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演化心理學:從擇偶競賽、婚姻連結到刻意單身,看懂我和我們的生存法則

愛的演化心理學:從擇偶競賽、婚姻連結到刻意單身,看懂我和我們的生存法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嘉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爱情
  • 择偶
  • 婚姻
  • 单身
  • 演化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人际关系
  • 生存法则
  • 社会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心理學家特沃斯基說:
「人本身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我們在意顏值、著迷愛情,
渴望脫單卻又害怕婚姻?
在心理學的框架中,徹底探索愛、人性與幸福背後的機制。

  心理學專家以科學的方式解釋,
  面對情感問題,為何人們會做出當下的行為與決定,
  解決普羅大眾的疑惑:

  ▲美的定義與演化息息相關?
  ▲男女的擇偶標準有何不同?
  ▲PUA的技巧如何讓人愈陷愈深?
  ▲酒吧裡的男性在接近午夜十二點時,對女性的評價會升高?
  ▲孤獨不是壞事,反而享有「錯過的喜悅」?
  ▲婚姻是愛情的結晶,還是浪漫的錯覺?
  ▲如何利用同理心來經營愛情?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女性天生握有生育資源優勢,男性為了獲得女性的青睞,必須與同性爭搶,甚至試圖操控女性,奪取主動權。婚姻的目的是為了繁衍後代,而不是所謂愛的昇華。

  在此前提下,擇偶的重要考量是如何找到健康、優秀的基因,也衍生出一套對年齡、身材與臉的審美價值體系,例如,講究臉的對稱性或平均性。同時,婚姻制度的本質及兩性間的角力,在在成為親密關係中的重要課題。

  單身也好、婚姻也好,都只是形式而非目的。
  真正擺脫孤獨的辦法,是過真實的生活,
  而不是別人認為你應該過的生活。

  演化心理學揭示一種人類適應良好、留存下來的「本能」,但人類絕對能超越這種宿命。正如同婚姻早就不只是為了滿足生存需求,如今更重視這份情感聯結,必須讓人有空間來實現自我。透過探索親密關係的運作,認識自我與對方,才能在情感的葛藤中安然解套。

  本書試圖從戀愛、婚姻、社會的角度,闡明兩性之間的互動,作者旁徵博引各種心理學論述,帶我們發現愛的根源,進一步向內探索,審視「什麼是你想要的」,為人生做出最佳抉擇。

本書特色

  1.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基因與審美的關係,以及婚姻制度的起源、本質與演變。
  2.融會貫通地闡述馬基維利主義、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等,如何套用在兩性關係中。
  3.看見愛的多重樣貌:男女性出軌的對決,激情之愛與伴侶之愛的差別。
  4.引領讀者找到出路:如何以同理心培育愛情、化解衝突,以及擺脫孤獨。
情感深海的航行指南:一窥人类亲密关系的复杂图景 人类情感的领域,如同一片广袤而深邃的海洋,潮起潮落,暗流涌动。本书并非关于两性吸引的简单公式,亦非关于婚姻的僵化教条,而是深入探索人类亲密关系在历史长河与个体生命中的多维展现。我们将追溯情感的根源,审视那些塑造我们今日选择的古老驱动力,同时,也将目光投向现代社会中关系形态的巨大变迁。 第一部分:古老的驱动力与现代的投射 人类的择偶行为,并非全然由当下的浪漫激情所主导。远在文明之初,生存与繁衍的压力便已在基因深处刻下了印记。本部分将抽离出那些被浪漫叙事所掩盖的生物学基础。我们探讨的不是谁应该和谁在一起,而是为什么我们会倾向于某些特质而非其他,这些倾向是如何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被自然选择所塑造的。 我们将剖析资源获取能力、健康信号的解读,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些“硬性”标准如何被“软化”或“重塑”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吸引力——可能是幽默感、智力展示,抑或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本质上是对古代生存信号的现代解读。 然而,将现代关系完全归因于生物本能是片面的。我们必须考察依恋理论如何从婴儿期延伸至成年期。一个童年时期建立的“安全基地”模型,如何预示着一个人在成年后处理冲突、表达需求和建立信任的模式?我们不会提供诊断,而是提供一个理解互动模式的框架。那些看似随机的争吵,可能隐藏着对失联的恐惧;那些过度依赖的倾向,可能源于对被遗弃的深层焦虑。理解这些“剧本”,是重写关系对话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从结合到共存:婚姻形态的流变 婚姻,这一人类社会构建中最古老也最脆弱的制度之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本部分将超越对“完美婚姻”的理想化描述,转而关注关系契约的演变。在工业化之前,婚姻更多是一种经济联盟与社会保障网络;进入现代,它被赋予了空前的“情感饱和度”——它必须同时是最好的朋友、最激烈的爱人、最可靠的伙伴。这种高期望值的叠加,必然导致系统的压力增大。 我们将审视关系中的“权力动态”:资源分配、决策制定,以及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的不平衡。情感劳动,即维护关系和谐所付出的无形精力,往往不成比例地分配在伴侣双方身上。理解这种分配不均,有助于识别关系中的不健康循环。 此外,我们将讨论“去制度化”的趋势。伴侣关系不再是唯一的或主要的亲密形式。开放式关系、长期同居、甚至是“生活伙伴”模式的兴起,都标志着社会对关系结构灵活性的需求增加。重点在于区分“契约”与“感受”:当情感基础发生动摇时,契约的约束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支撑关系? 第三部分:自我探索与关系的选择权 现代社会赋予了个体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其中就包括选择不进入特定形态亲密关系的权利。本部分聚焦于“独处”——不是作为一种临时的状态,而是作为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生活策略。 我们将探讨“刻意单身”背后的心理驱动力。这并非源于无法找到伴侣的挫败感,而是源于对个人自主性的珍视和对自我资源保护的认知。对于某些人而言,维持高质量的友谊网络、投入专业发展、或仅仅享受心流体验,比维持一段中等质量的伴侣关系更符合其生命价值排序。 如何区分“暂时性独处”与“长期选择性单身”?这涉及到对“孤独感”(Loneliness,负面情绪)和“独处感”(Solitude,积极状态)的辨析。高质量的独处需要培养强大的内在连接和自我接纳能力。我们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即使没有传统伴侣也能自我滋养的“关系生态系统”,包括友谊、社群连接以及与自我的深度对话。 第四部分:沟通的艺术与冲突的哲学 无论是双人关系还是单身生活中的自我对话,有效的沟通都是基石。本部分将超越“多听少说”这类肤浅建议,深入探讨倾听的层次与表达的勇气。 冲突并非关系的终结者,而是关系深层需求暴露的信号。我们将引入“非暴力沟通”的哲学内核,但更侧重于“解读冲突背后的渴望”。每一次争吵,或许都在渴望被看见、被重视、或被安全地接纳。学习如何“温柔地提出需求”,同时“坚定地划定界限”,是维持关系健康张力的关键。 界限(Boundaries)的设定,是自我保护的艺术,也是尊重他人的前提。我们将详细探讨设立情感、时间、精力界限的方法,以及当界限被侵犯时,如何进行建设性的对抗而非破坏性的逃避。 结论:通往有意识的情感生活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赋能读者,使其不再被动地“卷入”情感洪流,而是有意识地“航行”于情感世界。无论是选择双人共舞,还是享受独舞,关键在于理解驱动我们行为的内在地图,并有勇气根据自己的真实需求,绘制出最适合自己的情感蓝图。这是一场关于理解、适应与重塑的旅程,通往一个更真实、更有力量的情感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嘉


  清華大學腦與智慧實驗室首席研究員兼心理學系系主任,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曾任北師大心理學院院長、心理學部首任部長。《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卷)》副主編、江蘇衛視《不錯大腦》科學總顧問。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學士、碩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博士。

  長期從事心理學的教學、科研和應用工作,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曾獲自然科學一等獎、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人才)、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二等獎等。
 

图书目录



PART 1  尋找另一半
第一章  始於顏值:美的力量
顏值即正義
美的共性:年齡、身材與臉蛋
演化心理學:美的定義來自演化
平均臉與對稱臉:好的基因
年齡與體型:指向養育行為的燈塔
質疑:美是由文化而不是基因所定義
變化中的不變:腰圍和臀圍之比
結語

第二章  陷於才華:尋找白馬王子
白馬王子的特徵
可靠:上進、勤奮、堅持
成熟:從我到我們
親代投資理論:演化中的富人與窮人
男性的對抗:馬基維利主義式的操控
結語

第三章  忠於人品:旦為朝雲,暮為行雨
男性審美的源頭:生育力
零點效應:性的可接觸性
男性的噩夢:承諾
男性的阿基里斯之踵:處女情結
女性的對抗:紅杏出牆
破壁:婚姻制度
結語

PART 2  兩人的世界
第四章  安於陪伴:婚姻的本質
婚姻:人類演化的副產品
婚姻制度的演變
愛與婚姻
什麼是愛:激情之愛與伴侶之愛
包辦婚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離婚:有意識脫鉤
結語

第五章  自我表達:我有我的自由
自我發現
有些事情單獨做更有趣
我有我的自由
錯過的喜悅:孤獨的另一面
單身的挑戰:孩子
心理富足:超越享樂與幸福
選擇,就是一種自我表達
結語

PART 3  溝通與理解
第六章  化解衝突:經營愛情
親密關係
背叛
公平的互惠
人際類型
結語

第七章  同理心:你在,故我在
同理心是有效溝通的核心
對同理心的誤解
用同理心培育親密關係
用同理心做自己
如何提升同理心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931484
  • 叢書系列:On Mind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科學有多種分類方法。如果以人類為科學的尺度,那麼與人無直接關係的是物理、化學這種關注日月交替、萬物演化的自然科學;如果將注意力向內翻轉,試圖理解我們內心世界的繽紛燦爛、愛恨情仇的科學則是心理學。「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去什麼地方?」是心理學的終極三問。

  既然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那麼心理學需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必然是「我從哪裡來?」即什麼使我們成為人,而不是其他。

  在一九七四年十一月的一個正午,人類學家唐納德.約翰森(Donald Johanson)在衣索比亞的哈達爾沙漠中,尋找能夠在人類和猿類之間架起橋梁的化石。突然,一塊略微突出地面、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光澤的肘骨化石,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塊化石與散布在它周圍的其他骨骼化石,構成了一副人形骨架。剛開始,約翰森以為這是一隻猴子的化石,直到他注意到骨架的膝關節,有直立行走必需的膝關節旋扭機轉。約翰森藉由鉀氬定年法,判定這副骨架屬於一種在三百二十萬年前直立行走於非洲大陸的生物。在晚上的慶功宴,那首一遍遍播放的披頭四樂隊的歌曲〈鑽石天空下的露西〉(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讓興奮不已的約翰森將這副骨架的主人稱為「露西」──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人類祖先。

  與其說露西是人類與猿類之間的過渡,不如說她是個起點,因為她的腦容量只有現代人的三分之一,與猿類的腦容量類似。那麼,究竟是什麼驅力促使人類大腦的容量在隨後的演化中增加了三倍?比較人類和猿類的大腦,我們會發現人類增加的大腦容量主要在額葉──從頭的外型來看,人類的額頭向前突出,飽滿豐盈,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天庭飽滿」。額葉的主要功能是處理複雜事務;據此,心理學家提出了「社會腦假說(Social Brain Hypothesis)」,即人類之所以需要更大的大腦,是因為人類所在群體的結構複雜度,遠遠高於其他物種所在的群體。

  下圖呈現的是一般成年人的社交圈:「我」位在一系列不同親疏關係的圈層中心。離「我」愈遠,群體數量愈大,但親密度愈低。在「我」的社交圈裡,一百五十人的圈層是重要分界:由此向外,是更迭相對頻繁、與「我」無緊密關係的五百人熟人圈(同事、牌友等),以及也許可說出名字、記住臉孔的一千五百人圈層(如社交軟體的好友等);而在一百五十人圈層內,是自己信任、互惠互利,同時承擔責任的圈層(親人、朋友等)──源自我們祖先的家族與部落的大小。其中,居於核心的是與「我」一體的五人,他們與「我」相互纏繞、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他們定義了「我是誰」──這就是婚姻與家庭。

  婚姻與家庭是人類獨有的現象。它的出現,並不是對愛的慶祝與永恆化,而是為了解決人類直立行走所帶來的生育問題。露西的骨盆變小,使得整個身體的重心更低、更容易直立;骨盆位置變高,以便髖部肌肉能在行走時穩定身體。但是,位置變高、尺寸變小的骨盆,必然使胎兒出生的產道變窄,導致難產。而演化提供的解決方案,是讓每個胎兒提前出生。如果人類胎兒像其他靈長類胎兒一樣發育成熟才出生,那麼他們需要在母體裡待足十八個月,而不是現今的九個月。所以,「早產兒」的存活與成長,需要母親全天候的照顧和父親持續的資源供給。因此,婚姻本質就是契約,一個男性與女性共同簽訂、讓早產兒得以成長、人類得以繁衍的契約。而契約是文明社會最根本的基石──基於契約,家庭組成部落,部落演變為城市,城市連接成為國家。複雜的社會群體由此而生,我們也從動物變成了人。

  當露西從樹上爬下,在非洲大草原上直立行走時,未來人類的親密關係與愛恨情仇、社會文化的紛繁多樣與衝突妥協,就此展開浩瀚無垠的畫卷。這本書將聚焦在與「我」最關聯的親密關係:愛與性、婚姻與家庭。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由多個章節組成。每個部分各自獨立,可隨機閱讀。

  第一部分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美的定義,以及女性和男性的擇偶標準。在這章節中,我們將從基因的視角(第一章〈始於顏值:美的力量〉),解釋為什麼女性偏愛年長男性,而男性正好相反;為什麼女性最偏好的體型是沙漏形,男性則追求倒三角形;為什麼平均臉顯得美,而神奇的腰臀比○.七意味著什麼?更進一步,當我們擺脫演化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印記,關注另一半的內在品質時,我們發現女性和男性的擇偶標準天差地別:女性要求男性有資源、有地位,要求男性上進、勤奮、成熟、穩定(第二章〈陷於才華:尋找白馬王子〉);男性則只求女性年輕漂亮,甚至這一點也可以放棄,見頁九十八「 零點效應」(第三章〈忠於人品 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女性挑剔、男性寬容的背後,是女性擁有生育資源並在後代撫養中投入更多、是演化中的富人,男性卻一無所有。所以,男性為了與女性作為「富人」的「挑三揀四」抗衡,發展出馬基維利主義式的搭訕技巧(PUA);而女性為了對抗男性的「渣男體質」,報之以「紅杏出牆」,讓男性糾結於處女情結之中。換句話說,人類的演化史,本質上是男性與女性圍繞著後代繁衍的背叛與反背叛的歷史,難怪我們需要日益增大的腦容量來回應這零和賽局。但當我們的腦容量愈來愈大,理性與意識開始萌芽,行為更常被大腦的理性而非基因的獸性所驅動。於是,「我」開始成長為「我們」—在家族、宗教或法律的見證下,男性與女性正式進入了兩人世界:婚姻。

  第二部分探討婚姻的前世今生。從演化的角度來說,婚姻只是繁衍後代的副產品,而非愛的昇華。但是,人之所以為人,是因人能超越演化的宿命,選擇自己的道路前進, 將婚姻與愛連接在一起。這時, 婚姻便從滿足生存需求的「制度式婚姻」演變成滿足安全感、愛與歸屬的「友伴式婚姻」,直到今天透過情感連結以實現自我表達、自我尊重和自我成長的「自我表現婚姻」(第四章〈安於陪伴:婚姻的本質〉)。然而,人類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僅五千二百年左右,相對於約三百萬年的演化,我們還太年輕,犯了很多錯誤──誤認為激情之愛會澆灌出美滿持久的婚戀,而「包辦婚姻」只是歷史的遺毒。事實上,居高不下的離婚率並非現代人對婚姻的失望;相反地,這只是我們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表達我們的自由(第五章〈自我表達:我有我的自由〉)。當二十世紀下半葉,人類解決溫飽後,新的生活方式湧現—在穩定、富有安全感的生活之外,更要心理富足:一種充滿變化、跌宕起伏的非傳統、不穩定、不妥協的自我表現之生活。當心理富足的需求與婚姻相結合,伴侶的作用不再只是提供資源或者安全感,而是「因為你的存在,讓我想成為更好的人」。這時,有效溝通與真誠理解,成為保持穩定積極婚戀的關鍵。

  第三部分以同理心為中心,講述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自己的溝通技巧。長久的親密關係並非伴侶花多長時間相處這般簡單,而是要用心經營(第六章〈化解衝突:經營愛情〉)。健康的親密關係應當是「安全依戀型」,即心意相通、性的親密、平等地給予和獲取情感與物質資源;更進一步則是積極的親密關係,需要自我表達並傾聽對方的困惑、感傷、喜愛和夢想,同時給予積極的回應。而這一切,就需要同理心(第七章〈同理心:你在,故我在〉)。同理心是高情商的表現,是建立連結,並非像同情心一樣,僅僅旁觀。同理心說明我們從他人的視角來看問題,並發現我們和別人的不同。同時,它可以幫助我們向內去認真聆聽自己、信任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我。透過保持好奇心、積極傾聽和轉換視角等方法,我們可以提升自我同理心,建立更為健康積極的親密關係;更重要的是,用同理心來傾聽內心的呼喚,讓我們找到美好的生活。

  自從露西決定與古猿分道揚鑣,直立行走邁向未來的人類文明時,也許有個問題會縈繞在她的心頭:「成為一個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亞里斯多德說:「人天生是社會性動物。」的確,沒有一個人能夠自全、成為孤島。只有透過與他人的連結並形成親密關係,才有今天的人類,個體也更趨完整。但是,正如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說:「人本身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密關係又帶來了背叛、衝突和創傷。

  在美國作家瑪格利.威廉斯(Margery Williams)的童書《絨毛小兔》(The Velveteen Rabbit)裡,絨毛兔問他的好朋友老皮馬,怎樣才能變成一隻真正的、有血有肉的兔子。

  老皮馬回答:「真實並不能被製造出來;它只會自然而然地發生──當一個小朋友愛了你很久很久,並且他不只是想和你玩,而是真正愛你──那麼你就會變成真實。」

  絨毛兔問道:「那我會受傷嗎?會痛嗎?」

  「有些時候,會的。」老皮馬誠實回答道,「但是如果能變成真的,你是不會介意這些傷痛的。」

  「那這是一下子就發生的嗎?」絨毛兔問,「還是一點一點慢慢地發生?」

  「不會一下子發生的,」老皮馬緩緩解釋,「這需要很長的時間。這就是為什麼真實通常不會發生在那些或朝三暮四而輕易分手,或稜角鋒利而不知妥協,或敏感脆弱而需要時時照料的人身上。一般來說,等到真實終於降臨的那一天,你的大部分毛髮已經脫落,眼花耳聾,關節不再靈便,容顏也不再光彩如昔。但是,這都不重要,因為一旦變成真的,你就永遠不可能是醜陋的了,除非他不懂你的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亲密关系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读完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关于“婚姻链接的维系”那块内容,我才意识到自己对长期承诺的理解有多么肤浅。作者深入探讨了从最初的激情消退后,社会结构和生物本能是如何共同作用,将两个独立的个体编织成一个功能性的合作单元。书中对“投入与沉没成本”的分析极其精妙,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关系即便在幸福感不高的情况下,依然难以割舍,那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考量,更是对过去时间、精力、情感投资的本能保护机制在作祟。更让我震撼的是,作者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这种机制,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适应性的策略,让我们得以在漫长的人生中,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后勤保障系统。这种辩证、非道德化的分析方式,让我对那些看似“不完美”的长期关系,产生了更多的同理心和理解,不再轻易贴上“失败”或“凑合”的标签。

评分

坦白讲,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阅读“心理学”书籍的读者,很多这类书籍读起来都像是在啃枯燥的教科书,充满了难以消化的专业术语。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深奥的演化理论,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和案例包装起来。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听一个博学的朋友,一边喝着咖啡,一边为你娓娓道来人类祖先如何在非洲大草原上为生存而战,以及这些古老的决策程序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今天在社交软件上滑动屏幕的频率和标准。文笔老练又不失温度,让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完全没有阅读压力,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自己生活中最近发生的一段纠结的情感事件,然后在书中找到对应的“行为指南”,这种即时的代入感和实用性,是很多理论著作所缺乏的。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为什么我们会这样”的哲学思辨层面,它最终落脚点非常具有建设性。它清晰地展示了,一旦我们理解了自身的“生物学倾向”——比如对新鲜感的追求、对承诺的恐惧、对资源的渴望——我们就能更有效地去**管理**这些本能,而不是被它们牵着鼻子走。这部分内容极具操作价值,它不是要你对抗你的本性,而是教你如何与你的本性达成一种更明智的、符合你当前生活目标的“契约”。比如,如何设计一种关系模式,既能满足深层的情感联结需求,又能容纳现代社会对个体自由的渴求。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成熟的、面向未来的情感蓝图,它告诉你,爱不是命中注定,而是一系列需要被学习、被设计和被维护的复杂系统工程,让人读后豁然开朗,充满了对未来情感生活的掌控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极其流畅,从最原始的吸引力法则,一步步过渡到现代社会中“刻意单身”这种新兴的生活哲学,逻辑推演严密得令人叹服。特别是关于现代女性在独立意识觉醒后,对传统伴侣角色的重新定义和筛选,这一点写得尤其到位。它不再把单身描绘成一种“等待被拯救”的状态,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主动优化资源配置的策略选择。作者没有贩卖焦虑,反而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当个体的生存和繁衍压力被社会进步所缓冲后,我们有权力去选择那些更符合自我实现而非仅仅是基因延续的生存模式。这种论述的深度,远超那些鼓吹“享受当下”的流行读物,它把单身选择背后的历史动因和生物学基础都给捋清楚了,让人读完后,对自己的生活轨迹,无论选择亲密关系还是独处,都感到一种强大的内在支撑力量。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落入那种老生常谈的情感导师的窠臼,而是从一个非常宏大且极具科学深度的视角切入,剖析了人类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行为模式。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毫不回避的坦诚,将择偶过程比作一场残酷的“军备竞赛”,那些我们在潜意识中被驱动去追求的特质,无论是外貌吸引力还是资源获取能力,都被放在了演化心理学的显微镜下进行审视。读完之后,很多过去难以理解的,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类型的人产生强烈的、近乎本能的偏好,那些在理性上想不通,但在情感上却无法抗拒的冲动,似乎都有了一个清晰的、基于生存和繁衍逻辑的解释。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获取”爱,而是在揭示“爱”是如何被塑造和驱动的底层机制,这种抽丝剥茧的解析,让人在审视自身情感决策时,多了一层冷静的、超脱的视角,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内耗和自我谴责。这无疑是一本能提升个人情商和决策质量的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