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之美(4):聖經舊約先知文體的選讀賞析

聖經之美(4):聖經舊約先知文體的選讀賞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同
图书标签:
  • 圣经
  • 旧约
  • 先知书
  • 文学分析
  • 赏析
  • 宗教
  • 神学
  • 希伯来文学
  • 文本研究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的寫作目的:
  向廣大讀者提供一種閱讀聖經先知文體(文學)的方法(信仰的方法)。

  本書的出版期待:
  1. 使讀者對先知文體有整全的認識,了解每卷書相關的內容,包括先知所處的歷史時代、發生的大事、先知的信息、地理以及文化處境等。
  2. 幫助讀者在先知書的學習中,認識並經歷上帝是超越時空的掌權者。同時,用神聖的生活方式來回應上帝不變的信息。
  3. 幫助讀者用心體會先知書是一座連接舊約和新約的橋梁,使舊約和新約的啟示一貫性。
  4. 幫助讀者明白上帝的旨意和不受人為因素的影響,以至於在面對各種挑戰時,可以忠心不渝、剛強勇敢,成為時代的得勝者。

本書特色

  1. 簡潔易懂且發人深省,可增加研經者的興趣,成為研讀聖經的幫助。
  2. 有助於讀者明白並實踐聖經真理。
  3. 裝幀與排版極富特點且高顏值,透過視覺藝術體現真實,在聖經真理的美麗中活出美麗。

專業推薦

  1. 「如果您已有一段時間未重讀先知書,此書將大大幫助您重新認識他們。」——周學信博士/中華福音神學院基督教神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2. 「《聖經之美(4)》充分溝通先知古老的言說, 並現代人所需的靈性智慧;周牧師做到了一點都不容易的工作。」——陳季讓博士/中華福音神學院講道學兼任老師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避开了《聖經之美(4):聖經舊約先知文體的選讀賞析》的具体内容。 --- 图书简介: 探寻古典智慧的现代回响 书名:《历史的迷宫:古希腊城邦的兴衰与思想遗产》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古希腊文明核心——城邦(Polis)兴衰历程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关注亚历山大东征或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硝烟,而是着眼于雅典民主的诞生、斯巴达寡头的运作、以及爱琴海贸易网络如何重塑了地中海东岸的社会结构。作者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结合考古发现与哲学思辨,力图还原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深刻思想的古典世界。 核心章节与侧重点: 第一部分:城邦的起源与多元形态 本部分追溯了迈锡尼文明衰落后,希腊世界如何从“黑暗时代”中走出,逐步确立起城邦这一独特的政治实体。重点探讨了城邦的地理制约性(如山脉、海洋对地方自治的影响),以及不同城邦在政治制度上的根本差异。例如,雅典的“民主实验”——公民大会的运作机制、抽签选举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以及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对黑劳士(Helots)的依赖与“极简主义”公民生活的哲学基础。这一部分强调,城邦并非铁板一块的同质结构,而是一个充满政治张力的多元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与智识的爆发 聚焦于公元前五世纪,尤其是雅典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希腊艺术、建筑和戏剧的巅峰,更是西方理性思想的摇篮。本书将详细考察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如何植根于城邦的政治生活和辩论传统之中。作者分析了戏剧悲剧(如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如何成为城邦公民进行道德反思和集体疗愈的公共空间。同时,对“智者学派”的批判性回顾,揭示了早期相对主义思潮与城邦道德权威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三部分:冲突、衰落与霸权的更迭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导致希腊城邦体系最终瓦解的内部结构性矛盾。伯罗奔尼撒战争被视为城邦内部扩张欲望与互信缺失的必然结果。战争不仅摧毁了雅典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动摇了城邦公民身份认同的根基。随后,马其顿势力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对城邦政治僵化的一种外部反应。本书探讨了腓力二世如何利用城邦间的积怨,将希腊世界整合入一个更宏大的帝国框架中,并分析了这种整合对古典城邦精神的消解过程。 第四部分:古典遗产的流传与当代意义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审视古希腊的政治理论、伦理实践以及艺术审美如何穿越罗马时代,影响了后世的西方文明。从文艺复兴时期对共和理想的再发现,到启蒙运动对自然法和公民权利的探讨,古典城邦的经验教训依然清晰可见。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思考,在一个全球化、超国家组织日益强大的现代社会,城邦时期对“地方自治”、“公民参与”和“精英责任”的思辨,仍具有何种持久的启发价值。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结合政治学、哲学、考古学和艺术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拒绝简化: 避免将古希腊浪漫化或过度神化,着重展现其内部的阶级斗争、性别不平等和奴隶制度等复杂面向。 地图与图表丰富: 配备了详细的城邦军事调动图、贸易路线图以及政治制度对比图表,以增强对复杂历史地理的理解。 --- 图书简介: 解构数字时代的认知图景 书名:《算法的幽灵:信息茧房、注意力经济与后真相世界的思维训练》 内容概述: 在信息爆炸与个性化推荐成为主流的今天,人类的认知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编程或人工智能技术的入门指南,而是一部深入探讨当代信息生态如何影响个体心智、社会共识以及民主实践的批判性分析著作。作者以社会学、心理学和媒体传播学的交叉视角,揭示了“算法”如何超越工具属性,成为塑造我们世界观的隐形力量。 核心议题探讨: 第一章:注意力即货币:注意力经济学的底层逻辑 本章详细剖析了互联网平台如何设计产品界面和激励机制,以最大化用户的停留时间。内容涵盖了“滚动机制”(Infinite Scroll)、即时满足的通知系统,以及它们如何激活大脑的奖励回路,导致“持续性部分增强”(Variable Ratio Reinforcement)的成瘾效应。我们将探讨“注意力稀缺”如何成为新的社会资本,以及这种经济模式对深度阅读和复杂思维能力的侵蚀。 第二章:过滤气泡与认知同温层 “信息茧房”的概念在这里被细致解剖。本书区分了“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和“回音室”(Echo Chamber)的异同,并探讨了推荐算法(如协同过滤)如何基于用户过往偏好,系统性地排除异质信息。重点分析了这种封闭性对政治极化和社会分裂的影响——当个体只接触到验证自身观点的证据时,如何削弱了进行理性辩论和跨群体理解的能力。 第三章:后真相时代的真相危机:情感驱动的信息传播 本章关注情绪化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的超速传播机制。研究表明,激烈的负面情绪(如愤怒、恐惧)比中性信息更能有效地触发分享行为。作者结合认知偏差理论(如确认偏误、可得性启发法),阐释了虚假信息和阴谋论是如何成功地“劫持”了人类的直觉判断系统,以及“后真相”现象的深层社会心理根源。 第四章:算法的伦理困境与决策透明度 本书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信贷审批、招聘筛选和司法量刑等关键领域中的应用。核心在于揭示数据偏见(Data Bias)如何通过算法被放大和固化,导致系统性的歧视。我们审视了“黑箱问题”(Black Box Problem)的紧迫性,即当决策过程不透明时,问责制如何失效,以及社会对“机器的权威”应持有的审慎态度。 第五章:重建心智疆域:批判性数字素养的培养 在揭示问题的同时,本书也提供了应对策略。本章强调,对抗算法影响并非要求“断网”,而是要培养一种“元认知”能力——即对自身信息摄入过程的觉察。这包括学习识别情绪触发点、主动寻求观点冲突、理解推荐机制的工作原理,以及重新建立重视“缓慢信息”(Slow Information,如书籍、长文)的阅读习惯。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实用的“认知防御”工具箱,以在高度数字化的环境中保持心智的独立性与清晰度。 读者对象: 对信息传播学、当代社会思潮、认知心理学以及数字伦理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 图书简介: 东方古典园林的意境与哲学 书名:《移步换景:宋代文人园林的审美构成与空间叙事》 内容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宋代文人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歌”和“流动的山水”。本书旨在超越对园林景观的简单罗列与描述,深入挖掘宋代士大夫群体在营建和游赏园林时所寄托的哲学思想、审美理想和文化情怀。这是一次对中国空间艺术中“主观性”与“自然性”如何完美融合的深度考察。 聚焦的审美维度: 一、 “意”高于“形”的构造原则: 宋代园林的核心特征是模仿自然山水,但其目的并非单纯的复制,而是“寓情于景”。本书详细分析了“理学”思想(如“格物致知”)对园林布局的影响,探讨了文人如何通过对假山、水体、植物的精妙选择与布置,实现“小中见大”、“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手法。例如,如何利用竹影、月光、雨声等“声光”元素,来构建非视觉的、体验性的空间层次。 二、 空间叙事与时间感知: 园林被视为一种引导体验的叙事装置。本书阐释了“移步换景”的动态美学原理。通过分析亭、廊、轩、榭等建筑元素在空间序列中的组织方式,揭示了设计者如何控制游览者的视线,引导其在曲折的路径中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感。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时间在园林中的体现——季节的更迭、日夜的转换如何激活园林中不同的意境(如春日的新绿与秋日的萧瑟)。 三、 文学母题与园林意象的互文: 宋词、山水画与园林设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文关系。本书选取了多处著名的宋代园林实例(如苏轼的“东坡洲”构想),解析了词牌、典故、以及画中构图如何直接转化为园林的造景元素。重点分析了“清幽”、“淡泊”、“雅集”等文人情怀如何通过具体的景观(如竹径通幽、一池静水)得以物化和表达。 四、 园林与士人精神的栖居: 宋代士大夫在政治动荡中,常以退居园林作为精神的庇护所。本书认为,园林是他们实现“在野与在朝”精神平衡的试验场。园林不仅是休闲之所,更是艺术创作、学术辩论和道德修养的场所。通过对园林题咏和文集记载的分析,展现了园林如何成为士人构建自我身份认同、抵抗世俗喧嚣的文化空间。 本书价值: 本书为建筑史、艺术史和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同时也向普通读者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超越装饰层面的深刻文化意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同


  2000年1月~2001年12月:亞洲神學院(新加坡)聖經文學碩士(M.A.)
  2002年9月~2004年10月:北京大學哲學系基督教方向研究生課程結業
  2007年1月~2012年6月:中華福音神學院(台北)教牧博士(D.Min.)

图书目录

周序/005
陳序/007
作者序/011
致謝/017

先知書總論 Introduction

以賽亞書導論/43
01 回應時代的呼召/49
02 耶穌是人類的希望,是我們的主/63
03 上帝在歷史中掌權,眷顧我們一生到永遠/77

耶利米書導論/93
04 不辱使命/101

耶利米哀歌導論/117
05 有盼望的未來/123

以西結書導論/135
06 作時代的守望者/141

但以理書導論/157
07 敏銳時代,勇敢見證/165

俄巴底亞書導論/183
08 謹慎腳步,步步為營(贏)/189

約拿書導論/205
09 活在上帝心意中/211

哈巴谷書導論/229
10 紛亂世上可安居/235

哈該書導論/255
11 為誰辛苦為誰忙/261
12 祝福從今日起/275

作者書法欣賞 Calligraphy/292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04911
  • 叢書系列:聖經之美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6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如果您已有一段時間未重讀先知書,此書將大大幫助您重新認識他們。周牧師與先知們相識甚久,這本書是您與先知們重拾故交的好地方。《聖經之美4》是一座橋梁,它將預言信息的現實與我們世俗世界的現實聯繫起來,向讀者發出與先知同行的邀請。周牧師不僅以學者和教師的身分執筆,更是以長期走在狹窄先知道路上,並與上帝同行的基督門徒身分寫著此書。

周學信博士
中華福音神學院基督教神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聖經之美4》一如周同牧師一系列的著作,既不是大部頭的注釋書,也不逐章逐節的解釋經文。他本於聖經文學的特性,自己承擔解析文本(Context)的艱鉅,在反覆思想斟酌中,釀造使會眾心領神會的信息。先知書的信息在周牧師的殫心竭力之下,既不是和會眾無關的陳年往事,也不是搆不上人生現場的抽象哲理。在經文和信息間的語彙、悠遊自若地切換,有一種學者的厚實,兼具鄰家大叔的趣味。《聖經之美4》充分溝通先知古老的言說, 並現代人所需的靈性智慧;周牧師做到了一點都不容易的工作。

陳季讓博士
中華福音神學院講道學兼任老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透露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内页的留白设计极佳,给予眼睛足够的休息空间,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舒适性考量。我注意到书中的插图或图表的运用非常得当,它们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作为理解复杂概念的视觉辅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每一个章节的论证,但从目录的编排来看,其体系性令人印象深刻,显示出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这本书似乎预设了一个非常友好的读者群体,它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细节的苛求,也能引导普通爱好者逐步深入,展现出一种大家风范的包容性。它绝对值得被郑重对待,并被反复阅读。

评分

我对那些能将历史文献赋予新生命力的作品怀有特殊的敬意。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就是“深度挖掘”。它没有停留在表面概念的罗列,而是深入到文本肌理之中,似乎在试图还原那些古老声音的原始语境和情感张力。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阐释中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精准的笔法,既不失人文关怀,又能保持必要的客观距离。这种如同考古学家般细致入微的解读,让人对文本背后的世界观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好奇。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激发了一种反思的欲望——促使读者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根基。这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我偶然在一家独立书店里发现了这本书,当时是被它名字中透出的那种深邃感所吸引。**聖經之美**,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探索的欲望。虽然我平日里接触这类学术性较强的书籍不多,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距处理得非常舒服,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常见的压迫感。试读了几页,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到位,语言流畅而富有张力,即使是严肃的主题,也能被描绘得引人入胜。这种平衡的艺术,着实不易。我感觉到,作者在努力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古代的智慧与现代读者的理解,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那些深奥的教诲。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将“高冷”的学术内容,转化为可亲近的文化体验。

评分

收到书后,我立刻被它散发出来的那股油墨的清香迷住了,那是一种老派印刷特有的、令人安心的味道。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选题的精炼阐述,寥寥数语,便道尽了研究的缘起和抱负,显示出极强的学术自信。我注意到书中对引文的处理非常规范且考究,注释详尽,这对于深度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确信这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著作。虽然我尚未完全消化全部内容,但从其结构布局上就能看出,作者对整体脉络的把控是极其清晰的,逻辑链条环环相扣,绝非泛泛而谈。这本书仿佛邀请你进入一个精心构建的思想迷宫,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让人充满探索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引人注目了,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喜欢那种装帧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充满了对知识的敬意。书脊上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既能凸显出主题的庄重,又不失阅读的亲和力。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能感受到一种翻阅经典文献的仪式感。虽然内容本身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是这份外在的精美,就已经让人对作者的用心程度有了极高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特别欣赏那种对细节的打磨,从纸张的选择到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出一种对读者体验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那些注重书籍品质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