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臺灣史.人間篇:30件文物裡的人情與世事

看得見的臺灣史.人間篇:30件文物裡的人情與世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石文誠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文化史
  • 文物
  • 曆史
  • 社會
  • 颱灣文化
  • 民俗
  • 人間故事
  • 曆史文化
  • 颱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4大主題、30件珍貴文物
看見臺灣史中的打拚、歡笑與血淚
臺史博收藏與研究钜獻:一場紙上特展,展齣人
間的故事

  有時,大時代的浪潮襲嚮每一個人;也有時,一個人可以開創一整個大時代。

  有時,人們會彼此對抗與仇視;有時,人們卻能互相理解與閤作。
  《看得見的臺灣史》係列第3本「人間篇」,臺史博館員們再度聯手齣擊,共同研究,以30件精選文物,探索臺灣史上的人物與人群,講述人們經歷的人情與世事──

  在二二八事件挺身而齣、卻慘遭殺戮的陳澄波,死前想對傢人說什麼?隻身來臺的「反共義士」們,心情真的如官方宣傳般,如此義無反顧嗎?

  打造「臺灣名產」的匠人與工人,以及第一代的「運動國手」,怎麼一起讓臺灣走嚮世界?十九世紀來臺的傳教師,和二十一世紀來颱的外籍移工,各自又如何讓世界走嚮臺灣?

  又比如,原住民族的歷史,不論是被外人攻打和屠殺的故事中,還是與外界交易與交流的過程,也都具體呈現在各個文物當中。

  讓我們跟著文物,一起探索臺灣史上的人物與人群,如何麵對時代,抵抗時代,創造時代。

好評推薦

  李佩蓁(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洪伯邑(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教授)
  段洪坤(西拉雅族跨地部落聯盟召集人)
  蔡思薇(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係助理教授)
  謝仕淵(臺南市文化局長)
  顧恒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依姓氏筆劃排序)
 

著者信息

策劃單位簡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位於臺南。為瞭書寫、蒐藏臺灣的歷史與記憶而誕生,2007年成立、2011年開館,已纍積近15萬件典藏、推齣超過100檔特展,以「大傢的博物館」為己任,努力摸索著島嶼上不同人們的觀點。館藏文物最大的特色,是反映瞭臺灣許許多多重要的歷史時刻,以及人們如何在臺灣生活的物件,有時會令人感到奇特、惆悵或者懷念,每一件文物都有著獨特的溫度感與背後的歷史刻痕。

編者簡介

石文誠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係博士。博物館的工作目的是要跟眾人的生活產生更多的關連與影響力,我們的館藏與書寫,能產生怎樣的效益與影響力?而不隻是把故事說完寫完。這是「博物館歷史學」所需思考與麵對的。

 

圖書目錄

書係總序 看見臺史博,發現新臺灣 張隆誌
導讀一 歷史中的人情與世事 石文誠
導讀二 寫給意猶未盡的人們 陳誌豪

主題一 多元臉譜,大時代之人
01 被展示的人:《東京日日新聞》七百二十六號
02 離開的人:劉永福為臺灣民主國成立曉諭臺灣人民告示
03 攻打臺灣的人:伊富貴石鬆《義顯歷史》
04 參戰的人:明治三十五年佐野龜吉寄給親人傢書
05 受爆的人:蘇百齡昭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寄蘇長齡信箋
06 齣徵的人:臺灣人日本兵林清春遺物盒
07 消失的人:陳澄波遺書
08 代言反共的人:一九五四年影片《奔嚮自由》
09 失語的人:《尋母三韆裏》
10 有傢歸不得的人:「掃除黑名單還我返鄉權」示威橫幅

主題二 百工行業,職人大集閤
11 看風水的人:張傢《有不知問於我》
12 當官差的人:臺南府正堂執事牌
13 補碗的人:補碗與玉環攤
14 撐船的人:林傢單桅手撐船
15 揀茶的人:總督府殖產局齣版《福爾摩沙烏龍茶》
16 製銀的人:金足成祖舖銀製竹筏
17 比賽的人:昭和六年至昭和十年張星賢日記
18 編織的人:林何賽鞦勝傢model 555編織機
19 製麵的人:瀋傢落地型壓麵切麵機

主題三 人群往來,複閤的人群
20 移動的人:長崎版畫──荷蘭人與來自咬𠺕吧(雅加達)的僕從
21 交換物資的人:建興莊公館賞生番賞壹號與賞伍號木籤
22 傳福音的人:宣教師巴剋禮名片
23 交流的人:西拉雅族白底肚兜
24 往返的人:中華民國馬祖臺灣地區往返同意書
25 做工的人:印尼貨運行JAYA NUSANTARA EXPRESS照片集海報

主題四 引路之人,開闢新道路
26 移墾的人:道光三十年墾戶邱祐墾照
27 發現臺灣的人:約翰古爾德繪〈臺灣藍鵲〉
28 建設的人:北浦義三拍攝臺東裏壠水道施工情形底片
29 抗爭的人:祁傢威自費印製「快樂倍增.危險倍減」反愛滋海報
30 與神共同防疫的人:三郊營仔腳朝興宮溫陵廟防疫公告

年錶
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328535
  • 叢書係列:Visualizing Taiwan
  • 規格:平裝 / 284頁 / 17 x 23 x 1.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總序

看見臺史博,發現新臺灣
張隆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作為典藏島嶼人民生活經驗與歷史記憶的首要機構,在「大傢的博物館」的願景使命與「文化平權、知識平權」的理想信念下,從籌備到開館二十多年來,已經纍積瞭近十五萬件的文物,並舉辦超過一百場的特展。我們的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也在閉館十五個月後,於二〇二一年一月八日正式推齣「交會之島」的更新展。「如何讓臺史博豐富的文物、紮實的研究、精彩的展示,以及各種實體和線上的學習資源更即時、更有效與更有趣地被更多人看見、欣賞及利用,進而展現具有臺史博特色及代錶性的品牌形象?」正是全體館員同仁們共同思索和努力的目標。

  「看得見的臺灣史」書係是本館同仁們迴應上述課題的首度嘗試,大傢結閤瞭館藏文物研究、跨領域共筆及史普書寫的多重途徑,來麵對大眾讀者的閱讀需求和品味。全書係規劃為「空間、時間、人間」三部麯形式,每本作品選擇三十件代錶性文物進行介紹敍事,並由各篇主編撰寫導讀。作者群除館內同仁,亦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傢參與,希望能達成「好看、好讀、好珍藏」的目標。

  本書係首先推齣的第一冊「空間篇」,以館藏地圖資料為主要文物類型,各篇作品的編排兼顧通史時序及特色專題。第二冊「時間篇」從生活與文化入手,討論傳統歲時節慶、現代性時間觀、朝代政治更迭、以及集體與個人的時間記憶等專題。「人間篇」則呈現臺灣複雜的移民歷史與殖民經驗,從多元族群觀與社會生活史的視角來述說島嶼人群的動人故事。
  整體而言,「看得見的臺灣史」書係是本館藏品研究與轉譯應用的集體努力,更是同仁們推動博物館歷史學的重要成果。作者群們從文物的生命史著眼,討論物件的歷史價値、物件轉換流通的過程、物件的材質特性、乃至於物件作為博物館與社會連結的功能與意涵等多元麵嚮。此一物件導嚮的規劃(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目的,在於指齣博物館歷史學不同於傳統文獻實證史學的特質,從而凸顯在博物館作歷史(doing history in the museums)所具有的公共性格、社會脈絡與時代精神。

  麵對當代博物館思潮、後疫情社會以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多重變局,臺史博將以新思維、新團隊與新行動,讓世界看見臺史博,發現新臺灣。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