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家滋味:春夏廚房歲時記

京都家滋味:春夏廚房歲時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秋山十三子
图书标签:
  • 京都料理
  • 日本料理
  • 家常菜
  • 季节料理
  • 春夏食谱
  • 和食
  • 滋味
  • 京都
  • 美食
  • 料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番菜」
——看似平凡家常,實為京都的奢侈

★第一本為世人介紹京都家常菜「番菜(おばんざい)」的飲食文化經典
★60道專屬於京都家庭「春時夏日」的親暱滋味
★《京都家滋味:秋冬廚房歲時記》同步上市

  《京都家滋味》(おばんざい 春と夏:京の台所歳時記)在一九六○年首次出版,第一次將代表京都庶民生活、日常所見的家常菜――「番菜」(おばんざい)――介紹給世人,不僅讓番菜成為京都飲食的代名詞,也奠定此書為日本飲食文學的重要經典。

  由京都出生、生活的三位主婦:秋山十三子、大村重子、平山千鶴,以耐人尋味的筆觸、最貼近家庭運轉的視角,記錄昭和時期的自家廚事,也記錄著當時京都家庭、商人的風俗習慣、傳統活動。請一同掀開京都廚房的門簾吧,一探神祕又樸實的「番菜」,如何有滋有味地濃縮京都春夏兩季的風土與人情。

  如果你喜歡Netflix《舞伎家的料理人》,請務必看看!

  #京都人家常菜
  耐人尋味的京都家庭料理,懷舊老派的昭和廚事紀實;當令節氣、本地野蔬、酬神慶典……京都人的食事皆與此密不可分。日日在餐桌上的「番菜」,看似樸實簡單,但多半是耗費時間調理的工夫菜;又因為是家常菜,每家都略有不同,世世代代形成本家獨一無二的口味,

  #京都的春夏番菜
  本書收錄春夏兩季,從三月初春之始到八月溽暑結束,京都人以節令慶典為經,以京野菜本地產食材為緯,共同交織六十道專屬京都的美味日常料理。春日炊飯、葛湯豌豆仁、佃煮昆布、漬黃瓜拌烤鱧魚皮……樣樣充滿京都特色。

 【番菜介紹】
  #三月

  ■引千切(ひちぎり)――
  引千切是將糯米餅(麻糬)做成杓子的形狀,在比較平坦的地方放上紅豆餡,在自家就可以簡單做的樸素點心,是京都在女兒節會用到的點心。
  ■炊飯(かやくごはん)――
  炊飯的味道與配色經常在早春時分自心底浮現。……放點雞肉之外,在春天添加筍子、秋天放些菌菇,都是不錯的選擇。
 
  #四月
  ■蒟蒻關東煮(おこんにゃのおでん)――
  兩塊一串以竹籤串好,在熱湯裡面涮幾下之後,擦拭乾爽放在盤子裡,接著淋上煮得甜甜的白味噌醬,最後撒上青海苔或山椒粉。
  ■款冬/蜂斗菜(ふき)――
  京都風料理的菜色中,常會出現款冬的煮物。口感十分爽脆,烹煮時還細心地保留了鮮綠的顏色。與令人倦怠的晚春時節十分相得益彰。
  
  #五月
  ■鯖魚壽司(さばすし)――
  安樂祭餐盒裝有撒了芝麻鹽的糯米飯,加上鯖魚壽司與魚板。以繪有白色家紋與名字的染色絹布風呂敷包好,外層再用條紋風呂敷包得嚴實,分送給親友。
  ■豆子君(まめさん)――
  在京都,豆子最地道的吃法,是做成葛湯豌豆仁。要做這道菜,就一定要從剛摘下來新鮮豆莢裡,取出豆子,現做現吃。

  #六月
  ■佃煮昆布(塩こぶ)――
  在儉樸的飯菜中,佃煮昆布發揮很大的作用,可以依照四季不同,或搭配木之芽、山椒,或與香菇、松茸、魩仔魚同煮,變化出各種滋味。
  ■梅乾(梅干し)――
  一到土用日,開始著手處理梅子,進行為期三天三夜的土用曬梅。早已染成鮮豔紅色的梅子,在烈日的曝曬下,會轉為低調的暗紅色。

  #七月
  ■鱧魚/海鰻(はも)――
  祇園祭的大餐當然是鱧魚。餐盆上鱧魚的刺身、烤鱧魚、鱧魚卵與小里芋的煮物、鱧魚壽司、鱧魚煮的湯、鱧魚黃瓜醋物……清一色的鱧魚。
  ■賀茂茄子(かもなす)――
  賀茂茄子的質地緊實,刀子一切,彷彿要炸裂開來。以米糠床醃漬好吃,做成煮物也好吃,味道可謂茄中王者。

  #八月
  ■絹豆腐(きぬごし)――
  說起最白、最嫩、最滑、最水靈的,還是絹豆腐。……京都的夏天特別得悶熱,但冰得涼透透的絹豆腐,滑順清涼,特別好吃。
  ■柴漬(しば漬け)――
  一層赤紫蘇、一層黃瓜、茄子、一層鹽交替疊好。……醃漬時間超過二十天左右,桶中的水面上會長一層薄薄的霉,就可以收成了。

本書特色

  1. 台灣版獨家收錄:本書譯者、世田谷台所主理人許邦妮示範「京都番菜」之彩色照片。
  2. 「春夏篇」特別收錄:京都特有的詞彙用語列表。
  3. 帶有濃濃京都庶民風情的文化隨筆,京都控必讀!
  4. 首次定義「番菜」,第一本完整的番菜飲食經典!
  5. 六十道家常菜,食材習俗、料理方式,一次探盡!

名家推薦

  「大鳴大放似乎是許多人追求的人生目標,但其實感受大自然轉移中的當下,認真地過好每個小日子,才是生活得有滋有味的源頭。如同《京都家滋味:春夏廚房歲時記》一樣,因為有了一期一會的旬之味、祭典和習俗,日常也多了份期待,變得不那麼日常。」——徐銘志|作家・《私・京都100選》作者(節錄自專文推薦)

  比才|《家・酒場》作者
  王美霞|南方講堂創辦人
  朱全斌|作家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蔡珠兒|作家
  暴躁兔女王|《療癒廚房》系列作者
  盧怡安|飲食作家
  韓良憶|飲食生活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
  ——京滋味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好的,这是一份以“京都家滋味:春夏廚房歲時記”为背景,但不包含该书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图书简介: 《烟火与诗意:寻常巷陌间的季节流转与生活哲学》 本书并非一本传统的烹饪指南,亦非纯粹的旅行文学,而是一部深入日本传统生活美学内核的沉思录。它聚焦于那些在四季更迭中,悄然嵌入日常肌理的微小仪式感与生命哲思。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喧嚣的都市界面,潜入那些被时间温柔拂过的古老街巷、隐秘的庭院以及烟火缭绕的厨房空间。 全书结构围绕着一年四季的自然脉动展开,但叙事重心不在于记录特定的食谱或地理标记,而是探寻“时间感”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是如何被感知、被塑造,并最终内化为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关注的,是食材从泥土到餐桌的转化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时间建立起的关系。 春:萌动与复苏的序曲 当冰雪消融,万物开始吐露新芽时,我们进入了一个关于“等待”与“期盼”的季节。春天的叙事,始于清晨微凉的空气中那股混杂着湿润泥土与初开花朵的清香。这不是关于如何采摘第一茬竹笋的指南,而是关于如何观察竹笋破土而出的力量感。 在这一部分,作者细致描绘了传统日式住宅中,如何应对春天特有的潮湿和多变天气。从如何用最简单的工具擦拭和保养那些被冬日封存的木制家具,到如何准备迎接第一批从田间地头运来的新鲜蔬菜——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生命力。我们探讨了日本文化中“旬”(Shun,当季)的概念,但这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更是关于生命的节奏感。当身体开始渴望轻盈与清新时,生活中的器物、色彩、乃至心境,都随之发生着微妙的转向。书中穿插了对传统季节性庆典的片段式描绘,重点不在于仪式的流程,而在于人们在共同参与这些活动时,所流露出的对“新生”的敬畏与欣喜。 夏:丰饶与静谧的沉思 夏季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节,但对于生活在古老城市中的人而言,这同时也是一个考验耐力和智慧的季节。本书的夏季篇章,着重于如何在炎热与高湿中,寻求内心的“凉”与“静”。 我们不再急于在户外奔跑,而是学习如何将生活的重心缓慢地转移到室内,专注于那些需要耐心和精度的手工活动。这可能是一整天用来制作一壶清凉的茶饮,通过缓慢的研磨和浸泡,让身体与心灵都沉淀下来;也可能是对庭院中苔藓的仔细修剪,观察水珠在叶片上停留的时间和形状。 夏季的厨房,不再是热火朝天的战场,而更像是一个策略部署的中心。它关乎如何利用冰块的微妙融化,如何通过简单的烹饪手法,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本来的水润与甘甜。叙事中探讨了古人如何应对漫长的梅雨季节,如何在看似停滞不前的日子里,发现那些不易察觉的细微变化——比如光影在障子纸上投射出的不同纹理,以及夜晚虫鸣声的细微变化。这是一种对“慢”的哲学实践,教导我们在丰盛中保持清醒的节制。 秋:收获、沉淀与感恩的序曲 秋天是万物完成使命、回归本源的季节。本书的秋季部分充满了深沉的色彩和丰厚的质感。这不是对丰收景象的空洞赞美,而是对“消耗”与“储存”这一循环的深刻反思。 当稻谷成熟,当山野的色彩从翠绿转为赭黄,生活开始向内收缩。我们开始关注那些能够长时间保存的食材,思考如何通过腌制、晾晒和发酵,将夏日的馈赠封存起来,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这些过程被细致地记录下来,但重点依然是人与食材之间的对话——那份对自然的馈赠心存感激,同时又懂得适度取用的智慧。 秋日的阅读和沉思成为主流。在落叶的沙沙声中,叙事转向对“失去”的接纳。如何整理和清空那些不再需要的物品,为冬天腾出空间?如何通过对食物的细细品味,来确认一年劳作的成果,并对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劳动者表达敬意?这是一部关于“留白”的篇章,教导我们在收获的喜悦中,保持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谦卑。 冬:内敛、修复与期待的漫长等待 冬季是万物蛰伏、大地沉睡的时刻。在外部世界趋于静止之时,生活反而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忙碌——内部的修复与准备。 本书的冬季描绘,着重于“耐性”和“温暖的创造”。如何在寒冷中维持室内环境的舒适,这需要对炉火、炭火的微妙控制,以及对燃料的谨慎使用。厨房在这个季节,成为一个温暖的堡垒,食物的烹饪时间变长,味道也变得更为浓郁和醇厚,这是为了提供身体最本质的能量。 叙事细腻地捕捉了冬日清晨拉开窗帘时,映入眼帘的洁净世界,以及在漫长夜晚里,围坐桌边,依靠烛光或暖炉进行交流的温馨场景。这部分探讨了“传承”的意义——那些在冬日里被反复提及和学习的古老技艺,正是为了确保生命的连续性。我们看到人们如何通过对简单的根茎类蔬菜的悉心照料,来对抗冬季带来的压抑感,用最朴实的食材,维持着对春天最热烈的想象。 结语:时间之外的生活美学 《烟火与诗意》的最终意图,是提醒读者,真正的生活美学并非源于昂贵的装饰或精致的摆盘,而是深植于我们对日常、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度之中。每一份准备,每一次等待,每一次品尝,都是对“此时此地”的深刻肯定。这本书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在快节奏中被我们忽略的,那些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而永恒的智慧。它不提供答案,只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一种将平凡日子过出诗意的能力。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秋山十三子


  一九二四年,出生於京都,祇園酒造世家。著書有《我的酒造之歌》(暫譯,私の酒造り唄)等。

大村重子

  筆名為大村しげ。一九一八年,出生於京都祇園商家。以散文作家、料理研究家活躍於雜誌、電視界,不僅在飲食方面,亦致力於推廣京都文化。著有《京都的手作》(暫譯,京都のてづくり)等多數著書。

平山千鶴

  一九一九年,出生於彥根地區醫生世家,於京都的中京區成長。著有《大灶邊歲時記》(暫譯,おくどさん歳時記)。

  三位作者同時於《婦人朝日》投稿,以本書結成為契機,其後又共同創作了《京都醍醐味》(暫譯,とっておきの京都)《京都女子日曆》(暫譯,京の女ごよみ)。

譯者簡介    

許邦妮


  本名許孟菡,一九七五年生,畢業於東京すし和食料理専門学校研究科。

  世田谷台所料理教室&雜貨店主理人。專業中日譯者,從事飲食相關、食譜翻譯十餘載,譯有《自製無添加的「魔法調味料」》(大境)《白崎茶会の発酵定食》(出版菊)《初學者的日式家常菜教科書》(大境)《飲食的科學135個「為什麼?」》(大境)等書。

  ●資格取得
  2019年|和食檢定初級2級合格
  2020年|日本調理師執照取得
  2020年|高度專門調理師筆試通過
  2020年|食生活アドバイザー3級檢定合格
  2020年|日本農林水產省日本料理調理技能シルバー認定取得
  2021年|JTAテーブル雪越花茶道講師認定取得台灣教室
  2021年|食生活アドバイザー公式認定
  
  ●粉絲專頁
  許邦妮的山居食光 www.facebook.com/hsubonny

图书目录

【目錄】
【推薦序】跟著旬味過日子◎徐銘志
【序】
【京都用語】

【三月】
引千切(ひちぎり)
蜆肉煮物(身しじみ)
散壽司(ばらずし)
酒蒸馬頭魚(ぐじの酒むし)
炊飯(かやくごはん)
鱈魚子(たらの子)
牡丹餅(ぼたもち)
紫萁(ぜんまい)
白魚鍋(かやくなべ)
白和(しらあえ)
荒布(あらめ)
黃豆渣(おから)

【四月】
花漬(花づけ)
麩(ふ)
櫻餅(さくらもち)
十三種點心(十三種のお菓子)
豆腐湯(おとふのおし)
琵琶鱒(あめのうお)
蒟蒻關東煮(おこんにゃのおでん)
山藥泥(とろろ)
鯛魚(たい)
款冬(蜂斗菜)(ふき)
番茶(ばん茶)

【五月】
生鰹節(なまぶし)
柏餅(かしわもち)
嫩竹筍(わかたけ)
鯖魚壽司(さばずし)
木之芽拌筍子(木の芽あえ)
豆子君(まめさん)
嫩牛蒡葉(しのごんぼ)
山椒(さんしょ)
昆布卷(こんまき)

【六月】
淡竹(淡竹)
烤物(お焼きもん)
牛蒡與魩仔魚(ささがきとちりめん)
香魚(あゆ)
佃煮昆布(塩こぶ)
錦木(にしきぎ)
梅乾(梅干し)
蕗蕎(らっきょう)
水無月(みなづき)

【七月】
米糠漬(どぼづけ)
雜穀粉(はったいの粉)
精進天婦羅(精進揚げ)
鱧魚(海鰻)(はも)
鱧魚(海鰻)卵(はもの子)
紅豆糯米糰(あんころ)
賀茂茄子(かもなす)
鰻魚(うなぎ)
NENE麵包(ちちパン)

【八月】
黃瓜與鱧魚(海鰻)皮(きゅうりとはも皮)
鯡魚與茄子(にしんとおなす)
香魚和菓子(あゆのお菓子)
素齋羹(のっぺ)
蕎麥麵(おそば)
鯛魚麵線(たいめん)
絹豆腐(きぬごし)
芋懷(ずいき)
柴漬(しば漬け)
豆子煮章魚(まめたこ)

◎本書所收錄之照片為台灣版獨創照片,非原書照片。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2122
  • 叢書系列:看世界的方法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3 x 19 x 1.1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跟著旬味過日子
徐銘志(作家・《私・京都100選》作者)


  旬,是我心目中很能代表京都的關鍵字。京都人循著日日些微改變的季節與各式節慶過日子。不只是四季這麼粗略的區分,京都的行事曆更是以「旬」做為依據。懷石料亭主廚經常十天左右就得更動部分菜單,以因應時節的推移。春末的竹筍、夏季的海鰻、秋日的松茸……稍縱即逝;尋常人家的日常也同樣圍繞在這些吃食儀式裡,女兒節吃蜆肉炊飯、新綠時吃生鰹節、水無月時就享用起名為水無月的和菓子……。

  《京都家滋味:春夏廚房歲時記》便是三位京都人所描繪的這些旬之味,我一翻閱便停不下來。一方面,輪番上陣的情景就是我曾經有過的京都經驗。海帶芽與嫩筍的組合、京都特有的生麩、以花刀斷骨的海鰻……。另一方面,書裡按節氣過日子的老派智慧,正是深入理解京都的鑰匙。「對於習慣京都生活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大文字』的火光,更能讓人感受到夏日逝去的哀愁。」對京都人而言,五山送火的儀式,便是夏日的終章。

  更讓我興奮的,《京都家滋味:春夏廚房歲時記》介紹的全是當地人稱為「御番菜」的京都家常菜。御番菜,是好幾年前我的京都友人推薦給我的。簡單樸實的風味,依季節而有的多樣菜餚,讓我在品嚐過後,隨即被圈粉。我曾經遍嚐京都各大御番菜的餐廳、小館,最終也情定幾家,成為我每到京都必吃的餐點。不誇張,決定行程後的首件事,便是預訂御番菜的餐廳。否則,沒吃到御番菜,感覺就像沒到過京都似的。

  讀完書稿,總是搞不清楚日本年號的我,才查起在序中作者署名的年分:昭和五十二年。原來這本書出版於一九七七年,比一九七九年出生的我還要早!四十多年後讀到此書的中譯本,一點也沒有時代的違和感,各項場景、食材歷歷在目。我想,這就是千年古都不斷傳承的生活智慧,也是京都人展現的渾厚底蘊。

  大鳴大放似乎是許多人追求的人生目標,但其實感受大自然轉移中的當下,認真地過好每個小日子,才是生活得有滋有味的源頭。如同《京都家滋味:春夏廚房歲時記》一樣,因為有了一期一會的旬之味、祭典和習俗,日常也多了份期待,變得不那麼日常。



  在京都,下飯菜被稱為「おばんざい」。從歷史脈絡中梳理,昔日能將菜餚稱為「料理」者,僅限於朝廷官員、上層階級。到了江戶時代中期,一般庶民的生活條件漸漸寬裕,市井小民、寺廟中說法的僧侶等,也開始接觸包含茶在內的各種食物。隨著時代變遷,在有千年歷史的古都京都,昔日貴族階層的宮廷料理、寺廟中的精進料理、茶道中的懷石料理等,得以開枝散葉深入民間,演變為至今的「おばんざい」。

  「おばんざい」是指一般市井的吃食,讀音聽起來是「飯菜」的意思。不過有一新發現。嘉永二年(西元一八四九年),一本記錄料理的《年中番菜錄》書中,將「おばんざい」寫為「御番菜」。該書就像現今的料理書,是一本記錄四季菜色、提供給女性做菜時參考的書。

  番菜中的「番」字,根據《廣辭林》辭典的解釋,「冠於單字之前,用來表示常用的或粗糙的之意」,例如番茶、番傘。是故,番菜的「番」也可以思考成與此相同的冠詞,「番菜」便是指日常下飯菜的意思。

  在繁文縟節眾多的京都,就算是平淡樸素的「番菜」,在什麼日子該吃什麼菜色的習慣也不勝枚舉,然而,飲食上的規矩對於京都的主婦們來說,並不以為苦,反而能使她們不需花費太多心思在日常的菜色。例如在朔日(每月初一)時的醬油煮昆布鯡魚卷與里芋煮鱈魚,每逢有「八」的日子裡吃煮荒布,在月底最後一天吃煮黃豆渣等等。除此之外,與一年之中各種節慶行事亦息息相關,在例如節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初午(每年二月的第一個午日)等這些日子裡,都有各自該吃的食物。

  吃食的調味依各家喜好,因而有所不同。然而最近,無論在日本何處,這些味道彷彿理所當然似的,滋味單一如工廠食品,著實讓人心涼失望。對我們這些京都人而言,是如此珍惜自己獨一無二的味覺。有云:「人過三代方懂飲食。」味覺的養成,是如此需要歲月的積累啊。因此,我們也希望將這份珍惜,不停歇地傳遞下去。

  如同飲食的本質,京都的番菜既講究味道,也從不吝於耗時費工的製作,那才是真正的奢侈。「就算是費工、費時,也不要費財」,這樣的說法自古就有。不要費財這句話是指,享用當季、當時且物美價廉的食材。這不就正是懂吃與奢侈嗎?

  本書以每日的番菜為主軸,填以我們生活的樣貌豐富於其中。這是因為飲食與季節、節慶行事是無法切分的。當中也介紹一些與節日亦有關聯的點心,如三月女兒節時的引千切、端午節時的柏餅等*,諸如此類的東西,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難以分割。

  最近,咖哩飯或可樂餅、高麗菜卷、拉麵這些洋食,也被算進了番菜之列。不過本書暫且不談這類新東西,書裡面只選了古早味菜色,乃因迄今為止雖然有許多料理書(食譜),但是記錄京都日常菜色的書卻不曾問世,我們也有想以此做為紀錄之意。

  於此,我想稍微介紹一下身為作者的我們三人。

  秋山生在世代釀酒世家,就住在祇園附近,在一色男眾的家庭裡,一個人挑起了家務操持的工作。偶爾放下家務出外旅行,就是她最大的樂趣。

  大村是獨生女,出生於祇園的商家,現在一個人住在中京區,最喜歡唱童謠,其中以子守唄*最為拿手。

  平山生長於中京區,父親是醫生,與關東人的丈夫在京都生活,育有一女兩男,現在是四個孩子的祖母,製作和服是她最幸福的時刻。

  我們三人是大正時期土生土長的京都女,並非專業的寫作人。不過正因為我們是離不開廚房家事的主婦,講到了番菜,那對我們來說正是身邊最熟悉的事情,是用身體記住一輩子不忘的。所以將這些事情整理寫下,也當作是交付給下一代人的禮物吧。期待以此一冊,能夠成為昭和時代的番菜錄。

昭和五十二年十月 秋山十三子.大村重子.平山千鶴

  *端午節:原文將五月五日端午節稱做「お大将さん」,這也是京都特有的說法。
  *子守歌:哄小孩睡覺的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最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拿起来的,毕竟现在的“生活方式”类书籍琳琅满目,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精致摆拍和空洞口号。但《京都家滋味:春夏廚房歲時記》却给了我一种久违的踏实感。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成为完美主妇的“圣经”,更像是一位京都的邻家阿姨,在厨房里,用最朴素的语言和你絮叨着时令食材的奥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食材时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比如提到春天的竹笋,她不会仅仅说“春天吃竹笋”,而是会详细描绘如何分辨新笋的嫩度,不同品种的竹笋在口感和风味上的细微差别,以及如何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比如炭火慢烤——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其鲜甜。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湿气和竹子的清香。这种对“当下”季节的深刻体悟,远比那些教人如何用昂贵进口食材做出摆盘漂亮的菜肴来得更有人情味。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家里的菜市场,开始留意那些被我忽略的时令蔬菜,那种发现宝藏的惊喜感,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

评分

我是一个对地域文化有执着偏好的人,尤其对日本的“物哀”和“侘寂”美学情有独钟。《京都家滋味》巧妙地将这些文化理念融入了日常的烹饪叙事之中。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围绕着特定的节日或节气展开,但作者并没有流于表面的风俗介绍。她会深入探讨为什么在特定的时节要吃特定的食物。比如夏日阵雨后的清凉甜品,那不仅仅是为了解暑,更是对瞬间易逝之美的捕捉。文字的选词非常讲究,充满了古朴的韵味,但又不晦涩难懂。它让我感受到,京都的厨房不仅仅是制作食物的地方,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透过作者的笔触,我看到了那种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那种将寻常日子过出仪式感的匠心。对于我这种身处喧嚣都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宁静、有根基的生活的窗户,每一次呼吸都带着京都特有的清冷和雅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从我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给了我极好的印象。它摒弃了现代书籍追求的夺目色彩,采用了那种偏向米黄色的纸张,字体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感到非常放松,眼睛不会有任何负担。这种低调的质感,与内容所传达的宁静、内敛的气质是高度一致的。内容方面,作者的叙述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她对季节变化的捕捉极其敏锐,无论是光线的角度、空气湿度的变化,还是花朵开放的顺序,都被她化作了厨房里的灵感来源。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关于“感官体验”的编年史。我特别喜欢那种对“不完美”的接纳。她会坦诚地记录下某次尝试的失败,以及从失败中领悟到的道理。这种真实感,比那些完美无瑕的成功案例更具有说服力和亲和力,让我相信,即便厨房新手也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滋味。

评分

坦白说,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厨师,很多复杂的日式料理步骤我看了就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跨越了“食谱”和“散文”之间的鸿沟。它的叙事结构非常松散和自由,更像是随手记录的生活片段。比如某一页可能在讲述如何用最基础的酱油和高汤熬制出最纯粹的底味,下一页可能就转到了对庭院里新发苔藓的感叹。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让人迷失,反而构建了一种非常真实的生活氛围。它让我明白了,好的料理,其实是生活状态的自然流露。书里没有太多复杂的技巧炫耀,更多的是对“火候”和“时机”的微妙把握。读完后,我没有立刻跑去厨房尝试那些复杂的菜式,而是先去买了些应季的野菜,尝试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品尝它们最本真的味道。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做出一道菜,而是如何更深层次地去“品尝”生活。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近乎冥想的阅读体验所吸引。它的文字节奏非常舒缓,就像京都的寺庙里敲响的钟声,一下一下,敲进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不同于很多食谱的直接和功利,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时间”的笔记。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带着你一起“怎么想”。在春日将尽、初夏将至的篇章里,她描绘了如何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去晾晒腌渍的梅子,那种等待发酵的耐心,以及在等待中产生的对生活本身的敬畏。我尤其欣赏她对“残余物”的处理方式。比如制作渍物后剩下的盐水,她会提到如何将其重新用于烹饪,或者用作天然的清洁剂。这种“不浪费”的哲学,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它不是节俭的刻意为之,而是一种对自然馈赠的尊重。每一次翻阅,都能让我慢下来,重新思考自己与食物、与季节之间的关系,这比任何心灵鸡汤都来得有效和持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