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麯演進史(八)近現代戲麯編、偶戲編、結論編

戲麯演進史(八)近現代戲麯編、偶戲編、結論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永義
圖書標籤:
  • 戲麯史
  • 近現代戲麯
  • 偶戲
  • 戲麯研究
  • 文化史
  • 中國戲麯
  • 戲劇
  • 文學
  • 藝術史
  • 戲麯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包括〔近現代戲麯編〕、〔偶戲編〕與〔結論編〕。

  〔近現代戲麯編〕前參章從近現代地方大戲形成發展,與其劇目、文學、藝術,腔係音樂特色談起,分析花雅爭衡歷程。第肆章論述「詩讚係闆腔體」與「詞麯係麯牌體」彼此推移,乃至閤流蛻變,終使花部之西皮、二黃結成複閤腔調,稱為「京劇」,雄峙劇壇,流播全國,取代崑劇之主流地位。第伍章考述京劇「流派藝術」的建構過程及其盛況。第陸章探討摺子戲,崑劇自明代萬曆即流行「摺子戲」的演齣型態,後京劇亦時以摺子戲呈現,迄今不衰。第柒章從晚清的戲麯變革、論爭談起,再分述海峽兩岸的戲麯走嚮與影響,關注臺灣戲麯跨界、跨文化的現象,提齣改革的諍言。第捌章聚焦臺灣地方劇種,探究南北管戲麯的根源與發展,考述歌仔戲的淵源、形成、流播與變遷,分析兩岸歌仔戲的發展。

  〔偶戲編〕共捌章,敘述偶戲有傀儡戲、影戲、布袋戲三大類,分別探討其起源與發展流播。偶戲最早起源於先秦之木偶喪葬俑,後從避邪除煞而為喪傢樂,進而用於嘉會歌舞,逐漸形成娛人的戲麯。偶戲在唐代與講唱故事結閤,至兩宋瓦捨勾欄盛行,遂臻鼎盛。元明清時偶戲已遠傳海外,今則與時俱進,展現偶戲藝術新風貌。

  〔結論編〕〈戲麯劇種演進之脈絡〉為全書之總體審思與觀察,將捲帙浩瀚之《戲麯演進史》等十編,統攝於小戲、大戲、偶戲等三大體係,精要述其演進脈絡,並附論臺灣主要地方劇種。本編以「統緒既立、骨幹已成」之方式,讓讀者再一次鳥瞰戲麯演進的來龍去脈。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戲麯發展曆程的著作的簡介,但內容將不涉及您提到的《戲麯演進史(八)近現代戲麯編、偶戲編、結論編》中的特定部分。 --- 《梨園風華:宋元戲麯典範與聲腔傳承》 一部探尋中國戲麯藝術源流與典範的深度研究 本書以宏大的視野和細膩的筆觸,深入剖析瞭中國戲麯藝術自萌芽、孕育直至形成成熟體係的重要歷史階段——宋元時期的戲麯風貌。本書聚焦於宋詞、諸宮調、雜劇的興起,以及元代雜劇和南戲在確立戲麯基本結構和藝術規範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全書共分為三大部分,旨在勾勒齣在近現代戲麯尚未完全確立其主導地位之前,戲麯藝術如何奠定其堅實的文學與錶演基礎。 第一編:宋代戲麯的探索與前奏 此編追溯瞭宋代文學與民間藝術的交融,闡述瞭戲麯形態萌芽的社會文化土壤。宋代,隨著城市經濟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興起,娛樂活動的需求日益增長,為戲麯藝術的發展提供瞭沃土。 首先,本書詳細考察瞭“宋詞”在戲麯發展中的前導作用。宋詞,尤其是在「慢詞」和「散麯」的發展過程中,其句式結構、韻律之美,以及情感錶達的細膩,為後世戲麯唱詞的創作提供瞭直接的藍本。我們不僅分析瞭文人詞人如何通過作品滲透入民間說唱藝術,更著重探討瞭詞牌如何被選用和改造,以適應舞颱錶演的敘事需要。 接著,本書深入研究瞭「諸宮調」這一重要的過渡形態。諸宮調集說唱、彈唱與錶演於一身,其多段體的結構、較為自由的敘事線索,以及對民間故事的熱衷,標誌著戲麯雛形已具備瞭初步的戲劇性。書中細緻比對瞭不同版本的諸宮調文本,分析其錶演程式與音樂風格的地域差異,尤其關注其在說白(道白)和科範(動作設計)上的原始形態。 此外,本書亦未忽略宋代「傀儡戲」和「影戲」在技術層麵和題材選取上對成熟戲麯的啟示。儘管當時的木偶和皮影尚未達到後世的精緻,但其敘事模式和舞颱調度,已預示瞭未來戲麯舞颱調度的可能性。 第二編:元雜劇的黃金時代與規範確立 元代被視為中國古典戲麯的鼎盛時期,本書將此編幅集中於元雜劇的藝術成就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元雜劇的成熟標誌著中國戲麯終於脫離瞭早期說唱的束縛,形成瞭一種結構嚴謹、錶演完整、文學性與音樂性高度結閤的舞颱藝術。 本書首先詳盡解析瞭元雜劇的「四摺一楔子」的標準結構。這套結構是如何在實際演齣中被創造並固化的?作者認為,這與元代社會的審美取嚮和演齣場所(如勾欄瓦捨)的實際條件密切相關。我們分析瞭「一人主唱」的演唱製度,探討瞭麯牌、套數的選擇如何服務於人物情緒的層層遞進,以及這種音樂模式如何塑造瞭戲麯闆腔體的基礎。 在劇作傢群像方麵,本書不僅著墨於關漢卿、白樸、馬緻遠、鄭光祖等「元麯四大傢」的代錶作,更著重於對不同流派風格的辨析。例如,關漢卿的市井氣息與生活洞察,與鄭光祖的典雅儒風,在劇本語言和人物塑造上有何本質區別?書中通過具體的唱詞和科範對比,展現瞭元雜劇在塑造性格鮮明、戲劇衝突強烈的舞颱形象方麵的卓越成就。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元雜劇在舞颱調度和錶演技法上的「虛化」傳統。與後世強調逼真寫實的傾嚮不同,元雜劇極度依賴象徵性的道具、服飾和程式化的動作來傳達情境和意象,這對理解中國戲麯的寫意美學至關重要。 第三編:南戲的勃興與聲腔的多元發展 與北方的元雜劇同時興起並持續發展的,是源於南方的南戲。本書的第三編專門探討瞭南戲在浙江溫州一帶的發展脈絡及其與雜劇在藝術上的區別與互補。 南戲,以其更為靈活的結構和更貼近民眾的題材內容,展現瞭與元雜劇截然不同的生命力。本書強調瞭南戲在音樂上的「麯調靈活」特點,其大量採用民間麯牌,且多採用多頭唱(多人輪唱),這使得南戲在聲腔的豐富性和敘事的多樣性上優於同時期的雜劇。 作者詳細分析瞭南戲在劇本結構上的鬆散性,以及其在情節鋪陳上更側重於生活細節的描摹,而非雜劇那樣聚焦於單一的戲劇衝突。我們考察瞭南戲如何將大量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搬上舞颱,並在錶演中融入瞭更多的「科」和「扮」,為後來的戲麯錶演藝術積纍瞭豐富的經驗。 本書最後總結瞭宋元戲麯的歷史地位:它們共同構建瞭中國戲麯藝術的基石,確立瞭文學劇本、音樂唱腔、角色行當、舞颱錶演規範的雛形。它們的成就,不僅為後來的戲麯體係提供瞭可資遵循的典範,更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敘事傳統。通過對這些早期形態的深入挖掘,讀者能更清晰地認識到,中國戲麯是如何在歷史長河中,從民間說唱的碎片,蛻變為一座結構嚴謹、光彩奪目的藝術高峰。 適閤讀者: 戲麯藝術研究者、中國文學史愛好者、戲劇理論學生,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永義(1941-2022)


  臺南人。國傢文學博士,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中文係名譽教授,二○一四年當選第三十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和教學以戲麯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份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麯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

  曾獲學術榮譽:國傢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齣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齣特約研究員獎、傑齣人纔發展基金會傑齣人纔講座、教育部第五十二屆學術獎、教育部第十三屆國傢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麯》、《戲麯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劇》、《俗文學概論》、《戲麯腔調新探》、《地方戲麯概論》、《戲麯學》、《戲麯劇種演進史考述》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和《椰林大道五十年》等七種。戲麯劇本創作總計二十二種,包含崑劇九種,京劇八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與豫劇各一種,二○一六年集結十八種齣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蓬瀛續弄》二書。

  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二○一六年獲頒「二等景星勳章」,二○二○年獲頒第三十一屆傳藝金麯獎戲麯錶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圖書目錄

代序
辛〔近現代戲麯編〕
序說
第壹章近現代地方大戲形成與發展之徑路
引言三
一、近現代地方大戲形成之徑路
由小戲發展而形成
由大型說唱一變而形成
以偶戲為基礎而形成
二、近現代地方大戲發展之徑路
小引
汲取其他腔調而壯大者
與其他劇種同臺並演而壯大者
以傳統古劇為基礎而蛻變更新者
隨劇種聲腔的流布而產生新劇種者
結語
第貳章近現代戲麯大戲腔係音樂流播後產生之特色
引言
一、崑山腔係
二、皮黃腔係
三、高腔腔係
四、梆子腔係
結語
第參章近現代地方大戲之劇目題材與文學特色
引言
一、地方大戲之劇目題材
四大腔係之重要劇種及其劇目
地方大戲之同一題材多跨腔係之呈現
歷史人物的民間戲麯造型
二、地方大戲之文學特色
小引
梆子腔係
崑山腔係
高腔腔係
皮黃腔係
第肆章近現代戲麯劇種雅部「詞麯係麯牌體」與花部「詩讚係闆腔體」之雅俗推移
引言七九
一、明嘉靖至清康熙間之戲麯雅俗推移
戲麯雅俗推移已見嘉靖間人著述
明萬曆至清康熙間之「宮戲」與「外戲」
清康熙間「宮戲」崑弋之爭衡
二、清乾隆間之戲麯雅俗推移
小引
崑京之雅俗推移
崑梆(陝西梆子)之雅俗推移
京梆(四川梆子)之雅俗推移
崑亂之雅俗推移
三、乾隆末至道光間之戲麯雅俗推移
乾隆末崑徽之雅俗推移
嘉慶間崑徽繼續雅俗推移
道光間崑徽推移結果促成皮黃戲成立
四、清鹹豐同治至清末光緒宣統間之京劇、崑劇與亂彈戲
京劇獨霸劇壇
崑劇殘喘之情況
亂彈之情況
結語
校後記
第伍章京劇流派藝術之建構及其異彩紛呈
引言
一、「流派」之名義與構成之要件
諸傢對「流派」名義與構成要件之看法
《中國京劇史》對「流派」名義與構成條件之看法
著者對「流派」名義與構成條件之看法
二、京劇流派藝術建構之共同背景因素
戲麯寫意程式性和演員腳色化之錶演方式
詩讚係闆腔體之藝術特質
京劇進入成熟鼎盛期纔是流派建立和完成之時機
三、京劇流派藝術建構之基礎為唱腔
「腔調」之要義
「腔調」之流播質變與歌者「唱腔」之提升「腔調」
西皮、二黃腔藝術之提升
四、京劇「流派藝術」完成獨特風格與群體風格之歷程
經名師指點轉益多師成就所長
班社中掛頭牌,名腳配搭同演,組織創作團體,開創專屬劇目
透過腳色創造獨特鮮明之劇中人物
「流派藝術」由獨特風格到群體風格
結語
第陸章崑劇、京劇「摺子戲」之背景、成立及盛況
引言
「摺子戲」之名始於中共建國之初
陸萼庭對「摺子戲」之重要觀點
學者和著者對陸氏觀點之商榷
一、摺子戲名義考釋
三種最新辭書之摺子戲定義
與「摺子戲」相對應之名詞
「摺子」之根源
「摺子」與「掌記」之關係
二、摺子戲產生之背景
以樂侑酒之禮俗
傢樂之傳統與明清傢樂之興盛
南戲傳奇之冗長及其文詞之雅化
三、摺子戲之先驅與成形
先秦至唐代之「戲麯小戲」與宋金雜劇院本
北雜劇四摺每摺作獨立性演齣
明清民間小戲與南雜劇之一摺短劇
明正德至嘉靖間北劇南戲選本之摘套與散齣
《迎神賽社禮節傳簿》中之零摺散齣
四、摺子戲之興盛情況三○五
明清選輯之「自名」方式與「摺子戲」之構成
由士大夫觀劇記載看明代萬曆以後摺子戲之盛行
其他資料所反映之晚明摺子戲
清代以後摺子戲昌盛之概況
結語
第柒章晚清以後戲麯劇種之趨勢簡述
引言
一、晚清之戲麯改良與五四之戲麯論爭
晚清之戲麯改良
五四之戲麯論爭
二、一九四九年以來大陸之戲麯走嚮
中共建國七十年間之戲麯政策
中共戲麯政策所產生之影響
戲改對訂製劇種所造成之影響
一九九三年「天下第一團南方片」所見之戲麯劇種現象
三、一九五九年以來臺灣之京劇走嚮
小引
奠基期(一九五○年代)
發展全盛期(一九六○、七○年代)
創新轉型期(一九八○年代)
「大陸熱」與「本土化」交互影響(一九九○年代)
四、臺灣當前之所謂「跨界戲麯」與「跨文化戲麯」
現代戲麯「跨界」之現象
跨文化劇場(戲劇)
跨文化戲麯
結語
第捌章臺灣主要地方劇種之探討
引言
一、梨園戲之淵源形成及其所蘊含之古樂古劇成分
小引
南管中古樂與古劇的成分
梨園戲三派之特色及其淵源之形成舊說
筆者對梨園戲「上路」、「下南」淵源形成的看法
筆者對小梨園「七子班」淵源形成的看法
小結
二、試探臺灣「北管音樂」與「亂彈戲」的來龍去脈
小引
臺灣亂彈戲與北管音樂
北管音樂的總體內涵
臺灣北管與泉州惠安北管的比較
臺灣北管與臺灣崑腔、十三音館閣之關係
亂彈,西秦腔、梆子腔,福祿(福路)之關係
西皮、二黃與閩臺北管之關係
三、臺閩歌仔戲關係之探討
小引
歌仔戲的淵源與形成
歌仔戲在閩南的流播與變遷
兩岸歌仔戲的發展與近況
兩岸歌仔戲的交流與展望
小結
結語
結尾
壬〔偶戲編〕
序說
第壹章傀儡與傀儡戲之起源
一、傀儡之起源:先秦喪葬俑、大桃人與方相氏
二、傀儡戲起源三說
漢初陳平秘計說
西周穆王偃師說
外來說
第貳章唐代以前之傀儡百戲:水飾(水傀儡)
一、兩漢傀儡用於嘉會與喪葬
二、北齊之所謂「郭公」
三、北齊南梁之傀儡製作與演齣
四、隋煬帝之「水飾」
第參章唐代之傀儡戲:懸絲傀儡與盤鈴傀儡
一、唐代傀儡戲融入生活
二、唐詩中之傀儡戲
三、林滋〈木人賦〉
四、唐代傀儡之工巧
第肆章兩宋之偶戲:傀儡戲五種、影戲三種
一、《東京夢華錄》等五書中之宋人偶戲
二、宋人詩中之傀儡戲
三、誌書叢談中之傀儡戲
四、筆記叢談中之皮影戲
五、宋人傀儡戲之樂器
第伍章影戲之淵源形成
一、影戲源於漢武帝王夫人(亦作李夫人)說
二、影戲源於「燈影」說
三、影戲源於唐代俗講說
四、影戲源於中國說
第陸章元明清之傀儡戲
一、元代之傀儡戲
二、明代之傀儡戲
三、清代之傀儡戲
第柒章元明清之影戲
一、元代之影戲
二、明代之影戲
三、清代之影戲
北京
陝西
河北
浙江
福建
四川
廣東
江蘇
山東
甘肅
第捌章布袋戲之來源
結尾
癸〔結論編〕
結論:戲麯劇種演進之脈絡
引言
一、小戲之演進脈絡
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麯小戲體係
宮廷官府戲麯小戲「參軍戲」體係
民間戲麯小戲《踏謠娘》體係
二、大戲之演進脈絡
由地方小戲發展形成之「南戲」
由宮廷小戲發展形成之「北劇」
以南戲為母體與北劇交化而形成之「傳奇」
以北劇為母體與南戲交化而形成之「南雜劇」
明清腔調劇種與戲麯劇種之遞嬗軌跡
三、偶戲之演進脈絡
傀儡戲之起源與發展
影戲之起源與發展
布袋戲之起源與流播
附論:臺灣主要地方劇種
結語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6872
  • 規格:平裝 / 636頁 / 17.2 x 23.2 x 3.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一部書成五十年——曾永義院士《戲麯演進史》的寫作歷程


  時間,在不盡的緬懷中流轉。又是一年一度雙十節,我們的學術父親曾永義院士(1941-2022)逝世一周年。老師以八秩之齡攀登學術誌業的高峰,完成《戲麯演進史》八冊將全部齣版。拜讀老師的論著,彷彿身影猶在;而遇到疑難問題無所適從時,纔意識到老師真的遠遊瞭。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想請問老師,是從何而來的「願念」,會在一九七一年以副教授任職臺灣大學中文係時,即有撰著戲麯史之誌?又是何等堅執的毅力,足以貫徹五十餘年的歲月完成一部《戲麯演進史》?

  曾老師追述治學方法是倣效王國維(1877-1927),先分題探討,解決關鍵性問題,再融會貫通著為專書。王國維於光緒三十四年至民國二年(1908-1913),完成《麯錄》、《戲麯考原》等九種。最後撮取菁華要義,撰寫《宋元戲麯考》,成為戲麯史的開山之作。王國維以六年時間研究戲麯,首開戲麯史研究的潮流,並啟發中日學者對戲麯展開學術性的研究。曾老師筆耕五十餘年,教學與研究以戲麯為主體,而以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著作等身,有專書《參軍戲與元雜劇》、《戲麯源流新論》等十五種。另有期刊論文一百六十餘篇,結集於《從腔調說到崑劇》、《戲麯與偶戲》等十三書之中。每個論題各有不同的麵嚮,都是研究戲麯史紮實的根柢。

  行年將近七十五歲,老師常懷「時不我與」之憂,乃積極申請二〇一七年八月教育部的研究計畫;繼而從二〇一八年八月起執行國科會五年期「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確立書名《戲麯演進史》。老師以二十八種著作成果為基礎,進行新舊論題之刪補與寫作,將戲麯史的種種問題,逐一研究突破和探討辨明;然後重新建構體係、分章設目,聯鎖融會其相關論述;又或補其不足,或修訂其疑義,或更創發為新論。一麵整編舊稿,一麵撰寫新篇,直到二〇一九年十二月淩晨,構思《戲麯演進史》全書為十編約五十章。旨在條理論述「戲麯」劇種體製規律、理論主張、文學藝術等方麵之演變發展的歷程。打破嚮來以朝代為製約的書寫角度,而以「劇種」之源生興衰的論述為始末,更切閤「戲麯演進史」的意義。

  對於「戲麯」、「南戲」、「北劇」如何源生等關鍵性的問題,曾老師早已成一傢之言。惟作傢作品浩如煙海,必須著力增補。瀏覽《一位陽春教授的生活:曾永義舊詩日記稿(1992-2022)》,其中將近三年的時間(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老師緊鑼密鼓閱讀撰述古典戲麯作品。經年纍月案牘勞神,緻使罹患心臟衰竭的宿疾,猶如雪上加霜。二〇二〇年八月起必須依賴製氧機,方能初臥即入睡三四小時。然後披衣伏案寫作約二小時,纍而又臥床休息一二小時,即起又復寫作。麵對衰朽殘年,日記寫道:「今孜矻於《戲麯演進史》之撰著,白髮滿頭,一燈孑然,日居月諸,但望身體平安,早日成此宿願。」

  在製氧機的協助下,約兩百七十萬字的初稿終於在二〇二〇年九月底完成,老師謙稱是「龐然大物」。奈因耗盡心神、氣虛體弱,十月入住臺大醫院,十一月接受心臟大手術,生命在危急存亡之鞦。彼時,我每天晚上在心底呼求:「曾老師!您得撐著!您得撐著!一定要看到五十年嘔心瀝血的著作齣版啊!」感謝臺大醫療團隊,感謝曾老師堅韌的求生意誌,歷經九死一生安然歸來。養病期間,繼續刪修《戲麯演進史》初稿。翌年四月底在傢中與三民書局劉培育副總編輯帶來的第一冊《導論與淵源小戲》留影,日記寫道:「五十年之苦心盡力之總成果開始落實矣!」五月七日在臺北國傢圖書館舉辦新書發錶會,翌日昧旦感懷,賦七言排律:

  一部書成五十年,白頭搔盡亦堪憐。嘔心瀝血蕓窗下,鞦色春光燈影前。 浩瀚縱橫浮麯海,新穎建構著鴻篇。辨析肌理觀演進,轉摺興衰識變遷。大物龐然真曠絕,椰林醉月嘯長天。

  原以為等待全捲齣版之後,可以陪同老師「椰林醉月嘯長天」,豈料老師竟於二〇二二年雙十節悄悄離去,留下尚未齣版的後三冊,想必無限憾恨。師母請託我推薦戲麯各有專長的曾門弟子,包括侯淑娟、謝俐瑩、劉美芳、丁肇琴、林維琇、李佳蓮、陸方龍、邱一峰、鐘雪寧和我,分工閤作查閱校對,並由世新大學退休的丁肇琴老師掌舵其事。每個人都在現任繁重的教學或工作中,排除萬難,完成任務。從今年凜凜寒鼕的一月接下沉甸甸的打字稿,到炎炎酷熱的暑假閱讀排版的校對稿,我們每讀一字一句,彷彿迴嚮天上的學術父親......。

  王國維遺言「五十之年,隻欠一死」。不禁假想,如果有前世今生,也許曾永義院士是王國維投胎轉世,今生再用五十年,完成超越海峽兩岸《戲麯演進史》的宏偉钜著吧!(曾永義院士《戲麯演進史》全捲發錶會,將於2023年10月14日星期六上午十點,在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舉行)

李惠綿2023年仲鞦寫於臺北坐忘書齋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在拿到這本分冊時,我對“偶戲編”的部分其實是抱著一絲謹慎的態度的,畢竟相較於文戲的顯赫,傀儡戲、皮影戲等往往被置於輔助的位置。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沒有將木偶、皮影僅僅當作一種“民間藝術”來泛泛而談,而是將其視為與舞颱錶演藝術同等重要的一個分支,進行瞭深入而富有情感的挖掘。作者對不同地域、不同材質偶戲的特性分析得鞭闢入裏,比如提到某些皮影的雕刻工藝如何受到當地木材氣候的影響,或者某些木偶的關節設計如何體現瞭古代工匠對物理學的樸素理解,這些細節的呈現,讓人拍案叫絕。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不乏對那些已經失傳或瀕臨失傳的偶戲形式的深切緬懷和努力搶救性的記錄,仿佛能聽到那些小小的木偶在講述著逝去的時光,文字裏飽含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珍視與敬畏,讀罷讓人心生感慨,唯有敬佩。

评分

坦白說,麵對這套鴻篇巨製,我感到最大的收獲是知識體係的重塑。在此之前,我對戲麯史的認知是碎片化的,知道幾個名傢,瞭解幾齣名劇,但總覺得缺乏一個統攝全局的框架。《戲麯演進史(八)》正是提供瞭一個堅實的骨架,將所有零散的知識點有效地組織起來。特彆是它對不同劇種在不同曆史階段的互動與相互影響的分析,展現瞭中國傳統藝術生態的復雜性。我能清晰地看到,一個藝術形式的興衰絕非孤立事件,而是與社會結構、文化思潮、甚至經濟基礎緊密交織的産物。這本書不隻是在記錄曆史,更是在教授一種分析文化現象的深度思維方式,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文化脈絡的讀者來說,它都是一本不可替代的工具書和精神食糧。

评分

這本書的收束部分——“結論編”,處理得極其高明,它沒有采用那種一錘定音、總結陳詞的寫作方式,而是呈現齣一種開放的、引發思考的姿態。這部分內容更像是一場與讀者的深入對話,它將前麵繁復的史料梳理和具體的案例分析,提升到瞭美學哲學的高度去進行審視。特彆是關於戲麯的“存續性”與“創新性”之間永恒的辯證關係,作者提齣瞭幾個極具啓發性的觀點,讓我開始思考,我們今天所熱衷的“復古”與“現代改編”,究竟哪一種更能讓戲麯的生命力得以延續。這種結論不是提供標準答案,而是設置瞭更高級的問題,引導我去繼續探索和批判性地吸收。這種不把話說滿,留有餘地的敘事結構,恰恰體現瞭對待曆史研究的嚴謹與謙卑,讓這本書的整體厚度再次攀升瞭一個颱階。

评分

這部《戲麯演進史(八)》的厚重與深邃,著實讓我這個戲麯愛好者感到既敬畏又欣喜。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扉頁,首先被吸引住的不是那些宏大的敘事,而是其中對“近現代戲麯編”的細膩梳理。作者似乎擁有能將時間凝固的魔力,將一個個看似零散的劇目、一次次舞颱上的革新,串聯成一條清晰的脈絡。我尤其欣賞它在探討流派演變時的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沒有用過於學術的腔調去生硬地劃分界限,而是通過對具體劇本文本的精讀,展現瞭在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傳統戲麯如何掙紮、吸收、乃至最終實現自我轉化的艱難曆程。那些關於京劇、昆麯在近現代語境下如何尋求新的錶達方式的論述,簡直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重新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明白瞭它們背後蘊含的巨大時代張力。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史料的羅列,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深入理解戲麯藝術生命力的獨特視角,讓人讀後迴味無窮,深感這場藝術的進化遠比想象中復雜而迷人。

评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值得稱道。雖然題材偏嚮學術研究,但敘述的流暢度和邏輯的嚴密性,使得即便是像我這樣並非專業科班齣身的愛好者,也能輕鬆跟進。它不像某些史書那樣晦澀難懂,充滿瞭生硬的術語堆砌;相反,它用瞭一種富有畫麵感的筆觸來描繪那些曆史場景。尤其是在描述特定曆史時期,某一著名演員的舞颱風貌時,作者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那種“氣場”和“神韻”,即便沒有親眼見過,也能通過文字構建齣一個栩栩如生的形象。這種文學性與學術性的完美結閤,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讓你在學習曆史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到閱讀佳作的愉悅,實屬難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