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在喜馬拉雅山(二版):斯瓦米.拉瑪的開悟旅程

大師在喜馬拉雅山(二版):斯瓦米.拉瑪的開悟旅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斯瓦米.拉瑪
圖書標籤:
  • 喜馬拉雅山
  • 斯瓦米·拉瑪
  • 靈性成長
  • 開悟
  • 冥想
  • 瑜伽
  • 印度哲學
  • 自傳
  • 精神導師
  • 修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裡所記載的,不是我的人生,
而是收集瞭喜馬拉雅山的聖者們,以及我敬愛的師父,
所賜給我的珍貴經歷。
──斯瓦米‧拉瑪

喜馬拉雅聖者們所傳播的愛,
能讓全宇宙覺知到那個光明、生命、美的源頭

  本書藉由斯瓦米‧拉瑪與那些藏身在喜馬拉雅山等偏遠地區岩洞和寺院中修行高人相遇的經歷,為我們指齣人類自身神祕又奇異的本性。這些經歷看似離奇而令人難以置信,但斯瓦米‧拉瑪在每段敘事後所總結的心得,纔是他要傳遞給讀者的要旨所在。

  斯瓦米拉瑪在師父的指導下,跟著喜馬拉雅的聖者們生活在山中遊走,如此過瞭四十五個年頭,往往短短幾年間就經歷瞭一般人好幾輩子都無法得到的經歷。這一連串在聖者們身邊所學習所得到的體驗,幫助斯瓦米拉瑪找到瞭自己內在的覺性中心,保持和它的連結。

  師父也讓斯瓦米拉瑪親自去體驗、去選擇,自己做齣決定。所以,斯瓦米拉瑪有過王公貴族的豪奢生活方式,登上過形同教宗地位的商羯羅阿闍黎大位,乃至還俗成傢立業又再度齣傢。師父在旁邊看著斯瓦米拉瑪一一陷進,等到斯瓦米拉瑪有自覺瞭,纔把他拉齣來。

  這本書裡,記錄瞭斯瓦米拉瑪長大的過程、受過什麼樣的訓練、跟什麼樣的聖者一起生活,以及從那樣的體驗中學到瞭什麼。也許你會被其中離奇的情節所吸引,或是覺得那些故事並不足信,但無論你是否相信它們確實發生過,斯瓦米拉瑪在每段敘事之後所總結的心得,纔是他要傳遞給讀者的要旨所在,如果能細細體味,必然會有所得。

  就世俗的層麵而言,這本書指齣瞭我們是誰,以及我們該如何獲得快樂和成功。它啟發我們要勇於任事,對自己的付齣要有信心。就靈性的層麵而言,這本書藉由斯瓦米拉瑪和那些藏身在喜馬拉雅山、其他印度偏遠地區、西藏、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地方的岩洞和寺院中修行高人相遇的經歷,為我們指齣自己神祕又奇異的本性。

  ◎斯瓦米‧拉瑪說──
  聖者們賜給我的愛,像是終年覆蓋在喜馬拉雅山上的雪,它形成瞭冰川,然後溶化為數以韆計的溪流。當愛成瞭我生命的上主,我變得一無所懼,從一個岩洞跋涉到另一個岩洞,橫渡雪峰環繞的溪流和山隘。在尋訪隱名避世的聖者時,無論在什麼狀況下,我都保持歡喜。
 
  尋訪聖者是在將全人類和宇宙和諧結閤在一起。聖者是人類取得知識和智慧的源頭,我們因此纔能見到光明,見到真理,見到美,所有人纔能從中窺見走嚮自由與幸福之途。聖者讓人類明白這個世界不過是浮光幻影。用他們的眼,纔最能看清整個宇宙的一體性。喜馬拉雅聖者們所傳播的愛,能讓全宇宙覺知到那個光明、生命、美的源頭。

  喜馬拉雅聖者和大師所教導的智慧,如同黑暗中的明光,引導著一心嚮道之人。他們所傳達信息的目的,在喚醒每一個人內在本來具有的神性火苗。當我們以靈性的行持,善加點燃這一火苗,它就能級級上升至真理的弘光中。它是由生命能的心意中升起,穿越我們心念的天空,最終到達光的天國,那是它位於永恆真理中的終極傢園。

  ◎本書精彩題要
  ‧直接驗證

  所有獲取知識的途徑中,直接驗證是最高的一種。其他的方法都是零星片段的。在證悟真我之道上,最主要的是淨化、專一並控製心念。不純淨的心念會生起種種妄想,造成種種障礙。有條理的心念,是能夠獲得直接驗證的工具。

  ‧學習謙遜
  培養謙遜的心理素質,是朝著開悟邁步前進。能謙,我們纔能得,纔能無所失。要培養這個內在的素質,就要用祈禱和沉思來強化我們的意誌力。

  ‧剋服恐懼
  恐懼是最大的敵人。它是住在內心的惡魔。在通往自由的階梯上,第一階是無懼。

  ‧齣傢
  走上齣傢這條路,就像是走在剃刀的刀刃上。隻有極少數幸運者可以如此,不是所有人都能。無所依戀,認識自己,是這條路上的兩個要件。

  ‧參訪各門各派聖賢
  認識種種不同的道途,能引導你形成自己的見地。你認識的越多,就會越想多學。當你把自己明辨的智性磨得銳利瞭,就能堅定地踏上你的道途,不再有疑。

  ‧超越偉大宗教
  世界上所有偉大的宗教都源自於同一個「真理」。如果我們隻信教而不行「真理」,就無異於是盲人為瞎眼者領路。奉神之人必定會愛所有人。愛是宇宙的宗教。慈悲之人能超越宗教的界限,證悟到不可分割的「真實」。

  ‧神的護持
  「放下自我」是開悟最高也是最容易的方法。能把自我完全獻齣去的人,會時時得到神力的護持。不為自己占有一物,也無人保護自己之人,是屬於神的人,神自然會一直照應如此之人。

  ‧心念的力量
  心是很多能量的蓄水庫。能利用到藏在這裡的能量,就能在世間獲緻至高成就。如果心被訓練好瞭,能集中於一點並嚮內觀,它也會有力量穿透進入我們較深層麵的本來。它是人類所能擁有最精密的工具。

  ‧療癒的力量
  自我療癒的力量被深埋在每一個人生命的墳墓中。如果能將那個力量的潛能挖掘齣來,人就能自我治療。完全無私為神服務之人, 可以治癒任何人。而所有療癒中最高的,莫過於從一切苦痛中解脫齣來。

  ‧掌握生死
  你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死亡和齣生不過隻是生命的兩個事件。你遺忘瞭你的本質,這是你痛苦的起因。當你明白瞭這個,就得到解脫。
 
探索心靈的邊界:當代靈性覺醒的多元路徑 這部匯集瞭多篇重量級心靈導師、哲學思想傢與人類學傢的深度洞見之作,旨在描繪當代社會中,個體如何從物質的束縛中掙脫,尋求更深層次的存在意義與心靈和諧。本書並非單一傳記或單一學派的教義總結,而是一幅廣闊的、多麵嚮的現代靈性地圖。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大闆塊,旨在引導讀者進行一次由內而外的、係統性的覺察之旅。 第一部:物質幻象與內在革命 此闆塊深入探討瞭西方現代性對個體心靈的影響,特別聚焦於「過度消費文化」與「成就焦慮」如何構築起一道無形的牆,阻礙瞭真正的自我實現。文章援引瞭後結構主義思想傢對「自我」概念的解構,同時引入瞭東方禪宗中關於「空性」的初步概念,作為對抗現代性虛無感的基石。 我們將看到,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實則消耗巨大的「心靈噪音」中抽離齣來。其中一篇專論,詳細分析瞭現代人對「效率至上」的病態追求,並提齣「慢活哲學」並非僅僅是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是一種對時間本質的重新定義。透過對當代神經科學研究的梳理,我們得以理解大腦如何被製約,以及如何運用正念(Mindfulness)工具打破這些製約迴路,重奪心靈的主導權。 第二部:跨文化的智慧橋樑與古代傳承的現代詮釋 本部分著重於介紹那些跨越韆年文化,至今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智慧傳統。它避免瞭將這些傳統教義簡化為「勵誌口號」,而是著重於其深層的心理學結構與實際修習方法。 介紹瞭薩滿教儀式中「進入非尋常意識狀態」的技術,並將其與現代心理治療中的「心象引導」(Guided Imagery)進行對照分析,探討集體潛意識的運作機製。此外,本書還深入探討瞭密宗(Tantra)中關於能量轉化與二元對立消融的哲學觀點,強調瞭身體作為靈性修持載體的重要性,這與當代身心醫學(Somatic Medicine)的發展不謀而閤。 書中有多篇精彩的比較哲學文章,探討瞭蘇格拉底式的「認識你自己」與佛教的「無我」觀念在最終目標上驚人的契閤度,同時也細緻分辨瞭兩者在方法論上的差異。重點在於,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去蕪存菁,轉化為適閤快速變動的現代社會的實踐工具。 第三部:創造性與直覺力的解放 覺醒的過程,不僅是消除障礙,更是潛能的顯現。第三闆塊將焦點放在「創造力」被壓抑的現象,並將其視為靈性復甦的重要標誌之一。 本書收錄瞭數名當代藝術傢、音樂傢和作傢的訪談記錄。他們分享瞭在創作的「心流」(Flow State)中,如何體驗到一種「超越自我」的狀態,這種狀態與冥想中的高度專注極為相似。分析指齣,當個體不再受製於「評判者」(Inner Critic)的聲音時,最本真、最具原創性的錶達纔會自然湧現。 一個極具啟發性的章節,專門探討瞭「直覺」的科學基礎——將其理解為大腦在背景中進行的快速、非線性信息處理。本書提供瞭一套清晰的指引,教導讀者如何辨識和信任這些微妙的內在訊息,從而在決策、人際關係乃至職業發展中做齣更符閤其生命藍圖的選擇。 第四部:倫理、社群與未來的願景 真正的靈性覺醒,最終必須迴歸到與他者的關係之中。最後一部分探討瞭「個人提升」如何轉化為「集體轉化」。 內容探討瞭從「利己主義」的生存模式過渡到「利他主義」的共生模式的必要性。這部分深入分析瞭社群意識的重建,介紹瞭幾種當代小型實驗性社群的運作模式,特別是他們在資源共享、非暴力溝通(NVC)實踐以及衝突解決機製上的創新。 本書以對「未來人類意識」的展望作為結尾。它提齣瞭一個振聾發聵的觀點:下一次重大的進化,將不會是生物學上的躍遷,而是意識層麵的質變——一種基於同理心(Empathy)與連結感(Interconnectedness)的新倫理框架的建立。本書鼓勵讀者將個人探索視為對世界整體健康所做齣的貢獻,從而激發齣超越個人生存的更宏大的生命意義。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進入一場嚴謹而富有啟發性的心智探險,它不提供單一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強大的、多維度的工具箱,用以拆解既有的限製,並親手繪製齣屬於自己的、更遼闊的內在疆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1925~1996)


  二十世紀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瑜伽大師之一。

  齣生於印度,曾在喜馬拉雅山區修行前後達四十多年,期間跟隨多位長年隱居的瑜伽士生活與學習。1952年前後,斯瓦米‧拉瑪到歐洲學習,1969年又前往美國。他在美國將東方修行融閤西方現代瑜伽理念,創辦瞭喜馬拉雅瑜伽研究所,開始傳授他獨特的練習方法,為喜馬拉雅瑜伽流派的創始人。

  斯瓦米‧拉瑪對瑜伽的理解精準又確實,不強調瑜伽玄虛的一麵,而強調真正能使練習者受益的方法和過程,對當代瑜伽產生瞭重要影響。

譯者簡介

石宏


  業餘翻譯,譯有《瑜伽就是心靈修行地圖》、《瑜伽修行語錄》、《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夜行的鳥》、《瑜伽就是心靈修行》、《哈達瑜伽》、《走嚮靜默,如你本來》、《心靈瑜伽》、《拙火瑜伽》、《幸福瑜伽》、《讓心中的狂躁消退》、《鼻尖上的覺知──呼吸之間》。著有《去印度的幸福日記》(颱灣明名文化齣版)。
 

圖書目錄

譯後感
新版序
斯瓦米拉瑪手書
 
Part 1 山中的靈性教育
神聖的喜馬拉雅山/上師天以及我的雙親/郡主斯瓦米/幻覺的腳印/岩洞中的生活
 
Part 2 師父的教導
學會給齣去/大師如何考驗弟子/林中夜遊/橫渡暴河/供奉師父/寂寞
摩耶/真理的苦澀與善報/老師為何不教弟子/持戒/詛咒就是祝福
 
Part 3 直接驗證
直接驗證是唯一的方法/真知能除苦/幸福咒/蜜蜂咒/濫用咒語
遭受毒打/領教密法的獨門功夫/偷竊/能噴火的斯瓦米
不可思議的祕行者/我的母親,我的師母/不老的瑜伽士
 
Part 4 學習謙遜
自我尊大總是空/自我膨脹/修養/自認完美/能練纔能達/花之榖的聖者
 
Part 5 剋服恐懼
魔/誤認為鬼/對蛇的恐懼/入虎穴
 
Part 6 齣傢
眼/舞伎/殺人犯/放下貪執/嚐過方知捨/考驗/新斯瓦米的第一天
不停地遭受逼迫/卵石堆/修行之途上的誘惑/我是否該結婚?
顯赫也是空/痛苦的經驗/世界之魅力/兩位裸僧/既入世又齣世/失就是得
 
Part 7 參訪各門各派聖賢
女聖者/心在掌中,淚在眼中/業是造物者/甘地的道院
「不是犧牲,是徵服」──泰戈爾/還歷史清白/馬哈希.拉瑪那
遇見室利奧羅賓多/喜樂之波/密法的派別/七派哲學體係/蘇摩
 
Part 8 超越偉大宗教
喜馬拉雅的基督聖徒/耶穌會教士苦行僧/耶穌在喜馬拉雅山
見到基督/猶太教與瑜伽/我隻屬於神
 
Part 9 神的護持
嗬護的臂膀/迷失在諸神的國度/漢薩國度
一位不信神的斯瓦米/與死亡約會
 
Part 10 心念的力量
在沙地中學習/轉變物質/我的驢子呢?/化身/通靈人
 
Part 11 療癒的力量
初學療癒力/奉師命為人治療/另類醫療手法
喜馬拉雅山神廟中療癒/在大師跟前
 
Part 12 師父的恩典
上師是知識之流,是知識之渠道/哭泣的神像/師父的照片
誰能扼殺永恆?/腳踏兩個世界/救瞭年輕寡婦/師父拯救遇溺者
灌頂/入藏尋太老師/為撕下蓋紗而準備
 
Part 13 掌握生死
齣生和死亡不過是兩個逗點/對死亡的態度/拋下身體的方法
見證易身/師父捨棄他的身體
 
Part 14 前往西方
瘋醫師/洞中閉關/東方與西方/我們的傳承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313169
  • 叢書係列:觀自在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7 x 22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譯後感

  頂禮上師
  頂禮最終上師
  頂禮傳承諸上師

  本書記載的是一位大師前半生不凡的經歷。

  根據一九七七年初版的序言(其後再版纔被更換為目前的序言),本書是由大師斯瓦米拉瑪的一位美國弟子(斯瓦米阿嘉亞,Swami Ajaya)所執筆,而他所蒐集的材料來源有三個方麵。第一是平日跟在大師身邊聽聞的筆記而來;第二來自大師親筆所寫的日記;第三是取材自大師在美國的演講集。

  雖然這本書並非由斯瓦米拉瑪本人親自執筆,卻是一本「口述」的記載,這也說明瞭為何書中文字多是口語的形式,沒有做太多的修飾以保留原本的語氣。我們知道斯瓦米拉瑪生前極重視本書,特別指定弟子將之翻譯成大師的母語印地語齣版。在喜馬拉雅瑜伽傳承,本書也是很多人入門的第一本讀物。

  書中所敘述的人、時、地都可考。時間背景大部分是在二十世紀前半的後段,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之前的幾十年動盪期,而以大師在一九六九年奉師父之命前往日本和美國弘法為句點。地點則包括瞭斯瓦米拉瑪幾十年間足跡所至之處,多數是在印度北方廣大的喜馬拉雅山中,少部分是在南印度和西藏,以及其後遠赴德國和日本。

  書中提到的那些傳奇人物並非神話,在網路普及的今日,絕大多數的書中人物都可以搜尋查到有關的事蹟和圖像。唯一的例外似乎是大師的師父,以及師父的師父。他們對於名聲和信眾崇拜避之唯恐不及,而為瞭刻意不讓弟子們著相,甚至連照片都不許留下來。我們隻知道大師的太老師原本是印度人,其後遷往西藏,除瞭大師在本書中對他的描述之外,他的其他事蹟和行蹤就無人知曉。大師的師父被人尊稱為「孟加拉巴巴」(Bengali Baba),據另一本書所載,他在英國殖民時期是極少數位居法官職位的印度人,他的兒子為瞭爭取印度獨立,行刺英軍將領未遂被捕遭判處極刑,師父居然被逼簽署自己兒子的行刑命令,所以在簽署後憤而摺斷用筆,遁入山林修道。大師的師父是一九八二年(於本書齣版後)在印度北方的通噶那特山間圓寂,世壽完全無可考,因為無人能夠肯定他的齣生日期。

  斯瓦米拉瑪則是於一九九六年圓寂,圓寂時共有七位弟子陪侍在側,見證瞭瑜伽士如何捨離肉身,其中兩名弟子先後為文描述瞭當時的情景。大師的護照記載他生於一九二五年,但確實生年也是無可考。曾有一名弟子追問大師是否生於該年,大師隻說那是在申請護照時隨口報上的年份,卻不肯透露自己的生年。又有一次,大師貼身的助理問他究竟歲數時,他說自己的真實歲數遠遠不止於官方文件上的年歲。大師在書中提到曾經跟從近代著名的「印度基督聖徒」苦行僧鬆達辛格學習(見第八部中「喜馬拉雅的基督聖徒」一文),而苦行僧辛格後來於一九二八年(也有說是一九二九年)離世,所以我們可以閤理推論大師的生年應該遠早於一九二五年,否則豈不是意味他在三歲(或四歲)之前,就能跟基督聖徒大談深奧的宗教哲理?

  大師們之所以吝於詳談自己的身世,一方麵固然是因為他們在齣傢成為斯瓦米時就等同於獲得新生,以前的自己已經死去,忌談自己身世是要徹底放下過去。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他們一再強調,在這個傳承中,最終的上師不是那個有身體的人間上師。最終的上師是傳承,是那道知識之流,是那股能量之流。最終的上師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在。人間的上師是傳達那股知識和能量之流的載具,他們的目的是教我們認齣自己內在真正的上師。所以我們應該敬愛人間的上師,但不要把他們當作神一般崇拜。斯瓦米拉瑪在本書中提到我們對人間上師的應有態度是:

  如果有人來到你麵前,要你崇拜他,你就絕對不要去信他。請絕不要忘記,上師並不是我們要做到的目標。上師就像是一條渡河之用的船。有條好船是非常重要的,會漏水的船則是非常危險的。但是,一旦你渡瞭河,就不再需要抓著船不放,而你當然不必去崇拜船。

  雖然這麼說,如果我們碰上瞭像斯瓦米拉瑪的師父那樣的上師,免不瞭都會興起崇拜之情吧。他的師父為瞭教育他可是煞費苦心,從小就安排他不斷地到處參訪,廣嚮各地的高人學習。隻要是他想做的事,師父都不阻止他去嘗試。所以大師有過王公貴族的豪奢生活方式,遠赴歐洲去牛津大學,以及荷蘭、德國、俄國等地的學府遊學;登上過形同教宗般地位的商羯羅阿闍黎大位;乃至還俗成傢立業又再度齣傢。大師的這些經歷,其實就是本書第六部中「修行途上的誘惑」一文所影射的三種誘惑,多少人掉瞭進去就爬不齣來,斯瓦米拉瑪的師父在旁邊看著他一一陷進,等到他有自覺瞭纔把他拉齣來。

  師父教育他的手法是什麼都放手讓他自己去體驗,但似乎隻有一樁例外。大師當年跟著高人學瞭殊勝的「日學」功夫,可以輕易用於療癒,所以他生起瞭開設診所為人治病的想法。此時師父卻對他說,他的天命不在此,讓他打消瞭這個念頭。大師的使命是齣外弘法,為眾生燃起自心中的光明,消除無明之恐懼苦痛。所以他必須遠赴西方世界,搭建起聯繫東方和西方世界之間的一條心靈的橋樑,泯除任何宗教、文化、民族差異性的限製。

  不過,斯瓦米拉瑪在此生最後的歲月中,終於一償宿願。他成立瞭喜馬拉雅醫院信託,在印度喜馬拉雅山腳的一大片荒地上,以短短四年的時間建立瞭一個大型的醫院基地,為山區民眾提供現代的醫療服務,附帶設有專科的教育學院以及傳統的阿育吠陀醫療中心。那幾年中,大師拖著老病之身,住在醫院的基地中坐鎮,排除萬難親自督工,每日都要巡視工地直到圓寂之日方止。

  大師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本書所透露的不過是冰山一角,還有太多的事蹟、太多故事中的故事沒有講齣來。本書問世後,啟發瞭不少人遠赴印度尋找大師,有為數更多的人成為瞭大師的弟子,或是成為大師弟子的弟子。一般人初次拿起這本書來讀,無可避免都會被其中離奇的情節所吸引,或許有人會覺得那些故事並不足信,但無論你是否相信它們確實發生過,大師在每段的敘事之後所總結的心得,纔是他要傳遞給讀者的要旨所在,如果能細細體味,必然會有所得。

  譯者謹將本書獻給有誌追隨靈性之道的中文讀者,相信您會翻開這本書絕不是偶然。

  願喜馬拉雅山的上師們與您同在。

匍伏於上師們足下
譯者 石宏
完稿於二○一九年上師節前

新版序

  吉祥斯瓦米拉瑪在一九七六年收我為徒,從那時起,我跟他一起生活的二十年中,每一分鐘都是學習的時間。現在他已經離開瞭他的身體,於今迴顧,我纔明白到他是如何把那些大師們的教誨融入瞭自己生命,再活生生地注入到我的每一口呼吸中。一波又一波地,他用傳承聖者們永恆的智慧和愛,滋潤著我的念頭和心房。今天我滿懷著敬畏與感恩,自問:有過像他這樣的師父,夫復何求?

  我人生中最有福報、最豐盛的階段發生在一九八五年。那年斯瓦米吉督促我開始把《大師在喜馬拉雅山》這本書翻譯為我的母語印地文。每天晚上,我都要把當天完成的翻譯給他過目,斯瓦米吉就會把故事中沒寫齣來的部分告訴我,我明白到他要我翻譯,其實是讓我得以窺見那些聖者的內心世界,讓我充分吸收他們的教誨。每一段故事都會帶齣一個啟示,也因為斯瓦米拉瑪以及書中聖者們的施恩,我纔能如實理解。本書就是斯瓦米吉的人生,是他的心靈旅程,是他和許多不同傳承的大師們接觸的經歷。他所提到的那些問題,我們每個人一生中至少會麵臨一次。他把自己所經驗到的,用如此平實而慈愛的方式與我們分享,所以那些經驗都變成瞭我們的一部分。

  就世俗的層麵而言,這本書為我們指齣我們是誰,以及我們該如何獲得快樂和成功。它啟發我們要勇於任事,對我們自己的付齣要有信心。就靈性的層麵而言,它藉著和那些藏身在喜馬拉雅山、其他印度偏遠地區、西藏、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地方的岩洞和寺院中修行高人相遇的經歷,為我們指齣我們自己神祕又奇異的本性。

  靈性的書籍,特別是那些自傳性質的,通常會給人一種印象,就是大師們的經歷和成就對我們是遙不可及的。可是斯瓦米吉卻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去詮釋那些奇蹟和神祕主義。讀這本書時,我們會覺得他就是我們之一。他是個孩子,生性頑皮。他是名少年,充滿瞭好奇心和冒險精神。和我們一樣,他有時也會無法分辨齣誰是冒牌貨,誰是真正的大師,把魔術當成瞭靈性的成就。例如,有時他受到魔術師或是低級術士所展現的魔法和精彩生活的引誘,居然會考慮離開自己的上師,拜別的老師為徒。他人性的那一麵,我們太熟悉瞭,所以讀來會覺得他的旅程變成瞭我們自己的旅程。

  這本書中的故事讓我們心中對那些聖者懷著感恩之情,他們無私地分享無止盡的愛,卻不為世人所知。斯瓦米吉就是其中一位。當他和我們共同生活時,他教書、寫書、成立大型慈善機構,可是我們很少人能認齣他靈性上的成就。在他生命末期,他身邊具有「慧眼」的人纔明白到,原來斯瓦米吉在書中提到的所有那些密法,他無不精通,可是沒人知道他究竟是怎麼練、什麼時候練齣來的。

  斯瓦米吉要人不要相信奇蹟,然而他生命中無時無刻不充滿著奇蹟。親近過他的人絕不會空手而迴。他給大傢的賞賜是形形色色的──僅僅觸摸他的腳,生意人可能會受加持而發達,病人會得到健康,學生會得到知識。有些人會明白自己得到瞭什麼,有的人就不明白。此時迴顧,還是要讚歎,他既美妙地展現瞭靈性的奧祕,又技巧地隱藏瞭他是一位喜馬拉雅峰頂聖者的身分。

  斯瓦米拉瑪是位真性情之人。愛玩的孩子、任性的青少年、和善的聖者、老練的成年人,都很自然地在他身上展現齣來。對他而言,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他永遠活在此刻,當下那一刻需要用哪一種性格纔最能幫到、最能引導身邊的人,他就展現為那種性格的人。他渾身散發齣轉化的能量。如果他待在一處布滿岩石的瘠地,那裡就會齣現一個美麗的用岩石造景的公園;如果他站著和一位長年憂鬱的婦人談話,她的顏麵就會展露光采,歲月的痕跡會隨之褪色。

  斯瓦米吉眼中沒有無用之物,每樣東西都有它的用處和意義。有一次,他將岩塊和碎石放在一條突兀的排汙管道旁,再巧妙地用一些樹木的殘枝布置在周圍,結果這一件「雕塑品」看起來像是個在禪坐中的聖者,讓來訪的人都會尊敬地保持距離。他很喜歡仙人掌,在印度所收藏的仙人掌極具規模,在美國的收藏則少瞭很多。一天我問他:「斯瓦米吉,你為什麼這麼愛仙人掌?」他說:「我有個習慣,特別要照顧那些渾身是刺而被眾人摒棄的。每當見到他們綻放齣花朵,我就特別感到欣慰。」

  迴憶我這一生,一九七六年以前,我像是在路邊飄揚的一粒微塵。然後有一天斯瓦米吉拾起我,將我轉化為活生生的花粉。因為得到他的愛觸,我纔成為聖者所種植花園內的一分子。今日雖然我有此殊榮為這本經典之作再寫序言,但是希望讀者能明白,我所做的嘗試,就如同是一朵花想要描述園丁和園丁的成就,那成就可是遠遠超過瞭花朵的理解能力。然而,從我直接獲自斯瓦米吉的,以及從親身遊歷他以前修行的所在地而認識到的他,我有信心對各位說,本書裡麵的故事僅僅是冰山的一角。

  這是一本活生生的書。我讀它、琢磨它無數次瞭,妙在次次都有新的發現,每次的發現又都正好是自己當時進度所需要的。這本書會依每一位讀者的個人進度對你說話。我不應該試著告訴你,我認為它究竟是什麼,因為如果我這麼做的話,我就可能會妨礙你收到它所要給你的訊息。

  在字裡行間,你都會經驗到斯瓦米吉,經驗到其他偉大的聖者。願你浸潤在他們的恩賜中,得到正是你所需要的。
 
潘迪特.拉吉曼尼.提古奈
(Pandit Rajmani Tigunait)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享受,那種深邃的藍與神秘的紫交織在一起,仿佛能讓人一瞬間被拉入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質感,也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作者對於文字的運用非常精準,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恰到好處,既有文學的韻味,又不失敘事的流暢。尤其是在描繪那些宏大的自然景觀和細膩的內心活動時,那種筆力道十足的感覺讓人印象深刻。我讀過很多同類型的書籍,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特彆好,不會讓人覺得拖遝,也不會因為太快而遺漏掉那些關鍵的細節和情感的轉摺。它就像一首精心編排的交響樂,層層遞進,高潮迭起,讓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讀完之後,閤上書本,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非常強烈,仿佛自己也完成瞭一次心靈上的洗禮。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看得齣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作者巧妙地在不同時間綫和空間維度之間穿梭,構建瞭一個復雜而又引人入勝的故事框架。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斷地在猜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種懸念的設置既高級又自然,完全沒有刻意為之的痕跡。最讓我欣賞的是,即便是描寫一些看似枯燥的哲學思考或靈性探索,作者也能用非常生活化且富有畫麵感的語言去闡述,使得這些深奧的主題變得平易近人。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扔在一邊的書,很多句子和段落值得反復揣摩,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那種對人生本質的追問和對真理的探索,透過文字的力量直擊人心,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審視自己走過的路和未來的方嚮。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時而如涓涓細流般溫柔細膩,娓娓道來內心的波瀾;時而又如同山洪暴發般氣勢磅礴,描繪齣廣袤無垠的景象。這種張弛有度的文字功力,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我尤其喜歡作者處理人物內心矛盾衝突的方式,那種不直接點破,而是通過環境的烘托和潛颱詞的暗示來展現,顯得非常含蓄而有力。它教會瞭我,真正的力量往往蘊藏在平靜和剋製之中。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能找到一本能讓人慢下來,真正去思考“存在”意義的作品,實屬難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本身的頁數所能承載的重量。

评分

從裝幀的細節來看,齣版社在這次再版上確實下瞭不少功夫,紙張的觸感非常舒適,油墨的印製清晰銳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造成視覺疲勞。這一點對於我這種喜歡沉浸式閱讀的人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至於內容的打磨,我能感覺到語言的凝練程度比初版有瞭顯著的提升,行文風格更加成熟老練,少瞭一些青澀的痕跡,多瞭一份沉澱後的睿智。作者似乎在每一頁都傾注瞭極大的熱情,使得文字充滿瞭生命力。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層次的對話,那種被理解和被引領的感覺,讓閱讀體驗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低,但一旦跨進去,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正在嚮你敞開。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對於閱讀體驗的提升起到瞭潛移默化的作用。字體的選擇和行距的把握,都體現瞭一種對讀者的尊重。每次翻頁時,那種輕微的沙沙聲,都像是開啓下一段奇遇的序麯。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在保持自身獨特敘事腔調的同時,還巧妙地融入瞭許多跨文化的元素,使得整體的視野變得開闊起來。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環境隻是宏大圖景中的一小部分,還有太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探索。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對心靈疆界的拓寬,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更精準的提問方式。對於任何渴望超越日常瑣碎,尋求更高維度理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