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上青天:抗戰時期中美軍事閤作下的航空教育(1941-1945)

飛上青天:抗戰時期中美軍事閤作下的航空教育(1941-194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頌閔
圖書標籤:
  • 抗戰
  • 中美閤作
  • 航空教育
  • 軍事史
  • 二戰
  • 中國航空
  • 飛行員
  • 曆史
  • 軍事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由於航空技術是一種特有的專業技術和知識,美國軍事和技術專傢在近代中國發展航空事業中,扮演瞭極其重要的媒介,但過去的研究並未突顯這一部分。本書將這一論題置於中美關係的視域中,對我們瞭解近代中國航空教育史和中美關係提供瞭一個重要的脈絡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係教授 吳翎君 專序推薦

  本書細緻梳理瞭1920年代以來近代中國航空教育的發展歷程。至1930年代,中國航空教育,先有德、美、義、蘇等外籍顧問參與,其中美籍顧問團以裘偉德(John H. Jouett)等為主,參與瞭中央航空學校的建置,深刻影響近代中國空軍教育發展。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中央航空學校輾轉遷至雲南昆明。1938年7月,定名為「空軍軍官學校」。1941年,中美兩國航空教育再起閤作,中國派遣空軍軍官學校員生赴美,接受美式航空訓練及駕駛新式飛機,其重點是建立中國本土空軍,以加強空軍的作戰能力。這些中國飛行員返國後,一方麵引入美式航空訓練知識;一方麵也促成瞭「中美空軍混閤團」(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 CACW)成立,對近代中國航空教育產生莫大的助益。這些赴美受訓的空軍官校員生,後多成為空軍的重要幹部,對臺灣空軍的發展影響深遠。

本書特色

  ★蒐羅大量檔案史料,圖文並茂
  ★從中美關係的宏觀視角探究近代中國航空教育史
  ★榮獲國立國父紀念館評選齣版碩士論文獎勵、國傢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傢檔案應用獎勵

專序推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係教授吳翎君
飛越雷霆:冷戰前夕中美海軍航空力量的博弈與融閤(1946-1950) 導言:時代的轉摺與海洋的角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散去,全球格局便迅速轉嚮瞭兩極對峙的冷戰前夜。對於太平洋戰場上的主要角色——美國和中國而言,戰後的重建與戰略轉型成為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特彆是海軍航空兵,這一在戰爭中證明瞭其決定性作用的軍種,在和平時期亟需重新定位其發展方嚮。本書聚焦於1946年至1950年間,在國共兩黨對峙和國際局勢動蕩的大背景下,中美兩國海軍航空力量在技術、人員和戰略理念上的復雜互動、學習與摩擦,揭示瞭這一時期中國海軍航空現代化的艱難探索及其對未來衝突的潛在影響。 第一部分:戰後清理與美援的餘暉(1946-1948) 戰爭結束後,美國海軍根據《租藉法案》移交給國民政府的海軍艦艇和航空資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員的流失、維護能力的不足以及技術標準的代差。本書詳細考察瞭戰後初期,美國海軍顧問團(Naval Advisory Group, NAG)在南京、上海、青島等地設立的聯絡機構,如何試圖協助國民政府整飭和重建其殘破的海軍航空隊伍。 一、資産接收與人員安置的睏境: 我們深入分析瞭國民政府接收日軍和美軍遺留物資的實際情況。許多先進的艦載機(如“地獄貓”的後續型號或早期噴氣式飛機)因缺乏配件和專業技師而長期封存。書中通過解讀檔案中的物資清單與維護日誌,還原瞭當時機務人員在資源極度匱乏下的“拆東牆補西牆”式維修努力。此外,早期赴美受訓的中國海軍飛行員和機械師,如何帶著新技術和新理念迴國,卻發現國內的工業基礎和組織架構無法有效承接這些知識,形成瞭巨大的“知識鴻溝”。 二、青島的“小航母”實驗: 1947年,國民政府試圖在青島恢復其有限的航母運行能力,以維持對颱灣海峽的威懾。本書特彆關注瞭“中正艦”(原美軍“薩拉托加”號或類似級彆護航航母的歸屬爭議與實際操作)的訓練計劃。我們通過對比美國海軍在同一時期的訓練大綱,揭示瞭中國海軍在缺乏配套的岸基支持、預警係統和高素質戰鬥機飛行員的情況下,強行推進艦載機起降訓練所付齣的高昂代價。這些早期的嘗試,在內戰的壓力下,最終不瞭瞭之。 三、思想的碰撞:從支援陸戰到遠洋威懾: 戰後,美國海軍的戰略重心開始轉嚮冷戰防禦,強調遠洋作戰能力和核威懾。然而,國民政府海軍航空人員的思想仍停留在主要服務於沿海防禦和對共軍的岸基火力支援上。書中通過對比中美雙方在戰略研討會上的備忘錄,展示瞭在諸如“艦載防空預警模式”、“航程與航程截擊”等核心戰術理念上的分歧。美方顧問更傾嚮於推銷標準化的美式訓練流程,而中方則受製於預算和地緣政治的現實,隻能進行碎片化的技術引進。 第二部分:技術引進的瓶頸與國共雙方的戰略分化(1948-1950) 隨著解放戰爭進入關鍵階段,美國對華軍事援助的重心逐漸轉嚮陸軍和空軍,海軍航空的支持力度明顯減弱,但這反而激發瞭國民政府內部對技術自主和資源優化的深刻反思。 一、螺鏇槳時代的終結與噴氣時代的遙望: 1948年後,世界海軍航空正處於從高性能活塞發動機嚮噴氣式戰鬥機過渡的關鍵時期。本書細緻梳理瞭國民政府希望引進早期噴氣式艦載機(如F9F“黑豹”的前身型號)的談判過程。由於美方擔心技術落入蘇聯手中,加之國府腐敗和物資流失的報告,這些高級裝備的引進請求基本被擱置。取而代之的是少量、過時的螺鏇槳戰鬥機和俯衝轟炸機,這進一步拉大瞭其與解放軍新興空軍在技術代差上的差距。 二、解放區的“繳獲與學習”: 與國民政府依賴外部援助不同,解放區在1949年奪取瞭國民黨空軍基地後,迅速麵臨如何整閤和操作這些先進機型的問題。本書首次披露瞭人民解放軍早期“航空研究室”如何根據繳獲的美國海軍維護手冊和飛行員手冊,組建臨時訓練小組,嘗試評估和修復美製飛機的曆史細節。盡管解放軍的海軍航空力量尚未成型,但這種“實戰中學習”的方式,為日後其航空工業的發展奠定瞭務實的基調。 三、颱灣的“孤島掙紮”與航校的遷移: 隨著局勢惡化,國民政府海軍航空的精英力量和核心資産被逐步撤往颱灣。本書詳述瞭這一遷移過程中的混亂與損失。在颱灣,美軍顧問團的工作重心轉嚮協助建立新的、更精簡的防空和反潛體係。航校的重建工作在極其睏難的條件下展開,其重點不再是航空母艦的起降訓練,而是如何利用有限的岸基力量,執行對大陸沿海的偵察和騷擾任務。 結論:曆史的遺産與未來的陰影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前夕,中美海軍航空的直接軍事閤作基本宣告終結。本書的分析錶明,1946至1950年間,中美海軍航空的互動並非教科書式的技術轉移,而是一場在政治動蕩和技術迭代雙重壓力下的復雜“共舞”。國民政府錯失瞭利用戰後美援窗口期完成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機遇,而解放軍則通過更具適應性的學習策略,為日後的海軍航空發展埋下瞭伏筆。這一時期留下的技術遺産、人纔斷層和戰略思想的差異,深刻地影響瞭兩岸海軍力量在隨後的數十年間的演進軌跡。本書旨在為理解冷戰初期東亞軍事格局的形成,提供一個被忽視的、但至關重要的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頌閔


  現為國史館修纂處助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係博士生。曾任職於國傢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主要研究範圍為民國政治軍事史、中美關係史與戰後臺美關係史,著有〈太平洋戰爭時期中國空軍員生赴美受訓之經過(1941-1945)〉、〈二二八事件後丘念颱的政治動嚮(1947-1967)〉、〈蔣經國與美軍顧問團的軍事援助〉等論文。
 

圖書目錄

序/吳翎君

CHAPTER 0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迴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材料

CHAPTER 02 1930年代中央空軍的組建與美國顧問
第一節 孫中山與航空教育
第二節 國民政府航空教育的建立及睏境
第三節 美式航空教育的抉擇與發端

CHAPTER 03 太平洋戰爭時期空軍官校學生赴美學習與訓練
第一節 中美空軍訓練閤作的交涉
第二節 派遣赴美學生之選拔及訓練
第三節 在美訓練情形

CHAPTER 04 中國空軍美式航空教育的主流化
第一節 美式航空教育的製度化
第二節 中美空軍混閤團與美式航空教育的深耕

CHAPTER 05 結論

附錄
〈中央航空軍官學校教育綱領〉
赴美人員名單

徵引書目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346266
  • 叢書係列:讀歷史
  • 規格:精裝 / 228頁 / 14.8 x 21 x 3.19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二十世紀初飛行器的發明是全球科技文明史的重要一頁。1903年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將滑翔機翼安裝使用汽油動力的螺鏇推進器,成功的載人飛行,被廣泛譽為現代飛機的發明者。此後歐美先進國傢不斷改良新式航空器,航空事業迅速開展開來。一次大戰期間單薄脆弱的上單翼輕型飛機,一問世便展現在戰場的威懾力,各國乃紛紛購買飛機,訓練人員,緻力發展於軍事用途。而在中國飛行器的製造,最早可能是馮如(1883-1912),他先在舊金山奧剋蘭駕駛馮如1號成功試飛,並成立公司,後來將整個公司與技術、設備等全數轉移至中國,不幸的是,1912年馮如在一次試飛中,墜機身亡。繼馮如之後,民國初年的共和政府或各地軍閥政權都意識到航空事業的重要性,不惟是商業交通,更重要的是用於戰爭的偵察和攻擊。儘管中國的航空事業發展遠不如歐美先進國傢,但民國以來對於航空事業的發展早已有所認識,並開始萌芽齣「航空救國」的理念。

  民國初年不論是北京的中央政府、廣州政府或地方軍閥派係都對航空事業或空軍的規劃懷抱遠見,例如奉係的軍隊在日本的幫助下,建立瞭頗有實力的航空部隊。一次大戰結束後,北洋政府國務院航空署統閤軍民航事宜,由英國提供的飛艇藉款,開始規劃瞭中國境內的航線。孫中山很早就意識到航空事業的重要性,1913年孫中山在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在日本滋賀縣設立「中華革命黨航空學校」,此後孫中山曾在美國芝加哥創設「中國民智航空社」,後來在廣東亦成立有航空學校。1920年代以後各種愛國主義的呼聲扶搖直上,「航空救國」的口號被喊得陣天價響,發展航空事業和新式空軍成為二十世紀初中國人「飛上青天」的縈懷夢想。南京政府成立後,繼續推動航空學校和航空訓練,但是要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美兩國攜手航空教育的閤作,始啟動瞭中國近代航空軍事史的關鍵時刻。在太平洋戰爭的砲火聲中,中國派遣空軍軍官學校學生到美國接受航空教育,學習美式航空訓練及駕駛新式飛機,其目的即為建立中國本土空軍,加強中國空軍的作戰能力。
  上述這些近代中國航空事業與世界接軌的意含,為本書《飛上青天——太平洋戰爭時期中美軍事閤作下的航空教育》提供一個宏觀的歷史脈絡。關於近代中國空軍史或航空史的發展已有不少研究,但對於如何訓練飛行員、空軍人纔和航空教育知識的養成,在過去並未有充分的研究。本書是作者陳頌閔於2020年7月獲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的碩士學位論文,經過仔細修訂而成。這本書細緻梳理瞭1920年代以來近代中國發展航空教育的經過、1930年代中央空軍的組建與美國顧問的參與角色、太平洋戰爭時期空軍官校學生赴美學習與訓練、中國空軍美式航空教育的主流化。

  通過本書我們可以瞭解太平洋戰爭時期中美兩國因軍事閤作的結盟,所反映在空軍飛行員的緊急需求,因而有空軍健兒赴美培訓。但我們也可以瞭解這一閤作並非突然,本書仔細將這一閤作淵源上溯至1920年代,當時中國空軍飛行訓練正徘徊在義式訓練或美式訓練中,而最終選擇瞭美式訓練。這一抉擇的結果若以後見之明看來是正確的,它適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協助中國培育空軍人纔提供瞭先驗的基礎。通過本書我們還可以看到1930年代中國航空教育,先有德、美、義等國外籍顧問參與,其中美籍顧問團參與中央航空學校的建置,深刻影響近代中國空軍教育發展。本書也深入梳理瞭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後,中央航空學校輾轉遷至雲南昆明,後來定名為「空軍軍官學校」的發展歷程。及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美兩國航空教育再起閤作,這些赴美受訓的年輕飛行員在快速培訓後,大多投入戰場,展現一代優秀青年的體魄、技能知識和強烈的愛國情操。赴美受訓的員生有兩個特點:一是受訓人數眾多、二是受訓科目完整。這些員生返國後,一方麵引入美式航空訓練知識;一方麵也促成「中美空軍混閤團」(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成立。從作者所專注的航空教育而言,這一閤作不僅限於戰場的閤作,對日後中國航空知識的提昇和航空教育的專業化帶來長遠的影響,更使得美式航空教育成為空軍發展的主流。

  由於航空技術是一種特有的專業技術和知識,美國軍事和技術專傢在近代中國發展航空事業中,扮演瞭極其重要的媒介,但過去的研究並未突顯這一部分。本書將這一論題置於中美關係的視域中,對我們瞭解近代中國航空教育史和中美關係提供瞭一個重要的脈絡發展。本書在修訂的過程中,頌閔增補瞭大量的原始檔案資料,文字內容已比原來的碩士學位論文更加豐富而完善。同時又盡力蒐集瞭一些中國軍事人員赴美飛行訓練或美國教官擔綱訓練航空訓練課程以及中美雙方人員的閤影,這些珍貴照片主要來自國傢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和國史館,使本書文圖並茂。目前讀者所看到的這一版本,主要是頌閔個人孜孜不輟努力修訂齣的成果。本人忝為作者碩士學位的指導教授,看著頌閔一路走來的辛苦耕耘和堅定的毅力,閱讀本書深感作者的勤勉用功和勇於突破的自我要求,這是作者進入學術領域的初試鶯啼。主標題帶有「我要飛上青天」的意含,則來自多年前師生在討論碩士論文時我的一時發想和對這段中美航空閤作歷程之緻敬。期待他日後持續在航空教育和空軍史的研究不斷精進,翱翔於學術的無際天空。謹以此為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係教授 吳翎君
2023年8月12日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曆史研究的角度來看,抗戰時期的中美軍事閤作,尤其在技術和人纔培養上,是理解戰後中美關係發展脈絡的一個關鍵切入點。這本書如果能對這種閤作模式進行深入的剖析,分析其成功之處和局限性,將極具學術價值。例如,中方在閤作中究竟獲得瞭多少真正意義上的技術轉化?這種教育體係的建立對戰後中國空軍的長期發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都需要作者有極高的理論素養和紮實的史料基礎纔能迴答。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能夠超越簡單的“友誼”敘事,去探討閤作背後的利益權衡與戰略意圖,這對理解近代中國軍事現代化的艱難曆程至關重要。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磅礴的氣勢,讓人一讀就能感受到那個特殊年代的緊張與熱血。我一直對那個時期中國的軍事發展史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涉及到中美之間的互動,總覺得其中蘊含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聚焦於航空教育這一關鍵領域,這無疑是二戰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想象一下,在資源匱乏、技術落後的背景下,如何培養齣能夠與世界強國並肩作戰的飛行員和技術人員,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戲劇性的過程。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那些幕後的艱辛,那些中外教官和學員之間的文化碰撞與融閤,以及他們為瞭共同目標所付齣的巨大努力。書名中的“飛上青天”四個字,不僅是對那個時代航空夢想的寫照,更是對所有投身抗戰的人們精神麵貌的緻敬,希望書中能有足夠詳實的史料來支撐這種情感的錶達。

评分

我剛剛翻開這本書的目錄,就被其嚴謹的結構和深入的研究方嚮所吸引。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更像是在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係統,展現那個時代航空教育的復雜性。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課程設置、訓練方法以及後勤保障的細節描述。畢竟,戰爭時期的教育體係往往是極其不穩定的,如何在戰火中維持教學質量,如何適應美方的訓練標準,這中間的博弈和調整必然充滿瞭麯摺。這本書的價值,我想就在於它能把這些宏大敘事下的微觀操作描繪齣來,讓我們看到製度是如何在戰火中艱難運轉的。如果能有對當時教材、飛行模擬器,甚至是學員招募和選拔過程的細緻描繪,那就更好瞭,那將是曆史愛好者們不可多得的珍寶。

评分

閱讀曆史著作時,最怕的就是那種乾巴巴的、隻有數據和官方文件的堆砌。這本書的題目讓我嗅到瞭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息,似乎預示著它會包含更多“人”的故事。我熱切地希望,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宏觀政策層麵,而是深入到那些具體的教官、學員的個人經曆中去。戰爭對個體命運的塑造是深刻的,尤其是在一個跨文化閤作的環境裏。那些中國年輕人在異國文化和嚴苛訓練下如何調整心態?美方教官又是如何看待這群滿懷鬥誌的東方學員的?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迴憶錄、私人信件的引述,哪怕隻是側麵描寫,都會極大地增強作品的感染力,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溫度的生命體驗。

评分

這本書的厚重感讓人一見傾心,感覺它囊括瞭大量的史料挖掘工作。我個人對那些關於“培訓基地”和“設施建設”的內容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在後方,如何籌措資源建立起符閤標準的美式訓練基地?這其中涉及到的土地徵用、物資調配、人員安置,想來都是一場場艱巨的行政戰役。特彆是在抗戰最艱難的時期,這種大規模的教育工程是如何維持下去的?如果書中能夠展示齣當時中國政府和民間為支持航空教育所做的非凡努力,那將是對那個時代民族精神的最好詮釋。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往往比單純的軍事部署更能體現一個民族在絕境中的韌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