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的技藝:《華爾街日報》首席主筆教你寫出兼具縱深與情感,引發高關注度的優質報導(二版)

報導的技藝:《華爾街日報》首席主筆教你寫出兼具縱深與情感,引發高關注度的優質報導(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廉‧布隆代爾
图书标签:
  • 新闻写作
  • 深度报道
  • 写作技巧
  • 华尔街日报
  • 非虚构写作
  • 新闻传播
  • 媒体
  • 报道技巧
  • 写作指南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沒人告訴你,報導應該這樣寫!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報導者,如何讓你的內容脫穎而出?

★《華爾街日報》內部培訓手冊改編而成,紀實寫作者必備的撰稿聖經★
★出版逾30年,長踞AMAZON新聞類教科書暢銷榜前5名★

「《報導的技藝》能一步一步慢慢地教你如何去說好一個故事、去完成一則光芒足以探照黑暗角落與摸索未來可能的動人報導。如同那道照進萬物裂縫的光。」——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編集者》總編輯

「在1984年,我讀到這本書的草稿……直到今天,我仍然使用這本書作為新聞專題和雜誌寫作課程的教材,因為沒有任何一本書比它好。有志寫作的人,都應該一再重讀這本書!」——AMAZON資深讀者五星評價

——
紀實寫作者的必備寶典,歷久彌新的採訪、寫作、修潤心法
「我們都有一種責任,卻常略而不提:記者除了提供事實以外,更是在講述故事。
忽略了那個責任,就無法吸引大家閱讀我們的作品。」

什麼元素能讓報導洋溢魅力,瞬間引人注目?
怎樣安排文章的情節,讓人能一路讀到底?
又如何能讓故事讀完後還深深烙印在讀者的腦海中?

把事實變得生動有趣、使讀者讀來津津有味,是古往今來的紀實寫作者都得面對的挑戰。
屢獲殊榮的《華爾街日報》資深撰稿人威廉・布隆代爾,將多年經驗淬鍊成一部系統性的寫作指南,
從蒐集素材、構思點子、組織文章結構,到處理關鍵的故事元素、用詞遣字和編修文章,
作者無不傾囊相授,一步步帶你掌握報導的技藝,寫出深入人心的紀實故事。

如果你想寫出躍然紙上、讓人一讀再讀的故事,但感到無從下手……

我沒有好的靈感,要怎樣才能找到值得報導的好題材?
要做到信手拈來皆題材,廣泛閱讀是重中之重,除了關注主流媒體外,較少人留意的讀物往往也是靈感來源。

什麼樣的內容,才是讀者真正想看的?
讀者在乎的是有血有肉、真實動人的故事,而不是令人哈欠連連的數字。把鏡頭聚焦在當事人身上,不要以遠眺的方式寫作。

眾多媒體都競相報導過的題材,我還能寫出新意嗎?
就算是受廣泛報導的舊聞,也可能有尚未觸及的部分,找出新的角度切入,嘗試擴張主題、為故事加料,或改變性質,同樣可以寫出鮮活的報導。

我覺得手上的素材不如預期,該如何寫出好文章?
世上沒有完美的素材,只要夠好就行了,要怎樣處理已有素材才是重點。使用「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凸顯故事焦點、適切分配素材,以及建立串連整個故事的敘述主線。

我採訪了許多人物、蒐集了大量資料,該如何篩選放進文章裡?
廢話連篇、雜亂無章的引述,只會讓讀者一頭霧水。簡單、有力、確實的陳述,才是讀者想看的東西,所以寫作者應以嚴格的標準來篩選文章中的引述。

最後,文章大功告成,是否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先把稿子擱置一會,讓心情好好沉澱。接著一定要編修文章,使用化腐朽為神奇的改稿三步驟:編修內容、編修結構和流暢度、修改步調和細節,為作品錦上添花。

不論你是新進寫手,或是資深撰稿人;不論你要寫幾千字的焦點報導,或是上萬字的長篇專題,本書能為每一位想要寫出精彩紀實故事的寫作者,提供專業實用的建議。

事實上,我們大多比自己所想的,寫得更好。而這整本書,能夠解答你在寫作上的各種疑難,幫助你發揮潛力,成為能寫出動人故事和精彩報導的紀實寫作者。
 
報導的技藝:深度挖掘與情感共鳴的寫作指南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如何構建引人入勝、具備深度與感染力的報導。它不僅是一本關於新聞寫作技巧的工具書,更是一部引導寫作者跨越表面現象,直達事件核心的實踐手冊。作者以其豐富的實戰經驗為基礎,揭示了優質報導背後那些經過千錘百煉的思維模式與寫作策略。 第一部:洞悉真相的偵查思維 一篇優秀的報導,其基石在於對事實的精準把握與深入挖掘。本書強調,優秀的記者絕不滿足於官方說辭或表面信息,而是具備一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 1. 提問的藝術:超越「是什麼」 有效的提問是獲取深度資訊的關鍵。本書詳細剖析瞭如何設計能夠引發受訪者深層思考的問題。這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要探討「為什麼」和「如何成為這樣」。我們將學習如何區分事實與觀點,並在採訪中辨識出那些隱藏在言辭背後的動機與權力結構。作者分享了諸如「假設性提問」、「對比性提問」等技巧,旨在撬開受訪者的心防,獲取獨家見解。 2. 結構的搭建:從碎片到整體 新聞素材往往是零散的數據、矛盾的證詞和海量的背景資料。本書著重指導讀者如何將這些看似無關的碎片,邏輯嚴密地組織成一個有說服力的敘事結構。我們將探討「倒金字塔結構」的現代應用,以及如何運用「懸念嵌入法」來增強讀者的閱讀動力。特別是對於長篇特稿,如何設置合理的章節節點,確保信息流的連貫性與張力,書中提供了詳細的流程圖與案例分析。 3. 數據的解讀與人性的融合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數據不再是枯燥的數字,而是支撐報導觀點的有力骨架。本書教授如何有效地解讀統計數據、財務報表乃至民意調查結果,並將這些冷冰冰的數字轉化為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具體情境。重點在於「數據的人性化」——如何用一個小故事來闡釋一個宏大的數據趨勢,讓抽象的影響變得具體可感。 第二部:書寫的魔力:情感的精確注入 深度報導的另一個核心要素是情感共鳴。如果缺乏情感的連接,再紮實的調查也可能淪為學術報告。本書的後半部分,專注於如何以富有張力與感染力的筆觸,將冰冷的調查結果賦予生命。 1. 開場白的煉金術:抓住讀者的第一秒 開篇是報導的生命線。本書收錄了數十個「高關注度」報導的開場範例,分析它們如何運用環境描寫、戲劇性衝突或出人意料的陳述,在第一段內就確立了報導的基調和重要性。我們將學習如何構建一個「微型場景」,讓讀者瞬間身臨其境,從而被故事深深吸引。 2. 人物塑造的層次感 優質報導的核心往往在於那些被事件影響的個體。本書強調,人物不應是單薄的「受害者」或「英雄」,而是具備複雜性的真實存在。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細緻的動作、獨特的語言習慣和內心掙扎的描寫,塑造出立體、可信的角色。這包括如何平衡對人物背景的介紹與當前衝突的展現,以達到最佳的敘事效果。 3. 節奏的掌控與張力的維持 寫作如同音樂的編排,需要掌握快慢節奏的轉換。本書深入探討了如何運用長短句的交錯、描述與對話的穿插,來控制讀者的閱讀速度和情緒起伏。對於關鍵的轉折點,如何通過精準的措辭和留白,將懸念推向高潮,是本書著重訓練的技巧之一。我們將練習如何「慢下來」描寫關鍵時刻,並在適當時機果斷地「加速」推進情節。 第三部:提升報導的影響力與倫理邊界 最終,一篇好的報導必須產生影響,並在追求影響力的同時堅守職業操守。 1. 標題與導語的極限藝術 標題是報導的門面,它必須在嚴謹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傳達報導的獨家性與重要性。本書提供了一套系統化的標題設計框架,涵蓋了懸念型、爭議型和權威型三類標題的寫作要點,並教授如何在嚴格的事實核查標準下,避免標題黨的陷阱。 2. 權威性與可信度的建立 在信息真偽難辨的環境中,報導的可信度至關重要。本書強調,每一項關鍵陳述都必須有明確的來源支撐。我們將學習如何有效地引用多方資訊源,如何處理匿名信源的風險,以及如何讓讀者感受到記者在事實面前的誠實與透明。 3. 長期報導的視野與後續追蹤 優秀的報導往往不是一次性的結論,而是開啟一場公共對話的起點。本書鼓勵記者具備宏觀視野,將單一事件置於更廣闊的歷史、社會和政策背景中去解讀。同時,它也提供了關於後續報導策略的建議,確保報導的影響力能夠持續發酵,推動社會變革。 總而言之,本書提供了一套從零開始建構深度報導的完整路徑圖。它要求寫作者不僅是信息的收集者,更是複雜現實的解讀者和引人入勝故事的講述者。通過對調查方法、敘事結構和情感表達的細緻打磨,讀者將能夠創作出不僅能被閱讀,更能被銘記和討論的優質作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威廉‧布隆代爾William E. Blundell
威廉‧布隆代爾在《華爾街日報》擔任新聞編輯,曾任記者、頭版撰稿人、洛杉磯分社的社長,以及全國特派員。歷年來的得獎殊榮包括:以紐約大都會的傑出報導榮獲哥倫比亞大學理事會頒發的麥克伯格獎(Mike Berger Award);斯克利普-霍華德基金會(Scripps-Howard Foundation)的霍華德公共服務獎(Ray Howard Public Service Award);美國報紙編輯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頒發的無截稿時限類傑出寫作獎(Distinguished Writing Award for non-deadline feature writing)。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MBA,曾任職於Siemens Telecom及Citibank,目前為專職譯者。

图书目录

▍前言
一籌莫展、雜亂無章的記者/學習更有效地運作/終極準則:引人入勝

▍第一章:原始素材
如何獲得點子,以及從哪裡獲得點子/挑選合適的主題/歸檔的需要/尋找及培養消息來源/思考故事概念:外推法,綜合法/舊聞新炒的方法:局部定位法、預測法、觀點切換法/讀者喜歡和不喜歡什麼:狗、當事人、事實、觀察者、數字/為什麼有行動的點子是最好的點子?

▍第二章:構思點子
預想的重要/故事範圍:縮小範圍/故事主題:主題陳述的重要/開發宏觀型特寫或微觀型特寫的主題/報導方式:特寫法和綜述法的限制/故事的調性:為什麼調性很重要?

▍第三章:故事的構面
時間:過去、未來和現在的重要性/範疇:事件發展的數量、地點、多元性和強度/變化:使用不同類型的消息來源和論據/動感:對立元素的交替出現/記者的角色:既不是律師,也不是學者,不是客觀主義者,也不是公式套用者,那究竟是什麼?

▍第四章:計畫與執行
記者的六步驟指南:1. 歷史:主題發展是否源於過去?/2. 範疇:事件發展有多廣泛,程度多強,變化多大?/3. 原因:為什麼現在發生?/4. 影響:誰或什麼受到影響?怎麼影響?/5. 反動:誰在阻止或強化發展或其影響?怎麼做?/6. 未來:如果事件不受限制,那會發生什麼?
準備新聞特寫的六步驟指南/另一個故事元素:焦點與人物,關注最底層的行動/記者的消息來源:智者、文人和師傅/採訪和說故事的技巧/採訪該花多久時間?何時開始寫稿?

▍第五章:組織
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有本事勾引我啊!告訴我,你在做什麼?真的嗎?幫我記住這個故事/泛讀收集的所有素材:修改主題陳述,尋找結論,尋找結局/為素材編寫索引以利排序/寫稿時的組織原則:1. 把故事裡相關的素材集中在一起/2. 儘量把同一消息來源的素材放在一起/3. 經常離題無妨,但不能偏離太久/敘述主線的類型:區塊遞進主線;時間主線;主題線/導言段落:導言為何難以捉摸?毫無靈感時怎麼做?

▍第六章:處理關鍵故事元素
導言:硬性導言、軼事型導言、摘要型導言/軼事型導言的標準:簡潔、主題相關性、本身生動有趣、有焦點/為什麼概述型導言或摘要型導言通常比較好,儘管它們可能比較難寫
數字:如何處理數字;何時避免數字/人物與引述:限制跑龍套的人數,以凸顯出故事裡的重要主角/引述的原因:增加可信度、情感回應、犀利或多元性/慎用匿名引述/何時採用轉述較為適宜/記者在故事中扮演的三個角色:歸納者、裁判和觀察者

▍第七章:用字遣詞
字句明確/嚴格要求自己及自己的措辭/選擇描述的內容/描述技巧:精確想像、人物原則、動感、打破常規/提升交談感/敘述流暢度,以及過渡、消息出處和解釋的麻煩/書寫中的「精心結構」如何改善速度感、力道和韻律感

▍第八章:長篇技巧
處理長篇故事的一些祕訣/維持順序發展的重要/交替情節和人物/維持懸疑感及安排素材的出現/運用排版技巧

▍第九章:自我編修及風格
編修內容、結論和流暢度、步調與細節/年輕寫手的苦惱,以及如何克服

附錄一 寫作者的閱讀指南
附錄二 樣本故事的全文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53615
  • 叢書系列:臉譜書房
  • 規格:平裝 / 352頁 / 21 x 14.8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坦白说,有点让人望而生畏,显然不是那种能在通勤路上快速读完的“速食读物”。然而,正是这种分量感,让我相信它蕴含的知识密度是相当可观的。我期望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生产流程图”,从选题立意的确立、研究资料的梳理,到最终稿件的打磨和自我审查,每一个环节都有清晰的操作指南。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如何避免认知偏见”以及“如何处理敏感信息的平衡报道”的章节,因为这些往往是区分普通报道和顶尖报道的分水岭。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两个高难度领域给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框架,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写作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负责任地使用公共话语权的教材。我会把它放在案头,当作一个长期的参考手册,需要时随时查阅和印证自己的实践。

评分

翻阅目录时,我注意到章节安排的逻辑性非常强,像是遵循着一个从宏观框架到微观执行的完整流程。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复杂的写作技巧,而是先建立起一个扎实的“报道思维模式”。这种布局的好处在于,即便是刚接触新闻写作的门外汉,也能跟着这个脉络循序渐进地学习,而不是一下子被专业术语淹没。我尤其欣赏它对“信息源管理”和“多角度交叉验证”这部分的处理,这些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石,往往在初级教程中会被一笔带过。这本书似乎愿意花篇幅去细抠这些“幕后工作”,让我感觉它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可靠的信源,而不仅仅是一个文字的搬运工。这种脚踏实地的教学方式,对于追求实战效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评分

从整体的叙事风格来看,作者的语言处理非常老练,既保持了作为资深媒体人的锐利与精准,又避免了过度使用行业黑话,使得晦涩的专业内容变得易于理解。这在我看来是判断一本专业书籍质量的关键点之一:作者是否能够有效地跨越专业壁垒,将自己的核心知识有效地传导给不同背景的读者群体。书中穿插的那些案例分析——哪怕只是简短的提及——都透露出一种深厚的行业积累感,它们似乎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作为理解某个写作原则的必要注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法,比生硬的定义和说明要高明得多。它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灌输知识,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这种代入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封面采用了深沉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白色字体,整体感觉很专业,又不失现代感。拿到手上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和分量,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仔细研读的工具书,而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畅销书。设计上看得出来花了不少心思,比如封底的排版,信息量虽然大,但处理得井井有条,不会让人觉得杂乱无章。而且,我注意到他们对字体和间距的选择也很有讲究,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看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的专业指导书籍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虽然我还没深入到内容细节,但光从视觉体验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专业性”和“品质感”的追求,这至少给我留下了非常积极的第一印象。这种注重细节的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也抱有了更高的期待,希望接下来的阅读体验也能和它的外观一样扎实可靠。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类“如何写作”的书籍会陷入陈词滥调,无非就是多写多练,多看经典范文之类的老生常谈。但这本书的切入点似乎更聚焦于实践层面,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它不像那种只会告诉你“要有深度”的书,而是试图拆解出那些看似抽象的“深度”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报道结构、信息筛选和叙事节奏搭建起来的。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于“平衡性”和“人性化视角”的处理,这是很多硬新闻报道中容易缺失的部分。这本书似乎在强调,即使是严肃的财经报道,也需要找到那个能触动人心的“钩子”,让数据和事实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与读者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的载体。这种将技巧性训练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尝试,让我觉得它可能真的能提供一些我以前没接触过的实操层面的启示,而不是停留在“要多努力”的口号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