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做得很爛,真是棒透了:允許自己不擅長,就不會拿追求完美當作不敢嘗試的藉口

有件事做得很爛,真是棒透了:允許自己不擅長,就不會拿追求完美當作不敢嘗試的藉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倫.里納迪
图书标签:
  • 自我接纳
  • 允许不完美
  • 成长心态
  • 克服拖延
  • 积极心理学
  • 勇敢尝试
  • 心理自助
  • 个人成长
  • 情绪管理
  • 生活态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已授權義、西、德、韓等國
《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出版者周刊》、《紐約時報》好評讚譽
暢銷書《我發瘋的那段日子》作者蘇珊娜.卡哈蘭、
暢銷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葛瑞琴‧魯賓
盛情推薦

事情做得好棒棒,真的好棒棒?
那可不一定~
對一件事「不在行」反而更好!

  這是一個「渴望成功思覺失調」的時代,
  目標導向、報酬誘因、成就績效……
  人體的內建程式告訴我們,追求完美、效率至上是一種天性,
  所以,我們遇到事情就想「征服」,征服不了就想「放棄」,
  不得不接受失敗事實,就「焦慮、退卻、充滿屈辱感」,
  於是,硬生生限縮了自己的人生。

  那麼,如果有一件事做得很爛呢?
  大大恭喜!
  因為你等於為自己開啟了更多可能!

  ▌    歡迎踏出「願意不擅長」的第一步
  對一件事情不擅長其實是件好事。當然,這不是要人故意搞砸,而是勇於嘗試(寧願搞砸),也好過一輩子從不行動。凱倫以過去十多年始終堅持在做,但始終連嫻熟也沾不上邊的衝浪經驗為例,告訴我們,真心想做一件事,就別考量成敗,專心沉浸於其中就好。有時看似反直覺的行動,反而能讓人獲得真正的自由(和進步)。

  ▌    前提是,這件事得對你有意義
  對一件事情不擅長,並不是壞事,當然,這件事得對你有意義才行,否則若一開始就不重視,終究會不了了之。你必須「在乎」,才能「放棄想把這件事做好的欲望」,如此便不會以「追求完美」為盾牌(例如看起來超蠢、很浪費時間、會被人嘲笑等等),做為「害怕失敗而不願嘗試」的藉口。

  ▌    然後,學著別把自己太當一回事
  18世紀的詩人曾說:「人唯有在玩耍時,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玩耍就像不擅長做一件事一樣,必須放下主導局面的欲望,屈服於自然發生的事。當我們忙著被功成名就綁架時,還記得怎麼玩耍嗎?不妨學學孩子,如果和大人一樣多算計,怎能玩著玩著就呵呵笑成一團。所以,去他的好棒棒,享受不那麼完美的時刻吧!

  ▌    而且,別肖想能控制一切
  做任何事都有風險,無論你有多小心。凱倫曾因衝浪為自己多開了個屁眼(是真的),也曾在罹癌、切除乳房、多次化療後,拖著孱弱的身體,重返初學者姿態,費力衝上渴望已久的浪。脆弱總是不斷上演,看起來似乎很糟糕,但換個角度想,創傷既是災難,也是重建的契機。生活無法精準控制,不如學著「接受」,感受好與壞帶來的新的領悟。   

  ▌    最後,允許自己「不擅長」而不感到羞恥
  再次重聲,失敗不等於世界末日,努力過後而不得,更是人生常態,沒什麼好丟臉的。某件事做得很爛,正是以積極正向的方式重寫大腦程式,讓人學會謙卑與感恩的機會。當然,在熟能生巧下,會讓自己稍微沒那麼不擅長,但永遠要記得,總有更高級的關卡在前方等著。重點是,降低對完美的期待、欣賞不擅長之美,心會更自由。

  擁抱自己的缺點,欣賞不擅長之美,就是一種心的修練——
  能讓人更有膽識和耐心,學會謙卑與感恩,體驗真正的自由。
  人生不只是要參透的,更是要「體驗」的,
  是要成功,也是要「搞砸」的。
  現在就開始冒險(一起搞砸)吧。

反直覺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陳子楹│「愛書人陳子楹」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凱倫‧里納迪的著作,不僅是一本自我成長書,更像是發起一種運動……這本書詼諧生動,也有誠懇的自省。想傳達的精神能帶給你力量,毫無虛假做作。」——《華盛頓郵報》

  「這本書告訴我們,只要敢於失敗,告別完美主義,喜樂與成長就會隨之而來。」——《華爾街日報》

  「凱倫‧里納迪寫了一本不凡的反自我成長書,深情、聰敏又幽默。我敢說,你一定會受到這本書感召,從此敢於做不擅長的事。這本書立意新穎,必將成為經典,我太喜歡了。」——蘇珊娜.卡哈蘭(Susannah Cahalan),《紐約時報》第一名暢銷書《我發瘋的那段日子:一個全球熱議的醫療案例》(Brain on Fire)作者

  「想擁有快樂人生,必須生活在成長的氛圍中,要感覺自己在學習、教導、幫助、創造。但生活在成長的氛圍,往往也代表要懂得接受……我們有不擅長的事情!凱倫‧里納迪寫了一本發人深省,讓人欲罷不能的好書,告訴我們只要允許自己嘗試、不擅長、玩耍,人生就會更美好,更充實。」——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紐約時報》第一名暢銷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The Happiness Project)、《這樣開始也不錯,擺脫束縛的一年》(Outer Order, Inner Calm)作者

  「凱倫‧里納迪不擅長的事情很多,但絕對不會不擅長寫書。這本書是最擲地有聲的呼籲:想要真正的快樂,就要踏出舒適圈,離得越遠越好。細緻又風趣的文字,傳頌的是『不怕失敗,放膽去做』的人生智慧。深受激勵的我,找了好多沒試過的事情盡情搞砸。這本書也大聲疾呼,要我們別落入追求完美的陷阱,大家千萬要聽(所以我才不要校對我寫的這篇推薦文)。」——賈各布斯(A.J. Jacobs),《紐約時報》暢銷書《我的聖經狂想曲》(The Year of Living Biblically)、《幸福,從謝謝這一杯咖啡開始:一場更接近幸福的感恩之旅》(Thanks a Thousand)作者

  「逗趣的文字流露人生的真理,告訴我們要懂得欣賞自身的熱忱,而非才華,『不舒適』為何是件好事,『追求實用價值之外的東西』又為何能提升我們的人生……想要改變自己的讀者,看完凱倫‧里納迪精采絕倫的人生領悟,學會『樂於接受混亂與不完整』,必將有所收穫。」——《出版者周刊》(星級評等)
这本书名为《有件事做得很爛,真是棒透了:允許自己不擅長,就不會拿追求完美當作不敢嘗試的藉口》,但其内容并非围绕这本书本身展开,而是一本探讨“不完美即是常态,拥抱局限方能前行”的个人成长指南。 《不完美的原力:在不擅长中发现你的行动力》 第一部分:完美主义的隐形枷锁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等口号充斥的时代。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光鲜亮丽的成就展示,职场对“多面手”和“全能型人才”的推崇,无形中筑起了一道高墙,将“平庸”与“失败”拒之门外。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旨在剖析这种完美主义心态是如何在我们内心生根发芽,并最终扼杀我们行动的欲望。 1.1 完美陷阱的结构解析 完美主义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有着复杂的心理结构。我们将其细分为“适应性完美主义”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前者驱动我们设定高标准并为之努力,后者则将标准设定在遥不可及的高度,并伴随着对失败的极度恐惧。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是如何陷入“分析瘫痪”(Analysis Paralysis)的——我们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去规划如何做到“最好”,以至于从未开始“做”。 案例研究:邮件的恐惧 讲述一位资深项目经理,她可以完美地完成一项复杂的报告,却需要花费数小时反复斟酌一封发送给同事的简单邮件,生怕用词不够精准或不够礼貌,最终导致效率低下,而她自己却认为是“工作态度严谨”。 心智模型颠覆: 完美主义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逃避。我们试图通过追求完美来控制结果,但世界本质上是混沌的。 1.2 标签化的恐惧与自我设限 “我不是一个好的演讲者”、“我天生就不擅长数字”、“我从来学不会编程”。这些标签如同无形的镣铐,限制了我们的探索边界。本书深入探讨了“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主动给自己贴上“不擅长”的标签,以此为借口,合理化自己的停滞不前。 “我试过,但我不行”的谎言: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不行”,而是“没有坚持到入门阶段”。我们对事物的掌握曲线有着错误的认知,期待在投入极少努力后就能看到显著成效,一旦遇到初期的挫折(通常也是最陡峭的瓶颈期),便立刻归咎于“天分不足”。 第二部分:拥抱“足够好”的力量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拆解障碍,那么第二部分就是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教导读者如何将“完美”降级为“够好”,并从中汲取动力。 2.1 MVP原则的泛化应用 精益创业(Lean Startup)中的“最小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概念,绝不应局限于商业领域。本书主张将MVP思维引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小可行表达”: 写一篇文章,先完成一个结构松散但内容完整的初稿,而不是试图在键盘上打出第一个完美的句子。 “最小可行技能包”: 学习一项新技能,先掌握能让你完成核心任务的20%的知识,而非穷尽所有理论基础。例如,学习外语,先掌握能进行基本日常交流的词汇和句型,而不是死磕复杂的虚拟语气。 本书提供了一套“三阶段反馈循环”模型:快速产出 -> 接受反馈(无论好坏)-> 迭代修正。关键在于缩短“产出”与“反馈”之间的时间间隔。 2.2 区分“关键不善”与“边缘不善” 并非所有领域的不擅长都会致命。我们需要进行一场内部审计,分辨哪些技能是达成核心目标所绝对必须精通的(关键技能),哪些是锦上添花的(边缘技能)。 资源重新分配策略: 如果你的核心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那么偶尔在图表制作上显得笨拙是可以接受的。你应该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打磨叙事结构上,而不是花费数周时间去学习最前沿的数据可视化软件。本书强调,允许自己在某些边缘领域保持“不擅长”,实际上是解放了资源,使其能集中攻克核心领域的瓶颈。 第三部分:从“不擅长”到“持续行动者”的心态重塑 真正的突破不在于消除不擅长,而在于建立一种能够容忍不擅长并持续行动的心理韧性。 3.1 赞美努力,而非天赋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理论被系统性地融入本书的实践指导中。本书不只是重复“努力很重要”,而是提供了将“成长型思维”嵌入日常语言和自我对话的具体方法。 重构自我对话: 将“我做不到”替换为“我暂时还没找到方法做到”;将“我失败了”替换为“这次尝试揭示了我需要改进的方面”。 “努力积分”系统: 建立一个记录你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具体行动的日志,而非仅仅记录最终结果。当你感到沮丧时,回顾这些“努力积分”,能有效对抗“结果导向型”的自我否定。 3.2 失败的解剖学与知识提炼 失败是学习的副产品,但只有经过解剖和提炼,它才能转化为经验。本书提出了“三问法”来处理每一次“不擅长”导致的挫折: 1. 结构性问题: 是我的策略、计划或资源分配出了问题吗?(外部因素或流程问题) 2. 能力性瓶颈: 是我缺乏哪项具体的、可习得的知识或技巧?(可改进的硬技能) 3. 情绪应对: 我在面对挫折时,我的情绪反应是否阻碍了下一步的尝试?(心理障碍) 通过结构化地分析失败,我们就能将抽象的“不擅长”转化为具体的、可解决的“待办事项”。 3.3 建立你的“能力容错区” 最终,本书呼吁读者绘制出自己的“能力容错区”地图。这不是让你变得懒散,而是让你清晰地知道: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地方我可以允许自己保持新手状态,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低效率状态,而不会对我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产生实质性影响。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最大的风险不是在某件事上表现不佳,而是因为害怕表现不佳而从未开始。 允许自己不擅长某事,不是放弃进步,而是换一种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式去追求卓越——那就是从行动开始,从不完美的状态稳步前行。它是一本帮助你卸下心理重负,将注意力从“我必须是最好的”转移到“我必须开始做”的实用手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倫.里納迪(Karen Rinaldi)


  從事出版業超過二十年,於二〇一二年創立HarperCollins旗下的Harper Wave出版社。電影《NY單身日記》(Maggie’s Plan)是依據凱倫的小說The End of Men改編。凱倫的文字作品散見《紐約時報》、Oprah.com、《時代雜誌》、Literary Hub等媒體。現與家人同住紐約與紐澤西。

譯者簡介

龐元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聯合專業考試及格,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在大腦外思考》、《打造100倍全球大市場》、《終結空氣汙染》、《聽見音樂的靈魂》、《跟以色列人做生意,和你想的不一樣!》、《客戶一直來一直來》、《揭密風暴》、《第一探長的最後正義》、《法律,不只是法律》、《白蟻之魂》、《時間漩渦》、《獅子與我》、《查理桑莫的走騙人生》、《我繼承了一座莊園》、《少了你,我該怎麼辦》等數十部作品。

图书目录

前言/請踏出「願意不擅長」的第一步

第1道浪:你該追求的是「不完美」
反直覺,就是進步的開始!
第一次的美好,往往被誇大
寧願搞砸,也不要一輩子從不行動
馭浪而行!一種戒不掉的快感
降低對完美的期待,心會更自由
真心想做的,做得再差都無妨
你是追求完美?還是害怕失敗?

第2道浪:玩耍才是正事!向孩子學習吧
對於真正喜歡的事,別想著要控制
世界再危險,都值得一闖
時而屈服時而掌控——衝浪下的人生啟示
玩樂要認真,不然可就慘了
你也被「功成名就」綁架了嗎?
不要對抗海浪,而是與之合而為一

第3道浪:允許自己不擅長,反而開啟更多可能
搞砸沒那麼嚴重,就當累積了經驗值
快樂就是快樂,而不是得到了多少
只有會說故事的人,才會有故事
疼痛是個訊息,無論是身體或心靈
與其因失敗感覺屈辱,不如「接受」它
回歸故事的力量

第4道浪:不是要你好棒棒,而是要你不在意什麼叫好棒棒
「順應」生命的意外浪潮
柳暗花明又一村?
災難就像一場冒險,誰說不會迎來光明?
脆弱很糟糕?也許並不是
好與壞總是相偕而來
感恩練習:全然接受的人生之道
真正的酷,是不假掰自己很酷

第5道浪:重點不是宗教,而是信念
做錯也罷,好過不願嘗試的一片空白
人人都有被看見的渴望
你該學的是克服恥辱,而非隱藏脆弱
一種合而為一的自然秩序
信念,才是成功的關鍵
直面極限,用謙卑迎戰畏懼

第6道浪:任何事都可能發生,重點在於接受
即使在天堂,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安全
意外難以避免,但要練習擱置恐懼
失敗也要體面──成熟大人的處世指南
問題無法改變,但心態能
「一切都是必經之路」

第7道浪:沒有不擅長,就沒有希望
重點不是舒適,而是不舒適
深切的渴望自在的衝突
欣賞不美,就是全新的美
痛苦能減輕痛苦
心的修練:感受悲傷也感受美

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26335
  • 叢書系列:幸福人生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請踏出「願意不擅長」的第一步


  假設你沒有不擅長的事情。

  首先:你真的誤會了。不過就算你真的樣樣都擅長,我也會讓你明白,樣樣都擅長其實會錯過人生的美好。

  在這本書,我要鼓勵你找出不擅長的事,還要擁抱它。我要與你分享,原來不擅長做一件事,原來費盡心力做一件不起眼、沒什麼了不起,也沒有亮眼成績的事,竟能如此美好。事情即使不起眼,你也要心懷熱愛,懷抱著希望去做。要以喜樂的心去做。

  我親身體驗過這種喜樂,因為我衝浪,而且技術很爛。衝浪對我來說並不是一時興起的新愛好,也不是短暫的樂子。我剛開始衝浪的時候,並不是處在衝浪的蜜月期,並不是試試看能不能掌握到訣竅,跟衝浪談戀愛。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衝浪是我人生長久以來的重要部分。

  十七年來,我每十二個月就有八個月在衝浪(是,各位衝浪愛好者,看到這一段可以儘管嘲笑)。我為自己規劃的中年生活,就是盡可能找機會下水。我刻意選擇讓我有機會衝浪的職業,把辛苦賺來的錢花在衝浪上,還強迫家人過著只有我們這些人才喜歡的生活。然而儘管做了那麼多,我還是不擅長衝浪。但我愛衝浪,而且我覺得衝浪也以自己的方式愛著我。

  多年來,我為了衝浪付出很多。但無論我付出了多少,收穫的總是更多。這是不平等的交易,佔便宜的是我,而且與我的才能完全無關。

  你也有不擅長某件事情的潛力。只要做自己,拿出一點點勇氣,一種幽默感,願意展開全新的體驗,或是重返過往,再次開始成長,哪怕最終的結果不會載入史冊也無所謂。這本書並不是要教你做哪個領域的大師。

  換個角度看,這樣做並不會害你失去某些機會。最近一項發表於《科技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研究結果顯示,諾貝爾獎得主比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院士,「擁有藝術與工藝的愛好的機率高得多」。而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擁有愛好的機率又比社會大眾高得多。「藝術與工藝愛好」聽起來文縐縐的,我還是翻譯成白話文好了:這些諾貝爾獎得主沒在盯著顯微鏡看的時候,喜歡拉大提琴、編織繩結。而且並沒有人花錢聽他們演奏,沒有人掏腰包買他們編織的壁掛。

  那些非常、超級、嚴重成功的人,也有不擅長的事情。他們只是直覺就去做。我們其他人則要自己思考。

  那我們為什麼不去做不擅長的事?就只因為「不擅長」是負面招牌,會影響到我們的名聲。對一件事情不在行,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想一想就知道了,如果是壞事,那我們人類怎麼可能學到任何東西?)。但是我們的文化會嘲笑無能,將無能汙名化。我們在人前的生活,常常是忙著隱藏自己的缺點,甚至根本否認自己有缺點。我們將成功與報酬放在第一位,所以沒能在生活當中挪出空間,培養新的才華與興趣。培養新才華、新興趣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誤。我們很有可能會搞得自己像笨蛋,也會失敗,所以太多人就乾脆不走這條路。

  我們接觸到新的東西,似乎第一個反應就是要征服它。征服不了就不理它。不理它就解決了一個問題:我們就不會對某件事情不在行。但也會製造另一個問題:縮小了自己的人生。我們在人生中又加入一處空白。成年以後的人生,就變成一直在累積空白。一種策略上的抗生長,四周是我們怕到不敢踏入的領域。就只因為我們不想了解自己控制不了的東西。但我們要是一直逃避新的挑戰,不敢冒險,很快就會變得又老又呆滯。

  我覺得之所以該多多嘗試不擅長的事情,還有一個更好的理由。我覺得接受我們不擅長的事情,甚至生活在其中,就能得到快樂。

  這並不容易。在發現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以及發現無法精通,而對自己失望的之間的空間,我們都能感受到那種讓我們不舒適的痛苦。不舒適還是最輕微的了。在這本書,我要證明不舒適其實是件好事。乍聽之下可能覺得沒道理,但不舒適的感覺其實蘊藏著很多好東西。都還沒開始就放棄,是一種悲哀。挫折與灰心的另一面,是堅持與希望。我們應該要活在行動當中。從過程中就能得到滿足,成功不該是我們刻意設定的目標。倘若真能成功,我們應該感到謙卑。

  在我們不停工作、目標導向,一切以功績論英雄的生活,我們得到了很多,但也失去很多。生活就是一再設定目標,一再追求目標,犧牲了耐心、謙卑,以及自我覺察。

  如果暫時不去想不去想我們需要肯定、需要報酬,而是先面對「每個人都有不擅長的事情」的真理,會怎麼樣呢?我們只要對自己夠誠實,就會發現,如果快樂是建築在「自尊能不能得到滿足」,那我們永遠都不會快樂。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不能享受體認自己的才華,欣賞自己的才華的樂趣。

  但我們也可以平衡一些。我覺得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炫耀自己的優點,社群媒體就是自賣自誇的大平台。但這對我們的幸福感來說,卻是向下競爭。大家都只分享最美好的一面,我們對於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就很難滿意。

  那我們要是改成炫耀自己的失敗呢?或者完全不去炫耀,只是心安理得自處,接受那個不完美、不在行,完整的自己,又會怎樣呢?

  事實是:每個人真正在行的事情其實很少。避開不擅長的事情,等於連同人生的很多內容也一併避開。人生除了才能之外還有太多東西。才能當然很實用,很多人也是靠才能謀生。但人生除了實用還有別的。才華能幫助我們培養決心嗎?耐心呢?意志力呢?平靜呢?

  能力其實很簡單。真正強大的心靈,做事是為做而做,即使沒有酬勞也會做。

  也許這種強大的力量,正是德國哲學家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寫下經典作品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時所倡導的精神。他寫道:「休閒的概念,是『工作者』這種極權概念的正相反。」他在作品中也提倡與所謂的「社會實用性」無關的人類活動。

  對我來說,社會實用性最低的莫過於衝浪。我不知道我的沖浪板,是不是唯一介於我與法西斯主義之間的東西,但我覺得我懂皮柏的意思。我的沖浪板,也許就是你的吉他、陶土、輕擊球棒,或是一包乳膠造型氣球。那些器具或是行動,只是我們追求實用價值之外的東西的途徑而已。無論使用什麼工具、什麼方法,我們允許自己有不擅長的事情,對待自己就會有更多耐心,能讓自己漸漸學會真正重要的事情。比方說做個像樣的人。

  這是這本書的任務之一。我們要重新思考關於人生基礎的某些觀念,這些人生基礎包括我們的空閒時間、工作時間,以及我們為了討論、理解這些,而發明的不成比例的多的科學原理與詞彙。我們要破除妨礙我們嘗試新事物的一些迷思,例如完美主義、懷舊的妄想、第一次的謊言,以及那些我們賦予意義的小小試金石:「選擇你喜歡的工作,就再也不會覺得像在工作」,以及「勝利不是一切,而是唯一。」

  但該領悟的道理還不只如此。我寫這本書,並不是因為衝浪吸引了特立獨行的我。

  二〇一三年,我確診乳癌的三個月後,回到衝浪板上,腦袋想的並不是生產力,也不是衝過幾個浪,回到工作崗位就會更有精神。除了出門衝浪,我一無別的想法。這就是這本書的第二項任務:要告訴大家,做看似不重要的事情,反而能創造人生,尤其是在其餘的人生被帶往一個徹底的、勢不可擋的、席捲一切的,沉重的大事的時候。不擅長做某件事情,反而可以重新建構人生最大的難關。

  當然,我的衝浪技術後來有所進步,但我再清楚不過,而且也要再強調一次:我還是不擅長衝浪,而且並不是難得成功的時候,我才能感受到衝浪的樂趣。我得到的喜悅來自嘗試。能成功固然很好,但成功並不是我要追求的主要目標。

  我覺得我的經驗沒什麼特別。前一陣子,《紐約時報》刊出我寫的文章,題目當然是「不擅長做某事(真好)」。我也同時上傳我衝浪的影片,那是我刻意隱藏多年的影片,因為實在尷尬。你看,無論在職場上,還是在私生活,不少人已經知道我喜歡的娛樂。所以呢,我得讓他們覺得我技術不差,甚至很高明(我花了那麼多時間衝浪,他們當然會認為我很厲害)。上傳影片也有點像是向他們坦白。

  你可曾有過這種經驗?朋友光臨你家,而你突然發現,你可能讓這位朋友誤以為你過得比實際情況要好一些?你還暗自責怪自己,今年夏天早該清水溝、早該把要回收的東西拿出去、早該做一百萬件該做的事,現在就不會丟人出醜啦?

  這就是我的感覺,只不過我等於是邀請全世界到我家門口,而且我家前門已經生鏽損壞。

  這是我許久以來做過最棒的事。我收到好多人的迴響,來自全球各地讀者的迴響,都說我的故事讓他們很高興。不是因為他們喜歡衝浪(而且,哇喔,有些人還挺討厭衝浪哪),而是因為我所說的故事,是一個人坦然面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不覺得羞恥。很多讀者私底下也有不擅長的事,我看見同類的人數增加得那麼快,感覺好開心。但也有很多人告訴我,他們覺得自己做不到,所以不願意嘗試。

  現在我想邀請全世界走進我家鉸鏈生鏽的大門,體驗不擅長的快樂。我要邀請大家試試新的事情,不必有必須做得好的壓力。誰知道呢?說不定你會發現自己都不知道的天賦。但這並不是最終目標,因為根本就沒有最終目標,即使是對於往後可能成為專家的人來說也一樣。

  我的故事其實沒那麼稀奇,會收到那麼多迴響,我自己也覺得意外。我寫這本書,就是要讓我的故事變得更不稀奇。這才是最大的任務:我要開創一個全新類型的書,一個全新類型的晚餐話題,一個全新的社群。

  我們不喜歡把自己不擅長的事情說出來。我覺得這就是那麼多人愛看我的故事的原因。我們跟別人分享的故事,從好萊塢到美容院,全都是成功向上的故事。我們難得分享恐怖的故事,也是當成笑料在說:唉,我不會再到那裡去了……我不會再跟他約會了……我下次去卡拉OK,也不會挑那首歌了。

  弦外之音是:真好笑,我的人生在那短暫的片刻,竟然不完美。

  我們的人生其實才不完美,除了在短暫的片刻,遇見完美的海浪,你的身心都做好準備,於是你恰好駕馭這個完美的海浪,感覺就像人生的絲綢上的一縷波紋。

  其餘的一切,都在海浪下翻騰。但其餘的一切,也就是我們可能採取的無數行動,也有很多值得盛讚之處。我們只要踏出願意不擅長的第一步就好。

  我們有三大任務:

  一、    積極追求不擅長:了解做自己熱愛的事,是多麼振奮人心,同時也了解我們的大腦並不是為偏癖而生,而是要體驗精彩紛呈的人生。

  二、    沒有成效地不擅長:了解刻意的失敗,對我們的人生會有怎樣的特別影響,尤其是因為這世界似乎總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只關注人生的不幸。

  三、    大家一起不擅長:聽見別人不擅長某事的故事,還要開始分享你自己不擅長的事。

  我是在學會衝浪之前,就在訓練自己不擅長,這也是我一輩子喜歡當個半吊子,在工作上也致力做個半吊子的好處。身為編輯,我依靠別人發揮專業,深入研究主題,我再接過研究結果,製作成書。身為出版者,我將製作好的出版品發行到全世界。能有機會結交最具聰明才智的人才,是一項永遠不會過時的殊榮。我在這一路上,對於許多不同的主題懂了些皮毛,也略涉獵了人生的諸多謎團。甚至可以說,不擅長已經變成我的專業。

  一顆好奇又好學的心,驅使著我不斷追求新領悟、新冒險,還有恍然大悟的時刻。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天天都有新領悟、新冒險,天天恍然大悟。這本書是個歡樂的大雜燴,裡面有我(希望)最擅長的事,也有我最不擅長的事。在這本書中,我探索科學、哲學、文學、歷史、文化的神奇之處,訪問這些領域的專家,逐一解開謎團。我不擅長衝浪這件事,反而變成一種基礎,在我的大腦陷入混亂之際,讓我得以腳踏實地(你所選擇的任何愛好,都能充當這樣的基礎)。最後,我希望能從我們的經驗歸納出一些道理,衍生出新的觀點。也許我們還能把自己當成笑料,大笑一場。

  但在我們衝向海浪之前,我想先解釋,我為何會對這個觀念如此著迷。一切都從一個單純到不行的問題開始。我的兒子洛可當時八歲。在他學校外面的接送區,我跟約翰聊天,這位約翰也是格林威治學校的學生家長。他問我:「那個,洛可今年在學校還好吧?」

  這個話題始終盤據在我的心頭。新的學年一開始,我們已經開始一年一度的檢測,檢測的內容是洛可低落的精細動作技能(fine motor skills),以及我們後來發現的感官知覺(sensory perceptions)問題。這些障礙展現在生活的各方面,其中之一是他無法用筆或鉛筆寫字,至少寫出來的字他自己都看不懂,別人更不必說了。照理說以他的年紀,寫出來的字應該能讓人看懂,但他就是做不到。他用鍵盤打字不成問題,用紙筆寫字卻是難如登天,寫作業對他來說簡直是折磨,老師也難以批改他寫的作業。

  洛可一到寫作業的時間就頭大。有一天晚上,我們坐在餐桌上,賣力想完成他的作業。他對我說,他寫字會很難受,一難受就無法思考。我們知道洛可了解作業的內容,但就是無法將想法付諸文字。他經常灰心落淚。

  我對約翰說:「喔,他寫字有點困難。」當時洛可就站在我身邊。他並不覺得尷尬。他很清楚自己的問題,聽到我的話也點頭表示認同。我接著說:「他正在努力,但他一寫字就會感到壓力,所以寫功課對他來說是苦差事。」

  約翰一字不漏聽完,對著我兒子微笑,雙手深深插進外套口袋,抬頭仰望著天空。他感嘆地說:「洛可啊,不擅長做一件事情真是太好了。」

  洛可焦慮的表情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微笑著,我能懂他臉上綻放的表情,那是一種了然、釋然,是你深愛的一件舊東西,本以為丟失了,卻突然從衣櫥深處掉出來,落在你手上的感覺。

  洛可缺乏精細動作技能,並不是出於自願,但他接受自己的缺陷,而且一時引以為傲,就有了往前走的自由,以真實的自己往前走,而非他以為他該成為的自己。

  閱讀這本書自然會收穫的好處,就是能了解,自己如果再怎麼努力,就是不擅長某些事情,那又該怎樣才能不再責難自己。但這並不是這本書主要的目的。我希望能鼓勵大家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哪怕不擅長也沒關係,只要能開心就去做。將不擅長當成一件能通往自由的好事。

  過去十年來,我發現很多人若有機會暢談自己重大的失敗經歷,往往會願意坦露心靈。坦露心靈總能成就動人的對話。我希望這本書能鼓勵更多人展開動人的對話,打開我們都渴望走進的接受的大門。最重要的終究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我們唯有先與自己親近,才可能與他人親近。

  回到我接兒子放學的那個改變命運的午後,我後來發現約翰說得對。但遠遠比這重要的是,洛可聽進去了。他寫字還是一塌糊塗,但十年後,寫字沒人看得懂的他,是他就讀高中畢業班的畢業生致詞代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读起来非常流畅,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并且读完后会立即产生想要重新审视自己过去行为模式的冲动。我发现,我人生中许多重要的拖延,都源于对“启动”环节的过度恐惧。我们总是想一步到位,想在开始的时候就展现出游刃有余的状态,而这本书则狠狠地打破了这种幻想。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新手期”的全新视角——新手期不是羞耻的,而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作者似乎非常理解那种因为害怕被评价而紧绷的神经,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读完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快速发布,缓慢迭代”的心法。这不仅适用于工作项目,甚至影响了我处理人际关系和兴趣培养的方式。现在,我更愿意大方地展示我的“半成品”,因为我知道,真正的价值恰恰蕴藏在那份尚未雕琢的原始状态中。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与其说是知识上的冲击,不如说是一种认知上的颠覆。我过去的工作和生活中,总是习惯性地用最高标准来衡量一切,一旦发现自己达不到那个“理想中的状态”,立刻就会陷入自我批判的怪圈。这种模式让我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在焦虑上,而不是实际的产出上。这本书没有鼓吹彻底放弃标准,而是巧妙地引导我们区分“足够好”和“完美主义的陷阱”。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那些“不敢尝试”的背后,到底藏着多少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苛求。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老练且富有洞察力,读起来有一种被理解的温暖感,但又不失犀利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它教会我,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不擅长”只是因为我们从未真正允许自己笨拙地学习和犯错。这种授权自己“不够好”的许可,解放了我的创造力,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具实验性的态度去面对新的挑战,这对我个人成长的意义是里程碑式的。

评分

坦白说,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接受不完美”这个概念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这有点像是为平庸找借口。然而,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且充满说服力。它不是让你放弃努力,而是将努力的方向从“达到一个虚无缥缈的终点”转移到了“享受过程中的反馈和迭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最小可行性产品”(MVP)思维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它让我明白了,比起花一年时间打磨一个自认为完美的方案,不如先以一个70分的版本推向市场或投入使用,然后根据实际反应快速调整。这种务实的态度,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行动效率。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都直击要害,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循循善诱。它改变了我对“失败”的定义,失败不再是终点,而仅仅是收集数据的过程,这让我在面对困难时心态变得无比坚韧。

评分

这本书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它将“自我宽恕”提升到了战略层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情绪安抚的层面。它展示了完美主义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扼杀了个人的创新潜能和长远的竞争力。我过去总认为,只有做到最好才配得上我的抱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最好”可能永远不会到来,因为它被不断推迟的“准备”所吞噬。书中对“行动的价值高于完美的意图”的强调,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它不是教你躺平,而是教你如何聪明地开始,如何绕过那些自我设置的“完美陷阱”。我开始敢于在别人面前展现我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只呈现最终结果。这种开放性带来的良性反馈,远比我独自追求那个不可能的完美要有效得多。这本书绝对是献给所有被“做好”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人的一剂良方。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来都活在“必须完美”的枷锁里,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结果就是很多想做的事情都停在了想法阶段,连开始的勇气都没有。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这个角落,让我意识到,追求完美往往只是我们给自己设下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它让我们裹足不前,错失了太多体验和成长的机会。书里没有那种空泛的鸡汤,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探讨了那种“差不多就行”的心态对创造力和行动力的积极影响。我尤其喜欢作者分享的那些小故事,那些关于不完美但真实存在的经历,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读完后,我真的放下了一些不必要的包袱,尝试着去做一些以前觉得“不够格”的事情。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就像卸下了一块沉重的盔甲,可以更轻盈地迈步前行。那种允许自己“烂一点”的自由感,反而激发了我内心深处更深层次的动力,因为不再有失败的恐惧,所以敢于去探索那些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