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與年代表(2版)

新約背景與年代表(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韋恩.郝思
图书标签:
  • 新约
  • 圣经背景
  • 圣经年表
  • 圣经研究
  • 宗教研究
  • 历史
  • 文化
  • 神学
  • 基督教
  • 旧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是一本幫助讀者閱讀新約聖經與新約時代的參考工具書.本書包含正典、福音研究、經文批判學、聖經神學、古代歷史及無數其他資,共有一百張圖表。
 
  作者將圖書館內數以千計的圖書資料收集於一冊之內。以清新、精確的圖表,為新約聖經中重要而有爭論性的問題,以及新約的歷史、年代、生活等背景,提供簡明的分析與說明,使讀者在閱讀新約聖經時,可以更省力、有更清楚的輪廓。是一本極便利的工具書。
 
  圖表系列叢書共下列五本:
  《舊約背景與年代表》
  《新約背景與年代表》
  《基督教神學與教義圖表》
  《教會歷史背景與年代圖表》
  《基督教會歷史年表》
追溯迦南地的足音:以色列民族史与圣经叙事交织的史诗 书名:迦南的旷野与王国:从族长时代到希律王朝的以色列编年史 作者: [虚构作者名:以利亚·本·亚伯拉罕]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真理之光文库]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细致的以色列历史画卷,它不仅是关于一个民族在近东地区迁徙、征服、分裂与重建的世俗编年史,更是圣经叙事得以扎根、发展和最终实现其神圣旨意的历史地理学与社会学研究。本书横跨数千年,从亚伯拉罕蒙召进入应许之地,直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犹大王国末期,深入探讨了以色列民族在历史洪流中的关键转折点、社会结构、政治演变以及宗教信仰的形成过程。 我们拒绝将圣经文本视为孤立的信仰宣言,而是将其置于其真实、复杂的古代近东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本书的叙事严谨,注重史料的相互印证与批判性分析,力求展现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辉煌的古代以色列。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从美索不达米亚到西奈山(约公元前2000年 – 前1200年) 第一章:父系祖先的足迹 本章首先追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族群起源。我们考察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的游牧文化背景,比对《创世记》中记载的族长事迹与同期美索不达米亚(如马里文书)所反映的社会习俗和商路网络。重点分析了迦南地在青铜时代晚期(Late Bronze Age)的政治碎片化状态,为以色列人进入这一地区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舞台。雅各更名为以色列,标志着一个身份认同的开端。 第二章:埃及的奴役与脱困 我们将埃及第十八王朝末期至第十九王朝的政治动荡作为背景,审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件。书中详细梳理了出埃及的可能路线,并引入了对“出埃及”事件的考古学争议,但不拘泥于单一的考古证据,而是侧重于出埃及叙事在以色列民族身份构建中的核心地位。西奈山盟约被视为以色列第一个成文法典的颁布,是其社会契约的基石。 第三章:旷野漂流与约书亚的征服 本章聚焦于以色列人四十年旷野生活的社会组织形态——部落联盟的初步形成。随后,我们进入对“征服迦南”阶段的深入探讨。通过分析约书亚记的文本,我们提出两种并行的历史可能:一是大规模的军事入侵,二是渐进式的内部渗透与同化。重点比较了迦南地在铁器时代早期(Iron Age I)的定居模式,特别是基色、夏琐等地的考古发现,以期描绘约书亚时代定居的真实面貌。 第二部分:士师时代的混乱与王权的兴起(约公元前1200年 – 前1000年) 第四章:部落联盟的松散结构 士师时代被视为以色列历史上一个充满周期性危机与英雄主义的“无政府”时期。本章细致分析了“士师”角色的多重性——他们是军事领袖、司法仲裁者,有时也扮演宗教精神领袖的角色。我们考察了与以色列人共存的非利士人、摩押人等周边民族,解释了这些外部压力如何周期性地促使以色列各支派联合起来。 第五章:撒母耳、扫罗与大卫的王朝转型 本部分是全书的第一个高潮。以色列人对统一王权的需求,是应对日益增长的外部军事威胁(尤其是非利士人的铁器优势)的必然产物。我们详细考察了撒母耳作为最后一位士师,如何过渡到支持君主制的进程。 扫罗王的统治,尽管结局悲惨,但为以色列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机构奠定了基础。大卫的崛起则标志着以色列政治地理和军事力量的质的飞跃。本书详细描绘了大卫如何攻占耶路撒冷,将其从一个耶布斯人城市转变为政治与宗教的中心(“大卫城”的实际位置与规模考证)。 第六章:所罗门的黄金时代与结构性矛盾 所罗门的统治被视为以色列国力的顶峰,但其辉煌建筑工程(包括第一圣殿的建造)和社会资源的过度集中化,也埋下了分裂的种子。本章分析了所罗门复杂的国际关系,特别是与埃及、腓尼基的贸易往来,并探讨了宗教中心化(圣殿的建立)对地方崇拜和旧有宗教习俗带来的冲击。 第三部分:分裂、先知与流亡(约公元前930年 – 前538年) 第七章:南北分裂的政治经济学 十个北方支派因所罗门之子罗波安的刚愎自用而分裂,形成了南北两大王国:以色列(北国)和犹大(南国)。本书对比了南北两国在地理、经济基础和宗教实践上的差异。以色列王国倾向于更广阔的贸易和更频繁的政治更迭,而犹大王国则在政治上更稳定,其对耶路撒冷圣殿的忠诚度更高。 第八章:先知运动的兴起与社会批判 先知们(如以利亚、以利沙、阿摩司、何西阿)的活动是理解古代以色列社会道德脉搏的关键。本章深入分析了先知运动的社会根源——他们是对社会不公、王室腐败和宗教形式主义的强力抗议。我们考察了先知信息如何从最初的“国运警示”逐渐演变为对个体伦理和公义的强调。 第九章:亚述的阴影与以色列的灭亡 本书详细叙述了亚述帝国崛起对黎凡特地区构成的巨大威胁。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吞并,大量人口被掳掠,这是以色列作为一个统一政治实体的终结。我们讨论了“失踪的十个支派”的去向,以及这对犹大王国的警示作用。 第十章:巴比伦之囚与身份的重塑 犹大王国在抵抗巴比伦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毁灭,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巴比伦之囚不仅是政治灾难,更是神学危机。本章重点探讨了流亡期间(Exile)的犹太思想发展,这是犹太教(Judaism)概念真正形成的关键时期。流亡者如何通过律法(Torah)和社群聚会来维持其身份认同,并孕育出“救赎”和“回归”的神学主题。 第四部分:回归、重建与希腊化冲击(约公元前538年 – 公元前63年) 第十一章:波斯统治下的重建时代 居鲁士大帝允许犹太人回归。本书详细分析了回归运动的三波浪潮(以所罗巴伯、以斯拉和尼希米为代表)。我们重点考察了以斯拉对律法(尤其是妥拉)的编纂和推广,以及尼希米在重建耶路撒冷城墙过程中所面对的政治与社会阻力。这一时期,犹太教的祭司阶层与文士阶层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 第十二章:希腊化浪潮与马加比的抗争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将犹大地纳入了希腊化世界的范畴。本章探讨了希腊文化(Hellenism)对犹太教的冲击,特别是对信仰核心的挑战。我们详细记录了安条克四世伊庇法尼的迫害如何点燃了马加比家族的独立战争。马加比王朝的成功不仅带来了短暂的独立(哈斯蒙王朝),也催生了犹太教内部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和艾赛尼派等不同派别的分化。 第十三章:罗马帝国的铁腕前奏 本书的叙事以公元前63年庞培率领罗马军队占领耶路撒冷为标志性终点。我们分析了哈斯蒙王朝末期的内部分裂和罗马干预的必然性,为后续(即《新约》时代的背景)的政治结构——希律大帝的统治——奠定了伏笔。 结语:历史的持续性与神圣的张力 本书总结指出,以色列的历史并非一条平坦的直线,而是在神圣的应许与世俗的权谋、属灵的呼召与物质的诱惑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过程。正是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和深刻的社会变迁,塑造了在罗马统治下等待弥赛亚的犹太民族的复杂心态,为后来新约时代福音的传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背景。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圣经人物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使读者得以清晰地看到信仰是如何在铁血的现实中生根发芽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11
前言/13
圖表

一般性資料
1.新約書卷(按寫作時間排列)/16
2.新約書卷的中文、拉丁文、希臘文名稱/18
3.新約的文學分類/19
4.新約書卷(按敎義分類)/20
5.新約書卷的神學重點及次序/21
6.頭四個世紀的新約正典/22
7.早期敎父對新約的引用/23
8.經文歷史的諸學說/24
9.液體與固體的量度單位/25
10.重量/25
11.長度與距離/26
12.錢幣/27
13.新約中引用的舊約經文/28
14.精選的新約預言及其在新約時期的應驗/33
15.新約中的祈禱/37
16.新約中的講章與演講/40
17.新約中的舊約人物/41
18.新約中的名人/44

新約背景
1.羅馬編年史/48
2.希臘編年史/50
3.巴勒斯坦編年史/52
4.羅馬社會結構/54
5.羅馬政治制度/55
6.羅馬軍事制度/56
7.希羅神祇/57
8.部分猶太及基督敎文學/58
9.新約的城市
a.與基督有關之城市/59
b.保羅往訪之城市/60
c.啓示錄中的七間敎會之城市/62
10.第一世紀的皇帝,管轄猶太地的巡撫,及巴勒斯坦的統治者/63
11.新約時代的羅馬皇帝/64
12.第一世紀猶太地巡撫/66
13.多利買王朝/67
14.西流古王朝/68
15.馬加比家族/69
16.猶太人的大祭司/70
17.希律王朝的家系表/72
18.第一世紀的猶大黨派/73
19.猶大與外邦資料中的基督與基督敎/76
20.猶太節期/79
21.逾越節的計算/81
22.死海古卷/82
23.拉比著作/85

福音書
1.符類福音的文學關係/88
2.符類福音問題的解決方案/89
3.文件Q的內容/90
4.馬太獨有的資料/91
5.馬可獨有的資料/91
6.路加獨有的資料/92
7.符類福音平行經文/93
8.四福音比較表/94
9.符類福音與約翰福音的對照/95
10.耶穌基督家譜/96
11.舊約有關基督與基督敎的預言/98
12.猶太君王加冕登基的模式與彌賽亞耶穌/101
13.耶穌事工年代表/102
14.基督生平的另一年代表/104
15.基督的事工/105
16.基督事奉的時期/106
17.耶穌的比喻/109
18.自然界的神蹟/112
19.醫治的神蹟/113

使徒時代
1.第一世紀新約歷史中的主要事件/118
2.初期敎會的宣道/120
3.使徒行傳資料的幾種可能來源/121
4.路加在使徒行傳中所記載的基督敎增長/123
5.保羅的宣敎旅程/124
6.使徒時代年代表/127
7.另一種年代表/129
8.十二使徒/133
9.哥林多書信來往與拜訪/135
10.加拉太書信的收信地
a.北加拉太說/136
b.南加拉太說/138
11.希伯來書作者的幾種理論/140
12.啓示錄的解釋/145
13.對啓示錄不同的神學觀點/145
14.啓示錄文學結構的理論/146
15.印、號、碗所帶來之審判的內容與相互關係/147

參考書目/148
索引/157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337267
  • 叢書系列:華神/新約
  • 規格:平裝 / 172頁 / 21 x 28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硏究新約時,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其間有龐雜的資料,往往使我們很難整理出新約中各樣素材彼此的關係。或者使我們提出其他有趣的問題:新約中記有多少神蹟?記載於那一卷福音書?保羅何時在哥林多?保羅第二次旅行宣敎時寫了那幾卷書?在基督出來傳道時的羅馬帝國,誰是首席政治家?誰是最富影響力的思想家?這些問題無以計數。

  新約年代背景表是很有用的工具,能助硏讀聖經者找出以上各問題以及其他成堆事件的答案。

  郝惟恩把圖書館的圖書所提供的資料,收集於一册內,且其所採用的格式對硏讀聖經者十分簡便。

  我期望許多人因著使用此書的材料,以致於對神在聖經中啓示的信息有更多的瞭解。
 
侯納
達拉斯神學院 新約文學及解經學副敎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值得称赞,它体现了对“工具书”属性的深刻理解。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宜,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更重要的是,那些辅助性的图表和索引部分,布局清晰,查找方便,这对于需要频繁交叉参考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体验了一次快速检索某个特定事件发生年份的场景,结果非常高效。这说明作者和出版方在最终呈现环节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优化用户体验。在学术著作中,往往设计感会被牺牲,但这本书证明了严谨与美观可以并存。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更是一件可以被长期置于案头,随时取用、随时查阅的可靠参考工具。这种对实用性的极致追求,让它超越了单纯的阅读体验,成为了一个知识工作者的得力助手。

评分

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我最担心的就是历史类书籍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只对圈内人有意义的争论。然而,这本书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非常巧妙地照顾到了普通读者的接受度。它的语言是克制而富有表现力的,既有史学家的审慎,又不失讲故事者的魅力。在介绍那些地理环境和社会风俗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使得那些遥远的场景仿佛近在眼前。比如,对于某个特定时期城市布局和贸易路线的描绘,让我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具体的想象,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这种“把人带进去”的能力,是区分普通历史书籍和平庸之作的关键。每当我觉得自己快要迷失在复杂的编年史中时,总有那么一两处生动的侧写或精妙的过渡,像灯塔一样将我的注意力重新聚焦,让我确信自己正走在一条被精心引导的知识之路上。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探险。它不像那些流行读物,可以让你轻松地滑过表面信息,而是要求你必须放慢脚步,时常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册或者其他的参考资料反复琢磨。它的叙事节奏是沉稳而富有张力的,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跨越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权力更迭和信仰转变时,作者展现出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度。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复杂关系时所采用的清晰的逻辑线索,即便是面对多方势力交织、信息碎片化的情境,作者也总能找到一条清晰的主线,将看似无关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历史挂毯。这不仅仅是关于“发生了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会这样发生”的深入剖析。读完某几个章节后,我常常会合上书本,陷入长时间的沉思,试图消化那些信息,并将它们植入我已有的知识框架中。这种强迫性的深度思考,正是优秀的历史著作带给读者的最大馈赠,它拓宽了我们理解复杂性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初拿到手的时候,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装帧设计简洁而不失庄重,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仿佛能闻到历史的尘埃。我一直对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脉络和文化背景充满好奇,总觉得要真正理解那些古老的文本,就必须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在努力搭建一座通往那个世界的桥梁,不仅仅是罗列年代和事件,更重要的是试图还原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思维的框架。翻阅目录时,那些细致入微的章节划分,已经预示了作者在梳理资料时所花费的心血。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通识读物,而是扎扎实实地要带你进入一个宏大的叙事之中,去探究那些被时间磨损的细节是如何共同构筑起一个时代的图景。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求知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吸引力,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追寻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历史回响。它的分量感,体现在每一个章节的平衡性上,没有哪一段显得冗余,也没有哪一处显得仓促,恰到好处的详略安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读者体验的关怀。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构建体验,它不仅仅是填补了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空白认知,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历史叙事本身的理解。它教会我如何去看待时间流动的纹理,如何去辨识那些看似微小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点。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籍,我预感自己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时不时地重温其中的某些章节,以加深对某个概念的理解,或者在对比新信息时,回来校对最初的认知基础。这种持久的价值感,是判断一本非虚构作品是否卓越的试金石。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历史材料,转化成了一套可以被有效吸收和内化的知识体系,这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求知者来说,都是一份无可替代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