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出版十周年.增修紀念版)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出版十周年.增修紀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明信
图书标签:
  • 命运
  • 人生
  • 哲学
  • 自我成长
  • 励志
  • 思考
  • 人生意义
  • 命运选择
  • 个人发展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謝謝你曾是火
  謝謝你願意
  讓我是你的飛蛾◢

  詩人 任明信 首本詩作品 出版十周年.增修紀念版
  「十年了,有什麼依然的,也有什麼完全不同。」

  此次增修,更改了輯名,重訂為「此生還有」、「末日遠行」、「時間揹你走」和「有神繁生」四輯,
  並新增了五首詩,分別是〈小徑〉,〈說好的〉,〈每天〉,〈以後我們會感激這些嗎〉,〈你現在終於可以跟祂們跳舞〉。
  新的輯名與這五件作品,都是詩人與過往的應答。

  時隔十年,詩人任明信再度與當年的自己對話。
  當年不斷叩問的命運,已不再執著如昔;當年的迷惘與反覆,皆已沉澱錨定。
  年輕的憤恨激情如滾燙烙鐵,冶煉靈魂,也隨十年光陰冷卻,只留下粗礪形狀與縱橫傷疤。
  再度回首,終能遠望,於是看清那些苦難與掙扎的蜿蜒與動人。
  順遂太可惜,所有跌宕與考驗;破壞與考驗,隨時間澆灌,才艷艷綻放、累累結實。

  十年了,詩人已不再企求崎嶇,比起迂迴,如今也終於能安享日常尋凡的實踏,
  也終於能回答夢中那潰堤的少年。
书籍简介:光影交织的时代回响 书名:《光影交织的时代回响》(暂定,非您提供的原书名) 作者: [此处留空,或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近现代社会变迁的非虚构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扎实的史料考据,描摹了特定历史时期下,一群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选择与最终的沉淀。全书摒弃宏大叙事的惯性,转而聚焦于个体命运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微观互动,试图揭示在剧烈变革的背景下,个体如何构建自身的意义体系,并在外部环境的挤压与重塑中,找到或失去立足之地。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十章。上卷侧重于“溯源与裂变”,下卷则聚焦于“重构与余音”。 --- 上卷:溯源与裂变 (The Origin and Fissure) 第一章:旧日的纹理与新生的褶皱 本章追溯了二十世纪中叶至后半叶,特定区域社会形态的深层结构。重点考察了传统宗族关系、手工业生产模式在工业化浪潮冲击下的瓦解过程。作者通过对地方志、家族信件以及口述史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社会图景。我们看到,旧有的秩序是如何在看似不可逆转的“进步”口号下,被悄无声息地侵蚀,其文化与伦理的根基如何出现最初的裂痕。这一章的基调是审慎而怀旧的,它不批判过去的僵化,而是客观呈现其生命力的衰退。 第二章:知识的渡口与思想的喧嚣 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转型期的角色被置于核心考察。本章选取了数位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学者,探讨了他们在新旧思想交锋中的立场摇摆与最终选择。重点分析了特定意识形态对学术自由的渗透与规训,以及这种规训如何影响了新生代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构建。其中,对于“专业化”与“革命化”之间张力的探讨,揭示了特定时期知识生产的内在矛盾。 第三章:工厂的烟囱与工人的异化 本章深入描写了城市工业化的初期阶段。通过对特定国有大型企业的案例研究,描绘了工人阶级身份的重塑过程。从“手艺人”到“螺丝钉”的角色转变,不仅仅是生产工具的更换,更是主体性的失落。章节详细记录了集体生活中的高压与温情并存的复杂心态,尤其关注了集体福利保障体系的建立与随后的僵化,为理解后续的社会问题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土地的分割与乡土记忆的断裂 本章将视角转向广袤的乡村。重点剖析了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数次变更对农民生活产生的结构性影响。土地,作为中国人最原始的社会保障和身份认同,其性质的改变如何直接导致了乡村共同体的解体。作者通过对“大包干”前后农民行为模式的对比,阐释了“个体责任”在缺乏制度兜底时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故土情感的复杂疏离。 第五章:城市的生长与边缘的形成 随着工业化和人口迁移的加速,城市迅速膨胀。本章关注的是城市空间自身的演变及其社会分层效应。初期的城市规划如何无意中制造了“中心”与“边缘”的地理和心理距离。重点分析了第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遭遇的住房困境、户籍制度的壁垒,以及他们如何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他们的存在构成了城市肌理中难以被主流叙事消化的底层张力。 --- 下卷:重构与余音 (The Reconstruction and Echo) 第六章:经济的狂飙与道德的漂移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的引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也暴露了社会伦理的真空期。本章集中探讨了“效率优先”原则对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冲击。重点分析了“投机倒把”如何逐渐演变为“先富起来”,以及这种财富积累速度与社会公平认知之间的巨大落差所引发的普遍焦虑。道德评价体系在商品化浪潮中的模糊与重塑,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第七章:媒介的塑形与符号的权力 随着大众媒体和消费主义的兴起,社会共识的构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章细致考察了电视、报纸、乃至后来的互联网对公众心智的影响。分析了特定正面形象是如何被精心塑造和推广,以及这种符号系统如何无形中排挤了异质性的声音。重点关注了“成功学”叙事如何占据主流,并为个人奋斗设定了单一且近乎苛刻的标准。 第八章:家庭的微观实验:代际张力的显现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剧烈变动中经历了最直接的重塑。本章通过对几个典型家庭的长期观察,揭示了“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结构带来的深远影响——如“四二一”结构下的养老压力、独生子女一代的成长困境,以及父母辈对子女未来期望值的无限投射。家庭内部的沟通模式和权力分配,成为社会宏大叙事在个体层面投射的微缩剧场。 第九章:记忆的清理与历史的再书写 本章探讨了关于“过去”的集体记忆是如何被主动或被动地筛选和编辑的。对于某些敏感历史事件的回溯与沉默,是如何影响了当代人的自我认知和群体身份认同。作者援引了关于口述历史的收集与存留困境,讨论了“被遗忘的权利”与“铭记的责任”之间的永恒张力。记忆的碎片化处理,往往导致个体经验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错位。 第十章:回响与未竟的叙事 本书的终章回到了当下,但不提供简单的结论。它审视了前九章所描绘的社会结构遗留问题,如阶层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和社交网络)得到新的表现形式。作者认为,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需要回到对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沉默的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中去。光影交织,照亮了来时的路,也揭示了前方依然存在的幽暗地带。 --- 风格与特色: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克制、沉稳且富于同理心。它避免了过度煽情的文学化表达,而是采用了社会学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文字风格内敛、逻辑清晰,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捕捉到那些因时代而被扭曲、却又坚韧生长的“人味儿”。全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引导读者进行一种“回溯式”的理解,即明白今天的处境,必然是过去无数次“选择”与“非选择”累积的结果。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参与到对复杂现实的深刻反思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任明信


  十一月生,高雄人。喜歡夢,冬天,遊戲,寫詩,節制地耽溺。
  著有詩集《雪》、《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光天化日》,散文集《別人》。

图书目录

序詩:小徑 23

輯一  此生還有
成為你的影子 29
我知道的不多 31
小事 34
宇宙學 37
謊 46
缺口 49
傷停 52
夢中婚禮 53
傷心的時候 56
舊衣 59
困惑 65
恨意 69
依然不知道那些我不知道的 70
索性 73
婚 74
跨年 77
夢到你在 79
檯燈 82
位置 83
給虹 89
說好的 92

輯二  末日遠行
盲城 97
軌 104
取代 107
倖存 108
末日 111
遺民 114
魔術師 118
每天 121
遠行 125
伴郎 128
好命 130
大人 134
妻子 139
冬雨 143
求死 144
天之驕子 148
絕滅 150
傳訛 153
詩人 157

輯三  時間揹你走
無題01 162
無猜 164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167
遠雷 174
相忘 177
無題02 180
思念不是愛 183
海市 186
寫實 189
送舊 190
背德 192
崩解 196
無題03 198
感覺練習 201
念念 210
以後我們會感激這些嗎 213
發生 216
葬海 219
作品 223
靜物 225
無題04 228
晴朗 230

輯四  有神繁生
歧路 236
孟婆 238
有神 241
凡生 246
大聖 248
無欺 252
殉水 255
時間 259
宿緣 261
葬天 264
月老 269
地鳴 270
神聖 273
女媧 274
山神 276
盤古 278
如來 280
還俗 282
你終於可以跟祂們跳舞 285

後記 29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798233
  • 叢書系列:智慧田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回答


  十年了。有什麼依然的,也有什麼完全不同。

  二零一三年,出版了命運,以為路就到這裡,沒想過還有後來,與更後來的現在。細數過往,每一年都有新的破壞與更迭。這本是人世常情,但我總在每次跌宕之後覺得不會再有了,無論是更鮮艷或畸零的;總是傻楞楞地以為宇宙的考驗就到這,功課應已完結。結果等到時刻來臨,還是發現祂溫柔地握著你的臟器,在耳邊訴說難懂言語。

  十年,究竟是什麼呢,除了時間之外的。一年前的回憶,已有恍如隔世之感,像大掃除過程中翻出的畢業照;三年前的事物反而意外地清晰,像旋律,每當你哼唱,仍會隨之塌陷、欣喜;五年前的回憶是某種蔬菜的味道,即便努力也不一定想得起,且常常出錯;七年以上的,如舞步,拼圖般散落在記憶倉庫,直到身體被喚醒,發現自己其實都沒遺落;而十年,也許是無意間被劃下的傷疤,他人用過的馬克杯緣;也許是海報撕下時牆上的汙損,用來代步的機車引擎雜音……

  無論如何,都不是現在的。

  當時不斷探問的命運,如今也偶爾會思想,但不再執著。某個插曲發生在二二年的三月,那個神祕經驗讓我不再懷疑此生。我確信自己因為些原因與目的來到這裡,錨定了今後的心願,將如實地完盡它,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刻。

  重讀過往的字跡,意識到我已不再有過去的憤怒與激昂,那些對情愛與人事政治的熱情,像生鐵冷卻後留下粗礪形狀,被記憶工坊收藏;因為不再,重讀便多了惜情。這次的十年紀念版,更改了輯名,新增了五首詩,分別是〈小徑〉,〈說好的〉,〈每天〉,〈以後我們會感激這些嗎〉〈你現在終於可以和祂們跳舞〉。新的輯名與這五件作品,都有我想跟當時的自己對話的部分。然而能夠貫串全部的,是第四首。

  那是我在潛意識回溯時,見到中學的自己,他問我的問題。當時自己遇到了嚴重的體罰,三年內多過著困惑、恐懼、痛苦亦無聊賴的升學生活。回溯的過程,發現那是我質疑世界的開端,也是對大人與恨意深刻認知的起點。於是,當我以過來人的姿態回到國中見他,當時的自己無比憎憤地看著我,潰堤般地哭,且反覆怒罵著我。而我始終噙著眼淚微笑回望他,直到最後他鬆下了怨懟,哀愁地問:以後我們會感激這些嗎?

  我摸摸他的頭,沒有回答。依然只是笑著,但他已然明白全部。

  順遂太可惜。若不是這些苦難與掙扎,這一路不會這麼蜿蜒動人;但我也不會再企求這樣的崎嶇,比起迂迴,如今也能安享日常尋凡的實踏。

  然而,不知不覺十年了。且讓我用多餘的話來再次回答當時的自己吧。

  「你會的。」
 
寫於二零二三年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面对严肃命题时的敬畏感。它对待“时间”和“选择”的态度极其审慎,没有丝毫轻浮。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对人类局限性的那种深沉的体察所震撼。它没有回避痛苦和无力感,反而直面它们,并试图在这些局限中寻找意义的锚点。与那些试图提供快速解决方案的读物不同,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漫长而值得的修行。它的文字带着一种经年的沉淀感,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了时间的打磨。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这个思想体系时所付出的巨大心力。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活得“更好”,更是关于如何活得“更明白”。对于那些正在经历重大人生转折点,渴望找到内心定力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和精神的指南针。

评分

这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一场华丽的冒险,文笔的雕琢程度让人惊叹。它不像传统励志书籍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哲思的碎片和隐喻的闪光点。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句子,才能完全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这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吧。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多维度的,从个体心理的幽微处,延伸到社会结构的宏大背景。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画面感传递出来。我特别喜欢那种略带疏离感却又饱含人文关怀的笔调,它既保持了思想的纯粹性,又不失温度。对于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和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灵魂深处的碰撞,读完之后感觉自己被彻底地洗涤了一遍。它不是那种简单地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的鸡汤,而是用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去解构我们对“命运”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作者的文字像手术刀一样精准,直指人心最隐秘的恐惧和渴望。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个体能动性与环境限制之间的张力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的辩证思考。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将一切不如意归咎于外在的“命运”,但这本书却强迫我们直面自己内心的选择和责任。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反而提供了一种更真实的力量——接受不完美,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的可能性。这种真实感让人感到既沉重又振奋,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读完后,我不再那么轻易地去抱怨生活,而是开始更积极地审视自己每一个微小的决定,因为它确实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无法改变的轨迹,其实潜藏着无数可以重新选择的岔路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的章节堆砌,而更像是一座层层深入的迷宫。每一次阅读,都像是重新走过一条布满陷阱和惊喜的道路。我最欣赏它在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平衡感,它既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又没有完全脱离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很多理论性的阐述,都被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人生片段的剖析之中,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我仿佛能听到作者的声音,既是严厉的导师,也是亲密的倾听者。它对“宿命论”的批判是系统性的,从文化、教育到个体潜意识层面层层剥开。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很多长期困扰我的选择性困难都有了新的理解,这得益于作者提供的那些强大的分析工具和全新的思维框架。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且每次都会带来不同收获的书籍。

评分

说实话,初读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穿越一片迷雾。它的逻辑构建非常严密,但又处处充满着对既有观念的颠覆。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成功”和“失败”定义的重新界定。在充斥着快速致富神话的时代,这本书反而倡导一种缓慢、内生的成长。它不鼓吹激进的变革,而是提倡在既定的现实框架内,通过心性的修炼和微观的调整来逐步塑造自己的航向。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论述,让人感到它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基于对生命本质深刻洞察的忠告。我感觉作者对人性的弱点有着近乎残酷的坦诚,但这种坦诚最终导向的是一种真正的赋能。它没有许诺虚假的乌托邦,而是教会我如何在泥泞中保持优雅,这比任何空洞的乐观主义都要来得实在和持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