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首五教儀開蒙增註

賢首五教儀開蒙增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通理法師
图书标签:
  • 儒家
  • 理学
  • 程朱理学
  • 五教
  • 仪礼
  • 开蒙
  • 增註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明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賢首五教儀》為天臺宗判教之作,天臺宗將佛教判為小、始、終、頓、圓五教,原文艱澀,爾後由清朝釋續法據原文再補註,因賢首五教儀六卷,聽眾未能全誦,故又略成此書,使學者易於練習,釋通理曾為增註,共六卷。
《法華玄義》:天台宗智顗大師的佛教思想精華 (本書籍為 隋代 智顗大師 所著,與《賢首五教儀開蒙增註》無直接關聯,內容聚焦於天台宗核心義理的闡發) --- 一、 緣起與典籍地位 《法華玄義》,全稱《妙法蓮華經玄義》,是天台宗祖師智顗(538年-597年)大師親自口授,由弟子章安灌頂大師記錄整理而成的鉅著。此書共十卷,是探究佛教最高經典《妙法蓮華經》精髓的入門與總綱。在天台宗的傳承中,它與《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並列為「天台三大部」,是構成天台學體系的基石之一。 智顗大師所處的時代,正值南北朝末期,佛教思想紛雜,各宗派依據各自的經典建立教義體系。大師有鑑於此,銳意建立一個能夠融攝、判釋所有佛法、歸於一乘圓頓的究竟教理體系,而《法華經》即被視為如來出世的本懷,是圓融萬法的核心。因此,《法華玄義》的出現,便肩負起為這部「經王」釋義解構的重任,成為後世理解天台圓教思想的必讀經典。 二、 核心宗旨:闡明《法華經》的教旨 《法華玄義》的首要目標,便是要深入闡發《妙法蓮華經》這部經典的總體宗旨與結構義理。智者大師認為,《法華經》是「藏、通、別、圓」四教次第的最高點,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最終歸宿。全書依循「十重玄義」的架構,層層深入地剖析《法華經》的內涵: 1. 教起(釋名) 首先解釋「妙法蓮華經」五個字的分量與意義。「妙」是讚歎之詞,指佛法不可思議的境界;「法」是指佛陀所說的真實教法;「蓮華」是譬喻,象徵佛法在污濁世界中能清淨顯現的特性;「經」則代表恆常不變的聖教。透過對名相的嚴謹界定,奠定了全書的詮釋基調:這部經是佛陀以最圓融、最究竟的方式,宣說了不二的真理。 2. 釋宗(明旨) 這是全書的重點。智者大師指出,《法華經》的核心宗旨,在於揭示「一佛乘」的真義。此「一」即是超越一切二邊對立的圓滿境界,也就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 開權顯實: 闡釋佛陀過去為引導根機未熟的眾生,方便地宣說了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教法,這些皆是「權宜之說」(權教);而《法華經》則是大開方便之門,顯露出唯一究竟的「實相」——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一佛乘」。 會三歸一: 將原本看似對立或次第的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法門,最終融會歸納於佛的究竟智慧之下,強調了法法平等的圓融性。 3. 明體(闡性) 「體」即是所詮的法性本體。在天台學中,此體即是「諸法實相」。實相非離萬物而存在,而是指萬事萬物(諸法)當下所顯現的真實樣貌。此相依於「空、假、中」三諦圓融的境界而存在。萬物雖有生滅變化,但其本質上是「空」的,但此空非斷滅空,而是依因緣和合的「假有」,最終這空與假同時並存在不生不滅的「中道」之中。此中道實相,是超越一切言說思維的究竟真理。 4. 辨用(顯機) 「用」是指佛陀的教化作用,以及眾生應如何依此教法修行以證得實相。智者大師強調,既然眾生皆有佛性,那麼修行即是依循圓頓的法門,在日常生活中體悟並顯發自性佛。 三、 判教的理論基礎:五時八教 儘管《法華玄義》的最終目的是闡明《法華經》的圓妙之義,但為了有效地將《法華經》安立在佛教思想的最高地位,智者大師不得不先對所有已傳入中國的佛經進行系統性的整理與判斷,這便是著名的「五時八教」判教論的理論基礎。 在《法華玄義》中,大師詳細界定了佛陀一生說法的五個階段(五時): 1. 華嚴時: 佛陀初成正覺,對最上根機宣說圓教法門,但眾機未能領會,故暫時隱而不說。 2. 阿含時: 針對聲聞根機,宣說四諦、十二因緣,建立小乘教義。 3. 上方陀羅尼時: 針對中根機,宣說方等經典,破斥外道,引導聲聞出小向大。 4. 般若時: 針對大乘根機,廣說般若性空之理,開展大乘的般若中觀思想。 5. 法華涅槃時(圓時): 佛陀晚年,總結前四時的權教,最終揭示唯一的「一佛乘」實相,圓融一切法門。 透過「五時」的次第建立,智者大師將《法華經》確立於「第五時」,表明其為佛陀最究竟、最無上、最圓滿的教法,是貫穿所有時期的最終歸宿。 同時,在「八教」的判釋中,大師將教法依其宣說形式(頓、漸、祕、圓)和教義內容(藏、通、別、圓)進行交叉分類,以更精準地定位《法華經》在「八教」中的「圓教」地位,這標誌著天台學的圓融性與包容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 圓融的境界:三諦圓融與一念三千 《法華玄義》不僅僅是義理的分析,更是引導修行者直觀證入佛陀境界的指南。其境界的展現主要體現在對「中道實相」的闡發上。 1. 三諦圓融 智者大師繼承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將「空、假、中」三諦融為一體。 空諦: 一切事物本質上無自性,遠離一切執著。 假諦: 雖然本空,但因緣和合故有種種現象顯現,事理宛然。 中諦: 空與假並非兩物,而是同一實相的兩面。中道即是空與假互為表裡的統一體,即是實相。 在《法華玄義》中,這三諦不是先後次第的,而是「圓融不二」的。實相的本體,本身就是空、假、中同時具足,不分彼此的究竟境界。 2. 一念三千的基礎 《法華玄義》為天台宗最著名的「一念三千」思想奠定了哲學基礎。雖然「一念三千」的具體闡釋詳見於《摩訶止觀》,但其依據的「法界全體」觀念,在《玄義》中已預先建立。 如果諸法實相即是中道,而此實相遍於一切處,那麼眾生當下一念心識中所顯現的一切世界——即「三千大千世界」——都與佛的法界本體是完全一致的。這意味著,凡夫眾生在當下一念的妄心之中,已經具備了成佛的一切可能性,佛性與萬法無別。這極大地提升了眾生的自覺性與修行的直接性。 五、 總結:天台學的總綱 《法華玄義》的問世,標誌著中國佛教哲學體系進入了一個成熟的階段。它以《法華經》為中心,建立了一個龐大而嚴謹的教理體系,其特點在於: 圓融性: 旨在融會所有佛法,使所有法門歸於一乘。 實相性: 指導學者直探事物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究竟本體。 次第性: 透過五時八教的判釋,使佛法得以井然有序地被理解和接受。 對於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國佛教思想史,特別是天台宗義理的學者而言,《法華玄義》都是理解「圓教」思想的鑰匙和總綱,其對後世如禪宗、華嚴宗思想的影響亦是深遠而廣泛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達天通理法師(1701~1782)


  清代僧。河北新河人,俗姓趙。博通律、淨土、《楞嚴》、《法華》等,尤精於《華嚴》。曾於諸方講經弘戒。後於五臺山感見文殊。乾隆十八年(1753)任僧錄司,蒙賜紫衣。乾隆四十五年班禪喇嘛入京時,曾與之議論佛教大義,後受封為「闡教禪師」。乾隆四十七年示寂,世壽八十二。著有《楞嚴指掌疏》十一卷、《法華指掌疏》十卷、《圓覺新義疏》四卷、《金剛新眼》二卷、《五教儀增注》五卷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96219
  • 叢書系列:圓明書房
  • 規格:平裝 / 788頁 / 14.8 x 21 x 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敬刻教儀略本增註序

  賢首教儀。蓋一代之貫攝。大藏之統會也。浙水慈雲法師。僧倫俊彥。法苑干城。並集廣本。文豐義博。聽眾茫然不知終始。復撮精要錄成略本。冀開蒙學以便憶持。嘗聞 達祖初住遺光。屋不蔽日。食難充口。為眾講演之餘。特取教儀略本加意增修。註釋甫完。通序懸示三時十儀繼遷。嘉興香界。以至拈花三十餘年。於斯教儀不繫一字。後辭印潛修。復續前註。卒畢其事。惜其草創桑榆。晚景未及練覆而潛暉矣。先師繼席未幾。為病魔所纏。遂萬緣放下。一志精修。晝夜念佛。期生淨土。而於註疏一事不遑顧焉。於戲。有為夢幻登能久留。化緣既畢。逐日西沉矣。申領院事以來。謹守成範。陪眾念佛。每憶教儀增註。圓覺義疏。乃先人之遺澤。愚為後屬。豈忍坐視。以是興懷謀於監院福兄。願捐常住有餘之資。助修刊板無漏之行。先將稿本請示  香界法伯。詳加校讐訂正。次付剞劂。刻印裝緝。未經一白。工已告竣。允為慶幸。無任欣歡。遂援筆敘其顛末。誌於年月日云爾。

時  乾隆五十八年十月結制日法孫通申謹識

  賢首大師。判釋如來一代時教。不出右圖。三觀。初祖杜順集成五教。二祖雲華草創儀等。四祖清涼添足宗等。五祖圭峰加揀今圖(讀標)。三祖賢首一師 者。蓋教觀由三祖而圓備。宗儀由三祖而建興。述作功德。推尊獨在。故不舉餘祖耳。後之學法者。務知開宗立教之主。餘祖自該顯矣。

雲山灌頂行者續法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初看之下,感觉像是某种古老的佛学著作的衍生品,带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我期待着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东方哲学,特别是儒释道三家思想交融的深度探讨。毕竟,“五教仪”这个词汇本身就暗示着一种整合与阐释的努力,试图在不同的宗教或学说体系中寻找共通的脉络。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既严谨又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概念梳理清晰,而不是堆砌晦涩的术语。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个老学者的温和引导,带我穿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教义迷宫,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我尤其关注它在阐述这些教义时,是否能结合当代的语境,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尘封的阁楼里翻找到了一本家族相传的笔记,虽然文字略显陈旧,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智慧却能直击人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这样的体验,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了知识,更是获得了一种心性的滋养。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带有“仪轨”性质的书籍总是抱有一种敬畏又好奇的心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操作手册,指导人如何进入一个特定的认知领域。我很好奇,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界定“贤首”这个视角的,它与其他佛教宗派,特别是华严宗的视角有何微妙的区别。如果书中对各种教义的区分和融合处理得不够细腻,很容易让读者陷入混淆。我更倾向于那种有明确论证路径的作品,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试图面面俱到的书。对我而言,阅读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跟随作者的逻辑链条,一步步抵达一个清晰的结论,哪怕这个结论是开放性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的是清晰的地图和指南针,而不是一片迷雾。如果能辅以一些清晰的图表或者脉络梳理,那就更好了,毕竟,在面对庞杂的知识体系时,视觉化的辅助总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评分

我对这种类型的古籍整理和解读工作,抱有一种近乎苛刻的期待,那就是其注释的精良程度。一本好的“增注”本,其价值往往超过了原本的内容,因为它体现了后人的理解深度和考据的严谨性。我期待看到的是真正有价值的增补,而不是那些可有可无的重复或简单的词语解释。比如,作者能否对一些关键的历史背景、术语的演变,或者不同学派对同一概念的微妙差异,进行详尽而准确的考证?如果书中能引用到那些不那么容易获取的、分散在其他典籍中的佐证材料,那无疑是巨大的加分项。我追求的是那种“一书在手,可窥全貌”的充实感。如果这本书能在学术的严肃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一个严肃的学者感到满意,同时也让一个有求知欲的普通读者能够啃下来,那它就真正做到了“开蒙”的价值。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如何处理“兼收并蓄”的哲学张力。在古代思想的演进过程中,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与冲突是常态,而“五教”的整合,必然涉及到大量的调和与取舍。我希望这本书能呈现出这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理想化的图谱。作者的立场是什么?他是倾向于某一方的解读,还是努力保持一种超然的观察者姿态?我希望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作者强大的思辨能力,能够看到他对不同观点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评判,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们并列摆放。这种深层次的互动和对话,才能真正激发读者的思考,让我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合上书卷时,对“教”与“悟”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理解,那么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了,虽然是偏向传统的研究性书籍,但那种朴素中透着雅致的气质,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我对这类涉及宏大体系构建的作品总是抱有极高的热情,因为它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梳理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巨大雄心。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开蒙”与“增注”之间的张力。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普及,还是在既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批判性的补充?如果是前者,我希望它的语言是如清泉般甘冽,能洗去初学者的迷惘;如果是后者,那么我期待看到的是如庖丁解牛般的精妙分析,能够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深层结构。我最怕的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叙述,让人读完后仍然一头雾水,或者只是简单地罗列前人的观点而不做任何自己的消化和提炼。理想状态下,这本书应该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老的智慧与现代读者的求知欲,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思维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起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