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印度傳統醫學(二版)

認識印度傳統醫學(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育群
图书标签:
  • 印度医学
  • 阿育吠陀
  • 传统医学
  • 中医药
  • 健康养生
  • 医学史
  • 文化
  • 印度
  • 二版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起來認識阿育吠陀――生命的知識,
  人類史上最古老的醫學體系
 
  阿育吠陀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是比中醫更加古老、實踐更久的完整醫學體系,是印度人數千年來生命知識與經驗的積累。直到今日,阿育吠陀醫學仍在為廣大的民眾服務著,並且持續發展中。本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阿育吠陀的歷史與主要內容,引領讀者進入印度傳統醫學的神祕世界,瞭解如何追求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見證這個古老文明的生命智慧
 
  ▍是醫學,也是哲學,更是生活的智慧
  阿育吠陀(Ayurveda)是古梵文,意為「生命的知識」。因此阿育吠陀不僅僅是醫治人體疾病的醫學,更是古人生命智慧的結晶。其融合了古代印度哲學,指導人們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如何矯正失衡、維持肉體與精神的健康。認識印度傳統醫學,同時也是認識印度傳統的古老智慧,體會印度傳統之中,從身體、心靈、生命到宇宙萬物之間的關聯。
 
  ▍萬物皆藥,通往健康的途徑無所不在
  印度人自古以來,便明白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道理與功能,若是了解大自然,大自然中的一切就都能作為藥材。阿育吠陀中的藥,包含了印度各種動植物,對於藥物的長久研究,也反映了傳統印度對於生物學知識的高度掌握。無論是花園中的美麗植物、盤中的菜蔬、叉上的肉、瓶中的油與奶酪,在印度傳統醫學裡,只要搭配得宜,通通都是可以治療疾病的藥物。
 
  ▍預防勝於治療,無所不在的養生之道
  在阿育吠陀中,人與其他有機體,都必須與環境相互作用、調和,因此在印度傳統醫學裡的養生之道,乃是人類與自然環境萬物之間的平衡。環境隨著季節而變化,因此人體也要隨著季節來進行調整,在空、風、水、火、土五大要素之間相互平衡,從日常的飲食、動作,人都必須與環境達成和諧,這才是阿育吠陀中的養生之道。
《穿越古老智慧的迷宫:全球传统医学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跨越地域与时间,深入剖析全球范围内独特且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医学体系的权威著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区域的医学流派,而是以宏大的视野,旨在勾勒出人类数千年来对抗疾病、维护健康的多元化智慧图景。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辅以大量的历史考证与现代科学的对话视角,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既尊重传统又具备批判性思维的知识框架。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带领读者从宏观的哲学基础,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治疗技术和草药应用。 第一部分:传统医学的哲学根基与世界观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不同文明中,传统医学赖以建立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它阐明了“整体论”(Holism)在传统医学中的核心地位,即人与自然、身与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我们将详细审视“气”、“精”、“神”等形而上学的概念如何在东方医学中扮演调控生命力的角色,以及西方早期医学如古希腊的“四体液学说”如何构建了其对人体平衡的理解。书中会对比分析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揭示它们在“平衡”与“失衡”的定义上微妙的共性与关键的区别。例如,东方强调能量的流动与和谐,而早期西方则侧重于体液的比例与净化。本部分还将追溯不同文明在记录疾病、诊断方法上的早期尝试,展现早期医学实践的朴素与深刻。 第二部分:横跨欧亚大陆的经典疗法考察 本章进入对几大主要传统医学体系的详细介绍,但视角在于它们的方法论差异,而非具体细节。 能量流与经络系统: 本节将介绍以经络理论为核心的实践体系,探讨其在诊断“阻塞”与“虚弱”方面的精妙之处。这包括对脉象解读的复杂性分析,以及如何通过非侵入性的物理刺激(如针刺、推拿)来重新引导生命能量的运行。重点将放在该体系如何处理慢性病和功能性障碍,而非仅仅是急性症状。 草药与矿物的炼金术: 这一部分将考察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南美洲、非洲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草药知识的传承方式。书中将对比分析不同地域对“寒”、“热”、“燥”、“湿”等药性分类系统的构建逻辑,以及这些药材是如何被炮制(如发酵、煅烧、浸渍)以增强其疗效或降低毒性的。讨论将侧重于知识的“口述传统”与“文本记录”之间的张力。 身心连接的干预技术: 探究那些直接作用于意识和情绪层面的疗愈方法。这包括如萨满教中的“灵魂寻回”仪式、不同文化中的冥想与呼吸控制(Pranayama)在治疗焦虑和神经衰弱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信念的力量”在这些疗法中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第三部分:从田野到实验室:传统医学的现代审视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并未将传统医学视为僵化的历史遗迹,而是将其置于现代科学的光谱下进行审视。 本部分将聚焦于现代药理学和生理学研究如何尝试“解码”传统疗法的有效性。我们将探讨对特定植物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例如某些传统草药中发现的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特性的活性分子。然而,本书强调,科学的还原论方法往往难以完全捕捉传统医学的整体疗效,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多因素的慢性病时。书中将批判性地评估现代医学对传统知识的“拿来主义”,指出哪些方面的整合是富有成效的,哪些整合则可能导致疗效的丢失。 第四部分:传统医学与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面对艾滋病、耐药性细菌感染以及日益普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统医学在全球卫生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本章分析了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传统医疗工作者如何作为一线“守门人”,提供基础的健康维护和疾病初级干预。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在发达国家,对“替代疗法”的需求激增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例如,对西医过度专业化和药物副作用的反思。书中会列举一些成功将传统疗法纳入国家医疗保险或公共卫生规划的案例,分析其背后的政策逻辑与伦理考量。 第五部分:未来的整合之路与伦理边界 展望未来,本书探讨了构建一个真正“整合医学”模型的可能性与障碍。 讨论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展开:如何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评估传统疗法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国际标准?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如何确保传统知识的持有者能够从知识的应用中公平受益?最后,本书以对“人类健康观的未来”的深刻反思作结,强调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对人性的关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才是所有医学的最终归宿。 本书的特点: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客观,行文流畅自然,避免了生硬的术语堆砌,力求在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通过跨文化对比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本书旨在为对人类健康史、哲学、以及多元化医疗实践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刻且引人入胜的指南。它是一本面向学者、医务人员,同时也适合所有关注自身健康和全球医疗未来的普通读者的智识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廖育群
 
  祖籍湖北省興山縣,1953年生於北京。「文革」期間作工務農,1982年畢業於北京第二醫學院後,就職於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1996年晉升為研究員,2005~2010年任所長。主要著作有《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遠眺皇漢醫學――認識日本傳統醫學》、《岐黃醫道》、《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合著)等,論文多發表於《自然科學史研究》、《中華醫史雜誌》、《中國科技史料》等刊物。

图书目录

「養生方技叢書」總序
二版說明
自序
概說
壹、印度與印度文化圈
貳、雙馬神的足跡
參、婆羅門與吠陀醫學
肆、關於佛教醫學
伍、印度的哲學與醫學
陸、印度的地理特徵與醫學
柒、關於阿育吠陀
捌、當代的阿育吠陀
玖、印度的其他傳統醫學

經典
壹、傳說的時代
貳、兩大古典醫學書的形成
參、闍羅迦與《闍羅迦集》
肆、妙聞與《妙聞集》
伍、婆拜他與《八科精華》
陸、三大古典的比較
柒、第四部古典
捌、注釋的時代

理論學說
壹、醫療的種子與健康的果實
貳、身體的發生
參、「風、膽、痰」三要素說
肆、體組織、排泄物、力
伍、生理要求不可抑制
陸、醫療的「四柱」
柒、疾病的性質
捌、印度醫學的「脈」與「穴」
玖、味的理論
拾、對於病人的告誡

八科
壹、一般外科學
貳、特殊外科學
參、內科
肆、強精法

診斷
壹、徵兆:使、鳥、夢
貳、疾病的可治與不可治
參、死亡的徵兆
肆、壽命判斷

藥物
壹、藥物分類
貳、藥物的質、味、性、能、消化
參、藥物的特性
肆、淨化劑與鎮靜劑
伍、液體的用法

養生學
壹、人類與環境
貳、季節養生
參、食物的利弊
肆、飲食物

阿育吠陀在中國
壹、萬物皆藥的故事
貳、「男怕穿靴,女怕戴帽」
參、「七活八不活」
肆、鼻刺絡放血法
伍、水蛭吸法
陸、藥物問題
柒、印度眼科知識對中國的影響
捌、菩提樹下的蒙藏醫學
結語
引用與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33504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5 x 21 x 2.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我雖然是學醫出身,但畢業後卻徜徉故紙堆中近二十年。在這些年的筆墨生涯中,最初的寫作動機與目的,固然首先是出於學術探索的欲望,但也包含著來自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壓力──作為一名專業的醫學史研究者,必需通過文字將研究結果公諸於世。而且誰都知道,「業績」和「成就」的背面,通常都刻著「名利」二字。
 
  然而此次撰寫這本介紹印度傳統醫學的著作時,卻絲毫沒有感到上述那些「動機」的驅使。只是在有機會瞭解這門學問後,覺得非常有意思,所以希望讀者能夠通過我,也瞭解這些有意思的事。說得嚴肅一點,無論是接觸這門學問的機緣,還是能夠閉門研習這門學問的條件,都是來自納稅人的供養。因而作為一名研究人員或學者(如果我可以這樣自詡的話),便有責任與義務將研習所得和這些「有意思的事」回饋社會。
 
  本書的書名和內容,雖然都是圍繞著印度的傳統醫學,但我覺得這真的不是一本介紹「醫學知識」或教人如何治病的著作。儘管印度的傳統醫學「阿輸吠陀」像中國傳統醫學一樣,至今仍然存活並服務於民眾,且正在通過現代科學手段加以研究並課授生徒,但也正像中國的傳統醫學一樣很難全面地被外國人理解與接受──印度的傳統醫學對於我們來說,主要是一種「異文化」,而不是一種實用技藝。當然,本書也不像那些出自文人墨客之手,可以在茶餘飯後以十分輕鬆的心態讀來消遣的作品,需要花些氣力去理解印度人的精神世界與思維方式。可以說:這本書就像我一樣──既非醫生,也非文人。
 
  印度是「神」的世界,印度是神秘的世界。你可能已經通過對其神祇、宗教、文學、哲學等等的瞭解,從某些方面領略了她的神秘,但肯定還沒有深入「阿輸吠陀」的緣分。所以不妨隨我一起在這「生命之學」的美景花園中漫步一回,雖然可能會略感辛苦疲倦,但也一定會有所收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也是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时间观”的阐述。传统医学不仅仅是关于“治病”,更是关于“如何顺应自然规律生活”。书中对日夜节律(Dinacharya)和季节性调整(Ritucharya)的详细描述,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古人如何将生活节奏与宇宙的宏大循环紧密结合起来。它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艺术。例如,它建议清晨应该进行哪些活动以启动身体的排毒系统,傍晚又该如何准备身心进入休息状态。阅读这些内容,我深切感受到一种对自然的谦卑和依恋,这与现代社会那种试图征服和加速一切的焦虑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通过学习如何与自然节律“同步呼吸”,我开始有意识地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减少不必要的内耗。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医学知识,更是在提供一种更具可持续性、更贴合生命本源的生活哲学。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在探讨理论的同时,非常注重实践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很多关于阿育吠陀的书籍,往往停留在高深的理论层面,读者读完后常常感觉“知道”了,但“做不到”。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日常生活中如何调整饮食习惯、如何进行基础的自我按摩技巧,甚至包括一些简单的呼吸练习(Pranayama)。这些指导都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而是强调“个体化”——比如,如果你属于“风性”(Vata)体质,你应该如何调整睡眠时间、避免寒凉的食物;如果你是“火性”(Pitta)体质,则要注意情绪的稳定和饮食的清淡。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我的早晨例程,比如用温水和特定的草药漱口,坚持了一周,发现精神状态确实有了微妙但显著的改善,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感到疲惫和焦虑。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让这本书从一本“参考书”升华为一本“生活指南”,真正融入了日常的作息之中,带来的价值是立竿见影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不是那种冰冷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在引用古代经典文本时,总是能用现代语言进行精准而富有诗意的转译,使得那些古老的箴言不再显得遥不可及。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介绍治疗方法时,保持了一种非常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例如,当谈及某些草药的配方时,他会明确指出哪些是基础的家庭疗法,哪些是需要专业阿育吠陀医师指导的复杂疗程,并且反复强调“不要自行诊断和用药”的重要性。这种对读者安全的考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职业素养和对这门古老医学的尊重。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章对“心、灵、身”三者相互作用的探讨,它揭示了许多现代人常有的亚健康状态,其实源于精神层面的失衡,而非单纯的生理疾病。这种整体性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健康管理的认知边界,让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古朴的色调和复杂的图腾,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那个神秘而古老的东方世界。我原本对传统医学的了解仅限于零星的听说,觉得它更像是一种玄乎的哲学,而非系统的知识体系。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清晰,它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艰涩的术语,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讲述了古印度医学的起源和它赖以生存的哲学基础——比如“三因论”(Doshas)的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有了一位博学的老者在耳边娓娓道来,他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食物对某些体质的人有益,还深入探讨了环境、季节变化如何影响人体的能量流动。那种将身心视为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的观点,与现代医学那种侧重于分解和治疗单一病灶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健康”的定义。作者的叙述既保持了对古老智慧的敬畏,又通过现代的视角进行了梳理,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不会感到无从下手。特别是关于生命能量(Prana)的阐释部分,写得尤为生动,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活力正在被唤醒。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非常高,细节之处彰显了出版方的诚意。纸张的质地厚实,阅读起来手感极佳,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书中穿插的图表和插图设计得极为精妙。它们不是那种粗糙的示意图,而是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人体的能量脉络、草药的形态结构,甚至是对不同季节“弊”的解析图。这些视觉辅助材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概念的门槛。比如,关于人体脉轮和气场的介绍部分,如果单靠文字描述,很容易让人混淆,但配合书中精确绘制的图示,概念一下子就清晰明了。这说明编者在内容组织上花费了大量精力,确保知识的传递效率最大化。对于一个希望系统学习传统医学的读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视觉呈现,是提升学习兴趣和加深记忆的关键要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