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增訂新版)

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增訂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依蓮.艾倫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
  • 原生家庭
  • 情绪管理
  • 沟通技巧
  • 家庭教育
  • 心理健康
  • 成长
  • 育儿
  • 自我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高度敏感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對待方式,
  讓敏感的心在充分的安全感下,盡情發揮觀察力與思考力!

  你的孩子是不是:
  ●太容易受到驚嚇
  ●常常抱怨衣服粗糙扎人、襪子縫線不舒服、衣領標籤磨得皮膚癢
  ●經過興奮的一天後,難以入睡
  ●直覺強,好像可以看透你的心
  ●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
  ●沒有陌生人在旁的時候表現得比較好
  ●喜歡安靜地玩耍,在吵雜的環境中會顯得焦躁不安
  ●無論你動過家具或換了髮型,小細節的改變他都會注意到

  如果孩子大致符合以上描述,或雖然只符合其中一兩項但表現得十分明顯,那麼就很可能具有高度敏感的特質。這樣的孩子可能讓人覺得貼心,也可以教人抓狂。如果你願意嘗試著接納孩子的感受,調整教養的方式,引導孩子適應改變的方法,保護他免於受到訊息風暴的摧殘及社交活動造成的壓力,你可以期待擁有一個懂事、觀察力敏銳又容易溝通的孩子。

  大約有15~20%的孩子從小比較愛哭、容易發脾氣、會說出充滿哲思的話、常常獨處或顯得若有所思──這樣貼心卻難帶的寶貝,他們都有可能是高度敏感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特別容易接受到環境中感官或情緒的刺激,而且處理訊息的方式也比較仔細、比較徹底,所以當各種管道的訊息大量湧入腦中,超出他們能夠負荷的範圍,就可能會因為反應不及而呈現當機狀態,或由於挫折和混亂而出現行為、情緒失控的現象。

  本書詳細介紹這些具高度敏感氣質孩子的特徵,探討家長個性如何影響親職功能,也呈現出養育特定年紀(從嬰兒、幼兒、學齡孩童到青少年時期)高度敏感孩子可能遇到的挑戰。當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承受過大壓力時,言行也許出現幼稚退化;心情好的時候,舉止則又常有超齡表現。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面臨的環境刺激有很大的差異,造成的影響及需要的協助也各不相同;如果家長能清楚孩子在每個階段可能出現的狀況,對於目前的教養會更加得心應手。

  只要能夠瞭解、接納孩子的特質,用對的方式教養、引導,擁有一個高度敏感的孩子其實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如果抓不到要領,則很可能在無意中傷害孩子,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這本書提供了如何養育敏感孩子的方法,你可以也應該做為孩子的避風港,讓他自在的成長、肯定自我的價值,還能適應良好、勇於發揮獨特的創造力。

名人推薦

  黃迺毓|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退休教授
  王珮玲|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成长,不只是闯关》 一本陪伴孩子探索内心,理解情绪的成长指南 在孩子成长的旅途中,父母常常会面对这样一种困惑:为什么孩子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情绪失控?为什么他们对外界的评价如此敏感?我们该如何引导,才能让他们更自信、更从容地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成长,不只是闯关》并非一本枯燥的说教手册,而是一本深入剖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实用指南。它聚焦于现代家庭教育中最核心的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韧性与内在力量。 本书分为四大核心模块,层层递进,旨在为父母提供一套系统而富有温度的教育工具箱。 --- 第一部分:解码“看不见的”内心世界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 孩子的所有“不听话”、“哭闹”、“退缩”,都只是他们内心需求的一种外在表达。本部分将带领父母穿透表象,直抵孩子行为的根源。 1. 需求层次的重新审视: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儿童成长阶段有着独特的体现。我们详细分析了儿童在安全感、归属感、被尊重感方面的核心需求,并指出当这些需求未被满足时,是如何转化为攻击性、依赖性或社交恐惧的表现。 2. 情绪的生理基础与认知发展: 探讨了儿童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前额叶皮层的发展速度,解释了为什么年幼的孩子难以进行情绪“降温”。我们引入了“情绪大脑”与“理性大脑”的冲突模型,帮助父母理解,孩子的大喊大叫并非故意的挑衅,而是生理机制在起作用。 3. 敏感度的个体差异: 科学阐述了气质类型对孩子感知世界方式的影响。有些孩子天生对声音、光线、他人的语气更为敏感。本书提供了详尽的“敏感度自测表”,帮助父母精准定位自己孩子的敏感特质,从而避免将“天性”误判为“缺点”。 4. 依恋模式的构建: 深入剖析了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对孩子未来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日常的互动细节,巩固积极、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这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 第二部分:搭建情绪的稳定脚手架 从“救火队员”到“情绪教练”的转型 父母在孩子情绪爆发时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急于平息(压制情绪)或急于说教(逻辑分析)。本书强调,成为情绪教练的第一步是共情而非评判。 1. “情绪命名”的魔力: 教授父母如何使用精确、不带指责的词汇帮助孩子识别并命名自己的感受(如:你现在感到非常沮丧,因为玩具坏了)。这一技能是情绪自我调节的起点。 2. 暂停与缓冲的艺术: 提供了“情绪暂停技术”(Emotional Timeout),指导父母在孩子情绪高涨时,如何利用身体语言和简短的肯定来创造一个安全的缓冲空间,等待孩子“理性大脑”上线。 3. 创伤性记忆与情绪联结: 探讨了童年经历中那些微小却深刻的负面体验是如何在潜意识中形成情绪触发点的。例如,一次被忽视的哭泣可能导致孩子未来在压力下倾向于自我封闭。本书提供了温和的“情绪回顾与重塑”练习。 4. 从“惩罚”到“后果承担”的教育转变: 区分了“惩罚”与“自然/逻辑后果”。我们提供了具体情境脚本,指导父母如何在坚持规则的同时,允许孩子体验因行为而产生的真实感受,从而内化责任感。 --- 第三部分:培养面向未来的内在力量 如何让孩子建立持久的自信,而非浮于表面的赞美 真正的自信来源于“我能做到”的体验,而非父母的过度肯定。《成长,不只是闯关》致力于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精熟感”和“掌控感”。 1. 赞美的高阶技巧: 告别“你真棒”,转而使用“过程赞美”和“努力赞美”。例如,从赞美结果(“你画得真好看”)转变为赞美策略(“我看到你这次用了三种不同的颜色来描边,你很有耐心”)。 2. 应对失败的“成长型思维”植入: 详细介绍了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理念如何落地于家庭教育。我们提供了“失败复盘五步法”,将每一次失误转化为下一次尝试的学习机会,彻底消除孩子对“做错事”的恐惧。 3. 责任感的渐进式授予: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了符合其发展水平的“家务参与度矩阵”和“决策权授予清单”。通过让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扮演有意义的角色,孩子学会为自己和他人的福祉负责。 4. 边界感的建立与尊重: 探讨了“自我边界”对保护孩子敏感心灵的重要性。如何教导孩子说“不”,如何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身体和时间属于自己,以及父母如何以身作则地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和选择。 --- 第四部分:敏感心灵的外部世界导航 如何应对学校、社交与媒体的挑战 孩子不仅仅生活在家庭中,他们必须学会与更广阔、更充满竞争和评判的世界互动。 1. 社交焦虑的早期干预: 针对容易在群体中感到不适的孩子,提供了“安全社交剧本”练习,帮助他们在进入新环境前进行预演。同时,指导父母识别并区分“健康的独处”与“社交逃避”。 2. 应对同伴压力与霸凌: 提供了实用的“脚本式回应”,教导孩子如何在面对嘲笑或排挤时,能用坚定但非对抗性的语言保护自己。父母则需要了解,在何种情况下需要介入,何时应该退后观察。 3. 数字时代的自我保护: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理解网络信息的筛选、保护个人隐私,并处理网络上可能出现的负面评价,是本书的重点讨论之一。我们强调,与其禁止,不如赋能,教孩子建立数字世界的“心理防火墙”。 4. 培养孩子的“内在指南针”: 最终,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独立判断是非,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本书鼓励父母退后一步,允许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做出选择和承担结果,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修正航向。 --- 结语: 《成长,不只是闯关》是一封写给每一位深爱孩子的父母的信。它邀请我们放下焦虑,以理解代替要求,以陪伴代替控制。真正的教育,是成为孩子心灵的“稳定锚点”,让他们带着这份内在的坚实力量,自信地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战。 这本书,将帮助您的孩子,也帮助您,更深层次地理解“爱”与“成长”的真正含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依蓮.艾倫博士(Elaine N. Aron, Ph.D.)


  暢銷書《高度敏感成人》(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高度敏感者工作手冊》(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s Workbook)以及《高度敏感者的愛情關係》(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In Love)的作者。她自己就是個高度敏感的人,自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獲得臨床心理學碩士,於太平洋研究院(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完成博士學位,之後曾經在舊金山的榮格學院(Jung Institute)進修,在家庭關係相關領域發表過許多研究報告。她有自己的私人診所,並在全美主持高度敏感者的工作坊。

  個人網站:www.hsperson.com

譯者簡介

丁凡


  留美遺傳學碩士,由分子生物研究轉戰教育界,長期關心學習障礙與另類教育,曾任台北市學習障礙者家長協會理事長、兒童教育實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種籽學苑校長。目前是自由文化工作者,同時學習、創作、寫作、翻譯、演講、教課,對戲劇及繪畫獨具興趣。翻譯過《分心不是我的錯》、《分心也有好成績》、《我的天才噩夢》、《因才施教》、《瑟谷傳奇》、《如果男人有月經》﹔著作《小孩萬歲》、《留級生教授》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譯序
前言
家長問卷:你的孩子是不是高度敏感?
 
Part1 家有高度敏感的孩子
 
第1章 瞭解敏感特質

如何養育敏感的孩子
「發現」高度敏感
什麼是高度敏感?
你的孩子是不是高度敏感?
高度敏感對人類物種有何貢獻?
為什麼高度敏感的孩子會這麼不同?
遊戲床裡的艾米里歐
消除迷思
還不能確定孩子是不是高度敏感嗎?
幫助高度敏感兒童邁向成功與幸福
應用:欣賞你的孩子
 
第2章 繫好安全帶
瑪利亞的媽媽知道該怎麼辦
對於高度敏感兒童,家長的影響更大
適性發展──每個孩子的成長經驗都不同
難養育和容易養育的高度敏感兒童
最常見的六大問題
養育高度敏感兒童的樂趣
 
第3章 如果家長不特別敏感
高度敏感與你
高度敏感和尋找新奇
當孩子與你氣質非常不同時
最後的提醒
你是不是高度敏感?──自我測驗
 
第4章 如果家長也是高度敏感
高度敏感的家長從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得到什麼?
首要任務──保持自己的穩定
你和孩子都高度敏感時
其他家人呢?
最後的提醒
 
第5章 養育快樂的敏感孩子
祕訣一:提昇自我形象
祕訣二:降低羞恥感
祕訣三:有智慧的處罰
祕訣四:討論「敏感」
健康的自我界限
應用:開啟「敏感」話題
 
Part2 成長過程的挑戰
 
第6章 好的開始
新生兒──如何認出高度敏感嬰兒
二到六個月──如何回應寶寶,又不過度刺激他
半歲到一歲大──依附、同調與自我調節
最後的提醒
 
第7章 家裡的幼兒
調適變化
過度刺激
處理強烈的情緒
關於一兩歲的孩子
日常問題
比較不常見的問題
最後的提醒
 
第8章 在外面的幼兒
害怕新事物、害怕陌生人、害羞和單獨玩耍的差別
為什麼會害怕新環境,如何預防
最重要的是好好談一談
面對別人時的害怕或遲疑
選擇合適的學校或幼兒園
如果學齡前兒童遇到真的應該害怕的事情
最後的提醒
 
第9章 家裡的學齡兒童
學齡兒童──初試啼聲
家中的日常生活
減低家中壓力
養育難帶的高度敏感兒童
應用:改造家庭生活
 
第10章 在外面的學齡兒童
高度敏感兒童在學校面對什麼?
教室──反映文化中的理想氣質
社交生活與害羞
打造愉快的學校生活
關心學業表現
當孩子受到欺負
瑪莉蓮如何處理流氓
兒童時期告一段落
應用:改造學校、社交生活
 
第11章 敏感的青少年及年輕人
前有惡水
和家人相處
中學的生存之道
一流大學之外的選擇
社交生活
內在生命
進入青年人生
你自己的成長任務
 
後記
附錄/給教師的二十個建議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12730
  • 叢書系列:親子館
  • 規格:平裝 / 324頁 / 14.8 x 21 x 1.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3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如果你正在讀這幾個字,可能是你覺得自己的孩子非常敏感。你可以先做「家長問卷」進一步瞭解何謂高度敏感。如果問卷中的狀況感覺很熟悉,就繼續讀下去吧……歡迎進入高度敏感兒童的世界。

  大家都知道,從出生開始,每個孩子就有自己的個性。「即使還在嬰兒時期,她就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且她一定要得到,否則天下大亂。」「他總是脾氣很好,什麼都無所謂。」就像所有的孩子,你的孩子也遺傳到了一套獨特的內在氣質。分開來看,每種氣質都沒什麼獨特之處,只是某種具代表性的典型,例如說「意志強」「脾氣好」等等。

  高度敏感也是一種內在氣質,15~20%的兒童具有這種特質,男女比例相同。有些嬰兒不在乎你餵他吃什麼、室內溫度是多少,不在乎音響開得多大聲、光線有多亮。但是高度敏感的嬰兒會注意到任何新的味道、任何的溫度改變,他們聽到大的聲音或是被強光照到眼睛就會哭。這些嬰兒年紀大一點之後,情感往往也很敏銳。他們傷心的時候很容易哭,也比較容易擔心,但是開心的時候又開心得不得了。他們在採取行動之前比較會先思考過,所以看起來好像比較害羞或者害怕,其實他們只是在觀察。再長大一些以後,他們常常成為非常善良、有良知的人,他們會受不了不公義、殘酷或不負責任的事情。

  當然,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高度敏感的孩子也是各個不同,因為他們的遺傳特質、教養環境和學校經驗都不相同。他們可能很外向或喜歡自己一個人玩,可能堅持度很高也可能容易分心,可能霸道也可能適應力良好。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敏感兒童的共通特質。
 
  為什麼寫這本書

  先談談我對敏感成人的研究,以及為什麼將研究觸角延伸到兒童和親職教育。我是做研究的心理學者,也是從事臨床工作的心理師。我自己就是高度敏感的人,還有一個高度敏感的孩子。十二年前,我開始研究敏感特質,截至目前為止,已經面談過成百上千的敏感成人、家長和兒童。另外還蒐集了幾千份問卷資料。這些研究成果我已經發表在專業期刊上,而本書提及的資料也都是有證據支持的。事實上,這個現象的研究存在了五十年,只不過是用別的詞彙形容這些孩子,像是感覺閾值低、天生害羞、內向、膽怯、壓抑、負面思考等等。這本書就是想幫這些孩子「正名」。使用正確的辭彙可以讓我們用新的角度看待這些孩子。

  例如說,如果一個孩子正在觀察,我們常常說他害羞或害怕,而不會想到說,也許這只是一個很敏感的孩子,喜歡在採取行動前先觀察清楚。或者一個孩子正在留意所有的情緒和細節,我們卻可能擔心他「過度反應」或「無法避輕就重的忽視不重要的事情」。然而,擁有一套非常敏感的神經系統、能夠注意到各種細節,有什麼不好?何況誰知道什麼細節是不重要的呢?失火之前,大概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出口在哪裡吧?

  因為我自己就是高度敏感的人,所以我知道敏感的人在想些什麼。遇到某些狀況,我們確實可能比較害羞或焦慮,但我認為主要的問題不是害羞或焦慮,而是敏感。我及其他人的研究都顯示,敏感特質將來會成為孩子的優點還是缺點,全要看家長的教養態度。如果我們將孩子的特質視為「敏感」,就比較能夠看到他的優點,比較能夠養育出成功快樂的孩子。

  自從我出版《高度敏感成人》(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及《高度敏感者的愛情關係》(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in Love)以後,許多人告訴我:「我就是這樣,完完全全就是這樣,我不知道別人也有這些感覺……渴望安靜獨處、總是感覺得到別人、總是想做對的事情。」他們都很遺憾父母以前不瞭解敏感特質,或是希望我告訴他們如何養育同樣敏感的孩子。

  一般的親職書籍裡,不會提到養育敏感孩子的特殊需要,例如怎樣維持適度的刺激。如果不考慮刺激的程度,很多建議可能引起更多問題,例如一般書中建議的處罰方法對於敏感的孩子可能太刺激了,孩子會過於激動,以至於無法學習你想給他的教訓。這些親職教育書籍沒有考慮到敏感孩子的需要,因此有了這本書。

  我知道養育敏感孩子可能遇到許多困難。有些人會覺得孩子不對勁或自己是不稱職的家長。這本書就是要協助你擺脫這種感覺,你將學會放輕鬆,孩子也因此能夠終於放輕鬆了。
 
  如何使用本書

  我強烈建議你讀完整本書。第一部分是關於敏感、你自己的個性如何影響親職功能、養育敏感孩子可能遇到的重要議題。第二部分則針對特定年紀的孩子,從嬰兒時期到獨立生活的年輕人。你應該全部讀過,因為:(1)每一章都有新的想法,可以應用在其他年紀的孩子身上。(2)壓力大的時候,敏感孩子的言行可能退化到比較小的年紀,心情好的時候,言行則可能像年紀比較大的人,所以不同年紀的親職技巧都可能用上。(3)瞭解之前發生的事和之後可能會發生的事,對於你目前的親職功能會有幫助。

  某些章節後頭的「應用篇」可能很有幫助、做起來很有趣,但非必要。

  書中提到的所有個案都是真人真事,只是名字和身分細節有所改變。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愉快的使用這本書。擁有敏感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確實,孩子與眾不同會讓你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一向認為:你必須願意擁有與眾不同的孩子,才會擁有與眾不同的孩子。你確實有個與眾不同的孩子,這本書就是要教你如何養育他,使他不但與眾不同,而且還健康、有愛心、適應良好而快樂。

推薦序1

黃迺毓


  遠流編輯邀請我為這本書寫篇推薦文,我躊躇了幾天,因為我從來沒清楚想過:我是敏感型的人嗎?我的敏感「指數」如何呢?

  回想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我粗枝大葉,事後不斷道歉,因為「我之前沒想到……」或是「我不知道他會那樣……」,這些「始料未及」的經驗給了我相當的挫敗感。

  也有很多時候,我受不了別人的「邋遢隨便」,往往責怪別人(尤其是家人或學生)——怎麼連這個都要我提醒?!這類的經驗也往往讓我氣急敗壞。

  預先看到書中的家長問卷,我假裝自己是我的家長,試著做做看,竟然得到十一個「是」,十二個「否」,原來我是「中庸之徒」,往好處說,是該敏感時敏感,不必敏感時遲鈍,往壞處說,會不會也造成「該敏感時遲鈍,該遲鈍時太敏感」?若是前者,我就太幸福了,萬一是後者,那就太慘啦。

  為了對自己有更多了解,我答應寫這篇推薦文,也從閱讀中得到許多啟發和樂趣。作者本身是個高度敏感的人,而她有個高度敏感型的孩子,更有趣的是翻譯者也是高度敏感型的人。因此這本書的內容不僅建立於知識,字裡行間更充滿了對人的豐富關懷。

  在家庭教育的領域裡,經常談到親子互動或任何其他的人際關係,我們一向強調知己知彼,但不一定要百戰百勝,事實上,若真的能對自己和對方有真正的認識,結果應該是雙贏的,反之也只有雙輸。

  高度敏感的人在這個「普遍粗魯」的社會中生活和工作,是蠻辛苦的。這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人很可能被冠上龜毛或是神經質的標籤,他們的挫敗感也令許多人(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難以理解。但是如果高度敏感的人可以因被瞭解而被真正接納,他們的人生和對他人的貢獻應該更可以充分發揮。

  在親職教育中,專家常要求父母要「接納」孩子,有人以為接納就是「隨他去」,但是真正的接納建基於認識,我想起以往的經驗,有些朋友與其父母的關係一直都在緊張甚至破碎狀態,由作者的觀點來看,那是因為父母有幸生了一個高度敏感的孩子,卻不懂得孩子為什麼那麼難帶,而孩子也知道父母愛他,但是又常常受到父母無心的情緒傷害。親子雙方愛得很痛苦,卻一點不明白為什麼對方跟我不一樣。

  我很欣賞作者的比喻,她以「分橘子」來舉例說明不同敏感度的人如何處理接收到的訊息,高度敏感者不是分為大、中、小三個槽,而是可能仔細分成十五個槽,真是非常傳神。作者不厭其煩,鉅細靡遺的交代許多「撇步」,這樣的細節在我的書上是不會出現的,因為我的敏感度遠不及她,但是對擁有高度敏感孩子的父母來說,這些教戰守則非常實用。

  其實,不管你自己或你的孩子是不是高度敏感,這都是一本很精彩的親職教育的寶典。在家庭中,處理夫妻關係或其他親人的關係,都會很有幫助。
 
推薦序2

王珮玲


  「你現在的心情好像比早上好一些。」「你衣服這邊的線掉出來了!」

  朋友是位超敏感的人,對於身旁人、事、物細微的改變都能知覺到,彷彿天生有張靈敏的鼻子,能嗅出周圍的變化。她也是位具有超強的覺察能力的人,非常擅長細緻的思考,並喜歡藉由文字表達敏銳的察覺和情感,在進行任何行動之前,常有謹慎的思考;相對地,由於她過度的敏感,與其他人相比,往往能感受更深層的痛苦與落寞,甚至是死亡的經驗。閱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更清楚瞭解這位朋友天生的高敏感度,更清楚如何同理她內心的喜悅與痛楚。

  從發展的觀點來看,人在嬰兒階段就已經發展出敏感度和覺察能力,能察覺母親的情緒及回應;到了兒童或成人階段,更能嗅出家人或朋友透露出的細微訊息,也能瞭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如果成人能夠知覺孩子高度敏感的特質,就比較能夠同理孩子的內心感受,瞭解孩子情緒的起伏,相反地,則無法察覺他們內心的情緒經驗。

  事實上,孩子的敏感度和爸媽教養方式是相互影響的,兩者間的關係如同齒輪,或大或小都無所謂,只要能卡榫在一起,就能順暢運轉;換句話說,無論孩子或家長敏感度高低,只要教養方法因應得宜,親子間就能互動圓融。這本書提供了一些從嬰兒期至青年時期的具體輔導策略,對於家中有高度敏感孩子的家長非常受用。尤其本書的作者不僅是位心理學的研究者,還是位臨床工作的諮詢師,甚至本身也是個高度敏感的人,能從學理基礎、個案的諮詢和自身經驗,深入淺出地描述養育高度敏感孩子的多元方法。

  難能可貴的是譯者文筆流暢,讀起來輕鬆愉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预期的那种“亲子沟通指南”的范畴。它真正触及到的是现代社会中,个体自我认同的构建过程,尤其是那些天生就比常人接收更多信息、感受更强烈的孩子。我个人认为,它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对“共情疲劳”的探讨。很多家长在试图理解孩子时,常常因为自己的疲惫和外界的压力而功亏一篑,这本书非常坦诚地指出了这种困境,并给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自我保护式共情”技巧。我曾尝试过市面上很多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书籍,但往往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更像一个耗竭的电池。而这本书则平衡得极好,它既肯定了孩子感受的独特性,也提醒了父母保持自身能量的重要性。书中对不同年龄段敏感特质的表现差异分析得尤为细致,比如如何区分学龄前儿童的夸张反应和青春期孩子的内化压抑,这点对我帮助极大。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帮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底层逻辑的梳理,让我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更快地进入到解决问题的状态,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评分

这本书的增订版,相较于初版,在对数字化时代下敏感儿童的挑战这一块着墨颇多,这一点非常及时和必要。作者没有回避现代科技对本就高度接收环境的敏感孩子的冲击,她对屏幕时间、信息过载带来的神经系统负担的分析,既有前瞻性,又极其务实。她没有采用“一刀切”的禁止策略,而是提供了一套评估敏感度与信息接触阈值的系统方法,让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数字健康计划。我特别喜欢其中提到的一点:教导敏感孩子建立“心智防火墙”,让他们学会区分哪些信息值得投入能量,哪些应该自然地流走。这种赋权式的教育理念,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只是“保护”他们免受外界刺激,更应该“训练”他们拥有筛选和驾驭信息的能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而温暖的叙事调性,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关怀,读完后感觉内心沉淀了许多,不再轻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愿意俯下身去探寻孩子灵魂深处的真实需求。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清晰,逻辑递进自然流畅。它没有把所有问题堆砌在一起,而是层层剥茧,从“认识敏感”到“接纳敏感”,再到“引导敏感”,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理论时,总是穿插一些她自己作为教育者或家长时经历的真实片段,这些片段的描绘是如此生动,让人感觉就像在听一位老友倾诉她的心路历程。有一个篇章讨论了如何应对外界对“过度保护”的质疑,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在育儿过程中,我们总是在“放手”和“保护”之间摇摆不定,尤其面对敏感孩子,外界的不理解常常让我们自我怀疑。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建立强大的“内在家庭联盟”,明确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不受外界干扰。这种力量的来源不是外部的赞许,而是内部的坚定,这种对家长心智成熟度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育儿技巧手册。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培养一个强大而富有同理心的成年人的指南,而一切的起点,都始于理解童年时那个敏感的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就有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感。它不像那些过度商业化、色彩斑斓的育儿书,反而带着一种朴素的真诚。我最欣赏的是它选用的那种柔和的色调,仿佛是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板上的感觉,让人立刻感到平静。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产生阅读压迫感。作者的文风,从初读的几页就可以明显感受到,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富有同理心的长者,娓娓道来,让人不自觉地想听下去。我尤其喜欢它对“理解”这个词的定义,它没有将敏感视为一种缺陷,而是将其提升到一种需要被珍视的特质。这种视角上的转变,对于很多在育儿焦虑中挣扎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它不仅仅是提供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在构建一种心态,一种面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全新入口。书中提到的那些关于情绪识别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让人读完后总忍不住对照自己的孩子,思考自己以往是不是错过了哪些细微的信号。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是治愈系的,它不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条清晰、温柔的成长路径。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知识背景非常扎实,似乎融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乃至一些教育哲学的观点,但她非常巧妙地避免了晦涩的术语。所有的复杂概念都被转化成了家长可以立刻理解和应用的场景描述。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高敏感度人格”(HSP)的论述,它没有将这种特质病理化,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来描绘这些孩子是如何以更丰富、更细致的维度体验世界的。这让我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他不是“太爱哭”或“太容易受伤”,而是“感受的阀门开得比别人大”。这种重新命名(re-framing)的力量是巨大的。此外,书中关于如何在家中构建一个“感官友好型环境”的章节,提供了很多极其实用的操作建议,从灯光的选择到背景噪音的管理,都体现出作者对敏感孩子真实生活需求的深刻洞察。这不仅仅是一本教育读物,更像是一本详尽的“使用说明书”,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试与我们“特别配置”的孩子的互动频率和模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