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潮.匯流大臺中:走進現代藝術的豐原班

藝潮.匯流大臺中:走進現代藝術的豐原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莊明中
图书标签:
  • 臺中市
  • 豐原區
  • 現代藝術
  • 藝術史
  • 地方文化
  • 文化資產
  • 藝術教育
  • 藝潮
  • 匯流
  • 臺灣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至國民政府遷臺之初,李石樵曾短暫移居臺中,透過同窗暨摯友葉火城的機緣,共同指導了「豐原班」,其成員包含張炳南、林天從、張耀熙、詹益秀、 曾維智、劉國東、陳石連等人,進而帶動了臺中地區油畫創作的風氣。豐原班美術群相互扶持的真摯情誼以及對藝術創作的熱衷,在全國美術競賽中屢獲佳績,他們除了積極參與地方美術團體,持續進行展覽及相關發表,亦致力於藝術創作與教育推廣,逐步開創臺中美術的新紀元。1960 年代聲名遠播的豐原班,正是展現了非政治地緣中心的豐原,雖受限於各項資源相對缺乏的情況,但在葉火城與李石樵等重要藝術家的帶領之下,仍促使地方美術發展與世界藝術潮流得以接軌,進而集結地方美術教育資源,凝聚在地文化之認同。
 
  2023年,由文化部、臺中市政府指導、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與台中市立美術館籌備處共同主辦的「藝潮•匯流大臺中—走進現代藝術的豐原班」特展,策展人莊明中教授透過研究梳理與精心選件,以「臺灣風景與西洋繪畫的初遇」、 「人物寫實與時代內涵的表述」、「走進現代藝術的本土風情」及「靜物寫生的詩性與抒情」等四個展覽子題,展出多達 60 件精彩作品,期盼藉由本展重現豐原班過往的藝術成就與創作精神,向大眾呈現他們的時代性與獨特性,及回顧臺中藝術發展的重要脈絡。為此,莊明中教授為豐原班美術發展史撰文,配合展出作品圖錄,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出版本專輯,記錄豐原班之於臺中美術發展甚或臺灣藝術史的重要意義,期以此與愛好藝術的朋友共同分享這美好的篇章。
 
本書特色
 
  策展人莊明中教授為特展「藝潮•匯流大臺中—走進現代藝術的豐原班」精心研究和選件,不僅為豐原班美術發展史撰文,也搭配作品圖錄、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出版本書,記錄豐原班之於臺中美術發展甚或臺灣藝術史的重要意義。
藝潮.匯流大臺中:走進現代藝術的豐原班 一部深入探討臺中豐原地區現代藝術發展脈絡與文化轉型的深度誌 本書並非聚焦於描述或紀錄《藝潮.匯流大臺中:走進現代藝術的豐原班》這本特定書籍的內容、編排或出版歷程。相反地,它旨在構築一個更宏大、更具廣泛文化視野的藝術地理敘事,將臺中市的豐原區視為一個具備獨特文化底蘊與當代藝術能量的交匯點,探討在後工業化時代背景下,此一區域如何接納、孕育並展現其現代性與地方精神的藝術實踐。 全書以宏觀的視角切入,首先勾勒出二十世紀中後期以來,臺灣藝術場域的整體變遷,特別是從傳統美學向現代主義及後現代主義轉型的宏大敘事。隨後,視線聚焦於臺中盆地,剖析作為臺中北緣核心的豐原,在地理、產業結構與社會人口移動上所經歷的深刻轉變。豐原,曾是重要的木材加工與農業集散地,其工業遺產與傳統市集文化,為當代藝術的介入提供了複雜而豐富的基底。 本書的結構依循著「歷史底蘊」、「空間重塑」與「藝術活性」三個核心軸線展開,力求呈現一個多層次、非線性的文化圖景。 第一部:基石與紋理——豐原的歷史地理與文化基底 這一部分深入挖掘豐原區在戰後至當代社會經濟結構的演變。我們探討了早期的移民文化如何形塑了此地的生活哲學與審美習慣。不同於臺中市區的快速都市化進程,豐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著一種半城鎮、半鄉村的獨特張力。 工業遺產的沉默敘事: 詳盡分析了木材業、製鞋業等傳統產業的興衰,這些產業的空間殘跡——廢棄工廠、舊倉庫、員工宿舍——如何成為當代藝術家進行「地景重讀」(Site-specific Reading)的潛在畫布。我們探討了這些工業遺跡所攜帶的集體記憶,以及它們如何對比於當前強調「創意產業」的城市規劃邏輯。 地方信仰與世俗藝術: 考察豐原廟宇文化、地方戲曲(如布袋戲)與傳統工藝(如漆器、雕刻)在現代性衝擊下的存續與轉化。這些傳統媒介的技法與符號,如何被後來的藝術家重新挪用,以建立本土化的現代藝術語言。 教育與知識的輸入: 檢視豐原地區幾所重要學校,特別是技術學院與地方藝文團體,在推動藝術啟蒙與引介西方現代思潮方面所扮演的隱形角色。 第二部:空間的解構與重組——公共領域的張力 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空間政治與藝術實踐的對話。它關注「場所精神」(Genius Loci)在當代語境下的瓦解與重建。 車站周邊的流動性與凝滯性: 臺鐵豐原站周邊的空間變遷,是觀察城市活力的重要窗口。探討了人流、物流、資訊流的交匯點如何產生新的社會行為模式,以及藝術介入(如公共藝術設置、臨時性裝置)如何試圖調和這些流動與凝滯的空間狀態。 綠帶與邊緣地帶的再定義: 深入分析了如八寶圳、大甲溪流域等自然地理邊界,在城市發展中如何被重新劃定功能。藝術家如何利用這些「未完成的空間」或「被遺忘的邊緣」,進行環境藝術、生態美學的實驗,挑戰傳統以「建築」為核心的城市論述。 文化設施的能動性: 評估豐原地區現有文化中心、小型藝廊或非官方藝術空間(如工作室聚落)在城市脈絡中的定位。它們是主流藝術體系的延伸,還是抵抗與批判的發聲地?本書對此進行了細緻的田野調查與功能性分析。 第三部:藝術的內爆與外溢——當代實踐的多元光譜 此部分聚焦於當代藝術實踐的具體案例與理論探討,展現豐原地區藝術生態的活力與複雜性。 「地方性」的辯證: 探討藝術家如何處理「在地的」與「普世的」之間的張力。是強調豐原獨特的在地符號,還是將其經驗轉化為具有跨區域共鳴的當代議題?分析了幾位在此地長期工作或深受其啟發的藝術家(非限於書名中所提特定群體)的作品,如何在形式上回應其創作環境的物質性與社會性。 媒介的選擇與解放: 研究錄像藝術、行為藝術、數位媒體以及傳統材料(如在地採集物)在豐原藝術社群中的運用趨勢。特別關注行為藝術如何利用公共空間的偶然性,對既有的社會秩序進行短暫而有力的干預。 社群營造與藝術教育: 探討藝術如何從精英象牙塔走向社區。分析了由藝術家發起的社區工作坊、藝術節、在地文創活動等,如何實質上提升居民的文化素養與對自身生活環境的認同感。這不僅是藝術的展示,更是一種社會參與和地方治理的潛在模式。 總體而言,本書試圖建構一套超越單一展覽或特定團體回顧的分析框架,將豐原的現代藝術發展視為一個不斷流動、相互碰撞的「匯流」過程。它不僅是地方史的註記,更是一份對臺灣當代藝術如何紮根於特定地理、呼吸著在地氣息,並最終朝向普世表達的深刻叩問。閱讀本書,如同走入一條由歷史的沉澱物、工業的遺骸與當代藝術的銳利目光共同塑造的,獨一無二的文化路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莊明中
 
  現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兼任教授
 
  學歷: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
 
  經歷: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系系所主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秘書室主任秘書
  .受聘全國美展、全國百號油畫大展、臺灣美術新貌獎、 臺中市大墩美展、新北市美展、文化部藝術銀行收藏徵選、聯邦印象美術油畫類等各大美展評審委員
  .國立臺灣美術館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審查委員
  .臺中市立美術館、桃園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 
  .教育部學審會美術類審查委員
  .高教評鑑中心大學美術類評鑑委員
  .舉辦個展25次、國內外聯展上百次 出版個人創作專輯10冊
  .策展「藝潮•匯流大臺中—走進現代藝術的豐原班特展 」(2023)並出版專輯,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執行「豐原班藝術主題展前置規劃案」(2022)並擔任計畫主持人,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策展「理性與感性的對話— 張淑美與簡嘉助對照展」(2003)並出版專輯,臺中市文化局
  .執行大臺中美術家資料建置(2001-2004),臺中市文化局
  .策展「發現李石樵—豐原班的歷史回應」(1999)並出版專輯,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近年個展及國際展:
  .2023 日台美術交流展/東京國立新美術館
  .2022 台日藝術交流展/國立國父紀念館
  .2021 莊明中油畫創作展/臺北 RISR Art Studio
  .2020 心海凝視— 莊明中油畫創作邀請展/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
  .2018 海洋進行式— 莊明中創作個展/國立中興大學藝術中心
  .2016 寶島曼波— 莊明中創作個展/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2013 美麗臺灣— 臺灣近現代名家經典展/中國北京、上海
  .2013 SNIFF OUT藝術博覽會/日本大阪

图书目录

市長序 ⋯⋯⋯⋯⋯⋯⋯⋯⋯⋯⋯⋯⋯⋯⋯⋯⋯⋯⋯⋯⋯⋯⋯⋯⋯⋯⋯⋯⋯⋯⋯⋯⋯ 4
局長序 ⋯⋯⋯⋯⋯⋯⋯⋯⋯⋯⋯⋯⋯⋯⋯⋯⋯⋯⋯⋯⋯⋯⋯⋯⋯⋯⋯⋯⋯⋯⋯⋯⋯ 5
藝潮•匯流大臺中—走進現代藝術的豐原班
壹、緒論 ⋯⋯⋯⋯⋯⋯⋯⋯⋯⋯⋯⋯⋯⋯⋯⋯⋯⋯⋯⋯⋯⋯⋯⋯⋯⋯⋯⋯⋯⋯⋯⋯ 6
一、策展緣起與研究目的 ⋯⋯⋯⋯⋯⋯⋯⋯⋯⋯⋯⋯⋯⋯⋯⋯⋯⋯⋯⋯⋯ 6
二、回顧戰後美術發展史⋯⋯⋯⋯⋯⋯⋯⋯⋯⋯⋯⋯⋯⋯⋯⋯⋯⋯⋯⋯⋯ 7
三、研究範圍和研究方法⋯⋯⋯⋯⋯⋯⋯⋯⋯⋯⋯⋯⋯⋯⋯⋯⋯⋯⋯⋯⋯ 8

貳、豐原班在大臺中美術史的意義 ⋯⋯⋯⋯⋯⋯⋯⋯⋯⋯⋯⋯⋯⋯⋯⋯⋯⋯ 8
一、豐原班的源起 ⋯⋯⋯⋯⋯⋯⋯⋯⋯⋯⋯⋯⋯⋯⋯⋯⋯⋯⋯⋯⋯⋯⋯⋯ 8
二、承接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豐原班 ⋯⋯⋯⋯⋯⋯⋯⋯⋯⋯⋯⋯⋯⋯ 10

參、豐原班對現代藝術的創作回應 ⋯⋯⋯⋯⋯⋯⋯⋯⋯⋯⋯⋯⋯⋯⋯⋯⋯⋯ 17
一、開枝萌芽-豐原班第一代 ⋯⋯⋯⋯⋯⋯⋯⋯⋯⋯⋯⋯⋯⋯⋯⋯⋯ 17
二、散葉延展-豐原班第二代 ⋯⋯⋯⋯⋯⋯⋯⋯⋯⋯⋯⋯⋯⋯⋯⋯⋯ 27

肆、結語 ⋯⋯⋯⋯⋯⋯⋯⋯⋯⋯⋯⋯⋯⋯⋯⋯⋯⋯⋯⋯⋯⋯⋯⋯⋯⋯⋯⋯⋯⋯⋯⋯ 30
參考文獻 ⋯⋯⋯⋯⋯⋯⋯⋯⋯⋯⋯⋯⋯⋯⋯⋯⋯⋯⋯⋯⋯⋯⋯⋯⋯⋯⋯⋯⋯⋯⋯⋯ 32
附錄、研究手稿 ⋯⋯⋯⋯⋯⋯⋯⋯⋯⋯⋯⋯⋯⋯⋯⋯⋯⋯⋯⋯⋯⋯⋯⋯⋯⋯⋯⋯⋯ 33
作品圖錄
臺灣風景與西洋繪畫的初遇 ⋯⋯⋯⋯⋯⋯⋯⋯⋯⋯⋯⋯⋯⋯⋯⋯⋯⋯⋯⋯⋯⋯⋯ 38
人物寫實與時代內涵的表述 ⋯⋯⋯⋯⋯⋯⋯⋯⋯⋯⋯⋯⋯⋯⋯⋯⋯⋯⋯⋯⋯⋯⋯ 68
走進現代藝術的本土風情 ⋯⋯⋯⋯⋯⋯⋯⋯⋯⋯⋯⋯⋯⋯⋯⋯⋯⋯⋯⋯⋯⋯⋯⋯ 82
靜物寫生的詩性與抒情 ⋯⋯⋯⋯⋯⋯⋯⋯⋯⋯⋯⋯⋯⋯⋯⋯⋯⋯⋯⋯⋯⋯⋯⋯⋯ 104
豐原班美術群重要紀事年表 ⋯⋯⋯⋯⋯⋯⋯⋯⋯⋯⋯⋯⋯⋯⋯⋯⋯⋯⋯⋯⋯ 11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序(一)
 
  臺中地處臺灣的樞紐地帶,各項資源豐沛、人文薈萃,百年來已累積豐厚的文化底蘊,更是人才輩出的美術重鎮,進而擁有「文化城」的美譽。市府團隊近年積極針對本市藝術發展脈絡進行研究與記錄,透過辦理展覽及各項推廣活動,提供市民認識本地文化藝術的契機,使臺中成為充滿藝文涵養的城市。
 
  臺中地區的藝術發展除了早期前輩藝術家廖繼春、陳慧坤、林之助、廖德政等人外,在豐原地區則有以葉火城校長為首的「豐原班」,也曾絢爛地展露時代特色,合力將西方現代藝術的浪潮帶進中部地區,於臺中藝術史脈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在臺灣地方美術史運動的積極建構之下,豐原班美術群成員的互動及作品所具備的時代性與獨特性,值得進行更深入的探究,也讓市民回顧臺中藝術發展史精彩的一頁。
 
  為了迎接臺中市立美術館的成立,市府文化局以豐原班美術發展為題,透過策展人莊明中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梳理,策劃「藝潮•匯流大臺中—走進現代藝術的豐原班特展」,作為臺中市立美術館第五檔暖身展。本展將展出石川欽一郎、李石樵、葉火城、豐原班第一代與第二代藝術家經典之作共60 件,呈現豐原班的藝術創作與時代精神。展期自112 年9 月16 日至10 月11 日於大墩文化中心盛大展出,竭誠邀請喜愛藝文活動的朋友親臨欣賞這場藝術饗宴。
 
  眾所期盼的「臺中綠美圖」預計於114 年正式開館,為國內首座美術館與圖書館共構而成的建築,是本市近年重要的文化建設之一。臺中市立美術館未來將保存、深化及建構更完整的大臺中藝術史,提供市民終身學習與開拓多元美術人才之場域。臺中市立美術館的啟用將成為本市藝文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歡迎市民朋友共同期待臺中綠美圖的到來。
 
臺中市長 盧秀燕
 
序(二)
 
  為迎接臺中市立美術館的成立,文化局近年針對本市藝術發展脈絡中特殊且具影響力之主題進行研究與資料庫建置,自108年起逐年辦理臺中市立美術館開館暖身展。111年委託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莊明中教授執行「豐原班藝術主題展前置規劃案」,並以其成果為基礎,於112年策劃「藝潮•匯流大臺中—走進現代藝術的豐原班特展」作為美術館第五檔暖身展。期望透過系列暖身展的籌辦,有系統地梳理本市藝術發展史,俾利未來美術館展示、研究、教育推廣及國際交流之需。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至國民政府遷臺之初,李石樵曾短暫移居臺中,透過他的同窗暨摯友-葉火城的機緣,共同指導了「豐原班」,其成員包含張炳南、林天從、張耀熙、詹益秀、曾維智、劉國東、陳石連等人,進而帶動了臺中地區油畫創作的風氣。豐原班美術群相互扶持的真摯情誼以及對藝術創作的熱衷,在全國美術競賽中屢獲佳績,他們除了積極參與地方美術團體,持續進行展覽及相關發表,亦致力於藝術創作與教育推廣,逐步開創臺中美術的新紀元。1960年代聲名遠播的豐原班,正是展現了非政治地緣中心的豐原,雖受限於各項資源相對缺乏的情況,但在葉火城與李石樵等重要藝術家的帶領之下,仍促使地方美術發展與世界藝術潮流得以接軌,進而集結地方美術教育資源,凝聚在地文化之認同。
 
  本展策展人莊明中教授,透過研究梳理與精心選件,以「臺灣風景與西洋繪畫的初遇」、「人物寫實與時代內涵的表述」、「走進現代藝術的本土風情」及「靜物寫生的詩性與抒情」等四個展覽子題,展出多達60件精彩作品,期盼藉由本展重現豐原班過往的藝術成就與創作精神,向大眾呈現他們的時代性與獨特性,也讓市民回顧臺中藝術發展的重要脈絡。本次展覽亦委託策展人莊明中教授撰文豐原班美術發展史,配合展出作品圖錄,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出版本專輯,記錄豐原班之於臺中美術發展甚或臺灣藝術史的重要意義。在這別具意義的時刻,竭誠邀請愛好藝術的朋友共同分享這美好的篇章。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 陳佳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抽象线条巧妙融合的风格,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尤其欣赏封面上那种深邃的色彩运用,它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一个关于时间、地域和艺术碰撞的故事。光是盯着那个标题的字体排版,就能感受到设计者在排版美学上的用心良苦——每一个笔画的粗细、每一个字之间的间距,都透露出一种精心雕琢的匠气,绝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能拼凑出来的廉价感。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出乎意料地好,微微带着哑光,既能很好地保护内页的印刷效果,又提供了极佳的翻阅手感。这种对实体书细节的关注,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也产生了更高的期待,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期待它能在内页中,继续用这样高标准的视觉呈现,引导我进入那个充满活力的台中现代艺术世界,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感受到艺术的脉搏和温度。

评分

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倾向于那些带有强烈个人情感投射和反思意味的作品。对于一本关于“走进去”的艺术探索之旅,我更看重作者在记录事实之外,是否留下了自己作为“参与者”或“见证人”的真诚感悟。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本冰冷的图录,而是一场邀请我一同参与的深度对话。作者在某个特定的展览现场,在与某位艺术家的交谈中,是否曾有过“醍醐灌顶”的瞬间?那些瞬间的体验,才是连接读者与作品最直接的桥梁。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作者本人的随笔、笔记或甚至是未完成的草稿片段,那就太棒了。这会让人感觉,这本书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开放的邀请,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感官和思考,亲自去探索和定义属于自己的台中艺术景观,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生命体验。

评分

坦白说,我对于这种带有“汇流”概念的书籍,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期待,因为“汇流”意味着多元和冲突的共存。现代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其打破常规的勇气和不断自我颠覆的活力。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处理那些不同流派、不同代际的艺术家之间必然存在的张力与对话的?是采取一种和稀泥式的、皆大欢喜的陈述方式,还是敢于直面那些激烈的思想碰撞和艺术论战?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真正的艺术史往往是在不断的争论和突破中前进的。如果作者能够以一种近乎八卦但又不失严谨的态度,去描摹那些曾经发生的艺术圈内的“暗流涌动”和“高光时刻”,哪怕只是侧面勾勒,都会让阅读体验变得无比刺激和引人入胜。这种挖掘幕后故事的冲动,是驱使我翻开任何一部深度报道类书籍的核心动力。

评分

作为一位常年关注城市发展脉络的观察者,我一直对台中这座城市在现代艺术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抱有浓厚的兴趣。这座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必然孕育出一些区别于其他都会区的艺术生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比如,它是否能揭示出那些“非主流”的、深藏在街巷角落中的艺术工作室和实验性空间的故事?那些尚未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的先锋艺术家们,他们的创作理念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我设想的这本书,应该会像一个细致入微的社会学田野调查报告,通过大量的口述历史和一手资料,构建出一个立体、鲜活、甚至带有一点点“野蛮生长”气质的艺术地图。如果它能成功地将城市肌理与艺术创作的土壤紧密结合,那么这本书的价值无疑将大大超越单纯的艺术评论范畴,上升到文化地理学的层面。

评分

我最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关于地方文化或艺术史的书籍,要么写得过于学术化,生硬的理论堆砌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又过于流于表面,空泛地赞美一番,缺乏实质性的深度挖掘。因此,当我翻开这本关于台中现代艺术的书时,我非常关注它如何平衡“可读性”与“专业性”的尺度。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既能让普通读者轻松入门,又不会让专业人士觉得浅薄的叙事方式。理想中的文字应该是流畅且富有洞察力的,能够像一位资深导览员那样,不仅指出“是什么”,更能深入剖析“为什么”和“如何形成”。我特别好奇它如何梳理出那些跨越不同年代的艺术家群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风格演变,那种微妙的传承与反叛的张力,才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性的读物,而是一部可以用来理解区域文化基因的深度文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