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殺人犯Ⅰ: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

教出殺人犯Ⅰ: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岡本茂樹
图书标签:
  • 犯罪心理
  • 教育
  • 原生家庭
  • 反思
  • 性格
  • 心理学
  • 社会问题
  • 行为模式
  • 成长
  • 亲子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是不是認為做錯事就該反省?
你是否常把「對不起」掛在嘴上?
身為家長的你,會教小孩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立場想一想嗎?
─── 如果「是」,請你一定要看完這本書!

許多常見的教養模式、被視為正確的價值觀,
其實把大人和孩子都逼向絕境。

日本更生專家岡本茂樹十週年暢銷經典

  應該沒有人會質疑「做錯事就該反省」這個價值觀,但這其實違反人類的正常心理。請回想自己小時候做錯事,比起認錯道歉,當下是不是只想著「怎樣才不會挨罵」呢?

  華人社會中常用來教導學生的反省日記、反省作文、悔過書、自述書,真能讓孩子學會反思的能力嗎?我們理當認為「做人要將心比心」、「當個成熟穩重的大人」、「不要給人添麻煩」,真的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了嗎?會不會只是活得更壓抑而已呢?

  〖岡本茂樹〗以長年的教育與諮商經驗指出:這正是導致社會上不斷出現犯罪行為與身心症的根本原因。

  ┏・━・━・━・━・━・━・━・┓
  這是一本「很痛」的書!
  罪犯的心理問題,
  也是我們的內心問題。
  ┗・━・━・━・━・━・━・━・┛

  「我們不知道悲劇會在哪一代發生,但只要『做錯事就該反省』的教養模式不斷傳遞下去,終究會出現某個人必須把累積已久的痛苦哭喊出來的那一天。」─── 岡本茂樹

本書特色

  1.〖岡本茂樹〗是日本享譽盛名的更生專家,擁有學校教育、矯正教育、心理諮商的深厚背景,運用日本獨有的「角色書信療法」(Role Lettering, RL)輔導過無數個案,對象橫跨國高中生、大學生、司法少年、受刑人等各類族群。

  2.作者已經辭世,著有三本極具啟發性的經典,皆由遠流引進出版。對後世影響甚大,兒童精神科醫師、少年院醫官〖宮口幸治〗繼承其遺志,寫下暢銷書《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3.書中個案包含犯下偷竊、吸毒、殺人等案件,但所謂犯罪不僅止於傷害「他人」,也可能以傷害「自己」的形式展現。罪犯的心理問題,並非與我們一般人無關!

專文推薦

  「本書完整表達了岡本教授的教育理念,或許與一般人的想法有所不同,甚至讓一般民眾無法苟同。但是在處罰日趨嚴苛、再犯不斷、校園霸凌層出不窮、親職教育不彰的此刻,換個腦袋或觀點觀察事物,絕對是突破瓶頸展望未來的手段之一。希望本書譯本的出版,能夠讓黑暗的未來有些幽微的亮光。」───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讓孩子認識什麼是『正確』之前,有一件事更重要,也必須先被執行,那就是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感覺』,唯有如此,我們渴望的『孩子能同理別人的感覺』才有萌芽的契機。」─── 吳曉樂|作家

  「渴望得到關愛而引發的悲劇,在臺灣亦有之,我想起兩位過世的『弒父』死刑犯陳昱安與翁仁賢。尚未面臨悲劇的人們啊,如果有機會讀到這本書,希望您們記得個案公男的心聲,接住他的求救訊號。」─── 謝孟穎|風傳媒/新新聞記者
罪恶的蔓延:探寻人性幽暗的迷宫 书籍名称:罪恶的蔓延:探寻人性幽暗的迷宫 作者:[此处填写作者名] 出版社:[此处填写出版社名] ISBN:[此处填写ISBN号] --- 导言:迷雾中的呼喊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无数面貌模糊的“好人”构筑的社会中,然而,在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潜藏着一团挥之不去的阴影——人类的罪恶。这种罪恶并非总是惊天动地的暴行,它常常以一种更隐蔽、更具渗透性的方式存在,如同地下水般侵蚀着社会结构和个体灵魂。 《罪恶的蔓延:探寻人性幽暗的迷宫》并非是一本简单的犯罪学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不带偏见的“考古挖掘”,试图穿透表面的道德说教,直抵罪恶产生的核心土壤。本书的核心命题是:我们如何真正理解那些违背道德准则、损害社会秩序的行为?而当我们试图“修正”或“惩罚”时,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无意中成为了助推罪恶循环的燃料? 本书聚焦于罪恶在不同社会环境和心理机制中的“表现形态”与“传播路径”,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审视框架,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善与恶,对与错),深入探讨灰色地带的复杂性。 第一部分:无声的起源——环境与结构性罪恶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罪恶的“孵化器”——那些看似无害、实则暗流涌动的社会结构。我们很少将环境本身视为“加害者”,但本书挑战了这一观念。 第一章:制度的偏见与边缘化的黑洞 本章详细剖析了制度性障碍如何系统性地制造“受害者”和“潜在的施暴者”。重点探讨了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机会固化以及司法体系中的隐性歧视,如何将特定群体推向社会边缘。这种边缘化,不仅是经济上的匮乏,更是身份认同上的缺失,为激进或反社会行为提供了心理上的温床。我们分析了“结构性暴力”与“个体暴力”之间的传递链条,展示了宏观政策失误如何在微观层面催生具体的犯罪行为。 第二章:文化代码与“被许可的”残忍 文化往往被视为道德的守护者,但本书考察了某些文化叙事中潜藏的“残忍代码”。这包括对冲突的过度浪漫化、对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集体荣耀”凌驾于“个体尊严”之上的观念。通过对跨文化案例的对比研究,我们揭示了当群体认同感被极端化时,个体如何轻易地将暴力行为合理化,甚至将其视为一种“责任”或“光荣的行动”。我们探讨了“沉默的帮凶”现象——当社会主流文化默认了某种不公或压迫时,它实际上授权了进一步的恶行。 第三章:科技的放大镜:新型的疏离与匿名性 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网络,为罪恶的滋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匿名性与即时性。本章深入探讨了网络暴力、深度伪造(Deepfake)与金融诈骗等新兴犯罪形态。重点分析了“脱钩效应”——当行为者与受害者在物理空间上完全隔离时,道德约束如何迅速瓦解。更重要的是,我们审视了算法偏见如何无意中强化了现有的社会不平等,并将特定人群锁定为攻击目标。 第二部分:心灵的扭曲——个体心理的暗流 从宏观环境转向微观个体,本书深入剖析了罪恶形成过程中的心理学机制,特别是那些我们通常选择忽略的细微偏差。 第四章:道德的弹性与认知失调的艺术 人类具有惊人的“道德适应性”。本章阐述了认知失调理论在解释罪犯行为中的作用:个体如何通过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如最小化后果、否认受害者痛苦、归咎受害者)来维持一个“我本质上是好人”的自我形象。我们研究了“渐进式脱敏”——从小谎言、小欺骗开始,如何一步步将个体推向更严重的道德沦丧。这并非是为了原谅,而是为了理解行为是如何被“自我构建”所支持的。 第五章:情感的贫瘠与共情回路的断裂 共情能力是社会连接的基石。本章聚焦于那些表现出显著共情障碍的个体。我们区分了由创伤导致的后天性共情受损,以及可能存在生理基础的原发性共情缺失。通过神经科学和临床案例的交叉分析,我们探讨了当个体无法真实“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时,实施伤害行为的心理门槛是如何被消除的。这不仅限于极端的反社会人格,也存在于日常管理中的冷漠与官僚主义背后。 第六章:受害者身份的陷阱与“二次伤害”的螺旋 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维度是受害者自身的心理历程。本书提出,在某些情况下,社会对受害者的处理方式(包括司法、媒体乃至亲友的反应)本身可能构成一种“次生性暴力”。本章分析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如何影响受害者重建生活的能力,以及对“完美受害者”的苛求如何迫使幸存者陷入沉默或自我责备的泥潭。当修复机制失效时,旧的伤害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结构性问题。 第三部分:无效的干预——惩罚与矫正的悖论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实践层面,对现行的惩罚、矫正和社会干预措施进行了审慎的批判性考察。 第七章:惩罚的仪式化与“报复的满足” 现代刑罚体系往往建立在报复和威慑的理念之上。本章质疑这种模式的长期有效性。我们分析了“去人性化”的监禁环境如何加剧了再犯的风险,并探讨了过度依赖隔离和剥夺自由的惩罚方式,如何阻碍了行为者对其行为后果的真正理解和内化。重点讨论了“耻辱化”策略——它在短期内可能带来震慑效果,但长期来看,是否只是将个体更彻底地推向社会对立面。 第八章:肤浅的“反思”与“假性悔过”的陷阱 这是本书最核心的论点之一:不恰当的反思,比不反思更具破坏性。 当矫正过程要求个体进行“忏悔”或“道歉”时,如果缺乏真实的情感基础和结构性理解的引导,这些行为往往沦为一种策略性的表演,旨在缩短刑期或重获社会接纳。本书剖析了如何识别和拆解这种“表演式悔过”,并强调了真正有意义的“反思”必须是痛苦的、非线性的,且必须与对受害者的实质性弥补相结合。我们警示那些过于依赖“快速心理干预”的尝试,它们常常在未解决深层结构性或心理创伤的情况下,草率地宣告“矫正完成”。 第九章:重建信任的漫长道路——修复性司法的审慎实践 面对结构性罪恶和个体扭曲,本书提出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路径:修复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的审慎应用。然而,我们并未将其浪漫化。本章详细探讨了在何种情况下,修复性对话是安全的、有益的;而在何种情况下,强迫受害者与施暴者对话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关键在于建立严格的评估标准,确保任何修复尝试都是建立在知情同意、权力平衡以及长期支持的基础之上,而非简单的“握手言和”。 结语:拥抱复杂性,拒绝简单的答案 《罪恶的蔓延》最终指向的不是对罪犯的怜悯,而是对我们自身认知局限的深刻反思。罪恶不是突发的天灾,它是社会、心理和制度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当我们寻求“教育”或“改造”时,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行为修正,而忽视了根植于环境和心灵深处的扭曲,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成为徒劳的,甚至是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助长下一次罪恶的发生。 本书呼吁读者,以一种更为耐心、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试图遗忘或简单定性的黑暗面,因为唯有真正理解了罪恶的蔓延机制,我们才有可能构建出真正具有韧性的社会防御体系。我们必须学会区分“表象上的悔过”与“实质性的转变”,并警惕那些看似高效、实则肤浅的干预手段,因为它们可能只是为下一次悲剧的到来,铺设了更平坦的道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岡本茂樹(Shigeki Okamoto)


  1958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立命館大學產業社會學系教授。原為國高中英文老師,後來進入武庫川女子大學研究所臨床教育學研究科攻讀博士,取得博士學位。日本角色書信療法學會(Japanese Association of Role Reversal Letter-writing)理事長。在大學授課、從事研究,也致力於協助累犯受刑人更生。2015年歿。

譯者簡介

黃紘君


  臺大政治系學士、日本大阪大學公共政策研究科碩士。專職中日文口筆譯工作超過十年,目前努力在工作與育兒間尋找平衡點。
  聯絡方式:redarmyhuang@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前言
 
Chapter 1 ◆ 那真的是反省嗎?

發生兩次擦撞意外時我的真心話
先「後悔」,後「反省」
動不動就開口反省的,都是惡性重大的加害人
加勢大周有「反省」嗎?
待過少年院的人「反省技術」都會進步
被告在法庭上會說謊
看似反省其實不然的案例
受刑人心中對被害人的負面感受
 
Chapter 2 ◆「悔過書」是造成壓抑的危險方法
從「模範悔過書」能讀到什麼
反省造成的壓抑遲早會爆發
不當行為就是徵兆
「代間傳遞」的家庭問題
「表面工夫的悔過書」會讓人變得更壞
出現問題行為時就是「協助的契機」
問題行為是「有必要的行為」
悔過書只是讓問題用很糟的方式暫時消失罷了
反省會讓人失去面對內心的機會
 
Chapter 3 ◆ 讓受刑人同理被害人只會帶來反效果
納入被害人觀點的教育
不實行矯正教育反而比較好?
「老老實實」服刑會導致再犯
絕大多數受刑人都沒有反省
幾乎沒有受刑人主動希望接受改善指導
徒具形式的角色書信療法
你能同理「虐待自己的母親」嗎?
抒發負面情緒後
「內觀療法」的問題
從加害人觀點開始
覺察內心的痛苦才能真正開始反省
哭喊著「爸爸,對不起!」的殺人犯
什麼是「真正的反省」
受刑人活下去的意義
對監獄刑罰的建言
酒井法子的《贖罪》
受刑人的問題並非與我們毫不相干
 
Chapter 4 ◆ 努力「管教」會教出罪犯
良好的教養會讓人活得很辛苦
教養是導致霸凌的原因之一
用「尾木媽媽」的方式不會減少霸凌
反霸凌教育要從站在霸凌者的角度思考
讓孩子成為「堅強的人」的教養方式
讓孩子趕快變成「大人」是很危險的
讓人無法「做自己」的訊息
「好父母」的問題
 
Chapter 5 ◆ 如何讓孩子與自己都不要成為罪犯
一起思考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
思考哪些事情是「父母造成我的困擾」
取代悔過書的方式
「謝謝」「我很開心」與「好孤單」「好難過」
建議大家「微發怒」
珍惜「孩子氣」的一面
軟弱也是魅力
能自然展現「真實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強者
好好依賴他人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1771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反而會讓他成為罪犯,怎麼可能有這種事?做錯事就該反省,這不是天經地義嗎?

  各位會這麼想,是因為這是我們社會上不容置疑的基本常識。但是,容我再說一次,讓做錯事的人反省過錯,他最終會成為罪犯,即使是自己主動反省也是一樣,結果就是會走上犯罪一途。

  到這裡應該有讀者很想反駁吧?大多數人都會反省,但也沒有被關進監獄不是嗎?不過,請各位將掌心貼緊胸口仔細想想,即使沒有犯下重大罪行,是不是也曾經有過「輕微犯罪」呢?例如跟朋友借了書或錢卻沒有還、將公領域(例如學校或公司)的文具帶回家卻沒有物歸原處,這樣的行為就是犯了竊盜罪。

  通常這種狀況除非自首,否則大概不會被發現。即使被發現大概也不會真的被問罪,說句「我不是故意的,真的很抱歉」就結束了,而這就是我認為的問題所在 ─── 「做錯事」➔「說對不起反省」➔「結束」的模式。

  如果是一、兩次可能真的是不小心,但同樣事情若一而再,再而三發生,那或許存在著當事人必須面對與處理的心理問題,無視於內心的問題,只要求他反省,不但使他更不了解自己的問題,還可能助長未來犯下重罪的風險。當然本書所強調的不是輕微犯罪,而是將反省視為理所當然所導致的「重大犯罪」。

  到這裡應該又有人想反駁了:「我也很常不小心,但是絕對不可能犯下重大案件。」但又有多少人能百分之百保證呢?即使不是自己犯下重罪,在教育上重複上述模式,可能是自己的孩子誤入歧途或犯罪,又或者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他的孩子(孫子)犯下嚴重罪行,抑或是再下一代的曾孫……我想說的是,只要這個模式沒有改變,一直持續下去,總有一天家族裡很可能出現犯下重罪的人,因此必須有人出面停止「做錯事就該反省」的教育方式。

  那麼一定有人會問:「做錯事難道不能叫他反省嗎?」可以,但是有條件。在反省之前,有一件「重要的事」必須先做,少了這個重要的事就會教出罪犯。這個重要的事在本書會陸續闡明,請各位先記得,當出現問題行為,愈是要求當事人反省,愈可能導致他犯下更大過錯。

  做錯事後一再被要求反省,最終導致走上犯罪一途的「代表人物」就是收容在監獄的受刑人。這些受刑人從小不知被身邊的人罵過多少次、反省了多少次,即使如此還是犯錯,終極結果就是犯罪。當發生問題行為,聲淚俱下發誓「對不起,我不會再犯了」的人,結果還是重蹈覆轍,最後甚至犯罪。

  我會定期到收容犯下殺人等重罪的受刑人監獄,與受刑人進行個人面談,也會安排更生課程並且授課,我面對的對象大多是殺人犯,其中不少人是慣用毒品導致殺人的罪犯。

  經過多年參與協助受刑人更生的工作後,我的心得是,如果要讓他們成功更生,就不能要求他們反省。而當我用「不要求反省」的方式進行面談與授課後,他們反而能開始自我反省。要求反省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壞,而不要求反省才能帶來真正的反省,這是我在協助受刑人的過程中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在本書中我會清楚說明這件事。

  首先我想簡述一下監獄的基本分類。各位如果以為每所監獄都一樣那就大錯特錯了,受刑人會根據犯罪種類(竊盜、使用毒品、性犯罪、殺人等)與情節輕重(輕微或惡性重大、初犯或累犯)分到不同監獄,基本上所有受刑人都以A指標或B指標(記錄受刑人犯罪傾向的記號)進行分類。A是初犯等犯罪傾向尚不嚴重者,B是累犯且犯罪傾向嚴重者。刑期十年以上者,A和B前面會加上L(Long的簡稱),無期徒刑受刑人當然屬於刑期十年以上者,因此通常收容在LA指標或LB指標監獄。我所服務的兩所監獄分別是B指標與LB指標,LB指標監獄所收容的是犯下最為窮兇極惡案件的受刑人。

  在監獄裡,我的立場不是監獄官,而是外部協助者,具體而言是在B指標監獄擔任顧問,給予職員指導和建議;在LB指標監獄則擔任教誨志工,直接接觸受刑人。即使立場不同,協助受刑人這點則沒有不同。

  在矯正圈裡,B指標受刑人被認為「非常難以矯正」,更何況是LB指標,更被視為「不可能矯正」。但我認為絕非如此,只要能和受刑人建立信任關係,依循步驟引導,他們也會萌發更生的念頭,想重新做人。而我說的步驟就是「不要求反省」。我要再次強調,一旦要求他們反省,只會讓壞人變得更壞。

  接著我想說明自己從事協助受刑人更生的緣由。自從開始在大學工作,除了擔任教職也負責學生諮商,大多數學生都很認真也很直率,然而他們經常受心理疾病所困擾。諮商時我仔細傾聽他們想說的話之後發現,問題幾乎都能追溯到小時候,他們在親子關係中必須時常自我壓抑,不被允許表達自己的需求,甚至被要求反省。

  學生們各基於不同理由無法表達內心真正感受而自我壓抑,當我鼓勵他們說出真心話時,他們一股腦兒說出口的都是對父母的負面情感,而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達出來後,他們都表示感到很暢快,心情也變得輕鬆,於是開始主動理解自己內心的問題,同時對父母的負面想法也有所轉變,煩惱才因此獲得解決。問題類型根據個案當然有所不同,但基本流程不變,唯有透過吐露真心話了解自己並正視內心,主訴症狀才會獲得改善(二〇一二年《角色書信療法:寫信的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金子書房)。

  協助他們的過程中我發現,受心理問題困擾的人在小時候都經歷過父母不願意聽自己解釋,只要一開口就被指責「不要太任性」、「不准頂嘴」,而且被要求反省,內心深處累積許多負面情緒。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釋放負面情緒對受心理問題困擾的人而言,是復原的出發點。

  當我開始逐漸建立自己的諮商方向時,朋友問我:「要不要試試看協助監獄裡的受刑人呢?」受刑人某種程度上可說是最有問題的一群人,所以當時我心想,他們心中應該也藏著許多負面情緒,如果是的話,那我所實踐的協助方式或許能運用在協助受刑人更生,想到這裡我就立刻答應了。

  我開始到監獄幫忙的時候,裡面實行的就是反省教育,具體而言是播放被害人家屬訴說悲痛心情的影片,要求受刑人寫下感想,內容千篇一律是「真的非常抱歉」、「我不會再重蹈覆轍」,但我絲毫感受不到他們有發自內心道歉的意願。

  當時,我有機會與一位三十多歲犯下殺人罪的受刑人進行面談,認真聽完他的故事後,我發現他對被他奪去性命的被害人抱持負面想法,他用很激動的口吻說:「要不是因為那傢伙(被害人),我才不會被送來這種地方(監獄)!」於是我給了他一項「功課」,請他以寫信的方式把對被害人的真正想法寫下來,而不是向他道歉。

  幾天後,他帶著寫給被害人的信來與我面談。信中一開始描述對被害人的憤恨,來到後半部卻寫道:「把對你的所有不滿統統寫出來後,我才驚覺自己做了多麼可怕的事,不管原因是什麼,事實就是我奪走你的性命,我居然直到今天才理解自己犯下多麼不可原諒的過錯。」最後以「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我的歉意,我怎麼會做出這種事……真的非常對不起」結束了這封信。

  之後他還寫了數封信表達對父母的想法。父親酒後對他施暴,母親對他視而不見,透過吐露這些從未說出口的憤恨,他將心情梳理過一遍,開始有了顯著轉變,臉上表情也從一開始的面露兇光逐漸變得溫和,因為他把卡在內心深處的負面情感一吐而空,心情變得舒暢,同時對被害人的悔意也加深了。這個經驗讓我更加確定該如何協助受刑人,就是絕對不能要求他們反省。

  協助過程中,我發現受刑人的心理問題與社會上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理問題並非毫無相關,更進一步來說,了解受刑人就會知道他們是將心理問題以殺人或吸毒等極端方式表現出來,也讓我們更容易看清楚自己和周遭人存在著哪些心理問題。許多生活中常見的教養方式其實有著讓孩子或年輕人走向犯罪的一面。現在很多孩子和年輕人活得很辛苦,造成他們這麼痛苦的重要原因,就是一直以來接受的「反省教育」。正因如此,我認為現在必須從根本檢討我們的教育方式。

  各位讀者在做錯事的時候是怎麼反省的呢?是不是會下意識地說「真的很對不起」呢?有沒有用堅決的口吻表示「我絕對不會再犯了」呢?身為家長的你,是不是想從孩子口中聽到反省的話語呢?如果你認為有反省、有道歉就好,或深信做錯事就該反省的人,請務必把這本書看完,你會發現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可能會把人逼入絕境,使他過得很辛苦;而有些過去被認為是錯誤的想法,其實反倒能讓我們活得更健康。如果是未來打算養兒育女的讀者,我相信本書一定能對你有幫助,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們也請務必讀完本書。

  我再重複一次 ───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只會讓他成為罪犯。

  寫得如此果斷,但請容我為自己找個藉口。雖然我說反省會讓人變成罪犯,但也可能以犯罪以外的形式展現出來,就是精神疾病。人為什麼會罹患精神疾病,其原因我會在本書中說明。而提到精神疾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憂鬱症,根據日本警察廳公布的數據,日本自殺人數從一九九八年起每年超過三萬人,其中多數人都罹患憂鬱症(二〇一一年 警察廳生活安全局生活安全企畫課〈平成二十二年發生的自殺案件概要〉)。自殺如字面所示,意指殺了自己,從這個角度來看,自殺其實也有犯罪的意涵。

  一言以蔽之,犯罪就是將人類心中藏有的攻擊性外顯出來,當攻擊朝向他人就成了我們稱之殺人的犯罪,進而導致被害人產生;當攻擊朝向自己就會以自傷、自殺的方式表現。受憂鬱症所苦的人通常會不斷責怪自己「我好笨」、「像我這樣的人乾脆死了算了」,換言之就是嚴厲反省自己,因此陷入精神疾病的泥沼。這樣的說法或許對正苦於憂鬱症的讀者很失禮,但罹患精神疾病是各位責怪自己的結果,甚至演變為親手奪走自己生命的行為。為了不要走到那一步,我希望各位藉由本書好好思考反省究竟對我們的內心帶來哪些影響。

  此外,書中出現的年輕人和受刑人是虛構人物,雖然是虛構,但都是以我在大學和監獄幫助過的人物為原型,再經過大幅修改。我也會從實際在監獄協助受刑人更生所看到的真實情況出發,思考哪些具體做法對社會真正有效並提出我的看法,不讓這一切流為空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具有一种冷峻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美感。它不像某些社会观察类书籍那样堆砌学术术语,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来解构复杂的社会现象。作者对于观察的角度极为刁钻,总能从常人忽略的细节中捕捉到问题的核心。比如对某些特定群体在面对压力时产生的集体无意识行为的描写,那种群体性的盲从和自我合理化的过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不寒而栗。更难得的是,尽管主题沉重,但文字本身并未落入矫揉造作的悲情叙事陷阱。它保持着一种克制的距离感,使得情感的爆发点更加具有冲击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某些精妙的比喻和结构严谨的段落安排。它在结构上的布局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服务于整体的运转,最终导向一个令人深思的结论,或者说,是留下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供人探讨。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对耐心的考验,但其回报是巨大的。它拒绝提供廉价的安慰和快速的答案。相反,它邀请读者深入泥泞,去直面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作者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挖掘,但这挖掘并非出于猎奇,而是为了探求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和“道德底线”。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自己内心的预设进行辩论和修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解决方案,而在于它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于“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的思考边界。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社会结构中的裂痕,以及我们每个人在特定压力下可能展现出的那种令人不安的潜力。

评分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案例分析框架。它巧妙地将宏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通过微观的人物命运编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网络。我非常赞赏作者在处理“责任归属”问题时的谨慎和多角度考量。它没有急于将矛头指向某一个单一的因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还是个体心理的先天缺陷?它更倾向于展示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交织、相互强化,最终形成一个几乎无法打破的恶性循环。这种复杂性的呈现,避免了将复杂议题简单化的倾向,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思辨功底。对于关注社会公正和行为矫正领域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现有的干预机制是否真的触及了问题的根源,抑或是仅仅在修补表面症状。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张力令人窒息,即便在看似平静的篇章中,也能感受到潜流下的巨大能量。作者似乎掌握了一种叙事魔力,能够将平淡的日常对话转化为充满暗示和张力的时刻。我特别喜欢它对“沉默”的运用。很多关键性的信息和人物的真实想法,并非通过大段的独白来表达,而是隐藏在他们未曾说出口的话语、犹豫的停顿以及微妙的肢体语言中。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度,读者不得不主动参与到“解码”角色的内心世界中去。这种体验是极其沉浸的,仿佛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那个身处情境之中,试图理解一切但又常常感到无力的局外人。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从知识的汲取,升华为一场紧张的心灵博弈。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仿佛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读者的心绪在复杂的人性迷宫中穿梭。作者对于环境与个体心理相互作用的描绘,细致入微,却又毫不拖泥带水。特别是对那些“微小的决定”如何累积成不可逆转的轨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它不是那种直白地告诉你“这是错的”的说教式文本,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和人物的内心挣扎,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逐渐滑向深渊的无力和必然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界限模糊地带”的处理。社会规范与个人欲望的冲突,往往是悲剧产生的温床,而这本书恰恰在这些灰色地带里,挖掘出了最尖锐的冲突点。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放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思考如果换做是我,又会如何选择。这种强迫性的自我审视,远比任何枯燥的理论分析来得更有力量。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好人”与“坏人”的简单二元对立认知,揭示了人性深处的脆弱与可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