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原型:深度剖析個體化與心靈的宗教功能

自我與原型:深度剖析個體化與心靈的宗教功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愛德華.艾丁傑
图书标签:
  • 荣格心理学
  • 原型心理学
  • 个体化过程
  • 集体无意识
  • 象征意义
  • 心靈宗教
  • 深度心理学
  • 自我探索
  • 精神成长
  • 分析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所看過的病人中,
  超過35歲的,如果治癒了,
  都是因為找到了對待生命的宗教態度。
  ──卡爾.榮格
 
  深度心理學的開創者榮格致力於探索集體無意識和原型心靈,讓現今的我們得以知道心靈的運作不只是「個人」的心理體驗,還存在著「超個人」的維度,而其中的整合中心,榮格稱之為「自性」(the Self)。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自性可說是內在體驗到的神性。而人的一生,是意識自我(ego)與自性間關係辯證的歷程。
 
  本書作者艾丁傑是榮格心理學者與治療師,專精於榮格思想與宗教文化的交互探究。在本書中,他透過重訪世界各地的宗教與神話文獻,向我們揭示了當中的心理學洞見──自我與自性的關係巧妙寓居其中,是人與神明、與上帝、與萬有本源之間的動態歷程。讀者將發現,自我與自性的關係必須亦即亦離、亦趨亦避,此間巧妙的平衡與維繫,是心靈健康的關鍵。
 
  艾丁傑指出,在神話已遠、宗教式微的當代,人們失去了如何維護自我與自性關係的論述,對自身的存在陷入迷茫。深度心理學的出現本身既是症狀,也讓我們看見可能的解方。艾丁傑並陳了瑰麗的神話、宗教象徵與豐富的臨床案例,帶領我們看見古老智慧的現代啟示,提點我們更加覺知自我,洞察自性,過有意義的生活,踏上圓滿之路──即榮格所說的「個體化」歷程。
 
本書特色
 
  ★後榮格時代美國最重要的榮格學者艾丁傑,穿梭神話象徵與現代診間,為當代心靈尋找圓滿之道
  ★圖文並陳,數十幅古代藝術作品與病人畫作,勾勒深邃的永恆
 
好評推薦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
  陳俊霖/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
  楊儒賓/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魏宏晉/榮格學派書籍譯介者與課程講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
 
  本書可以視為對「永恆心靈之永恆創造」的持續書寫,延續榮格圖文並行的風格,以神話、藝術與夢境等豐富資料,為自我朝向自性開展的歷程提出了精彩的闡釋。──蔡怡佳
 
  艾丁傑以自我的發展歷程為經,架出可理解的骨幹;復以擴大法為緯,開枝散葉佈置出豐富的意象,本書堪稱學習榮格心理學自我與原型的經典教材。──陳俊霖
迷失的古城:失落文明的密码与现代性的回响 作者: 艾莉森·布莱克伍德 出版社: 黎明之光文化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页数: 580页 定价: 89.00 元 内容简介 《迷失的古城:失落文明的密码与现代性的回响》是一部跨学科的史诗级著作,它带领读者潜入一片被时间遗忘的广袤土地——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腹地,一个名为“卡拉-苏”(Kala-Su,意为“光之堡垒”)的神秘前哥伦布文明的遗址。本书并非单纯的考古报告,而是一场融合了历史学、符号学、比较宗教学以及环境人类学的深度探险,旨在破解一个数千年前的社会如何构建其世界观、组织其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其最终的消亡对当代人类文明所投下的长远阴影。 第一部分:迷雾中的星辰——卡拉-苏的浮现 本书伊始,作者艾莉森·布莱克伍德,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古代文明研究专家,描述了她与她的团队在秘鲁偏远高海拔地区发现这一庞大、迄今为止未被主流历史记录的城邦的曲折过程。不同于印加文明的辉煌可见,卡拉-苏的遗迹深埋于茂密的云雾森林和险峻的峡谷之中,其建筑风格和技术水平显示出惊人的独创性。 布莱克伍德教授详细阐述了最初的勘探工作。通过地面穿透雷达(GPR)和激光雷达(LiDAR)技术的应用,团队揭示了卡拉-苏拥有一个远超预期的复杂地下水利系统和错综复杂的阶梯式城市布局。重点章节聚焦于“天文台之塔”,这座由黑色火山岩精细砌成的结构,其窗洞的对齐方式精准地指向了特定恒星的升起点和主要太阳至点的角度,暗示着卡拉-苏文明对宇宙秩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近乎宗教般的敬畏。 第二部分:符号的迷宫——文字、神祇与社会结构 卡拉-苏最引人入胜的谜团,莫过于其独特的“编织符号系统”。与中美洲的象形文字不同,卡拉-苏人似乎从未发展出成熟的线性文字,而是将信息编码进色彩斑斓、结构复杂的陶土织物和悬挂的绳结(Khipu的变体)之中。布莱克伍德花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分析这些符号的语义学。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这些符号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动态的“活的档案”,其含义会随着时间、编织者的意图以及接收者的社会地位而发生微妙的漂移。 书中详尽对比了卡拉-苏神话体系中三大核心神祇的形象:“大地之喉”(负责生命与腐朽的循环)、“天空之眼”(象征秩序与天谴的审判者),以及一个更具争议性的形象——“镜面之子”(被认为是沟通人界与界外存在的媒介)。通过对出土的祭祀面具和壁画的分析,布莱克伍德描绘了一个严格等级分明的社会,其权力结构似乎由一个被称为“编织者议会”的祭司阶层所主导,他们垄断了对符号和宇宙律法的解释权。 第三部分:循环与断裂——环境压力与最终的静默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卡拉-苏文明衰亡原因的探讨。不同于常见的战争或瘟疫理论,布莱克伍德着重于环境生态学的视角。通过对古湖泊沉积物和树木年轮的分析,她重建了卡拉-苏所处地区的古气候变化。证据表明,在公元1200年至1400年间,该地区经历了一系列极端且持续的干旱与突发性的强降雨交替。 作者探讨了卡拉-苏的农业系统——一个依赖其复杂水利工程的生态平衡——如何在这些气候剧变面前崩溃。更深层次的分析在于,当外界环境的稳定被打破时,卡拉-苏的社会结构内部也出现了深刻的裂痕。符号解读显示,社会对“天空之眼”的信仰开始动摇,底层民众对祭司阶层的权威产生了大规模的质疑,最终可能导致了一场并非由外部入侵,而是由内部信仰危机和资源枯竭引发的“静默的解体”。 第四部分:回响——古城对现代性的启示 《迷失的古城》的价值不仅在于恢复了一段失落的历史,更在于其深刻的当代意义。布莱克伍德教授将卡拉-苏的经验放置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技术依赖的语境下进行反思。卡拉-苏的终结,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在面对复杂系统性危机时的脆弱性。 书中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出,卡拉-苏人对“循环”的执着——认为万物终将回归原点,而非线性的进步——或许包含了一种我们现代性叙事所缺失的智慧。他们如何处理知识的传承、如何平衡个体需求与集体生存,以及他们如何试图“重写”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都为我们当前关于可持续发展、技术伦理以及社会韧性的讨论提供了丰富而及时的参照。 本书文笔流畅,学术严谨,融合了紧张刺激的考古发现叙事与深邃的哲学思辨,适合历史爱好者、人类学家、环境科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的兴衰与未来抱有好奇心的读者。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一个失落之城的研究,更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迷失的古城”的警世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愛德華.艾丁傑(Edward Edinger, 1922 - 1998)
 
  美籍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和作家。於印第安納大學研讀化學,後入耶魯大學習醫並於1946年取得醫學博士學位。艾丁傑最早以軍醫身分於駐防巴拿馬的美國海軍服役;1951年,他在紐約與榮格的弟子瑪麗.埃斯特.哈汀(Mary Esther Harding)開始了個人分析,後於紐約羅克蘭州立醫院擔任精神科督導,也是曼哈頓榮格分析心理學基金會(C.G. Jung Foundation),以及紐約榮格學院(C. G. Jung Institute)的創始成員。1968-至979年間擔任榮格學院的總裁,後移居加州繼續私人分析執業,並成為洛杉磯榮格學院的高級分析師,進行臨床和理論研究工作。
 
  艾丁傑被學界認為是美國最為重要的榮格學者之一,著作繁多,主要涉及四個重要主題:臨床、文化、煉金術以及榮格理論中有關現代人的神話(也就是傳統宗教中的心理救贖)。1972年發表的《自我與原型》被視為是極具開創性的著作,1985年的《心靈的解剖學》(Anatomy of Psyche)將榮格已然開展的工作進行了清晰的介紹和梳理,成為了解古老象徵與心理治療之間深邃關聯的重要作品。
 
譯者簡介
 
王浩威/審閱者(兼譯者)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作家。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任臺大醫院、和信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島嶼邊緣》、《醫望》雜誌總編輯。目前為實踐大學心理分析研究所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著有《獻給雨季的歌》、《台灣查甫人》、《憂鬱的醫生,想飛》、《生命的十二堂情緒課》、《我的青春,施工中》、《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晚熟世代》等書。近年引介榮格學派相關作品,譯有《男人‧英雄‧智者》、《夢,通往生命的泉源》、《文化幽靈》等書。
 
劉娜
 
  中國金融出版社《金融博覽》雜誌前首席編輯,中國傳媒大學國際新聞碩士,西北師範大學臨床與諮詢心理方向碩士在讀,譯有《尋找一生的事業》、《探路者:世界探險史》。

图书目录

【推薦序】從自我-自性軸談永恆心靈的永恆創造/蔡怡佳
【審閱者序】一位美國分析師:關於艾丁傑這個人/王浩威
 
前言
 
第一部分 個體化及其發展階段 
第一章 膨脹的自我 
1.自我與自性                    
2.膨脹與原初圓滿 
3.亞當和普羅米修斯          
4.僭妄與罪罰 
 
第二章  異化疏離的自我 
1.自我-自性軸心和心靈生命週期 
2.絕望與暴力 
3.異化與宗教經驗 
4.自我-自性軸的修復 
 
第三章 與自性相遇 
1.集體的作用 
2.突破 
3.約伯記 
4.個體化的自我 
 
第二部分  個體化:一種生活方式 
第四章  追尋意義 
1. 象徵的功能 
2. 具體化與化約的謬誤 
3. 象徵生活 
 
第五章  基督作為個體化自我的典範 
1.對分離的接受 
2.耶穌寶訓 
3.  以自性為導向的自我 
4.  人作為上帝的意象 
 
第六章   身為個體 
1.自我的先驗存在 
2.單子與單親生殖 
3.一體與多元 
 
第七章 三位一體原型和發展辯證 
1.三和四 
2.轉化及發展 
 
第三部分 目標的象徵
第八章  形而上學與無意識 
1.經驗的形而上學  
2.一系列「形而上」的夢 
3.回歸起點 
4.超越的向度 
5.功業的完結 
 
第九章 基督之血 
1.簡介 
2.血的含義 
3.基督和戴奧尼索斯 
4.從獻祭中萃取 
5.基督之血的屬性 
6.與煉金術的關係 
7.現代的夢 
 
第十章  哲人之石 
1.介紹與文本 
2.轉化與啟示 
3.富饒的原律 
4.對立面的統一  
5.無所不在 
6.精神食糧與生命樹 
7.萬裡挑一 
 
誌謝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3210
  • 叢書系列:PsychoAlchemy
  • 規格:平裝 / 492頁 / 14.8 x 21 x 3.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從自我-自性軸談永恆心靈的永恆創造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自性(Self)是榮格心理學的核心概念,來自榮格始於1913年的幻象體驗,以及之後繪製曼陀羅(mandala)的經驗。榮格認為自性是精神發展的終極目標,朝向目標的道路不是直線,而是蜿蜒曲折、朝向中心點的過程。榮格曾經以複製在《紅書》與《黃金之花的秘密》中,命名為〈望向永恆的窗戶〉這幅曼陀羅作為自性與中心的本質表現。這兩本著作是榮格開展對自性之理解的里程碑,其後在1951年出版的《伊雍》(Aion)中,榮格更以「自性現象學」為副標題,從宗教象徵(基督象徵)來闡釋這個以自我作為入口,無法直接認識,只能透過象徵來理解的整體人格。榮格曾經引述《浮士德》中的「成形、變形、永恆心靈的永恆創造」來勾勒這個仍在不斷生成中的完整性。從這個脈絡來看,《自我與原型:深度剖析個體化與心靈的宗教功能》可以視為對「永恆心靈之永恆創造」的持續書寫。延續榮格圖文並行的書寫風格,艾丁傑在書中以神話、聖經、宗教文獻、煉金術文獻、文學、藝術與夢境等豐富的資料,為自我朝向自性開展的歷程提出了精彩的闡釋。
 
  「永恆心靈之永恆創造」如果以特定的意象來表述,會是怎樣的過程呢?艾丁傑在書中以自我-自性軸這個意象來勾勒自我與自性從分離到重新連結的發展歷程。自我與自性可以想像為兩個圓的中心,當自我完全潛伏於自性時,自我-自性軸尚未出現。當自我萌芽湧現,逐漸與自性分離,才出現了兩個圓,以及圓心之間的直線,也就是「自我-自性軸」。隨著自我完全獨立於自性,自我-自性軸也從無意識進入意識的層次。換言之,個體發展包含兩個歷程的進展:自我與自性漸進的分離,以及自我-自性軸逐漸進入意識層次。自我從自性分化而獨立,是生命前半生的發展方向,艾丁傑以自我的膨脹與疏離/異化兩種狀態來說明這個歷程。當生命進入後半段,自我對一己之相對性有越來越多的覺察,也越來越意識到對自性的依賴,這是自我-自性軸開始進入意識的過程。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徵是自我與自性之間有意識的辯證關係,也就是個體化(individuation)的歷程。
 
  艾丁傑認為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基本心理發展過程就是自我與自性從融和、分離到重新連結的歷程,呈現為螺旋式的循環。從這個意象來看,自我-自性軸的意識化歷程可以理解為螺旋式開展的運動。「軸」在漢語中的兩個意義也呼應了這個運動的意象。「軸」是紡織時承受經線的器具,透過梳理雜亂交纏的紡線,讓經、緯交織為工整有序的織布。自我與寬廣自性的關係可以類比為紡線與織布的關係,如果以艾丁傑對「單子」的詮釋來說,每一條線既是獨一無二、不可分割的存在單元,又是織布整體連續光譜其中的一部分。「軸」的另一個意義是旋運輪轉的中樞;從這個意義來看,自我對於自性的覺察可以理解為「中心」的發現。榮格所繪的〈望向永恆的窗戶〉是對這個新發現之中心的表達,他對圖像的說明也提到了「輪軸」與「中心」的意象:「中間的玫瑰畫得像紅寶石,它的外環被看做是輪子,或是有門的牆……八條主要街道……都在一個閃亮的紅點上交會。整個就像是一個朝向永恆開啟的窗戶。」輪子的意象為這幅曼陀羅增添了運轉的動感,牆的意象則指向要被保護的神聖中心。
 
  自性作為精神發展的終極目標,最常以宗教象徵呈現。在這個意義之下,自我與自性的相遇,以及交會軸的出現,也就可以理解為與神聖象徵的相遇,以及透過象徵而走向神聖的過程。艾丁傑在書中討論了許多的神話、文學作品以及宗教經典,從自我與自性的交會為這些文獻進行重新詮釋的工作。這些文獻蘊含的心理學洞見在艾丁傑的「重讀」中被揭示,是閱讀本書最大的樂趣。艾丁傑的「重讀」不限於文字論述,除了他在著作中一貫擅長的圖示說明,他更大量引用藝術作品,以及病人的夢境與創作,透過文字與圖像的交織、古代文獻與現代人夢境的共鳴,讓讀者深刻體會「永恆心靈的永恆創造」。艾丁傑指出自我與自性的相會對生命意義的重要性;在追尋生命意義的途中,本書對自我-自性軸既豐富又深刻詮釋將成為讀者追尋生命意義途中的佳糧、旅途的良伴。
 
審閱者序
 
一位美國分析師:關於艾丁傑這個人
王浩威/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作家
 
  1
  愛德華.艾丁傑(Edward F. Edinger)1998年因膀胱癌去世以後十一年,2009年,一本向他致敬的書出版了,書名就叫做《一位美國的榮格分析師》(An American Jungian: in honor of Edward F. Edinger)。
 
  「一位美國的榮格分析師」,這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稱呼。
 
  對二次大戰後受到美國強大流行文化與經濟結構深刻影響的我們,很難想像在二十世紀初的階段,美國在歐洲各國的眼中還只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暴富土豪。然而,如果仔細注意一下,這樣的例子其實是到處可見。如果我們去看看描述那一時代的電影,譬如《鐵達尼號》裡上等艙的美國商人夫妻,他們的富有是其他歐洲貴族當面時極盡阿諛奉承的,然而一轉身卻對他們全然的不屑。這正是當時的美國:1869年,橫跨美洲的鐵路才完成、大西部的開發如火如荼;1867年從俄國手上買下了阿拉斯加,一塊面積等於美國原來13州兩倍的土地;1894年在檀香山推翻夏威夷國王;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而併吞現在的墨西哥州以後又兼併了夏威夷群島。而佛洛伊德與榮格拜訪美國的那一年才1909年,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美國版圖,才剛剛完成十年多而已。
 
  當時的美國,在客觀地理上才終於整合完成,然而在心靈上才剛剛誕生沒多久。在一塊還在蹣跚學步的心靈文化上,要成熟到可以誕生出自已的分析師,還有著十分遙遠的距離。
 
  所以艾丁傑的存在,確實是代表著美國深度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他在美國成長,在美國受教育,也在美國完成分析心理學分析師的訓練。然而,他也是一位充滿創造力,且作品受到全世界榮格分析師所肯定的作家。根據湯瑪士.克許(Thomas Kirch)的說法:「(艾丁傑)作為一個內傾思維感覺型的人,他清晰地表達了許多宗教和煉金術方面的象徵,這些工作也是榮格傾注了多年的工作,許多人比較他的作品和那些由榮格撰寫的作品,發現艾丁傑的書更容易懂。艾丁傑運用其優勢,清晰地表達了榮格複雜的思想。因為他有較強的感覺功能,因而能持續關注特定的想法。艾丁傑畢生的工作就是在深度和強度上持續探索榮格的思想,並且把這些表達出來,分享給那些有相同熱情的人分享。」
 
  2
  榮格和美國的關係是相當淵遠流長的。在1913年和佛洛伊德決裂以前,榮格其實到過美國三次。一般人知道的是1909年,當時才三十四歲的他和佛洛伊德一起被邀請到克拉克大學慶祝心理學二十五週年的會議。佛洛伊德對於自己受到歡迎的程度是相當滿意的,他甚至說:「他們不知道我們給他們帶來了瘟疫!」然而,在那一場美國之行,當時還是佛洛伊德信徒的榮格,所受到的歡迎其實比佛洛伊德還更強烈。
 
  這一方面是榮格對於靈性現象還是充滿興趣的。在克拉克大學會議以前,他們先到哈佛醫學院詹姆遜.普南(James Jackson Putnam)在佛蒙特州阿廸朗達克(Adirondack)的大宅院待了五天。普南比佛洛伊德還大十歲,他在麻州綜合醫院設立了神經精神科診所,後來成為哈佛醫學院的神經內科。他是美國神經醫學學會的創始成員,並於1888年擔任該學會的主席。他還是1911年美國精神分析學會的創始成員,並擔任了第一任主席。1893 年,他被任命為哈佛大學神經系統疾病教授,直到 1912年退休。除了這一切,他同時也是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好友,參加詹姆斯的通靈研究學會(Society of Psychic Research)長達二十五年之久。自然而然地,他與榮格的交流比跟佛洛伊德還更深遠,不只在日後將生病的表妹送到榮格那裡做分析,甚至在1918年去世以前都很榮格保持密切的通訊聯絡。身為美國神經醫學暨精神醫學的權威,普南的態度在美國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
 
  另外一方面,比起佛洛伊德,榮格的英文顯然要傑出許多。他不止是能夠用英語來跟美國人是互動,甚至是可以用英語演講和寫作。更重要的,就是榮格在寫給妻子的信當中還說:他愛上了美國,但佛洛伊德卻沒有。
 
  第二年,榮格又到美國,是因為一位病人的邀約成行,這個病人是芝加哥的富二代,喬瑟夫.梅迪爾.麥考米特(Joseph Medill McCormick),繼承了外公約瑟夫.梅迪爾(Joseph Medill)創辦的《芝加哥論壇報》,卻開始陷入嚴重的酗酒。在接受榮格的分析以後,他脫離了家族的報業,開始從政,成為美國國會衆議員。
 
  再兩年後,1912年,榮格又到了美國,這次是受紐約佛登(Fordham)大學的醫學院邀請來做精神分析的系列講座。這次的演講,後來編輯成為《力比多的轉化和象徵》這本書,也是他第一次對於佛洛伊德的理論用文字提出挑戰的出版品。同時,他也在這一次行程去參觀黑人專屬的精神病院,去研究黑人精神症狀的表現是否跟白人一樣有相同的原型,來證明自己所創見的原型觀念是否果真如他的理論所說的,所謂的原型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3
  美國第一個榮格學者是一位叫做碧翠絲.辛克爾(Beatrice Hinkle)的醫師。1909年她到維也納追隨佛洛伊德,然而身為美國女權運動先驅之一,她很快就對於佛洛伊德理論中貶抑女性的傾向反感。1911年,她開始尋求榮格的分析,也積極加入精神分析學會中比較支持榮格理論的團體。1915年回到美國後,就將剛剛出版的《力比多的轉化和象徵》翻譯成英文版,即《無意識心理學》,於第二年出版。回到紐約以後,他加入另外三個人的團體:康斯坦絲.朗(Constance Long)、埃莉諾.伯廷(Eleanor Bertine)和克麗斯汀.曼(Kristine Mann)。1919年他們在蘇黎世榮格那裡遇到了英國來的埃斯特.哈汀(Esther Harding, 1888-1971),邀請她移居紐約。埃斯特.哈汀和埃莉諾.伯廷兩人發展出密切的關係並且維持了四十年之久。而埃斯特.哈汀可以說是美國第一位真正重要的榮格分析師。
 
  榮格的理論對於這四個支持女權的女性提供了分析心理學的基礎,而哈汀在1933年更寫出了暢銷一時的《所有女性的道路》(The Way of All Women),還有後來的《心靈能量》(Psychic Energy)、《女性之謎》(Women's Mysteries)、《父母意象》(Parental Image)、《我和非我》(The I and the not-I)等被視為第一代榮格弟子重要著作的書籍。
 
  1936年,以哈汀為核心的這一群人,成立的紐約分析心理學俱樂部;1946年成為開始培訓榮格分析師的分析心理學會美東分會。
 
  1937年榮格又到了的美國,這一次是應泰瑞講座(Terry Lecture)的邀請。他在這裡的一系列演講,後來結集成為《心理學與宗教》一書。同時也在紐約分析心理學俱樂部的邀請下,進行了五次名為夢的象徵性和個體化歷程的系列演講,也就是集結為《心理學與煉金術》這一本書。這是榮格最後一次訪問美國。 
 
  紐約的榮格社群變得開始熱鬧了。許多榮格分析師,也許是從美國去蘇黎世再回來的,也許是歐洲其他國家過來的,例如後來為瑪莉和保羅.梅隆(Melon)夫妻分析的范.韋弗仁夫婦(Ann and Erlo van Waveren)等。因為他們的影響,梅隆夫妻參加的榮格在紐約的演講,因此而追隨榮格到蘇黎世繼續接受分析,後來也因此成立了波林根基金會(Bollingen Foundation),來支持《榮格全集》(Collective Works)的編輯、翻譯和出版。
 
  榮格的著作和理論,從一次大戰後一直到二次大戰後,在美國,在一般閱讀人口裡,就流行的程度而言,是遠遠超過佛洛伊德的。
 
  4
  艾丁傑於1922年12月13日出生於愛荷華州錫達拉皮茲,於1946年在印第安納大學獲得化學學士學位,並於1946年在耶魯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47年11月,作為剛上任的中尉,他在德州薩姆休斯頓堡的布魯克陸軍醫療中心訓練四週,第二年成為在巴拿馬的美國陸軍醫療隊軍醫。
 
  在接受榮格分析師勞倫斯.亞菲(Lawrence Jaffe)的一次長時間的訪談裡,艾丁傑提到的他為什麼走向榮格分析師的這一條路。他是這麼說的:
 
  當我在醫學院修精神醫學時,我對它沒有絲毫興趣,甚至這課也沒有提到榮格。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對精神醫學感興趣。我本來打算進入內科。但當我完成實習並且不得不在軍隊度過幾年的義務役時——主要是在巴拿馬運河區——它對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當時我迷失了方向,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我曾經夢見自己開車時,擋風玻璃上起了霧;我看不到自己要去哪裡,我拼命地想把頭伸出窗外,看看自己要去哪裡。我非常清楚那些夢意味著什麼,它們告訴我,我不知道我要去哪裡……因為我知道我不能像一名治療身體疾病的醫生那樣過日子;意義不存在了,所以我在任何地方都感覺到意義的匱乏,一切似乎都毫無意義。當然,那是因為我失去了自己內心的意義感。我與任何令人著迷的對象都沒有了聯繫。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直到我發現了榮格。
 
  我透過閱讀菲利普.威利(Philip Wiley)所著的《毒蛇群出的世代》(Generation of Vipers)一書,以一種有趣的方式發現了他,菲利普.威利是一位二十世紀四○年代的諷刺作家。記得他的人可能不多,但他的議題之一是「媽媽主義」(Momism)。無論如何,他已經認識了榮格,並且正在讚揚他的美德。我想:「我最好對這個人進行了解,」然後開始這樣做,當最終站穩腳跟,當最終開始記錄下他所說的話時,我知道就是這樣了。這花了一段時間,但有一天的早上,那是在1950年10月;我不能告訴你確切的日期,我想是在10 月12日和10 月19日之間的某個時間,醒來的剎那我意識到我必須成為一名榮格分析師。突然間,一切都水到渠成了。然後我所要做的就是去做!這是最簡單的部分。一旦一個人找到了方向並知道他在生活中應該做什麼,那麼最容易的部分就是去做。困難的部分是找到自己的任務。
 
  甚至精神醫學的訓練,也都是人生突然之間的共時性作用:
 
  不,不,我甚至沒有接受過精神醫學,當時我正在康乃狄克州進行內科住院醫師實習。但我讀到了埃斯特.哈汀的《心靈能量》,並付費拜訪了她。她說:「好吧,如果你有這個想法,那麼第一步就是進行分析,並且進行精神醫學住院醫師訓練。」所以,我在紐約市郊奧蘭治堡的羅克蘭州立醫院獲得了住院醫師資格,並於次年開始進行分析。
 
  他提到的作家菲利普.威利(1902-1971),雖然現在知道的人很少了,但在四○年代他確實是美國相當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深深受到榮格思想的影響,幾乎可以在他每一本的創作中都很明顯的看出來(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榮格思想對大眾文化的影響程度)。作品範圍包括通俗科幻小說、懸疑小說、社會諷刺和批判,以及生態學和核浩劫的威脅。他1942年(二次大戰期間)所著作的《毒蛇群出的世代》是二十世紀四○年代的暢銷書,也許是有史以來對美國生活方式發起的最尖刻的攻擊:從政客到教授到商人到媽媽,從性道德到宗教。這本書在對美國性格的定義和指出不適方面,是與與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和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作品並列的。這書所啟發了「媽媽主義」一詞,更是延續了幾十年來的討論。直到今天,這本書都還是有新的印刷版本推出。
 
  5
  然而,一位美國分析師是怎麼誕生的?
  對於他從1951年起,開始與哈汀的分析,他是這麼形容的:
 
  這是一流的分析。她將分析歷程中的還原(reductive)面向,出色地與綜合(synthetic)面向結合起來。你知道,平衡並不經常保持得住;很容易就失去了平衡。她在保持這些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和她一起工作了大約六、七年。我將向您朗讀我的第一個夢,如您所知,初始夢通常特別重要。我在《自我與原型》使用過這個夢:
 
  「在經過一些困難的努力後,我終於抓住了一條金色的魚。它從地板上跳起來; 我用一種特殊的方法成功地抓住了它。我的任務是萃取出這魚的血液,然後加熱,直到它成為永遠的液態。所以我在實驗室裡,我有一個裝有魚血的燒杯,將其加熱以使其永久呈液態。危險的是,這血可能在這過程中凝塊。我是在實驗室煮著這魚的血。一位老人——他是一位科學家,曾與我一起從事研究工作——走進了實驗室。我在書中把他描述為「科學傳統的代言人」,告訴我這根本沒有用。他說,血液注定是會凝結的。然而我不這麼認為,加熱的工作一直持續著,夢者知道這是會成功的。」
 
  現在,那是我最初的夢。它提到了一個非常痛苦的個人問題,涉及情慾——這是魚的象徵意義之一。但是,正如我後來意識到的那樣,它具有榮格在《伊雍》中所討論的是有更大的參考意義——整個基督教時代的轉化以及「血液」(生命本質)從一種形式到另一種形式的提取。當然,這是很久以後才意識到的。
 
  在我的分析過程中發生的另一件重大事件是,我發現了化學對我小時候的意義。那時我已經忘記了這一切。你知道,年輕時,我當時二十多歲,不會考慮童年時期什麼是重要的;我的想法正在考慮未來。但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在兒時的家裡,沿著路走,我看到一朵美麗的藍色鳶尾花,晚開的品種。我摘了那朵花。然後,我走著的時候,對著它吹了一口氣。當我向它吹氣時,它完全打開了。然後,它就像有了自己的生命一樣,脫離了我的手,開始漂浮在空中。它穿過一些樹的樹枝。我一度擔心它會被困在樹上,但它沒有。它一直漂浮著,我也跟著它。它帶我回到了我的家,回到了我家的後院,回到了一座小小的附屬建築,它曾經是一個雞舍和一個木棚,現在我把它變成了化學實驗室。那朵花直接飄到了那個小小的實驗樓上;當它接觸到屋頂時,突然燃燒起來,變成一朵朵火焰。
 
  你看,那個夢教會了我對化學的熱愛所帶來的神祕感。這兩者結合在一起,花和後院實驗室,這是一個結合。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時,就會產生一種構想,其結果是「火焰」,同時也是「玫瑰」。這是我分析的重點之一。
 
  我的分析中另一個特別有趣的事件,我認為對一般人有啟發性,是我在分析結束時所做的夢。發生的一件事讓我認識到哈汀的心理局限性,並起到了打破移情的作用。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夢見我兒時家的後院裡有一棵大樹倒了,現在必須被砍成柴火。當病人做類似的夢時,我有機會時不時地向他們提及這個夢。因為這個意象表明,相當大的一部分被限制在植物性人生的存在模式中的力比多,已經下降了,並且正在經歷從一種表現形式到另一種表現形式的轉化。但我很幸運有哈汀作為我的分析師。我非常感謝她。
 
  他們的分析持續了六、七年。
 
  艾丁傑先是在紐約州羅克蘭州立醫院的精神科擔任醫生,後來成為曼哈頓榮格基金會(C.G. Jung Foundation in Manhattan)和紐約榮格研究所 C. G. Jung Institute in New York)的創始人成員。1968年至 1979年,擔任該研究所所長,然後搬到了洛杉磯。在那裡,他繼續執業十九年,成為洛杉磯榮格研究所的高級分析師。據其家人稱,他於1998年7月17日在洛杉磯的家中因膀胱癌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他著作了四十多本書,一直到現在還受到年輕的榮格心理學者熱衷的閱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外界的喧嚣之中,忘记了向内探索的重要性。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温柔却坚定地将注意力引向了那个最真实、最核心的“我”。它没有提供任何捷径,但指明了方向——真正的成长和完整,来自于与自身深层结构的对话和整合。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有层次了,不再惧怕那些曾经令我困扰的内在冲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持久地影响一个人的思考习惯和生活态度,这种影响是深远而不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那种泛泛而谈的“心灵鸡汤”,而是真正触及了人类经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看似矛盾或难以调和的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和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直面内心的挣扎和复杂性。这种对人性深度的挖掘,让我对很多自己过去习以为常的认知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反思。读完一些章节后,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信仰体系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模式。这种“被唤醒”的感觉,是评价一本好书的最高标准之一。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更深刻的提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让人一上手就感觉内容的分量。封面设计也很有心思,用了一些抽象的符号和深邃的色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我特别喜欢那种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握住了一把通往内心迷宫的钥匙。阅读体验上,纸张的质感很好,阅读起来眼睛不易疲劳,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不适。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制作水准非常高,从视觉到触觉,都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更加充满了期待。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每一章似乎都独立成篇,但彼此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建起一个宏大的思想体系。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整合不同学派的观点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但又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学术堆砌。他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深奥的理论与日常的体验。对于初涉此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有一定的门槛,但只要愿意投入精力去跟随作者的思路,回报将是巨大的。我特别喜欢那种从局部细节出发,最终汇聚到整体框架的叙述方式,让人对全貌的理解越来越清晰。这种结构上的美感,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

初翻阅时,我被作者那种严谨又不失流畅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住了。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着我们穿梭于复杂的概念迷宫之中,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清晰。文章的逻辑性极强,层层递进,即便是涉及到一些较为晦涩的理论,作者也能通过生动的类比和恰当的案例,将其解释得深入浅出。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一些关键性的论述,那种茅塞顿开的喜悦感,是阅读好书时独有的享受。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用词精准,情感饱满,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能感受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和满足感。这种行文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让人欲罢不能,只想一口气读完,了解所有的奥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