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入魂:怡慧老師的創作人生課!隨書限量附贈:「掌中的創作攻略」手跡書籤!

一筆入魂:怡慧老師的創作人生課!隨書限量附贈:「掌中的創作攻略」手跡書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怡慧
图书标签:
  • 绘画
  • 艺术
  • 创作
  • 人生
  • 技巧
  • 教程
  • 怡慧
  • 手账
  • 灵感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世界再黑暗,
都能靠寫作逆轉!

創作者的案頭聖經,閱讀者的夢幻筆記,
台灣TOP 1教師暢銷作家最強文字思考術!

只要能讀,你就能寫。
能寫的人,就可以被看見;
一字一句,創造自己的機遇!

  .創作的世界不存在神人,只有「刻意練習」的普通人?
  .提筆時的「靈光一閃」並不是偶然,而是平時累積的必然?
  .寫作不只能讓你成為時間管理大師,還能像企業家一樣思考?
  .說個好故事,能讓你成績更好,工作更成功,甚至改變全世界?
  .只要好好「體驗生活」,就能擁有取之不盡的素材寶庫?
  .創作者只要掌控「思考優勢」,AI的競爭根本不足為懼?

  宋怡慧,台灣文壇最獨特的名字,她是高中教師、暢銷作家,更是名聲響徹亞洲的「閱讀傳道士」,許多人好奇,面對繁重的教學工作、絡繹不絕的演講邀約,她是如何堅持寫作,創作出一本又一本主題各異,卻又同樣精采的暢銷書?

  事實上,在成為寫作者之前,她只是一個單純的愛書人,並無顯赫的得獎資歷,生活也並不高潮迭起,但她憑藉著大量閱讀,豐富了人生經驗;透過敏銳的感受力,掌握生活中每個細小的靈感,她將緊迫的時間壓力,化為持續寫作的動力,最終她領悟了獨一無二的創作思考,也創造出書寫的N種可能。

  這本書揭開「作家宋怡慧」的養成秘訣:如何跳脫常規的思考體系,駕馭不同題材的書寫;如何每天累積一點美好的文字,在跌跤時仍舊自信優雅地持續寫下去;如何靈活運用有限的時間,有效地支配自己的人生。每次從零開始的書寫,都代表著另一個書寫巔峰的攀越,當你能夠在創作的世界中躍遷,就能「一筆入魂」,成為人生中最好的造局者。

頂尖創作者一致推薦

  【作家】林佳樺
  【《人生路引》作者/醫師】楊斯棓
  【《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愛瑞克
  【暢銷少兒文學作家】鄭宗弦
  ──專文推薦!

  【《火來了,快跑》作者】大師兄
  【資深日文譯者】王蘊潔
  【作家】江婉琦
  【都市偵探、建築學者】李清志
  【暢銷作家/歷史教師】吳宜蓉
  【詩人】吳晟
  【NU PASTA總經理/職場作家】吳家德
  【作家】林楷倫
  【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胡川安
  【作家】馬翊航
  【作家】張西
  【詩人、藝術家】許悔之
  【華語首席故事教練】許榮哲
  【小說家】楊富閔
  【作家】溫如生
  【精神科醫師/《古人解憂療鬱帖》作者】廖泊喬
  【作家】劉梓潔
  【「Life不下課」主持人】歐陽立中
  【奇幻小說、旅遊散文作家】陳郁如
  【作家】蔡淇華
  ●中文推薦人依姓名筆畫序排列

來自各界的最高讚譽

  創作像在暗夜拓荒,對於多人寫過的題材,寫作者得在荒地另尋可栽種的土壤;好不容易植入了下筆的種子,長期除草澆灌,幼苗也不知能否如願長大。這條路漫長有之、寂寞甘苦有之,幸而怡慧此書,讓你我在暗夜墾荒中探進一點光。──作家/林佳樺

  有些人可能自小家庭環境使然,父母兄姐如此,是以,耳濡目染。有些人可能受教於良師,在受鼓勵的環境下長大,一路如沐春風。有些人可能寫作得了獎,或是發臉書之後,被狂讚瘋傳,受到「寫得好」的肯定,甚至是被認證為新聞媒體願意引用的一個「咖」,正回饋機制持續啟動,無怪乎愈寫愈有勁。如果先天沒有家庭環境,尚未遇見心中理想人師,也尚未得獎,那還有什麼機會養成「讀而後寫」的習慣?答案就在本書。──《人生路引》作者‧醫師/楊斯棓

  每個人都有過幽暗、不堪的時期,但往往事後回顧時,卻成了最動人的故事,一旦轉化為文字,也能夠幫助到許許多多的人。在黑暗裡待得愈久的人,愈能夠深刻描繪出光的樣貌與珍貴。我相當認同,只要願意動筆,每個人一定都有故事可寫;寫出唯有你才能訴說的人生故事,就是一件最美好的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愛瑞克

  這本心與筆的對話,有助於創作者反省內在與外在,更緊密檢視彼此的關連,盤點再出發的戰備。也讓有志於創作者預想與評估,寫作的樂趣、困境、如何儲備、設計操演……「頭頂那道光,使人瞬間來到聖殿!」只要你書寫,你想寫,讀著這本書,都會由衷發出這樣的讚嘆──暢銷少兒文學作家/鄭宗弦
 
《筆尖下的風景:繪畫的靈感與技法探索》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繪畫藝術核心,從靈感汲取到技法實踐的全方位指南。本書旨在引領讀者,無論是初學者或是尋求突破的資深畫家,都能在繪畫的旅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與獨特視角。我們相信,真正的藝術不在於複製現實,而在於如何透過畫筆,將內在的感受與觀察到的世界進行有意義的轉化與表達。 第一部:靈感的源頭——捕捉世界的微光 藝術的起點,往往是那些不經意間觸動心弦的瞬間。本部分將引導讀者重新審視日常生活,學會如何從最平凡的場景中,提煉出具有感染力的創作主題。 1. 觀察的藝術:超越表象的看見 細節的放大鏡: 我們將探討如何專注於事物的紋理、光影的細微變化,以及色彩在不同環境下的微妙偏移。例如,如何觀察一片葉子的脈絡,或是水面漣漪的瞬間形態。 情感的投射: 繪畫不僅是視覺的記錄,更是情感的載體。我們將分析如何將個人的喜悅、憂鬱、寧靜或躁動,巧妙地融入到風景、靜物或人物的描繪之中。 「無用」之美的價值: 很多時候,我們忽視的角落——廢棄的物件、破舊的牆面、未經修飾的自然——蘊藏著最強烈的生命力。本書將提供練習,教導讀者如何欣賞這些「不完美」中的美學價值。 2. 構思的煉金術:從概念到草圖 主題的篩選與深化: 如何確定一個主題的潛力?我們提供一套結構化的提問流程,幫助創作者確定其核心訊息和表達的緊迫性。 視覺語言的編碼: 探討不同構圖方式(如三分法、黃金比例、動態平衡)如何服務於不同的敘事目的。書中會詳述如何利用線條的粗細、方向和節奏來引導觀者的視線,並營造空間感和心理張力。 速寫的力量: 強調速寫作為思考工具的重要性,而非僅僅是練習。提供一系列高強度的速寫練習,旨在訓練手與腦的同步反應速度,捕捉轉瞬即逝的動態與光線。 第二部:媒材的對話——掌握表現的語言 不同的繪畫媒材擁有獨特的“脾氣”和表現力。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幾種主流媒材的特性,並教授如何與之建立有效的合作關係。 1. 油畫的厚重與層次 從底層到表層的哲學: 詳細解析油畫顏料的透明度、覆蓋力與乾燥速度。探討經典的「厚畫法」(Impasto)和「薄畫法」(Glazing)的運用時機與效果對比。 媒介劑的精準使用: 不只是稀釋顏料,媒介劑如何改變筆觸的質感?我們將實例分析亞麻籽油、松節油、調和油等在不同天氣和畫幅中的最佳配比。 筆觸的語義學: 分析不同畫筆(豬鬃、貂毛、合成纖維)在創造不同筆觸——如平滑、粗獷、點狀——時所扮演的角色。 2. 水彩的流動與意外之美 水與顏料的共舞: 掌握水量的控制是水彩的關鍵。本書提供「濕對濕」、「濕對乾」技巧的進階應用,特別是處理大面積背景和微妙過渡色的方法。 紙張的選擇與影響: 探討冷壓、熱壓、粗紋水彩紙對顏色渲染效果的決定性影響,以及如何利用紙張的纖維結構來創造紋理。 留白與「空氣感」的營造: 水彩的精髓在於未被著色的部分。我們將演示如何有意識地保留高光,創造出畫面的呼吸空間和輕盈感。 3. 壓克力與混合媒材的現代探索 快速乾燥的挑戰與機遇: 壓克力顏料的特性要求創作者有更果斷的決策。學習如何利用其快速乾燥的特性進行層疊和拼貼。 紋理的創造: 介紹沙子、石膏、凝膠媒介等添加劑,如何賦予畫面三維的觸感,打破傳統繪畫的平面限制。 跨界實驗: 探討如何將攝影、拓印、數位輸出等元素整合進傳統繪畫框架,拓展作品的敘事維度。 第三部:光影與色彩的解剖學 光影和色彩是賦予繪畫生命力的兩大支柱。本部分旨在提供系統性的色彩理論應用和光線分析方法。 1. 色彩心理學與和諧 色輪的深度解讀: 不僅是冷暖對比,我們深入探討互補色、類比色、三原色體系在不同藝術運動中的實際運用(如印象派的光影捕捉、後印象派的情感表現)。 色彩的純度與明度控制: 學習如何精確地調整顏色的“濃度”,以區分前景、中景和遠景的視覺層次,製造空氣透視感。 特定情境的光源分析: 如何描繪正午的強光、黃昏的暖光、陰天的散射光?提供針對不同時間和天氣的光線模型分析圖表。 2. 結構光影的塑造 從幾何體到複雜形體: 將複雜的物體拆解為基本的光影區塊(高光、亮面、暗部、反光、投影),是紮實造型能力的基石。 反光的研究: 反光常常是使物體看起來「有質感」的關鍵。分析不同材質(如金屬、木材、皮膚)對環境光的反射特性。 動態光影的捕捉: 練習在極短時間內捕捉移動光源(如車燈、火焰、移動中的人體)所投下的陰影變化,增強畫面的戲劇張力。 第四部:風格的淬鍊與心靈的連結 藝術的最終目標是建立獨特的個人風格,使作品能被一眼識別,並能與觀者建立深層的情感聯繫。 1. 自我風格的演化路徑 模仿與超越: 分析歷史上大師們如何吸收前人的養分,並最終走出自己的道路。強調模仿是學習的階段,而非終點。 一致性與實驗的平衡: 如何在保持核心風格特徵的同時,不斷地嘗試新的媒介和主題,避免創作陷入僵化。 繪畫的「口頭禪」: 發現並強化那些你反覆出現的、無意識的繪畫習慣(例如固定的筆觸習慣、偏愛的色彩組合),並決定性地將其融入個人標誌。 2. 創作中的自我對話 突破瓶頸的心理建設: 探討面對創作倦怠期時,如何透過非繪畫性的活動(如閱讀、旅行、冥想)來重新激活內在資源。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鼓勵創作者建立健康的「完成」概念,學會在達到表達目的後果斷收筆,避免過度修改導致作品失去生命力。 作品的展示與接收: 簡要討論如何客觀地看待他人的評價,區分建設性的批評與無效的干擾,保持內在創作動力的穩定性。 本書結合了紮實的技術指導、豐富的藝術史案例分析以及對創作者心靈層面的深刻關注,旨在為每一位熱愛繪畫的讀者提供一條清晰、充滿啟發性的藝術成長之路。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工具和視角,讓讀者得以自主探索繪畫宇宙的無限可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怡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畢業。現任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聯合線上專欄作家、《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駐站作家、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2019-2023年教育部圖書館事業諮詢委員、文化部第39次線上主題書展策展人、文化部第41、42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評審、2019-2020年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教師培訓課程講師、2019年馬來西亞董總教師閱讀教學夢教師培訓課程講師、2019年馬來西亞董總校長閱讀領導夢教師培訓課程講師、新加坡教育部2022年「世界書香日暨文學四月天」的主講嘉賓。推動閱讀經歷豐厚完整,曾受邀台灣各大報章雜誌及電視節目進行閱讀教育議題之專訪,被媒體譽為「閱讀傳道士」。

  曾榮獲教育部第一屆閱讀磐石獎閱讀推手獎、教育部表揚高中職圖書館暨推動閱讀優秀人員、第六、七、八屆世界華語學校圖書館論壇論文發表人、教育部服務學習獎勵計畫課程教案高中職組特優、106年國文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成果發表最佳演示獎、新北市三級社群貢獻平台領導人、新北市閱讀衛星教師特優、新北市貢獻平台團隊領導人、《親子天下》翻轉教育創意教師、2018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得獎人、2019年未來教育台灣100、新北市國中小學閱讀行動研究特優、新北市語文競賽教師組作文第一名、新北市閱讀服務特色學習教案特優獎、學習楷模王社團指導老師。

  另著有《愛讀書:我如何翻轉8000個孩子的閱讀信仰》《大閱讀:讓孩子學會27種關鍵能力》《療癒26顆破碎的心:怡慧老師的閱讀課》《說個好故事,讓世界記住你!TEDxTaipei行動夢想家教你用8分鐘散播好點子,改變全世界!》《見字如晤:那些古人書信中最美麗的想念與遇見,帶領我們跨越千年,重拾未曾遺忘的感動》《星讀物語──怡慧老師十二星座的閱讀配對處方箋》《國學潮人誌,古人超有料》《國學潮人誌2:古人超有才》《有情人間》《用書打怪》《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等書,其中《用書脫魯的一生閱讀術》獲選文化部第42次中小學生優良讀物;《談情說愛,古人超有哏:10堂文學家瘋傳的愛情課》榮獲好書大家讀第80梯次入選書。

图书目录

Part 1
你的人生,就是最好的素材


找到為何而寫的寫作意義    
做書寫圈的有品黑馬    
寫作的第一步─建立寫作身分的認同    
拽緊你的寫作意識線    
讓「藏」在寫作資料庫的繆思「跑」出來    
靈感收集術─八種不失手的書寫青鳥    

Part 2
像頂尖作家一樣思考


深度讀寫的橋樑─你有一本閱讀筆記嗎?    
每個日常,都是向經典致敬的創作手勢    
回歸真實─從慢讀到減法書寫    
打開寫作的任督二脈─虛實轉化的技巧、說故事的能力    
向一流企業家學思考─寫作的時間精算師    
誘發讀者閱讀專注力─成功寫作者獨有的六項特徵    

Part 3
用寫作,突破生命的瓶頸


用逆思維突破寫作重圍    
文字心理師─寫作者的自療之方    
AI與寫作─書寫有一天會被取代嗎?    
找到屬於自己的寫作王牌    
未來創作者的五種新身分    
歸零與重塑─不同世代作家的書寫風景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81812
  • 叢書系列:宋怡慧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奇思漫想剛好與讀寫相遇
宋怡慧


  如果說,閱讀是生命的氧氣,那麼寫作就是心靈的呼吸。這本書終於來了,心情有點像是近鄉情怯,又有點像是老友初見,複雜裡藏有雀躍。驀然回首,你總明白:書寫陪伴你走過多久的人生困頓、歲月顛簸。你總明白:生命的樂章因他人鏗然的足踏,因你有情的簽署,形成靈魂與靈魂相奏的人生賦格曲。

  寫作對我來說,是失去情分的破鏡重圓,透過文字的過濾、沉澱,複雜的情緒澄淨起來,我的驕傲在蘸墨的句讀之間突然緩和下來,句句探問:人生何必孤絕倔強?何必自戕與戕人?我求的不就是遇見邂逅之人的一抹淺笑?生命何嘗不是苦盡、甘來,淚灑、顏燦的歷程,生命的對立若能在文字裡冰釋前嫌,書寫仿若是償情的旅程,每折心情以文字為記,我們都寫下此生為愛履約、為情行吟的絕美孤本。

  奇思漫想的人生,在完成十二本書之後,終於來到要爬梳自己創作的人生課了。從黛綠年華就天天陪伴、從未對我放手的「寫作摯友」,無論晴雨,日昇月落,生命的風華收藏於斯。拾級而上書寫的歲月之階,文字的善意讓我活成一道光,在陷入黑暗的時刻,仍得以仰光前進。《一筆入魂》是虔誠的筆耕者將日日荷鋤文墨之田的流光,以恭謹之心整理而出,它是對閱讀的致意,亦是對寫作的致敬。

  驀然回首,從二○一四年出版第一本書至今,我從他人身上得到磅礴豐沛的恩澤,最終都化為文字的累積,變成天天書寫的靈感與力量。一本又一本的書籍出版之後,我與讀寫相遇的時刻,盡藏於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寫作歷程,形成一處又一處的美麗風景。

  《一筆入魂》以寫作創局者為主軸,分為三輯進行創作與人生的完美連結:輯一是以「你的人生,就是最好的素材」為主題,若愛是一門藝術,愛的故事將成為書寫最好的素材,無論喜悅與悲傷都是書寫獨特的體現。因而找到寫作者的身分認同,才能尋得此生寫作的意義,從寫作的意識線到靈感收集術,表現上我談的是寫作的技術,但更深層的是談對廣袤知識的臣服、對推廣閱讀的執著、對四時遞嬗的感激,這些都是寫作者必須擁有的創意之泉,掌握它們將有源源不絕的書寫材料。輯二是以「像頂尖作家一樣思考」為主題,大量閱讀就是向書寫強者學習的捷徑,我會向經典索要寫作者各式文體的書寫框架,向書寫大師竊取創作的巧思,不斷地向深度讀寫的世界靠近。當我們回歸真實的寫作日常,每日閱讀輸入的累積,才有機會打開寫作的任督二脈,建立一流企業家思考的寫作管理術,成為聚焦六大書寫渠道於成功寫作者。企圖濃縮自己在寫作上的心靈的史跡,也提出讀寫緊密相續的寫作攻略,讓大家能快速找到寫作的突破點。輯三是透過文字思考術,拈出「用寫作,突破生命的瓶頸」的主調,讓讀者在面對詭譎多變的AI時代,如何使用逆思維突破寫作重圍?同時,寫作如何協助我們找到安頓生命、定錨人生自療之方?最後,勾勒出未來創作者的五種新身分可能會是什麼?每篇看似在談創作攻略,更重要的是想帶給讀者每次書寫的歸零與重塑,讓寫作變成我們的日常。

  每篇看似獨自擁有其創作攻略的存在意義,整體的概念卻是前半生書寫的完整紀錄。寫作的旅程沒有終結的一日,未來,依然會持續地在創作的旅程堅定行旅,書寫讓你我不會因老去而失去,同時,回望青春奔赴過的豐美之境,都在文字裡再次回溫,找到重新出發的契機。

  最後,我要感謝主編平靜,在這段交稿的日子裡,歷經生命最巨大也最沉痛的黑暗淬鍊,是他讓我深切地知曉:文字賦予創作者最重要的生命意義,是改變自己、影響他人。文字不僅慰安了我,也鼓勵了無數徬徨的他人,這是創作者獨有的天命。我們再痛苦都不能放棄與文字靈犀對望的機會;再絕望都要相信能憑藉文字的光走出黑暗。生命包裹酸甜苦辣的瞬間看似走遠了,文字卻讓我記住:為何走過?如何走過?走過了什麼?歲月是無法歸返的,文字依舊溫柔地為我承載許多溫暖的難忘的片刻,讓我有機會慢慢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這本書私心地獻給我愛的、愛我的,以及打開這本書的知音。謝謝文字讓我們成為心靈富足的人,甚至有機會慷慨給予。謝謝皇冠文化集團,為我的寫作書投注無數心力,讓它更臻完美。期待你讀完這本書之後,也成為駕馭「一筆入魂」攻略的寫作者,就讓我們「一起好」地寫,這是我完稿後最深摯的祝福!

推薦序

暗夜拓荒
作家 林佳樺


  武林高手總有不傳之秘,大廚也是,他們可以讓你知道口訣、招式、食譜,但「心法」、「獨門配方」通常蒙上神秘面紗,以至於我們得知上乘功夫或一位難求的馳名料理,往往升起強烈的渴慕。

  怡慧身為暢銷、多產作家,卻在新作《一筆入魂》中詳記「寫作起手式」,從寫作素材的找尋、站在不同角度思索事情、到實地演練「虛實轉化技巧」、將故事說得精采及如何精算寫作時間,一招招地拆解,讓寫作0經驗的人跨到1的道路。

  0到1看似只有1,然而這個1是深海之溝,如幼兒從爬到走,之後學習單車從三輪進階到兩輪,游泳從手持浮板到學會換氣。1有時很深,但掌握訣竅,那個1便小於1了。然而這個「訣竅」便是武林高手的心法,聽過一、兩遍,仍然無法著心,你得踏實地親自實踐「書寫」。美國詩人史坦利.康尼茲(Stanley Kunitz)曾說:「腦中的詩句總是完美的,當你試著轉變成語言寫下來時,阻力就來了。」創作者腦內有許多天馬行空的靈感與想像力,但如何將這些抽象思考轉成文字呢?

  《一筆入魂》便是讓「不會下筆」者進階到「無事不能下筆」的助攻書。此書三大章節、底下各六篇細目,帶讀者一窺寫作閫奧。以前碩班書法課時,教授介紹鋼筆字每款筆尖由於軟硬、特性不同,在紙張上呈現出來的寬橫細豎線條也殊異,各有其適合書寫的文字,如「弧形筆尖」具有45度磨削的特色,適合複雜的中文、日文書法。《一筆入魂》此書十八篇章讓我們在閱讀過程,可停頓下來想想、再前進,甚至轉個彎重翻前一章,思考自己適合用什麼風格的文筆表露想法。即使有經驗的寫作者,也時常需要停下來將文字語言磨一磨。曾榮獲兩次日本本屋大賞的小說家橫山秀夫曾說:「語言是一種武器,是前端磨得鋒利,可以把對手的心戳出千瘡百孔的心理戰工具。」當寫作者的文筆經常打磨,不需做作的藻飾,就以文字勾住讀者的心了。

  殘酷的是人的資質各異,對於功夫有人一日能入門,有人修行數年只不過習得皮毛。創作像在暗夜拓荒,對於多人寫過的題材,寫作者得在荒地另尋可栽種的土壤;好不容易植入了下筆的種子,長期除草澆灌,幼苗也不知能否如願長大。這條路漫長有之、寂寞甘苦有之,幸而怡慧此書,讓你我在暗夜墾荒中探進一點光。

推薦序

職人宋怡慧何以一筆入魂?
《人生路引》作者 楊斯棓 醫師


  具跨國知名度的宋怡慧老師不只著作等身,能寫還能講。過去的作品,從各個面向勸誘人閱讀;這次新作問世,則特別著墨於書寫。

  聊到「閱讀寫作」,一定有人舉手:「只讀不寫不行嗎?」當然行,很多事情我們不必從眾,我們可以有自己的一套。但在「有自己的一套」之前,有一些基本觀念還是得釐清。

  試問何謂「讀過」一本書?買了翻過?略讀一次?徹頭徹尾細細品讀過?

  (補充說明:我並不是說每一本書都需要「徹頭徹尾細細品讀過」才算「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推薦台灣商務印書館的版本)有教讀者分辨哪些書需要細細品讀,我認為《追憶似水年華》就需要。 )

  名家早就踩著「讀而後寫」的飛輪健身

  然而,有一種人,讀畢一本書之後,習慣寫下幾段話,甚至是一篇文章。

  譬如朱敬一院士的《牧羊人讀書筆記》就是這樣寫就的一本作品,王汎森院士如此評論:「他往往能批判或進一步延伸讀書的內容,善於說出作者還來不及說出的下一句話。」

  傅月庵先生的《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也是我愛不釋手的同類作品。事實上,二十年來,傅先生撰寫了四本閱讀感想:從《生涯一蠹魚》(2002)、《天上大風:生涯餓蠹魚筆記》(2006)、《一心惟爾:生涯散蠹魚筆記》(2015)到《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2022),本本雋永耐讀。

  名家董存爵「翻看了許多陳年筆記,補讀了許多沒有細讀的舊書,也重讀了許多偏愛的老書」,寫成《讀書便佳》,「記錄讀書的一慮和一得」。

  就算不提名家,凡讀而後寫的人,都較清楚自己究竟吸收了什麼,改變了什麼觀念,也較有能力轉述他人重點何在,因此能牢記一段段新知。養成「讀而後寫」的習慣,將愈寫愈快,愈寫愈有成就感,同時也將更了解書中重點何在。

  建立好習慣有兩個最好的時機:一個是以前,一個是當下!

  為什麼有些人看似自然而然地養成「讀而後寫」的習慣,舉手投足,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

  有些人可能自小家庭環境使然,父母兄姐如此,是以,耳濡目染。有些人可能受教於良師,在受鼓勵的環境下長大,一路如沐春風。有些人可能寫作得了獎,或是發臉書之後,被狂讚瘋傳,受到「寫得好」的肯定,甚至是被認證為新聞媒體願意引用的一個「咖」,正回饋機制持續啟動,無怪乎愈寫愈有勁。

  如果先天沒有家庭環境,尚未遇見心中理想人師,也尚未得獎,那還有什麼機會養成「讀而後寫」的習慣?答案就在本書。

  讀書重點在讀不在書,可讀風景可讀人,也無風雨也無晴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乍聽是一句臭酸的老生常談。

  受邀幫怡慧老師撰序時,我人在英國的皮卡迪利圓環(Piccadilly Circus)。當時豔陽高照,偕妻正快步走向餐廳,妻問佇立的銅像是誰,我馬虎敷衍,只圖入席裹腹。

  隔日,我讀到香江第一才子陶傑以皮卡迪利圓環(因講粵語的關係,陶傑筆下稱「比卡地利」)撰寫的一篇短文,我引述幾句:

  「廣場中央有一個黑銅鑄成的丘比特像,翹足振翼,引弩欲射,銅像下長坐著一干年輕男女,人人來到此地等另一個人,不見不散。」

  「多年前的馬車在此迴旋改道,車聲轔轔,今日都化作市虎的煙塵。難怪王爾德筆下的一位旅行家剛自非洲歸來,便驚歎其旅途最驚險的一段,是歸回後橫越比卡地利廣場紛亂的交通。」

  「因為有這座世紀的廣場,令人覺得初戀如果不能發生在巴黎或羅馬,最少還可以在倫敦,在細雨裏用一把黑雨傘把沉重的維多利亞時代斜斜地撐起,引弓搭箭的愛神在上,為一百年來銅像下天荒地老的癡情作見證。」

  回想前一日,我不禁羞赧。讀書之後可以寫,讀「景」之後,當然也可以寫!

  康有為的《瑞典遊記》,把大小事的花費記載得清清楚楚。譬如住飯店,他這麼記述:「入克蘭大客社,亦瑞典京最大者,每人每日每室僅數克郎。」論食物,他說:「飲食烹飪亦過他國,概皆歐土大國所無者,而價甚賤」,「每食,人七十錢,而有廿二品,多魚蝦異物,甜酸皆備。其價賤而品多,味亦新異,蓋歐土所未見也。」

  康有為筆下,一百年前的瑞典是這樣:「流觀道路之廣潔,仰視樓閣之崇麗,周遭邂逅仕女之昌豐妙麗。」

  他用十四個字,把瑞典的地理講得絕妙:「島外有湖湖外島,山中為市市中山。」

  輕重緩急搭番茄鐘,宋怡慧如錐處囊中

  認識怡慧老師幾年,讀遍她的著作,數度受邀到她任職的學校演說,也在線上和她對談過《愛的藝術》,臉書上亦經常關注她,意思是:我知道她有多忙碌。在正事如雲,瑣事如麻下,週間早上,總能讀到怡慧老師的臉書又發了讀完新書的閱讀心得。

  譬如七月十一日,她分享了閱讀廖泊喬醫師的新作《古人解憂療癒帖》的讀後感。週末則驚奇更多,她可以早上人還在新北演講,傍晚已經趕赴台中,再講一場。

  一定有人好奇,她的時間怎麼榨出?我認為有三大重點:棄追新聞熱點、事分輕重緩急、並據此分配時間跟專注力。

  我觀察她鮮少追新聞熱點,舉凡大學生狂吃白飯給店家一顆星或是誰家土地種菜種蔥停特斯拉還是馬自達,她棄談這類話題。我說她「棄談」,並非拐彎抹角地說她「避世」,而是談這些事情,跟她「閱讀傳教士」的角色無關,既然無關,棄追就是省下時間、省下專注力,時間就跟金錢一樣,懂得儲蓄,才是王道。

  怡慧老師把自己必須書寫的文體,依照不同的類型(譬如臉書文、推薦序或是自己的創作等),評估其重要性(及爽度),給予不同的時間資源,並繪製成一張實用表格。此表格我一看就嚇傻,我的書寫盲點赫然在列:我花太多時間寫臉書了。

  相較臉書,繼續埋首自己的下一本書,心理壓力大得多,正因如此,我嚷嚷時間不夠,新書寫作進度停滯時,卻總是又產出幾篇臉書文,有時還意外引起臉友瘋傳跟媒體報導。但回頭看,與其產出這些數量的臉書文,不如寫個四分之一就好,剩下的時間,拿來發想或撰寫作品,才是正道。

  古人說:「窺一斑而知全豹!」

  我說:「窺此書而知宋怡慧全貌!」

推薦序

將創作智慧融入現實生活的兩用之書
《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愛瑞克


  我本身是一位全職閱讀者,每年閱讀超過一千本書(大約兩百至三百本細讀,其餘皆為略讀),閱讀對我來說有如家常便飯,日日三餐,歲月靜好。然而,拜讀怡慧老師這本新作,不禁令我汗顏,她不僅是國文老師、圖書館主任、閱讀傳道士,更是跨領域大量閱讀者,她閱讀之廣令我讚嘆,對不同創作者的理解深度,也令我折服,由她來寫這麼一本寫作之書,再好不過了!

  書中這一段令我深深有感:「每個作家成名之前,都有讀者不知道的心酸故事,當時勇敢卻狼狽的自己,憑藉寫作的素樸之心──願以文字改變世界抑或是利他的書寫抉擇,讓我們能跟隨作家的燦光,慢慢地成為書寫世界的小小恆星。」確實,在許多作家的生平,我們都可以看到這共同的影子(陰影),包含我自己。

  每個人都有過幽暗、不堪的時期,但往往事後回顧時,卻成了最動人的故事,一旦轉化為文字,也能夠幫助到許許多多的人。在黑暗裡待得愈久的人,愈能夠深刻描繪出光的樣貌與珍貴。我相當認同,只要願意動筆,每個人一定都有故事可寫;寫出唯有你才能訴說的人生故事,就是一件最美好的事。

  此書第二部分「像頂尖作家一樣思考」,列舉了世界上許多位知名作家,加以分析。這些作家們各自代表著迥然不同的寫作風格,且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時代,令我大開眼界。作者解析了這些頂尖作家們的一些經典之作或詩句,抽絲剝繭,告訴我們箇中巧妙,我想,也唯有像怡慧老師這樣本身具有文學家的基底,再加上大量博覽群書的閱歷,才能夠簡單扼要指出這些作品傑出的奧義。這是此書最具價值之處,值得一看再看。

  此書第三部分「用寫作,突破生命的瓶頸」,則是把文學和創作帶入了我們的生活,有如把抽象的理想做成了可食用的麵包,而且教導讀者們如何透過寫作活出更好的人生,這也是一絕!作者在這個部分所引用的素材和智慧,不侷限於書籍或詩詞歌賦,更融入了近幾年的熱門電影、戲劇,完全接地氣、符合大眾口味,讀起來相當過癮。

  當然,此書也不僅是一本世界經典文學總覽而已,同時也教導讀者們如何寫作,是一本手把手教學的工具書。書中提到幾個和寫作有關的工具,例如「冰箱管理」、「靈感九宮格」、「靶心人公式」,都是非常實用的方法,過去我自己並沒有用過這些方法,但卻也讓我很有興趣,想要馬上一試。

  這是一本集世界創作大成的解析之書,也是學習寫作的工具之書,可以兩用。立論不會曲高和寡、遣詞用字很接地氣,誠摯推薦給您!

推薦序

頭頂那道光,使人瞬間來到聖殿
暢銷少兒文學作家 鄭宗弦


  那天,我在某出版社與編輯們討論新書的寫作方向,發現許多日本的妖怪書並沒有明顯的議題導向,不是以「讓孩子學什麼」為創作宗旨,而是傾向純娛樂與基本語文的薰陶。相較於台灣閱讀環境「文以載道」的傳統,童書作家總是肩負「寓教於樂」的社會責任,不禁讓我思考起:如果讀者的閱讀沒有目的性,那麼作家的寫作是否可以沒有目的性?

  正巧宋怡慧老師邀我為這本書撰寫序文,書中深刻的內容教我暗暗驚呼:因緣機巧,冥冥中有股力量在協助我,也督促我,一步一步走入自己的創作核心,沿路反覆思辯諸多創作的哲學問題。

  書中宛如一場集合眾多文學家、哲學家與生活家的研討會,主持人是怡慧老師,謙遜地安排與會者暢所欲言,而她以精準的詞語與獨特的見解串場,用巧妙的譬喻立體化抽象的概念,平息吵嚷紛亂,重塑開放的秩序。

  這本書文字素雅清麗,文氣抒情優美,以感性的散文承載理性的思考。有如冰滴咖啡,冷靜地萃取慢擴的精華,而非熱沖而就,一股腦流出燙口的高量雜訊,讓人能在清涼舒壓的心情下,吸吮智慧能量的咖啡因。

  想寫作的人常會問自己許多問題:

  我要寫什麼?我能寫什麼?我為什麼要寫?我寫給誰看?我寫的東西有什麼用?還有,如果我不寫,那又怎麼樣?

  這些其實總和了我一開始的疑問:寫作是否可以沒有目的性?而在怡慧老師這本書中,都有了誠摯的回答。

  每個人一生的故事、身邊人的故事、與他人的關係、讀過的書、看過的劇、嗜好、工作、發呆……無一不是寫作的素材,遑論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羨慕嫉妒恨、慾望企圖心計等等。這裡頭痛苦尤為可貴,人不痛苦枉為人,它是人生深刻體悟,成長學習的養料。

  以曹雪芹的《紅樓夢》為例,作者藉由賈寶玉這個角色,在飽受寵愛的甜美經歷之外,格外呈現出苦悶、徬徨、愛戀的血淚、絕望的失心,還有無解的崩潰。這個「無解」何其沉痛明顯,所以在富貴繁華的盛景中演出悲歡離合,作者很自然流露出個人生命困境的描寫。兩百多年來,有感的讀者都能發現,作者在書中向天地吶喊,發出許多求救信號。也因此許多學者想要解謎這些信號,進而從自身的特質各擅所長,衍生出不同解法的派別,蔚成了汪洋「紅學」。

  寫出問題,答案可能就浮現了冰山一角,而海面下的,有心的讀者會試著幫你挖掘和解答。但如果不寫,你便永久失去自救與他救的機會。

  也許曹雪芹只是想抒發苦悶,適度解壓,沒有去想到書寫後的未來。但我在創作時發現,眾多角色的痛苦,其實源自於作者將自我困境分割成不同面向,交付給相異的角色來演繹。矛盾衝突的解方,常常是簡化後的理想,重點是作者發出求救的訊號,發揮了影響力。這影響力不一定是改變力,也可以是趨動力,激發讀者以行動去發掘問題,探索真相,解答困惑──關於讀者自己的。

  因此,你的人生就是最好的素材,也是上述所有問題的答案。

  感謝有這本書,有如定海神針,在我波濤易激的心海中平波安瀾,教我暫時摒除開發新作的慾念,轉而潛伏而下進入高我的深層,去檢視心海底下那些深邃的海溝、休眠的火山、不見光的怪魚、沉澱千年的有機碎片、來自陸地的垃圾……

  這本心與筆的對話,有助於創作者反省內在與外在,更緊密檢視彼此的關連,盤點再出發的戰備。也讓有志於創作者預想與評估:寫作的樂趣、困境、如何儲備、設計操演……。

  「頭頂那道光,使人瞬間來到聖殿!」

  只要你書寫,你想寫,讀著這本書,都會由衷發出這樣的讚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它融合了诗意的表达和工程师般的逻辑分析,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在谈论“创意枯竭”时,并没有使用“压力”、“焦虑”这些俗套的词汇,而是用了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描述了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生锈”的状态,这种描述立刻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具体的画面。随后,她提出的解决之道——“给思维打蜡抛光”——也同样充满了画面感和可操作性,让人觉得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创作灵感,其实只需要一些日常的“维护工作”就能重新焕发生机。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懂,而是因为被某一句精准的概括击中,需要时间去回味和消化它对我自身经历的投射。这种文字的穿透力,是这本书最令人惊喜的部分,它让我对自己的“创作之路”有了全新的、更具建设性的期待。

评分

从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设计师绝对是下了苦功的。在内容密集的章节,他们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字体大小的变化来引导读者的视线,使得那些复杂的概念也能被轻松消化。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一些核心理念时,总会穿插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日常生活片段,但读完后细细回味,才发现这些片段正是为了佐证某个创作哲学的基石。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手法,高明之处就在于它不让你感到被强迫接受知识,而是让你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精髓。比如她描述清晨第一缕阳光落在画室地板上的感觉,那种对环境光线的敏感度,立刻就拔高了整个章节的层次,让人明白创作的源头,是对世界的细微感知能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创作技巧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重新学习“看”和“感受”世界的说明书,这点对我触动很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大师经验分享”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你身边,用一种近乎唠家常的语气,娓娓道来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心法”。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瓶颈期如何应对”的那一小节,作者的描述非常细腻,她没有提供一个万能公式,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究瓶颈背后的真正原因——往往是内心深处对不完美的恐惧,或者对既有框架的过度依赖。这种由内而外的剖析,比单纯的技术指导要深刻得多。我甚至能想象到她在讲述这些内容时的神态,那种带着理解和鼓励的眼神。这种基于真诚分享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指导手册”,而是在参与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这种真诚,是AI无论如何也模仿不出来的,它需要真实的人生阅历和打磨后的智慧沉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太吸引人了,那种简约又不失力量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创作人生课”这种主题抱持着一丝怀疑,总觉得可能又是老生常谈的成功学那一套,但翻开扉页后,那种精心打磨的文字质感和排版布局,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在每一个细节上倾注的心血。尤其那个随书附赠的书签,简直是点睛之笔,那手写的痕迹,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那种专注与热情,比起那种冰冷的印刷体,这份“攻略”显得格外有温度,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开始实践书中的指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中对于“创作”这个行为的定义,它不再仅仅是关于天赋或灵感,而更像是一种日复一日的修行,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沉淀过程。这种态度,对于像我这样时常在“开始”和“坚持”之间摇摆的业余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期待着接下来的内容能带给我更深层次的启发,不只是教我如何“写”,更是如何“活”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状态。整本书的装帧质量也无可挑剔,纸张的选择非常舒适,阅读体验极佳,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者最起码的尊重。

评分

拿到书后,我立刻被书签吸引住了,那个“掌中的创作攻略”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标记,它更像是一个即时的行动指南。我试着按照书签上寥寥数语的提示,去观察我身边最普通的一个物体,仅仅几分钟,我就捕捉到了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纹理和光影变化。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创作能力,很多时候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深度观察和提取的基础之上。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巧妙,它似乎是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展开的,你可以在任何一页开始阅读,都能获得即时的滋养,但当你从头到尾读完,又会发现所有的线索都清晰地汇聚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结构设计,非常符合现代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却又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让人爱不释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