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蘇軾詞選(二版)

新譯蘇軾詞選(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鄧子勉
图书标签:
  • 宋词
  • 苏轼
  • 文学
  • 诗歌
  • 古典文学
  • 文化
  • 艺术
  • 选集
  • 翻译
  • 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蘇軾作為一代文豪,不僅詩文書畫成就卓著,詞作也以推陳出新見長,開啟了南宋豪放詞一派的發展。詞最初的功能是娛賓佐歡,為歌舞宴聚所必需,因此內容多不離兒女之情、傷春悲秋等題材,它們在柳永的手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蘇軾作詞則不墨守傳統,他將本屬詩歌範疇的題材引入詞的創作,諸如農忙、悼亡、贈別、言志、詠物、詠史、談禪等,隨著詞的題材擴大,詞逐漸由供歌妓演唱助興的地位,雅化為文人抒寫人生感慨的工具。本書精選蘇詞二百餘首,既有婉約豔麗之作,又有清曠豪邁之歌,風格多樣。其編排次第,乃依詞調字數多寡,先小令,後長調。原文以元代括蒼葉曾南阜書堂校刻的《東坡樂府》為底本,每闋詞均附有詳盡的注釋、語譯、賞析;透過本書,讀者不但得以欣賞蘇軾賦予詞的新內涵,亦可窺見蘇軾屢遭逢貶謫後的人生感慨,以及對仕途的倦怠、對退隱的嚮往,為研究蘇軾其人其詞不可或缺的佳作。
宋代文脉的瑰丽画卷:《宋词大家与时代精神》 一、引言:宋词的黄金时代与时代精神的投射 宋代,一个在文学艺术领域璀璨夺目的时代。如果说唐诗以其恢宏的气象和磅礴的格局,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那么宋词,则以其婉约细腻的笔触、深沉内敛的情感,开辟了文学表达的另一座高峰。宋词不仅是文学形式的革新,更是时代精神的精妙投射。它承载了文人阶层在政治动荡、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心绪,从庙堂之高的慷慨激昂到江湖之远的孤寂清冷,无不通过音律的起伏、辞藻的雕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本书《宋词大家与时代精神》,旨在超越对单一词人或词体的单纯赏析,而是将宋词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探讨宋代社会、哲学、美学思潮如何形塑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最终面貌,以及那些开创流派、影响后世的大家们,是如何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艺术追求,共同构筑了宋词的黄金时代。 二、时代的底色:从“雅”到“俗”的审美变迁 宋代的文化精神,一方面继承了魏晋以来的士人传统,对“雅”的追求贯穿始终;另一方面,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城市经济的繁荣,词这种更适合宴饮、歌唱的“艳科”也逐渐被士大夫所接纳和推崇,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独特景观。 1. 哲思的渗透:理学与词境的交融 宋代理学(程朱理学)的兴起,对文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存天理,去人欲,这种内省的、带有思辨性的精神气质,巧妙地融入了词的创作中。我们将在本书中深入剖析,理学的思辨如何使一些词作,特别是中晚期词人的作品,摆脱了纯粹的感伤与艳丽,转而探讨人生的意义、宇宙的秩序,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和凝重。这种“以理入词”的尝试,是宋词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哲学升华。 2. 审美趣味的转向:从境界到细节的捕捉 唐代诗歌重“境界”,追求气象万千、意境开阔;宋词则更加注重“细节”,追求对瞬间情感、特定场景的精准描摹和细腻体察。无论是对庭院落花的怜惜,对窗外雨声的侧耳倾听,还是对旧时人事的反复追忆,都展现了宋人对“当下”感受的重视。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源于宋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更趋向于内向、精致化和个人化的生活空间。 三、流派纷呈: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表达 宋词并非铁板一块,其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政治境遇下的文人群体的复杂心绪。本书将重点梳理并分析几大核心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艺术贡献,力求展现流派之间既有传承又有区别的复杂关系。 1. 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与“别是一家”的奠基 以柳永为代表的都市词派,是宋词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柳永词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将市井生活、羁旅行役中的真实情愫大胆地引入词中,其“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盛况,反映了词与民间艺术的紧密结合。本书将讨论柳永如何通过“慢词”的长句结构,实现更复杂、更叙事性的表达,从而奠定了宋词的“大调”基础。 2. 苏轼与豪放词的开创:冲破樊篱的艺术自觉 苏轼,无疑是宋词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以诗为词,将唐诗的阔大、盛唐的气象与哲思的穿透力注入词中,创造了“以文为词,以议入词”的新风格。我们重点探讨苏轼如何打破传统词体“专主艳科”的局限,使词能够承载家国情怀、人生哲理、政治抱负乃至山水游记的丰富内容。他的豪放,并非单纯的声势浩大,而是建立在深厚学养和旷达心胸之上的洒脱。 3. 南渡后的悲怆与回归:格律的坚守与情感的深化 靖康之变后,宋词的基调发生显著变化。南宋词人,尤其是以辛弃疾、陆游为代表的爱国词人,肩负起恢复中原的政治理想。辛弃疾的词,其悲愤、沉郁、奇崛的风格,是时代磨难的直接反映。本书将分析辛弃疾如何在高亢的抗金主题下,仍然坚守词体的音乐美感,以及他在恢复壮志与现实挫折之间的挣扎,如何成就了词中“慷慨悲歌”的极致。 同时,以姜夔、周邦彦为代表的格律派词人,则在词的音乐性和形式结构上进行了精微的雕琢。他们是宋词艺术技巧的集大成者,通过对句法、韵脚、过片的严谨处理,使词的音乐美达到了古典的巅峰。他们的作品,是“音律之美”的最佳注脚。 四、词体的艺术特色与形式革新 宋词的成功,与其在形式上的不断革新密不可分。本书将专门开辟章节,细致梳理词体相对于近体诗的本质区别及其带来的艺术影响。 1. 句式与音律的自由度 词的“长短句”结构,是其灵魂所在。长短错落的句式,使得词在节奏感上更贴近自然语言的起伏和个人情感的流转,避免了律诗的板滞。我们将分析不同词牌(如《蝶恋花》、《水调歌头》、《念奴娇》)的曲牌格式如何限制和引导了作者的情感表达,如何迫使词人寻找更精准的、适应音律的词汇。 2. 意象的重构与情感的含蓄 宋词的意象往往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和多义性。例如,“杨柳”、“东风”、“残月”等经典意象,在不同词人笔下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情感重量。本书将深入研究宋词如何通过意象的含蓄并置,实现情感的“不尽之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种含蓄,既是对格律音乐性的尊重,也是对士人内敛品格的体现。 五、结语:宋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永恒价值 宋词的成就,不仅在于它在宋代的鼎盛,更在于它为后世文学,特别是戏曲、小说以及近现代白话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深刻的范式。宋词所展现的对于个体内心世界的细致挖掘、对日常经验的诗意提升,以及对艺术形式的精益求精,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中不可替代的篇章。 本书希望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聆听那穿越千年的音律,理解在宋代文人墨客的心房深处,究竟埋藏着怎样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的时代精神。阅读宋词,就是与那个黄金时代的灵魂进行一次深沉的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鄧子勉 
 
  一九六三年生於內蒙古包頭市。一九八八獲江蘇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二○○六年獲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現爲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教授。已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樵歌校注》、《宋人行第考錄》、《論語譯注》、《新譯蘇軾詞選》、《新譯呻吟語摘》、《宋金元詞話全編》、《明詞話全編》、《宋金元詞集文獻研究》、《兩宋詞集的傳播與接受史研究》等。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陽關曲濟南春好雪初晴
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
調笑令漁父
如夢令為向東坡傳語
如夢令手種堂前桃李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如夢令自淨方能淨彼
訴衷情小蓮初上琵琶絃
天仙子走馬探花花發未
昭君怨誰作桓伊三弄
生查子三度別君來
點絳脣不用悲秋
點絳脣莫唱〈陽關〉
點絳脣醉漾輕舟
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浣溪沙西塞山邊白鷺飛
浣溪沙萬頃風濤不記蘇
浣溪沙雪頷霜髯不自驚
浣溪沙道字嬌訛語未成
浣溪沙縹緲危樓紫翠間
浣溪沙桃李溪邊駐畫輪
浣溪沙四面垂楊十頃荷
浣溪沙風壓輕雲貼水飛
浣溪沙芍藥櫻桃兩鬬新
浣溪沙一夢江湖費五年
浣溪沙輕汗微微透碧紈
浣溪沙徐邈能中酒聖賢
浣溪沙傾蓋相看勝白頭
浣溪沙炙手無人傍屋頭
浣溪沙陽羨姑蘇已買田
浣溪沙風捲珠簾自上鉤
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浣溪沙旋抹紅粧看使君
浣溪沙麻葉層層檾葉光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
浣溪沙慚愧今年二麥豐
減字木蘭花雙龍對起
減字木蘭花鄭莊好客
減字木蘭花賢哉令尹
減字木蘭花春庭月午
減字木蘭花玉觴無味
減字木蘭花海南奇寶
減字木蘭花曉來風細
減字木蘭花春牛春杖
減字木蘭花玉房金蕊
減字木蘭花神閒意定
採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菩薩蠻買田陽羨吾將老
菩薩蠻秋風湖上蕭蕭雨
菩薩蠻天憐豪俊腰金晚
菩薩蠻娟娟缺月西南落
菩薩蠻玉笙不受朱脣暖
謁金門秋池閣
謁金門今夜雨
好事近湖上雨晴時
好事近煙外倚危樓
畫堂春柳花飛處麥搖波
阮郎歸綠槐高柳咽新蟬
阮郎歸一年三度過蘇臺
更漏子水涵空
占春芳紅杏了
清平樂清淮濁汴
雙荷葉雙溪月
桃源憶故人華胥夢斷人何處
西江月小院朱欄幾曲
西江月別夢已隨流水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西江月三過平山堂下
西江月點點樓頭細雨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霧
西江月照野瀰瀰淺浪
西江月昨日扁舟京口
少年遊去年相送
南歌子山與歌眉斂
南歌子古岸開青葑
南歌子日出西山雨
南歌子帶酒衝山雨
南歌子紫陌尋春去
南歌子寸恨誰云短
南歌子日薄花房綻
南歌子海上乘槎侶
南歌子苒苒中秋過
南歌子師唱誰家曲
南歌子欲執河梁手
南歌子笑怕薔薇罥
南歌子雲鬢裁新綠
望江南春未老
望江南春已老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鷓鴣天笑撚紅梅嚲翠翹
鵲橋仙緱山仙子
鵲橋仙乘槎歸去
虞美人湖山信是東南美
虞美人波聲拍枕長淮曉
虞美人持杯遙勸天邊月
木蘭花令梧桐葉上三更雨
木蘭花令霜餘已失長淮闊
瑞鷓鴣碧山影裡小紅旗
南鄉子晚景落瓊杯
南鄉子東武望餘杭
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南鄉子天與化工知
南鄉子千騎試春遊
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南鄉子不到謝公臺
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南鄉子回首亂山橫
南鄉子冰雪透香肌
南鄉子何處倚闌干
翻香令金爐猶暖麝煤殘
醉落魄蒼顏華髮
醉落魄輕雲微月
臨江仙細馬遠馱雙侍女
臨江仙自古相從休務日
臨江仙尊酒何人懷李白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臨江仙詩句端來磨我鈍
臨江仙忘卻成都來十載
臨江仙九十日春都過了
臨江仙四大從來都徧滿
臨江仙一別都門三改火
臨江仙我勸髯張歸去好
浪淘沙昨日出東城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蝶戀花自古漣漪佳絕地
蝶戀花雲水縈回溪上路
蝶戀花一顆櫻桃樊素口
蝶戀花雨過春容清更麗
蝶戀花簌簌無風花自墮
蝶戀花燈火錢塘三五夜
蝶戀花簾外東風交雨霰
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
蘇幕遮暑籠晴
十拍子白酒新開九醞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好睡慵開莫厭遲
定風波與客攜壺上翠微
定風波莫怪鴛鴦繡帶長
定風波月滿苕溪照夜堂
定風波長羨人間琢玉郎
漁家傲千古龍蟠并虎踞
漁家傲皎皎牽牛河漢女
漁家傲一曲〈陽關〉情幾許
行香子一葉舟輕
行香子三入承明
行香子清夜無塵
行香子昨夜霜風
行香子北望平川
殢人嬌滿院桃花
殢人嬌白髮蒼顏
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江城子相從不覺又初寒
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
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
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千秋歲淺霜侵綠
烏夜啼莫怪歸心速
河滿子見說岷峨悽愴
祝英臺近挂輕帆
一叢花今年春淺臘侵年
皁羅特髻采菱拾翠
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江南臘盡
華胥引平時十月幸蘭湯
泛金船無情流水多情客
醉翁操琅然
滿江紅清潁東流
滿江紅江漢西來
滿江紅天豈無情
滿江紅東武南城
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水調歌頭落日繡簾捲
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滿庭芳蝸角虛名
滿庭芳三十三年,今誰存者
滿庭芳歸去來兮,吾歸何處
滿庭芳歸去來兮,清溪無底
滿庭芳香靉雕盤
滿庭芳三十三年,漂流江海
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捲潮來
醉蓬萊笑勞生一夢
雨中花慢今歲花時深院
三部樂美人如月
念奴嬌大江東去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水龍吟古來雲海茫茫
水龍吟楚山修竹如雲
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
無愁可解光景百年
歸朝歡我夢扁舟浮震澤
永遇樂長憶別時
永遇樂明月如霜
沁園春孤館燈青
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哨徧為米折腰
哨徧睡起畫堂
戚氏玉龜山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導讀
 
  蘇軾(西元一○三六~一一○一年),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他和胞弟蘇轍同試於禮部,兩人同時登進士第。蘇軾初授職為福昌簿,歐陽脩以直言推薦他,制策入三等,除官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英宗治平年間他被召進京,試祕閣,直史館。因其父蘇洵去逝,與蘇轍扶送靈柩返回故里,服喪期滿,兄弟倆才又回到京城。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蘇軾離開了京城,出任杭州通判。此後又先後為密州、徐州太守。元豐二年(一○七九)改任湖州太守,到任才三個月的樣子,烏臺詩案發生,論者以其詩含怨謗,被捕繫至京城,入獄,被判罪名成立,責受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蘇軾到了黃州貶所,於城東得一塊坡地,築室其上,以其建成時,正值下雪,取名雪堂,並自號東坡居士。五年後,遇恩赦還,詔改任汝州團練副使,蘇軾上書乞求退居常州陽羨,獲得許可。哲宗皇帝登基,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重新掌權,蘇軾又被召回京城,先後任禮部郎中、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權知禮部貢舉等。因黨派鬥爭激烈,蘇軾受到了排擠,於是上書請求到地方上去任職,元祐四年(一○八九)出任杭州太守。六年之後,又回到京城,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其間又先後為潁州、揚州太守,不久即召還,為兵部尚書,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擢禮部尚書。紹聖元年(一○九四)新黨重新執政,蘇軾被貶至英州,改為惠州,再貶至儋州。徽宗即皇帝位,遇赦北還,致仕,居常州,不久病卒,享年六十六。高宗朝追諡曰文忠。著有《東坡集》、《奏議》、《內外制》、《和陶詩》、《東坡樂府》等。作為一代文豪,蘇軾各種文體都寫得非常有特色,不僅詩文成就卓著,在詞的創作方面,也是以推陳出新見長,影響所至,不僅僅是兩宋而已。(節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固然出色,但真正让我驻足的,还是它在内容呈现上的独特处理。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注释密集型版本,这本选集似乎更倾向于让读者先与词作本身进行纯粹的对话。它没有在每一个字词旁都塞满繁复的考据和解释,而是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词句的韵律和意象自行流淌。这种“留白”的艺术手法,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种心领神会的欣赏,而不是机械的知识获取。对于那些已经对苏轼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提供了一个重新感受其作品生命力的绝佳途径,它鼓励我们去体会词中那种旷达与婉约交织的复杂情感,而不是被过多的外在信息所束缚。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发掘出新的感悟,这才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评分

说实话,一本诗词选集要让人产生强烈的“收藏欲”并不容易,但这本却做到了。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作者花了大量心血打磨出的一件艺术品,而不是一套标准化的出版物。从纸张的纹理到油墨的饱和度,再到内页的留边宽度,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一种对“美”的执着追求。它不仅仅是一本用来阅读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摆放在书架上欣赏的陈设品,每一次目光的触及,都能带来一种宁静和愉悦。这种对书籍本体价值的尊重,使得它在数字阅读日益盛行的当下,更显得弥足珍贵,让人愿意用时间去细细品味,甚至愿意将其作为礼物赠予同样懂得欣赏这份匠心的友人。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在选篇上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那些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相对冷门却同样精彩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富有张力的结构。这种编排方式,让读者得以窥见苏轼创作生涯中不同阶段的心绪波动和风格演变,从早年的豪迈激昂到后期的超然物外,层次分明,一气呵成。每一组词作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仿佛是词人自己精心安排的一场心灵漫游。这种精心构建的阅读路径,极大地提升了对苏轼复杂人格魅力的理解,让我不再将他视为一个扁平化的“豪放词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不断与自我和世界和解的伟大灵魂。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氛围营造得极为成功,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对历史背景的恰到好处的烘托。虽然它没有冗长的历史导论,但在选词的侧重点和注释的取舍上,都透露出一种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读者在品味那些词句时,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被贬谪的无奈、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在逆境中依旧保持的乐观与豁达。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特定时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使得苏轼的诗词不再是孤立的文学作品,而是那个时代鲜活的文化片段。这种将个体情感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处理,让阅读不再是简单的审美活动,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和共情。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刷也十分讲究,看得出装帧设计者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心血。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字体的选择既雅致又易于阅读,即使是长篇的词作,也能让人沉浸其中而不觉疲惫。更让我惊喜的是,随书附带的那些精美的插图和设计元素,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巧妙地烘托了苏轼词中所蕴含的意境,无论是清冷的月光、萧瑟的秋风,还是热情奔放的江水,都仿佛跃然纸上。这种对书籍实体形态的极致追求,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许多仪式感,让人在拿起这本书时,就仿佛踏入了那个遥远而又充满诗意的宋代文人世界。这样的用心,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是莫大的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