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墨武學金庸(全)

陳墨武學金庸(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何謂「金庸武學」?金庸被稱為一代武俠小說宗師,你知道金庸武學的奧秘在哪裡?金庸寫武功的不二法門是什麼?金氏武學最突齣,也是最重要的特點或招術又是什麼?

  ※天下武學無所不包,據說金庸除瞭「太極拳經」之外,其他的武功都少涉及,他本人對「百花錯拳」及「九陰真經」等等,也是隻會說而不會練,然而,他筆下的武俠小說中,卻充滿瞭許多令人驚艷與稱奇的武功,他的靈感究竟是從何而來的?這些武功除瞭錶麵花俏唬人之外,其真實包含的深意又是什麼?

  ※江湖世界,不隻善與惡的對壘;武林至尊,更非正與邪的較量!金庸的武俠小說看似寫武,卻是處處寫人、處處寫情。書中招式皆是武功的藝術,亦是藝術的武功!陳墨從武術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評論金庸武學,讀者則可從刀光劍影的故事背後找齣真實人生的投影!

  探索金庸武學奧秘  點評武學金庸經典
  鴛鴦刀劍情趣深  別後黯然掌銷魂
  絕頂功夫如常形  太極無招信如神

  大俠來過招,一場場別開生麵的武功拼鬥場
  有形到無形,一次次奇妙無比的武功音樂會
  鑽研奇人高手  洞悉武學精神
  有形堪比無形  無招更勝有招

  道可道,非常道,不隻看熱鬧更可看門道,金庸小說除瞭重視俠的形象塑造,對武功及技擊的描寫更堪稱藝術,不落俗套,新招迭齣,且境界深遠。不僅新,而且奇,而且美,而且趣。錶麵上匪夷所思,本質上又入情入理。雖技擊小道,亦寫齣瞭大韆世界,別有洞天。這就是「金庸的武學」。

  市麵上研究和評論金庸其人和金庸小說的「金學」圖書為數不少,但真正得到金庸本人認可的卻並不多,陳墨被譽為內地「金學研究第一人」,他從武學、情愛、人論、藝術、文化、形象等多個角度切入分析、品評金庸作品,本書即從「武功與藝術」、「武功與學術」和「學藝與成纔」三個層麵對金庸小說中的武功、技擊進行分析點評,讓人們更加深入瞭解金庸小說的奧妙之處及豐富的武學內涵。

  【關於金庸】
  金庸原名查良鏞,生於1924年,卒於2018年,享年94歲。與古龍、梁羽生閤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亦被譽為香港四大纔子之一,有「香江第一健筆」的稱號。他從1955年起陸續創作瞭無數本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屢屢被改編為電視劇、電影及電玩,對華人影視文化可謂貢獻重大,素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稱讚。即使地位崇高,仍孜孜不倦,86歲時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創劍橋大學八百年校史上的空前記錄。

  ※【本書看點】
  ◎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中所寫的獨門功夫是哪一招?
  ◎什麼拳法直接打破三觀,竟是越錯越對?
  ◎「唐詩劍法」竟然變成「躺屍劍法」,這是怎麼一迴事?
  ◎「黯然銷魂掌」可謂武俠小說藝術境界爐火純青的具體錶現?
  ◎鴛鴦刀配鴛鴦偶,「夫妻刀法」限定夫妻纔能使用?
  ◎讓陳傢洛的武功真正進入超一流高手境界的是什麼掌?

  ※【本書金句】
  ◎梁羽生是正統的俠派,他對武俠小說的創作要求是「寧可無武,不可無俠」,可以稱之為理想派與正統派。相比之下,古龍則是現實派和現代派,他對武的態度是「武功不是給人看的,是殺人的」,所以他經常不寫具體的武功招式。

  ◎金庸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的氣度恢宏、境界深遠,也錶現在他對細微末節亦是一絲不苟。

  ◎金庸的武功常常寫得很實在,但卻絕不呆闆、更不落套,而是新招迭齣。粗粗統計一下,金庸所寫的武功套路在韆數以上。

  ◎金庸的武功奇招甚多,神乎其技,將前人的內功、外功、輕功、暗器等等無不加以擴張變革。以至於寫內功可以有「九陽真經」使人如金剛不壞之軀,寫外功則有「唐詩劍法」;寫輕功有「淩波微步」,寫暗器則不僅有飛刀、石子,而且有棋子、銅錢、金針、冰片,不僅可以百步穿楊、而且可以後發先至、迴龍轉彎、天女散花……金庸寫兵刃也絕不止於「十八般兵器」而是奇門兵刃層齣不窮。

  ◎金庸的精妙,在於無論須彌之大、芥子之微,都同等用心盡力。金庸的精妙,在於他胸羅萬象,從而納須彌於芥子之中。因此,雖武功末技,也寫得大道在焉;雖技擊小道,亦寫齣瞭大韆世界,別有洞天。

  ◎金庸「武學」,我們應把它當成文學、哲學、人纔學來讀。具體即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其一,金庸的武功、技擊,是「藉武而立藝」。其二,「藉武而言學」。其三,「藉武以傳道」。

  ◎金庸寫武別齣心裁、隨手配閤的要訣時,說到「配閤人物性格」這一點。是金氏武學的最突齣、也是最重要的特點或招術之一。

  ◎「百花錯拳」為金庸一派武學及其文學藝術化開瞭先河。而且為之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創造瞭基準的藝術境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墨


  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傢,尤為金庸評論及武俠評論名傢。活躍於兩岸三地,著有相關著作無數,包括《張藝謀電影論》、《刀光俠影濛太奇──中國武俠電影論》、《半間齋影話──陳墨電影評論集》、《陳凱歌電影論》、《影壇舊蹤》、《流鶯春夢──費穆電影論》、《中國電影百年閃迴》、《中國武俠電影史》、《中國電影十導演論》、《黃建新的電影世界──成人的遊戲》、《張藝謀的電影世界──青春的呼喊》(新版)、《陳凱歌的電影世界──少年的詩篇》(新版)等。以及金庸小說研究係列:《論劍之譜(上/下)武俠五大傢品賞》、《修訂金庸(上/下)金庸小說新版評析》、《金庸筆下人物(上/下)》、《陳墨談金庸》、《細讀神鵰:問世間情為何物》、《〈碧血劍〉拍攝秘笈》、《武俠文宗:金庸小傳》、《新武俠五大傢導讀》、《新武俠之趣》、《海外新武俠小說論》、《新武俠二十傢》、《陳墨賞析金庸》、《陳墨品金庸》(上/下)、《陳墨情愛金庸》等。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捲    武功與藝術
一、百花錯齣武如文
二、信手拈來妙紛呈
三、鴛鴦刀劍情趣深
四、別後黯然掌銷魂
五、技擊何止刀劍影
六、武藝道來無止境
七、始信武藝亦如人

◎第二捲    武功與學術
八、庖丁解牛道可循
九、絕頂功夫如常形
十、太極無招信如神
十一、風師說劍理分明
十二、獨孤遺旨在劍墳
十三、功分正邪上下乘
十四、胸無成見得真經

◎第三捲    學藝與成纔
十五、高手未必齣名門
十六、博釆百傢業方成
十七、機緣雖巧尚須勤
十八、絕藝來自大胸襟
十九、個性纔能不可分
二十、走火入魔實堪驚
二十一、俠士高人盡歸隱
二十二、不纔小寶為至尊

後記
附錄 金庸小說的武藝展演

 

圖書序言

引言

  看到「武學金庸」這樣一個題目,一定有不少朋友要大大的不以為然,以為我這個人發癡發瘋。

  都知道金庸再瞭不起,也隻是一位小說傢,而不是一位武術傢。據說金大俠除瞭「太極拳經」之外,其他的武功都少涉及,且即便是太極拳也多半是會說不會練、會練也不會精的。

  都知道武俠小說中的武功、技擊乃是作者的藝術想像,比電影、電視中的特技還要特技。連人影都不必有的。作者怎麼寫便怎麼有,讀者便怎麼看,隻要熱鬧、緊張和精彩就行,武功如何如何,還不是由著武俠作傢去信口開河?很顯然,即使金大俠被稱為一代武俠小說大宗師,他本人對「百花錯拳」及「九陰真經」等等也是會說而不會練的。因為這些功夫本來就是中看而不中用啊。

  如此,何來什麼「金庸武學」?又惶論什麼「武學的奧秘」?

  世之君子,對武俠小說這類文學作品本就存有偏見,不屑一顧。而對武俠小說中的「武學」勢必更加嗤之以鼻。即便是愛讀武俠小說的朋友,對小說中的武功、技擊的態度,也隻不過是將它當成小說場上的開場鑼鼓,以為它是專為招徠顧客讀者而設,肯定不會有多少人將此當真。

  新派武俠小說的武、俠、情、奇這四大要素,人們注意和偏愛的隻不過俠與情二者,而對武和奇卻另眼相看。尤其將武之一門,當成瞭小說的配菜乃至佐料,無它固然菜不好吃,有它也隻不過為瞭吃俠、情的正菜。

  與金庸齊名、鼎足而三的另兩位新派武俠大師梁羽生、古龍對武的態度也頗說明問題。其中梁羽生梁大俠是正統的俠派,他對武俠小說的創作要求是「寧可無武,不可無俠」。可見梁大俠對俠的理想風範的信仰和追求,可以稱之為理想派與正統派。相比之下,古龍則是現實派和現代派,他對武的態度是「武功不是給人看的,是殺人的」,所以他經常不寫具體的武功招式。

  梁、古二人對武功的態度可以說是異麯同工,一說「寧可無武」一說「武不是給人看的」,總之對武功、技擊不很放在話下。「小李飛刀,例不虛發」隻一刀而瞭帳,至於是何門派,有何秘訣,怎樣的例不虛發,全不用管。那是讀者的事。梁羽生大俠的「天山劍法」雖是絕藝,然而教瞭一批又一批、傳瞭一代又一代,使瞭一迴又一迴,你看得多瞭、看得乏瞭那也沒有關係。懂不懂也同樣沒有關係,因為根本要點並不在此,而在寧可無武卻不可無俠。

  梁、古這種超一流的高手態度尚且如此,其他的高手、低手們當然樂得清閒自在,那也不必多說瞭。無非刀光劍影、神乎其技,隻要弄得讀者眼花繚亂就成。

  再說前人寫武,也無非二法。一是實用招數,你一招「黑虎偷心」過來,我一招「蛟龍齣海」過去,你再一招「金雞獨立」,我便來一招「蟒蛇齣洞」,你再一招「猛虎下山」,我再一招「猛虎齣林」……。二是法術、神通,如劍仙異術之類,強可吞雲吐霧、翻江倒海;攻則韆裏飛劍,取人項上之頭;退可地遁水隱乃至騰雲駕霧……總之神乎其神,當然也可以說是荒誕不經。正如「黑虎偷心」的一招一式固是實在樸素,卻又令人感到乏味。

  如此,武俠小說中的武,或失之呆闆老套,或失之荒誕無稽,惟作者寫得油瞭,而讀者也恰恰讀得流,倒也各得其所,相安無事,不在話下。

  金庸及其小說卻不是這樣的。

  金庸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的氣度恢宏、境界深遠,也錶現在他對細微末節亦是一絲不苟。

  金庸的小說固然重視俠的形象的塑造,也絲毫不輕視武功、技擊的藝術描寫。金庸小說中的武功固然也用來傷敵殺人,但更主要的卻恰恰是要給讀者看的。金庸的武功常常寫得很實在,但卻絕不呆闆、更不落套,而是新招迭齣。粗粗統計一下,金庸所寫的武功套路在韆數以上。且這些武功,不僅新,而且奇,而且美,而且趣。另一方麵,金庸的武功奇招甚多,神乎其技,將前人的內功、外功、輕功、暗器等等無不加以擴張變革。以至於寫內功可以有「九陽真經」使人如金剛不壞之軀,寫外功則有「唐詩劍法」;寫輕功有「淩波微步」,寫暗器則不僅有飛刀、石子,而且有棋子、銅錢、金針、冰片,不僅可以百步穿楊、而且可以後發先至、迴龍轉彎、天女散花……金庸寫兵刃也絕不止於「十八般兵器」而是奇門兵刃層齣不窮,金庸寫練功的法門更是條條道路通羅馬……

  可是,奇妙而不荒誕,正因為金庸寫武功錶麵上匪夷所思,本質上又入情入理。讓你不敢相信,卻又不能不信。神技卻非神化,本質上卻正是人的願望,人的力量、人性與智慧的錶現和象徵;

  武功、技擊,看似小道或者末技,然而「道可道,非常道」且也講究「技進乎藝,藝進乎道」。金庸的精妙,在於無論須彌之大、芥子之微,都同等用心盡力。金庸的精妙,在於他胸羅萬象,從而納須彌於芥子之中。因此,雖武功末技,也寫得大道在焉;雖技擊小道,亦寫齣瞭大韆世界,別有洞天。

  如此,誰又敢說金庸小說中的武功、技擊是小道、末技?

  這就是「金庸的武學」。

  進而,我們也就可以認真專注地探討其武學的奧秘瞭。

  金庸小說中的武功技擊寫得一點兒也不油,讀者也就萬萬不可讀「流」瞭。

  金庸並沒有將武功、技擊的描寫當成小說的佐料,我們就應該將它當成正菜來吃,而且要細細地品味。他沒有把武功技擊的敘述當成把戲場上的招客鑼鼓,我們就應該在其緊張、熱鬧之中仔細地捉摸它的藝理、門道。

  簡單地說,金庸「武學」,我們應把它當成文學、哲學、人纔學來讀。

  具體即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其一,金庸的武功、技擊,是「藉武而立藝」。藉寫武功而創造齣一種奇妙的藝術天地與境界。其中之武學需要讀者文讀。

  其二,「藉武而言學」。金庸小說的武學,重點不在武而在學。所以,許多武功雖不能當武術來練,卻與義理相通。其武功、技擊中的方法義理之學術,包含瞭深刻的哲學方法論思想體係。不僅對武術專業、文學專業有指導意義,對其他專業的意義,也是一樣。

  其三,「藉武以傳道」。此道便是學藝與成纔之道瞭。金庸敘述瞭許多小說主人公成長和成纔的故事,不僅包含瞭作者對人生的深刻的體驗,而且還包含瞭作者對「人纔」問題的深刻思考及智慧經驗。金庸的小說雖不是什麼人纔學理論,但卻實在是極好的高手成纔的故事。

  這樣,本書也就依照上述三個層次而分為以下三捲。

  第一捲:武功與藝術。

  第二捲:武功與學術。

  第三捲:學藝與成纔。

  至於對金庸的武俠小說不可讀「流」瞭,這實在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如果提齣一個「怎樣讀武俠小說」的問題,這不僅讓人感到荒誕不經,而且也確實大可不必沒事找事。但「怎樣讀金庸小說」這一問題,恐怕還是要注意一下為好。

  雖說金庸的小說也是武俠小說,而武俠小說是可以高興怎麼看就可以怎麼看的──其他小說又何嘗不是──但金庸的武俠小說卻是「青,齣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的。對金庸的武俠小說不能不另眼相看,因為它值得另眼相看。

  武俠小說是成人的童話,這句話說得很妙。對童話裡的事物,我們固不能信以為真,但童話的象徵世界,我們卻又必須深信無疑,

  金庸的小說無疑是最精美的童話和寓言。有關這一點,我們在其他的地方已經說到過。因而對此世界中的一切,我們隻有通過它的離奇誇張的言傳,而達到深刻而真實的意會。

  就其武功、技擊而言,我們想要探究其武學的奧秘,也隻有超越其技而得悟其道,乃至忘卻其形而獲得其神其理其意。

  在涉及本書的第一捲的內容,即涉及金庸小說武功、技擊的藝術層次時,得意忘形,雖然就已相當重要,但似乎還不是那麼關鍵。而涉及到金庸小說的學術層次及學藝成纔層次即本書的第二、三捲內容時,得意忘形、言傳意會就成瞭關鍵的關鍵。

  在某種意義上,讀金庸的小說,如學詩作畫,又如學佛參禪,最重妙悟。世尊招花,迦葉微笑,不傳一言而妙悟禪理,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凡常之人雖無此智慧神悟,但小說的「境界」一說,本就源自佛學。我們不能、也無必要不著一字而後盡得風流,但麵對金庸小說韆言萬言韆萬言傳,我們總要做到能夠意會纔是。

  如果說將讀金庸的小說比做參禪學佛有點太過神秘,那麼我們不妨將它比作是看寫意畫好瞭。或者,武俠小說既是成人的童話,何妨按「童話」讀之解之?讀者既為成人,當知怎樣去讀童話。好在金庸的小說深入淺齣、入情入理自有引人入勝之方而又有啟人妙悟之法,大傢不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閒話休提。有兩點還需說明一二。

  一是金庸小說中的武功有韆數以上,技擊的篇幅占小說三分之一以上,金庸的武學如此豐富而又複雜,其武功、技擊的精彩描寫可以說是俯拾即是,而又各有韆鞦。我們既不可能將其15部小說中的武功、技擊一一進行分析讀解,也不能隻將一部書中的武功作為標本進行分析,當然也不能平均分配或按部採擷。我們採集標本之法隻能是信手拈來。所以肯定會有不少與我們所列舉的例子同樣精妙乃至更為精妙的武功套路與技擊場麵被遺漏而不能入選。既然是不勝枚舉、俯拾即是,我們掛一漏萬也在所難免而又無傷大雅瞭。

  其二,我們將金庸小說中的武功、技擊的描寫分成三個層次來舉例分析,固然是勢所必須、不得不為,然而小說中的武功、技擊的片斷其實是融藝術、學術、學藝之道於一體而不可分割的,如此我們隻能或一次分析一段的其中一個層次,或將一段分成幾個層次來舉例。隻側一麵、或截一段而為幾層幾節,這都是因為敘述的方便,體例所限,不得已而為之。

  為此,敬請讀者朋友海涵。是為引。

圖書試讀

第一捲    武功與藝術
 
一、百花錯齣武如文
 
這是本書開捲第一迴。也讓我們從金庸小說創作的第一部書的第一迴說起。
 
金氏處女作《書劍恩仇錄》開頭寫的是什麼「清乾隆十八年六月,陝西扶風延綏鎮總兵衙門內院,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兒跳跳蹦蹦地走嚮教書先生書房中。」如此雲雲,幾乎要叫人疑心這不是武俠小說,而是歷史小說或言情小說。幸而第一段中的那個小女孩(李沅芷)很懂事又很頑皮,輕手輕腳走到先生的書房窗外,拔下頭上金釵,在窗紙上刺瞭個小孔,湊眼過去張望:
 
隻見老師盤膝坐在椅上,臉露微笑;右手嚮空中微微一揚,輕輕啪的一聲,好似什麼東西在闆壁上一碰。她嚮聲音來處望去,隻見對麵闆壁上伏著幾十隻蒼蠅,一動不動。她十分奇怪,凝神注視,卻見每隻蒼蠅背上都插著一根細如頭髮的金針,這針極細,隔瞭這樣遠原是難以辨認,隻因時交未刻,日光微斜,射進窗戶,金針在陽光下生齣瞭反光。
 
書房中蒼蠅仍是嗡嗡嗡地飛來飛去,老師手一揚,啪的一聲,又是一隻蒼蠅給釘上瞭闆壁……
 
這也真是機緣湊巧,這位官傢小姐這一張望,發現她的老師不僅是一位飽學詩書的宿儒,且還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大俠。這陸高止原來並不是什麼陸高止,而是名震江湖的武當派大俠陸菲青。那用來釘打蒼蠅的金針,亦正是他的成名絕技之一的「芙蓉金針」。陸菲青這一把金針揮齣,不僅揮齣瞭這部《書劍恩仇錄》中的複雜的故事,而且也從此揮齣瞭金庸筆下多少轟轟烈烈、精彩紛呈的武功。
 
這「芙蓉金針」是金庸生平第一次寫武功。雖然是小小一枚金針一揮,卻已足見金庸寫武功齣手不凡,進而神乎其技瞭。
 
然而,陸菲青及其芙蓉金針雖然齣手不凡,卻還算不上金庸創造的獨門功夫。因為這一類的武功我們在其他武俠作傢作品中也能看到,並不算太新奇。金庸先生在這部小說處女作中所寫的真正的獨門功夫或「代錶作」,乃是小說主人公陳傢洛在與西北武林大豪、鐵膽莊主周仲英交手時所使齣的一路「百花錯拳」。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