唱的學生民歌手,他小時候作文比賽得獎、他的照片拍得極有攝影眼,為了「南投陶」不顧家人反對,創立工作室,毅然決然投入陶藝創作。一路上走來不斷學習與自我要求,不斷打掉重練,他堅持到底,努力成為他想成為的自己,才有今日不凡成果。

  文末也輪我碎唸,記得永勝跟我分享出書計劃的時候,欣喜愉悅地像個大男孩,我以出版前輩身分,提醒他一定要有企劃、大綱,日日筆耕。原本擔心他在烈火與美食間分身乏術,但是他如期出版,印證他一貫依循心裡的軌道向遙遠的目標前行。我很喜歡他散文式鋪成的陶藝與人生,期待更多人喜歡這個人、這本書。

推薦序二

窯內塵土,務必清掃
林楷倫(魚販作家)


  大家的童年裡,或多或少都做過陶藝,作品上釉燒成。我從來沒想過為什麼要花好幾天的時間去燒製,因為火很可怕不會是小孩去做,因為常人根本不知道燒陶是什麼樣的工作。一般人接觸的陶藝,頂多在捏製與選擇釉色,指導老師常會對捏製的創意提出想法,但他們都沒有說燒陶本身即是種精密的創作。

  我與永勝老師認識在蕭淳元(元餐廳主廚)的中秋聚會,喝酒吃肉我與他聊著美食,聊著哪個廚師喜歡什麼,他摸自己的肚子說職業傷害。這幾年永勝老師供應許多餐廳的碗盤,職業傷害應該是手腕呀或是腰有舊傷呀,怎麼會是肚子呢?

  他是個愛吃、懂吃的人。喜好美食,對他而言有兩種含意,一個是理解廚師的創意與個性,另一個是怎樣的質感才相應於食物。食器的質感是觸覺,觸覺包含粗糙或光滑、沉重或輕盈;質感是視覺,是造型、是山是海;質感是溫度,持碗持盤的瞬間冷熱,嘴唇輕碰碗側的傳暖。這一切的質感,來自於經驗與自我要求。更重要的是永勝老師一定理解廚師與餐食的關鍵點,是人,餐食如人,而以人製陶。

  這本書寫了許多永勝老師遇到的人,如瓦斯行的小張,探討工作的本質,又如茶藝課的老師與同學,探討茶與陶、人之間的關係。更引人入勝的是他說起與女兒菓菓的故事,透過對菓菓作品的討論,又回到做陶的原點在哪?如何保持個人風格亦對客戶有所交代,如何任性也可愛?這些對話過程讓人覺得做陶如同做人,我們必須不斷燒製自己成為完整的成品,同時,也得揉捏出自己還有童心的模樣。

  我沒有跟永勝老師說過,他的食器有他的影子,也有他對這些餐廳的期許。那些食器是他的創作,設身處地為他人思想,同時保有自己的影子,透過燒的溫度,透過土的濕度,甚至是將手凹起緩緩整型一個碗一個盤。他不是個任性的藝術家,因為他很體貼,同時他也是個任性的藝術家,因為他會想像別人的世界,卻是貼切。

  「只有把自己放在和別人相同的高度上,才能理解對方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是誰成就了你〉)

  從書中摘取這句話,再回到這本書與永勝這個人吧。人生的困境像是在窯內每日都會重複出現的塵土。「清掃他吧。」永勝老師如此說,畢竟人不知道何時會被塵土迷濛了眼前的路,畢竟塵土也會影響成果。從故事引導人生的道理,同時見到永勝老師如何看待這個人間。

  最後我要說個小故事。某天永勝老師打給我,問我台灣有什麼貝類。我想說又要烤肉喔,我先問他要吃哪種,他說要紋路深刻。台灣蛤殼平滑,牡蠣又過度粗糙,我找了血蛤給他。

  「這要幹什麼?這個要用烤的喔。」我叮嚀保鮮與煮的方法。

  「做小小的盤。」他說。

  他將血蛤的殼,壓印在陶上。他跟我說,某個主廚問台灣的貝類能否做食器?永勝老師不是以擬摹大型貝類來做盤,而是問我台灣的現狀有哪些能做的,他真誠直接地烙入食器之中,直球對決。

  直球對決,失敗了又何妨,再丟幾顆變化球也行。

  如今,這本書的溫錐倒了,文字做為食器,也能讓讀者感受溫潤厚實不躲避粗糙的質感,務必捧在手上,暖暖感受。

自序

你的七號錐什麼時候倒?


  溫錐,是燒窯時除了測溫棒以外,另一種測知窯溫的方式。

  測溫棒所能接收和傳達的只是窯內的溫度,而測溫錐則是與其他作品一起經歷熊熊烈火的淬鍊,在相同的升溫曲線下蓄積著相同的熱能,因此透過溫錐的變化,可以更真實地觀察坏體與釉色的狀態。

  就像人生,因為無法經歷與他人相同的生命歷程,僅憑表面上一切所聞所見來判斷,只是極為膚淺的猜測與假想,並非真實,也無法感同身受。所謂的真實,其實也只是在觀察到的短暫片刻,並非恆久不變的永恆?覺察的當下便已是過往。如《金剛經》中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個念頭的閃變,故事的發展便走向了不同的終點。

  每一支不同代號的歐頓溫錐,都代表不同的燒成溫度,當七號溫錐倒地點頭之時,窯溫便達到預定的一千兩百五十度,也代表燒窯階段的完成。關上瓦斯閥門,當窯火熄滅的那一刻,靜靜地站在窯門前,雙手合十,感謝窯爐所忍受的煎熬,也感謝身體所承受的疲累。

  七號錐倒了,象徵一個工作階段的結束,也是每一件器物即將發展出一段獨特故事的開始。

  在燒窯完成與下一個工作銜接之間休息的片刻,我喜歡閱讀、喜歡寫作,更喜歡觀察與收集做陶生活的點點滴滴與朋友們分享。工作室那張茶桌,就像許多人生故事的交換平台,承載著你我他的悲喜,有開懷的歡笑,也有悲傷悵然的眼淚。

  做陶的二十幾年來,不論是教學或器物的交流,或是在每一次旅途中,所遇到的人、事、物,總帶來許多的感動與啟發。偶爾也會將這些感動分享到臉書上,有人說:「做為一個器物的作家,臉書上應該多放作品就好,不要寫一些有的沒的。」但是對我來說,不論是做陶、拍照或書寫,都不是以賺錢為主要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透過這些事情,為生活留下紀錄或將自己的感動分享給更多的人。

  生活中,從來不缺乏各種的美好與令人感動的事物;但是生活中的壓力與繁忙的節奏,使我們逐漸失去了對愛的感受及欣賞美的能力。在各種環境下努力地求生存,卻忘記要安靜片刻來感受生活。拚命追逐物質與財富的積累,只在乎或計算著自己又得到了哪些夢想中的追求,卻不曾留意在我們努力追夢的同時,生命中也悄無聲息地失去了那些更寶貴、更值得珍惜的一切。

  以為,獲得愈多就可以愈快樂;卻有一句歌詞是這麼唱的:「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失去以後會發現,原來追求並不會讓我們更快樂;獲得的快樂是短暫的,但有些失去卻可能讓我們永遠都不快樂。就像叔本華曾說,欲望在滿足之前是痛苦,在滿足之後是無聊。如此反覆地追趕過程,痛苦與快樂輪轉,猶如蛋生雞或是雞生蛋這般難解的存在。生命的進程是一連串不斷的轉彎,快樂的定義取決於我們的選擇。

  小時候在冬天上學的途中,我會因為路旁稻梗上的霜而停下腳踏車,把書包丟一旁,玩到上課鐘響了才進到教室。當然免不了老師的責罵和處罰,但是那短暫的玩耍足以讓我開心地度過一整天,所以我還是願意拿一節課的罰站來換取一整天的快樂。整個冬天只要路邊有霜,我幾乎就沒準時進過校門。

  在師長的眼中,像我這樣的孩子是令人頭痛的。但也或許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給我很大的自由和空間,讓我有機會用自己的節奏去觀看這個豐富的世界,慢慢地感受那些生活中細微的感動。

  這些年不斷和身邊的朋友分享生活中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動,常有朋友說:「你應該出一本書。」在我內心深處也的確藏著出版著作的夢,卻未曾想真的會有實現的一天。

  有鹿文化是我非常喜歡的出版社,到有鹿文化面談的那一天,內心澎湃的情緒,那股雀躍和不可置信的心情,就像當年在產房外等待女兒出生的那刻一樣,欣喜激動難忍。每晚在工作後堅持到深夜的寫作過程,都是一次觀照自己內心情感、回憶的發掘與療癒。

  瓦斯窯裡的溫錐,忍受著窯裡的溫度,在不堪承受的時候而傾倒。當七號錐倒的時候,我會停下腳步看看周圍的世界——你的溫錐呢?什麼時候倒?什麼時候可以停下腳步來感受一下最簡單的美好?或許就是現在,好好地感受一下你心裡溫錐的角度,不要等它承受不住了,才知道要停下心裡那無止境向前追求的火。

  這本書,記錄的是我多年來在做陶生活中的各種感動,野人獻曝般在冬日的暖陽下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一絲絲溫暖。一件器物的完成不在出窯的那一刻,而在它盛滿了與使用者交融的情感之後;一本書的完成也不在出版的時候,而在這些文字或許能夠帶給你些微感動的時刻。

  感謝你的閱讀讓這本書完整,謝謝有鹿文化讓我圓夢,謝謝最可愛的編輯彥如在成書的過程中對我的種種鼓勵和協助。更要感謝,陳惠珠老師當年的鼓勵讓我愛上閱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很少遇到能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画面感”的文学作品。这本书的场景构建,简直可以拿去拍一部极具东方美学的电影。它的美学基调是内敛的、素雅的,就像一幅经过了数百年岁月洗礼的宣纸画,每一笔墨的浓淡干湿都恰到好处。作者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他对所描绘对象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比如他对某种特定工具磨损痕迹的描绘,那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磨损,更是情感和历史的烙印。这本书的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有效地避免了冗长带来的疲惫感。它像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蒙太奇镜头,将过去、现在和近乎哲学的思考交织在一起,流畅且富有韵律。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或许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极其小众、专业化的领域,转化成了一个普世的情感载体。它让我们看到了,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那种对完美的极致追求、对技艺的敬畏之心,才是人类精神中最宝贵的部分。它不是在贩卖怀旧,而是在重申一种生活态度。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阅读的书,而不是仅仅用眼睛。它的语言结构复杂精妙,时常使用长句来承载复杂的情绪和多层次的意象,这要求读者必须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精确位置和分量。我尤其佩服作者驾驭情绪的功力,他笔下的世界里,悲伤和喜悦往往是并存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一方能脱离另一方而独立存在。书中展现的“温情”,也不是那种外放的热烈,而更像是一种暗涌,是渗透在日常琐碎中的相互扶持与默默理解。那种超越言语的默契,通过细微的动作、眼神的交汇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结构很像一个精巧的八音盒,当你拨动某一根弦时,所有相关的记忆和情感就会同时被触发,形成一个复杂而优美的和声。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明确的结局,而是将人生的许多难题以一种开放式的姿态呈现出来,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思考空间。读完合上书本,感觉自己好像刚刚进行了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质地,仿佛是未经雕琢的璞玉,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岁月的沉淀。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令人惊叹,他描摹的那些日常场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被赋予了近乎神性的光辉。比如他描述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古老窗棂的瞬间,那种光影的交错、尘埃在光束中舞蹈的景象,让人感觉自己也置身于那静谧的千年老宅之中。叙事节奏的把握也极其老道,时而如潺潺溪流般舒缓,浸润人心;时而又如同山洪暴发,情感的洪流瞬间将读者席卷。这本书的结构并非是线性的,它更像是一张由无数记忆碎片编织成的网,每一个碎片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当你试图将它们拼凑完整时,却发现完整的意义本身就存在于这些破碎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时间”这一主题的处理方式,他并没有试图去量化时间,而是用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去感受时间的流动——那些等待、那些守候、那些在漫长岁月中被遗忘又重新被唤醒的物件和情感。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部献给所有执着于某种古老技艺和生活方式的灵魂的颂歌。读完后,我心中的那片浮躁之地,似乎也被这古朴的文字浸润,变得宁静而深远。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带有“匠人精神”主题的书籍有些抗拒,总觉得会是枯燥的说教。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视角非常巧妙,它没有站在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去评判,而是通过一系列非常生活化、近乎纪录片式的片段来展开。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于“传承”和“断裂”之间复杂关系的描绘。他没有简单地歌颂传统的美好,而是深入地剖析了坚守者内心深处的挣扎——当世界飞速发展,你所珍视的一切似乎正在被无情地抛弃时,那种既要拥抱时代,又要守护根源的撕扯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其中几段对话的处理,简短却力量十足,没有一句废话,却将人物之间深藏的爱与理解无声地传递出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克制,它懂得留白,懂得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未言明的空白,这种互动性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个人化和深刻。我甚至在某些章节后面,需要停下来,做几次深呼吸,才能从那种强烈的共情中抽离出来。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瞬间,我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却又极其温柔的力量拽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维度。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大胆,充满了实验性,大量使用了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模糊地带的表达,这使得阅读过程成了一种探险。我必须承认,初读时会有些许迷惘,那些跳跃的意象和非传统的句法结构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放弃传统的阅读习惯。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作者似乎摒弃了世俗的喧嚣,专注于挖掘人类情感最深层的、最原始的内核。书中对于“孤独”的探讨,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悲情,而是一种带着尊严和使命感的自我选择。他描绘的那个坚守者的世界,是如此的自洽而完整,即便外界风云变幻,他的世界依然是坚不可摧的。这种精神力量的展现,远比任何宏大的史诗叙事来得更具震撼力。此外,书中对于环境的渲染,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那些关于泥土、火焰、光线和气味的描写,简直是在用文字进行一场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触摸,都能被文字精准地捕捉并传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