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裡的印度史

大英博物館裡的印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T. 理查.布朗頓
图书标签:
  • 印度史
  • 大英博物馆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文物
  • 英国殖民
  • 南亚
  • 博物馆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精選大英博物館中五百件珍貴藏品,
呈現多彩多姿的印度文明,
一本書就把博物館帶回家!

  《大英博物館裡的印度史》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視覺史書。

  書中按時間順序排列,以專家精心挑選的大英博物館珍貴藏品,將現今的南亞與其過去聯繫起來。從150萬年前的史前物件出發,檢視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留下的各種文物,並探究佛教、耆那教、印度教、錫克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興起。透過博物館的珍貴收藏,可以看到蒙兀兒帝國的崛起,這是印度最偉大的穆斯林王朝,使印度成為一個領先的經濟強國。蒙兀兒帝國的獨特風格透過繪畫、建築、雕刻、金屬工藝和珠寶,散發出耀眼光彩。16世紀開始,印度與歐洲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透過香料罐、紡織品和其他奢侈品的例子,可以看到文化交流的衝擊與影響。進入20世紀後,諸如流行版畫、當代攝影和表演藝術等蓬勃發展,展現出現代主義和政治獨立的色彩。

  從王朝帝國的壯麗城市到樸實的鄉村,從精美的繪畫和宗教雕塑,到日常的衣物和世俗用品,《大英博物館裡的印度史》為讀者全面呈現印度文明璀燦悠久的歷史。

  ★骰子
  印度河文明遺址找到諸多距今4000年歷史的骰子。關於骰子遊戲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史詩《摩訶婆羅多》的主人翁、般度長子堅戰輸掉五兄弟共有妻子「黑公主」杜巴蒂的賭局。

  ★佛陀雕像
  脫離塵世、散發宛如英雄的平靜,帶有光環的佛陀右手施無畏印。近乎透明而貼身的外衣清晰勾勒著軀體。鹿野苑的佛陀雕像之美,特別是在臉部描繪上,一直被視為印度雕塑的縮影。
  
  ★舞王濕婆
  印度傳統認為時間是循環而非線性的,舞王濕婆的形象為站在時間的盡頭與初始。他手中的標誌象徵了這個故事的毀滅與創造元素:上左臂在一個循環的盡頭持火,代表毀滅,上右臂則拿著沙漏狀的鼓,代表創造。

  ★曼陀羅
  為二度空間,被想像為神明的住所,也就是鼓勵神力進入的地方。常見的曼陀羅是用畫的,在晚期的印度佛教和後來的藏傳佛教尤其顯眼,做為冥思的輔助。

  ★泰姬瑪哈陵
  印度最知名的建築象徵,其實混雜了各種遺產。它大半仿照波斯和中亞的王陵結構,但大量植物、花卉和建築裝飾等元素,流露濃濃的印度風格。

本書特色

  1.最完整豐富的印度藝術史專書。
  2.五百多件珍稀文物以精美照片呈現,彷彿置身大英博物館中。
  3.解析各種宗教信仰、不同王朝風格、多元文化背景。
  4.以物觀史,從藝術、文學、宗教、民生用品的角度引領讀者深入印度文化。
  5.章節開始附有歷史大世紀,清楚列出印度各王國更迭的時間軸。
 
《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中古絲路上的信仰、語言與社會》 書籍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大英博物館所典藏的印度相關文物或歷史,而是深入探討了中國西北地區,特別是敦煌莫高窟和吐魯番盆地所出土的珍貴文獻資料,旨在揭示中古時期(約四世紀至十一世紀)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複雜圖景。 這部專著基於對數萬件出土文獻的精微分析,全面梳理了當時在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區流傳的宗教信仰、語言現象、法律制度與社會結構。全書結構嚴謹,論證細密,試圖從物質性的文獻碎片中,重構一個生動而立體的歷史空間。 第一編:中古絲路上的宗教版圖 本編著力於分析敦煌、吐魯番文獻中體現的宗教信仰的複雜性與地域性。 第一章 佛教的在地化與部派競爭: 重點考察了《妙法蓮華經》、阿含類經典在當地的抄寫、流傳與普及情況。不同於中原地區對特定宗派的偏好,吐魯番的文獻顯示出高昌貴霜佛教與龜茲本土佛教的並存與競爭。尤其關注了「上座部」文獻在該地區的存留情況,這類文獻在後世中土佛教史中較為罕見。我們通過對殘卷上的筆跡特徵和墨色差異的分析,嘗試區分不同時期、不同族群所書寫的佛經,探討佛教如何適應綠洲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界地帶。 第二章 祆教與摩尼教的傳播軌跡: 儘管佛教佔據主導地位,但粟特、波斯商人帶來的祆教(拜火教)和摩尼教的文獻卻提供了另一維度的宗教生態。本章重點分析了發現於吐魯番的粟特語摩尼教文獻,這些文獻不僅是語言學上的寶藏,更揭示了光明與黑暗二元對立的世界觀如何被綠洲居民所理解和接受。我們對比了祆教祭祀文獻與佛教供養儀軌的文本結構,探討兩種信仰體系在社會階層中的滲透程度。 第三章 景教(基督教東漸)與民間信仰的雜糅: 敦煌文獻中偶見的景教手抄本殘卷,數量雖少,卻極具研究價值。本章著重分析了景教文本的漢譯風格,以及其與道教符籙、薩滿教色彩的民間信仰的相互影響。例如,某些祈福文獻中出現了「三位一體」與本土神祇的並列現象,揭示了宗教傳播中實用主義的取向。 第二編:語言的十字路口——中古西域的語言現象 中古絲路是多種語言的匯流地,吐魯番和敦煌的文獻為我們重建這一語言景觀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 第四章 漢語的地域變異與官方文書: 本章聚焦於以漢文寫就的文書,特別是官府文書、戶籍、契約等。我們發現,雖然書寫的是漢語,但其詞彙、句法結構深受突厥語和吐火羅語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西域漢語」。通過對比不同時期文書中對官職的稱呼、量詞的使用習慣,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漢文化在不同政權(如前涼、北涼、吐蕃等)統治下的張力與調適。 第五章 粟特語與古突厥語的行政應用: 吐魯番出土的大量粟特語文書(包括商業信件、借貸契約),證明了粟特語在中古西域貿易和日常溝通中的核心地位。本章對這些文獻進行了詳細的語法和詞彙分析,重點探討了粟特語在記錄佛教經典和世俗事務時的語義變化。同時,對少量發現的古突厥語(回鶻文)文獻進行了初步整理,探究其在特定族群內部的使用規範。 第六章 梵語、藏語及吐火羅語的文獻殘片: 本編最後分析了少數但極為重要的梵語(主要為佛教術語的校勘)、藏語(吐蕃統治時期留下的行政命令)以及吐火羅語(主要集中在龜茲地區的文獻)的片段。這些材料的出現,有力地佐證了中古絲路在語言層面上呈現的「多語並存」的複雜性,而非單一強勢語言的統治。 第三編:社會結構與法律秩序的重構 文獻不僅是信仰和語言的載體,更是當時社會運作的「法律與行政記錄」。 第七章 戶籍制度與屯墾經濟: 本書深入分析了敦煌的編戶齊民記錄和吐魯番的田畝買賣文書。這些材料揭示了綠洲地區如何在高強度的水資源約束下,發展出精細的屯墾制度。我們特別關注了文獻中對「口分田」、「永業田」等土地權屬的劃分,以及國家如何通過戶口登記來調控勞動力和賦稅負擔。 第八章 婚姻、財產與契約: 通過對大量婚姻契約和債權文書的解讀,本書重構了中古絲路社會的家庭結構和財產繼承模式。在族群交雜的環境下,婚姻關係呈現出極大的靈活性,例如粟特人與漢人的通婚現象在契約中多有體現。契約中的違約條款和擔保方式,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私有財產保護的具體實踐。 第九章 法律、刑罰與社會控制: 本章系統梳理了從唐代至歸義軍時期的法律文獻,探討了中央政權法律(如《唐律疏議》)在西域地區的實際適用情況,以及地方勢力如何根據自身需求對之進行調整。從對盜竊、詐騙的處罰細則中,可以窺見當時社會治安的實際水平和監察體系的運作狀況。 結論: 本書認為,敦煌吐魯番文獻共同構成了一個研究中古絲路文明的獨特視角。它展現的不是一個線性的、單一的文明發展史,而是一個在地理邊緣地帶,因頻繁的人口流動、貿易往來和權力更迭,所形成的極度多元、充滿張力與適應性的文明樣態。這些文獻是理解中古時期歐亞大陸內部互聯互通性的關鍵密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T. 理查‧布朗頓


  大英國博物館南亞和東南亞部門的負責人。他是一位專業的考古學者,曾在南亞各地工作。著有《阿薩姆花園的克里希納》、《孟加拉神話》和《印度教藝術》。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曾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翻譯獎,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在一起孤獨》、《文明的故事》、《文字的祕密》、《真實的莫札特》等。

 

图书目录


1.    史前時代及歷史時代初期──150萬年前至西元前3世紀
2.    早期帝國與發展中地區──西元前3世紀晚期至西元8世紀
3.    王朝與宗教的興起──6世紀至14世紀
4.    德干蘇丹、蒙兀兒皇帝和拉吉普特國王──12世紀晚期至18世紀
5.    在印度的歐洲人和英國人──1510至1900年
6.    殖民時期、獨立建國與現代性──19世紀晚期到現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70572
  •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 規格:精裝 / 320頁 / 17 x 24 x 4.4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本書探討南亞文化史。這個區域今天是由下列國家組成: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和斯里蘭卡。在今日南亞,印度是全球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中國。不過這個統計可能馬上就會出現變化,使印度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已接近 14 億。這巨大的數字暗示這座次大陸具有另一項特色—─文化多采多姿、包羅萬象。本書將以圖例介紹從中挑選的文化題材;但種類實在太多太廣,我們只能精選其中一部分。這些主題將置於寬廣的時間框架中,不過其中一些,例如象牙的使用、說故事的悠久傳統,或是諸如《羅摩衍那》等史詩,則跨越了年代的界線。本書討論的物件最早來自 150 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最新的則是一件 2016 年製作的藝術品。

  南亞的多元也清楚反映在語言、文字、族群、宗教和建築上。光是語言就夠豐富龐雜了。在南亞說的數百種語言以四大語系為代表:印歐語系、德拉維達語系、南島語系、藏緬語系。今天光是在印度,就有超過 20 種官方語言和好幾種文字。這些造成巨大的區域差異和分別發展。南亞許多文字都承襲自古代的婆羅米文字,而婆羅米文或許是經由接觸亞蘭文字而產生(亞蘭文是古波斯帝國使用的文字,帝國領土曾涵蓋今巴基斯坦)。後來的文字,例如波斯語和烏爾都語使用的阿拉伯文,以及英語使用的羅馬字母,則反映較近期的歷史。

  20 世紀時,語言一直是備受爭議的領域,不時被用來劃定國家(說烏爾都語的劃為巴基斯坦,說孟加拉語的劃為孟加拉),以及現代印度的區域單位(安得拉邦說泰盧固語﹝Telugu﹞;泰米爾納德邦說泰米爾語;喀拉拉邦說馬拉雅拉姆語)。討論這個主題會產生各種可能的誤解,不過,大致而言,印度次大陸北部的語言,包括烏爾都語、旁遮普語、印地語、孟加拉語等,都屬於印歐語系。這並不代表說這些語言的民眾都有相同的起源;族群和語言是兩回事。事實上,顯而易見的是,南亞的民族複雜多元,且反映了接觸、旅行、貿易和軍事參與的歷史。既然有這種情況,多語制度自然普遍、深刻且有其必要。

  土地
  就地質而言,南亞次大陸是由南部和北部兩個基本單位組成。南部,也就是地圖上那個倒三角形、西濱阿拉伯海、東臨孟加拉灣的部分,主要由中央的德干高原構成,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南方的頂點則為今泰米爾納德邦的平原。更南邊的斯里蘭卡今天被視為島嶼,但地質上與泰米爾納德相連。德干高原山地的地質相當古老,當今世上最久遠的一些露頭岩層表面,可溯至大陸漂移將此地區連上北方的歐亞大陸板塊之前。由於岩石無所不在,石工建築在這個地區相當普遍。

  德干高原以北的北部地區,以橫貫北方的喜馬拉雅山脈為特徵。這些山脈是在較近的地質年代,因古德干大陸碰撞歐亞大陸板塊而隆起,這個過程持續至今。由於南方板塊擠壓到北方板塊底下,因而推升出喜馬拉雅山脈。多條發源自喜馬拉雅山脈的河流,最重要的包括印度河、亞穆納河、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數萬年間在河谷沉積了大量淤泥,使印度平原北部土壤肥沃,且在古代林木蓊鬱。不過,林地清除殆盡後,這些地區的肥沃就須仰賴季風:北部每年六月開始的雨季(東南部的雨則從十月開始下)方能維繫。這些河谷富於沖積土,但並不盛產岩石。因此這裡成了以磚造建築為主的地區。自古以來,只有宮殿、堡壘、富人宗教場所會用石造,石塊多半是從遠方採石場運來(主要的例外是西南部的信德、古加拉特、拉賈斯坦等地區,當地找得到建築石材)。從山脈往西北方開闊的河谷為商人提供雙向貿易路線,也為軍隊提供進犯南亞的途徑。

  南亞的地理多樣性造就了豐富的植被,從山地的松林到亞熱帶的闊葉林,以及介於中間的種種。這意味這座次大陸的歷史故事在外圍,而非中心。史上固然不乏中央強權獨霸的時候,但這些其實是例外。不同的外圍地區─—多半是以地理區為基準─—常與前文提到的互異語言區相一致。
 
  宗教
  南亞向來是宗教多元之地。有四大世界主要宗教發源於此─—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錫克教。其他來自次大陸外面的宗教,例如祆教、伊斯蘭和基督教,也一直占有顯著地位。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都留下橫跨過去兩千年的建築和雕塑等物證;基督教紀錄較短,但也很重要。錫克教和伊斯蘭較不注重形象營造,但在建造敬拜場所,如錫克廟(gurudwara)和清真寺則表現突出。

  將神明想像成人形向來是印度文化的特色,在佛教和印度教尤其顯著;寺廟外擺滿人形雕塑的裝飾風格,就非常清楚地反映這點。南亞文化中,人形常被用來表現概念:如語言被賦予瓦赫(Vach)女神的形象加以崇敬,諸如喜馬拉雅山和恆河等自然特徵都被賦予男女性別,在文本裡奉為神聖的哲學概念也被人格化─—例如佛教的「般若波羅蜜多」意味「智慧圓融」。

  所有在南亞實踐的宗教都回應朝聖的概念:朝聖者行走的路線在這塊大陸縱橫交錯,虔誠信徒蒐集的神聖紀念物從此端帶到彼端。與此息息相關的是這片土地,以及它的自然要素─河流、山脈、神聖島嶼─具有神聖性質的概念。這樣的特點在印度教及佛教的朝聖中得到充份證明,不過南亞所有宗教都有朝聖的慣例。

  雕塑所用的材料不一而足。岩石和青銅是優越背景的首要材料,例如寺廟(我們主要就是從寺廟開始理解南亞文化)。木材只用於山區,例如喜馬拉雅的山麓丘陵或孟買南方的高止山脈。不過,從以往到現在,赤陶一直是最常見的雕塑材料。陶土雕塑在西元前 6000 紀即已出現,一路延續到當代,鄉村工坊和城市畫室仍在創作的事實提醒我們,泥土在南亞具有神聖的價值。

  從西元後第一個千年的中葉開始,南亞的地貌不再由王公貴族的宅邸獨霸,而是遍布神明的住所—─寺廟、清真寺、神殿和陵墓。例如,我們對南印度朱羅國王的宮殿幾乎一無所知(那無疑是木造,因此沒有存留下來)。然而,同時代的寺廟,例如坦賈武爾的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廟(Brihadishvara),至今仍雄偉莊嚴地屹立。在南亞,宗教建築的營造是展現地位、財富與權力的標準方式。一直要到近代之初,伊斯蘭來到次大陸開始,歷經最重要的蒙兀兒人、其繼任者,以及最後的英國人統治時期,世俗的建築才變得重要。在這裡,我們或許可以把蒙兀兒皇帝沙賈漢在阿格拉(Agra)興建的堡壘、久德浦(Jodhpur)的梅蘭加爾堡(Mehrangarh),或英國人在新德里建造的宮殿,想成總督府和現在印度總統的官邸。這些世俗建築之豪華壯麗不遜於早七、八百年建造的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廟。

  紡織品與色彩
  色彩是南亞文化最明顯、最一致,確實也是最令人愉快的元素之一。從過去到現在,印度世界一直被認為色彩繽紛,不論是南印度神廟入口外面的彩繪人物雕塑,或在市集販售的流行印花布。藝術家和工匠代代相傳,是技藝精湛的色彩搭配倡導者。印度繪畫即為明證,而不同心智狀態有不同專屬色彩的理論,更讓賞畫成為令人興奮的體驗。深諳色彩的力量,加上很早就精通棉絲紡織技術(都是在西元前 3000 紀即已熟悉),意味世界各地至少已為五顏六色的印度紡織品目眩神迷兩千年,不論在古羅馬時代,中世紀東南亞、中國和日本,或近幾百年的歐洲和非洲─—就連 21 世紀的米蘭時裝店也不例外。

  總結
  本書的目標是在藝術作品與歷史變遷之間建立連結。我們已憑藉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做到這件事。這批收藏是在過去兩百五十多年的累積,琳瑯滿目,充分反映印度次大陸的文化。本書介紹的許多作品純粹是以美學標準挑選;然而,在我們全球化的世界,這還有更深一層的目的。誠然,不去了解本身以外的文化,我們的心靈會愈來愈貧瘠。南亞人—─包括身在亞洲,以及今天散布其他大陸的南亞人─—占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因此我們有必要加以了解。這本書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嘗試。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 我最近在研究古代军事史,读到了一本专注于罗马军团组织与战术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对百人队长制度、方阵的行军与作战部署,以及后勤补给系统的运作,描述得细致入微,堪称教科书级别。作者似乎对拉丁文文献的解读炉火纯青,每一次战役的推演都充满了军事逻辑的美感,读后让人对古代工程学和军事组织能力肃然起敬。但这本书的局限性在于,它将“军事力量”的展示置于一个相对孤立的背景下。它似乎忽略了军事行动的文化渗透作用,以及被征服地区对罗马军事影响的反作用力。例如,罗马士兵在不同行省驻扎期间,与当地文化、宗教的互动,这些“软性接触”如何反过来影响了罗马自身的文化构成,书中几乎没有涉及。我期待的是那种能看到铁蹄踏过之处,文化与文化之间发生复杂化学反应的描述,而不仅仅是关于战术和武器的冰冷技术分析。

评分

**第一段:**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世界史的著作,虽然内容涉猎广泛,但给我的感觉是,它在某些特定文化区域的论述上略显单薄,尤其是关于南亚次大陆的古代文明与后世发展之间的那种深层联系,书中似乎只是点到为止,缺乏那种深入骨髓的挖掘。作者的笔触更倾向于宏观叙事,那种跨越数千年、几大洲的文明碰撞与融合,虽然波澜壮阔,但对于我这个渴望了解某一特定地区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总觉得少了点“泥土的芬芳”。比如,在讨论某一重要历史转折点时,书中对当地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如何在这种转折中起到的内在驱动作用,描述得不够细腻。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基于一手史料的、那种能让人触摸到历史尘埃的细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层。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广博的视野,让人对人类文明的长河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但它在深度上,尤其是在那些非西方主流叙事中,似乎还有待加强,留下了一些可供想象的空间,却也留下了一些意犹未尽的遗憾。

评分

**第二段:** 最近翻阅了一本侧重于艺术史与考古发现的通史,装帧精美,图片印刷质量上乘,确实是一本赏心悦目的读物。它花了大量篇幅介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和绘画,以及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宏伟建筑遗迹。书中对这些艺术品的风格演变、技术革新有着非常专业的分析,讲解清晰,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然而,当我试图将这种对“美的追求”放到更广阔的全球语境下审视时,便感到一种明显的失衡。似乎“经典”的标准被某种既定的框架所限定,而那些来自东方,或者说那些在考古学上尚处于发掘和初步整理阶段的文明遗存,仅仅被当作点缀式的补充,缺乏应有的重量和分析力度。我期待的是一种真正“全球化”的美学史观,能够平等地看待所有人类创造的辉煌,而不是让某些地域的美学成就成为讲述历史时无法绕开的绝对中心。这本书无疑是优秀的,但它的“优秀”带着一种强烈的地域偏好。

评分

**第三段:**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近代全球贸易体系构建的经济史专著。这本书结构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将早期大航海时代的商业扩张、殖民地掠夺与后来的工业革命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因果闭环。作者对于金融工具的演变、关税政策的制定,以及不同海权国家间的博弈,都有着令人信服的论述。书中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展示了财富是如何从世界的一端流向另一端,权力结构是如何随之重塑的。但是,这种以“经济效率”和“国家权力”为核心的叙事,让我对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产生了疑问。在那些被卷入全球化浪潮的偏远地区,当地的手工业者、农民在面对来自远方的工业制成品冲击时,他们的社会结构是如何被撕裂和重组的?书中对这些底层命运的描写极为稀疏,仿佛他们只是宏大经济模型中的变量,而非具有复杂情感和抵抗意志的群体。我更希望看到那种能将冰冷的数据与火热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的历史书写。

评分

**第四段:** 刚刚读完了一本关于20世纪初欧洲思想史的深度分析。该书对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以及新现象学思潮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传播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作者的文笔非常精炼,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张力,读起来颇有一种与智者对弈的感觉。书中对那些重要的学术辩论、文本解读的细致入微,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然而,当我的注意力转向那些同时期在亚洲、非洲地区兴起的本土现代化思潮时,便发现这本书的世界观似乎停在了1945年之前,或者说,它对“思想”的定义过于局限在了欧洲的学院派范畴之内。那些在殖民地背景下产生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身份认同而进行的思想斗争和文化重建,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历史的“进步”并非单向度的,不同地区的知识分子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现代性的挑战,这部分的缺席,使得这本书的“思想史”略显片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