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上青天:抗戰時期中美軍事合作下的航空教育(1941-1945)

飛上青天:抗戰時期中美軍事合作下的航空教育(1941-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頌閔
图书标签:
  • 抗战
  • 中美合作
  • 航空教育
  • 军事史
  • 二战
  • 中国航空
  • 飞行员
  • 历史
  • 军事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由於航空技術是一種特有的專業技術和知識,美國軍事和技術專家在近代中國發展航空事業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媒介,但過去的研究並未突顯這一部分。本書將這一論題置於中美關係的視域中,對我們了解近代中國航空教育史和中美關係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脈絡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吳翎君 專序推薦

  本書細緻梳理了1920年代以來近代中國航空教育的發展歷程。至1930年代,中國航空教育,先有德、美、義、蘇等外籍顧問參與,其中美籍顧問團以裘偉德(John H. Jouett)等為主,參與了中央航空學校的建置,深刻影響近代中國空軍教育發展。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中央航空學校輾轉遷至雲南昆明。1938年7月,定名為「空軍軍官學校」。1941年,中美兩國航空教育再起合作,中國派遣空軍軍官學校員生赴美,接受美式航空訓練及駕駛新式飛機,其重點是建立中國本土空軍,以加強空軍的作戰能力。這些中國飛行員返國後,一方面引入美式航空訓練知識;一方面也促成了「中美空軍混合團」(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 CACW)成立,對近代中國航空教育產生莫大的助益。這些赴美受訓的空軍官校員生,後多成為空軍的重要幹部,對臺灣空軍的發展影響深遠。

本書特色

  ★蒐羅大量檔案史料,圖文並茂
  ★從中美關係的宏觀視角探究近代中國航空教育史
  ★榮獲國立國父紀念館評選出版碩士論文獎勵、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家檔案應用獎勵

專序推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吳翎君
飞越雷霆:冷战前夕中美海军航空力量的博弈与融合(1946-1950) 导言:时代的转折与海洋的角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全球格局便迅速转向了两极对峙的冷战前夜。对于太平洋战场上的主要角色——美国和中国而言,战后的重建与战略转型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特别是海军航空兵,这一在战争中证明了其决定性作用的军种,在和平时期亟需重新定位其发展方向。本书聚焦于1946年至1950年间,在国共两党对峙和国际局势动荡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海军航空力量在技术、人员和战略理念上的复杂互动、学习与摩擦,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海军航空现代化的艰难探索及其对未来冲突的潜在影响。 第一部分:战后清理与美援的余晖(1946-1948) 战争结束后,美国海军根据《租借法案》移交给国民政府的海军舰艇和航空资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员的流失、维护能力的不足以及技术标准的代差。本书详细考察了战后初期,美国海军顾问团(Naval Advisory Group, NAG)在南京、上海、青岛等地设立的联络机构,如何试图协助国民政府整饬和重建其残破的海军航空队伍。 一、资产接收与人员安置的困境: 我们深入分析了国民政府接收日军和美军遗留物资的实际情况。许多先进的舰载机(如“地狱猫”的后续型号或早期喷气式飞机)因缺乏配件和专业技师而长期封存。书中通过解读档案中的物资清单与维护日志,还原了当时机务人员在资源极度匮乏下的“拆东墙补西墙”式维修努力。此外,早期赴美受训的中国海军飞行员和机械师,如何带着新技术和新理念回国,却发现国内的工业基础和组织架构无法有效承接这些知识,形成了巨大的“知识鸿沟”。 二、青岛的“小航母”实验: 1947年,国民政府试图在青岛恢复其有限的航母运行能力,以维持对台湾海峡的威慑。本书特别关注了“中正舰”(原美军“萨拉托加”号或类似级别护航航母的归属争议与实际操作)的训练计划。我们通过对比美国海军在同一时期的训练大纲,揭示了中国海军在缺乏配套的岸基支持、预警系统和高素质战斗机飞行员的情况下,强行推进舰载机起降训练所付出的高昂代价。这些早期的尝试,在内战的压力下,最终不了了之。 三、思想的碰撞:从支援陆战到远洋威慑: 战后,美国海军的战略重心开始转向冷战防御,强调远洋作战能力和核威慑。然而,国民政府海军航空人员的思想仍停留在主要服务于沿海防御和对共军的岸基火力支援上。书中通过对比中美双方在战略研讨会上的备忘录,展示了在诸如“舰载防空预警模式”、“航程与航程截击”等核心战术理念上的分歧。美方顾问更倾向于推销标准化的美式训练流程,而中方则受制于预算和地缘政治的现实,只能进行碎片化的技术引进。 第二部分:技术引进的瓶颈与国共双方的战略分化(1948-1950) 随着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美国对华军事援助的重心逐渐转向陆军和空军,海军航空的支持力度明显减弱,但这反而激发了国民政府内部对技术自主和资源优化的深刻反思。 一、螺旋桨时代的终结与喷气时代的遥望: 1948年后,世界海军航空正处于从高性能活塞发动机向喷气式战斗机过渡的关键时期。本书细致梳理了国民政府希望引进早期喷气式舰载机(如F9F“黑豹”的前身型号)的谈判过程。由于美方担心技术落入苏联手中,加之国府腐败和物资流失的报告,这些高级装备的引进请求基本被搁置。取而代之的是少量、过时的螺旋桨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这进一步拉大了其与解放军新兴空军在技术代差上的差距。 二、解放区的“缴获与学习”: 与国民政府依赖外部援助不同,解放区在1949年夺取了国民党空军基地后,迅速面临如何整合和操作这些先进机型的问题。本书首次披露了人民解放军早期“航空研究室”如何根据缴获的美国海军维护手册和飞行员手册,组建临时训练小组,尝试评估和修复美制飞机的历史细节。尽管解放军的海军航空力量尚未成型,但这种“实战中学习”的方式,为日后其航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务实的基调。 三、台湾的“孤岛挣扎”与航校的迁移: 随着局势恶化,国民政府海军航空的精英力量和核心资产被逐步撤往台湾。本书详述了这一迁移过程中的混乱与损失。在台湾,美军顾问团的工作重心转向协助建立新的、更精简的防空和反潜体系。航校的重建工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展开,其重点不再是航空母舰的起降训练,而是如何利用有限的岸基力量,执行对大陆沿海的侦察和骚扰任务。 结论:历史的遗产与未来的阴影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夕,中美海军航空的直接军事合作基本宣告终结。本书的分析表明,1946至1950年间,中美海军航空的互动并非教科书式的技术转移,而是一场在政治动荡和技术迭代双重压力下的复杂“共舞”。国民政府错失了利用战后美援窗口期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机遇,而解放军则通过更具适应性的学习策略,为日后的海军航空发展埋下了伏笔。这一时期留下的技术遗产、人才断层和战略思想的差异,深刻地影响了两岸海军力量在随后的数十年间的演进轨迹。本书旨在为理解冷战初期东亚军事格局的形成,提供一个被忽视的、但至关重要的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頌閔


  現為國史館修纂處助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曾任職於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主要研究範圍為民國政治軍事史、中美關係史與戰後臺美關係史,著有〈太平洋戰爭時期中國空軍員生赴美受訓之經過(1941-1945)〉、〈二二八事件後丘念台的政治動向(1947-1967)〉、〈蔣經國與美軍顧問團的軍事援助〉等論文。
 

图书目录

序/吳翎君

CHAPTER 0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材料

CHAPTER 02 1930年代中央空軍的組建與美國顧問
第一節 孫中山與航空教育
第二節 國民政府航空教育的建立及困境
第三節 美式航空教育的抉擇與發端

CHAPTER 03 太平洋戰爭時期空軍官校學生赴美學習與訓練
第一節 中美空軍訓練合作的交涉
第二節 派遣赴美學生之選拔及訓練
第三節 在美訓練情形

CHAPTER 04 中國空軍美式航空教育的主流化
第一節 美式航空教育的制度化
第二節 中美空軍混合團與美式航空教育的深耕

CHAPTER 05 結論

附錄
〈中央航空軍官學校教育綱領〉
赴美人員名單

徵引書目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46266
  • 叢書系列:讀歷史
  • 規格:精裝 / 228頁 / 14.8 x 21 x 3.19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二十世紀初飛行器的發明是全球科技文明史的重要一頁。1903年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將滑翔機翼安裝使用汽油動力的螺旋推進器,成功的載人飛行,被廣泛譽為現代飛機的發明者。此後歐美先進國家不斷改良新式航空器,航空事業迅速開展開來。一次大戰期間單薄脆弱的上單翼輕型飛機,一問世便展現在戰場的威懾力,各國乃紛紛購買飛機,訓練人員,致力發展於軍事用途。而在中國飛行器的製造,最早可能是馮如(1883-1912),他先在舊金山奧克蘭駕駛馮如1號成功試飛,並成立公司,後來將整個公司與技術、設備等全數轉移至中國,不幸的是,1912年馮如在一次試飛中,墜機身亡。繼馮如之後,民國初年的共和政府或各地軍閥政權都意識到航空事業的重要性,不惟是商業交通,更重要的是用於戰爭的偵察和攻擊。儘管中國的航空事業發展遠不如歐美先進國家,但民國以來對於航空事業的發展早已有所認識,並開始萌芽出「航空救國」的理念。

  民國初年不論是北京的中央政府、廣州政府或地方軍閥派系都對航空事業或空軍的規劃懷抱遠見,例如奉系的軍隊在日本的幫助下,建立了頗有實力的航空部隊。一次大戰結束後,北洋政府國務院航空署統合軍民航事宜,由英國提供的飛艇借款,開始規劃了中國境內的航線。孫中山很早就意識到航空事業的重要性,1913年孫中山在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在日本滋賀縣設立「中華革命黨航空學校」,此後孫中山曾在美國芝加哥創設「中國民智航空社」,後來在廣東亦成立有航空學校。1920年代以後各種愛國主義的呼聲扶搖直上,「航空救國」的口號被喊得陣天價響,發展航空事業和新式空軍成為二十世紀初中國人「飛上青天」的縈懷夢想。南京政府成立後,繼續推動航空學校和航空訓練,但是要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美兩國攜手航空教育的合作,始啟動了中國近代航空軍事史的關鍵時刻。在太平洋戰爭的砲火聲中,中國派遣空軍軍官學校學生到美國接受航空教育,學習美式航空訓練及駕駛新式飛機,其目的即為建立中國本土空軍,加強中國空軍的作戰能力。
  上述這些近代中國航空事業與世界接軌的意含,為本書《飛上青天——太平洋戰爭時期中美軍事合作下的航空教育》提供一個宏觀的歷史脈絡。關於近代中國空軍史或航空史的發展已有不少研究,但對於如何訓練飛行員、空軍人才和航空教育知識的養成,在過去並未有充分的研究。本書是作者陳頌閔於2020年7月獲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的碩士學位論文,經過仔細修訂而成。這本書細緻梳理了1920年代以來近代中國發展航空教育的經過、1930年代中央空軍的組建與美國顧問的參與角色、太平洋戰爭時期空軍官校學生赴美學習與訓練、中國空軍美式航空教育的主流化。

  通過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太平洋戰爭時期中美兩國因軍事合作的結盟,所反映在空軍飛行員的緊急需求,因而有空軍健兒赴美培訓。但我們也可以了解這一合作並非突然,本書仔細將這一合作淵源上溯至1920年代,當時中國空軍飛行訓練正徘徊在義式訓練或美式訓練中,而最終選擇了美式訓練。這一抉擇的結果若以後見之明看來是正確的,它適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協助中國培育空軍人才提供了先驗的基礎。通過本書我們還可以看到1930年代中國航空教育,先有德、美、義等國外籍顧問參與,其中美籍顧問團參與中央航空學校的建置,深刻影響近代中國空軍教育發展。本書也深入梳理了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後,中央航空學校輾轉遷至雲南昆明,後來定名為「空軍軍官學校」的發展歷程。及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美兩國航空教育再起合作,這些赴美受訓的年輕飛行員在快速培訓後,大多投入戰場,展現一代優秀青年的體魄、技能知識和強烈的愛國情操。赴美受訓的員生有兩個特點:一是受訓人數眾多、二是受訓科目完整。這些員生返國後,一方面引入美式航空訓練知識;一方面也促成「中美空軍混合團」(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成立。從作者所專注的航空教育而言,這一合作不僅限於戰場的合作,對日後中國航空知識的提昇和航空教育的專業化帶來長遠的影響,更使得美式航空教育成為空軍發展的主流。

  由於航空技術是一種特有的專業技術和知識,美國軍事和技術專家在近代中國發展航空事業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媒介,但過去的研究並未突顯這一部分。本書將這一論題置於中美關係的視域中,對我們了解近代中國航空教育史和中美關係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脈絡發展。本書在修訂的過程中,頌閔增補了大量的原始檔案資料,文字內容已比原來的碩士學位論文更加豐富而完善。同時又盡力蒐集了一些中國軍事人員赴美飛行訓練或美國教官擔綱訓練航空訓練課程以及中美雙方人員的合影,這些珍貴照片主要來自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和國史館,使本書文圖並茂。目前讀者所看到的這一版本,主要是頌閔個人孜孜不輟努力修訂出的成果。本人忝為作者碩士學位的指導教授,看著頌閔一路走來的辛苦耕耘和堅定的毅力,閱讀本書深感作者的勤勉用功和勇於突破的自我要求,這是作者進入學術領域的初試鶯啼。主標題帶有「我要飛上青天」的意含,則來自多年前師生在討論碩士論文時我的一時發想和對這段中美航空合作歷程之致敬。期待他日後持續在航空教育和空軍史的研究不斷精進,翱翔於學術的無際天空。謹以此為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吳翎君
2023年8月12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刚刚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就被其严谨的结构和深入的研究方向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更像是在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展现那个时代航空教育的复杂性。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课程设置、训练方法以及后勤保障的细节描述。毕竟,战争时期的教育体系往往是极其不稳定的,如何在战火中维持教学质量,如何适应美方的训练标准,这中间的博弈和调整必然充满了曲折。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就在于它能把这些宏大叙事下的微观操作描绘出来,让我们看到制度是如何在战火中艰难运转的。如果能有对当时教材、飞行模拟器,甚至是学员招募和选拔过程的细致描绘,那就更好了,那将是历史爱好者们不可多得的珍宝。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让人一见倾心,感觉它囊括了大量的史料挖掘工作。我个人对那些关于“培训基地”和“设施建设”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在后方,如何筹措资源建立起符合标准的美式训练基地?这其中涉及到的土地征用、物资调配、人员安置,想来都是一场场艰巨的行政战役。特别是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这种大规模的教育工程是如何维持下去的?如果书中能够展示出当时中国政府和民间为支持航空教育所做的非凡努力,那将是对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往往比单纯的军事部署更能体现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的韧性。

评分

阅读历史著作时,最怕的就是那种干巴巴的、只有数据和官方文件的堆砌。这本书的题目让我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似乎预示着它会包含更多“人”的故事。我热切地希望,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而是深入到那些具体的教官、学员的个人经历中去。战争对个体命运的塑造是深刻的,尤其是在一个跨文化合作的环境里。那些中国年轻人在异国文化和严苛训练下如何调整心态?美方教官又是如何看待这群满怀斗志的东方学员的?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回忆录、私人信件的引述,哪怕只是侧面描写,都会极大地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生命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磅礴的气势,让人一读就能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的紧张与热血。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中国的军事发展史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涉及到中美之间的互动,总觉得其中蕴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聚焦于航空教育这一关键领域,这无疑是二战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想象一下,在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出能够与世界强国并肩作战的飞行员和技术人员,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戏剧性的过程。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幕后的艰辛,那些中外教官和学员之间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以及他们为了共同目标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书名中的“飛上青天”四个字,不仅是对那个时代航空梦想的写照,更是对所有投身抗战的人们精神面貌的致敬,希望书中能有足够详实的史料来支撑这种情感的表达。

评分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抗战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尤其在技术和人才培养上,是理解战后中美关系发展脉络的一个关键切入点。这本书如果能对这种合作模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局限性,将极具学术价值。例如,中方在合作中究竟获得了多少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转化?这种教育体系的建立对战后中国空军的长期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作者有极高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史料基础才能回答。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友谊”叙事,去探讨合作背后的利益权衡与战略意图,这对理解近代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艰难历程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