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隨筆:世界美術博物館巡禮

藝術隨筆:世界美術博物館巡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蔚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美术馆
  • 艺术评论
  • 文化
  • 旅行
  • 艺术欣赏
  • 西方艺术
  • 东方艺术
  • 绘画
  • 雕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魏蔚自詡為藝術的傳信使,她曾擔任佳士得亞洲區主席/總裁,現為厲蔚閣亞洲(LGDR & Wei)聯合創始人暨主席,並遍覽了歐美頂級的藝術博物館,如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華盛頓國立美術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泰特美術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她將實地走訪的所見所思,舉凡建館的歷史、館藏的來歷、藝術博物館如何迎向今日的輝煌,以及藝術家生命故事帶給她的啟發,集結成《藝術隨筆》的美學篇章,期許與所有喜愛藝術、熱愛藝術之人分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量。
 
本書特色
 
  魏蔚的第一本藝術博物館美學遊記
筆墨之間,時光之河: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深度探索 作者: 王漢青 出版社: 翰墨軒 頁數: 420 定價: 128.00 元 --- 圖書簡介 《筆墨之間,時光之河》並非一本描繪西方油畫或雕塑的藝術史著作,它將讀者的目光牢牢鎖定在東方美學的精髓——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浩瀚星空中。本書旨在以一種兼具學術深度與人文溫度的筆觸,引領讀者穿越千年歷史的長廊,細緻入微地考察書法與繪畫這兩大「國粹」的演變脈絡、審美特徵及其深層文化意涵。 本書的結構遵循著清晰的歷史邏輯與主題劃分,共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為讀者構築起一幅立體的中國藝術圖景。 第一部:線條的哲學——中國書法的精神溯源 (約 80 頁) 本部分著重探討了漢字書寫如何從實用的符號系統,蛻變為獨立的純粹藝術。我們不只是羅列碑帖,而是深入探究「筆墨」二字背後的哲學思辨。 首先,作者追溯了甲骨文與金文的儀式性起源,探討了篆書的規範美學。接著,全書的重心轉向隸書的「蠶頭燕尾」如何標誌著筆法結構的成熟與轉折。 重頭戲在於楷書、行書與草書的比較分析。楷書,被視為「中規中矩」的典範,我們將分析歐陽詢的險絕、顏真卿的雄厚、柳公權的遒勁,探究不同時代的士人心態如何投射於筆畫的粗細輕重之間。行書則被視為書法藝術的「黃金中道」,從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盡善盡美」到蘇軾的「我書意造法」的轉向,體現了文人精神的個體解放。 最為引人入勝的是對草書的解讀。狂草不再被視為潦草,而是情感的極致噴發。李白、張旭、懷素三人的狂放不羈,如何以飛白、連綿、急遽的筆勢,打破了筆墨的物理界限,直抵中國傳統「氣」與「韻」的境界。本部分的核心觀點是:中國書法的美,在於對線條速度、力度、結構的瞬間把握,它記錄的不是字形,而是書寫者當下的心靈狀態。 第二部:山水的精神——中國繪畫的意境營造 (約 100 頁) 相較於西方繪畫對「再現」的執著,中國繪畫(特別是文人畫)追求的是「寫意」與「造境」。本章節深入剖析了中國畫的獨特技法與審美核心。 我們從早期的人物畫起步,如顧愷之的「以形寫神」,闡述了人物畫中「傳神寫照」的藝術標準。隨後,焦點迅速轉向山水畫的興起。荊浩、關仝等「北方山水」的雄偉磅礴,與董源、巨然的「江南煙雨」的溫潤秀逸形成了鮮明對比。 本書花了大量篇幅探討了「皴法」的藝術語言。披麻皴、斧劈皴、荷葉皴等上百種皴法,並非簡單的筆觸模仿,而是畫家對特定山體結構與紋理的理解。作者詳細解析了李思訓的金碧山水與王維的水墨山水,前者是盛唐的華貴與對裝飾性的極致運用,後者則標誌著水墨技法從輔助地位上升為獨立的藝術語言。 此外,本部分還專門闢章節討論花鳥畫。從徐熙的「落墨為骨」到宋徽宗的「院體」精微,再到元代畫家對梅蘭竹菊「四君子」的象徵意義賦予,揭示了小景物中蘊含的道德寓意與文人情懷。 第三部:筆墨的交融——宋元明清的轉向與融合 (約 90 頁) 這一部分著重考察了書畫藝術在特定歷史時期的風格演變,特別是文人畫思潮的確立與發展。 宋代是中國藝術史上的黃金時代,蘇軾提出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理論,徹底確立了「書畫同源」的審美基礎。本書仔細比較了宋徽宗的工筆寫實與米芾的「意態」書寫,展示了學院派與文人派的張力。 元代,在漢族知識分子失意的背景下,書畫藝術完成了從「畫匠」到「士人」的身份轉變。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元四家」的作品,體現了「書卷氣」的迴歸,繪畫成為一種療愈心靈、寄託情志的私密行為。 明清兩代,書畫的風格則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從董其昌「南北宗論」對山水畫史的重構,到清初「四王」對元代筆墨的「復古」式繼承,再到石濤的「我自抒懷」與八大山人的孤獨意象,本書展現了藝術家們在面對傳統與時代變革時的掙扎與創新。 第四部:器具與媒介——書畫材料的物質性 (約 70 頁) 藝術的呈現離不開物質載體。本章深入探討了書畫藝術賴以生存的「文房四寶」及其對藝術風格的決定性影響。 從紙張的演變(從絲帛到宣紙的質地差異),到墨錠的研磨與光澤變化(焦、濃、重、淡、清五色),再到筆毫的選擇(狼毫、羊毫、兼毫對線條彈性的控制),本書詳述了這些看似次要的因素如何塑造最終的藝術效果。例如,質地堅韌的「皮紙」如何適合用來表現剛勁的篆隸,而柔軟的「生宣」如何適合表現水墨的涇渭暈染。 此部分還分析了印章在書畫中的作用,探討了朱紅印泥與墨黑的對比所構成的視覺平衡,以及題跋文字的書法風格如何成為作品「點睛之筆」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五部:超越時空——當代視角下的古典繼承 (約 80 頁) 結尾部分,作者將目光投向現代。在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衝擊下,中國書畫藝術如何自救與轉型?本書回顧了近現代如齊白石、張大千等巨匠如何將古典筆墨與個人生命體驗相結合,實現了傳統藝術的「現代轉化」。 最後,作者探討了當代藝術家在水墨語言上的實驗,思考在數碼時代,作為一種強調人手與材質直接關係的古老藝術形式,如何在當下文化語境中繼續保持其生命力與獨特的東方魅力。 --- 本書特色 1. 細膩的筆法解析: 不同於宏觀的歷史概覽,本書對具體筆法(如「米點」、「焦墨」)的技法細節進行了深入的圖解式分析,力求讓讀者理解「如何畫」的內在邏輯。 2. 文化語境的重建: 書中強調書畫藝術與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儒釋道哲學的深度綁定,揭示了「以書入畫」、「以畫言志」的文化密碼。 3. 語言的溫度: 作者以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行文流暢,富有文采,避免了學術著作的枯燥,追求一種如品茗般賞鑒的閱讀體驗。 《筆墨之間,時光之河》是所有對中國文化、書法、水墨畫抱持熱忱的愛好者、學生及研究者不可多得的深度讀本。它引導讀者進入的,不是一個個靜態的博物館展品,而是一條流淌著千年筆墨精神的藝術長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魏蔚(Rebecca Wei)
 
  厲蔚閣亞洲(LGDR & Wei)聯合創始人兼主席
  曾任佳士得亞洲區主席/總裁
  麥肯錫大中華區首位女性全球董事

图书目录

題辭 ◎ 董橋 04
序 ◎ 魏蔚 06

1.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去芝加哥看鎮館之寶………13

2. Vincent van Gogh
梵谷生命中的貴人………39

3. Leonardo da Vinci
話說羅浮宮的達文西回顧展………67

4.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校園 建築的博物館………89

5. Museum of Modern Art
漫步新MoMA………117

6.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漫談華盛頓國立美術館………129

7.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走過150年 記波士頓美術博物館………159

8.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在倫敦看名畫 記英國國家藝廊………187

9. Tate Galleries
泰特美術館的故事………211

10.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夏日裡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239

11. 以美的觀想,標高藝術的天際──專訪厲蔚閣亞洲區聯合創始人暨主席魏蔚………260
◎ 撰文│林志鴻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題辭
 
  藝術理論我不懂;我只愛看畫。愛不講道理,愛上了就是愛上了。幾十年前在巴黎看畫展遇見一位英國朋友,他說他看莫內的花園會哭,想起童年。我說我看莫內的蓮池和拱橋感覺像回家,悲欣交集。人生不容易,有緣親近藝術是好的,魏蔚最清楚。每次碰見她都彷彿剛從美術館的畫裏走出來,一身幻彩,幾抹霞影,害我一下子不記得她其實是國際藝術市場上的統轄高手,運籌帷幄。後來讀她寫藝術的文章尤其覺得好看得很:天份就是天份,家學淵源當然深厚,學識廣博閱歷豐富也是功底。 她跟美國哈佛大學的丹青因緣也難得,她是哈佛中國藝術實驗室顧問。魏蔚這部藝術隨筆十足哈佛校園裏的花花草草,一點不帶學究氣息,不深,不澀,不屑賣弄而風韻依依。懂藝術的人應該這樣寫藝術文章,像冬夜爐邊的瑣談,言者動心,聞者會心,娓娓乎不知東方之既白。
 
董橋
壬寅孟冬於香島
 
自序
 
  我並非作家,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出書。我愛翻書,從小家裡有好多報刊雜誌和書籍,我就喜歡隨時隨地隨手翻閱,看得很雜,謂之「學不厭博」。有時同一本書,相隔時間一久,也會翻到後面,忘了前面,又翻到前面再看,還莫名地挺快樂。曉得自己忘性大,所以,久而久之,也養成了隨便記點筆記的習慣。這次當主編問我書名時,我說就叫「藝術隨筆」吧。
 
  欣賞別人的作品,是一種樂趣,還可以肆意評論。輪到自己動筆,一字一句地寫下來的時候,還是糾結。一則,沒有時間安心安靜地梳理。再則,寫什麼好呢?有一陣子,常有朋友來問,到海外,應該去看哪些美術館、博物館?有哪些鎮館之寶?時間有限,該怎麼看?看完回來,又繼續問我,關於藝術家的生平故事、關於那些畫的奇妙、關於流傳中的拍賣行發生的故事。擁有美術館的藏家,更多的時候,想知道當年這些私立的國際頂級的美術館、博物館的「發家史」(創立的歷史)。在回答這些十分好學、萬分好奇的問題時,我常常想,有一天,若有機會,我會把這些你們想知道的、而我已經看到的、也可以分享的,記錄下來,廣而告之。
 
  沒想到機會還真的來了!2019年深秋,我有幸來到哈佛大學,休整一年,開啟我人生的第一次藝術遊學。剛在藝術圖書館安安靜靜看書沒幾天,便接到台灣《藝術收藏+設計》雜誌的主編林志鴻先生的來電,在社長何政廣先生的支持下,邀請我撰寫藝術專欄。他說寫什麼由我定,每月一期,版面隨意。如此的信任與自由,讓我有些汗顏。我接受過許多採訪,但畢竟從來沒有出版過自己的文字。心中十分忐忑,不過想起自己心中的願望和大家可能的期待,我說我可以試試寫下博物館、美術館,林先生也覺得甚好,一拍即合。當時正好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新館開幕,於是第一篇隨筆〈漫步新MoMA〉應運而生。如今回頭看,我真心感謝林先生,若不是他當年「逼」我,估計今天我們也看不到這本書。
 
  我曾在麥肯錫工作了十一年,被籠罩在麥肯錫著名的「七步成詩法」之下,寫過的關於企業管理的諮詢報告,都是嚴肅而縝密。雖然養成了一種刨根問底的研究習慣,可以很快想明白我要怎麼寫是有意義的。但要將文章寫得好看有趣,對我而言,不容易。我打電話給美食評論家好友李純恩先生,問他怎麼寫才能好看。他從來都好吃好玩,天天開專欄,帶著粉絲,遊走人生。他說你就一個館、一幅畫、一個小故事地分享,大家肯定喜歡。我又請教大散文家董橋先生我該怎麼寫,先生送我一句話:「博大而平易,深入而明媚。」董公的話,從來言簡意賅,卻是醍醐灌頂。
 
  於是,我就慢慢地每個月選一個館,講講她的歷史、她的展覽、當中我喜歡的作品,還有引發我回憶的過往。現在看來,好在我選的每個館,都是屬於博大而精深類型的,可以分享的地方非常多,每個館我都只選擇了其中一小部分,為大家做個引導。董公說這些隨筆好看,還欣然提筆為本書題寫了書名還有題辭。對於先生給予的肯定和鼓勵,我深表謝意。
 
  我自己一直都喜歡逛美術館、博物館,在我眼中,美術館、博物館是跨越時空和語言屏障的美好存在,也是人類教育中最高級的一種形式。而且這種美育形式是自由、開放和個性化的,承載著幾百年、幾千年文化的美術館、博物館,它們所帶來的感受、感動和感染,令人對人生深懷敬畏。我喜歡這種敬畏,讓人在紛繁複雜的物質生活中,能夠脫離出來,回復平靜和從容。
 
  從2020年1月到10月,《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刊登了我的十篇隨筆,聽說頗受歡迎。內容居然很是「常青」,所以當台灣藝術家出版社提出要集結出書時,我有些意外但很開心,我衷心希望大家看了能夠喜歡上藝術。在此我特別感謝羅浮宮、倫敦國家藝廊、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梵谷美術館給予我的指導和便利,更要謝謝哈佛大學藝術圖書館和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的汪悅進教授及其團隊,對我的大力支持。在我人生的轉捩點上,他們向我敞開了智慧之門,讓我得以繼續自由自在地流連在藝術的氛圍中。最後再次感謝藝術家出版社何政廣社長、《藝術收藏+設計》主編林志鴻先生和團隊對本書的編輯、排版和校對。
 
  本書是我送給大家的一份禮物,把我看到的藝術風景與大家分享,希望這小小的饋贈能照亮你的藝術之旅。
 
魏蔚
寫於2023年3月28日香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妙,它并非按照传统的年代顺序或地域划分,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具探索性的主题串联方式。这种编排策略使得原本可能松散的游记性质,被赋予了清晰的内在逻辑。比如说,某一章可能集中讨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死亡”这一主题的表达,下一章可能又会聚焦于“蓝色”这种颜色的象征意义,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单一元素的理解深度。读到中间部分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勾勒出不同博物馆陈列的场景,作者的文字仿佛具有一种魔力,能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巧妙地组织在一个共同的叙事框架内。这种打破地理界限的巡礼,让人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共通性与多样性,非常适合希望系统性但又不想被传统学术束缚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成熟的智慧和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冷峻或高高在上,反倒像是一位人生阅历丰富的前辈,带着一种洞察世事后的释然,与你分享他对美的理解。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人类创造力的无限敬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笔下的艺术家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有血有肉、充满挣扎和激情的凡人。他会细致描绘艺术家在创作瓶颈时的焦虑,或是获得灵感时的狂喜,这种细腻的情感捕捉,让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更加动人。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心灵的充电,它鼓励我们去寻找生活中的“微小奇迹”,并以更加富有诗意和审美的眼光去对待日常。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好书。

评分

这本关于世界美术博物馆的随笔集,读起来就像是带着一位学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向导,漫步在人类艺术的殿堂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每一件作品的描述,仿佛都能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色彩、光影和材质的微妙变化。最让我惊喜的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作品本身的鉴赏,而是将艺术史、社会文化背景乃至艺术家本人的心路历程都融为一炉,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艺术史知识变得鲜活而引人入胜。例如,在谈到某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时,他会巧妙地穿插一些当时佛罗伦萨的政治风云,让人立刻明白,艺术创作从来都不是孤立于世事的,它深深植根于那个时代的土壤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兼具专业深度和大众可读性的平衡感,既能满足资深艺术爱好者的求知欲,也让初次接触艺术史的读者不会感到压力。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提醒我们,跨越时空去与那些逝去的伟大灵魂对话,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纯粹的“发现的乐趣”。作者的叙事方式极为自由,仿佛他只是在某个慵吐的午后,随手翻开一本厚厚的画册,然后兴之所至地记录下心中的感触。这种散文化、近乎日记体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他不是在用教科书的口吻讲解,而是在分享他自己的“顿悟”时刻。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那些不太为人所知的小众艺术家的挖掘和介绍,那些被宏大叙事常常忽略的角落,往往蕴藏着最纯粹的创造力火花。他对于材质和技法的探讨,也并非堆砌术语,而是用极其形象的比喻来阐释,比如他描述某种油画颜料的质感时,会联想到清晨沾着露水的花瓣,这种跨媒介的联想能力,让人拍案叫绝。读完之后,我立刻上网上搜索了书中提到的几位冷门艺术家的作品,那种想要立刻去“亲眼看看”的冲动,是评价一本艺术导览类书籍最好的佐证。

评分

这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对“观看”这件事的哲学反思。作者不仅仅是告诉我们“看什么”,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看”。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习惯了快速浏览、批量消费图像,艺术作品往往沦为背景或打卡工具。然而,这本书却像是一剂清醒剂,它引导我们放慢节奏,去关注那些需要时间沉淀才能发现的美。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光线在不同时期画派中的处理方式,从古典主义的均匀布光到印象派对瞬间光影的捕捉,这种对“视觉语言”的深入剖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位大师都在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发问”,而我们作为观者,也需要带着自己的疑问和好奇心去回应。这种互动感,让阅读体验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一场主动的智力探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