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途:曾貴海詩集(四)

路途:曾貴海詩集(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貴海
图书标签:
  • 诗歌
  • 当代诗歌
  • 曾贵海
  • 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
  • 诗集
  • 文化
  • 艺术
  • 情感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只有愛與無私的奉獻
才能撼動歷史的冷酷

  這幾首長詩,似乎渲染浸漫著歷史的驚滔駭浪,哲學的煙燻味,痛苦的受體以及生命的歡唱、祈求與吶喊。一旦形式與體裁被沖毀,沒有標點符號的散文、對話;發展的情節及詩體,相互交響。似乎充滿了雜音,這是我的想像與實踐,台灣走向世界,詩走向另類的顛覆與創生,賦予文本不受限的身心。                                    

  海正是這種性格的詩人。對於他所生活的土地,一路走來,他移除土地污染的毒瘤(高屏溪污染整治)、重建都市之肺(高雄衛武營公園),規劃他的原鄉佳冬(成為活的客家博物館)。
  他的詩人生涯一路走來,追隨台灣歷史的行走的軌跡,以台灣為中心的意志堅定始終如一。曾貴海本是一個不空談口號,以實際的先行行動來完成愛的革命的熱情詩人。當我們聆聽這本詩選集最後他所反覆唱頌的〈聖地〉―「啊!台灣」時,不禁讓人油然升起一股震顫的感動!   ──詩人 林鷺

  曾貴海為當下的台灣讀者所細心挑選的十九首詩。這十九首詩,更像十九封信,我們將於詩作在情愛、生命、生態、國族等題材的背後,讀到曾貴海看待世界的溫情目光與深邃哲思,也讀到他透過詩作所凸顯對語言、形式的衝撞力道,表現自己不願被輕易定義與定位的詩人傲氣。
  二〇二三的曾貴海,是一個成熟的自由人,一只遨翔詩境的孤鳥,更是一名為台灣持續前行的戰士。閱讀《路途》中的十九首長詩,將在這些誠摯如信的傾訴與苦口婆心中,看到願意為詩、為台灣,奉獻一生的詩人身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王國安

本書特色

  這幾首長詩,似乎渲染浸漫著歷史的驚滔駭浪,哲學的煙燻味,痛苦的受體以及生命的歡唱、祈求與吶喊。一旦形式與體裁被沖毀,沒有標點符號的散文、對話;發展的情節及詩體,相互交響。
 
好的,以下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专注于唐朝社会风貌与制度变迁的著作简介。 --- 《盛唐气象:从长安到边疆的社会图景》 一部关于唐代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与制度演进的深度考察 作者: [此处可假设一位专注于唐史研究的历史学家姓名] 字数: 约 1500 字 内容提要: 《盛唐气象:从长安到边疆的社会图景》是一部全面而深入探究唐代(618年—907年)社会肌理、文化生态与政治制度变迁的学术专著。本书并未止步于传统的帝王将相叙事,而是将视角聚焦于构成大唐帝国宏伟基石的普通民众、地方权力运作、文化观念的流动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张力。作者通过对敦煌文书、唐代墓志铭、地方志以及私人著述的细致爬梳与交叉印证,力图重构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矛盾与活力的盛唐世界。 第一编:帝都的脉动与世界的交汇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唐帝国的核心——长安。长安不仅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当时世界的缩影。 第一章:坊市制度的日常运行与社会阶层 本章细致剖析了唐代严格的“坊市制”如何塑造了都市生活。我们研究了坊、市的物理空间划分对居民行为的限制与引导,从开市、闭市的时间管理,到居住区(坊)与商业区(市)的功能分化。通过分析《唐六典》及相关记载,我们还原了里正、坊正的职权范围,以及他们如何在基层实施户籍管理与治安维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中新兴的商业阶层——“市井豪强”的崛起,以及他们与传统士族在经济与社会地位上的微妙互动。 第二章:丝路上的信息与物质流动 唐代的国际化程度空前绝后。本章重点探讨了丝绸之路的常态化运营对长安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不仅分析了茶叶、丝绸、香料等商品的贸易路线与关键节点(如西市),更关注外来文化元素的渗透,包括粟特人的商业网络、波斯、天竺的宗教与艺术形式如何融入唐人的日常审美与信仰体系。通过对胡姬、胡乐、浑脱装束的描摹,展现了唐代文化兼容并蓄的“气度”。 第二章:宫廷文化与士大夫的自我定位 本部分考察了盛唐士大夫阶层在权力中心的生活状态。科举制度的成熟使得新的社会精英得以进入权力场域,但门第观念并未完全消亡。我们深入探讨了“中晚唐士人”的自我认知危机:如何在新的政治晋升路径中,平衡个人抱负、家族声望与君主恩泽。宴饮、唱和、园林艺术,成为他们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仪式空间。 第二编:帝国的骨架:制度的韧性与地方的实践 唐代的制度遗产极其深厚,但制度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其在广袤疆域的实际落地情况。 第三章:均田与租庸调制下的农户生活 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对租庸调制的微观分析。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制度条文的层面,而是通过《太平广记》中的轶事、地方赋役手册的片段,推测普通农民在三年一小税、十年一大税的周期中所承受的实际压力。重点分析了逃户现象的地理分布与原因,以及地方官吏在“催科”过程中如何利用法律的灰色地带牟取私利。 第四章:府兵制的衰落与募兵制的兴起 府兵制是唐初国家动员能力的基石,但其在盛唐中期的瓦解是结构性的。本章详细梳理了府兵制度因土地兼并、边防压力、以及士兵“家业不顾”等问题导致的军事效率下降。紧接着,我们分析了募兵制的出现,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它如何催生出职业军人阶层,并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地方行政的“二元结构”:州县与藩镇 唐代的地方治理呈现出州县系统与新兴军事或财税辖区并存的复杂局面。本章聚焦于中晚唐时期藩镇的崛起过程。我们探讨了节度使权力如何从单纯的军事指挥权,逐步扩展到“兼领三镇”的行政、财权乃至人事任免权。这不仅仅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松弛,更是一种权力再分配的体现,深刻影响了后续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 第三编:精神的疆界:宗教、知识与民俗 唐代的文化景观是多元共存的,其精神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开放。 第六章:儒释道的互动与社会教化 本章对比研究了儒家、佛教和道教在唐代社会中的不同职能。儒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正统性支撑,其经典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容动摇;而佛教,尤其禅宗的流行,深刻影响了文人墨客的心灵世界。道教则通过宫廷的推崇(如武则天尊老崇玄)以及民间信仰的普及,构筑了另一个精神避难所。我们通过对寺院经济、道观田产的分析,揭示了宗教机构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实际作用。 第七章:敦煌与民间书写:失落的“另类”历史 本书的亮点之一是对西北敦煌文书的解读。这些文书(包括账簿、诉状、私人信件)提供了官方正史之外的“民间声音”。我们从中发掘了普通百姓对天灾人祸的反应、他们如何利用法律文书维护自身权益、以及他们对神祇的朴素信仰。这些文本是理解唐代社会基层运作、地方法律习俗的珍贵窗口,展示了文化如何在主流叙事之外,以更生动、更世俗的方式延续。 结论: 《盛唐气象》旨在提供一个去“神圣化”的唐代历史图像。唐朝并非一个无瑕的黄金时代,它在制度创新、文化开放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地方权力膨胀的隐忧,以及底层民众的生存挣扎。本书通过对制度细节与社会日常的审视,力求还原一个更具深度、更富人性的唐帝国。 --- 读者对象: 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专业历史爱好者,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制度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貴海
 

  屏東佳冬人,現居高雄。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胸腔內科醫師,曾任高雄市民生醫院內科主任、高雄基督教醫院副院長,並為開業醫。積極餐與公共事務,曾任衛武營公園促進會長、高雄綠色協會理事長、台灣南社社長、《文學台灣》雜誌社社長、台灣筆會理事長、《笠》詩社社長、鍾理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現任文學台灣基金會常務理事。
 
  一九六○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除高醫阿米巴詩社活動外,也在《笠》、《文學台灣》登場。曾獲吳濁流新詩獎、賴和醫療服務獎、高雄市文藝獎、第二十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二○一七年第七屆客家終身貢獻獎、第十五屆厄瓜多亞基亞國際詩人獎,被推薦角逐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
 
  已出版詩集:《四季的眼神》、《再見等待碰見自由》、《路途》、《鯨魚的祭典》、《高雄詩抄》、《台灣男人的心事》、《原鄉.夜合》、《孤鳥的旅程》、《南方山水的頌歌》、《神祖與土地的頌歌》、《浪濤上的島國》、《曾貴海詩選》、《湖濱沉思》、《畫面》、《台灣詩人選集――曾貴海集》、《色變》、《新編原鄉.夜合》、《浮游》、《白鳥之歌》、《寂靜之聲》、《航向自由》、《二十封信》、《黎明列車》等;日文詩選:《客家文學的珠玉3――曾貴海詩選》、《詩が語る郷土への思い 鄉土詩情――曾貴海詩選集》;論述:《戰後台灣反殖民與後殖民詩學》、《憂國》、《台灣文化臨床講義》、《曾貴海文論集》;歌曲集:《台灣三部曲》、《旅途:台語歌謠創作曲集》等。

图书目录

自序
推薦序 路途的先行者/林鷺
推薦序 二○二三年,曾貴海給讀者的十九封信/王國安
怪談
蒼鷺蚯蚓體
紋路
劇場
女神降臨
關於黃昏過境
森林長老的招魂
快樂問卷
夢世界書展
空‧染‧窺‧迷‧舞
突然又閃現的歷史
他們到底在這塊土地上做了什麼—給年輕的台灣人
如果妳(你)不想成為戰士
殘暴的自由—向烏克蘭戰士致敬
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國家
青年大合唱,2020
窮困
路途
聖地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943663
  • 叢書系列:玉山社.其他
  • 規格:平裝 / 142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路途的先行者
詩人 林鷺


  畢生熱衷社會環保運動的詩人曾貴海以其「眾生平等」的內化觀念,用「人族」的稱謂來彰顯並揶揄人類不過是存在於地球上的一支物種罷了。這樣的觀念對於一位具有革命熱情的詩人而言,毋寧是不可或缺的先天條件,否則就不會有他不平則鳴,以行動實踐理念,衝撞現實,勇於逐夢的人生。

  他從「小時候常有惶恐的夢\被巨大的野獸追逐」的童年,過渡到幾乎沒有怪夢的年少輕狂,直到不得不順應現實的中年,竟然連那「來自古代先祖留下的記憶」之夢也逐漸變得遙不可及的質疑起「未來的人類是否有夢」?他感嘆世間有人玩世不恭、有人積極進取,終究還是無法免除人從出生到完全獨立的「旅程確實無法再來一次」的流轉。然而,人究竟該怎樣才不辜負如此短暫的一生?兼具「醫生」與「詩人」雙重角色的曾貴海,正好提供世人一個理性與感性交融的正面取向。

  曾貴海的詩人成分:「自我反省」與「針砭規戒」

  曾貴海以「人族」的身份寫〈森林長老的招魂〉是以台灣處女地的原始風貌做為舞台,批判人類一旦出現,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幾千種物種而言,無異是一場遭受異族入侵的浩劫;他縮小為人族中的客家一員,又針對堅持不賣祖公田的〈客家族人〉當中卻是有人要賤賣台灣,質問:客家的硬頸精神是否被誤會了?

  邇來地球暖化、雨林失火、物種滅絕……大自然嚴重反撲,人們意識到生態和生活息息相關,開始注重「生態學即家學」的倡議。長期居住在空氣與水污染嚴重的重工業城市高雄,曾貴海並不袖手旁觀,他老早就帶領反廢五金與養豬戶嚴重污染高屏溪的環境保護運動,成功完成污染源的遷移與高屏溪的整治,並取得立法法源長治久安的的保障。詩人曾貴海是環境保護的先行者,「南方綠色教父」的美譽其來有自。

  曾貴海的批判:聳動、幽默、具有顛覆性的想像

  曾貴海的批判並不總是那麼嚴肅沉重,反倒不時出現一種既聳動又俏皮的幽默。〈夢世界書展〉就是一首充滿想像力,引人發噱的詩作。他營造的奇幻夢世界是以生態工法構成自主生態的漂浮球狀奇幻島,經營者「為了消除輿論和媒體的批評,夢世界每年都精心設計了兩個星期的知識之夢全球書展,將自古以來的知識文本集中在夢世界知識賣場的分類攤位」來掩人耳目。書展的主題為行銷東方古文化,主要品牌就是孔子的至聖思想。展場由職業肢體表演工作者假扮的「西方小丑」與「東方孔子」不按劇情表演。他們以假當真相互責問的對話,在揭發倫教創始人孔子其實人格偏狹,指責孔教淪為東方君主駕馭百姓的統治工具。

  這首充滿先進環境科技想像的詩寫於2008年,意想不到的是沙烏地阿拉伯在2021年對外宣佈將打造一座名為The Line的條狀智慧型城市,該城是一個零汽車、零道路、零碳排,與零重力,居民能夠在三維度空間(往上、往下或橫跨)自由移動的高科技未來智慧城市。據稱第一批居民最早在2024年便能入住。我們對照曾貴海的夢世界,竟然有極其驚人的相似度。詩人曾貴海是未來世界的先行者,富有顛覆性的想像力。

  曾貴海的政治批判組詩:權慾交流的刻劃

  墨西哥諾貝爾獎詩人帕斯(Octavio Paz, 1914-1998)認為社會性的表達方式和詩歌的表達之間總是會有所分裂。他說:「詩歌是另一種聲音。」又說:「詩歌的黑白兩個極端,既合乎情理卻又令人不安。」而「愛慾的活動脫離了性行為,是性之外的某種東西。」這「某重東西」用在詩的劇情人物有:重量級的政治人物X、他的情婦G、負責監控隱私的K將軍,以及崇拜政治偶像的南部農民阿土伯,交織成一齣台灣熟悉的濃縮政治劇〈空.染.窺.迷.舞〉的組詩,便隱然涵蓋兩性情色關係衍生的曖昧競合,也符合帕斯所認為的「詩歌和愛慾都起源於感官,但並不終結於感官」的看法。

  曾貴海在這組詩的情色描繪,不只鋪陳一個秘密幽會的視覺場景,還隱然評價女性情慾隱蔽的心理,影射男性沙文主義潛意識下的自信,譴責「充其量只是高傲的人奴」的監視黑手,還原黨國機器違反人性隱私的情節,由此揭露「情慾的原體沒有視覺器官,只有融合對象的盲目驅力」的「權性合體」危險關係遊戲下隱藏的致命殺傷力,更試圖解開羣眾與政治人物普遍存在的盲目情結,也是選舉制度下另一種容易被忽視與操弄的暗黑危機。

  曾貴海的歷史之眼:

  台灣需要勇氣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

  曾貴海長期關注台灣歷史的演變,憂心台灣未來的前景。他以對話的方式擬人化「歷史」先是寫〈延遲到訪的歷史〉後來再寫〈突然又閃現的歷史〉間接註記台灣不同階段的政治背景。歷史雖然當初曾經延遲到訪,為何離去多年又突然閃現?我想那是因為台灣已經從往昔的威權殖民過渡到全民直選的時代,任何政黨的執政都享有民意背書的正當性,所以歷史認為「台灣人不能再把責任完全推給殖民者了」,他的出現是因為――「你們向殖民者學習所有掠奪的技巧\又企圖用黑色的巨傘遮住陽光」,而那些「集體返祖的子民在博弈遊樂場捧著神像下注\權力可以賤價可以折扣可以交換可以出賣\甚至靈魂的出租與援交已不是什麼秘密的勾當」正如實反應島內部份現實的危機。

  每個世代傳承的命脈都繫在年輕世代的身上,而人們面對歷史惟有勇於回顧過去才能積極面對未來,所以曾貴海寫〈他們到底在這塊土地上做了什麼—給年輕的台灣人〉來責問年輕世代:「殖民者到底在這塊土地\做了什麼\您總是不願回答」。他要求年輕人務必瞭解台灣的過去,告誡他們如果漠視應該承擔的責任,逃避必須肩負的使命,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慘烈的俄烏戰爭向世人證明獨裁者的野心永不可測,台灣或許可以暗自慶幸幾十年來的民主化進程躲過可怕的血腥革命,卻是沒有足夠的理由不去正視強敵變本加厲虎視眈眈下的生存危機。處在如此殘酷的現實下,我們很有必要去閱讀〈如果妳(你)不想成為戰士〉。

  曾貴海大膽倡議: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國家!

  當自由世界正紛紛覺醒,中國強力宣稱台灣是他們完成統一大業的最後一塊拼圖時,曾貴海早已勇敢向世界提問:

  你們全部都已經擁有自己的國家
  擁有那麼寶貝的國家
  台灣人卻被監禁在自己的土地上
  難道我們是被放生在孤島的人類嗎

  過去曾貴海對於年輕人普遍對政治冷感覺得失望,直到2014年4月台灣發生反服貿黑箱的太陽花學運,9月香港接著發生港民爭取真普選引發舉世震驚的雨傘革命,都讓我們終於看到年輕世代的危機感,也看到新世代奮起的契機,曾貴海於是寫了一首志氣昂揚的〈青年大合唱,2020〉那自我惕勵地高唱給未來帶來無限振奮的希望。

  結語:豪放的行動革命詩人

  愛沙尼亞受人矚目的小說家兼詩人托努.歐內伯魯(Tõnu Õnnepalu,1962— )在《邊境國》一書,以一個不知是否存在的收信人為傾訴的對象,其中有一段他說:「我剛才只是為了打發時間,隨意捏造了那個國家。不過,它倒是真的存在於地圖上,就像所有其他國家,許久之前就已經失去其真實與意義,卻還頑強地緊抓住地圖上的角落。」又說:「國家只存在於地圖上,就像錢只存在於銀行戶頭裡。人們準備好為他們在地圖上的位置濺血,因為血是他們最後的箋印,證明一切不只是幻象。」最重要的是,他驚悚地直覺到――「自由似乎是場沒有邊境、永無止境的冒險。我們相信過去徹底過去了,被我們拋在身後。但沒有,它回來了!」

  面對歷史的輪迴,曾貴海回顧他一路走來的〈路途〉「不停的行腳前行\似乎被什麼追趕\不確定那些形體\每一段路都是新的啟程\總會遇到分叉路」也發生「許多人倒下\月光下的血塊\凝結成悲傷憤怒的臉孔\豎立記憶的碑石」的悲劇。其實這世界本來就同時存在著好與壞,翻滾在歷史的長流裡,詩人說我們都在「當下的真實」以種種不同的面貌向自己的子子孫孫交代歷史,為他們「描繪祈願的景象」。

  豪放經常適合領導羣眾運動,顛覆必然勇於向傳統挑戰!我所認識的醫生曾貴海正是這種性格的詩人。一路走來,他移除土地污染的毒瘤(高屏溪污染整治)、重建都市之肺(高雄衛武營公園),規劃原鄉佳冬(成為活的客家博物館)。他的詩人生涯一路走來,追隨台灣歷史的行走的軌跡,以台灣為中心的意志堅定,本是一個不空談口號,以先行行動來完成愛的革命的熱情詩人。當我們聆聽這本詩選集最後他所反覆唱誦的〈聖地〉――「啊!台灣」時,不禁油然昇起一股震顫的感動!

自序

  從2015年後,台灣穩健地在太平洋島鏈上慢慢浮昇,特別是在2020年武漢肺炎侵襲全球人類時,台灣主動伸出援手,說出“Taiwan can help”。台灣經驗成為全球焦點,台灣被看見,台灣走向世界。在時代巨變中,台灣社會的政經文化也往新的方向變動,而台灣文學呢?

  台灣文學在全球網路世代的急流中,似乎還隱居在島國少數人的心中。文學會被看見了嗎,文學會走向歡迎台灣詩作的世界文壇嗎?很少作家有樂觀的指望,但是台灣詩人仍然沒有放棄,也產生了一些傑出的詩人。詩應怎麼寫、寫什麼,寫成什麼生命體,那是詩人的考驗,也是詩人的挑戰,讀者閱讀習慣的先前意識,都是詩壇的課題。

  詩選集(四)中的長詩只有19首,其中有7首詩選自2023年的新詩集《聖地》。有些舊作因為篇幅較長,沒有選進選集 (二)。這幾首長詩,似乎渲染浸漫著歷史的驚濤駭浪,哲學的煙燻味,痛苦的受體以及生命的歡唱、祈求與吶喊。一旦形式與體裁被沖毀,沒有標點符號的散文、對話;發展的情節及詩體,相互交響。似乎充滿了雜音,這是我的想像與實踐,台灣走向世界,詩走向另類的顛覆與創生,賦予文本不受限的身心。

  我不喜歡為自己的詩集寫序,只好勉力為之,希望一些閱讀者能自行解讀,再度顛覆文本意識的指向。

  非常感謝女詩人林鷺和王國安教授替選集寫序,希望這件苦差事,能讓兩人得到詮釋的正向感受,也感謝汪軍伻和蔡幸娥的幫忙。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整本诗集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回味悠长”。有些诗歌初读时可能只是觉得“不错”,但搁置几天后再回顾,那些句子会像种子一样在你脑海中生根发芽,不断生发出新的理解。它不追求短促的惊艳,而是追求持久的渗透力。诗人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从最微不足道的角度切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例如,他对于“等待”这一状态的描摹,细致入微,将那种“既不能向前也不能后退”的煎熬,写得既有张力又不失美感。整部作品的基调是内敛的、深思的,它不强迫读者接受任何既定的观点,而是提供了一系列精美的“视角”,邀请我们一同去探索生命的复杂性、多义性。这本诗集绝对值得反复阅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阅读者自身的影子。

评分

翻开这本诗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沉静而又蕴含力量的氛围。诗人的文字仿佛自带一种温度,如同冬日里的一捧炭火,能瞬间驱散周遭的寒意。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日常意象的捕捉和升华,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场景,经过他的笔触,都焕发出令人惊艳的生命力。比如描绘清晨薄雾笼罩下的山峦,他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极为克制的语言,勾勒出一种“时间在此凝固”的禅意,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这种对细节的敏锐洞察,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瞬间,原来诗意从未远离,只是我们忙于赶路而未曾驻足。读完几首,我便能感觉到诗人内心深处对土地和故土的那份深厚情感,那种不张扬却又无比坚韧的依恋,透过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不仅仅是诗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人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关系,体会到那种返璞归真的美感与力量。

评分

这本诗集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一位老友的深度对谈。那位朋友似乎阅历丰富,他的讲述不急不躁,带着时间的沉淀和智慧的沉淀。他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时而如潺潺小溪般舒缓流动,娓娓道来人生的况味;时而又像山洪暴发般,将积蓄已久的情感喷薄而出,让人措手不及却又拍手叫绝。我发现,诗人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每一句都像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读到关于“选择”与“失去”的篇章时,那种在十字路口徘徊的挣扎,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没有过分的感伤,只有一种接受宿命的坦然,这需要极高的艺术修养才能达到。整体而言,它给予读者的,不是一味的情绪宣泄,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理解生命的复杂性,理解每一次告别都可能孕育着新的开始。这对于长期处于快节奏生活中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为阅读增色不少,那留白的艺术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诗歌本身就需要这样的空间来呼吸。从内容上看,我感受到一种跨越地域界限的普世情怀。那些描绘特定地点的诗句,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让人感到疏离,反而因为描写的真挚,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的故乡或曾经驻足流连的地方。它探讨的“根”的概念,不是简单地指地理位置,而是一种精神坐标的建立。有些诗篇的韵律感非常强,即便不刻意去寻找格律,自然的语流也会带着读者进入一种近乎吟诵的状态,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伴着一杯清茶细细品味。它让人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战胜外界多少艰难险阻,而是清晰地知道自己站在哪里,向往何方。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翻开时,我有些担心现代诗歌的晦涩难懂,但很快,我的顾虑就被打消了。这位诗人的功力在于,他能在保持诗歌艺术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贴近读者的情感共鸣区。他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似乎遵循着一种内在的逻辑线索,尽管主题跳跃,但读完后会发现,所有的碎片最终都汇集成了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特别是那些关于“时间流逝”的探讨,他没有落入俗套地去感叹红颜易逝,而是将其与自然界的宏大叙事结合起来,比如观察一颗树的年轮,或是星辰的轨迹,这种对比使得个人的忧愁显得既渺小又无比珍贵。我特别喜欢他运用的一些古典意象,但又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现代的解读,这让作品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时代气息,展现出一种非常成熟的创作姿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