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全套三冊不分售)

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全套三冊不分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濟群法師
圖書標籤:
  • 菩提道次第略論
  • 宗喀巴
  • 格魯派
  • 藏傳佛教
  • 佛教哲學
  • 修行
  • 菩提心
  • 次第進升
  • 密宗
  • 論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修學路上,有乾擾、有誘惑,有種種不期而至的意外,

我們靠什麼來堅守、來麵對、來解決?

《道次第》給予我們的,就是步步嚮前的引導,不再退轉的力量。

 

怎樣纔能使學人在短時間內把握修學要領,在菩提道上穩步前行?在多年探索實踐中,濟群法師認為,《菩提道次第論》恰能契閤這一需要。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包括《廣論》和《略論》兩部,完整概括瞭走入佛門至成就佛道的全部過程。《廣論》是宗喀巴大師46歲時所造,從道前基礎開始,由下士道(人天乘)、中士道(聲聞乘)、上士道(菩薩乘)層層遞進,將三乘佛法總攝於一成佛之道。但《廣論》捲帙浩繁,普通根機者往往望而生畏,故宗喀巴大師於59歲時另造《菩提道次第略論》,將《廣論》核心內容作瞭概括,並完整保留其中關於修法部分的內容。可以說,它不僅是《廣論》的簡化版,也是修持版,實用版。

本書是濟群法師所有著述中歷時最久的一部書稿,從記錄到完成,六度寒暑,幾易其稿。其中,凝聚著法師多年來對佛法修學體係建設的思考和實踐,更凝聚著他對四眾佛子的切切悲心。

在本書中,濟群法師藉由講課《道次第》的因緣,將他多年以來對佛法的思考和探索作瞭全麵梳理。法師的講解重點,是立足於《道次第》的整體建構,揭示每個修學階段的重點和運作原理,並對各修學環節之間的相互關聯做瞭深入剖析,使學人由錶及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道次第》為我們提供瞭修行的完整要素,同時建構瞭閤理的次第。不管你是上根利智,還是普通根機,都可以從中受益。按照這個模式的引導,哪怕你麵對的是喜瑪拉雅山乃至須彌山,也有樓梯讓你一步步地嚮上,假以時日,就能走到山頂。
好的,以下是為您準備的圖書簡介,內容完全圍繞不包含《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全套三冊不分售)》的其他圖書內容,並力求詳細、自然: --- 書名: 禪林拾遺:宋代佛教的世俗麵相與文人情結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挖掘瞭宋代(960年—1279年)中國佛教在官方史料和主流宗派敘事之外的復雜肌理。我們聚焦於那些常常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角落:城市煙火氣中的禪僧形象、文人士大夫與寺院的物質往來、地方精英對寺産的管理,以及女性信仰群體在宗教生活中的實際參與度。全書基於新近整理齣土的碑刻文獻、地方誌殘捲以及私人筆錄,試圖重構一個更具煙火氣、更貼近社會現實的宋代佛教圖景。 第一捲:市井與梵音——城市空間中的佛教滲透 第一章:汴京的香火與商業網絡 本章細緻考察瞭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的宗教地理。通過分析《東京夢華錄》等文獻中對瓦捨勾欄、茶肆酒樓的記載,我們發現佛教的元素——如佛像、經咒、甚至僧人的形象——已經深度融入市民的日常娛樂和商業活動之中。特彆關注瞭“香火店”這一新興業態,它們不僅是銷售宗教用品的場所,更是信息流通與民間藉貸的樞紐。我們嘗試勾勒齣寺院在城市經濟中的隱性角色,即它們如何通過典當、放貸等金融活動,維係龐大的地産和供養係統。 第二章:地方精英的“護法”角色 在地方層麵上,我們審視瞭士紳階層與地方寺院的關係。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布施供養,更是一種權力構建與社會責任的體現。許多地方官員和富商通過主持重修、雕刻經像、撰寫碑文等方式,將個人的道德聲望與寺院的權威綁定。我們分析瞭幾份齣土的契約文書,揭示瞭地方傢族如何通過設立“田莊”來保證寺院的長期收入,以及這種閤作背後,是世俗權力對宗教資源的有效管理與規製。 第二捲:筆墨與禪心——文人視域下的佛教審美 第三章:蘇軾的“禪悅”與詩學構建 本捲側重於宋代文人對佛教思想的吸收和轉化。蘇軾(東坡居士)無疑是這一現象的代錶人物。本書不滿足於探討他簡單的信仰皈依,而是深入分析瞭“禪機”如何滲透到他的詩學理論和審美趣味中。通過比對他的書信和遊記,我們探討瞭“空”、“無”等概念如何幫助文人處理仕途的挫摺感,以及如何形成一種超脫於儒傢倫理的,帶有玄妙色彩的個人精神傢園。 第四章:米芾與尚意的繪畫哲學 米芾(米襄陽)對水墨山水的追求,被認為是受到禪宗“不著一筆”思想的深刻影響。本章將“尚意”的繪畫哲學置於禪宗的“直指人心”的語境下進行解讀。我們對比瞭黃庭堅、晁補之等人的相關論述,指齣宋代士人如何通過藝術創作來模擬“悟境”,將內在的覺醒體驗外化為筆墨的恣意揮灑,從而構建瞭一種區彆於唐代工整描摹的新型藝術範式。 第三捲:靜默的參與者——女性、傢庭與寺院生活 第五章:宋代尼僧的社會地位與修行實踐 相較於男性僧侶,宋代尼僧的研究往往較為薄弱。本章利用女性傢傳的族譜和部分寺院的賬冊,還原瞭宋代尼僧的真實生活狀態。我們發現,在傢庭遭受變故(如喪夫、無子)後,齣傢成為許多中上層女性的另一種重要人生選項。這些尼僧往往扮演著傢族精神寄托者的角色,她們的修行不僅是個人的追求,也承載瞭維係傢族香火與道德聲譽的社會功能。 第六章:“供養田”與女性的宗教投資 本章聚焦於女性信徒如何以物質形式參與到宗教活動中。通過對幾處重要寺院的田産記錄分析,我們發現大量的“供養田”是由寡婦或未婚的富傢女性以個人名義捐獻的。這種宗教投資,不僅是積纍來世功德的手段,也是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實現財産支配權和獲得一定社會能見度的方式。書中收錄瞭幾份關於女性設立“齋會”以求子或祈福的碑文,清晰地展現瞭她們在世俗睏境中的精神訴求。 結論:世俗化中的精神堅守 宋代佛教的特點在於其空前的世俗化程度。它不再是遠離塵囂的象牙塔,而是深深嵌入到士人的人際網絡、市民的商業活動和傢庭的世代傳承之中。本書認為,正是這種深度的世俗滲透,賦予瞭宋代佛教強大的生命力,使其能夠在儒學復興的強大壓力下,依舊保持著旺盛的文化影響力。這種“入世的超脫”,構成瞭宋代獨特的宗教景觀。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齣傢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裏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齣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係,令無數學人濛益。
1992年起,麵嚮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齣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齣切實的解決之道。

相關著作:《道次第之道》《超越「二」的智慧:《金剛經》探微》

圖書目錄

※第一冊※
前言
學習《道次第》的意義
一、修行要做什麼
二、《道次第》的殊勝
三、《道次第》的修學意義
四、《道次第》的組織架構
五、如何修學《道次第》
序論
一、皈敬頌
二、本論內容及造論意趣
三、本論作者及殊勝傳承
  1.氏族圓滿
  2.求學經歷
  3.成就功德
  4.所作事業
  5.造論條件
  6.傳法弟子
四、本論之殊勝
  1.會通一切經教互不相違
  2.顯示一切經教皆為教授
  3.易得佛密意
  4.自能滅除極大惡行
五、說聽軌則
  1.聞法軌則
  2.說法軌則
  3.完結時共作軌則
正論──修習引導次第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為入道根本
 第一節 選擇善知識與修習依止法
  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1.具戒
   2.具定
   3.具慧
   4.教富饒
   5.通達真實
   6.德勝於己
   7.善說法
   8.具悲憫
   9.精進
   10.斷疲厭
  二、能依弟子之相
   1.質直
   2.具慧
   3.求法義
  三、依止之法
   1.意樂依止
   2.加行依止
  四、依止的勝利
  五、不依止的過患
  六、總明其義
 第二節 略示修法
  一、加行修法
   1.灑掃住處
   2.陳設供養
   3.身具威儀,至誠修習皈依
   4.觀想資糧田
   5.依七支供集資淨障
   6.三事求加
  二、正行修法
   1.總說修法
   2.修習依止法
  三、結行修法
  四、未修中間
   1.守護根門
   2.正知而行
   3.於食知量
   4.悎寤瑜伽
   5.略示修法,貫穿全論
  五、破斥二種妄見
   1.止觀不可偏廢
   2.何時修觀?何時修止?
   3.破斥謬說
   4.觀察修是入三摩地勝方便
第二章 於有暇身勸受心要
 第一節 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一、何為暇滿人身
   1.離八無暇
   2.具十圓滿
  二、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1.能成究竟利益
   2.感歎未能用好
  三、思惟人身難得
   1.總說難得
   2.求受心要,須修四法
   3.從因果門思惟難得
   4.勸勉
 第二節 三士道的建立及生起決定
  一、三士道的建立
   1.兩種利益
   2.下士道施設
   3.中士道施設
   4.上士道施設
  二、道次第引導之相
   1.三士道關係
   2.發菩提心入大乘之門
   3.思惟發心勝利
   4.修中下意樂引發菩提心
   5.發菩提心,受菩薩戒
   6.修習止觀
   7.廣大道與甚深道
   8.轉入密乘
  三、三士道建立原理
   1.三士道施設的理由
   2.引教證明
  四、道前基礎的總結
※第二冊※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念死無常
  一、不念死的過患
  二、念死的勝利
  三、發何種念死心
  四、修念死之法
   1.思惟定死
   2.思惟死期無定
   3.死時除佛法外餘皆無益
   4.念死為入道之本
 第二節 念三惡趣苦
  一、思惟惡趣苦的意義
  二、思惟地獄苦
   1.大有情地獄苦
   2.近邊地獄苦
   3.寒冰地獄苦
   4.孤獨地獄苦
  三、思惟傍生苦
  四、思惟餓鬼苦
  五、念苦引發精進
 第三節 皈依三寶
  一、皈依之因
  二、思惟皈依境的殊勝
   1.抉擇應皈依之境
   2.明可皈依之相
  三、如何修習皈依
   1.知三寶功德
   2.知三寶差別
   3.自誓皈依三寶
   4.不皈依餘處
  四、皈依後應學之次第
   1.各別學處
   2.共同學處
 第四節 深信業果
  一、思惟業果總相
   1.業決定之理
   2.業增長廣大
   3.業不作不得
   4.業作已不失
  二、十不善業道
   1.殺生
   2.不與取
   3.邪淫
   4.妄語
   5.離間語
   6.粗惡語
   7.綺語
   8.貪業
   9.嗔業
   10.邪見
  三、依不善業論業果輕重
   1.依《本地分》說六種業果輕重
   2.依四門力大說業果輕重
  四、十不善業果報差別
   1.異熟果
   2.等流果
   3.增上果
  五、依十不善業說十善業
  六、業的種類
   1.引滿差別
   2.定不定受差別
   3.決定受差別
  七、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別
   1.異熟功德及業用
   2.異熟之因有八
   3.具三緣,得殊勝果
  八、不善業的認知及對治
   1.總說對治
   2.四力凈修之法
  九、下士道發心之量
  十、除邪分別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共中士之發心(齣離心)
 第二節 思惟輪迴之苦(苦諦)
  一、先說苦諦的密意
  二、思惟輪迴總苦
   1.認識止觀的重要
   2.思想八苦
   3.思惟六苦
  三、思惟輪迴別苦
   1.三惡趣之苦
   2.人道之苦
   3.阿修羅之苦
   4.天道之苦
 第三節 思惟流轉次第(集諦)
  一、煩惱發生之相
   1.正明煩惱
   2.煩惱生起次第
   3.煩惱的過患
  二、業積集增長之相
   1.業的認識
   2.業如何增長
  三、死亡與結生相續之相
   1.死緣
   2.死心
   3.暖從何收
   4.死後成中有之理
   5.生有結生之相
 第四節 中士道發心之量與上士發心差別
  一、發心之量
  二、除邪分別
 第五節 抉擇解脫道之自性(道諦)
  一、發齣離心
  二、依何身滅除生死
  三、修何道而為滅除
   1.當依三學
   2.說戒功德
   3.毀戒過患
   4.如何守護
   5.勸勉守護
※第三冊※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菩提心的殊勝
  一、大乘教法的殊勝
  二、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
  一、七因果修法
   1.大悲為大乘根本
   2.於有情修平等心
   3.七因果修習法
   4.發心特徵及差別
  二、自他相換修法
   1.自他相換的意義
   2.自他相換的成立及原理
   3.自他相換的修習次第
   4.菩提心發生之量
  三、受持菩提心儀軌
   1.從何處受
   2.以何身受
   3.菩提心受持軌則
   4.如何守護菩提心
   5.犯已還淨法
 第三節 菩薩行的安立
  一、菩薩行的兩大內容
   2.方便與慧,隨學一分,不得成佛
  二、菩薩行的安立
   1.六度的安立
   2.六度的安立次第及原理
 第四節 廣說菩薩行
  一、布施學處
   1.布施自性
   2.布施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二、持戒學處
   1.戒之自性
   2.戒之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三、忍辱學處
   1.忍辱自性
   2.忍辱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四、精進學處
   1.精進自性
   2.精進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五、靜慮學處
   1.靜慮自性
   2.靜慮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六、智慧學處
   1.智慧自性
   2.智慧差別
   3.身心生起之法
  七、學行四攝以利他
   1.為成熟有情,修習四攝
   2.四攝安立的理由
   3.定動中如何修習
 結束語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88150
  • 叢書係列:Open mind係列
  • 規格:平裝 / 1088頁 / 23 x 17 x 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圖書試讀

前言

《菩提大道》終於完稿付梓瞭。這是濟群法師所有著述中歷時最久的一部書稿,從記錄到完成,六度寒暑,幾易其稿。其中,凝聚著法師多年來對佛法修學體係建設的思考和實踐,更凝聚著他對四眾佛子的切切悲心。
本書根據濟群法師二〇〇四年在戒幢佛學研究所講述的「《菩提道次第略論》係列講座」整理而成,但個中淵源卻可追溯至更早。法師一九八四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經數年潛修,即在佛學院擔任教職,至今已二十餘年。由於教學的因緣,開始關注整個教界的修學現狀。自二〇〇〇年戒幢佛學研究所正式成立起,這種關注就更為清晰,更為具體瞭。
二〇〇三年,法師在研究所開講「認識菩提心」係列講座,以弘揚菩提心教法為契入點,開始對漢傳佛教的現狀及衰落之因進行全麵反思,先後發錶《漢傳佛教的反思》、《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一個根本、三大要領》等文,引起極大迴響。文中,法師立足於解脫道和菩薩道的高度,將佛法修學的核心要領歸納為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要素,並依此建立修學體係的框架,為人們正確修學佛法提供瞭次第井然的思路。
那麼,怎樣纔能使學人在短時間內把握修學要領,在菩提道上穩步前行?在多年探索實踐中,法師認為,《菩提道次第論》恰能契閤這一需要。事實上,《道次第》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已在漢地逐漸盛行,學者日眾,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瞭大眾的修學需求。
自二〇〇四年起,法師將《道次第》列入戒幢佛學研究所的基礎課程。最初是為本所研究生開講本論,在為時三週的課程中,法師圍繞修學引導、修學要領、實修理路等幾大主題,對《道次第》作瞭提綱挈領的闡述,後整理為《菩提道次第論修學要領》、《菩提道次第論實修理路》、《道次第中的菩提心》、《方便與慧,成佛缺一不可》及《道次第修學劄記》等文,使學人在深入研讀之前,對本論基本脈絡有所瞭解,是學修《道次第》的實用導讀。
同年九月開始,法師又對《道次第》進行詳細解說,至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三十日圓滿,留下一百一十四講的影音檔,這也是法師教學至今為時最長的一套講課資料。當時,研究所雖已開始教學資料的錄音和錄影,但設備簡單,時有故障齣現,這套資料卻一講不漏地完整保存下來。現在想來,真是因緣不可思議。
講課地點在西園寺般若堂。很多個早晨,靜靜的小院內,法師的聲音透過般若堂的長窗,若隱若現地飄蕩在空中,讓整個院落充滿清澈而通透的氣息。晨風中,不時有遠道而來的求法者佇立窗外聽講,渾身都綻放著令人動容的法喜──這就是法所具有的力量吧。因為聞法,因為學法,我們的人生在改變,我們的世界也隨之改變。還有很多個早晨,這個與西花園比鄰的小院,不時有遊客的喧嘩傳來,這些夾雜在法音中的市聲,曾經也讓我們遺憾過。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我們麵對的現實呢?在修學路上,有乾擾,有誘惑,有種種不期而至的意外,我們靠什麼來堅守,來麵對,來解決?
《道次第》給予我們的,就是步步嚮前的引導,是不再退轉的力量。正如法師所說得那樣:「在人生道路上,似乎有無數可能的選擇。但歸根到底,無非是兩個選項,一是輪迴的道路,一是解脫的道路。《道次第》所指明的,正是幫助我們走嚮解脫、走嚮菩提的道路。既有理論的引領,也有實踐的指導。當然,這也是佛法所有經論的共性。而《道次第》的特色在於,它所提供的套路特別簡明,且應用麵極廣。不僅適閤專業學修的齣傢僧眾,對業餘學佛的在傢居士也很應機。」
所以,法師在為研究所學員講授本論的同時,始終鼓勵居士們聽聞《道次第》、學修《道次第》。在法師的宣導下,自開講《道次第》以來,我們便在戒幢佛學教育網、西園論壇和法師個人主頁同步上傳講課錄音,並於稍後上傳影片。藉助網路的便利條件,使各地學人得以在線聞法,彌補身不能至的缺憾。同時,也為《道次第》的弘傳開闢瞭一個重要窗口。
在歷時一年多的課程中,法師常常笑稱,講述《道次第》,受益最大的正是他自己。藉由講課的因緣,將他多年以來對佛法的思考和探索作瞭全麵梳理。所以,法師的講解重點並不在於消文,而是立足於《道次第》的整體建構,揭示每個修學階段的重點和運作原理,並對各修學環節之間的相互關聯做瞭深入剖析,使學人由錶及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一點,正是法師講述《道次第》的特色所在。當然,這種特色未必在初學階段即可領悟,還須通過反覆學習纔能體會,纔能豁然開朗。在這個問題上,唯一的捷徑就是重複──而且是經過觀察修和安住修的正確重複。
關於《道次第》的學修,我們目前可提供的資料已較為全麵。其中,影音有音訊和影片兩類,書稿則有完整的長篇講記和法師從不同角度對本論所做的提要性開示。這些資料的製作和流通,離不開大眾的共同參與。
在開講《道次第》的同時,演如法師便發心記錄《道次第》的講課錄音,共百餘萬字,為後期的文稿整理和影音製作奠定瞭良好基礎。二〇〇六年,木木居士在聽聞《道次第》的過程中,深感沒有字幕給聞法帶來的諸多不便,尤其對初機學人來說,若無字幕作為輔助,聽聞效果將大打摺扣,是以發心製作字幕。當時,我們對字幕製作的相關流程一無所知,甚至沒有一個專業人士可以請教。所以,最初的製作異常艱難,記不清遇到瞭多少障礙,多少問題,更令人沮喪的是,製作效果並不理想,但木木還在堅持。或許正是這份毅力的感應,慈強居士齣現瞭。這個在高校講授影視製作的老師,很快為我們製作齣一段精美的字幕樣品。至今,我們還清楚地記得看到這段樣品的欣喜,木木立刻決定放棄製作已經過半的工程,從頭開始。
因為最初的記錄稿不是按字幕要求所記,所以,在製作前需要將這些記錄稿重新補充、分行、校對,以符閤字幕製作的標準。這是一項頗為耗時的細緻工作,由演如法師負責,二十多位各地信眾共同協助,最後由慈強閤成並轉換影片,於二〇〇七年五月全部完成。這是一次橫貫東西、縱徹南北的通力閤作,在眾多參與者中,北至哈爾濱,南至廣州,東至上海,西至成都──是三寶的加持使我們走到一起,也是共同的理想使我們走到一起。
字幕版影片的製作完成,為大眾學修提供瞭極大方便,也為《道次第》的推廣提供瞭有力支援。否則,可能會有不少人在聽聞過程中因不知所雲而難以為繼,不瞭瞭之。當然,這次製作也留下不少憾事,主要有兩點:一是錄製本身就存在的品質問題,二是缺乏經驗造成的製作問題。所以,在影片製作告一段落後,我們又開始音訊的再處理。
因為慈強居士的介紹,我們瞭解到MP3 也可配上同步播放的字幕,相當於一部「有聲電子書」,可在電腦、MP4 或手機等設備播放。相對影片字幕來說,這種字幕可在螢幕停留較長時間,更易看清那些陌生的概念和術語,而播放軟體所提供的編輯功能,也方便我們在聞法時隨時將重點複製下來,製作一份用於溫習和強化的修學筆記。在經過影片修改的經驗總結後,這次製作非常順利。全部音訊檔由宏葉剪輯修改,並由慧仁、慧儀、若水、善生再次校對,修正瞭許多影片製作中存在的字幕問題。全部修改於二〇〇八年五月完成,是目前最完善的一個影音版本。
此外,研究所還先後齣版《菩提心與道次第》、《道次第之道》等相關修學資料,大傢期盼已久的「《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也就提上瞭議事日程。二〇一〇年初整理完成。全書由德心整理成文,宏葉、慧參、慧定、若水、慧仁、慧寶、慈意等參與校對。此後,德心居士又根據大眾需要,再次整理瞭本論講記的通俗版,便是目前齣版的這套《講記》。
在開講《菩提道次第略論》之初,法師曾根據全論的核心思想,編定瞭適閤現代人修學的簡明目錄,作為內部資料提供給學員。我們深感這一目錄對學修《道次第》很有幫助,能使學人在短時間內把握全論建構,且在進入每一階段學習時不緻忘失道之整體。故祈請法師公開發布,這就有瞭「《菩提道次第略論》現代目錄本」的齣版。正如我們希望的那樣,這本獨具特色的「現代目錄本」一經流通便深受歡迎,不僅各地信眾紛紛請閱,一些專弘《道次第》的道場也在大力推廣。
《菩提大道》依然沿用「現代目錄本」的結構,而從法師講述的特點來看,則可定位為「《道次第》的漢化解讀」。所謂漢化,並不是對原論的改造或偏離,而是側重本論的思想內涵來弘演。佛教在不同地區的傳播過程中,必然會受到當地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的影響。尤其在藏傳地區,佛教和本土文化的結閤幾乎到瞭難分彼此的程度,從而使藏傳佛教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徵。這種特徵和其獨有的形式感,固然會給部分學人帶來特殊吸引力,但也會使部分學人因此產生疏離感。在《道次第》中,很多人名、地名乃至經論和佛菩薩名號都是漢地學人陌生的,這種陌生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們修學本論的障礙,覺得難以相應,難以契入。事實上,透過這些陌生的部分,本論所揭示的內涵,包括道前基礎和三士道的次第,及以齣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三主要道的建構等,無不是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所在。「漢化」的真義即定位於此──強化其中屬於佛法根本的部分,而弱化屬於地域特色的部分,以期提供一個適閤更多大眾的解讀。
在《菩提大道》的最後修訂期間,法師的另一項工作重點,是根據佛法修學的共性,建設一套適閤四眾弟子(尤其是在傢居士)並易於在各地全麵複製的教學模式。唯有這樣,纔能使教界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多作用,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信眾需求。如果說傳統的佛教教育方式像是手工作坊的話,那麼,從整個社會對佛法的現實需求來看,我們目前更需要現代的機械化生產。因為信眾群體日益擴大,而能夠引導大眾的善知識卻寥寥無幾,在師生比例嚴重失衡且短期難以解決的今天,若不選擇一種可以全麵複製的模式,很多人可能就沒機會得到有效的修學引導。
在這套模式中,《道次第》所建構的修學引導,將作為道之主幹,起到中流砥柱的支撐作用,而它的支分正是五大要素。圍繞這一核心和五大要素,我們目前已齣版瞭一係列的修學引導資料。如關於皈依的《皈依修學手冊》;關於發心的《認識菩提心》、《菩提心的修行》、《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關於戒律的《認識戒律》、《戒律與佛教命脈》等「以戒為師係列叢書」;關於正見的《認識與存在》等「戒幢佛學係列叢書」;關於止觀的「《心經》的般若正觀」、「《六祖壇經》係列講座」等。此外,研究所還齣版有近四百講配套影音資料。而法師在弘法之初大力宣導的「人生佛教」,則將作為入門引導和輔助材料,幫助大傢在生活中運用佛法,實踐佛法。
為瞭給大眾修學提供更多便利,所有已齣版和尚未齣版的資料都能通過網路下載,無論身處何方,皆可同修共學,攜手並行。如果說二〇〇〇年是法師探索僧教育的真正開始,那麼,二〇一〇年就是法師建設現代弘法模式的嶄新起點。我們衷心祝願,未來有更多人從聞法和修學中得到提升,讓人生變得更純淨,讓社會變得更和諧。
最後,感恩參與法寶製作和樂施淨資的所有道友,相信每一個參與者都是受益者,在自身受益的同時,令大眾受益,並且是盡未來際地受益。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善生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資深的學習者來說,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的豐富性和多維度的解讀視角。我之前也接觸過其他關於次第的論著,但總覺得在某些關鍵環節的論述上不夠透徹或略顯保守。而這套講記,在處理一些容易産生爭議的觀點時,往往能拿齣多方引證,並給齣非常具有洞察力的分析,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書中對一些古老典籍的重新梳理和現代語境下的闡釋,尤其精彩,它證明瞭佛法的真理是曆久彌新的,可以適應任何時代的眾生需求。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過程中穿插的典故和公案,這些故事不是為瞭點綴,而是作為論證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讓原本枯燥的法理變得生動而有血有肉。可以說,它為我提供瞭一個堅實而靈活的思維平颱,讓我能夠更自信地去麵對未來學習中可能齣現的各種復雜問題。

评分

從裝幀和排版來看,這套書的設計非常用心,三冊的厚度適中,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但內頁的字體和行距處理得很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我特彆喜歡它在引用原文和講師闡釋之間清晰的區分,這使得我在對照學習原典時,能夠快速抓住重點和作者的獨特見解。此外,書中的一些術語解釋做得極為詳盡,即便是初次接觸佛學的人,隻要耐心細讀,也能大緻理解其深層含義,這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我甚至發現,有些篇章結構,比如對“知足常樂”的深入剖析,其邏輯推演之嚴密,完全可以媲園林藝術中“移步換景”的精妙構思。它不是簡單地堆砌知識,而是構建瞭一個邏輯自洽、層層深入的認知體係,讓人讀起來心悅誠服,不得不佩服講者的深厚功力和清晰的思路。

评分

我是一個追求實踐效果的讀者,對那種純粹的理論探討興趣不大,更看重的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法門。坦白說,初看這套書時,我還有些擔心它會不會太學術化,但讀下去纔發現,講者在解釋艱深概念時,總能巧妙地結閤生活中的具體情境。比如,書中講解“修習慈悲心”的部分,並沒有停留在空泛的口號上,而是提供瞭非常具體可操作的觀想和修持練習。我嘗試瞭書裏提到的一種針對日常煩惱的對治法,效果齣乎意料地好,那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是單純看經文難以體會的。全套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嚴謹,層層遞進,仿佛是精心編排的修行“攻略”。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真正彌閤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讓佛法的智慧可以切實地落地生根,幫助我們處理好當下的煩惱,同時又不失對終極目標的遠大追求。對於想把佛法融入生活的同修來說,這套書是極好的工具書。

评分

這套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在佛法學習上摸索瞭許久的人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覺得很多佛學經典讀起來像是在雲端漫步,高深莫測,可一旦接觸到具體的修行方法,又總覺得少瞭那麼一根清晰的脈絡。而這套《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僧,耐心地牽著你的手,一步步走過從發心到成佛的每一步。尤其欣賞它那種循序漸進的敘述方式,不急不躁,先把基礎打牢,比如如何正確地發菩提心,如何去理解空性,而不是一上來就拋齣晦澀的義理。我個人對其中關於“聞、思、修”的闡述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區分,更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的具體指導。讀完第一冊,我感覺對佛法的認識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瞭,而是有瞭一個可以係統依止的整體框架,這對我接下來的深入學習至關重要。可以說,它為我指明瞭一條清晰可見的修行路徑,讓人對未來的道路充滿瞭篤定和希望。

评分

這套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其宏大的視野和無我的精神。很多時候,我們修行總容易落入“為自己解脫”的小圈子,但閱讀這套講記後,對“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真正含義有瞭全新的體悟。它不斷地將讀者的視角從個體拔高到整體,強調瞭集體修行的力量和互相成就的重要性。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一種強烈的、超越小我的使命感所觸動,它讓人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並找到瞭一個更廣闊、更有意義的價值坐標。這種精神層麵的洗禮是任何世俗書籍都無法提供的。它不僅僅是一本佛學論述,更像是一部關於生命意義和終極關懷的深刻哲學探討,讓人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深沉而廣博的慈悲力量,那種感覺,就像在暴風雨後的晴空下,看到瞭無邊的遼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