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實驗室品質管理系統ISO 17025:2017實務

圖解實驗室品質管理系統ISO 17025:2017實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澤宏
图书标签:
  • ISO 17025
  • 實驗室品質管理
  • 實驗室認證
  • 品質管理系統
  • 檢驗
  • 校正
  • 測試
  • 實驗室
  • 實務
  • 圖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分三大部分來探討:第一部分的前三章,採用圖解讓讀者能快速有效了解常見ISO國際標準與ISO 17025實驗室品質管理系統要點與實務推動精神,包括國際標準介紹、品質管理系統要項、概述。第二部分為重點條文4.0一般要求事項公正性與保密,至條文8.0管理要求如何融合國際標準ISO 9001條文要求,透過重點圖表與實務說明,啟發讀者融入工作生活化系統思維。第三部分為附錄,條文附錄A計量追溯性、附錄B管理系統選項說明;融合ISO 9001國際標準條文要求,提供實驗室管理者明確推動ISO管理審查目標;提供國際認證申請,指引企業測試實驗室能力能與國際接軌;補充適合各產業之ISO 17025:2017條文要求、網址參考指引與ARES內部稽核員試題。

  本書著重實務Case study個案教學,對應條文解析補充教學,有別市場專書內容,適合高中職及大學以上老師與學生深度了解ISO國際標準驗證之基本知識,更是適合產業社會新鮮人跨域學習ISO 17025實驗室品質管理系統之口袋書。
现代企业运营与精益管理实务指南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为现代企业运营管理人员、流程优化专家以及致力于提升组织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决策者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操作指南。它深度剖析了当前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的复杂挑战,并系统地介绍了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性强、响应迅速且持续改进的运营框架。内容侧重于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执行层面,如何通过精益化思维和先进的管理工具,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价值流的最大化。 第一部分:战略对齐与组织效能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确保企业的日常运营活动与长期战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并探讨如何对现有组织结构和职能进行适应性重塑,以应对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 1. 战略落地与关键绩效指标(KPIs)的科学构建: 我们将详细阐述从愿景、使命到具体行动计划的层级分解过程。重点介绍平衡计分卡(BSC)在战略地图构建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既能衡量当前绩效,又能驱动未来增长的领先与滞后型KPIs。探讨如何避免“指标陷阱”,确保所选指标真正反映业务健康度和客户价值创造。 2. 组织架构的敏捷化转型: 深入分析传统科层制组织在面对数字化转型和跨职能协作时的局限性。介绍基于价值流而非职能部门的组织设计原则,包括如何建立高效的跨职能团队(如敏捷工作小组、产品线中心等)。探讨权力下放、赋能一线员工以及建立内部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关键步骤。 3. 流程梳理与价值链分析(Value Chain Analysis): 本章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来识别、映射和分析企业的端到端价值链。通过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ping, VSM)工具,清晰区分增值活动、必要的非增值活动与纯粹的浪费。重点讲解如何量化流程瓶颈、识别隐藏的循环时间和库存成本,为后续的精益改进奠定数据基础。 第二部分:精益运营与效率极致化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系统介绍了精益管理(Lean Management)的十二项核心原则及其在非制造环境中的应用拓展,旨在消除浪费,加速交付。 1. 丰田生产系统(TPS)的原理与现代应用: 超越传统的“看板”和“5S”概念,深入剖析TPS的两大支柱——准时化(Just-in-Time, JIT)和自働化(Jidoka)。探讨JIT如何在服务业、软件开发和知识工作中实现“拉动式”工作流,减少在制品(WIP)。自働化部分将关注自动化与人机协作的平衡,以及如何通过防错(Poka-Yoke)机制在流程设计之初就杜绝错误发生。 2. 七大浪费(Muda)的深度识别与消除: 系统性地扩展了传统制造业的七大浪费(等待、搬运、过度加工、库存、动作、不良品、超产),并将其映射到现代知识工作和服务交付场景中。例如,在知识工作中,“过度加工”体现为不必要的报告层级和复杂的审批流程;“等待”则体现为等待信息孤岛间的系统对接或审批人员的响应时间。提供具体的识别清单和改进模板。 3. 拉动系统与节拍时间的设定: 讲解如何根据最终客户的需求节拍(Takt Time)来反向设计内部工作流程。详细介绍拉动系统的设计,包括建立工作单元的最小批次大小,以及如何利用可视化管理板(如Kanban Board)来控制流程的速率,确保产出与需求精准匹配。 4. 流程标准化与SOP的进化: 强调标准化是持续改进的基础,而非终点。介绍如何利用视觉化标准工作(Visual Work Instructions)来确保流程一致性,并讲解如何建立一个动态的SOP管理体系,确保标准能够随着最佳实践的出现而快速迭代和升级。 第三部分:质量内建与风险前瞻管理 本部分转向构建一个主动预防缺陷的质量文化,并整合风险管理视角,确保运营的鲁棒性。 1. 缺陷预防:从检验到过程控制: 本书不推崇事后检验,而是强调“质量内建”(Quality at the Source)。介绍统计过程控制(SPC)在非连续流程中的适用性,以及如何使用控制图来监控关键的输入变量和过程参数。重点讲解“零缺陷”的思维模式及其在项目管理和合同交付中的实践。 2.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的深入应用: 详细解析FMEA的实施步骤,包括如何科学地评估严重度(S)、发生度(O)和探测度(D),并计算风险优先数(RPN)。本书将FMEA的应用扩展到服务设计、新流程部署和变更管理中,指导团队优先解决那些潜在影响最大、最难被早期发现的风险点。 3. 供应商协同与供应链弹性: 探讨如何将精益和质量理念延伸至外部合作伙伴。介绍建立战略性供应商伙伴关系的框架,包括信息透明化、联合质量改进项目和建立冗余(而非仅仅是效率)的供应链策略,以增强企业在突发事件中的业务连续性。 第四部分:持续改进的文化与工具箱 本部分关注如何将改进活动嵌入日常运营,形成一种自我驱动的组织学习机制。 1. PDCA循环与DMAIC方法论的整合: 系统阐述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作为持续改进的基础框架,并将其与六西格玛中的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DMAIC)方法论结合使用。针对不同规模的问题,指导读者选择最合适的改进工具集。 2. 建立有效的“A3报告”与问题解决机制: A3报告作为一种简洁、视觉化的项目管理和问题解决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精益组织。本书提供A3报告的详细模板和撰写指导,确保问题陈述清晰、根本原因分析深入、对策明确且具有可衡量性。强调A3报告是高层管理者与一线执行者沟通改进进展的桥梁。 3. 变革管理与员工参与: 强调任何流程改进的成功都依赖于人的接受度。介绍建立变革推动团队(Change Agents)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透明沟通、早期培训和激励机制来减少变革阻力。重点讲解如何通过“走动式管理”(Gemba Walk)来倾听一线声音,确保改进措施真正可行、有效且被接受。 ---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编写严格遵循“实务优先”的原则,所有理论介绍均配有详尽的行业案例分析和可立即应用的工具模板。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更侧重于“如何做”(How),致力于将抽象的管理哲学转化为可量化、可执行的日常管理工具箱,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运营效率、质量水平和客户价值的全面跃升。本书适合所有希望从根本上提升组织交付能力,而非仅仅进行表面修补的管理人员阅读和实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澤宏 助理教授


  現任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工管系兼任助理教授
  勞動部職安工作環境改善計畫輔導員(南投)
  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主導稽核員IRCA
  ISO 45001職安衛管理系統主導稽核員IRCA
  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主導稽核員IRCA

  學歷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精密製造科技所工學博士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科

  輔導實蹟
  自行車產業、電動自行車產業、中小企業具教育部經濟部國科會產官學研技術服務輔導實績

  專長
  非破壞檢測IoT解決方案、碳足跡碳標籤輔導、組織溫室氣體碳盤查管理、產官學研小聯盟

孫政豊 業師

  現任
  勞動部職安工作環境改善計畫輔導員(南投)

  曾任
  勞動部職安工作環境改善計畫輔導員(台中)

  學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機電所碩士

  輔導實蹟
  自行車產業、電動自行車產業、中小企業具經濟部產官學研技術服務輔導實績

  專長
  新產品管理、績效管理、品質管理、ISO種子師資培育、ISO 17025實驗室品質管理系統主導稽核員

图书目录

第1章 國際標準介紹
Unit   1-1 品質管理系統簡介
Unit   1-2 品質管理系統ISO 9001:2015
Unit   1-3 實驗室品質管理系統ISO 17025:2017
非破壞檢測項目與檢測方式
範例:液滲檢測(LPT)順序
Unit   1-4 環境管理系統ISO 14001:2015
Unit   1-5 職安衛管理系統ISO 45001:2018
Unit   1-6 驗證作業流程介紹
Unit   1-7 稽核員證照訓練介紹
Unit   1-8 常見ISO國際標準—ISO 50001:2018
Unit   1-9 常見ISO國際標準—ISO 14067:2018
Unit   1-10 常見ISO國際標準—ISO 14064
Unit   1-11 常見ISO國際標準—ISO 14046:2014
Unit   1-12 清真認證與ISO 22000:2018
個案討論與章節作業

第2章 品質管理系統要項
Unit   2-1 七大管理原則(1)
Unit   2-2 七大管理原則(2)
Unit   2-3 內部稽核
Unit   2-4 管理審查
Unit   2-5 文件化管理(1)
Unit   2-6 文件化管理(2)
Unit   2-7 知識管理
Unit   2-8 風險管理
個案討論與章節作業
個案學習:防蝕系統設計製造安裝

第3章 ISO 17025:2017概述
Unit   3-1 簡介
Unit   3-2 PDCA循環
Unit   3-3 考量風險思維
Unit   3-4 與其他管理系統標準之關係
個案討論與章節作業

第4章 一般要求事項
Unit   4-1 公正性
Unit   4-2 保密
範例:保密條款
個案討論與章節作業

第5章 架構要求事項
Unit   5-1 架構要求事項(1)
Unit   5-2 架構要求事項(2)
範例:組織架構、職掌表
Unit   5-3 架構要求事項(3)
Unit   5-4 架構要求事項(4)
Unit   5-5 架構要求事項(5)
Unit   5-6 架構要求事項(6)
Unit   5-7 架構要求事項(7)
個案討論與章節作業

第6章 資源要求事項
Unit   6-1 一般要求
Unit   6-2 人員
Unit   6-3 設施與環境條件
Unit   6-4 設備(1)
Unit   6-5 設備(2)
Unit   6-6 設備(3)
Unit   6-7 設備(4)
Unit   6-8 計量追溯性(1)
Unit   6-9 計量追溯性(2)
Unit   6-10 外部供應的產品與服務(1)
Unit   6-11 外部供應的產品與服務(2)
範例:知識分享管制程序
個案討論與章節作業

第7章 過程要求
Unit   7-1 需求、標單及合約的審查(1)
Unit   7-2 需求、標單及合約的審查(2)
Unit   7-3 方法的選用、查證及確認(1)
Unit   7-4 方法的選用、查證及確認(2)
Unit   7-5 方法的選用、查證及確認(3)
Unit   7-6 方法的選用、查證及確認(4)
Unit   7-7 抽樣(1)
Unit   7-8 抽樣(2)
Unit   7-9 試驗件或校正件的處理
Unit   7-10 技術紀錄
Unit   7-11 量測不確定度的評估
Unit   7-12 確保結果的有效性(1)
Unit   7-13 確保結果的有效性(2)
表一:校正領域能力試驗指定項目
表二:校正領域量測稽核項目
表三:內部校正項目參加能力試驗活動規劃流程圖
Unit   7-14 結果的報告(1)
Unit   7-15 結果的報告(2)
Unit   7-16 結果的報告(3)
Unit   7-17 結果的報告(4)
Unit   7-18 結果的報告(5)
Unit   7-19 結果的報告(6)
Unit   7-20 結果的報告(7)
Unit   7-21 結果的報告(8)
Unit   7-22 結果的報告(9)
Unit   7-23 抱怨
Unit   7-24 不符合工作
Unit   7-25 數據管制與資訊管理
個案討論與章節作業

第8章 管理要求
Unit   8-1 管理系統要求(1)
Unit   8-2 管理系統要求(2)
Unit   8-3 管理系統文件化(選項A)
Unit   8-4 管理系統的文件管制(選項A)
Unit   8-5 紀錄的管制(選項A)
Unit   8-6 處理風險與機會之措施(選項A)
Unit   8-7 改進(選項A)
範例:提案改善管制程序
Unit   8-8 矯正措施(選項A)
範例:矯正再發管制程序
Unit   8-9 內部稽核(選項A)
Unit   8-10 管理審查(選項A)
範例:文件化管制程序書
個案討論與章節作業
 
附錄A 計量追溯性   
附錄B 實驗室品質管理系統選項
附錄1 ISO 17025:2017與ISO 17025:2005版本對照表
附錄2 ISO 17025:2017實驗室品質管理系統條文要求
附錄3 ISO 9001:2015與ISO 17025:2017跨系統對照表
附錄4 ISO 17025:2017 國際認證申請流程
附錄4-1 臺灣TAF(Taiwan Accreditation Foundation)實驗室認可申請流程
附錄4-2 美國A2LA(Amer ican Associat ion for Laboratory Accreditation)實驗室認可申請流程
附錄5 TAF對實驗室/檢驗機構主管之要求(2016/10/26)
附錄6 TAF測試與校正實驗室能力一般要求與相關認證規範要求對照資訊表
附錄7 TAF符合性聲明書(參考例)
附錄8 ARES國際驗證ISO 17025培訓試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9726
  • 叢書系列:圖解系列
  • 規格:平裝 / 340頁 / 17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本於教育初衷,本圖解ISO 17025:2017專書延續ISO 9001:2015版與ISO 45001:2018版內容融合ISO條文要求由個案研究中引導讀者,能簡單生活化瞭解ISO國際標準條文。ISO 17025:2017版,條文中第5章架構要求中,明確要求實驗室應為一合規組織,明訂組織管理架構,以及管理與技術人員之工作權責。組織的目的就是指派人員工作任務,協調相關人員協力團隊合作,以最大工作效率達成預定目標,引導如何建立一個組織實驗室權責清楚,實驗室除專業性的提供測試服務外,能夠具公正性、具客觀性且能贏得客戶信任之保密性,落實執行實驗室品質政策,達成品質目標之組織,是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

  融合國際標準基石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要項七大管理原則強調,列舉其中@領導(Leadership)原則,實驗室所有階層的領導建立一致的目標和方向,並創造使工程師參與達成組織建置實驗室品質目標的測試標準程序。主要管理重點:建立一致的目標方向和工程師參與,使組織能夠統合其策略、政策、流程及有限資源以達成目標。@員工參與(Engagement of people)組織所有人員要能勝任,被適宜授權即能從事以創造價值,有授權即能參與的工程師,透過組織強化其員工能力以創造價值。主要管理重點:有效率地管理組織,讓所有階層的員工參與服務品質提升及測試環境維護其參數一致性,並尊重團隊成員在職訓練適切發展重要性。認知、授權和強化技能和知識,促進工程師的參與,並融合ISO 17025:2017以達成組織的實驗室品質目標。

  本書最大的宗旨就是從產業個案研究實驗室管理角度與國際標準規範基本要求,將由淺入深圖解ISO 17025:2017導入實務心法撰寫而成,藉由簡單可行文件化資訊深化進入實驗室程序文件日常管理,分享給讀者學習如何將制式的ISO 17025:2017國際標準規範轉換為實務作法,對於產業鏈、學術界、研究單位之ISO 17025:2017實驗室品質管理系統化程序實務推動與學術教學能有所提升。

  最後,感謝求學中的恩師良友於編撰期間對圖文稿參考例諸多提點,同時一併在此致謝五南出版社編輯校稿群的辛勞。本書配合企業實務推動ISO國際標準規範需求提供實用可行的跨管理系統融合對照文件範例,若有疏忽掛漏之處,期許後續ISO種子師資培訓更加完整,仍有待亦師亦友專家學者的賜教指正。

林澤宏、孫政豊
2023年3月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手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人员能力验证与授权”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展现出了极其细致和严谨的态度。很多标准解读往往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块比较泛泛而谈,但这本书却深入到了具体的操作层面,例如如何建立一个分层级的技术人员能力矩阵,以及如何通过定期的技术考核和授权记录来持续追踪人员的胜任状态。它提供的模板和记录表格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清晰地界定了从初级技术员到高级授权签字人之间的权限边界,这对于避免管理混乱和职责不清至关重要。更妙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质量文化”的培养,书中多次强调了质量意识不仅仅是质量部门的责任,而是实验室每一个成员的日常行为规范。这种自上而下的文化塑造,是确保质量体系能够真正“活起来”的关键。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我们实验室现有的培训和授权流程中可以借鉴和改进的地方,它提供了一种“最佳实践”的视角,让人很容易就能发现自身流程中的薄弱点。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顾问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打造一个**自我驱动、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团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色彩搭配和排版都显得专业又不失现代感,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注意到。从初翻的几页内容来看,作者在体系构建方面的思考非常深入,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标准条款,而是将整个管理系统的搭建过程进行了流程化的梳理。特别是对于如何将ISO 17025的**核心要求**转化为实验室日常可执行的操作规程,这部分阐述得非常到位。它不像某些晦涩难懂的教科书,而是采用了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来辅助理解,这种“图解”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我尤其欣赏它对“不确定度评定”这类技术性极强的章节的处理,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学者或一线技术人员在面对这些复杂计算和概念时的困惑,所以用非常直观的例子进行了阐释,让人感觉不是在啃条文,而是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种贴近实战的编写风格,对于那些急需在短时间内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质量负责人或技术主管来说,无疑是一份极佳的“施工蓝图”。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做**”才能符合标准要求,并且还能有效提升实验室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数据可靠性。这本书显然是经过了大量的实务经验沉淀,才能有如此清晰的脉络和实用的工具包。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实验室流程优化多年的工程师,我最看重的是工具书的“可操作性”和“系统集成度”。这本书在这两点上的表现非常突出。它没有停留在对单个流程的孤立解读,而是将“风险管理”这一贯穿始终的主线贯穿了整个体系的构建过程。例如,在描述设备校准和维护时,它不是简单地要求定期校准,而是引导读者去评估不同设备失效可能带来的**质量风险**,并据此制定出差异化的预防性维护计划。这种基于风险的思维模式,是新版标准的核心精神,而这本书无疑是将其彻底贯彻到底的典范。此外,它在描述如何集成信息系统(如LIMS或电子记录系统)与质量管理要求时,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视角,强调了数据完整性和可追溯性的技术实现路径。对于正在进行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或者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符合性水平的机构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技术路线图无疑是宝贵的。它成功地架设了**管理标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桥梁,使得复杂的合规要求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高效达成。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环境控制与设施要求”这部分内容的深入挖掘。许多标准指南往往轻描淡写地带过对实验室物理环境的要求,认为这部分是工程或行政部门的范畴。然而,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细致地阐述了温湿度、照明、气压、洁净度等环境参数如何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人员的工作效率。它甚至讨论了如何利用**数据记录和趋势分析**来监控环境的长期稳定性,并将这些监控结果纳入管理评审的输入项。这种对**环境因素系统性控制**的重视,体现了作者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全面理解——质量不仅仅是操作台上的试剂和仪器,更是实验室整体运行环境的保障。此外,书中对文件和记录控制的描述,也极为细致,它不仅讲解了如何编号和发放文件,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如何管理电子记录的**生命周期**,包括备份、归档、销毁等环节,确保了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检索性,这对于应对任何级别的外部审核都是至关重要的保障。这本书无疑是为追求卓越的实验室管理者量身打造的实战宝典。

评分

我是一个偏向于从“合规性审计”视角来阅读标准解读的读者,所以我非常关注标准中对“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要求是如何被细化的。这本书在处理这两个“闭环管理”的关键环节时,展现了超越一般指南的深度。它不仅仅给出了审核计划的制定模板,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如何设计**高价值的审核提问**,以真正挖掘出潜在的不符合项,而不是走过场。作者似乎深谙“审核的艺术”,强调了审核员应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去质疑既有流程的有效性。在管理评审部分,它提供了一套非常清晰的输入和输出清单,并详细说明了如何将评审结果转化为可量化的、有时限的改进目标,避免了管理评审沦为一次性会议。这种对流程闭环的强调,使得整套管理体系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文件集合,而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净化的生命体**。阅读这些章节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希望将读者培养成一个能够独立、有效地进行体系维护和提升的专家,而非仅仅是一个遵循SOP的执行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