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教授的論語課 (上/下冊不分售)

台大教授的論語課 (上/下冊不分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志文
图书标签:
  • 台大课程
  • 孔子
  • 论语
  • 国学经典
  • 文化
  • 哲学
  • 教育
  • 台湾大学
  • 学术
  • 中文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經典重讀,一新視野
  檢視人生日常,探索未來之路。

  《論語》是一本非常親和的書,裡面所記孔子與弟子的對話,都是平常話,所記的孔子跟弟子的生活,也是很平常的生活,但裡面含有不少大道理。原來平常的語言、平常的生活是可以寓有大道理的。──周志文

  《論語》是儒家文化重要經典,除了記錄孔子與弟子的言行,還記錄了孔子的寬容博大,以及優美。在孔子言,道德不是規範,而是優美的生活。

  孔子以六經教人,提倡人文,在教育中,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肯定每個人都有權在社會發展他的才能,社會不能拋棄任何人,而任何人也不能拋棄自己,每個人都有獨立的尊嚴。

  作者以義理、詞章、考據的方式,重新整理詮釋《論語》全書,用字精審,語言姁姁。在作者悉心指引之下,閱讀《論語》,除體會傳統儒學之美,還可以發現許多被蒙蔽的歷史真相。新的認識,讓我們重拾文化信心,並建立我們全新的人生。

本書特色

  經典跟你想的不一樣!想知道自己是如何被經典「洗腦」嗎?跟著作者視角,重新體悟儒家言行。
《哲思的阶梯:从古希腊到现代思想的文明之旅》 一部纵览西方哲学史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人类理性与存在的根本追问。 本书旨在为渴望构建完整哲学知识体系的读者,提供一条清晰、深刻且极富启发性的思想路径。我们不满足于对哲学家及其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描绘一幅跨越两千多年、从爱琴海畔到信息时代的思想演进图景。本书将读者置于历史的洪流之中,考察不同时代背景下,哲学家们如何回应他们所处的时代挑战,构建起人类理解世界、认识自我和规范行为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溯源与奠基——古希腊的曙光与逻各斯的诞生 (约400字) 旅程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米利都,自然哲学家们对“本原”(archē)的探寻,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从神话叙事向自然解释的伟大转折。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人,以惊人的洞察力,试图以物质性的元素来解释万物的变动不居。 随后,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将数学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和谐与秩序。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在于巴门尼德对“存在”的严格界定,以及赫拉克利特关于“变动”的深刻洞察,两者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领域持久的张力。 本书浓墨重彩地探讨了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倾向,特别是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为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铺设了舞台。苏格拉底通过“助产术”与无知之知,将哲学的焦点从宇宙转向城邦与灵魂,为伦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石。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政治哲学与知识论的集大成者。我们将系统梳理其“相论”——洞察超越感官经验的永恒实在,并解析其对教育、正义与国家形态的深刻构想。紧接着,亚里士多德——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以其严谨的逻辑学、对经验世界的细致观察,以及目的论的物理学和伦理学(如“中道”的实践智慧),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范式。本书将重点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如何成为理解事物本质的经典工具。 第二部分:信仰与理性交织的时代——中世纪的神学思辨 (约350字) 罗马帝国衰落后,哲学逐渐成为神学的婢女。中世纪的思想家们面临的核心任务是如何调和源自希腊的理性遗产(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体系)与基督教的启示真理。 圣奥古斯丁以其《忏悔录》,将内省提升到全新的哲学高度,探索了时间、记忆与上帝存在的关联,将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教义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融合。 进入盛期,托马斯·阿奎那的贡献至关重要。他成功地将亚里士多德主义系统地纳入天主教思想体系,其《神学大全》不仅是神学巨著,更是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典范。本书将详细剖析阿奎那提出的“五路论证”(Quinquae Viae),即通过经验世界推导出上帝存在的理性论证,并探讨信仰与理性的边界与互补性。此外,我们也将触及唯名论与实在论之间的争论,这些看似抽象的争论,实则关系到普遍概念的实在性与知识的可靠性。 第三部分:理性的觉醒与科学革命的冲击——近代哲学的开端 (约400字) 文艺复兴的号角吹响了近代哲学的序幕。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一认识论的基石,宣告了主体性哲学的确立。他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试图为知识寻找一个不可动摇的起点,奠定了理性主义的传统。 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相对,培根提倡经验归纳法,呼吁知识应服务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开启了经验主义的先河。霍布斯、洛克和休谟的政治哲学和经验论则将焦点引向社会契约与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洛克对“白板说”的阐述,以及休谟对因果律的彻底怀疑,极大地挑战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稳固性。 与此同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则展现了对形而上学可能性的不同探索。 最终,康德以其“哥白尼式的革命”,调和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本书将深入解析《纯粹理性批判》,阐明“先验演绎”如何划定了人类认知能力的边界,区分了现象界与物自体,为后续的德国唯心主义铺平了道路。 第四部分:理想的构建与精神的辩证——德国唯心主义及十九世纪的思潮 (约350字) 康德之后,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将哲学推向了对“绝对精神”的探索。黑格尔的辩证法——正、反、合的运动模式,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更被视为理解历史、文化和精神自我展开的宏大结构。本书将着重解析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对国家、历史意识的诠释。 十九世纪,对黑格尔宏大体系的反思引发了多元化的思潮。基尔克加德继承了对个体存在、自由选择的关注,开启了存在主义的先声。马克思则从唯物主义的视角,颠覆了黑格尔的精神史观,将历史视为阶级斗争的产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尼采则以其“权力意志”和对传统道德的“重估”,对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最激进的批判。 本书在收尾部分,将简要概述实用主义的兴起,及其对西方主流形而上学传统的挑战,为读者展望二十世纪哲学在语言、逻辑和存在论领域的进一步分化与深入。通过这条脉络清晰的梳理,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现代思想的复杂根源,并培养批判性反思的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志文


  國家文學博士,台大中文系教授,專長明清學術史、思想史,已退休。

  著作有《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汲泉室論學集》、《陽明學十講》等;文學作品有:《日昇之城》、《三個貝多芬》、《冷熱》、《時光倒影》、《同學少年》、《記憶之塔》、《家族合照》、《黑暗咖啡廳的故事》、《冬夜繁星》等。
 

图书目录

《論語》這部書
 
卷一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卷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卷三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卷四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卷五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卷六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卷七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卷八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卷九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卷十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孔子年表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76557
  • 叢書系列:印刻文學
  • 規格:平裝 / 696頁 / 14.8 x 21 x 3.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但又时常感到难以亲近的人。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文字风格幽默风趣,行文流畅自然,全然没有学术著作那种拒人千里的距离感。他总能在严肃的探讨中适当地插入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实例或比喻,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能够放松心情,毫无压力地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这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思想的热情,感觉自己仿佛重新回到了一个非常棒的课堂。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作者在梳理论述脉络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功力。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原本看似深奥、晦涩的古代哲学思想,用一种极其生活化、贴近现代人经验的语言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他并非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将其置于当下的语境中进行深入剖析,这使得那些两千多年前的智慧瞬间鲜活了起来,仿佛孔老夫子就在我身边,用最朴实的道理指导我的日常行为。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风格,完全符合我对一本经典解读书籍的期待。拿到手里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久看也不易疲劳。尤其是封面和内页的排版,看得出设计者在细节上的用心,既保证了文字的可读性,又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庄重而不失活泼的感受。这样的用心,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敬意与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我非常在意一本书是否能够真正触动我的内心,并促使我进行自我反思。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一本纯粹的知识传递品,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的诸多不足与迷惘。每一次读到关键的论断,我都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并将其与我自身的经历进行对照。这种深刻的内在共鸣和对自我行为模式的审视,是任何浮于表面的解读都无法给予的。它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并促使我们脚踏实地地“行知合一”。

评分

这本书的体例设置非常巧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但即便对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也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似乎深谙不同读者的需求,每章的结构都设计得层次分明,从原文的细致解读,到引申意义的探讨,再到实际案例的穿插分析,逻辑衔接得天衣缝利。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争议性或多义性的章节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探究,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远比直接灌输知识来得更有价值和长久的影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