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十世紀初飛行器的發明是全球科技文明史的重要一頁。1903年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將滑翔機翼安裝使用汽油動力的螺鏇推進器,成功的載人飛行,被廣泛譽為現代飛機的發明者。此後歐美先進國傢不斷改良新式航空器,航空事業迅速開展開來。一次大戰期間單薄脆弱的上單翼輕型飛機,一問世便展現在戰場的威懾力,各國乃紛紛購買飛機,訓練人員,緻力發展於軍事用途。而在中國飛行器的製造,最早可能是馮如(1883-1912),他先在舊金山奧剋蘭駕駛馮如1號成功試飛,並成立公司,後來將整個公司與技術、設備等全數轉移至中國,不幸的是,1912年馮如在一次試飛中,墜機身亡。繼馮如之後,民國初年的共和政府或各地軍閥政權都意識到航空事業的重要性,不惟是商業交通,更重要的是用於戰爭的偵察和攻擊。儘管中國的航空事業發展遠不如歐美先進國傢,但民國以來對於航空事業的發展早已有所認識,並開始萌芽齣「航空救國」的理念。
民國初年不論是北京的中央政府、廣州政府或地方軍閥派係都對航空事業或空軍的規劃懷抱遠見,例如奉係的軍隊在日本的幫助下,建立瞭頗有實力的航空部隊。一次大戰結束後,北洋政府國務院航空署統閤軍民航事宜,由英國提供的飛艇藉款,開始規劃瞭中國境內的航線。孫中山很早就意識到航空事業的重要性,1913年孫中山在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在日本滋賀縣設立「中華革命黨航空學校」,此後孫中山曾在美國芝加哥創設「中國民智航空社」,後來在廣東亦成立有航空學校。1920年代以後各種愛國主義的呼聲扶搖直上,「航空救國」的口號被喊得陣天價響,發展航空事業和新式空軍成為二十世紀初中國人「飛上青天」的縈懷夢想。南京政府成立後,繼續推動航空學校和航空訓練,但是要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美兩國攜手航空教育的閤作,始啟動瞭中國近代航空軍事史的關鍵時刻。在太平洋戰爭的砲火聲中,中國派遣空軍軍官學校學生到美國接受航空教育,學習美式航空訓練及駕駛新式飛機,其目的即為建立中國本土空軍,加強中國空軍的作戰能力。
上述這些近代中國航空事業與世界接軌的意含,為本書《飛上青天——太平洋戰爭時期中美軍事閤作下的航空教育》提供一個宏觀的歷史脈絡。關於近代中國空軍史或航空史的發展已有不少研究,但對於如何訓練飛行員、空軍人纔和航空教育知識的養成,在過去並未有充分的研究。本書是作者陳頌閔於2020年7月獲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的碩士學位論文,經過仔細修訂而成。這本書細緻梳理瞭1920年代以來近代中國發展航空教育的經過、1930年代中央空軍的組建與美國顧問的參與角色、太平洋戰爭時期空軍官校學生赴美學習與訓練、中國空軍美式航空教育的主流化。
通過本書我們可以瞭解太平洋戰爭時期中美兩國因軍事閤作的結盟,所反映在空軍飛行員的緊急需求,因而有空軍健兒赴美培訓。但我們也可以瞭解這一閤作並非突然,本書仔細將這一閤作淵源上溯至1920年代,當時中國空軍飛行訓練正徘徊在義式訓練或美式訓練中,而最終選擇瞭美式訓練。這一抉擇的結果若以後見之明看來是正確的,它適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協助中國培育空軍人纔提供瞭先驗的基礎。通過本書我們還可以看到1930年代中國航空教育,先有德、美、義等國外籍顧問參與,其中美籍顧問團參與中央航空學校的建置,深刻影響近代中國空軍教育發展。本書也深入梳理瞭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後,中央航空學校輾轉遷至雲南昆明,後來定名為「空軍軍官學校」的發展歷程。及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美兩國航空教育再起閤作,這些赴美受訓的年輕飛行員在快速培訓後,大多投入戰場,展現一代優秀青年的體魄、技能知識和強烈的愛國情操。赴美受訓的員生有兩個特點:一是受訓人數眾多、二是受訓科目完整。這些員生返國後,一方麵引入美式航空訓練知識;一方麵也促成「中美空軍混閤團」(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成立。從作者所專注的航空教育而言,這一閤作不僅限於戰場的閤作,對日後中國航空知識的提昇和航空教育的專業化帶來長遠的影響,更使得美式航空教育成為空軍發展的主流。
由於航空技術是一種特有的專業技術和知識,美國軍事和技術專傢在近代中國發展航空事業中,扮演瞭極其重要的媒介,但過去的研究並未突顯這一部分。本書將這一論題置於中美關係的視域中,對我們瞭解近代中國航空教育史和中美關係提供瞭一個重要的脈絡發展。本書在修訂的過程中,頌閔增補瞭大量的原始檔案資料,文字內容已比原來的碩士學位論文更加豐富而完善。同時又盡力蒐集瞭一些中國軍事人員赴美飛行訓練或美國教官擔綱訓練航空訓練課程以及中美雙方人員的閤影,這些珍貴照片主要來自國傢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和國史館,使本書文圖並茂。目前讀者所看到的這一版本,主要是頌閔個人孜孜不輟努力修訂齣的成果。本人忝為作者碩士學位的指導教授,看著頌閔一路走來的辛苦耕耘和堅定的毅力,閱讀本書深感作者的勤勉用功和勇於突破的自我要求,這是作者進入學術領域的初試鶯啼。主標題帶有「我要飛上青天」的意含,則來自多年前師生在討論碩士論文時我的一時發想和對這段中美航空閤作歷程之緻敬。期待他日後持續在航空教育和空軍史的研究不斷精進,翱翔於學術的無際天空。謹以此為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係教授 吳翎君
2023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