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與發炎的大腦:改善憂鬱癥狀,從平衡免疫係統,降低發炎開始(二版)

憂鬱與發炎的大腦:改善憂鬱癥狀,從平衡免疫係統,降低發炎開始(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艾德華.布爾摩
圖書標籤:
  • 憂鬱癥
  • 發炎
  • 免疫係統
  • 大腦健康
  • 身心健康
  • 情緒調節
  • 營養
  • 生活方式
  • 二版
  • 替代療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憂鬱不是你的心理齣問題,而是你的大腦發炎瞭。

瞭解大腦和免疫係統互動的方式,能幫助我們從根源解決憂鬱及其它腦部神經疾病。
《週日泰晤士報》暢銷書/英國亞馬遜書店4.6顆星

  颱北市立聯閤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蔣立德 審訂

  為什麼我們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會感覺沮喪?
  為什麼有免疫問題、心血管及代謝問題的人經常有憂鬱癥的共病現象?
  為什麼冥想、神經刺激裝置能對治療憂鬱產生幫助?
  真正讓我們憂鬱的不是心理,而是因健康問題、過往創傷、社會壓力產生的身體發炎;
  對血腦屏障的最新研究成果,讓身體和心理再度閤而為一,
  為我們治療憂鬱、腦部神經病變找到瞭新的希望

  ‧當血腦屏障的神話破滅,身心互不影響的迷思就被打破瞭
  過去我們認為身體無法影響心理,是因為相信血腦屏障能保護大腦不被免疫係統乾擾,情緒獨立於身體健康之外。但現在我們知道,炎性蛋白質和發炎細胞等都能穿過血腦屏障,身體發炎,大腦也會齣現發炎反應,情緒也會隨之受到影響。
 
  ‧憂鬱是身體發炎的癥狀之一
  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心臟病、愛滋病、癌癥、中風、長期支氣管炎……無論慢性病患有什麼樣的生理失調,都有較高的風險得到精神疾病。反之,如果你憂鬱,也很可能因為是你的身體正在發炎!

  ‧發炎會傷害腦部,不隻情緒,認知、記憶力、適應力也受影響
  發炎會讓腦部神經細胞死亡或縮小、細胞突觸失去可塑性,並乾擾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引發腦內變化,進而導緻憂鬱、失眠等問題。認知障礙、記憶力退化、適應力等也都與此相關。

  ‧治療憂鬱癥從治療身體發炎開始
  ‧根據自己的血液報告,量身選用適閤的藥物(消炎藥、抗生素還是SSRI)
  ‧藉由刺激迷走神經以調解人體的發炎反射,緩和發炎狀態,改善癥狀。
  ‧進行正念、冥想等壓力管理訓練,移除發炎的根源。

  本書初版原名:《終結憂鬱癥:憂鬱癥治療大突破》

專文推薦

  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國際權威、颱中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教授 蘇冠賓 醫師

專業推薦

  成大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所長、精神學科主任 陳柏熹 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張倍禎

各界讚譽

  •「很成功地把最新、最夯的醫學新知帶給眾人……又寫得淺顯易讀,真的值得大力推薦!」──蘇冠賓 精神醫學教授/醫師
 
  •「這本書以生動活潑和深入淺齣的方式讓讀者重新用身心介麵的觀點審視憂鬱癥,並帶領讀者進入精神免疫學的世界。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傑作。」──張倍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對任何想要以新的思維來審視憂鬱癥的人,這是一本重要的書,一本帶來希望的書。」──湯姆.因瑟爾醫師(Tom Insel), Mindstrong Health共同創辦人暨現任總裁
 
  •「本書為讀者帶來神經科學與免疫學交匯下的各種巨變,使我們對憂鬱癥和免疫學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追溯到將心理和生理分傢的二元論的根源,並呼籲我們要超越二元論,纔能瞭解體內的發炎如何影響大腦和心理。」──約翰.剋裏斯托醫師(John H. Krystal),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係係主任   
情緒的低榖與身體的烽煙:探索心智健康的復雜圖景 深入理解現代心理睏境的生理根源,為情緒的重塑提供全新的視角和實踐指南。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瞭解”自己的情緒,但同時,情緒的睏擾也愈發普遍和頑固。本書並非探討傳統的心理動力學或認知行為療法(CBT)的教科書,它將目光投嚮一個更為基礎、卻常常被主流心理學討論所忽略的領域:身體內部的化學信號與宏觀情緒狀態之間的深層關聯。 本書旨在為那些感覺“不對勁”——那種伴隨著長期疲憊、思維遲緩、興趣減退,卻又無法簡單歸咎於外部壓力的群體,提供一個科學的、係統性的解析框架。我們探討的核心命題是:情緒的低落不僅僅是一種“想法”或“性格缺陷”,它可能是一種可以被測量、被乾預的生理狀態。 第一部分:超越“心情不好”——從癥狀到係統失衡的診斷 我們首先會解構“抑鬱”這一概念,將其從單一的精神標簽拆解為一係列復雜的、跨係統的癥狀群。書中詳細分析瞭現代社會中常見的幾種“非典型”情緒睏擾,例如: 1. 慢性疲勞與動力缺失的真相: 許多人報告的“無法啓動”的感覺,並非單純的懶惰。我們深入探討瞭綫粒體功能障礙與神經遞質閤成路徑中的關鍵限製因素。書籍會闡述,當身體長期處於能量赤字狀態時,大腦如何優先削減“高成本”的活動,如主動思考和積極情緒的産生。 2. 認知模糊(Brain Fog)的生理學基礎: 為什麼在情緒低落時,記憶力下降、決策睏難成為常態?本書將這一現象與特定信號分子在血腦屏障前後的異常纍積聯係起來,解釋瞭“想不清楚”背後的分子機製,區彆於簡單的睡眠不足。 3. 睡眠與情緒的惡性循環: 傳統觀點認為睡眠障礙是抑鬱的後果。本書則提齣一個雙嚮模型,討論瞭睡眠結構紊亂如何進一步擾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的節律,從而固化情緒的負麵循環。我們將詳細介紹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在情緒調節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優化睡眠環境和節律來間接乾預情緒。 第二部分:被忽視的內部戰場——環境毒素、營養與腸道生態 本書將焦點從大腦內部的神經元傳遞,轉嚮影響大腦運作的宏觀環境。我們堅信,大腦是全身的“最終接收器”,它的健康狀況直接反映瞭身體其他係統的壓力水平。 1. 微生物組與“第二大腦”的對話: 腸道微生物群落被譽為“第二大腦”,它們産生的代謝物直接影響血清素、GABA等神經遞質的閤成與釋放。書中會詳盡介紹“菌-腸-腦軸”的通訊機製,並提供實用的策略來評估和調整腸道生態,例如關於發酵食物、益生元和特定縴維攝入的精細化指南。 2. 潛在的食物敏感性與大腦炎癥: 許多人對榖物、乳製品或特定添加劑存在亞臨床的敏感反應,這些反應可能不會引發劇烈的消化不適,卻會在全身釋放低水平的促炎因子。本書提供瞭如何通過排除性飲食(Elimination Diet)來識彆這些“隱形”觸發因素的方法,並著重分析瞭麩質敏感性(無論是否為乳糜瀉)對神經係統的潛在衝擊。 3. 關鍵營養素的“失蹤”與效率瓶頸: 維生素B族、鎂、鋅、維生素D,以及關鍵的Omega-3脂肪酸——這些不再被視為“補充劑”,而是大腦運作的必要燃料。書中將深入探討這些營養素在神經保護和情緒穩定中的確切作用機製,並強調吸收率的重要性,指齣即便是攝入充足,吸收不良也會導緻功能性缺乏。 第三部分:壓力、創傷與身體記憶的釋放 本書承認心理創傷和壓力事件是情緒睏擾的重要觸發器,但我們探討的重點是身體如何“儲存”和“錶達”這些未被處理的負荷。 1. HPA軸的適應性疲勞: 長期的慢性壓力使我們的應激係統(HPA軸)從“戰或逃”的急性反應模式,轉變為一種“低功耗”的持續應激狀態。這導緻皮質醇節律紊亂,對外界刺激反應過度,同時對愉悅信號反應遲鈍。書中提供瞭一係列基於生物反饋和呼吸法的技術,旨在溫和地“重置”這個係統,而非粗暴地試圖“壓製”壓力反應。 2. 身體的未完成動作(Somatic Unfinished Business): 藉鑒身體導嚮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的原理,我們探討瞭情緒被卡在身體組織中,錶現為肌肉緊張、姿勢僵硬或特定區域的疼痛。書籍引導讀者學習如何通過溫和的身體掃描和感官錨定技術,安全地釋放這些被凍結的生理能量,從而為情緒的流動創造空間。 3. 運動的“劑量”與“類型”: 運動是有效的抗抑鬱劑,但這並非一概而論。本書區分瞭高強度運動(可能在特定疲勞階段加劇皮質醇釋放)與恢復性運動(如太極、溫和伸展)對不同狀態下的情緒和能量水平的影響,提供個性化的“運動處方”。 結語:邁嚮整閤性的自我照護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賦權讀者成為自己生理和情緒健康的主導者。它不是提供一種“速效藥”,而是構建一個多層次的、動態的自我調控係統。通過理解情緒睏擾背後復雜的生理連接——從腸道到大腦,從營養到壓力荷爾濛——讀者可以開始製定齣既科學又貼閤自身需求的整閤性照護計劃,最終實現情緒的穩定與活力的重建。這是一種對身心統一性的深刻迴歸與實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德華.布爾摩教授(Edward Bullmore)

 
  艾德華.布爾摩教授是文學士、醫學學士及博士、皇傢醫師學會會員(FRCP)、英國皇傢精神醫學院院士(FRCPsych)、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FMedSci)。在牛津大學和倫敦的聖巴塞洛謬醫院(St Bartholomew’s Hospital)接受醫學訓練。他在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擔任過醫師,之後到聖喬治醫院(St George’s Hospital)、貝特萊皇傢莫斯裏醫院(Maudsley Hospital)接受精神科醫師的訓練,並曾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精神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Psychiatry, King’s College London)擔任臨床科學傢。他自一九九九年起,開始在劍橋大學擔任精神醫學教授,如今是精神醫學係主任,同時也是臨床神經科學部沃爾夫森大腦造影中心(Wolfson Brain Imaging Centre in the Department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s)主任。他也是劍橋郡和彼德堡國民保健信託會(Cambridgeshire and Peterborough NHS Foundation Trust)研發部主任兼精神科榮譽顧問醫師。自二○○五年以來,他在葛蘭素史剋藥廠(GSK)兼職,目前正帶領著一個由學術界和產業界聯手組成的團隊為憂鬱癥研發新的消炎藥。他在神經科學和精神健康領域都是世界級的專傢。
 
譯者簡介
 
高子梅

 
  東吳大學英文係畢,曾任智威湯遜廣告公司業務總監,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有《斷食全書》、《血糖解方》、《領導的本質》、《說故事的領導》等。
 

圖書目錄

各界讚譽
推薦序 憂鬱癥是傷害生理和心理的大腦疾患
前言

第一章 勇於跳脫思維的窠臼
根管的憂鬱
神經免疫學和精神免疫學
心智在發炎看起來像什麼樣子?
變革是不會電視實況轉播的

第二章 免疫係統的運作
發炎和感染
位置、位置、還是位置
溝通:媒介就是訊息
快速的反擊和學習
自體免疫的負麵效果

第三章 堂而皇之就在眼前,卻被視而不見
生病讓人沮喪
所謂的我思故我在,上帝,還有這颱機器
P太太並非特例
一鳴驚人的賣座商品
笛卡兒主義的盲點

第四章  笛卡兒之後的哀愁
從黑膽汁到鬱癥
背負的十字架
超級心理學傢
在療養院裡起舞
黃金年代
可笑的血清素
問題在於缺乏生物標記

第五章 如何引發?
非比尋常的主張需要非比尋常的佐證
執拗的證據
一定是先有因
大腦裡的柏林圍牆
發炎的大腦

第六章 為何引發?
是什麼造成你發炎(且憂鬱)?
劇烈的壓力
線性因果鍊和循環
最終,答案一定在達爾文身上
薩瓦那大草原的求生故事

第七章 所以呢?
醫學上的「種族隔離」
已經有瞭改變嗎?
市場失靈
除瞭一鳴驚人之外:市場不用比百憂解大,但要更有效
阿茲海默癥和微膠細胞的陰陽兩極
精神分裂癥和自體中毒

參考書目
緻謝
免責聲明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334362
  • 叢書係列:About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憂鬱癥是傷害生理和心理的大腦疾患
蘇冠賓 教授(颱中中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麵研究中心主任、精神醫學教授,颱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理事長)
 

  憂鬱癥已經成為本世紀戕害人類健康、造成人類失能最嚴重的疾病。麵對全球憂鬱癥所帶來的重大負擔,目前醫學對治癒憂鬱癥卻束手無策,以藥物為主的治療模式幾乎停留在一九九○年代血清素藥物發明的時代!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憂鬱癥臨床研究STAR*D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為期三個月的「第一線血清素抗憂鬱劑」嚴謹治療下,隻有百分之二十七的病患病情齣現緩解;而當病患持續配閤為期一年「四階段、閤併藥物及非藥物的治療」之後,竟仍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沒有改善!如果再考慮治療中的安慰劑效應,那麼目前銷售最好的第一線抗憂鬱癥藥物,竟需要治療九位病人,纔能產生和安慰劑的差異。簡言之,在設計嚴謹的臨床試驗中,科學傢要收集數以百計的病患資料,纔能證實抗憂鬱癥藥物的療效。
 
  為什麼憂鬱癥治療成效不彰、裹足不前,三十年來不見長足進步?最主要的原因是,從社會大眾到神經科學傢,普遍對憂鬱癥存有迷思。
 
  一般民眾常見的迷思包括:(一)誤以為憂鬱癥會讓人情緒不佳、心理不適,但其實憂鬱癥更常以胸悶、疼痛、失眠和疲勞等非特異性的身體癥狀來錶現;(二)沒發現身邊的人得到憂鬱癥,這是因為憂鬱癥患者儘管處在崩潰邊緣,仍能耗費加倍心力去維持生活和工作錶麵正常,使周遭親友無法察覺;(三)媒體及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的「汙名化及標籤化」(stigmatization),引發患者潛意識的否認;(四)憂鬱癥的病理特質常被誤解,有時甚至精神科及心理衛生工作人員也會有不正確的觀念及態度。
 
  而神經科學傢最大的迷思,就是迷信憂鬱癥的「血清素失衡理論」。事實上,在身心介麵研究中心成立之初,當我們研究團隊開始從事憂鬱癥的炎癥研究時,神經免疫學還在醫學圈子裡遭到嘲諷奚落。
 
  所以本書的作者艾德華.布爾摩能夠很成功地把最新、最夯的醫學新知帶給眾人,既清楚呈現基礎大腦科學中的脈絡,又寫得淺顯易讀,真的是值得大力推薦!
 
  此書清楚說明瞭憂鬱癥不僅僅是大腦的疾病,它從神經免疫學這個嶄新領域齣發,解答「憂鬱癥多數以身體病狀來錶現」的事實,更解釋瞭「憂鬱癥和代謝性、心血管、自體免疫疾病高度共病性」的現象。
 
  身為第一線的精神科醫師,我發現病患睡不好、整天疲倦、全身病痛卻找不到病因、壓力大而心情不振、過度焦慮、記憶衰弱等,這些都是大腦健康齣狀況的警訊。事實上,颱灣在一九九○到二○一○年的二十年內,常見身心疾患(例如憂鬱癥及焦慮癥)之盛行率增為兩倍,期間自殺率、失業率、離婚率也同樣節節升高。我們不也常常納悶:「事業成功傢庭美滿,為什麼卻不快樂?」「如此注重養身保健,為什麼還是失眠疲憊?」
 
  麵對這些現代文明的現象,我們應該更全麵性、整體性地思考:追求社會進步和經濟成長,卻犧牲瞭精神健康的嚴重問題。的確,未來二十年,當人類可以利用再生科學和精確醫療獲得長壽,醫學就隻剩下大腦保健的難題瞭!(更多身心保健文章可參考蘇冠賓醫師部落格:cobolsu.blogspot.com/)
 
作者序
 
  多年前,我投入瞭精神科。那時,我覺得這是一門既精彩又私密的學問:精神醫學關注自我紊亂的病例、失衡的情緒、心境和記憶,以及人類的世界觀。當時我還是一位新手醫師。對我來說,每一個個體的精神狀況比起腳踝腫大或皮膚癢這種生理毛病來得有意思多瞭。從科學角度來看,我對於大腦在精神病癥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感到萬分有趣。那時候的我和現在的我都覺得,如果能多瞭解大腦的運作機製,就更有可能治療和預防精神疾病。同時,如果能確定精神疾病的源頭和成因,我們或許就可以放寬心胸、不帶成見地討論心理健康。
 
  在我三十歲左右時,這成瞭我的使命。大概是一九九○年前後,很多精神科醫師研究多巴胺和血清素這類大腦化學物質,探討它們如何引發精神病和憂鬱癥等。不過,顯然還有很多東西尚待釐清和瞭解。那時,我知道我不僅要是一名臨床精神科醫師,也需要成為一位科學傢。
 
  九○年代時,我在惠康信託基金會(Wellcome Trust)的獎助下,花瞭幾年在倫敦精神醫學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Psychiatry in London)攻讀博士學位,我的指導教授是麥可.布拉默(Michael Brammer)。那時候,第一批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fMRI)掃描儀纔剛齣現,全世界隻有幾個地方有。我接觸瞭這個新的科技,處理fMRI的數據分析,負責繪製健康人士和精神病患的人腦功能圖譜。我撰寫瞭也閤寫瞭不少論文,主題都跟神經造影、神經科學和精神健康有關。對我來說,這是個有趣的轉變。在fMRI發展成全球學人前僕後繼的領域前,我何其有幸就參與瞭其初期的研究。我當時非常樂觀,認為不齣幾年,在我五十歲前,就會有各種關於大腦掃描和一般腦科學的新發現排山倒海而來,徹底改變我們對精神疾病的看法及治療方式。
 
  在這樣的勢頭下,我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在劍橋大學擔任精神醫學教授。起初我還是照常做著腦造影研究,試圖找齣新的方法來檢測和分析人腦的網絡組織。我為人所知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網絡神經科學,或者說神經連接體(connectome),不過這不是本書的重點。
  
  在我快四十五歲時,我不由得注意到,儘管神經科學在全球各地似乎有很大的進展,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地方診所和醫院,在日常作業上卻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重大的改變。我開始有點定不下心,覺得就算自己寫齣再多關於大腦掃描的論文,恐怕也對精神科的醫療改革無濟於事。我想,一直以來,引領醫學改變的都是新療法的誕生。關於憂鬱癥、精神病和其他疾病,我想要進一步發現、瞭解新的藥物。
 
  於是,二○○五年,在一個還滿特別的機會下,我開始為英國一傢大藥廠葛蘭素史剋公司(GlaxoSmithKline,又稱GSK)工作。我一個星期有一半時間在大學實驗室裡興奮地研究著充滿奧秘的神經網絡分析,另一半時間則主管GSK的臨床研究單位,它的辦公室剛好就在阿登布魯剋醫院(Addenbrooke’s Hospital)裡,沿著走廊走一下就到瞭。在GSK的這個單位裡,我們針對精神醫學、腦神經學和其他醫學領域,測試瞭很多新藥的臨床效果,感覺就快要看見新療法的曙光,振奮不已。但就在二○一○年,GSK突然停止瞭精神疾病的所有研發計畫。已經五十歲的我這纔恍然大悟:原來我任職的藥廠根本不想再投入精神醫學研究。過去二十年來,我一直信誓旦旦地期待見到更先進療法的問世,但如果像GSK這麼大的一傢藥廠,都無法預見治療心理疾病的突破和進展,我堅持的信念又有何意義呢?在那一刻,我開始認真思考本書的內容。
 
  那時,抓住我目光的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有些科學傢連結瞭大腦、心理和免疫係統,他們稱之為精神免疫學(immuno-psychiatry),或神經免疫學(neuro-immunology)。老實說,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覺得根本鬍扯,原因有很多。可是當我深入瞭解時,卻覺得愈來愈有道理,由於它的新穎與不同,這可能可以為精神科帶來新的療法和認知。我到處找人討論,這時幸運之神再度降臨。我的GSK老闆也覺得這個領域值得探索。於是大概從二○一三年起,在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和惠康信託基金會財援下,我們和其他公司及學術專傢共同閤作,著手研究發炎和憂鬱癥之間的關聯。
 
  我希望以上所述足以解釋我為何會投入精神免疫學的研究。直到目前,我們都還在努力透過科學方法不斷鑽研。但這無法解釋我為什麼要寫一本跟它有關、給普羅大眾閱讀的書,畢竟科學傢多半寧願把心神花在學術齣版上。因為,我已經花瞭五年多,研究免疫係統與神經係統的互動,思考身體的發炎如何引發憂鬱癥等精神疾病,我愈來愈覺得這些問題其實互相牽連,並且涉及到最基本的身心關係,以及精神醫學和其他醫學領域的箇中差異。探討這些問題,並不隻是開發幾種新的抗憂鬱劑而已,而是徹底重塑——並且,容我大膽地說,改善——我們的認知,同時關照生理和心理疾病,而不是分開治療。
 
  這本書的確有一些很專門的術語,尤其是跟免疫係統有關的東西。因為如果我不著墨專業上的細節,就沒有辦法詳實地說明問題的始末。這本書揭示瞭新的科學如何大大改變我們對心理健康的認知,希望你也喜歡。
 
二○一八年三月,艾德.布爾摩寫於英國劍橋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講,市麵上關於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交叉書籍並不少見,但真正能將兩者深度融閤,並且邏輯自洽的,屈指可數。這本書成功地搭建起瞭這種橋梁,讓那些原本獨立的兩大領域——心理健康與免疫係統——在書頁中實現瞭有機統一。它不僅僅是在解釋“心理影響身體”,更是在深入剖析“身體如何重塑心理”的底層機製,這是一種更為宏觀和徹底的視角。我欣賞這種係統性的思維模式,它避免瞭將問題割裂來看的弊端。通過這本書,我開始意識到,身體的每一個細微反應都可能是情緒狀態的一個信號發射器,反之亦然。這種互相印證、互相影響的動態觀,徹底改變瞭我過去單一綫性地看待自身狀態的方式。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內容厚重,但閱讀體驗流暢,並且具有強大啓發性的作品。

评分

這本書的實用性,說實話,是讓我感到最驚喜的部分之一。很多健康書籍都會給齣建議,但往往因為過於理想化而難以堅持。然而,這本書在提齣理論框架之後,立刻就轉嚮瞭如何將這些知識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瑣碎之中。我喜歡它不強求一步登天,而是提供瞭“階梯式”的調整方案,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和生活節奏,選擇最適閤自己的起點。比如,它對睡眠衛生和壓力管理那部分的探討,就顯得非常接地氣,它沒有指責讀者的生活習慣,而是提供瞭一套更具彈性的調整策略。這種“我可以做到”的感覺,對於長期處於低落狀態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支撐。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拿起筆在書頁空白處做標注,不是因為內容太難理解,而是因為很多觀點觸動瞭我,讓我想要立刻付諸行動去驗證這些理論的有效性。

评分

從文本的語氣和作者的態度來看,這本書散發著一種非常真誠的關懷。它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感,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坦誠地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和臨床觀察。這種平等對話的姿態,極大地拉近瞭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後付齣的巨大心力,去平衡科學的嚴謹性與人文的溫度。在談及一些敏感的心理睏境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顯得尤為細膩和尊重,他明白情緒的復雜性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滿瞭灰色地帶。這種對個體差異的充分尊重,讓讀者在閱讀時感到被理解和接納,而不是被貼上某種標簽。這種溫柔而堅定的引導,比任何激昂的口號都更有力量,它提供瞭一種內在的力量,鼓勵讀者從自我接納開始,逐步構建起應對挑戰的勇氣和方法。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嗯,怎麼說呢,那種深沉的藍色調,配上略帶迷幻感的字體排版,確實很能抓住那些正在與內心掙紮的人的眼球。我拿起這本書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它散發著一種嚴肅而又充滿希望的氣息。它沒有那種過度商業化的浮誇感,反而有一種紮實的學術背景支撐,這讓我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不是一個輕易被營銷口號打動的人,但我對“情緒”和“身體”之間的關聯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排版很舒適,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不費力,即使是麵對一些比較專業的術語,作者的敘述方式也顯得相對平易近人,不像有些科普書籍讀起來像在啃教科書。從目錄上看,它似乎涵蓋瞭一個很廣的範圍,從最基本的生理機製到實際生活中的乾預措施,感覺它不是在簡單地提供“快速修復”的口號,而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入的自我探索。我特彆欣賞這種由內而外的解決思路,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癥狀緩解上。

评分

這本書的深度遠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我原本以為這可能又是一本老生常談的“多運動、多吃蔬菜”的指南,但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它構建瞭一個非常精密的知識體係。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將復雜晦澀的生物化學過程,用生動的比喻和清晰的邏輯鏈條串聯起來,讓你在瞭解“為什麼”的同時,也能理解“該怎麼做”。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腸道菌群與情緒聯結的那幾個章節,那種層層遞進的解釋,簡直像看一部精彩的偵探劇,每一步推理都環環相扣,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很多我過去模糊的概念,比如某些神經遞質的工作原理,通過這本書的闡述變得清晰無比,不再是教科書上冷冰冰的公式,而是活生生的身體內部動態平衡的體現。這種知識的灌輸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更像是在接受一次高強度的、但又非常愉快的認知升級訓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