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與發炎的大腦:改善憂鬱症狀,從平衡免疫系統,降低發炎開始(二版)

憂鬱與發炎的大腦:改善憂鬱症狀,從平衡免疫系統,降低發炎開始(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德華.布爾摩
图书标签:
  • 憂鬱症
  • 發炎
  • 免疫系統
  • 大腦健康
  • 身心健康
  • 情緒調節
  • 營養
  • 生活方式
  • 二版
  • 替代療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憂鬱不是你的心理出問題,而是你的大腦發炎了。

了解大腦和免疫系統互動的方式,能幫助我們從根源解決憂鬱及其它腦部神經疾病。
《週日泰晤士報》暢銷書/英國亞馬遜書店4.6顆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蔣立德 審訂

  為什麼我們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會感覺沮喪?
  為什麼有免疫問題、心血管及代謝問題的人經常有憂鬱症的共病現象?
  為什麼冥想、神經刺激裝置能對治療憂鬱產生幫助?
  真正讓我們憂鬱的不是心理,而是因健康問題、過往創傷、社會壓力產生的身體發炎;
  對血腦屏障的最新研究成果,讓身體和心理再度合而為一,
  為我們治療憂鬱、腦部神經病變找到了新的希望

  ‧當血腦屏障的神話破滅,身心互不影響的迷思就被打破了
  過去我們認為身體無法影響心理,是因為相信血腦屏障能保護大腦不被免疫系統干擾,情緒獨立於身體健康之外。但現在我們知道,炎性蛋白質和發炎細胞等都能穿過血腦屏障,身體發炎,大腦也會出現發炎反應,情緒也會隨之受到影響。
 
  ‧憂鬱是身體發炎的症狀之一
  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心臟病、愛滋病、癌症、中風、長期支氣管炎……無論慢性病患有什麼樣的生理失調,都有較高的風險得到精神疾病。反之,如果你憂鬱,也很可能因為是你的身體正在發炎!

  ‧發炎會傷害腦部,不只情緒,認知、記憶力、適應力也受影響
  發炎會讓腦部神經細胞死亡或縮小、細胞突觸失去可塑性,並干擾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引發腦內變化,進而導致憂鬱、失眠等問題。認知障礙、記憶力退化、適應力等也都與此相關。

  ‧治療憂鬱症從治療身體發炎開始
  ‧根據自己的血液報告,量身選用適合的藥物(消炎藥、抗生素還是SSRI)
  ‧藉由刺激迷走神經以調解人體的發炎反射,緩和發炎狀態,改善症狀。
  ‧進行正念、冥想等壓力管理訓練,移除發炎的根源。

  本書初版原名:《終結憂鬱症:憂鬱症治療大突破》

專文推薦

  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國際權威、台中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教授 蘇冠賓 醫師

專業推薦

  成大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所長、精神學科主任 陳柏熹 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張倍禎

各界讚譽

  •「很成功地把最新、最夯的醫學新知帶給眾人……又寫得淺顯易讀,真的值得大力推薦!」──蘇冠賓 精神醫學教授/醫師
 
  •「這本書以生動活潑和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讀者重新用身心介面的觀點審視憂鬱症,並帶領讀者進入精神免疫學的世界。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傑作。」──張倍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對任何想要以新的思維來審視憂鬱症的人,這是一本重要的書,一本帶來希望的書。」──湯姆.因瑟爾醫師(Tom Insel), Mindstrong Health共同創辦人暨現任總裁
 
  •「本書為讀者帶來神經科學與免疫學交匯下的各種巨變,使我們對憂鬱症和免疫學有了全新的認識。它追溯到將心理和生理分家的二元論的根源,並呼籲我們要超越二元論,才能了解體內的發炎如何影響大腦和心理。」──約翰.克里斯托醫師(John H. Krystal),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   
情绪的低谷与身体的烽烟:探索心智健康的复杂图景 深入理解现代心理困境的生理根源,为情绪的重塑提供全新的视角和实践指南。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了解”自己的情绪,但同时,情绪的困扰也愈发普遍和顽固。本书并非探讨传统的心理动力学或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教科书,它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基础、却常常被主流心理学讨论所忽略的领域:身体内部的化学信号与宏观情绪状态之间的深层关联。 本书旨在为那些感觉“不对劲”——那种伴随着长期疲惫、思维迟缓、兴趣减退,却又无法简单归咎于外部压力的群体,提供一个科学的、系统性的解析框架。我们探讨的核心命题是:情绪的低落不仅仅是一种“想法”或“性格缺陷”,它可能是一种可以被测量、被干预的生理状态。 第一部分:超越“心情不好”——从症状到系统失衡的诊断 我们首先会解构“抑郁”这一概念,将其从单一的精神标签拆解为一系列复杂的、跨系统的症状群。书中详细分析了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几种“非典型”情绪困扰,例如: 1. 慢性疲劳与动力缺失的真相: 许多人报告的“无法启动”的感觉,并非单纯的懒惰。我们深入探讨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递质合成路径中的关键限制因素。书籍会阐述,当身体长期处于能量赤字状态时,大脑如何优先削减“高成本”的活动,如主动思考和积极情绪的产生。 2. 认知模糊(Brain Fog)的生理学基础: 为什么在情绪低落时,记忆力下降、决策困难成为常态?本书将这一现象与特定信号分子在血脑屏障前后的异常累积联系起来,解释了“想不清楚”背后的分子机制,区别于简单的睡眠不足。 3. 睡眠与情绪的恶性循环: 传统观点认为睡眠障碍是抑郁的后果。本书则提出一个双向模型,讨论了睡眠结构紊乱如何进一步扰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节律,从而固化情绪的负面循环。我们将详细介绍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睡眠环境和节律来间接干预情绪。 第二部分:被忽视的内部战场——环境毒素、营养与肠道生态 本书将焦点从大脑内部的神经元传递,转向影响大脑运作的宏观环境。我们坚信,大脑是全身的“最终接收器”,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反映了身体其他系统的压力水平。 1. 微生物组与“第二大脑”的对话: 肠道微生物群落被誉为“第二大脑”,它们产生的代谢物直接影响血清素、GABA等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书中会详尽介绍“菌-肠-脑轴”的通讯机制,并提供实用的策略来评估和调整肠道生态,例如关于发酵食物、益生元和特定纤维摄入的精细化指南。 2. 潜在的食物敏感性与大脑炎症: 许多人对谷物、乳制品或特定添加剂存在亚临床的敏感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不会引发剧烈的消化不适,却会在全身释放低水平的促炎因子。本书提供了如何通过排除性饮食(Elimination Diet)来识别这些“隐形”触发因素的方法,并着重分析了麸质敏感性(无论是否为乳糜泻)对神经系统的潜在冲击。 3. 关键营养素的“失踪”与效率瓶颈: 维生素B族、镁、锌、维生素D,以及关键的Omega-3脂肪酸——这些不再被视为“补充剂”,而是大脑运作的必要燃料。书中将深入探讨这些营养素在神经保护和情绪稳定中的确切作用机制,并强调吸收率的重要性,指出即便是摄入充足,吸收不良也会导致功能性缺乏。 第三部分:压力、创伤与身体记忆的释放 本书承认心理创伤和压力事件是情绪困扰的重要触发器,但我们探讨的重点是身体如何“储存”和“表达”这些未被处理的负荷。 1. HPA轴的适应性疲劳: 长期的慢性压力使我们的应激系统(HPA轴)从“战或逃”的急性反应模式,转变为一种“低功耗”的持续应激状态。这导致皮质醇节律紊乱,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同时对愉悦信号反应迟钝。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基于生物反馈和呼吸法的技术,旨在温和地“重置”这个系统,而非粗暴地试图“压制”压力反应。 2. 身体的未完成动作(Somatic Unfinished Business): 借鉴身体导向疗法(Somatic Experiencing)的原理,我们探讨了情绪被卡在身体组织中,表现为肌肉紧张、姿势僵硬或特定区域的疼痛。书籍引导读者学习如何通过温和的身体扫描和感官锚定技术,安全地释放这些被冻结的生理能量,从而为情绪的流动创造空间。 3. 运动的“剂量”与“类型”: 运动是有效的抗抑郁剂,但这并非一概而论。本书区分了高强度运动(可能在特定疲劳阶段加剧皮质醇释放)与恢复性运动(如太极、温和伸展)对不同状态下的情绪和能量水平的影响,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结语:迈向整合性的自我照护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赋权读者成为自己生理和情绪健康的主导者。它不是提供一种“速效药”,而是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自我调控系统。通过理解情绪困扰背后复杂的生理连接——从肠道到大脑,从营养到压力荷尔蒙——读者可以开始制定出既科学又贴合自身需求的整合性照护计划,最终实现情绪的稳定与活力的重建。这是一种对身心统一性的深刻回归与实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德華.布爾摩教授(Edward Bullmore)

 
  艾德華.布爾摩教授是文學士、醫學學士及博士、皇家醫師學會會員(FRCP)、英國皇家精神醫學院院士(FRCPsych)、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FMedSci)。在牛津大學和倫敦的聖巴塞洛謬醫院(St Bartholomew’s Hospital)接受醫學訓練。他在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擔任過醫師,之後到聖喬治醫院(St George’s Hospital)、貝特萊皇家莫斯里醫院(Maudsley Hospital)接受精神科醫師的訓練,並曾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精神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Psychiatry, King’s College London)擔任臨床科學家。他自一九九九年起,開始在劍橋大學擔任精神醫學教授,如今是精神醫學系主任,同時也是臨床神經科學部沃爾夫森大腦造影中心(Wolfson Brain Imaging Centre in the Department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s)主任。他也是劍橋郡和彼德堡國民保健信託會(Cambridgeshire and Peterborough NHS Foundation Trust)研發部主任兼精神科榮譽顧問醫師。自二○○五年以來,他在葛蘭素史克藥廠(GSK)兼職,目前正帶領著一個由學術界和產業界聯手組成的團隊為憂鬱症研發新的消炎藥。他在神經科學和精神健康領域都是世界級的專家。
 
譯者簡介
 
高子梅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曾任智威湯遜廣告公司業務總監,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有《斷食全書》、《血糖解方》、《領導的本質》、《說故事的領導》等。
 

图书目录

各界讚譽
推薦序 憂鬱症是傷害生理和心理的大腦疾患
前言

第一章 勇於跳脫思維的窠臼
根管的憂鬱
神經免疫學和精神免疫學
心智在發炎看起來像什麼樣子?
變革是不會電視實況轉播的

第二章 免疫系統的運作
發炎和感染
位置、位置、還是位置
溝通:媒介就是訊息
快速的反擊和學習
自體免疫的負面效果

第三章 堂而皇之就在眼前,卻被視而不見
生病讓人沮喪
所謂的我思故我在,上帝,還有這台機器
P太太並非特例
一鳴驚人的賣座商品
笛卡兒主義的盲點

第四章  笛卡兒之後的哀愁
從黑膽汁到鬱症
背負的十字架
超級心理學家
在療養院裡起舞
黃金年代
可笑的血清素
問題在於缺乏生物標記

第五章 如何引發?
非比尋常的主張需要非比尋常的佐證
執拗的證據
一定是先有因
大腦裡的柏林圍牆
發炎的大腦

第六章 為何引發?
是什麼造成你發炎(且憂鬱)?
劇烈的壓力
線性因果鍊和循環
最終,答案一定在達爾文身上
薩瓦那大草原的求生故事

第七章 所以呢?
醫學上的「種族隔離」
已經有了改變嗎?
市場失靈
除了一鳴驚人之外:市場不用比百憂解大,但要更有效
阿茲海默症和微膠細胞的陰陽兩極
精神分裂症和自體中毒

參考書目
致謝
免責聲明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34362
  • 叢書系列:About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憂鬱症是傷害生理和心理的大腦疾患
蘇冠賓 教授(台中中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面研究中心主任、精神醫學教授,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理事長)
 

  憂鬱症已經成為本世紀戕害人類健康、造成人類失能最嚴重的疾病。面對全球憂鬱症所帶來的重大負擔,目前醫學對治癒憂鬱症卻束手無策,以藥物為主的治療模式幾乎停留在一九九○年代血清素藥物發明的時代!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憂鬱症臨床研究STAR*D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為期三個月的「第一線血清素抗憂鬱劑」嚴謹治療下,只有百分之二十七的病患病情出現緩解;而當病患持續配合為期一年「四階段、合併藥物及非藥物的治療」之後,竟仍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沒有改善!如果再考慮治療中的安慰劑效應,那麼目前銷售最好的第一線抗憂鬱症藥物,竟需要治療九位病人,才能產生和安慰劑的差異。簡言之,在設計嚴謹的臨床試驗中,科學家要收集數以百計的病患資料,才能證實抗憂鬱症藥物的療效。
 
  為什麼憂鬱症治療成效不彰、裹足不前,三十年來不見長足進步?最主要的原因是,從社會大眾到神經科學家,普遍對憂鬱症存有迷思。
 
  一般民眾常見的迷思包括:(一)誤以為憂鬱症會讓人情緒不佳、心理不適,但其實憂鬱症更常以胸悶、疼痛、失眠和疲勞等非特異性的身體症狀來表現;(二)沒發現身邊的人得到憂鬱症,這是因為憂鬱症患者儘管處在崩潰邊緣,仍能耗費加倍心力去維持生活和工作表面正常,使周遭親友無法察覺;(三)媒體及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的「污名化及標籤化」(stigmatization),引發患者潛意識的否認;(四)憂鬱症的病理特質常被誤解,有時甚至精神科及心理衛生工作人員也會有不正確的觀念及態度。
 
  而神經科學家最大的迷思,就是迷信憂鬱症的「血清素失衡理論」。事實上,在身心介面研究中心成立之初,當我們研究團隊開始從事憂鬱症的炎症研究時,神經免疫學還在醫學圈子裡遭到嘲諷奚落。
 
  所以本書的作者艾德華.布爾摩能夠很成功地把最新、最夯的醫學新知帶給眾人,既清楚呈現基礎大腦科學中的脈絡,又寫得淺顯易讀,真的是值得大力推薦!
 
  此書清楚說明了憂鬱症不僅僅是大腦的疾病,它從神經免疫學這個嶄新領域出發,解答「憂鬱症多數以身體病狀來表現」的事實,更解釋了「憂鬱症和代謝性、心血管、自體免疫疾病高度共病性」的現象。
 
  身為第一線的精神科醫師,我發現病患睡不好、整天疲倦、全身病痛卻找不到病因、壓力大而心情不振、過度焦慮、記憶衰弱等,這些都是大腦健康出狀況的警訊。事實上,台灣在一九九○到二○一○年的二十年內,常見身心疾患(例如憂鬱症及焦慮症)之盛行率增為兩倍,期間自殺率、失業率、離婚率也同樣節節升高。我們不也常常納悶:「事業成功家庭美滿,為什麼卻不快樂?」「如此注重養身保健,為什麼還是失眠疲憊?」
 
  面對這些現代文明的現象,我們應該更全面性、整體性地思考:追求社會進步和經濟成長,卻犧牲了精神健康的嚴重問題。的確,未來二十年,當人類可以利用再生科學和精確醫療獲得長壽,醫學就只剩下大腦保健的難題了!(更多身心保健文章可參考蘇冠賓醫師部落格:cobolsu.blogspot.com/)
 
作者序
 
  多年前,我投入了精神科。那時,我覺得這是一門既精彩又私密的學問:精神醫學關注自我紊亂的病例、失衡的情緒、心境和記憶,以及人類的世界觀。當時我還是一位新手醫師。對我來說,每一個個體的精神狀況比起腳踝腫大或皮膚癢這種生理毛病來得有意思多了。從科學角度來看,我對於大腦在精神病症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感到萬分有趣。那時候的我和現在的我都覺得,如果能多了解大腦的運作機制,就更有可能治療和預防精神疾病。同時,如果能確定精神疾病的源頭和成因,我們或許就可以放寬心胸、不帶成見地討論心理健康。
 
  在我三十歲左右時,這成了我的使命。大概是一九九○年前後,很多精神科醫師研究多巴胺和血清素這類大腦化學物質,探討它們如何引發精神病和憂鬱症等。不過,顯然還有很多東西尚待釐清和了解。那時,我知道我不僅要是一名臨床精神科醫師,也需要成為一位科學家。
 
  九○年代時,我在惠康信託基金會(Wellcome Trust)的獎助下,花了幾年在倫敦精神醫學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Psychiatry in London)攻讀博士學位,我的指導教授是麥可.布拉默(Michael Brammer)。那時候,第一批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fMRI)掃描儀才剛出現,全世界只有幾個地方有。我接觸了這個新的科技,處理fMRI的數據分析,負責繪製健康人士和精神病患的人腦功能圖譜。我撰寫了也合寫了不少論文,主題都跟神經造影、神經科學和精神健康有關。對我來說,這是個有趣的轉變。在fMRI發展成全球學人前仆後繼的領域前,我何其有幸就參與了其初期的研究。我當時非常樂觀,認為不出幾年,在我五十歲前,就會有各種關於大腦掃描和一般腦科學的新發現排山倒海而來,徹底改變我們對精神疾病的看法及治療方式。
 
  在這樣的勢頭下,我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在劍橋大學擔任精神醫學教授。起初我還是照常做著腦造影研究,試圖找出新的方法來檢測和分析人腦的網絡組織。我為人所知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網絡神經科學,或者說神經連接體(connectome),不過這不是本書的重點。
  
  在我快四十五歲時,我不由得注意到,儘管神經科學在全球各地似乎有很大的進展,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地方診所和醫院,在日常作業上卻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重大的改變。我開始有點定不下心,覺得就算自己寫出再多關於大腦掃描的論文,恐怕也對精神科的醫療改革無濟於事。我想,一直以來,引領醫學改變的都是新療法的誕生。關於憂鬱症、精神病和其他疾病,我想要進一步發現、了解新的藥物。
 
  於是,二○○五年,在一個還滿特別的機會下,我開始為英國一家大藥廠葛蘭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又稱GSK)工作。我一個星期有一半時間在大學實驗室裡興奮地研究著充滿奧秘的神經網絡分析,另一半時間則主管GSK的臨床研究單位,它的辦公室剛好就在阿登布魯克醫院(Addenbrooke’s Hospital)裡,沿著走廊走一下就到了。在GSK的這個單位裡,我們針對精神醫學、腦神經學和其他醫學領域,測試了很多新藥的臨床效果,感覺就快要看見新療法的曙光,振奮不已。但就在二○一○年,GSK突然停止了精神疾病的所有研發計畫。已經五十歲的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任職的藥廠根本不想再投入精神醫學研究。過去二十年來,我一直信誓旦旦地期待見到更先進療法的問世,但如果像GSK這麼大的一家藥廠,都無法預見治療心理疾病的突破和進展,我堅持的信念又有何意義呢?在那一刻,我開始認真思考本書的內容。
 
  那時,抓住我目光的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有些科學家連結了大腦、心理和免疫系統,他們稱之為精神免疫學(immuno-psychiatry),或神經免疫學(neuro-immunology)。老實說,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覺得根本胡扯,原因有很多。可是當我深入了解時,卻覺得愈來愈有道理,由於它的新穎與不同,這可能可以為精神科帶來新的療法和認知。我到處找人討論,這時幸運之神再度降臨。我的GSK老闆也覺得這個領域值得探索。於是大概從二○一三年起,在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和惠康信託基金會財援下,我們和其他公司及學術專家共同合作,著手研究發炎和憂鬱症之間的關聯。
 
  我希望以上所述足以解釋我為何會投入精神免疫學的研究。直到目前,我們都還在努力透過科學方法不斷鑽研。但這無法解釋我為什麼要寫一本跟它有關、給普羅大眾閱讀的書,畢竟科學家多半寧願把心神花在學術出版上。因為,我已經花了五年多,研究免疫系統與神經系統的互動,思考身體的發炎如何引發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我愈來愈覺得這些問題其實互相牽連,並且涉及到最基本的身心關係,以及精神醫學和其他醫學領域的箇中差異。探討這些問題,並不只是開發幾種新的抗憂鬱劑而已,而是徹底重塑——並且,容我大膽地說,改善——我們的認知,同時關照生理和心理疾病,而不是分開治療。
 
  這本書的確有一些很專門的術語,尤其是跟免疫系統有關的東西。因為如果我不著墨專業上的細節,就沒有辦法詳實地說明問題的始末。這本書揭示了新的科學如何大大改變我們對心理健康的認知,希望你也喜歡。
 
二○一八年三月,艾德.布爾摩寫於英國劍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市面上关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交叉书籍并不少见,但真正能将两者深度融合,并且逻辑自洽的,屈指可数。这本书成功地搭建起了这种桥梁,让那些原本独立的两大领域——心理健康与免疫系统——在书页中实现了有机统一。它不仅仅是在解释“心理影响身体”,更是在深入剖析“身体如何重塑心理”的底层机制,这是一种更为宏观和彻底的视角。我欣赏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它避免了将问题割裂来看的弊端。通过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反应都可能是情绪状态的一个信号发射器,反之亦然。这种互相印证、互相影响的动态观,彻底改变了我过去单一线性地看待自身状态的方式。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内容厚重,但阅读体验流畅,并且具有强大启发性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可能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多运动、多吃蔬菜”的指南,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构建了一个非常精密的知识体系。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晦涩的生物化学过程,用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链条串联起来,让你在了解“为什么”的同时,也能理解“该怎么做”。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肠道菌群与情绪联结的那几个章节,那种层层递进的解释,简直像看一部精彩的侦探剧,每一步推理都环环相扣,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很多我过去模糊的概念,比如某些神经递质的工作原理,通过这本书的阐述变得清晰无比,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公式,而是活生生的身体内部动态平衡的体现。这种知识的灌输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像是在接受一次高强度的、但又非常愉快的认知升级训练。

评分

从文本的语气和作者的态度来看,这本书散发着一种非常真诚的关怀。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坦诚地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和临床观察。这种平等对话的姿态,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付出的巨大心力,去平衡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的温度。在谈及一些敏感的心理困境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细腻和尊重,他明白情绪的复杂性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充分尊重,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被理解和接纳,而不是被贴上某种标签。这种温柔而坚定的引导,比任何激昂的口号都更有力量,它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力量,鼓励读者从自我接纳开始,逐步构建起应对挑战的勇气和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怎么说呢,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略带迷幻感的字体排版,确实很能抓住那些正在与内心挣扎的人的眼球。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散发着一种严肃而又充满希望的气息。它没有那种过度商业化的浮夸感,反而有一种扎实的学术背景支撑,这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不是一个轻易被营销口号打动的人,但我对“情绪”和“身体”之间的关联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排版很舒适,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不费力,即使是面对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作者的叙述方式也显得相对平易近人,不像有些科普书籍读起来像在啃教科书。从目录上看,它似乎涵盖了一个很广的范围,从最基本的生理机制到实际生活中的干预措施,感觉它不是在简单地提供“快速修复”的口号,而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自我探索。我特别欣赏这种由内而外的解决思路,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症状缓解上。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说实话,是让我感到最惊喜的部分之一。很多健康书籍都会给出建议,但往往因为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坚持。然而,这本书在提出理论框架之后,立刻就转向了如何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我喜欢它不强求一步登天,而是提供了“阶梯式”的调整方案,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和生活节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起点。比如,它对睡眠卫生和压力管理那部分的探讨,就显得非常接地气,它没有指责读者的生活习惯,而是提供了一套更具弹性的调整策略。这种“我可以做到”的感觉,对于长期处于低落状态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支撑。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拿起笔在书页空白处做标注,不是因为内容太难理解,而是因为很多观点触动了我,让我想要立刻付诸行动去验证这些理论的有效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