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轉型

淨零轉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仁作
图书标签:
  • 淨零
  • 碳中和
  • 可持续发展
  • 能源转型
  • 气候变化
  • 绿色经济
  • ESG
  • 企业责任
  • 环境政策
  • 科技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內容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淨零轉型的概念,包括全球趨勢、政府規範、策略商機、財務永續、企業責任等,與ESG議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和實現過程。更進一步囊括七個企業的淨零碳排實作個案,分享各企業的困境、解決方案和轉型過程。在多數面臨永續思維差異與缺乏策略資源的情境下,提供讀者系統性的知識,並搭配實際個案,加速了解淨零轉型的必要性與挑戰。  

本書特色

  本書在多數面臨永續思維差異與缺乏策略資源的情境下,提供讀者系統性的知識,並搭配實際個案,加速了解淨零轉型的必要性與挑戰。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书名: --- 《星辰的回响:宇宙深空探索的百年史诗》 图书简介 《星辰的回响》并非一部单纯的科学教科书,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探索宇宙的史诗画卷。本书深入剖析了自20世纪初望远镜技术革命以来,人类如何从地球的摇篮仰望星空,逐步迈向浩瀚宇宙的历程。它不仅梳理了天文学、物理学、工程学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更着重描绘了驱动这一切背后的探索精神、政治博弈以及无数科学家的不朽贡献。 本书的叙事结构清晰而富有层次感。第一部分“初窥奥秘”追溯了早期射电天文学的兴起,重点介绍了卡尔·萨根等先驱如何激发公众对宇宙的好奇心。我们将看到,在冷战的背景下,航天竞赛如何成为科技发展的强大催化剂,促使人类首次将目光投向近地轨道。 第二部分“行星际的足迹”详细记录了20世纪中后期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行星际任务。从“水手号”对金星和火星的首次近距离接触,到“旅行者号”飞船携带人类的问候飞向太阳系边缘,每一次成功发射、每一次数据回传,都伴随着巨大的技术挑战和风险。作者以生动的笔触还原了任务控制中心里紧张的时刻,以及科学家们解读第一批行星表面图像时的震撼与狂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火星探测任务的演进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早期的轨道侦察到“勇气号”、“机遇号”的长期漫游,再到“好奇号”和“毅力号”对生命迹象的精准搜寻,描绘了一幅由机器人绘制的红色星球地质图景。 第三部分“望远镜的进化:看穿时空”聚焦于空间望远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哈勃空间望远镜的部署及其后续的维修任务,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年龄、膨胀速度和星系演化的认知。本书详细阐述了诸如引力透镜效应、暗物质观测等复杂概念,并探讨了“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如何利用红外线技术深入宇宙的“黑暗时代”,捕捉宇宙大爆炸后不久形成的首批星系的光芒。这些技术层面的突破,使得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审视遥远的时空,重新定义了“已知宇宙”的边界。 第四部分“太阳系之外的搜寻”则将焦点转向了系外行星的发现和对外星智慧生命的探索。从开普勒任务对数千颗潜在宜居行星的识别,到“TESS”任务的持续巡天,本书解释了凌日法、多普勒频移法等主要搜寻技术的原理,并对“超级地球”和“类地行星”的物理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对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长期工作及其面临的哲学困境,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视角。它不仅仅是技术回顾,更是一部关于哲学思考和未来展望的著作。作者穿插了大量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探讨了诸如“费米悖论”的各种解释,以及人类在未来几百年内可能面临的星际旅行挑战。它激励读者思考,当我们真正发现宇宙中的“他者”时,对人类社会和文明将产生何种冲击。 最终,《星辰的回响》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细腻的知识框架,它使深奥的物理学和天文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同时又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对宇宙怀有好奇心的人阅读的书籍,它提醒我们,人类的求知欲是推动文明前进的最强劲引擎。 --- 《全球气候治理的范式转换:从京都到巴黎的路径与博弈》 图书简介 《全球气候治理的范式转换》是一部深刻剖析近三十年来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复杂政治经济学著作。本书旨在超越新闻标题和简化的政治口号,深入探究塑造当代气候政策的关键驱动力、结构性障碍以及治理模式的演变过程。 本书的结构围绕“范式转换”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即国际社会如何从早期的“自愿性承诺”模式,逐步转向“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框架。作者认为,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的线性进步,而是充满了妥协、倒退与创新性合作的曲折路径。 第一部分:机制的建立与早期困境。本部分详细回顾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诞生及其早期议定书,特别是《京都议定书》的签署、生效和最终的执行困境。书中不仅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历史责任”问题上的分歧,还探讨了碳排放交易机制(ETS)在不同区域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案例。重点章节分析了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对全球信心的打击,以及国际谈判机制在多边主义受挫时如何寻求替代性的区域合作。 第二部分:科学与经济的交织。气候变化的科学共识如何逐步形成,以及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在推动政策制定中的核心作用,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同时,本书也对经济学模型进行了批判性审视,探讨了“绿色经济转型”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作者深入比较了碳税、补贴、技术标准等多种政策工具的效率,并剖析了化石燃料产业集团在阻碍或推动变革中所扮演的游说角色。这部分内容强调了气候治理的复杂性,它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第三部分:巴黎协定与“自下而上”的崛起。本书认为《巴黎协定》标志着治理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它摒弃了《京都议定书》中自上而下的、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减排目标,转而采用国家自主贡献(NDCs)的“循环”模式。作者详尽分析了NDCs的特点——灵活性、透明度报告机制(MRV)以及“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机制的设计初衷。书中探讨了这一模式如何有效吸纳了非国家行为体(如城市、企业、金融机构)的力量,构建起一个更加多元、更具韧性的治理网络。 第四部分:公平、正义与适应的挑战。气候治理远不止于减排。本书的后半部分集中讨论了“损失与损害”(Loss and Damage)的议题,以及气候融资的履行情况。对于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国家而言,适应(Adaptation)与减缓(Mitigation)同等重要。本书考察了绿色气候基金(GCF)的运作效率,并讨论了气候移民和水资源短缺等跨国界的人道主义挑战。公平性不再是边缘话题,而是驱动未来治理升级的核心议题。 结论:展望韧性治理的未来。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严峻现实:目前的减排力度仍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的1.5°C温控目标。作者提出,未来的治理范式需要更加关注技术的快速部署(如碳捕集与封存、先进核能)以及金融系统的深度绿色转型。它强调,气候治理的成功将取决于各国能否在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保持并强化必要的国际协作共识。 《全球气候治理的范式转换》以其详实的案例分析和深刻的理论洞察,为政策制定者、学者以及所有关心地球未来的人们,提供了一份全面而富有洞察力的路线图。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仁作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系與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所,服務於國內外上市櫃公司中高階主管。

林春成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兼任管理學院副院長、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講座教授、台灣作業研究學會理事長、中國工業工程學會理事、演算法與計算理論學會理事。

陳坤宏

  國立清華大學電子所碩士。現為天泰能源集團暨睿禾控股集團董事長、太陽光電產業協會(TPVIA)理事、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臺灣委員會理事,及臺灣再生能源憑證產業發展與推廣協會常務理事。

陳泳睿

  臺灣大學EMBA碩士。現職為新呈工業總經理兼先進光電獨立董事、至德科技創辦人。

郭國泰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管理科學系主任/教授。

張家齊

  美國普渡大學消費者行為博士。現職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兼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及EMBA執行長,並同時擔任正基科技公司董事。

張清標

  正隆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擁有中興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以及交通大學EMBA管理碩士學位。

黃宜侯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教授兼主任,並兼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黃怡穎

  英國倫敦大學經濟與統計學系學士學位和國際管理學碩士學位。現職為台中精機總經理室協理。

黃淑儀

  今時科技、舞雲智網共同創辦人,中央光電所畢業。

黃銘文

  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學、碩士。現任濾能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董事長。

趙永潔

  美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商學管理碩士。現職為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發展部會計師、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執行董事、台北市會計師公會第一屆永續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鍾惠民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博士。現職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暨資財系教授,王道經營管理研究中心(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 research center)主任,證券市場發展季刊主編與公司治理國際期刊(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SSCI) 主編。

蘇信寧

  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機械材料與航太工程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現職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兼任管理學院AACSB執行長、後EMBA執行長與王道經營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編簡介

陳來助


  學歷
  2005年 美國亞利桑那州Thunderbird學院 EMBA
  1992年 國立清華大學化工系博士

  經歷
  友達總經理暨執行長 (2007-2011)
  友達太陽能事業群總經理 (2010-2012)
  微熱山丘執行長 (2013-2015)
  AAMA 創業導師 (2013-迄今)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協會 院士 (第15 屆, 2014)
  時代基金會新農業大賞評審 (2013-2015)
  經濟部中小企業總處產業升級業界導師 (2017-2019)
  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7-2020)
  國發天使基金委員(2017-2019)
  國發基金產創計劃共同主持人 (2017-2019)
  二代大學校長 (2018-2019)

  現職
  天來創新集團、勤友光電董事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兼任教授、靜宜大學校務顧問
  AAMA 台北創業搖籃創業導師、中華大學講座敎授
  智慧城市研究院榮譽院長、長榮大學香草學院榮譽院長
  臺灣數位企業總會 榮譽理事長

  著作
  國際論文期刊約50篇、臺灣專利約30件、美國專利約40件

  重要事蹟
  2015年 第十五屆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
  2010年 第十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 中國自主創新風雲人物獎
  2008年 獲得平面顯示器元件獎之「傑出人士貢獻獎」
  2008年 獲頒清華大學傑出校友
  2008年 獲頒清華大學工學院傑出校友
  2006年 獲頒大同大學傑出校友
  2005年 Incorporating Outstanding Scientists of the 21st Century Award (2005)
  2000年 Outstanding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 Award-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re(2000年)
  2000年 Who is who in the world Award(2000)
  1999年 全國青年獎章—— 博學類
  1998年 工研院傑出研究獎
  1997年 中國時報青年百傑獎—— 工業類   

黃仕斌

  學歷
  日本早稻田大學博士

  經歷
  科技管理學刊(TSSCI)總編輯
  國立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副主任
  國立交通大學企業管理學程(Global MBA) 主任
  國立交通大學創業創新學程主任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國際辦公室主任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國際辦公室主任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現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技醫療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BioMed EMBA)執行長
  科技管理學刊(TSSCI)總編輯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 周志宏(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永續長)
推薦序二 / 蒲樹盛(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 總經理)
主編序
主編簡介
作者簡介

第1 章 淨零概況簡介
第一節 淨零相關議題
一、溫室氣體之形成與定義
二、淨零的重要性與影響
三、企業淨零之路
第二節 全球淨零之目標、倡議與行動
一、COP 26
二、臺灣
三、美國
四、歐盟
五、其他國家
第三節 政府立法草案與規範
一、臺灣
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
三、環境保護署(簡稱環保署)
四、美國 SEC Enhance and standardize climate-related disclosures
五、歐盟 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第四節 國際申報與登錄框架
一、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二、PRI(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三、TCFD(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四、SASB(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五、CDP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第五節 永續評鑑之計算與檢驗方法
一、DJSI(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ices)
二、S & P ESG index
第六節 節能減碳相關之國際標準與規範
一、ISO 50001 能源管理系統
二、ISO 14064 溫室氣體排放盤查
三、ISO 14067 產品碳足跡標準
四、PAS 2060
第七節 永續承諾
一、SBTi(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二、RE100
三、EP100
四、EV100
第八節 企業面對淨零的風險與機會
一、碳相關名詞解釋
二、市場風險與機會
三、法規風險與機會
四、技術風險與機會
五、資金風險與機會
第九節 小結
FAQ
參考資料

第2章 企業淨零策略思維
第一節 氣候科技相關產業
一、何謂氣候科技
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源
三、氣候科技涵蓋範圍
四、氣候科技吸引了可觀的資金投入
五、企業需善用並考慮投入發展氣候科技
第二節 企業淨零相關觀念與標準
一、能源管理、溫室氣體盤查、碳足跡
二、淨零(net zero)與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第三節 讓淨零成為競爭優勢
一、關注氣候科技的發展,積極掌握相關商機
二、培養節能減碳能力
三、調整組織設計
四、明確訂定排碳與ESG相關績效指標
第四節 小結
參考資料

第3章 永續會計與碳揭露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氣候變遷與企業責任
第三節 非財務永續資訊的揭露
一、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準則
二、SASB(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準則
三、TCFD(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四、IFRS和SEC氣候相關揭露要求
第四節 環境負債之會計概念
第五節 結語
FAQ

第4-1章 標竿企業個案:正隆公司
一、零碳轉型國際、企業趨勢、臺灣趨勢
二、公司簡介
三、氣候治理成就
四、正隆永續六大策略
(一)策略一:推動S.M.A.R.T.低碳智紙,打造多贏循環商模
(二)策略二:布建海內外循環據點,轉型為亞洲低碳綠能新紙業
(三)策略三:以四大科學減碳路徑,邁向2050碳中和願景
(四)策略四:專注3R原則,開發多元低碳商品和服務,助力社會脫碳
(五)策略五:積極扶植供應鏈轉型,以產業量能打造永續生態系
(六)策略六:多元管道實踐良善循環
FAQ
參考資料

第4-2章 標竿企業個案:台中精機
一、個案公司背景說明
二、國際認證是:ISO 9001、ISO 45001、ISO 50001、ISO 14001、ISO 14064 導入中:ISO 14067
三、減碳動機、標準與規範
四、減碳目標、時程與路徑
五、淨零策略與作為
六、目前的減碳成果
七、淨零機會與風險

第4-3章 淨零與數位雙軸轉型企業個案:新呈工業
一、個案公司背景說明
二、新呈工業供應鏈
(一)公司三大時期
(二)減碳動機、標準與規範
(三)減碳目標、時程與路徑
(四)參與減碳之組織架構
(五)ISO 50001導入流程
三、目前的減碳成果
四、淨零機會與風險

第4-4章 淨零賦能企業個案:展綠科技公司
一、展綠介紹
二、展綠之平台介紹
(一)客戶案例
(二)展綠雲端平台與感測器連接
(三)平台分析
三、節能減碳PDCA
四、客戶的分群
IoT啟動淨零碳排
五、實例介紹(一)
(一)實例1:遠端監測能耗與過熱情況
(二)實例2:能耗超標
(三)實例3:空壓機出風口溫度監測
(四)實例4:燒結爐數據異常
(五)實例5:馬達老化
六、實例介紹(二)
(一)實例1:臺灣最大的工具機廠──契約容量超約
(二)實例2:臺灣知名加盟餐廳店──契約容量超約
(三)實例3:世界級運動場鋪地材製造工廠──異常設備的管理、保養與維護
(四)實例4:國內老牌電線電纜子公司
(五)實例5:國際知名開關大廠
(六)實例6:台科大改善前後數據比對
七、結論
(一)展綠的導入方案
(二)計算碳足跡的目的
(三)碳盤查能耗盤查優先的對象
  FAQ

第4-5章 淨零賦能企業個案:今時科技公司
一、今時介紹
二、全球能源趨勢
(一)天然能源產銷
(二)其他能源建置
三、電力及能源的消耗
(一)電力消耗分佈
(二)能源消耗分佈
(三)臺灣各類發購電量及電力排碳係數
(四)國際電力排碳係數
四、節電的實際應用與資料分析
(一)能源管理的落實
(二)臺灣發電端的供需配給
(三)電費單內的用電細節
五、零碳轉型的相關趨勢及措施
(一)ESG轉型的新趨勢
(二)企業零碳轉型的關鍵步驟──碳定價
六、能源效率提升實例
(一)實例1:商辦大樓
(二)實例2:傳產集塵設備  
(三)實例3:傳產製油
七、節能建置經費的來源
八、結論
FAQ
參考資料

第4-6章 淨零賦能企業個案:天泰能源公司
一、臺灣的發電系統
(一)電力系統架構
(二)主要發電種類
(三)發電原理
二、能源及電力的供需概況
(一)能源的供電結構
(二)電力及能源需求
(三)公用事業電價波動
三、電力的調度
(一)電力供應及調度
(二)火力電廠調度原則
四、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現況
(一)溫室氣體排放係數
(二)臺灣各部門用電佔比
(三)臺灣溫室氣體排放趨勢
(四)我國各部門溫室起體排放量
五、能源轉型的各個層面
(一)能源轉型之政策
(二)能源轉型之法規:強制義務建立基本需求
(三)金融產業:鼓勵結合前瞻活動
(四)市場:用戶端使用綠電的訴求
六、電證合一的應用
(一)再生能源交易市場架構
(二)再生能源憑證與碳權的差異
(三)用電大戶條款相關措施
七、綠電轉供實例
(一)實例1:聯亞光電
(二)實例2:臺中大甲野寶
(三)實例3:台灣萊雅
(四)實例4:國泰金控
八、綠電交易資格的取得與挑戰
(一)發電端的交易資格
(二)綠電交易量及價格
(三)小結
九、綠電長期發展實例
(一)中長期發展方向:協助用戶提高綠電滲透率
(二)實例1: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
(三)實例2:區域能源整合
(四)故事分享
十、結論
FAQ

第4-7章 淨零賦能企業個案:濾能公司
一、緣起
(一)經濟與環境可否兼得?
(二)反觀工業發展下的臺灣
(三)拉開濾能序幕
(四)永懷初心:Go Clean, Think Green
(五)企業、客戶、環境,共創三贏
二、循環經濟,走向永續
FAQ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113290
  • 叢書系列:永續發展
  • 規格:平裝 / 372頁 / 17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周志宏(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永續長)


  每年年底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為全球氣候政策確立重要目標和方向,台達自2007 年起投入COP 至今,持續參與大會,以智庫的角色將國際最新的氣候相關政策及法規提供國人參考,同時也將台達的減碳作為及實際成效與全球分享,期望能發揮影響力,接軌全球淨零趨勢。

  台達參與COP 大會多年,在政策面,除了於COP 官方談判區與國際智庫及政策決策者交流,會後亦透過研究、建言及教育訓練等方式,擴大政策影響;在社會面,則藉由媒體以及基金會的氣候沙龍活動,傳達COP 談判結論和最新趨勢,幫助大眾建立淨零意識;在產業面,邀請產業夥伴及各大企業永續部門同仁成為氣候沙龍的主要閱聽眾,也進一步帶動供應鏈接軌國際;在公司面,2015年的COP 21 更是台達訂定永續策略的轉捩點,同年簽署We Mean Business,之後積極響應國際倡議,包括企業自主減碳SBT、電動車倡議EV 100、再生電力倡議RE 100,到近期訂定淨零科學減碳目標(Net-zero Science-based Target),從自身做起,致力減碳達成全球升溫不超過1.5oC 的目標。

  臺灣訂定2050 淨零排放路徑以及重要策略方針,各界須特別留意建築、運輸、工業和電力四大部門的相關指標,呼應並協力國家邁向淨零的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等十二項關鍵策略,以具體行動實現淨零願景。面對國際間收取碳費的趨勢,臺灣可借鏡歐盟「Fit for 55 Package」( 降低55% 溫室氣體排放套案)將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碳稅收入運用於歐盟發展及成員國減碳的作法,做為臺灣收取碳費的參考框架,以促進整體發展及減碳的正向循環;企業則應積極投入內部碳定價,以內部碳費來幫助開發未來新興的氣候科技,並更進一步接軌國際倡議,達成共好,未來在迎接範疇三的挑戰及目標,大型企業更需妥善運用碳費,配合相關政策,做好產業的氣候轉型。

  本書對於淨零相關的重要歷史演進、國際倡議和名詞解釋等做了完整且深入淺出的介紹與解讀,涵蓋面向廣泛,兼顧產、學、研不同角度的看法並加以整合,對於企業無論面對國際評比、碳盤查、ESG 健檢或報告書撰寫,都深具參考價值,相信可更進一步促進讀者接軌國際倡議,創造永續新商機。
 
推薦序二

蒲樹盛(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 總經理)


  敬愛的讀者們:

  如果我們不能解決問題,則問題將解決我們!當今全球最大的風險,非ESG 議題莫屬!

  非常榮幸向您推薦這本理論與實務兼具的《淨零轉型》。這本專書非常深入淺出地探討了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議題,包括全球淨零趨勢、淨零策略、永續金融,及豐富的標竿個案實務分享,是進入ESG 領域非常有幫助的一本專書。

  從現在開始到2050年,淨零轉型勢在必行。企業組織若不從現在開始進行規劃,將很有可能在全球減碳賽局中,被超越甚至於淘汰。

  臺灣多屬中小企業,在淨零碳排的議題及現況中,呈現以下問題:

  • 企業永續思維差異大,前段班企業(約10%)發展積極,極具國際競爭力。反之,約70% 中小企業雖有擔心,但未見具體行動。
  • 普遍缺乏永續策略,僅以法遵及客戶要求為主,以拖待變。
  • 缺乏資源規劃,未建立永續推動組織或專人,導致進展緩慢或無從下手。
  • 將減碳視為成本,而非機會,缺乏對永續的前瞻性。
  • 臺灣的「電力排碳係數」高於多數先進國家,導致企業減碳壓力大。未來,碳成本將導致不利的國際報價與競爭,形成另一種無法降低的成本。

  這本書涵蓋了ESG 的各個面向,特別是結合了大量的專業教授及業界師資,提供了前述問題的解決方案,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對ESG 這一主題的深入探討和系統性介紹,不僅對企業具有參考價值,對廣大學生及民眾也具有啟發作用。

  最後,我要向書中的作者表示敬意,他們的深入研究和對ESG 的熱情,內容清晰易懂,讓這本書成為一本非常出色的專書。

  再次向您推薦這本《淨零轉型》,絕對會對您有所啟發和幫助!

主編序
 
  淨零碳排是指企業在其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等同於其減少或消除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換言之,企業的碳排放總量可以達到零或接近零的狀態。淨零碳排的目的是減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日益嚴重,到目前為止,國際上已有124個國家宣布其到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的承諾,臺灣也身列其中。2022 年3 月,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臺灣2050 淨零排放路徑》,期望藉由「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之四項轉型戰略,配合「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項治理方針,以實踐2050 年的淨零轉型目標。國際化企業在全球各組織與政府宣布在2050 達到淨零排放後,勢必將為了淨零轉型面臨許多經營風險與機會,臺灣的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許多業主皆了解淨零轉型的必要,但卻欠缺執行的能力,淨零減碳的相關法規、標準、框架與評鑑方式多元而複雜,需要一定的學習曲線,因此本書的主要內容即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EMBA「零碳轉型高階管理人才培訓班」課程為基礎匯整而成。

  本書將從實務的角度搭配六個淨零企業個案,介紹企業淨零碳排的概念、背景和實現過程。此書的前三章包括淨零碳排概況簡介,企業淨零策略思維,以及永續會計與碳揭露。希望讀者能透過前三章的內容對於淨零的概況有初步的了解,最後一個章節主要敘述企業實作個案包括:正隆公司、台中精機、新呈工業、展綠科技公司、今時科技公司、天泰能源公司及濾能公司,其中個案的主題涵蓋淨零標竿企業、淨零與數位雙軸轉型,還有淨零賦能企業個案。

  首先第一章分成兩大重點,第一部分為淨零概況的簡介,此部分分為八小節,從淨零相關議題開啟本書序幕,包括了解溫室氣體形成及其相關定義為第一節,進而明瞭淨零議題的影響及其重要性,下個階段則是濃縮到本書的主要對象——企業,面臨國際各式永續規範後,該如何研擬其淨零碳排路徑及法規,從不同碳相關名詞之解析,像是碳盤查、碳減量、碳中和……等,來對碳相關議題有初步了解。緊接著第二節,提及目前全球現有的淨零目標、倡議及行動,像是每年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簡稱COP)上討論氣候變遷之緩解措施,以及臺灣從2022 年開始緊鑼密鼓倡議企業實踐零碳轉型,以六大重點為目標的《臺灣2050 淨零排放路徑》,也有提及其他國家相關淨零政策,像是美國、歐盟、中國、印度、俄羅斯……等,第三節則是重點整理臺灣現有與零碳相關的政府立法草案及規範 以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氣候相關揭露規範的修正和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草案。之後第四節則是著重在國際申報及登錄框架,像是「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簡稱GRI) 、「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簡稱PRI)、「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簡稱TCFD)、「永續會計準則」(SASB)、碳揭露項目全球系統(CDP Global System,簡稱CDP Global)等介紹。之後第四到第七小節,涵蓋永續評鑑之計算與檢驗方法、節能減碳相關之國際標準與規範以及永續承諾如「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 SBTi)、RE 100等名詞之定義與相關內容解析,最後一小節則以企業面對淨零的風險與機會時,所必須了解的一些碳名詞定義及市場風險機會、法規風險機會、技術風險機會、資金風險機會等議題作結。

  第一章節第二大重點,則以淨零排放現況與趨勢為主線,從第一節氣候變遷以及全球暖化的衝擊以及相關的會議、公約為首,第二、三節則重申各國相關政策、及國際倡議行動與揭露框架,並以第四小節重點整理淨零排碳趨勢下所需關注的一些小議題以問答的形式呈現。

  第二章則轉以企業淨零策略思維為題,在淨零趨勢下,企業除了被動去執行相應而生的規範及轉型,主動掌握淨零造就的「氣候科技」(climate tech),由此萌生新興的產業區隔,也能提早嗅到淨零趨勢的商機並進早佈局。第一節從氣候科技之定義和涵蓋範疇為始,包含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以及氣候科技所帶來的資金投入,並以企業如何運用作結。第二節則著重企業淨零相關觀念與標準,以及各標準規範如何與企業息息相關,該從何種管理著手,而第三節則呼籲企業該如何乘淨零轉型之勢,掌握商機,不管是培養減碳能力、調整組織設計、明訂排碳與ESG 相關績效指標,並以最後小節總結此章重點。

  第三章則以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發展服務部門趙永潔會計師、管理學院副院長黃宜侯教授為主要編輯者,從會計及財務的角度探討永續會計與碳揭露的議題,主軸為「永續會計準則與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的演講,並搭配兩篇哈佛商業評論的專文。本章分成五個小節,除首節前言及末節本章小節外,中間章節首先第二節以氣候變遷與企業責任為起頭,依哈佛商業評論2021 年,由羅伯.艾克斯(Robert G. Eccles) 和約翰.馬利肯(John Mulliken) 所發表的文章:〈公司最大的負債,是「碳」?〉(Carbon Might Be Your Company's Biggest Financial Liability)解析企業經營與碳排間的關係,並以多項個案舉例,第三節則關心非財務永續資訊的揭露,如企業相關投資人或是利害關係人,以及三個揭露準則框架:GRI、SASB 和TCFD,就其面向、揭露內容、和特徵引出相關企業案例的作法及因應,第四節針對環境負債之會計概念,揭示企業碳排估計上,依賴上、中、下游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之衡量,最後一小節則以資誠會計一份問卷, 在企業與ESG 議題上做總結。

  本書第四章節分為七小節,每小章節分別探討正隆公司、台中精機、新呈工業、展綠科技公司、今時科技公司、天泰能源公司及濾能公司等公司在淨零碳排上的企業實作個案,除了有企業董事到課堂中講解分享,更舉辦多次企業參訪,讓學員能親眼見證企業在致力碳排的具體實行狀況,在每家公司個案下,針對其領域除了說明當前面臨碳排的困境、解方,以及相應的轉型、出路,有些公司更是分享身為主要實行者的經驗和心得,期待讀者們到各章節一探究竟。

  本書的完成感謝初期陽明交大科管所李雯文同學、蔡坪秘同學擔任課程助教,課後加入工工系陳貞吟同學、連倢同學進行初步課程資料整理。在經過本校管理學院多位教授們、數家個案公司合作傾力共筆與背後多次校稿的努力後,終將這些課程與參訪的精華內容編輯成冊。也謝謝在ESG 界擁有極大影響力的周志宏永續長、蒲樹盛總經理,兩位重量級人物認同本書的價值,願意擔任本書推薦人。並十分感激科管所李雯文同學、EMBA 王韻晴行政專員,他們在過去幾個月裡辛勤幫忙編碼校讀、聯繫作者與共編者繁複相互進行溝通修正,以及元華出版社對於本書實用的建議、細心的編校,皆是誕生本書的幕後推手群。最後再次感謝所有為本書付出寶貴時間和心力的人, 因為有您齊心努力,此本書才得以順利完成。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封面,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仿佛是某所顶尖大学研讨班的内部讲义,充满了严谨的逻辑推导和对既有理论的娴熟运用。作者在论述供应链重塑的章节中,对“韧性”(Resilience)一词的定义进行了极其详尽的剖析,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评估框架,涵盖了地理分散性、冗余度以及信息透明度等多个变量。这种对概念的极致拆解和理论模型的构建,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复杂系统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但是,当我试图将这些抽象的模型与现实世界的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联系起来时,我发现书中提供的“工具箱”似乎有些过于理想化了。比如,在分析关键矿产资源的战略布局时,作者的论述更多地集中在“最优配置”的静态模型上,而未能充分考虑权力博弈和国家安全考量对资源流动的动态影响。整本书的行文风格偏向于学术论文的冷峻,缺乏必要的叙事张力,使得那些本应引人深思的议题,在层层叠叠的定义和公式中变得有些晦涩难懂。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极大的毅力才能穿透那些密集的脚注和复杂的图表,才能领会作者试图传达的核心思想,而即便是专业人士,也可能会觉得这种过于追求形式完美的理论构建,在实践层面上略显空洞。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非常具有个人色彩,带着一种浓厚的、近乎哲学的思辨味道,但这种风格在处理具体案例时,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作者似乎对“数字鸿沟”的讨论情有独钟,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探讨信息获取不平等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他用了很多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述“连接”与“断裂”,试图将技术普及的问题提升到关乎人类存在的层面。然而,在实际的政策案例分析中,作者提供的具体解决方案却显得空泛无力,往往以“需要更深入的公共干预”或“必须加强社会共识”一笔带过,缺乏对具体执行层面的细节描摹。这就好比一位伟大的建筑师画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草图,却忘记了如何计算承重墙的厚度。我希望看到的是,在明确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能有更具操作性的、关于如何设计监管框架或激励机制的讨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浪漫化批判上。这种理想主义的倾向,使得这本书在实用性上大打折扣,更像是一本唤醒读者对社会不公意识的“思想启蒙读物”,而非一本指导实践的工具书。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全球化退潮”这一现象的解读,显得过于单薄和线性。书中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区域化”和“内循环”加速的时代,并将此归因于成本的上升和效率的边际递减。这种观察本身是敏锐的,但随之而来的政策建议,却让人感到一丝陈旧。作者似乎沉溺于对过去二三十年全球化红利的系统性清算,却未能为“后全球化时代”描绘出更具创新性的合作模式。尤其是在谈到知识产权的流动与保护时,观点趋于保守,更倾向于回归到以主权国家为核心的贸易保护主义思维,这与书中其他部分展现出的“前瞻性”产生了明显的割裂感。我期待看到的是对新型跨国协作模式的探索,比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任机制,或者新型的公共产品提供网络,但这些面向未来的构想在书中几乎不见踪影。读完此书,我仿佛被拉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经济辩论现场,那些关于“效率与公平”的争论似乎又被重新搬了出来,只是这次换上了新的名词外衣。整体上,这本书像是一部详尽的“趋势总结报告”,而不是一部具有前瞻指导意义的“未来蓝图”,它的深度在于对现状的剖析,而非对未来的构建。

评分

我注意到作者在书中对“行为经济学”的引入,试图解释为什么即便是最理性的决策者,在面对复杂的转型压力时,也会展现出非理性的拖延和阻碍。这种尝试将心理学洞察融入宏观经济分析的努力值得肯定,它为理解政策落地难找到了新的解释维度。书中对“损失厌恶”如何阻碍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了生动的阐述,通过一些设想的博弈场景,成功地揭示了改革的心理困境。但是,作者在构建解决方案时,似乎又回到了传统经济学的轨道,即倾向于设计更精巧的“激励包”或者更严厉的“惩罚机制”。这种在理论层面拥抱行为科学的先进性,而在实践层面却退守到传统激励框架的做法,让我感到一丝不连贯。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更深入地挖掘如何利用认知偏差来设计“助推”(Nudge)政策,如何在不触发强烈反弹的前提下,温和地引导集体行为的转变。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诊断工具”,但其开出的“药方”却显得有些按部就班,似乎错失了利用行为洞察进行创新性干预的良机,让整本书的收尾略显平淡,未能实现理论上的完美闭环。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探讨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天真的乐观主义,仿佛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可以被简化为一套清晰的数学公式。书中对于能源转型的技术路径描述得绘声绘色,从太阳能板的效率提升到储能技术的突破,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对未来技术奇迹的憧憬。然而,我总觉得,这种对技术解决方案的过度依赖,忽略了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巨大阻力。例如,在谈到产业结构升级时,作者似乎对传统高耗能产业工人的再培训和安置问题轻描淡写,仿佛只要技术进步了,所有社会矛盾都会自然消融。这让我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些热衷于“技术决定论”的学者,他们坚信只要技术到位,社会问题迎刃而解。书中引用了大量国际组织的数据和报告,这些数据无疑是翔实的,但解读方式却显得过于单向度。作者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差异,将一套适用于发达国家的转型蓝图强行套用到全球所有情境中。读完全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精英视角,即认为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和技术干预,来实现人类命运的整体跃迁,却对转型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阵痛和不平等缺乏深入的关怀与探讨,留给我更多的是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想象,而非脚踏实地的行动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