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全攻略:電動車原理與運作是什麼?人類真的可以擺脫燃油車嗎?無人駕駛會成真嗎?

電動車全攻略:電動車原理與運作是什麼?人類真的可以擺脫燃油車嗎?無人駕駛會成真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逸敦
图书标签:
  • 电动汽车
  • 新能源汽车
  • 汽车技术
  • 无人驾驶
  • 未来交通
  • 汽车原理
  • 交通运输
  • 环保出行
  • 汽车行业
  • 科技前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馬達、電池、電子元件與關鍵技術,
  全面解析電動車發展與未來

  隨著氣候變遷與能源問題,環保意識抬頭,各國紛紛祭出環保政策推動,全球電動車銷量快速成長,在各國政府的激勵政策以及車廠積極推出新車款等因素帶動下,電動車已經成為未來動力車的發展趨勢,預計未來無論是兩輪機車、四輪房車、休旅車、甚至是公共巴士,都會慢慢轉變為電動車。

  本書將介紹電動車發展歷史與技術,從馬達、電子技術、電子元件、電路介紹與應用、控制技術等,到自動駕駛的發展與演進,以及未來展望,讓你全面了解電動車發展與原理。

本書特色

  ◎全彩解剖圖,全面了解電動車產業!
  電動車是近十年來最熱門的話題,電池的進步與半導體發展帶動了電動車的快速崛起,到底電動車是真的環保嗎?充電站會取代加油站嗎?過多電動車集中充電會影響附近配電嗎?電動車也有行動電源?未來會有機器人幫電動車充電?本書以全彩圖解析,帶你看電動車的構造與發展,充電技術、市場趨勢、各國政策與法規、主要品牌發展與銷量、創新事業、技術突破、未來走向……2030年後將會是電動車的時代,跟著本書全面了解電動車!
新世代移動的藍圖:探索電動化、自動化與未來交通的深刻變革 在當今世界,交通運輸領域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浪潮。這不僅僅是動力來源的更迭,更是一場涉及能源結構、城市規劃、生活方式乃至社會倫理的全面革新。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這場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描繪未來移動出行的清晰藍圖,探討當前技術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並預測我們將如何重新定義人與空間的關係。 第一部分:動力轉型的核心——從化石燃料到電能驅動 本部分聚焦於當前最引人注目的趨勢:交通工具的電氣化進程。我們將全面審視電動化浪潮的歷史淵源、技術基礎與政策推動力量。 一、電動汽車的技術基礎與產業生態 電動汽車的興起絕非偶然,它建立在關鍵技術的突破之上。我們將深入探討構成現代電動車「心臟」的動力系統。 電池技術的深度解析: 鋰離子電池(Li-ion)的化學原理、能量密度、循環壽命以及安全性是決定電動車實用性的核心要素。本章將詳細比較不同化學體系(如三元鋰、磷酸鐵鋰、固態電池的潛力)的優劣,並展望下一代儲能技術——如鋰硫電池或鈉離子電池——可能帶來的顛覆性影響。我們將剖析「里程焦慮」背後的實際技術瓶頸,以及如何通過優化電池管理系統(BMS)來最大化電池性能。 電驅動系統的效率革命: 電動機(如永磁同步電機、交流異步電機)的結構、控制策略(如向量控制、直接轉矩控制)決定了能量轉換的效率。本節將介紹逆變器(Inverter)在功率電子學中的關鍵作用,以及碳化矽(SiC)等寬能隙半導體材料如何推動電力電子模組向更高頻率、更低損耗的方向發展,從而提升整車的續航表現和性能極限。 充電基礎設施的佈局與標準: 充電體驗是影響消費者接受度的重要因素。本書將分析不同充電標準(如CCS、CHAdeMO、中國GB/T)的競爭與融合,探討直流快充(DC Fast Charging)的功率等級不斷攀升背後的散熱、電網負荷協調問題。同時,我們也會討論車輛到電網(V2G)技術的潛力,將電動車轉化為移動儲能單元,以穩定區域電網。 二、電動化對能源系統的深遠影響 交通工具的電氣化,本質上是能源結構的重構。 電網的適應性與智慧化: 大規模電動車接入對現有電網提出嚴峻挑戰。我們需要探討智慧電網(Smart Grid)的建設方向,包括需量管理(Demand Response)、配電自動化以及如何有效整合間歇性的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來為電動車提供「綠色電力」。 可持續性的辯論: 電動車的「零排放」僅限於使用端。本章將進行嚴謹的生命週期評估(LCA),從原材料開採(如鈷、鎳的供應鏈倫理問題)、電池製造過程的碳足跡,到退役電池的回收與梯次利用,全面評估電動交通工具相較於傳統燃油車在環境效益上的真實獲益點與潛在風險。 --- 第二部分:自動駕駛的技術門檻與社會衝擊 無人駕駛技術被視為未來交通的終極形態。本部分將剖析實現L4/L5級別自動駕駛所需克服的技術障礙,以及它對城市空間和人類生活可能帶來的顛覆性影響。 一、感測、決策與控制:自動駕駛的技術棧 實現車輛的自主決策與安全運行,依賴於多重感測器融合與高性能運算。 感測器的多樣性與冗餘設計: 雷達(Radar)、光達(LiDAR)、攝像頭(Camera)各自具有優勢與盲點。本書將比較不同感測器技術的性能參數,闡述如何通過「感測器融合」演算法來建立環境的精確三維模型,並探討在極端天氣(如大霧、暴雨)下系統的魯棒性設計。 人工智慧與決策演算法: 決策層是自動駕駛的「大腦」。我們將深入探討深度學習、強化學習在處理複雜交通場景中的應用,特別是對於「長尾問題」(Corner Cases)——那些罕見但極端危險的突發狀況——的應對策略。同時,我們也會討論可解釋性人工智慧(XAI)在確保自動駕駛系統決策透明度和可信度方面的重要性。 高精地圖與定位技術: 精確的定位(Localization)是自動駕駛安全運行的基礎。本節將介紹高精地圖(HD Map)的製作流程、數據更新機制,以及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與慣性測量單元(IMU)協同定位的技術細節。 二、法規、倫理與社會接受度 技術的成熟只是第一步,無人駕駛的普及需要社會體系的全面配合。 安全標準與責任界定: 當自動駕駛車輛發生事故時,責任歸屬(是製造商、軟體供應商還是車主?)將是法律和保險領域的難題。我們將分析各國在制定自動駕駛測試與商業化準則上的最新進展。 人機共駕時代的交互設計: 在L3級別過渡階段,駕駛員的接管(Takeover)問題極具挑戰性。如何設計直觀、及時的警示機制,確保駕駛員能迅速從被動監控轉向主動控制,是保證安全過渡的關鍵。 城市交通流的優化潛力: 自動駕駛有望通過消除人為錯誤和優化車隊協同,顯著減少交通擁堵和事故率。本章將利用交通模擬模型,量化自動駕駛對車道利用率、平均車速及停車需求的潛在改善效果。 --- 第三部分:未來移動的範式轉移——超越個體擁有權 電動化與自動化不僅是汽車的升級,它們共同推動著「移動即服務」(MaaS)的興起,改變我們對交通工具的擁有與使用模式。 一、MaaS:整合化的出行生態系統 MaaS的目標是將公共交通、共享乘車、單車/滑板車租賃、自動駕駛計程車等所有出行方式整合到一個統一的數位平臺上。 數據驅動的服務設計: 成功的MaaS平臺依賴於對用戶出行數據的深度挖掘,以實現個性化、多模式的出行推薦。我們將討論數據隱私保護(如差分隱私技術)與服務效率之間的平衡。 共享經濟對私家車的替代效應: 隨著自動駕駛計程車的成本效益逐漸顯現,私家車的必要性可能會降低。本節將探討在特定城市環境中,共享自動駕駛車隊(Robotaxi)如何有效填補現有大眾運輸的空白,並分析這對汽車產業供應鏈的結構性衝擊。 二、空中與地面之外的思考 未來交通的版圖將不再局限於傳統的二維路面。 城市空中交通(UAM): 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的發展為解決城市擁堵提供了新的維度。我們將評估UAM技術的成熟度、噪音問題、空域管理(UTM系統)的複雜性,以及其在短途、點對點高價值運輸中的商業可行性。 物流配送的自動化革命: 無人機和自動駕駛地面車輛(AGV)在末端物流中的應用正在加速。本書將分析這些技術如何重塑零售業、倉儲管理以及城市配送網絡,特別是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對非接觸式服務的需求增加。 三、基礎設施的智慧化演進 未來的交通系統將是車路協同(V2X)的智慧體系。 車路協同的通信基礎: 探討5G/6G技術在低延遲、高可靠性通信(C-V2X)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路側單元(RSU)收集和分發交通信息,以增強自動駕駛的感知邊界。 重新設計的道路空間: 隨著越來越多的車輛實現聯網和自主化,城市街道的物理設計或許可以被簡化和優化。本書將探討如何釋放出用於停車和寬闊車道的空間,轉而投入到行人友好的環境、綠化帶或專用自行車道建設中,以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總之,這場由電動化和自動化引領的交通革命,要求我們從系統層面進行思考和規劃。本書旨在為政策制定者、技術開發者以及關心未來出行的每一位讀者,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理解其複雜性,是塑造未來移動世界的必經之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逸敦


  1982 年自臺灣大學機械系畢業後,至美國里海大學及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期間並獲得福特汽車公司奬學金。返國後旋至中山大學機械工程學系任教。 現任中山大學機電工程學系終身免評鑒教授,開授「汽車學」(針對機械系學生的專業課程)及「汽車發展史」(針對一般學生的通識課程)等課。

  學術研究方面主要為光收發模組的精密構裝及行動載具之研發。產學合作主要為輔導廠商將傳統製程電腦整合自動化:主機板組裝、電腦零組件自動檢測、雷射加工機自動檢測等。

  著作:《汽車學原理與實務》《電動汽車原理與實務》《保時捷911傳奇》《義大利超跑傳奇》《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

  部落格:曾教授與古董保時捷(eatontseng.pixnet.net)
  臉書粉絲專頁:曾教授的汽車世界

图书目录

自序

第1章 什麼是「電動車」?
1.1 基本介紹
1.2 電動車的分級
1.3 混合車(HEV、PHEV)
1.4 純電動車(BEV)
1.5 燃料電池電動汽車 (FCEV)

第2章 人類可以擺脫汽油嗎?
2.1 汽車產業百年來的轉變
2.2 電動車技術的進步
2.3 各國對電動車的福利
2.4 各國對燃油車的政策
2.5 人們對電動車的質疑

第3章 特斯拉的衝擊:直流vs 交流大戰
3.1 直流與交流大戰
3.2 直流有刷馬達起源
3.3 直流有刷馬達基本構造
3.4 直流有刷馬達基本原理
3.5 交流電崛起
3.6 交流感應馬達起源
3.7 交流感應馬達基本構造與原理
3.8 交流同步馬達基本構造與原理
3.9 直流無刷馬達基本構造
3.10 直流無刷馬達基本原理

第4章 電動車的世界產業地圖:四強
4.1 美國-特斯拉的master plan
4.2 美國-特斯拉的超級工廠和Tesla Vision
4.3 美國-福特在國內稱霸卡車和運動休旅車
4.4 中國-上海汽車集團新四化與新電池
4.5 中國-唯一掌握三電技術的比亞迪
4.6 歐洲-福斯的擴廠與平台開發
4.7 歐洲-寶馬新型概念車與實現碳中和
4.8 日韓-現代汽車公司的戰略部署
4.9 日韓-本田電動垂直起降飛機與移動生態系統
4.10 日韓-豐田碳中和戰略與新商業戰術

第5章 電動車革命
5.1 電子化
5.1.1 汽車電子的起源-電子管時代
5.1.2 汽車電子的進步-電晶體時代
5.1.3 汽車電子系統化-電腦時代(一)
5.1.4 汽車電子系統化-電腦時代(二)
5.1.5 汽車電子AI化-半導體時代(一)
5.1.6 汽車電子AI化-半導體時代(二)
5.1.7 車輛電子化的應用(一)逆變器、整流器和轉換器
5.1.8 車輛電子化的應用(二)充電系統
5.1.9 車輛電子化的應用(三)加熱系統
5.2 自動駕駛
5.2.1 車輛與電腦的結合
5.2.2 車載網路和外部感測器的加入
5.2.3 車輛物聯網的發展
5.2.4 如今的自動駕駛技術
5.2.5 如何才能實現無人駕駛技術?
5.3 電池的概述
5.3.1 電池的發現
5.3.2 電池進化史(一)-鉛酸電池
5.3.3 電池進化史(二)-碳鋅電池
5.3.4 電池進化史(三)-鹼性電池
5.3.5 電池進化史(四)-鋰離子電池
5.3.6 現代電池-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
5.3.7 寧德時代-磷酸鐵鋰電池的領導者
5.3.8 LG Energy Solution-全球第二大電池廠商
5.3.9 Panasonic-特斯拉的主要電池製造商

第6章 電動車新創事業
6.1 Apple跟隨電動車的風潮—Apple Car
6.2 戴森生產電動車的計畫
6.3 Google放棄開發無人車
6.4 台積電占據了一半的半導體代工市場
6.5 電動車之平台開發
6.6 掌握三電得天下

第7章 2030年電動車的市場預測
7.1 燃油車已死
7.2 充電站會取代加油站嗎
7.3 充電站電力哪裡來
7.4 機器人幫車子充電
7.5 電動車的行動電源
7.6 電動車的無線充電技術
7.7 新勢力的崛起
7.8 抵制中國擴張
7.9 固態電池能取代鋰電池嗎?
7.10 氫能源的發展
7.11 電動飛機的興起
7.12 即將到來的6G時代
7.13 未來生活型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05451
  • 叢書系列:知的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6 x 22.5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大約在十年前,雖然如願在中山大學機械系升上教授,但好像也失去了生活重心。為了重新找到對生活的熱情與活力,決定投入古董車的世界,於是買下了我人生第一台保時捷 911(1992年的964)。之後便陸續經歷了:剛買車的喜悅、隨之而來車子出問題的煩惱、找到正確的原因及零件(通常都需要好幾次的車友討論)、上網搜尋資料並向保養廠技師請教、最後耐心地等待問題解決後的成就感。

  隨著收藏/割愛 964、993、930循環次數的增加,也不斷地累積我對車子的基本知識。許多大學生也來找我進行車子相關的專題研究,我於是成立了部落格及臉書粉絲團,部落格名為「曾教授與古董保時捷」(eatontseng.pixnet.net),把一些比較實用的成果放在網路上與大家分享;而臉書粉絲團則名為「曾教授的汽車世界」,除了轉載部分部落格文章外,也會不定期分享各類型汽車資訊及知識。近年來,我也開始在學校裡開授「汽車學」(針對機械系學生的專業課程)及「汽車發展史」(針對一般學生的通識課程)等課。

  完成了我的第1本科普書《保時捷911傳奇》後,我對車的興趣也延伸到了義大利車。隨著我購買維修法拉利的355以及愛快羅密歐的145,期間也非常感謝汯瑨保養廠鄂鴻逸老闆與我交流許多車輛基本原理。我的第2本科普書《義大利超跑傳奇》則介紹了義大利的5大車廠:包山包海及以小車聞名的飛雅特、執著於跑車精神的愛快羅密歐、超級豪華跑車始祖瑪莎拉蒂、超跑代表法拉利及絶美的藍寶堅尼。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普通消费者日常体验与尖端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从驾驶体验的细微变化入手,逐步深入到电机控制器的脉冲宽度调制(PWM)技术。比如,他对“扭矩矢量控制”的解释,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而是用“车辆在湿滑路面上如何像有生命一样保持抓地力”这个生动的例子来阐述,效果立竿见影。书中穿插的历史回顾也颇具匠心,它不仅仅是罗列时间线,更是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技术选择背后的经济和政治考量。有一段关于早期铅酸电池和镍氢电池在电动车应用中的优劣对比,简直是精彩绝伦,它揭示了技术迭代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妥协与权衡。这本书的排版也值得称赞,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清晰明了,尤其是一些电路图的标注,精准到位,让复杂的系统架构一览无余。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多维度的视角,让你在下一次坐在电动车里轻点加速踏板时,能体会到背后蕴含的无数工程智慧。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前瞻性”体现在对能源生态链的系统性思考上。许多同类书籍只关注车辆本身,但作者却将视野延伸到了上游的矿产资源和下游的退役电池回收处理。他用非常具象的数字对比了燃油车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总量与电动车在电池原材料开采和制造阶段的“初始碳足迹”,这使得我们对“零排放”的理解更加辩证和成熟。特别是关于锂资源分布不均和钴元素采购的伦理风险,作者的剖析细致入微,并提出了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作为潜在的“去中心化”解决方案。这本书的论证逻辑犹如精密的机械装置,环环相扣,让人无法反驳其观点的周密性。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摆脱燃油车”这件事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换个动力源,而是一场对全球能源、供应链和地缘政治的全面重构。读完后,我对自己对可持续交通的理解有了一次彻底的“刷新”,少了一些口号式的热情,多了一些基于事实的审慎乐观。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大胆而审慎地探讨了那些我们日常挂在嘴边,却鲜少有人能给出权威解答的未来议题。我对其中关于“L4级自动驾驶的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分析尤为着迷。作者并未盲目乐观,而是细致地剖析了激光雷达(LiDAR)、毫米波雷达和视觉系统各自的局限性,特别是面对恶劣天气(如暴雪或浓雾)时的性能衰减曲线,这比许多科技媒体的浮夸报道要真实得多。他提出的“冗余系统设计”的重要性,强调了在关键决策环节必须有至少两种独立的技术路径来相互验证,这种严谨的工程思维,是确保无人驾驶真正落地的基石。此外,作者对数据安全和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也显得非常前瞻且负责任。他没有回避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社会阵痛,而是以一种冷静的笔触,引导读者思考我们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这种对技术伦理的深入关怀,使得这本书的格局瞬间拔高,不再仅仅是一本“车学”,而更像是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的一份技术预警书。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在“解释技术”,更是在“塑造认知”。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不贬低传统内燃机的工程成就,也不过分神化电力驱动的未来。例如,他详细对比了燃油车发动机在不同转速区间热效率的差异,与永磁同步电机在全转速域接近恒定的高效率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不是为了贬低,而是为了凸显两种截然不同的工程哲学。在谈到驾驶体验时,他引入了“人机交互的平顺性”这一概念,并分析了电动车如何通过软件定义来提供个性化的驾驶模式,这是传统机械结构难以比拟的优势。最令我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那个宏大的问题,而是用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推理,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可以自己得出结论的分析框架。他让你学会的不是记忆答案,而是如何提问——如何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洪流中,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去辨别哪些是真正的技术突破,哪些只是营销噱头。这本书为我们理解未来交通工具的演变,提供了一把无比可靠的尺子。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充满未来感的线条图,立刻让人联想到高科技与速度的交织。光是盯着书名看,我就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关于新能源变革的澎湃力量。作者对于如何将复杂的电动车技术,尤其是电池管理系统(BMS)和驱动电机的细微差异,用如此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出来,实在功力深厚。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讲解了能量回收的物理学原理,那段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即便是对汽车工程一窍不通的人,也能立刻明白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止步于纯粹的技术解析,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市场动态分析,预测了未来五年内几种主流电池技术路线的竞争格局。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技术分析的完美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范畴,更像是一部电动汽车产业的“武林秘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瓶颈的探讨,他提出的几个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比如“换电模式的区域性优化部署”,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觉得非常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