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新建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朝向新建築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著者 勒.柯比意
出版者 網路與書出版
翻译者 林貴榮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23/09/28
语言 語言:繁體中文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9-2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論述經典    出版百年紀念
  建築大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的13則百年留言

  ◆2023最新法語中譯
  ◆致敬1923年初版內頁版面
  ◆建築師、藝評家專文導讀
  ◆收錄勒.柯比意親撰第二版序(1924)、第三版序(1928)、
  ◆勒.柯比意致老師,談論藝術觀的一封信(1908)

  「為所有的人」,
  找回人的尺度
  找回根本的需求,根本的功能,根本的情感,
  這就是重中之重,是建築的一切。

  勒.柯比意基金會 主席 Brigitte Bouvier
  法國在台協會  學術合作與文化處 處長  Cécile Renault(雷詩雅)

  藝術評論家   鄭治桂──────深度閱讀

  1923年,三十六歲,逐漸在巴黎的文化藝術圈嶄露頭角的勒.柯比意,將他自1920年起參與編輯《新精神》(L’esprit nouveau)雜誌期間發表的十二篇稿子結集,加上〈新建築或革命〉一文,出版了《朝向新建築》一書,最初是對於美感、現實或是因循保守的建築圈前輩與同業們有話要說,希望指出一些(尤其在一戰後的氛圍)能解決社會與人們實際需求的可行路徑,並建立一些有所依據的美學標準--也彷彿以書寫作為他日後以多件更廣為全世界所知的建築作品實踐其理念的超前演繹。

  Vers une architecture這部在整個20世紀都不可能被忽視、具有鮮明宣言色彩的先行建築論述經典,不僅是理解當代建築觀念與演化轉折點的重要路徑,尤其是重視機能性的集合住宅--如今那已是百年後我們的都市日常風景了--更像是回溯源頭般憂心提醒,能否對美感與居住環境留心提升,從來都是「人之所以為人」必須持續關注的課題。

  而建築師正是能對此做出貢獻,並使作品具有藝術的質感與格局,成為一種純粹的心智創造成果,從而對人們的內在外在都造成影響。

  本書展現了勒.柯比意對於建築志業與藝術觀的使命感、熱情,充滿智慧的靈光,只是他的倡議和提醒總帶著一些憤慨與嘲諷,但同時也是向讀者/大眾與建築師們發起衝撞陳腐習慣、搖撼沉睡感知的邀請。

  如他在書中所述,建築是為普通人、為所有的人進行研究與服務,這本書也是所有關心居家住宅空間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的生活與社會趨勢觀察筆記--不論是百年前的歐洲或是此刻;尋求身心安頓,創造自己與同代人各種意義上的容身之處,以共同理念為動盪的關鍵時代賦予秩序,對抗混亂,就算僅僅是一件能觸動人心的「美好的事情」,向建築學習,總有什麼可想可做。

有感推薦

  建築師、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創始人、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  姚仁喜
  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  曾光宗
  魯汶藝術花邊教主、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胡琮淨
  漫畫家  建築大叔
  文化評論人  詹偉雄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建築寫作者、策展人  謝宗哲、
  藝評家、策展人、作家  謝佩霓
  (依姓名筆畫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勒.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


  本名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生於瑞士,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也是現代建築第一代大師。長於設計重視理性的功能主義建築,影響整個20世紀各國建築發展與城市景觀演化,享有「現代建築的旗手」、「功能主義之父」等讚譽。他同時是城市規畫師、畫家、雕塑家、室內設計師、思想家和作家。1930年入法國籍。

  建築代表作品包括薩伏伊別墅、廊香教堂、馬賽公寓、昌迪加爾政治中心建築群、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費爾米尼文化中心……等。2016年,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勒.柯比意的十七件作品(位於七個國家)列入世界遺產。

譯者簡介

林貴榮


  巴黎UPA9建築博士,法國國家建築師文憑(Architecte DPLG)。

  台北、巴黎註册建築師,曾任《建築師雜誌》總編輯、全國建築師公會學術主委、板橋市副市長,擔任國家卓越建設獎、景觀大獎等評審委員,目前任教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名家講座。

  自法國返台,投入建築教育界,持續關注都市及建築理論,同時鑽研法國現代建築的發展,1990年榮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代表性的建築設計作品,包括:巴黎華人文化中心、立法院競圖第二名、汐止濟德宮新殿堂等。

  建築設計之外,也以建築觀念的傳道為職志,投入文字著述。書籍著作有:《都市美學與建築藝術》、《都市配備與街道景觀》等。譯作有:《歐洲建築語彙》、《巴黎.都市.建築.文化》等。近年並為各學術期刊研討會、《聯合副刋》、「獨立評論@天下」及《建築師雜誌》等媒體撰寫建築專文。

  為鼓勵優秀建築系學生或畢業生赴法國實習及觀摩,與台法學術暨文化經濟交流協會合作設立「巴黎獎」實習獎學金,並長期擔任「巴黎獎」義工。
以建築為一生志業。

詹文碩

  1979年生於台灣,台北。法國國立電訊管理學院策略管理碩士、巴黎經濟戰爭學院畢業。留學法國十六年,悠遊於台法兩國文化間。從小愛上閱讀,不論中、英、法文都看,走路看、坐捷運看、開車(等紅燈的時候)看,甚至洗(泡)澡時也看!希望藉由優質的翻譯,把看過的、令自己感動的外文書,分享給可愛的台灣人。

  曾任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長、蔡英文總統就職與國慶法文口譯,譯有:《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鐵骨柔情》、《關於稅,你知道多少?》、《明天還是好朋友》、《金融霸權的誘惑》、《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歷史Z咖搞什麼?》、聖嚴法師《自在語》等書。

  電子郵件:panzerg0722@gmail.com

 
朝向新建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推薦語

解讀者前言
與一百年經典對話      文/林貴榮
審譯者序
勒.柯比意、建築、翻譯與民主        文/詹文碩
-----------
第二版引言
溫度--第三版出版序
總論

工程師的美學與建築

給建築師們的三項提示
I.  量體
II. 立面
III. 平面

規準線

視而不見的眼睛……
I.  郵輪
II. 飛機
III. 汽車

建築
I.  羅馬的啟示
II. 平面的錯覺
III. 純粹的心智產物

量產化的住宅

新建築或革命

勒·柯比意寫給查里.勒普拉特尼葉老師的信
------------------
解讀者後記
「勒.柯比意時代」走過一百年:對當今的建築師啟發了什麼?    文/林貴榮

解讀者後記
「勒.柯比意時代」走過一百年:對當今的建築師啟發了什麼?    文/林貴榮

深度閱讀
觀察勒.柯比意,思索現代建築    文/鄭治桂

附錄
勒.柯比意經典名言十五則       選摘/林貴榮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朝向新建築》第二版引言(1924)
勒.柯比意

 
  當本書的第一版在不到一年前問世,適逢人們對建築事物的極大興趣正在各地被喚醒。本書主要的章節內容,曾經在《新精神》(L'esprit nouveau)雜誌以文章的形式發表,其內容猶如對時下人們進行了一項突擊普查:人們開始說話了,開始喜歡談論,甚至熱衷於談論建築。這樣的興致,實則來自於社會深層的變動。

  舉例來說,在18世紀,也曾激起過對建築的普遍熱情:資產階級人士設計建築物,高階層官員同樣也鍾情於此,如布隆代(Blondel)設計的聖丹尼斯門(la Porte Saint- Denis)和克勞德.佩侯(Claude Perrault)設計羅浮宮的東廊(la Colonnade du Louvre)也都是如此,頓時,法國境內布滿了見證當時這種精神的作品。

  這本書所造成的回響,不僅止於專業人員,同時也及於普羅大眾,恰恰證實了整個建築循環週期的時代已經來臨了。大眾對於建築工作室裡的技術話題不感興趣,僅僅關心新建築能否給他們帶來更多舒適感,畢竟在其他領域(比如汽車旅遊、郵輪觀光等)此種享受已經略略顯出端倪。更重要的是,新建築能否讓人耳目一新的滿足感。這種新感受從何而來?這是因為新時代的建築意識在歷經長時間的醞釀後,終於萌芽綻放。

  何謂嶄新的時代?那就是百廢待舉的心靈地域和建造自身住宅的迫切需求。一幢住宅是一種人為的域界,圍護著我們,將我們與需要對抗的自然現象隔離,賦予人類人文的環境。滿足本能的渴望,實現自然的功能,這就是「建築」!建築不僅在於專業的技術領域,更關鍵的是在於一些特徵性的轉折點上,展露出時代共同理念的率性行動,藉以呈現共同理念之下所有行動的協調模式。

  因此,建築成為反映時代的鏡子。

  當今建築所關注的房子,是一般而平常的住家,供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捨棄宮殿式設計思維,這是時代的一個標誌。

  為普通人,「為所有的人」,研究一般人的住宅,方能找回人的尺度,找回根本的需求、根本的功能、根本的情感,也就是重新找回以人為本的建築基礎。這就是了!這就是重中之重,也就是建築的一切!人們摒棄了浮華,讓這尊嚴的時刻到來!

  本書使用的文筆,是極為嘲諷的風格。實則,當建築仍在陷在垂死時代中,令人無法忍受的破舊觀念限制之下,又如何能夠以優雅不帶情緒的方式來談論新時代精神及其所產生的建築呢?

  因而,理所當然,為了掙脫沉重壓迫的鉛衣,就要射出箭矢去刺穿它,用錐子突破那沉重的外衣。「突破」!在這裡穿一個孔,在那裡挖一個洞。於是乎,我們見到了令人窒息的外衣之外的遠景。挖出洞來,看見遠景,這是有效的、有用的策略。我執著於這個策略,只因它幾乎是唯一可行的策略。

  正值本書即將再版之際,我本當對其進一步補充,繼續擴大挖洞突破,讓讓本書更完善。但是如此一來,將無異於又寫另外一本書。因此我決定不再更新,而另外寫兩本書:《都市學》(Urbanisme)和《今日裝飾藝術》(l'Art décoratif d'aujourd'hui),有如為本書添加了左右兩翼,它們將和《朝向新建築》的再版,同時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

  這兩本書也是我在《新精神》雜誌上,過去一年裡所發表的文章集結。這本雜誌把現代各種事件的許多面向並列呈現,描繪出清晰、協調又令人信服的當代形象。這剛強堅定的形象,喚起我們的同情關懷,引發我們參與合作的意願,也激勵我們手心合一有效率地工作。

  如此一來,去年(1923)出版時孤軍奮戰的《朝向新建築》,如今兩側都有了堅強的支持而繼續邁步向前,一側是有關都市的建築現象,確立了「建築」應有的立足點;另一側,則是人們慣用「裝飾藝術」這個可悲的字眼來指稱的一切:片刻不離、舉手投足間持續存在的某種建築精神,使得我們得以恣意領受感官知覺的魅力,同時還能堅守一種陽剛的尊嚴。

1924年11月

溫度--第三版出版序(1928)
勒.柯比意


  1924年,在世界各國「建築所關注的房屋,是一般而平常的住家,供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建築因而捨棄宮殿式設計思維,這是時代的標誌」。(第二版引言)

  由世界各國人民集結成立的國際聯盟(Société des Nations),試圖在新精神的標誌下,規畫大戰後(審譯按:一次世界大戰)的發展。這位於日內瓦的機構正在茁壯成長、發揮功效、提出構想;然而這麼重要的組織,卻棲身在克難搭建的建築中。

  1926年:國際聯盟向全世界鄭重宣告,將舉辦「萬國宮」的設計競圖,並擬訂了詳細的計畫書,要求建築師提出精確有效的設計方案。計畫書由負責執行業務的主管提出,設計的重點是快捷、精準,又富有效率的辦公空間。研讀這份計畫書,可以明確感受到自己身處二十世紀;此一「宮殿」的設計係以行政效率為依歸,不再是為了華麗的排場,確實是歷史性的轉變。但這樣的壯舉,卻有一事聽起來格外突兀,那就是計畫書的標題,竟然沿用「宮殿」(Palais)這個字眼。這樣的用詞顯得含糊曖味。難道宮殿式建築仍舊陰魂不散,試圖借屍還魂?或者國際聯盟意欲為這過時陳腐的辭令,注入新意涵呢?

  1924年我們曾寫下:「為普通人,『為所有的人』,研究一般人的住宅,方能找回人的尺度,找回根本的需求、根本的功能、根本的情感,也就是重新找回以人為本的建築基礎。這就是了!這就是重中之重,是建築的一切。人們摒棄了浮華,讓這莊嚴的時代到來!」(第二版引言)

  1921年,在《新精神》雜誌創辦期間,構成本書的第一批文章刊載時,建築仍處處受到學院派精神的豢養,因而對現代性的出現感到困惑質疑,迴避著新技術帶來的駭人後果;當時的建築,仍然執著於為空間「披戴外衣」。

  但是六年後的今天,也就是1928年1月1日,現代的房屋已成為各國建築師都必須面對的真正核心問題。藉由現代住宅計畫、現代技術和現代組織力的通力合作,在世界各地為現代人,創造出符合時代的住宅。

  真的是如此嗎?

  工具住宅或者說「居住的機器」(machine à habiter)已經變成常態了嗎?即便居住的機器已經存在,人們嚮往的居住方式究竟為何?是要回到過去,還是回應今日的需求?答案尚未明確。儘管人們的確開始重視衛浴設備,然而我們心中的理念是否已經清楚成形,甚至被表現出來?很遺憾地,一點也不!在我看來,我們仍眷戀著往昔的觀念,無法大刀闊斧除舊布新。1926年,十四位知名建築師在斯圖加特(Stuttgart)建造了魏森霍夫(Weissenhoff)花園城市,揭示了新技術工法的存在,展現一種美學新風潮,卻讓大眾裂解為兩個對立的陣營,恰恰彰顯出現代平面尚未被普遍接受的事實。至於我自己則得力於新技術所賦予的極大自由,試圖發覺、預見新的平面。當一個社會的演化已經穩定成形並且達到平衡,這時代就會產生符合該時代的住宅平面。而今顯然尚未達到此階段。

  本書曾主張「居住的機器」此一革命性觀點,有幸獲得有識之士的認可。然而當我們進一步主張這台機器可以是一座宮殿時,卻使得剛被說服的這一群人對我們嗤之以鼻。實則這裡說的宮殿,已經被賦予嶄新的面貌。我們主張的「宮殿」概念,是指組成一棟房子的每個構件,經由良好的整體布局,可以形成感動人心的關係,並藉以揭示一個偉大高貴的意圖,而這意圖也就是我們所倡議的「建築」。對於那些現在一心一意投入解決「居住的機器」問題的人所宣稱的:「建築在於提供服務」,我們的回應是:「建築在於感動人心」。於是,我們被輕蔑地貼上了「詩人」(審譯按:指不切實際)的標籤。

  一棟住宅/一座宮殿。我們原想將最熱情的行動專注在這項當代任務上。

  1926年,國際聯盟恰巧號召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師,徵求一座宮殿的設計方案。

  我們隨即調整形成如此的概念定位:一座宮殿/一座住宅。該徵選計畫是如此精確,以至於引導我們形成此概念。對於日內瓦而言,想要的是一座規模龐大的行政大樓 (1)。

  這不正是「為普通人、為所有的人研究一般人的住宅」,不正是「找回人的尺度,找回根本的需求、根本的功能」嗎?這不就是重新找回根本的情感嗎?也就是重新找回以人為本的建築基礎,不是嗎?

  建築的情感,「是藉由量體在光線底下結合,並且精妙、適當和出色的互動來產生」

  (這也正是我們在1921 年《新精神》中宣示的建築運動的隅石)。

  * * *

  我們剖析一座宮殿的宗旨,是要為「所有一般人」提供精準的機能。也就是找回人的尺度、根本的功能等。於是我們專注於分析,樂於使用來自花園城市、豪門住宅和出租房屋的同一批元素,來建造一座理想的宮殿。夢想著此平面計畫,我們試圖本著崇高的設計意圖,亦即透過宏偉的意圖去感動人心,用規劃賦予各個活潑有生產力的構件之間的秩序。

  本著這個理念,我們忠於建築專業職責,向日內瓦競圖當局提交了一座現代化宮殿的設計。

  沒想到此舉竟引發輿論一片譁然!首先是學院派動員所有資源極力反對所引發的爭議。他們大陣仗地向日內瓦遞送了十來公里長(審譯按:又臭又長)的計劃,內容無非是些陳腔濫調的冷飯熱炒。這時輿論也來參一腳卻只彰顯了一件事:這個世界顯然不如我們以為的那樣先進;這個充斥政治正確和鄉愿的所謂「上流社會」,期待的是一座宮殿,而唯有蜜月旅行時前往王子、紅衣主教、總督或國王的國家,期間所紀錄的圖像,才符合他們心目中的宮殿形象。

  真是可悲:現代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徹底的變革;機器改變了一切;百年來,進步的速度驚人;舊時代的帷幕早已拉下,將人們與過去的習俗、方法和工程永遠斷開;在我們面前展開的是廣闊的空間,整個世界也迫不及待地迎向未來。然而,國際聯盟卻反倒選擇退回時代的帷幕後。

  我們原以為《朝向新建築》已經完成它的使命。以為本書作為一個宣言,曾風行一時並已達到目的可以退場了。然而1927年12月22日,國際聯盟評審的決定,凸顯了現實的情況,也量出了這時代的真實溫度。

  奈諾(Nénot)先生身為建築師、學院院士、藝術學院院長和巴黎索邦大學的建造者,也是參加國際聯盟設計競圖的最終獲勝者,他的話再次確認了當今社會的溫度。

  他在1927年12月24日接受《不妥協者報》(l’Intransigeant,審譯按:法國1880-1948出刊的晚報,立場偏保守極右)的採訪時宣稱:「我為藝術感到高興;法國設計團隊(原文就是這麼說的;那來自巴黎的其他參賽建築師團隊呢?都被無視了嗎?審譯按:這是Le Corbusier內心的OS)當初參加徵選的目標,就是要挫敗野蠻的建築風潮。這裡所稱的野蠻,是指近幾年在東歐和北歐日益猖獗的某種建築流派……它們否定了歷史上所有的美好年代,更藐視了一般所認知的常識和高雅的品味。今天,野蠻派屈居下風,真是太好了。」

  正因為這樣的時勢,《朝向新建築》仍然得繼續積極動員奮戰。在德國、英國和美國的翻譯本接續出版之際,這本宣示書將持續負重前行。

  可嘆光陰飛逝,而這份宣言卻仍然適用於當前的時局。
 
1928年1月1日

图书试读

第1章/工程師的美學・建築

工程師的美學與建築,是相互依存、互相連結的兩件事。

前者,正全面發展。後者,卻很可惜地,正在衰退。

工程師受到經濟法則的啓發和數學計算的引導,正引領我們與宇宙的法則相互契合,進而達到和諧。

建築師藉由對各種形體的安排,實現了一種秩序,而該秩序是建築師純粹的心智產物;他用形體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感官,激發我們對造形的情感;他建立起建築元件之間的關係,喚起我們內心的深層共鳴,並彰顯創造出隱約和世界秩序相互呼應的秩序,進而啟動了我們心智的起伏震盪。於是,我們體驗到了「美」。

──────

工程師的美學與建築,是相互依存、互相連結的兩件事。

前者,正全面發展。後者,卻很可惜地,正在衰退。

***

這其實是個道德問題。在此謊言是不可容忍的。因為人們會在謊言中滅亡。

建築是人類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因為住宅是人類為自己製造且不可或缺的首要工具。

人類的器具裝備,標誌著各階段的文明: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及鐵器時代。而工具是藉由逐步改良進化的;由每個世代的努力積累而成。工具也是進步最直接、最立即的展現方式;是人類必備的良伴,也是助其解放的利器。人們會把那些過時的工具,當作破銅爛鐵丟棄,例如:手銃、蛇砲、馬車及老舊的火車頭。汰換過時的工具是健康的行為,不只是精神健康的標誌,還是道德的表現:我們無權用不良的器具製造出劣質的產品,也無權因為使用不良的工具而虛耗精力、健康和勇氣。不適用的工具本該被丟棄汰換。

***

偏偏人們依然住在陳舊的住宅裡,從來沒有想過改良住宅來滿足自己的新需求。從古到今,人們最關心的都是自己的居所。在這種強烈的情感的驅使之下,人們甚至開始迷信崇拜住宅,將其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典型。看看人們對斜屋頂的迷戀就知道了!甚至還發明了一眾「家神」(審譯按:如地基主、土地公…)。然而任何宗教都是建立在一些教條之上。這些教條不會變,但是文明會變;於是,過時的宗教慢慢腐朽變得只剩下空殼,最終歸為塵埃。反觀住宅卻仍一成不變。多少個世紀以來,人們對住宅的宗教崇拜根深蒂固。儘管如此,住宅也終將衰退落伍垮下。

***

朝向新建築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朝向新建築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朝向新建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朝向新建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