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常物語:以物語百味,畫寫100則飲食生活中的美好

食常物語:以物語百味,畫寫100則飲食生活中的美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葉懿瑩
图书标签:
  • 美食故事
  • 饮食文化
  • 生活美学
  • 慢生活
  • 治愈系
  • 绘本
  • 散文
  • 日常
  • 温暖
  • 百味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屬於季節的飲食日常
  100則尋常事物微觀術

  最濃厚的季節感
  最貼近本地的日常美好
 
《烟火人间录:寻常巷陌里的百味人生》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美食指南,亦非详述烹饪技艺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卷铺展开来的光影速写,一串串串联起个体生命与周遭环境的细密叙事。我们试图剥离食物本身所承载的“教条”与“仪式感”,转而聚焦于食物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那些更隐秘、更具人情味的角色。 《烟火人间录》收录了百则关于“吃”与“生活”交织的故事与观察。这些故事的发生地,并非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华丽后厨,而是那些平凡无奇的街角小店、昏黄的家庭厨房、或是午后阳光洒落的窗台边。我们相信,真正的“味觉记忆”,往往与特定的人、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心境牢牢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密度。 第一章:灶台边的哲思——日常的仪式与反思 本章着眼于厨房内部的微观世界。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烹饪常常被简化为一种快速获取能量的手段。然而,我们记录下那些坚持慢工出细活的瞬间:奶奶搓揉面团时指尖的力度,父亲小心翼翼地为一锅汤调味时的专注,以及年轻人在有限的空间里,如何将一蔬一饭变成一种自我对话的方式。 这里探讨的“哲思”,不是宏大的理论,而是关于等待的艺术。等待水开,等待食材释放出本真的香气,等待家人归来的那一刻。我们观察到,食物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是时间被具象化的过程,它教导我们耐心,也重新定义了“满足”的阈值。例如,对一块烤得恰到好处的焦糖布丁的描写,重点不在于配方有多么精妙,而在于如何捕捉到糖在高温下从固态到液态,再到冷却后重新凝固的那种微妙的质感变化,以及品尝者在听到“咔嚓”一声时的瞬间惊喜。 第二章:街巷的回响——城市脉搏中的食物地标 城市的面貌,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气味所定义的。本章带领读者穿梭于不同城市或社区的“食物地标”——那些也许没有招牌,却被老街坊们世代相传的摊位。 这些地标是社区历史的活化石。一家卖了三十年的煎饼果子摊,其油的温度、面糊的稀稠度,记录了城市规划的变化和居民迁徙的轨迹。我们描摹了清晨第一缕阳光下,摊主熟练地将食材铺开,与早起上班族之间默契的眼神交流。这里的食物,是社交的润滑剂,是陌生人建立联系的最小载体。它关乎地理,关乎记忆,更关乎一种归属感。书中的一则小故事记录了在外漂泊多年的人,如何仅凭空气中飘散的某种特定香料味,就瞬间被拉回童年记忆的场景。 第三章:时间的味道——节令与变迁 人类的饮食习惯,深受自然规律和传统节庆的制约。本章深入探讨“节气”对餐桌的影响。我们没有罗列各节气的“宜食清单”,而是记录了人们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来配合自然。 例如,在描述“冬至”时,重点不在于饺子的形状,而在于一家人在包饺子时,如何在寒冷的天气里,围着一张摆满面粉和馅料的桌子,互相提醒“别把馅儿包漏了”的温馨场景。再如“暑假”里的冰镇西瓜,它象征的不是解暑,而是童年无忧无虑的午后时光,是汗水与凉意碰撞出的独特体验。食物在这里成为一种时间标记,用味道来划分过去与现在。 第四章:身体的私语——食物与内在的连接 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食物如何与个体的身体、情感和精神状态产生深刻的连接。这部分相对内敛和私密。我们探索了在生病、失落或获得重大成就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的那些“治愈性食物”。 “治愈”并非指营养学上的补充,而是心理上的慰藉。也许是一碗清淡如水的白粥,代表着身体对休息的渴望;也许是一块浓郁到近乎罪恶的巧克力,是对压力的一种无声释放。我们记录了那些关于“什么都不想吃”和“只想吃某样东西”的内心挣扎,以及最终选择某样食物背后的微妙心理需求。这些篇章试图揭示,身体对味道的偏好,其实是情绪在画布上的投射。 --- 《烟火人间录》是一部关于“在场”的书。它邀请读者放下对“完美食物”的追求,转而欣赏那些散落在生活褶皱中的真实瞬间:粗糙的餐巾纸、略微烤焦的饼边、以及那份需要用心去品尝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味道。这些故事,如同城市里的每一盏灯火,虽微弱,却共同构筑了人间最真实、最温暖的底色。它们关乎生存,更关乎如何有尊严、有温度地生活下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懿瑩  I -Ying Yeh


  倫敦藝術大學坎伯爾藝術學院畢業。2010年起,陸續參與報章雜誌、書籍封面與商業委託等插畫繪製工作,題材包括國內外文學作品、飲食、旅遊、生活風格、藝術文化等。2011年以作品《I feel, therefore I am》獲選收入於美國插畫年鑑《American Illustration 30》。2015年出版《季節禮物:插畫家的台灣旅行記事》,以清新誠實的筆觸與色調搭配文字,呈現台灣各角落的人文風情。此外,期間以獨立出版方式發表個人創作,於2014年推出《愛玉子之小蜂旅程》、2016年推出《花想THE GARDEN IN MY MIND》。

  2023年,歷時五年的籌備,出版最新圖文著作《食常物語》,分享自身日常中的觀察與體悟。目前,持續以繪畫與書寫來記錄生活、感受美好。

  網站www.iyingyeh.com
  信箱info@iyingyeh.com
  IG  iyingyeh
 

图书目录

春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農場雞蛋
2.餃子皮
3.水餃子
4.薺菜
5.牛皮紙袋與金時地瓜
6.紅色鱷魚
7.揀菜
8.包子
9.貓與紙箱
10.水裱膠帶
11.花名
12.小扁仔
13.帶肉派去野餐
14.大蔥好大
15.蔥白的切法
16.孩子的蒐集
17.稻田裡的糖果
18.飛沙村的紫蘆筍
19.哈姆
20.老茶具
21.孟宗筍
22.貓的焗烤盤
23.梅仕事
24.黃毛斑馬
25.佛手瓜

夏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自製雪裡紅
27.半天花
28.房間裡
29.醃蕗蕎
30.過貓野菜花束
31.小陶蟬
32.草山農忙
33.蟠桃
34.青苔便當
35.切片冬瓜
36.球芽甘藍的剖面
37.第一件T恤
38.蝴蝶針
39.粉粿
40.恆春來的愛文
41.鳳眼糕
42.花生酥
43.輪切辣椒乾
44.九宮格烤吐司
45.櫻桃蘿蔔
46.自製漿糊
47.野薑花
48.草菇新鮮不新鮮
49.烤鳥蛋
50.無籽酪梨

秋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口水巾
52.美肌白光
53.高麗菜的切法
54.培根
55.梅乾菜
56.帶卵柳葉魚
57.鬆餅君
58.純手拉麵線
59.黃金板栗
60.菱角
61.台北植物園裡的長型溫室
62.月桂葉
63.最後的阿里山山葵
64.水針魚
65.打開甜豆莢
66.吐司M型化
67.特殊手縫針組
68.眼鏡
69.提早關燈
70.阿里鳳鳳
71.紅蘿蔔盆栽
72.白帶魚
73.優雅的束縛
74.台灣獼猴桃
75.小里芋

冬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大白菜的切口
77.矽膠指套牙刷
78.可頌與炒蛋
79.砧板上看月亮
80.三層老鐵櫃
81.玉米濃湯
82.霧面的黑陶盤
83.保存容器
84.刺蔥
85.蓮藕切片
86.姊姊色
87.切麵刀
88.手織鍋墊
89.老派奶油蛋糕
90.洗章魚
91.汆燙
92.馬告
93.色紙
94.潘朵洛
95.想像的兔
96.長實金柑酒
97.柴把湯
98.五重皿
99.木供盤
100.小兔包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43206
  • 叢書系列:Wander
  • 規格:線裝 / 128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後記

  關於飲食題材
  飲食在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們的身體由攝取的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化為血肉所組成。對我來說,飲食生活這個題材再理所當然不過了。當我們關注身邊的飲食日常時,就如同在關注自己的身與心,我大概是抱持著這樣的心去面對身邊的鍋碗瓢盆、蔬菜瓜果,甚至是奶蛋豆魚肉類。

  關於靜物
  從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到成為一名母親,這些年,在我生命中歷經各種身分與環境的轉變、面臨工作上的起伏與瓶頸時,是創作讓我感到安穩與踏實,彷彿找到一種歸屬感。畫靜物讓我感到平靜,寫靜物讓我感到專注。這個創作計畫陪伴著我超過五年的時間,像是一股無形而強大的力量,驅使我用心過日子,找到心中最純粹的自己。我嘗試從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身邊的事物,透過描繪靜物來記錄生活中美好的片刻與回憶,喚醒平凡中所藴藏的溫暖、驚喜與詩意。
 
  致謝
  謝謝鯨嶼文化的社長暨總編輯湯給我寶貴的機會,多年來的耐心與信任,讓我這個有點任性的作者花了五年多的時間才將書完成。謝謝平面設計師暨插畫家鄧彧的大力協助,讓這本書能幸運有著純粹洗鍊的質感樣貌呈現給讀者。

  謝謝我的先生,作為我創作路上最強大的後盾與軍師,一直以來的支持,才讓我有勇氣與毅力完成這一百篇圖文。謝謝我的小孩,讓生活變得很不一樣,我才能有著前所未有的感受與想法,投注在作品裡。忙碌的育兒生活,反而讓我更有意識的想去實現自我,說起來有一點不可思議。

  最後,要謝謝自己,完成了這一本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见时就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纸张质感非常细腻,带着一种温润的触感,而不是那种冰冷的、批量印刷的平滑。色彩的搭配也十分讲究,那种深沉的墨绿与米白色的文字形成了优雅的对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传统的手工印制物。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制作者的匠心,字体的选择既易于阅读,又不失古典韵味,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经过精心构图的水墨画。在翻阅的过程中,你能感觉到作者对于“物”的尊重,不仅仅是文字的呈现,更是实体书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气息。尤其是那些插图,虽然我还不了解具体内容,但仅从版式上就能预感到,它们一定是用心绘制的,而非简单的照片堆砌。整本书拿在手里,重量适中,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感觉手里握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对于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它成功地将“阅读”提升为一种仪式感十足的感官享受。

评分

从文学角度审视,好的文字作品必然具有独特的“声响”——一种不易被模仿的语言特质。我好奇这本书的作者是如何构建他的句子音乐性的。是偏向于那种古典文学中精炼凝练的句式,还是更倾向于现代白话文中蕴含的韵律感?我期待看到那些富有画面感的动词和精准描摹的形容词,它们能让读者在脑海中自动生成高清的“电影画面”。如果作者能在描述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时,总能恰到好处地安插一两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那这本书的阅读价值便会大大提升。优秀的散文家,其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它不只是承载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我希望这本书的遣词造句,能够超越简单的信息传递,达到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让我在合上书本后,还能回味起那些被文字雕琢过的瞬间。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其叙事节奏的把握至关重要。我个人偏爱那种娓娓道来,不急不躁的叙事方式,它能让人在文字中寻找到片刻的宁静,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从这本书的标题来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我推测,它的文字一定不会是那种直白的、说教式的陈述,而是会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场景,巧妙地渗透出作者对于“常态”中“非常美”的洞察力。我设想,或许第一章会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和一杯热茶的温度开始,层层递进,将读者带入一个由细腻感知构筑的世界。这种叙事结构,往往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将书中的场景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照和反思,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如果它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就远超了一般食谱或散文集的范畴,而成为了一面映照我们日常生活的棱镜。

评分

最后,作为一名追求深度阅读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作品中传达出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本好书,总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心境。我期望这本书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是积极、健康且充满对世界温和的善意的。它应该提供一种平衡的视角,既能欣赏到生活中的精致与优雅,也能接纳日常的琐碎与不完美。如果作者能在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对自然、对手艺人的尊重,以及对食物本源的敬畏,那么这本书就拥有了超越时间的美德。它不应该仅仅是提供暂时的愉悦感,而是要像一剂温和的调味剂,在读者的精神世界里,留下持久的回甘,让人在面对复杂世界时,仍能保持一份简单而纯粹的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

评分

关于主题的选择,我个人对那些将宏大叙事拆解到微观层面的作品情有独钟。如果这本书真的聚焦于“饮食生活中的美好”,那么它必然会触及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与情感连接。美食本身就是文化、记忆和情感的载体。我猜测,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教人如何烹饪的层面,而更可能是在探讨“为什么我们选择以这种方式进食”。是关于家庭聚会的温馨场面?是关于独自一人时对自我的慰藉?还是对某个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味觉记忆的唤醒?我期待它能深入挖掘这些看似日常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比如时间感、仪式感,乃至于地域的性格。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深度挖掘,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心灵震撼,让人重新审视自己与“吃”这件事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