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易用黃帝內經: 中醫師反覆研讀的寶典,如今一般人也能實踐。12條經絡、365個穴位白話詳解,經之所過,病之所治。

易學易用黃帝內經: 中醫師反覆研讀的寶典,如今一般人也能實踐。12條經絡、365個穴位白話詳解,經之所過,病之所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裏巴人
圖書標籤:
  • 中醫
  • 黃帝內經
  • 經絡穴位
  • 養生
  • 健康
  • 傳統醫學
  • 易學
  • 白話
  • 中醫師
  • 經絡經穴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醫看病望聞問切,為何「望」排第一位?《黃帝內經》最早提齣。
  ◎身體多數器官無法透支使用,隻有肝可以,而且任勞任怨很少抗議。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想減重先養脾,每季最後18天,就是補脾好時機。

  《黃帝內經》為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也是古今學中醫的必修聖經。
  總結瞭戰國以前的醫療理論和經驗,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到預防等都有闡述,
  可說是從中醫初學者到中醫大師都會反覆研讀的寶庫!

  根據書中「經之所過,病之所治」的原則,
  身體哪裡齣毛病,都可以透過探查、疏通經過此處的相關經絡來調理。
  比如肚子疼有「足三裏穴」來對應、牙疼有「閤榖穴」來對應。
  12條經絡365個穴位,每個穴位都能調理身上的病。

  本書作者是百萬暢銷書《求醫不如求己》作者中裏巴人,
  他將自己數十年間研讀《黃帝內經》、《道德經》的體悟,
  總結齣一般人也能實踐的簡易版《黃帝內經》。

  ◎中醫看病望聞問切,為何「望」排第一位
  《黃帝內經》:「諸病於內,必形於外」。
  兩眉之間主肺,如果這裡晦暗無光,顏色發黑,代錶肺氣不足。
  兩眼之間主心,兩眼間若有很深的皺褶橫紋,且發黑(青),可能心臟有問題。
  鼻梁正中間主肝,這裡露齣青筋,就說明肝可能有瘀血……。

  怎麼治?按特效穴。肺氣不足,可揉胳膊上的尺澤穴保養肺;
  揉手心的少府穴、勞宮穴,可以養心……。

  ◎學經絡的起點:素問、靈樞、道德經
  根據《黃帝內經》「經之所過,病之所治;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原則,
  所有穴位都具有治療鄰近部位病癥的作用:

  揉印堂(祖竅穴),再揉膻中穴,能防治心腦血管疾病;
  吹風後咳嗽、感冒,刺激風池穴、風門穴,比吃藥管用;
  脾胃不好,飯後肚子經常脹的人,吃完飯趕緊揉箕門穴,很快會好轉。
  (這些穴位在哪裡?本書全圖解)

  怎麼知道有沒有按對?怎麼按纔算有效?
  「以痛為腧」、「氣至而有效」,穴位按下去有痠、麻、脹、痛的感覺就是對。

  ◎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
  一年分四季,人的生命也分四季:「春生、夏長、鞦收、鼕藏」。
  年輕人長枝葉,要練四肢,得跑步,做激烈運動。
  中老年人要長樹根,得練五臟、練骨髓。
  要想老得慢,鍛鍊身體時就要往五臟六腑用力:
  一推(腹),二跪(膝),三站立(金雞獨立)。
  引血下行,引氣歸元,三招抗老逆齡小祕訣,堅持做,效果好。

  《黃帝內經》,初學者到大師都在反覆研究的寶庫,
  12條經絡、365個穴位,經之所過,病之所治。

名人推薦

  安柏中醫診所副院長/施昀廷醫師
  臺北市立聯閤醫院仁愛院區/謝旭東主治醫師
  「Ovi’s中醫日常」社群經營版主/吳奕璿中醫師

本書特色

  中醫師反覆研讀的寶典,如今一般人也能實踐。
  12條經絡、365個穴位白話詳解,經之所過,病之所治。
 
《經絡穴位實踐指南:人體自愈係統的激活與應用》 一部麵嚮現代生活、強調實踐操作的經絡穴位應用手冊,旨在幫助普通讀者理解並運用傳統醫學中的核心智慧,實現日常健康維護與常見病癥的初步調理。 --- 引言:探尋身體的內在地圖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越來越依賴外部的醫療乾預。然而,人體本身就是一個精密且高效的自愈係統。激活並善用這個係統,是通往持久健康的關鍵。《經絡穴位實踐指南》正是基於這一理念而創作的。本書摒棄晦澀難懂的古籍闡述,專注於將深奧的經絡理論轉化為清晰、可操作的日常實踐指南。 我們深知,對於非專業人士而言,“經絡”和“穴位”的概念往往停留在抽象層麵。因此,本書的核心目標是構建一座橋梁,連接古代的智慧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我們不會深入探討古代哲學或復雜的病理分類,而是聚焦於“如何找到它們”、“它們對應什麼功能”以及“如何安全有效地刺激它們”。 --- 第一部分:理解你的能量通道——經絡的現代詮釋 本部分著重於為初學者建立對經絡係統的基礎認知,強調其在人體功能調節中的實際作用,而非僅僅將其視為玄學概念。 1. 經絡:身體的交通網絡 本書將經絡係統比喻為人體內部的“高速公路網”或“信息傳輸綫路”。我們詳細闡述瞭經絡如何承載氣血、聯絡髒腑、調節體錶與內裏。 動態模型取代靜態圖譜: 摒棄僵硬的經絡走嚮圖,我們采用功能導嚮的描述。例如,描述足三裏與脾胃的關聯時,重點在於說明刺激該穴位如何影響消化吸收和能量水平,而非僅僅標記其在小腿上的精確位置。 “不通則痛”的日常解釋: 深入淺齣地解釋瞭經絡淤堵可能引發的常見不適,如疲勞、睡眠不佳、肌肉酸痛等,將傳統理論與現代亞健康狀態緊密結閤。 2. 十大主乾係統(非十二正經的完全復述,而是功能分區): 我們根據現代人最常遇到的健康問題,對經絡進行功能性歸類: “驅動與支撐係統”(側重足陽明、足太陰): 探討如何通過激活腿部經絡來增強體力、改善下肢力量與消化能力。 “情緒與循環係統”(側重心包經、肝經): 重點講解這些通路在緩解焦慮、改善心血管健康和調節情緒波動中的作用。 “防禦與呼吸係統”(側重肺經、大腸經): 闡述如何通過這些經絡的調理來增強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改善呼吸道健康。 --- 第二部分:穴位定位與即時應用手冊 這是本書最核心、最實用的部分。我們精選瞭數百個與日常生活關係最密切的穴位,提供清晰的定位方法和立竿見影的調理技巧。 1. 定位技術的“人體標尺”法則 傳統穴位定位依賴“寸”的概念,對普通人極其不友好。本書引入瞭“人體標尺法”: 指節定位法: 使用自己的手指寬度和關節長度作為標準,精確找到關鍵穴位,如中指第一指節的寬度等。 標誌性參照物定位: 強調利用明顯的身體特徵(如眼角、肚臍、肘部內側紋路)作為起始點進行測量,確保定位的準確性。 2. 150個核心實用穴位(精選與功能聚焦): 本書不追求收錄所有穴位,而是聚焦於那些在傢庭急救、日常保健和緩解常見不適中立竿見影的穴位。 針對常見勞損: 頸椎不適(風池、肩井的簡易按摩法)、腰部酸痛(腎俞、次髎的自我按壓技巧)。 針對消化係統: 針對飽脹、噯氣(中脘、天樞的溫和刺激方法)。 針對睡眠與情緒: 安眠穴、神門、太衝的放鬆組閤拳。 3. 刺激的層次與方法學: 詳細區分瞭不同的刺激方式及其適用場景: 輕柔按壓(舒緩): 適用於情緒緊張或初次嘗試者。 適度揉捏(調理): 適用於日常保健,尋求溫和改善。 深層點按(急救或強化): 僅在明確瞭解穴位反應後使用,並提供安全警告。 輔以外物輔助: 如利用網球、按摩球進行背部或足底的自我筋膜放鬆,並與特定穴位刺激結閤。 --- 第三部分:整閤療法——構建你的每日健康流程 本部分將理論和點位知識整閤入現代生活場景,形成可執行的健康方案。 1. 清晨喚醒與活力啓動: 設計瞭一套“五分鍾晨起經絡喚醒操”,重點刺激與消化和氣血運行相關的穴位,如足三裏、內關,幫助身體快速進入高效工作狀態。 2. 辦公族的“座位自救法”: 針對久坐帶來的肩頸僵硬、血液循環不暢,提供瞭一係列無需起身、僅靠雙手或桌麵就能完成的穴位按壓和拉伸組閤,有效緩解工間疲勞。 3. 晚間放鬆與深度修復: 側重於調動心經、心包經的安神作用,介紹睡前泡腳的最佳穴位組閤(如湧泉穴的溫熱刺激),以及如何通過特定的呼吸配閤來輔助穴位放鬆,促進深度睡眠。 4. 季節更迭的預防性調理: 根據氣候變化(如春季的“疏肝”、夏季的“清熱”),推薦針對性的穴位組進行預防性刺激,減少因環境變化帶來的身體不適。 --- 結語:從知識到身體的感知 《經絡穴位實踐指南》的最終目的,是讓讀者不再把健康完全寄托於他人,而是真正學會傾聽和迴應自己身體的細微信號。本書強調的是“體驗式學習”:隻有親自去尋找、去感受穴位被按壓時的特定酸、麻、重、脹感,纔能真正掌握這門古老的自我照護技術。這是一本操作手冊,而不是一本學術專著,旨在讓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健康旅程中最可靠的實踐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中裏巴人(鄭幅中)


  曾任北京中醫協會理事。傢學淵源,自幼即師承父親練習道傢養生功法,並從祖父撰寫的傢傳祕笈中汲取中醫精髓,之後又研讀中醫各傢經典和現代醫學典籍,深諳武醫同源之道。

  作者以中裏巴人之名,在部落格分享養生心得和簡單實用的健身方法,將神祕深奧的中醫醫理,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解說,讓大傢輕鬆明白治病不求人的各項自療方法,因而大受歡迎。

    所著作的《求醫不如求己》係列,開創養生文化的新時代,亦是久居銷售排行榜之冠的暢銷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瞭解自己身體,與之和諧相處/施昀廷
推薦序二 養生長壽靠自己,能自助便有天助/謝旭東
前言 我一生的信念和追求:身心變強大

第一章 中醫看病望聞問切,為何「望」排第一位
01 《黃帝內經》說,諸病於內,必形於外
02 生病瞭,先察顏觀色,再按特效穴
03痠、麻、脹、痛,各有含義

第二章 學經絡的起點:素問、靈樞、道德經
01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
02有9種氣會造成人生病
03急救保命3大穴,緊急情況可保命
04夏季護血管,養好心包經
05一穴通全身,醒腦開竅保健康
06為孩子健康保駕護航的大穴
07排毒第一要穴,長期服藥的人要按
08拒絕霾害,按摩3大穴
09帶「風」的都是治病奇穴
10腳上的穴位最接地氣
11水分穴、璿璣穴,排毒、順氣兩不誤
12舌強不語找廉泉穴,口角流涎找承漿穴

第三章 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
01順應時節做養生
02衰老是慢性疾病發病的元凶
03多餘的鍛鍊會變老
04徒手就能祛魚尾紋、大眼袋

第四章 每天氣聲八字訣,五臟強壯
01想改善麵子問題,肺要養好
02肺經養好消百病
03身體多數器官無法透支,偏偏肝可以
04「空手抓蝴蝶」,肉緊實人不老
05打通膀胱經,腿腳有力
06養生先養心,心就是人的命
07轉手腕,防止阿茲海默癥
08腎是根基,一定要顧好
09手腳冰涼,艾灸、墜足補腎氣
10身體的肉歸脾管,養好脾,增肌又減肥
11脾虛百病侵,靠五穴按摩
12養脾胃,推腹;補肝腎,敲帶脈
13嘴裡發聲就能保養五臟

第五章 養身先養神,醫病先醫心

第六章 魂要守捨,好好睡覺


第七章 壓力山大身體都知道
01人體有「減壓閥」——經絡
02下跪也能減壓

第八章 任何運動都不能過勞
01坐,本身就是一種運動
02筋長一寸,命延十年
03站如鬆,好姿勢
04坐如鐘,腿有勁
05走路「行如風」,睡覺「臥如弓」
06用氣不用力,人就會年輕

第九章 春生、夏長、鞦收、鼕藏
01春不養,夏易病!
02夏天養生,夜臥早起
03鞦養肺防鞦燥,感冒不上身
04腎主鼕,藏好陽氣,來年少生病
05春夏養陽,鞦鼕養陰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328842
  • 叢書係列:EASY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x 1.57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我一生的信念和追求:身心變強大


  坐在桌案前,手寫這本《易學易用黃帝內經》新書的序言。傢中的橘貓「大豬」臥在旁邊陪伴,時時給我一些靈感。

  迴想自己五十多年的人生經歷,有一大半時間,都在思考一些虛無縹緲的問題,做著一些徒勞無功的事情。像是個齣土文物,不諳世事,喜歡獨處、孤寂的生活,並樂此不疲。

  我一生的信念和追求,就是讓自己的身心能強大起來,消除對老、病、死的恐懼;讓傢人和同事鄰居、新知故交,因我的努力而獲得快樂,舒適、開心的生活。若還有額外的精力和體力,希望能與更多追求健康、心意相通的朋友,分享一些我的養生心得和簡單實用的健身方法,為這個我熱愛的人世間,增添一分親情與溫暖。

推薦序一

瞭解自己身體,與之和諧相處
安柏中醫診所副院長/施昀廷醫師


  傳說在上古時代,軒轅黃帝和他的臣子岐伯經常探討醫學問題,從疾病的成因、診斷到治療大都以對話的方式被記錄成冊,而有《黃帝內經》誕生。不過據後世考古,《黃帝內經》應是後人假藉「黃帝」之名,真實作者不可考,但也無損其地位。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書籍,和《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並稱中醫四大經典,為古今學中醫的必修聖經。其中又以《黃帝內經》最為久遠,有「中醫的生理學」之稱,總結瞭戰國以前的醫療理論和經驗,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治療到預防等都有闡述,並結閤瞭五行的演繹、五臟六腑之司、經絡穴位的位置走嚮、四季養生之道等,可以說是從中醫初學者到中醫大師都會反覆研讀的寶庫!

  《黃帝內經》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時常一句話就會讓我們受用無窮,例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此句說明風病要注意肝,寒造成的問題要注意腎,除瞭結閤外感和五臟的五行對應,更指引瞭病因到治療的方嚮。而「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此句說明睡眠對養肝的重要性,且會直接影響到眼睛,也可對應到「肝開竅於目」。「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最簡單的養生之道,就是法於陰陽,順應四時,喜怒有常,但總是越簡單越難做到。

  至於臨床上,醫生會遇到的問題更是五花八門,舉例來說,許多患者進診間都會雙手一攤放在桌上,然後說:「醫生,幫我把個脈吧,看我是生什麼病?」其實這是不對的,要知道,中醫的四診有「望、聞、問、切」,望為第一,「望而知之謂之神」,也就是看一下患者的氣色和肢體,甚至走路方式等就能知道他怎麼瞭,把脈就是切診,為四診之末,也就是最後再藉由把脈確定患者的五臟六腑氣血走勢。

  因此,本書從察顏觀色開始教你未雨綢繆,觀察麵部五色:「青赤黃白黑」以及麵相,帶你進入《黃帝內經》的世界,並且以淺顯易懂的照片圖文來介紹《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許多常見的穴位也讓讀者一目瞭然,更自創許多簡單的句子讓讀者一看就懂且容易記憶,例如「穴位怎麼按纔有效?——『氣至而有效』,痠、麻、脹、痛是訊號」,此句教你日常穴位按壓保健要按到什麼程度纔有效。「上火瞭,人體自有滅火神器」,則教你人體上火時如何靠按壓穴道來滅火。

  同時,書裡也提到一些很重要的穴位命名原則,例如「帶『風』的都是治病奇穴」,這裡的風指的是外邪的風,風停留的地方,例如風池,就和感冒有關。「身體新陳代謝的『中轉站』——水分穴」,顧名思義,把水分開,水歸膀胱,食物歸大小腸。此外,「讓你美麗的最快方法——好好『磕頭』」、「皮膚是否潤澤、有彈性,都是肺在管」,讓讀者也能從古老的醫書中得到養顏美容的祕訣。「經常攢拳,就能給心力量」、「轉手腕,可以防止阿茲海默癥」,教你簡單的動作,就能達到預防保健效果。

  最後,「養生先養神,醫病先醫心」、「睡覺是養生第一補」,則是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也是中醫最核心的價值。相信讀完此書,你會藉著《黃帝內經》更瞭解中醫。

推薦序二

養生長壽靠自己,能自助便有天助
臺北市立聯閤醫院仁愛院區/謝旭東主治醫師


  我目前在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醫科服務,使用中藥治療皮膚科、眼科、婦兒科等疾病,行醫之初,很多病人在吃瞭藥之後有效,也有效果不好,也有人好瞭又復發,為什麼會這樣呢?後來發現,除瞭醫生的治療之外,病人能否保養自己,並配閤治療纔是根治的關鍵。市麵上保健類的書籍不少,中醫類的書籍更是博大精深,若你想要無障礙的學習,從傳統醫學的角度保養自己,不要錯過這本《易學易用黃帝內經》。

  本書作者中裏巴人,曾任北京中醫協會理事,祖輩為醫,父輩習武,常於微博分享他的養身方法。而如何保健身體,他在書中提到瞭不同的經絡穴道,及按摩導引,把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生澀難懂的部分,用平易近人的白話文說明,比如為何會疼痛,疼的字裡麵是鼕,代錶寒冷,古人認為受瞭風寒,身體會發生氣血不通,因而會痛,像是後頭痛就可以應用風池、大椎、大柱的穴道來緩解。

  以前在學校學習《內經》時,每每看到不同醫傢的註解,就會讓我在同一段文字裡一直打轉,有時還會看到暈頭轉嚮,但這麼重要的經典卻又不能不學好,有種望洋興歎的感覺,若那時候有這本《易學易用黃帝內經》幫忙入門,學習的門檻不隻降低,也能迅速學會裡麵重要的養生保健知識。

  其實,在麵對各種不同的疾病,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比如何治療疾病還重要,因為人從齣生到死亡,疾病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生病是身體提醒我們的一種警訊,不用太恐慌。曾在門診上見過因為各種治療效果不佳,而四處看病的病人。在這種情況,醫生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治病,而是要先安定心神,也就是書中提到的「養身先養神,醫病先醫心」。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療,要好轉得一步步來,並非一蹴可幾,而作者提供《道德經》中的「虛其心,實其腹」辦法,能使心神安定,幫助患者放鬆心情接受治療。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從小時候上學開始,一路到老瞭退休後,仍有不少聚會要參加。我曾在門診遇過已退休的患者,總是沒辦法按時迴診,一問之下纔知道,社交活動在退休後反而變多,空閒時間比我這個上班族還要少。

  而事情多,壓力自然就大,更需要隨時排解,作者提供瞭兩個穴道可以調節人的情緒,第一個是能夠安心的勞宮穴,以及消氣的太衝穴,消氣的太衝穴也是我在門診時常使用,也會教導病人迴傢自己按摩。怒氣沖天時,按壓此穴會非常痠脹,但將穴位的氣滯推散後,身心就會舒暢許多。

  除瞭養生之外,書中還有能夠消除眼袋、魚尾紋等美容穴,等待各位讀者們一一發掘。養生長壽要靠的是自己,醫生隻是輔助你成功的角色之一,隻想靠吃藥來保健身體,反而這輩子會脫離不開藥物的控製。因此想要健康樂活一輩子,這本書可以當作你的起點,幫助你生活得更加精采、豐富。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我過去對中醫的認知非常碎片化,知道一些艾灸、拔罐的名詞,但從來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一下子打開瞭我對傳統醫學的理解之門。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口吻,而是采取瞭一種平等交流的姿態,仿佛在邀請讀者一起探索人體的奧秘。尤其是對十二條經絡的功能差異化描述,非常到位,讓你清晰地知道,為什麼同樣是“氣鬱”,在不同經絡上錶現齣來的癥狀會大相徑庭。讀完後,我對自己的身體構造有瞭更清晰的地圖感,不再是盲目地去嘗試各種偏方,而是能根據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日常的保健和調理。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讓人掌握瞭自我健康的底層邏輯。

评分

哇,這本書簡直是中醫入門的救星!我以前總覺得《黃帝內經》這種古籍高深莫測,離我這個普通人太遠,看瞭也隻能雲裏霧裏。但這本書完全不一樣,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坐在你旁邊,耐心細緻地給你講解那些晦澀難懂的概念。我特彆喜歡它對經絡的闡述,不再是乾巴巴的理論,而是結閤瞭日常生活的各種癥狀和感受,讓人一下子就能明白“氣”在身體裏是如何流動的,哪個地方不舒服,大概是哪條經絡齣瞭問題。書裏那些案例分析也特彆生動,我照著書上推薦的一些簡單方法試瞭試,身體的一些小毛病真的有所緩解,這讓我對傳統醫學的信心大大增加。這簡直是把一本教科書變成瞭一本生活指南,讓我覺得中醫養生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掌握的健康秘訣。

评分

我身邊有不少朋友都在抱怨現代生活節奏太快,壓力太大,各種慢性病找上門來,想調理卻又怕被誤導。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為我們這群“都市亞健康群體”量身定做的。它沒有鼓吹什麼“包治百病”的奇跡,而是強調“治未病”和“順應自然”。閱讀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古人對人體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深刻理解。書中對一些常見病癥的分析,比如長期對著電腦導緻的肩頸不適、工作壓力引發的失眠等,都給齣瞭非常實用的、可操作的調理思路,而不是簡單地開藥方。這種迴歸本源的養生觀念,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學會傾聽身體發齣的微弱信號,這種自我覺察的提升,比任何單一的療法都更有價值。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配圖也是一大亮點,非常符閤現代閱讀習慣。很多中醫書的圖譜往往模糊不清,或者專業術語過多,讓人一看就頭疼。但這本書的圖文結閤非常精妙,穴位的定位準確清晰,標注的經絡走嚮一目瞭然。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講解穴位或經絡的理論時,穿插瞭許多生活中的小貼士,比如什麼時候揉按某個穴位效果最好,或者在什麼季節應該重點調理哪條經絡。這種實用性和學術性的完美融閤,使得閱讀體驗極其流暢愉悅。它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啃一本冰冷的書籍,而是在進行一場與身體的深度對話,每翻過一頁,都能找到可以立刻應用到日常健康管理中的知識點。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買的,畢竟市麵上關於養生學的書太多瞭,很多都是誇大其詞或者半生不熟的拼湊。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真的讓我颳目相看。它不是那種隻告訴你“敲打這裏、按摩那裏”的速成手冊,而是真正從古代醫學的智慧內核齣發,層層遞進地構建起一個完整的體係。特彆是它對穴位的講解,不僅僅是標明瞭位置,更深入地挖掘瞭每個穴位背後的功能和主治範圍,很多我以前以為隻是隨便按按的穴位,瞭解瞭它的“使命”後,再按壓時感覺都更到位瞭。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也很有邏輯,從宏觀的經絡係統到微觀的穴位細節,逐步深入,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勁,反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對於想係統學習中醫基礎但又缺乏專業背景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