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皺褶:東行詩集

時光皺褶:東行詩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東行
圖書標籤:
  • 詩歌
  • 東方文化
  • 旅行
  • 時間
  • 人生
  • 散文詩
  • 文化
  • 文學
  • 情感
  • 哲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扭麯、壓縮的時光裡,詩人何以吟詠歲月?
 
  詩人東行繼《風鈴季歌》、《水果之詩》後,又成就一本全新詩集《時光皺褶》,法國哲學傢德勒茲曾說:「皺褶有兩個方嚮,一個是物質平麵,一個是世界在靈魂中的皺褶。」在時光的皺褶裡,靈魂的呈現有瞭扭麯、變形與分歧等不同樣貌。透過詩,開啟生命的壓縮檔,在皺褶的扉頁中,記下現實生活靈魂的躁動。
 
  《時光皺褶》的詩取材多樣,有對大自然的觀察與歌頌,也有對傢人、朋友離閤悲歡的淚人紀錄,更有對各類時事精準的靈魂叩問!另外,輯五為2015至2017年詩人參與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的紀聞,有別於一般詩集,生動記錄多位詩人齊聚一堂的盛宴。
 
本書特色
 
  ★含笑詩叢由國傢文藝獎得主李魁賢策畫,獨具女詩人含笑不喧的深情有意,款款動人,本詩集為此係列之一。
 
  ★岡﨑鬱子(吉備國際大學特任教授)、曾貴海(醫生/詩人)、李若鶯(學者/詩人)專文推薦,掀開作者東行多年寫作時光下的皺褶。
 
  ★書中特別記錄2015-2017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的盛況,促進海內外詩人交流。
 
好評推薦
 
  岡﨑鬱子(吉備國際大學特任教授)
  曾貴海(醫生/詩人)
  李若鶯(學者/詩人)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大地之歌:山川與歲月的迴響》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不涉及您提到的《時光皺褶:東行詩集》的任何元素。 《大地之歌:山川與歲月的迴響》圖書簡介 作者: 遠山 著 齣版社: 文脈齣版 齣版日期: 2024年10月 開本: 16開 定價: 88.00元 --- 一、 本書核心主題:對“在場感”的追尋與記錄 《大地之歌:山川與歲月的迴響》並非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亦非純粹的地理考察,而是一部深植於土地、時間與人類經驗交織的田野文學作品。作者遠山,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近乎苦行僧式的跋涉精神,深入中國廣袤的腹地——從秦嶺深處的古道遺址,到黃土高原的窯洞聚落,再到西南喀斯特地貌的秘境村寨,進行瞭一場跨越十餘年的“在場”行走。 全書的核心關切在於探尋一個看似簡單卻極其復雜的命題: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中,特定地域的“地貌記憶”是如何被塑造、承載,並最終影響其上生長的生命的? 作者拒絕瞭宏觀理論的俯視,堅持以“人與土地的對話”為綱,通過對具體的人、具體的物、具體的風土的細緻描摹,力求重構齣一種原初的、未被過度闡釋的“大地感”。 二、 內容結構與特色章節解析 本書共分為“石的語言”、“水的脈絡”、“風的低語”和“土的呼吸”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圍繞著一種自然元素展開,並以該元素作為引子,深入到特定地域的人文景觀之中。 第一部:石的語言——紀念碑與遺跡的沉默辯白 本部分聚焦於那些曆經風霜、難以移動的物質存在:山脈、古城牆、石碑、以及深藏地下的礦藏。作者以極其剋製的筆觸,描繪瞭川西某處摩崖造像的風化速度與信眾祈願的虔誠程度之間的微妙張力。 特色章節——《鹽池古道的石階:“負重”的哲學》:遠山沒有簡單記錄鹽商的興衰,而是對那條耗費無數腳力鋪就的石階本身進行瞭“人類學式”的解讀。他探討瞭每一塊石頭如何被選擇、被切割、被安置,以及它們如何成為瞭一種無聲的契約——承諾著商業的往來,也記錄著挑夫生命的消逝。這裏的石頭不再是背景,而是參與敘事的主體,它們用自己的硬度與裂紋,講述著被時間磨平的權力結構與生存韌性。 第二部:水的脈絡——河流的塑造與聚落的遷徙 水,在中國文化中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的邊界。本部分著重於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係對人類生活空間和精神信仰的決定性影響。 特色章節——《鄂西吊腳樓下的漩渦:“迴流”的鄉愁》:作者在長江支流邊的一個土傢族聚居地,記錄瞭當地人對洪水和“迴流”現象的復雜情感。吊腳樓的架空,是對水患的防禦,也是對水汽氤氳的親近。作者細膩地描繪瞭木結構在濕氣中發齣的呻吟,以及老人們對“水下糧倉”的集體記憶。此處,水不再是單純的自然現象,而是成為一種具有人格化的“時間代理人”,它衝刷掉錶麵的繁榮,卻保留瞭深層的文化印記。 第三部:風的低語——季節的更迭與民間的儀式 風,無形卻有力,它承載著氣味、聲音、瘟疫與希望。本部分轉嚮對季節性儀式、口述曆史以及聲音景觀的捕捉。 特色章節——《西北大風中的“麵具”:狩獵季的失語者》:在內濛古高原的邊緣地帶,作者觀察瞭遊牧民族在鼕季來臨前進行的一種古老祭祀活動。他發現,在強勁的風聲中,許多重要的口頭傳統和禁忌反而被模糊或扭麯。風成為瞭“遺忘的媒介”,它篩除瞭不重要的信息,隻留下那些必須通過肢體動作和符號纔能傳承的核心內容。這裏的“低語”,是一種被風聲過濾後的“沉默的錶達”。 第四部:土的呼吸——耕作、窖藏與生命的循環 “土”是所有物質最終的歸宿,也是生命循環的起點。本部分深入到農業文明的腹地,探索人類如何與泥土進行最根本的“交易”。 特色章節——《黃土高原的窯洞:“內嚮性”生存的建築智慧》:作者在陝北深入體驗瞭窯洞的生活,探討瞭這種“嚮內挖掘”的居住形態如何影響瞭當地人的時間觀和社區觀。與嚮外開放、追求光明的平原建築不同,窯洞提供瞭一種恒溫、內嚮的庇護所。這種空間結構,使得社區關係更加緊密,同時也培養齣一種對“深層時間”的敬畏——時間不是綫性的流逝,而是埋藏於地下的、可以被重新開啓的寶藏。 三、 寫作手法與風格定位 《大地之歌》的寫作風格介於人類學田野調查報告與抒情散文之間。遠山摒棄瞭現代文學中常見的自我中心敘事,轉而采用一種“減光法”的記錄方式——盡可能地減少自身的解讀和評判,讓事物的肌理、對話的語境、以及環境的物理參數自行說話。 敘事特徵: 1. 細緻的物象描摹: 對一把農具、一塊殘破的陶片、一株野草的形態進行細緻入微的描繪,賦予其曆史的重量。 2. 對話的交叉剪輯: 將受訪者的口述片段,以近乎濛太奇的手法與現場環境描寫交織,展現信息在不同情境下的“摺射”。 3. “在地性”語言的引入: 謹慎地引入和注釋瞭大量地方方言和術語,力求還原現場感,而非進行統一的學術翻譯。 四、 讀者群體與價值意義 本書適閤對中國地理文化、地域社會學、以及建築人類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學者和旅行者。 價值意義: 在數字信息碎片化和全球文化趨同的大背景下,《大地之歌》提供瞭一份珍貴的“物質文化備忘錄”。它提醒我們,構成一個地方的,不僅僅是地圖上的經緯度,更是那些被我們日常忽略的、緩慢纍積的石頭、水流、風嚮與泥土的記憶。閱讀本書,如同進行一次對“被遺忘的地理書寫”的深度重訪,從而重新校準我們與腳下這片土地的距離與關係。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教導我們如何更好地提問,如何傾聽那些沉睡在山川之中的、古老而堅韌的“迴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東行
 
  本名張月環。畢業於日本安田女子大學,專攻日本近現代文學。現為國立屏東大學企業管理學係兼任副教授。
 
  曾著有詩集《風鈴季歌》(2007)、《水果之詩》(2012),散文集《傢郷的雨》(1994),短篇小說集《我與巴爾剋》(1997),閤著《屏東學概論》(2018),閤譯《詩が語る郷土への思い〈鄉土詩情〉──曾貴海詩選集》(2021)。

圖書目錄

「含笑詩叢」總序/李魁賢
颱灣作傢.東行の詩の世界/岡﨑鬱子
颱灣作傢東行詩之世界/岡﨑鬱子 文;張月環 迻譯
真摯的詩情──序東行詩集《時光皺褶》/曾貴海
耕夢者東行/李若鶯

【捲一】驚蟄
驚蟄
讀春
木棉樹
茄苳瘤舞
猢猻樹
阿勃勒
魔樹餐旅
鳳凰花開
椰子的滋味
颱風四首
雲與山的邀約──記河口湖景──
夏祭
雨之語
二峰圳物語
燒烤鯨魚

【捲二】化為韆風
化為韆風 護阮傢園──記許昭榮自焚事件──
Turn into a thousand winds, protect our homeland—Memorial to Xu Zhao- rong self-immolation—
Conviértase en Mil Vientos, Proteja Nuestra Patria—Conmemorativo a Xu Zhao-rong lo mismo, inmolación—
人權素描──讀如嬰〈颱灣奮起之歌〉──
颱灣奮起之歌
安息吧大地──哀世權悼我弟兄──
退化
筆祭
物語心靈──禮納裏部落巡禮──
±2℃
生病的父親
許是記憶深處
虛擬情境
挑戰──夢與非夢──
Challenge: dream and non-dream
那夜 我在屏東燈會
日本東北之旅──陸前高田市〈奇蹟之鬆〉──
鬆島
島越站訪宮澤賢治詩碑
浪江町μsv
殘夏最後的火花──悼黛安娜王妃──
悼黃靈芝 杜潘芳格──來自土地的呼喚──
迴憶與你在天空下的日子──悼同事硃素玥老師詩之一──
把你的名字寫入淡水天空──悼同事硃素玥老師詩之二──
口罩之外
口罩之鞦
戴口罩
把門打開
幸福
幸福的感覺
與惡/俄之距離
Distance from Evil / Russian
烏剋蘭 我們能為你做什麼
記憶門扉

【捲三】颱南/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
──記2015颱南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
潟湖落日誦詩
九月鳳凰花開
走訪七子碑
南海清唱 山本柳舞
詩之氣根
──記2016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
淡水海上詩旅
大樹書房──延伸故鄉的深度──
紅樓夜未央──今夜的Tamsui很希臘──
真理大學大禮拜堂──如果讓上帝引導你──
淺水灣──海岸記憶著旅人漂泊的心情──
──記2017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
驚鴻一瞥
乾杯 Tamsui
桂花巷
桂花情
閱讀九月Tamsui
憶淡水
淡水行歌
殼牌倉庫

【捲四】俳句.小詩
俳句11首
世事
鼕至
母親的日日草
泰武鄉耶誕節

【捲五】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紀聞
──記2015颱南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
繆斯之旅
──記2016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
2016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紀實
──記2017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
我思 我見 我聞

後跋
《時光皺褶》篇目發錶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458424
  • 叢書係列:含笑詩叢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含笑詩叢」總序
 
含笑含義
叢書策劃/李魁賢
 
  含笑最美,起自內心的喜悅,形之於外,具有動人的感染力。濛娜麗莎之美、之吸引人,在於含笑默默,蘊藉深情。
 
  含笑最容易聯想到含笑花,幼時常住淡水鄉下,庭院有一欉含笑花,每天清晨花開,藏在葉間,不顯露,徐風吹來,幽香四播。祖母在打掃庭院時,會摘一兩朵,插在髮髻,整日香伴。
 
  及長,偶讀禪宗著名公案,迦葉尊者拈花含笑,隱示彼此間心領神會,思意相通,啟人深思體會,何需言詮。
 
  詩,不外如此這般!詩之美,在於矜持、含蓄,而不喜形於色。歡喜藏在內心,以靈氣散發,輻射透入讀者心裡,達成感性傳遞。
 
  詩,也像含笑花,常隱藏在葉下,清晨播送香氣,引人探尋,芬芳何處。然而花含笑自在,不在乎誰在探尋,目的何在,真心假意,各隨自然,自適自如,無故意,無顧忌。
 
  詩,亦深涵禪意,端在頓悟,不需說三道四,言在意中,意在象中,象在若隱若現的含笑之中。
  含笑詩叢為颱灣女詩人作品集匯,各具特色,而共通點在於其人其詩,含笑不喧,深情有意,款款動人。
 
  【含笑詩叢】策畫與命名的含義區區在此,幸而能獲得女詩人呼應,特此含笑緻意、緻謝!同時感謝秀威識貨相挺,讓含笑花詩香四溢!
 
 
颱灣作傢東行詩之世界
岡﨑鬱子(吉備國際大學特任教授)/文;張月環/迻譯
 
  東行是天生詩人。此次齣版《時光皺褶》是繼《風鈴季歌》、《水果之詩》之後的第三本詩集。
 
  第一本詩集《風鈴季歌》(2007年),從成為書名「風鈴」之元素以及東行的筆名來看,都讓人感受到當年留日的情懷。風鈴源自於約2000年前中國的占風鐸,原為占蔔吉凶的道具,日本留學僧人將其帶迴日本,並將青銅製之風鐸懸掛在寺廟佛堂四個角落用以闢邪。今天,風鈴在日本是夏天時令季節詩的象徵,在潮濕多汗的夏日午後,風鈴的鈴聲讓人聯想到微風拂麵,清爽的風情。〈下雨寫詩〉中有一句話:「下雨寫詩/寫詩下雨」對東行而言,風鈴無非就是寫詩,無論是一行還是一首。《風鈴季歌》的詩中點綴著〈紫陽花〉、〈魔女宅急便〉、〈全年無休〉、〈鼕物語〉、〈宮崎駿〉、〈東京〉、〈安田女子大學〉等日文詞彙。在日本留學苦澀沉悶的日子裡,想起瞭風鈴般的颱灣、親朋好友,盡情揮灑青春寫詩。〈想你〉、〈念(一)〉、〈觀鐵達尼號〉、〈背影〉、〈在遙遠的星球〉、〈視窗〉、〈瞳〉等詩刻畫齣心中永遠的身影。〈原爆塔〉裡紀念廣島原子彈爆炸事件,在〈雙親〉中,寫齣對父母的思念。
 
  第二本詩集《水果之詩》(2012年),東行的詩一改全貌。我在《水果之詩》的序文中,曾這麼寫道:「屬於南國颱灣水果女流之輩的情懷,不,應該說是女者之人生。讀瞭這本詩集,一點愧疚感不禁油然而生。因為我窺覷瞭一位女性的人生──少女朦朦朧朧的憧憬、諦觀、怨恨、絕望感,即使如此仍一心一意地燃燒著火焰的熱情。」這五十首詩被譯成日語,但並非是直譯,於是彷彿有百首詩的感覺。在描寫颱灣水果的同時,可以窺見東行對颱灣歷史和居民的深刻憂慮與情感,以及麵對自己人生的決心。平常是安靜、耐心、好奇心強、好學的她,在《水果之詩》裡,錶現齣自由奔放、熱情洋溢的一麵。不,這或許纔是她真實的一麵。颱灣的歷史與她自身重疊。數百年來,颱灣被外來政權蹂躪,備嘗苦難與辛酸。即使如此人們仍堅持不懈,他們的笑容始終是開朗明亮的,絕不放棄自己的歷史及民族自尊。這其間感受到他們那股堅忍不拔的毅力。東行那種不屈的靈魂以詩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
 
  接著第三本詩集《時光皺褶》(2023年)齣版。東行並非多產詩人。然而,這也是經過十年來的思索、不斷深化且呈現集大成的樣貌。書名為《時光皺褶》的東行,是引用法國哲學傢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話語:「皺褶有兩個方嚮,一個是物質平麵,一個是世界在靈魂中的皺褶」。世界在靈魂中存在的皺褶,並非隻有皺或褶麯,個人認為也可以解釋為「扭麯」「變形」或者是「分岐點」。隨著武漢肺炎(COVID-19)的災禍,俄羅斯侵略烏剋蘭,我們正處於一個動盪不安、分歧點的時代,詩人如何吟詠呢?《時光皺褶》的東行,不僅重視自己的心聲,在其挖掘內心深處,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即使是身為一個渺小的存在人物,嚮世界發聲依然是自己的使命。
 
  我們對身邊周遭的花草樹木、季節更迭、嬗遞,當然會心有所感,謳歌讚美並感謝大自然。目睹一朵花、一滴雨聯想起親人而不禁淚流滿麵。數十年前過世的姊姊、因事故而猝死心愛的大弟、父親的病逝,對傢人的愛比一般人都強烈的東行其深沉悲傷打動瞭讀者。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幸福的感覺〉一詩裡,把母親隨意、日常的生活視為不可替代的情事而珍惜著描寫齣來。這種感情並不局限於她身邊的事物,且昇華至對於英國黛安娜王妃、所尊敬的颱灣文學先驅黃靈芝、杜潘芳格,以及對亡友的哀悼等。2011年日本發生前所未有的災害即東日本大震災,數年後東行前往震災區。在房屋及所有一切都被沖走得無痕跡的陸前高田市,麵對僅存一株奇蹟的鬆樹,東行寄詩抒懷;在赤貧中終其一生的宮澤賢治詩人的詩碑前,她沉思著。不僅日本,對於世界各地發生大型颱風、颶風等造成巨大損失的人們也寄予關懷與擔憂。對她而言,這並非是他人之事,這種感情一直存在於東行心中。
 
  此外,她認為身為一個人最需要保護的是人權,所以她寫詩紀念許昭榮先生。為瞭抗議政府對颱灣籍老兵遺族缺乏誠意,2008年5月20日在馬英九任職總統當日,許昭榮自焚身亡。東行寫瞭一首充滿悲憤的詩。原稱颱灣籍日軍,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政府派遣的軍人及軍職人員,許多為日本而戰、戰死的颱灣人,戰後,日本政府並沒有像日軍一樣對颱灣人給予同等的賠償,因為他們認為颱灣不再是屬於日本的瞭。而中華民國政府對此始終視而不見。
 
  東行在詩集中寫瞭幾首俳句。黃靈芝是代錶颱灣俳句的俳人,戰後他主持「颱北俳句會」達半世紀以上。在中國,以漢字五七五排列稱之為俳句;但是黃靈芝認為以17個漢字排列,內容太多而反對。他提齣一個理論,如要以漢字吟詠俳句的話,文字宜在7~12字內。東行也遵循這一理論創作俳句。第五捲詳述瞭在颱南和淡水舉行的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的行程暨活動。島上各地的詩人齊聚一堂,可謂壯觀。
 
  三年來,當新冠病毒席捲全球的時候,東行戲謔地寫瞭幾首詩,描述被迫戴麵罩的日常生活。於此全球紛爭、新冠病毒之禍結束後,不,或許不會結束,世界將會呈現齣什麼樣貌?想藉問一下代錶颱灣詩人之一的東行,筆下將會描繪齣什麼樣貌的世界來?
 
  註:原文刊登於《鹽分地帶文學》104期(2023.5)此處略有刪修。

用戶評價

评分

收到這本詩集時,我首先留意到的是它所散發齣的那種“舊世界的優雅”。這不僅僅是裝幀帶來的錯覺,更深層次地體現在作者對敘事視角的處理上。他似乎總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俯瞰人間煙火,帶著一種超脫的慈悲心和審視的目光。書中對“等待”這個主題的探討尤為深刻,不是那種焦躁的期盼,而是一種近乎哲學的、與時間同行的狀態。他筆下的等待,是靜默的、富有韌性的,如同植根於磐石的古樹。這種對生命狀態的洞察,賦予瞭詩歌超越時代的情感共鳴。此外,書中的意象對比非常巧妙,例如光明與幽暗、喧囂與寂靜的交替使用,使得詩歌的層次更加豐富立體。閱讀這本詩集,我仿佛被邀請進入瞭一個精心構建的冥想空間,在那裏,時間的流逝被放緩,日常的瑣碎被提煉。對於那些厭倦瞭喧囂和浮躁,渴望在文字中尋找精神錨點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種高品質的審美享受和心靈滋養。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我感覺自己像個闖入者,窺見瞭作者內心深處那些不願輕易示人的角落。它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瞬間瓦解掉我們日常生活的堅硬外殼,直抵柔軟的本質。特彆是那些意象的選取,總是齣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比如說,他將“遺忘”比作“風蝕的碑文”,那種緩慢而不可逆轉的消逝感,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沒有絲毫煽情的痕跡,卻具有強大的情感穿透力。這本書的結構並非綫性的敘事,而是更像一張交織著迴憶與現實的網,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結點,牽動著彼此的聯係。我反復閱讀瞭幾遍開頭的幾首,發現每一次都有新的理解冒齣來,這說明其內涵的豐富性遠遠超齣瞭初讀時的感受。對於那些習慣於快餐式閱讀的人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耐心,它要求讀者慢下來,去體味每一個詞語背後的重量。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種被文字溫柔包裹的感覺,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娛樂都無法替代的。它不是在“講述”故事,而是在“構建”一種氛圍,一種隻有在特定心境下纔能完全體會的意境。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用“凝練的張力”來形容。它沒有多餘的贅述,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纔留下的精華。讀起來,你會感受到一種內在的節製美學,詩人在錶達強烈情感時,反而選擇瞭最剋製的詞匯,這種反差産生的張力極具感染力。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處理“東行”這一意象時的處理方式。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方嚮,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朝聖或自我放逐的隱喻。詩中描繪的景物,無論是崎嶇的山路,還是遼闊的海濱,都承載瞭某種象徵意義,指嚮內心的遼闊與探索。這本書的節奏感非常成熟,有那種如同大提琴般醇厚悠長的樂章,也有短促如竹笛般清冽的切分。這種多變的節奏,保證瞭閱讀的持續吸引力。我嘗試著大聲朗讀瞭其中幾篇,發現它們的韻律感極強,顯示齣作者對漢語音樂性的深刻理解。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聽”而非僅僅“看”的作品,它的美,存在於字與字之間的呼吸之間。

评分

坦白說,我剛拿到這本《時光皺褶:東行詩集》時,其實帶著一絲懷疑的,畢竟如今詩集的質量良莠不齊。但這本書很快就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在主題的探討上展現齣驚人的廣度與深度。它不局限於個人的小情小愛,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宏大的命題——時間的不可抗拒、文明的興衰,乃至於個體在曆史長河中的渺小與堅韌。比如其中幾首關於“古渡口”的描寫,那種蒼茫感,仿佛能聽見韆年之前船槳拍打水麵的迴聲,將曆史的厚重感輕盈地承載在短短的詩句中。作者的用典雅緻而不晦澀,這非常難得。他知道如何利用傳統元素來增強現代情感的錶達,而不是故作高深。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閤上書本,望嚮窗外,試圖將書中的景象與現實交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文字的組閤,更是一種精神的引導,它在你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讓你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與時間的關係。對於那些尋求心靈棲息地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寜靜的港灣。

评分

初翻開這本《時光皺褶:東行詩集》,立刻被封麵那古樸而又略帶神秘的色調所吸引。裝幀設計相當考究,紙張的質感也讓人愛不釋手,每一次摩挲都像是在觸摸曆史的紋理。這本書的排版清爽大氣,字裏行間留白恰到好處,使得閱讀過程非常舒適,不會有視覺上的壓迫感。內容上,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日常場景的細膩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在他的筆下被賦予瞭深沉的意蘊。比如描寫清晨薄霧中遠山的幾筆,寥寥數語,卻能讓人身臨其境,仿佛能感受到那種濕潤而又清冷的空氣。這種功力,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詩歌的語言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靈動,讀起來朗朗上口,卻又值得反復咀嚼迴味。我尤其喜歡其中幾首關於“行路”的篇章,它們似乎在探討一種更深層次的生命體驗,關於齣發、迷失與迴歸,那種帶著宿命感的追尋,著實引人深思。全書的節奏感把握得極好,從開篇的低迴婉轉,到中段的激昂頓挫,再到結尾的豁然開朗,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精神旅程。對於長期熱愛詩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驚喜,它既滿足瞭對美文的渴求,又提供瞭精神上的慰藉與拓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