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黑洞:薩提爾帶你走過人生的困頓,與自我和解【作者親簽版,加贈「對話引力圖卡」】

內在黑洞:薩提爾帶你走過人生的困頓,與自我和解【作者親簽版,加贈「對話引力圖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崇義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萨提尔
  • 家庭治疗
  • 自我成长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 人生困境
  • 亲签名
  • 赠品
  • 疗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薩提爾溝通名師,李崇義溫暖新作──
十場穿越內在黑洞的對話,陪你學習回應受傷與失落
走過人生的困頓,與自我和解
 
  或許,你曾經歷這樣的對話風暴……
  「一年就這幾天,忍忍就過了。」
  「以前爸媽最疼你,現在你多付出一點,是應該的吧?」
  「你不是最了解我的人嗎?怎麼還會這樣做?」
  「怎樣?難道這也是我的錯嗎?」
 
  甚至,你心裡有過這樣的念頭……
  「為什麼總是忽略我的感受?」
  「我是否不應該存在?」
  「我真的值得被愛嗎?」
 
  不想過的年、不想見的家、不想聽的話……
  這些關係表面上的碰撞、摩擦,日久便成了內在的瘀傷。
 
  明明是最親近的人,為什麼心的距離,會如此遙遠呢?
  面對執念與情緒波浪,我們該怎麼說、怎麼做,才能走出這個圍困自己的黑洞?
 
  ◆這本書,寫給總是努力改變自己的你──
  對於所愛之人,我們總希望與對方建立和諧的關係,當想法相左時,更會想盡辦法「解決」衝突,將所有的尖銳快速弭平,因此,很容易於溝通過程中遠離彼此,或委屈了自己。
 
  薩提爾溝通名師李崇義承接了不少這類困擾,甚至自己也有同樣的感受。這一次,他想與你一起走進內心小劇場,更想告訴你,面對內在黑洞,你我其實都有直視它的能力。
 
  ◆以書信,貼近那些說不出口的挫折感──
  誰都曾經跌倒過,有時的確需要一雙有力的手,拉自己一把。這雙手或許是一句同理的話語,也可能是一個溫暖的故事。
 
  在這本書裡,崇義老師與幽默俏皮的「高麗菜菜子」以生命故事交換深刻對話,溫柔梳理一場場看似無解的風暴,關於伴侶衝突、子女教養、手足壓力、隔代不同的價值觀……十個主題、十封往返書信,點滴文字不僅引導你我表達難以啟齒的感受,更是內在的關懷與支持。
 
  ◆深呼吸,練習走出內在黑洞、接納自己──
  怎樣才能拉近心的距離?需要的並不是勇氣,而是坦承脆弱,並且一次又一次練習,找到自我的療癒方向。
 
  書裡不僅有我們都曾相識的內在課題,也是一場場與自己和解的旅程。在篇章最後,更凝鍊了薩提爾對話的實踐心法,如何傾聽、覺察、讚美、陪伴……你將發現,走出內在黑洞,就從接納自己開始。
 
  在崇義老師的回答裡,常常有「哇,原來可以這樣喔」的驚嘆。
  回頭看,在自己身上也常常有「喔,原來我可以這樣喔」的奇蹟。──朱芳儀
 
  有時候外在處境沒有任何改變,純粹是我們的內在做了轉化,就能變得更自由。──李崇義
 
知心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郭葉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
  馮以量|馬來西亞家庭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
  
專文導讀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書中談的是每個人在關係中常見的困擾,尤其是與身邊最親近的那一些人,包含父母、伴侶、手足、孩子等。你知道自己愛他們,但有時候就是因為在乎,反而難以拿捏相處的距離。
  若你曾因此卡關,甚至認為根本無解,以為自己動彈不得,在讀了書中崇義老師的回信之後,也許會豁然開朗──根本不需要去改變任何人,你只要好好關照自己的內在即可。
  我喜歡《內在黑洞》這本書,整理出十個相當生活化的議題,兩位作者透過平實易懂的文字,讓讀者不只頭腦理解,內心也有體驗。邀請你也來趟走進黑洞、向內找答案的探索之旅。
探索心灵深处的迷雾:【书名待定,以下为示例】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常常感到迷失、疲惫,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深陷于无尽的困境与自我怀疑之中。这本深刻剖析人类心灵结构与情感动态的书籍,旨在提供一套系统而富有洞察力的工具和视角,帮助读者穿越内心的迷雾,构建更稳定、更具韧性的自我认知。 本书并非对特定人物或已有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立足于对人类经验的深刻观察和广泛研究,聚焦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深层心理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我们当下的感受、决策和人际关系。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段深入自我核心的旅程,去理解那些塑造我们行为的隐秘驱动力。 第一部分:心灵的地理学——构建内在的地图 我们首先将探讨心智的复杂结构。人的内心并非一块平坦的土地,而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构筑而成:潜意识的深流、情绪的潮汐、认知过滤器的作用,以及我们为应对世界而建立的防御机制。 1. 潜意识的低语与冰山模型: 这一部分将详细阐述潜意识如何成为我们行为的主要驱动力。我们不会使用陈旧的心理学比喻,而是采用更现代的“信息处理系统”模型,来描绘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交互方式。重点在于识别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触发的反应模式(即“自动驾驶”模式),它们往往是早期经验的残留,却在成年生活中制造了不必要的冲突和痛苦。我们将提供具体的练习,帮助读者捕捉这些“低语”,并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重新编程。 2. 情绪的能量流: 情绪不是敌人,而是信息携带者。本书摒弃了“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的二元对立,转而将情绪视为一种能量流动的状态。我们将深入剖析恐惧、愤怒、悲伤和喜悦在身体和心智中的物理表现,以及它们如何传递关于我们需求和边界的重要信号。例如,我们探讨“习惯性焦虑”的生理基础,以及如何通过重塑身体与情绪的链接,实现更平稳的情绪调节。关键在于学会“倾听”而非“压抑”或“放大”这些能量。 3. 自我叙事的构建与重塑: 我们每个人都在讲述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无论多么真实或扭曲,都在定义我们的可能性。本章将解构“核心信念”是如何在童年经验中被“编码”进去的。我们着重分析“受害者叙事”、“完美主义叙事”以及“无价值感叙事”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随后,我们将引入“作者视角”,引导读者有意识地编辑和重写那些限制性的剧本,将其转化为赋能的内在对话。 第二部分:困顿的循环与解脱的路径 许多人深陷的困境并非单一事件的结果,而是反复出现的行为和思维模式的产物。本部分旨在识别这些循环的机制,并提供打破僵局的具体方法。 1. 关系中的“重演”: 探讨人际互动中的“依恋模式”如何影响我们对亲密关系和冲突的反应。我们将侧重于分析“追逐-逃离”动态、边界模糊的后果,以及在寻求连接和保持独立之间取得平衡的艺术。这不是关于指责他人,而是理解自己在关系系统中的定位与贡献。 2. 完美主义的悖论与拖延症的根源: 许多“成功人士”的内在挣扎源于对失控的恐惧。本章细致地剖析了完美主义如何伪装成高标准,实则是对“不够好”的深刻恐惧的保护壳。我们将研究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它往往不是懒惰,而是对潜在失败的规避,或是对行动后结果无法控制的焦虑。我们提出“足够好”原则的实践方法,鼓励渐进式行动而非完美式等待。 3. 自我批判的内化: 很多时候,我们最严苛的批评家就在我们自己的头脑里。本书将区分建设性的自我评估与破坏性的自我贬低。我们将追溯严苛的“内在批评者”的起源,通常是内化了外界权威人物的评判。随后,我们将教授“自我同情的对话技巧”,学习如何用理解和接纳取代谴责,尤其是在遭遇挫折或犯错之后。 第三部分:整合与落地——走向内在的稳定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将新的认知转化为日常实践的时候。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在生活中建立持久的内在稳定感。 1. 边界的艺术:温柔而坚定地设立界限: 明确的个人边界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本书将界限的设立视为一种自我尊重的行为,而非对外界的排斥。我们将提供针对不同情境(工作、家庭、友谊)的实操性脚本和策略,教导读者如何在不诉诸攻击或退缩的情况下,清晰、冷静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底线。 2. 面对不确定性的韧性训练: 在一个变化莫测的世界里,对确定性的过度依赖是痛苦的根源。我们将引入“适应性思维”的概念,培养在模糊地带感到舒适的能力。这包括正念呼吸技巧的应用,以及如何将注意力从“无法控制的外部事件”转移到“可以负责的内在反应”上来。 3. 培养内在的“见证者”: 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个不被情绪风暴卷走的“稳定核心”。这需要我们练习一种疏离的视角——像一个客观的观察者一样,留意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升起与消退,而不必立即认同它们。本书将通过冥想、日志记录等方法,帮助读者稳定这个“见证者”的视角,从而在生活中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自主权。 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把钥匙,让你有能力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理解那些长期困扰你的心结和重复的困境。它不是提供速效的安慰剂,而是一张细致入微的地图,指引你如何一步步走出迷雾,与那个真实、完整、有力量的自我重新连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崇義
 
  薩提爾溝通名師,目前為長耳兔心靈維度創辦人兼執行長。
 
  於資訊產業服務二十餘年,曾任美國矽谷資訊軟體公司總裁、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上市公司副總裁。回台後浸潤薩提爾模式多年,在授課期間累積大量個案晤談經驗,歸納出實用的冰山對話框架。
 
  帶領長耳兔心靈維度師資培訓課程,亦曾受邀至中研院、台經院、Google、國泰金控、富邦人壽、大愛人文講堂,以及海內外上市櫃企業和各級機關學校進行演講與工作坊。
 
  著有《冰山對話》一書,並於知識衛星開設薩提爾相關線上課程。
 
朱芳儀
 
  長耳兔心靈維度經理、對話專案講師、兩個孩子與七隻貓的母親。
 
  曾在醫院工作十數年,看過許多生老病死,升格當媽媽之後,更深入想知道「我這個人教出來的孩子,會是什麼樣子」,因此踏進了長耳兔課堂。擔任隨課助教超過一千五百小時,在課堂裡陪著夥伴穿越生命的困難,更透過書寫、記錄,開啟重新認識自己的旅程。

图书目录

導讀 走進黑洞,於自己的內在找答案/陳志恆

前言 生命的題型不斷改變,該怎麼解?
前言 成為那道引領的光
 
Letter01 關係壓力的黑洞──過年與過節
Letter02 自我價值的黑洞──我真的夠好嗎?
Letter03 一致性溝通的黑洞──勇敢卻帶來傷害
Letter04 存在的黑洞──為什麼要生下我?
Letter05 虛實之間的黑洞──那是真實世界的延伸嗎?
Letter06 兩性不平衡的黑洞──偏心的重量
Letter07 孝順的黑洞──原生家庭的重擔
Letter08 傾聽的黑洞──可以不再傾聽了嗎?
Letter09 和解的黑洞──過去,是否影響了現在的我?
Letter10 覺察的黑洞──愛自己的第一步

图书序言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生命的題型不斷改變,該怎麼解?
朱芳儀
 
  某天一大早,我收到了崇義老師的信,他邀請我與他一起寫一本書。
  當時,我正準備到小孩的學校擔任志工,匆匆打開信件,快速瞄一遍,接著就出門忙碌去,將手機放在口袋裡。
  口袋沉甸甸的重量確實存在,但輕飄飄的喜悅,感覺很虛幻。
  因為寫點文字,一直是我喜歡的事。
  從小,我最喜歡的考試科目就是作文。因為它不用準備,而且一定有分數。對於一個懶學生來說,投資報酬率很高。
 
  長大以後,尤其是有了部落格、臉書,我更喜歡分享生活,尤其是那些有趣的部分。生活苦的滋味比甜的多,偶爾來點讓使人嘴角上揚的文字,我十分樂在其中。
 
  但寫書,是我想都沒想過的事。
  崇義老師身上有除了有我羨慕不已的執行力、不怕失敗的勇敢,也是這樣一個不吝惜給機會、願意包容他人的人。
  怎麼說包容呢?
 
  我雖然愛寫,但懶人的本質依然,也常被柴米油鹽的瑣事牽絆,拖延了進度。崇義老師會催促我,但語言和文字總是輕輕的溫柔。
 
  這讓我理解一件事,那就是,當一個師長、上司或是父母,其實不需要大聲指責,需要的是包容。包容是很有力量的,這讓我意識到──自己該努力了,然後推著自己打開電腦,化身為「高麗菜菜子」,開始敲鍵盤。
 
  一路上或許有不看好的意見,但崇義老師依然堅持這個規畫,看在我眼裡、心裡,更是感動。這個人沒有放棄我,那我更不該放棄自己。
 
  回頭看看一路以來的生活,我認為自己很幸運。
  所謂幸運,並非所有的路都是平順;那些顛簸,也是一種幸運。
  我平安出生、長大,擁有自己的家庭,然後當了「媽媽」。最幸運的是,「媽媽」這個身分讓我挫折連連。
  怎麼說呢?就是因為這些自己以為的失敗,還有焦慮、惶恐不安,推著我走進課堂,我才有機會重新面對自己。
 
  一個新生命來到面前,我是一個必須要有創造力的角色,我得看看自己身上有什麼素材可以創造。生命中的這些困難與迷失,使我重新找尋自己,邁向學習。
 
  在學習重新認識自己的路上,我太明白一種感覺。那就是每當上完課之後,能量滿滿、自信爆棚,覺得自己一定可以。接著回到現實,被打得落花流水、打回原形。
 
  就像學到了一個很厲害的數學公式,但遇到題型一變,就不會解了。此時很容易會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學會?我有往前進嗎?
 
  我自己的學習與實踐路程是如此,而這四年有幸在工作坊裡成為一個陪伴者,我看到其他人的歷程也經常如此。
 
  生命的韌性如此強大而美麗。跌倒,站起來,又跌倒,又站起來,在站起來的過程中,有時候我也會賴在地上,消沉一陣子。這時候真的很需要旁邊一雙有力的手,稍微拉一把,讓我不至於倒地不起。
 
  所以當老師邀請我一起書寫時,我極希望可以分享這個歷程。
 
  被現實的挫折衝擊,這是一個必經之路。那些跌倒的疼痛,還有對自己的質疑和徬徨,在這裡都有人懂。我們雖苦,但都不是孤單的。最美麗的是,這些苦的背後,都有一份不甘心、不願就此停止的堅持,需要的是一雙溫暖的手,拉我們一把。這雙手可能是一句同理的話,或是一個故事。
 
  生命是最會說故事的大師,不管是學習夥伴的故事,或是我自己身上的故事。這些故事不斷地見證生命力的存在、愛的存在,改變真的是有可能的。
 
  在課堂裡看著大家用眼淚洗滌生命,無論多黑暗困難,都想爬出去找裂縫裡的光,真的如薩提爾(Virginia Satir)女士所說──每個人都是獨特生命力的展現。
 
  所以,我將之記錄下來,想與大家說一說。
 
  在很多時候,「劇情」彷彿已經走到死巷裡,看起來似乎「此題無解」,彷彿前面有一堵翻不了的高牆。藉著這些看似走投無路的情節,與崇義老師展開深刻對話。我發現,這是有機會把道路拓寬的。
 
  有時候,困難只是因為頭腦認知的路僅有一條,如果可以安裝新的迴路,也順便看看自己身上有什麼工具可以用,就有機會破解卡關。
 
  在崇義老師的回答裡,常常有「哇,原來可以這樣喔」的驚嘆。
  回頭在自己身上也常常有「喔,原來我可以這樣喔」的奇蹟。
  其實,不論有沒有發現,真的很多不可思議一直在發生。
 
前言
 
成為那道引領的光
李崇義
 
  年輕時的我,有著許多叛逆因子,常常不喜歡按照這個世界的節奏來調整自己的步伐,雖然偶爾覺得特立獨行感覺良好,但還是有很多時候陷於迷茫、進退維谷的抉擇之中。所幸在我高中時期就有提筆寫信的習慣,當年還會趁著寒暑假期間,與同學遣鴿往返,聊述生活無奈。
 
  到了大學時期和當兵期間,我也有幾個頻繁往返的筆友,有些甚至從未見過一面。當時憑著好玩與紓解壓力,寫了不少的信件,至今還堆疊在陳舊書報之中。回想起來,每一次收到信件,我仍感到興奮。每每躡手躡腳拆開信封,抽出格子狀的紙張,到後來流行香水信紙的年代,淡淡的撲鼻香已經成了一種記憶。
 
  當原先的傳統郵件,漸漸被電子郵件給取代,雖然開信仍帶著一份喜悅,但是那些雀躍的心情不若往年。我再也沒有機會透過郵件找人傾訴,只能在煩躁苦悶的時候給自己斟上一杯烈酒,靜靜陷在沙發上沉思。
 
  有時候很羨慕電影橋段,銀幕裡的人找到一個可以專注傾聽的對象,讓自己心裡的苦水有地方傾倒,甚至得到解惑。像是我很喜歡麥特.戴蒙(Matt Damon)與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合演的《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麥特.戴蒙這個叛逆天才少年衝撞著帶著智慧的心理師羅賓.威廉斯。尤其因為受到麥特.戴蒙語言刺激,羅賓.威廉斯把麥特.戴蒙喚至湖邊談話的一段。
 
  由羅賓.威廉斯扮演的心理師說:「我因為你說的話曾經半夜睡不著覺,但我後來想開了。
  「你只不過是個孩子,你懂什麼呢?
 
  「如果我與你討論藝術,你可能會拿出一堆你看過的藝術書籍,我猜想你可能會知道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作品、性傾向、政治意圖,但你從未站在西斯汀大教堂底下抬頭瞻仰美麗的教堂穹頂。
 
  「與你談論戰爭,你可能會引述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故事,但你從未親臨戰場,你沒有體驗過最好的朋友在你腿上嚥下最後一口氣的場景。
 
  「如果談論愛情,你可能會引用十四行詩來歌頌,但你不知道那種看著你心愛的人而無能為力的樣子,你也不會知道上帝為你打造了一個專屬的天使,她專門前來救你於苦難之中……」
 
  這個橋段深深打動了我,彷彿我就是那個玩世不恭的孩子,自以為天地都在我股掌之間,但我其實什麼也不懂,因為時值年輕,根本沒有太多的人生體驗,哪來這麼多傷春悲秋?
 
  我常常想著,如果真的有這麼一位心靈導師可以與我談談話,我的人生勢必會獲得很大的精神鼓舞,在我失落、低潮時期,無條件地接住我。
 
  沒想到,打從我回台灣學習並且推廣薩提爾模式之後,陸陸續續就有不少人在課堂間,或是透過郵件、私訊來詢問問題。看著每一道人生課題,我感嘆這個世界上仍然有許多人深陷各式各樣的傷痛與黑洞之中。
 
  要能夠讓人走出黑洞,我勢必要成為那道引領的光。
 
  慢慢的,我發現有愈來愈多人趨光前來,想要找尋他們人生的方向。與此同時,工作上的夥伴「高麗菜菜子」(書中亦簡稱「菜菜子」)也偶爾會向我提問,諮詢我對於各式議題的不同看法。
 
  菜菜子詢問的問題,也是許多人會碰到的課題,包含姻親家庭間的壓力、伴侶之間的衝突、青少年網路成癮、自我價值不足、是否仍要孝順、如何與家人和解、高敏感人覺察的痛苦、兩性平衡等等。這些與我先前遇到的問題有許多相似之處。
 
  菜菜子的文筆甚好,幽默中又透露著發人省思的哲理。為了讓這些課題有更好、更完整的回應,我邀請菜菜子將她遇到的問題逐一分類記錄,方便我透過喜歡的書信方式系統性地回答,或許這也能夠讓更廣大的讀者找到自我療癒的方向,間接照亮那些深陷黑洞的困頓心靈。
 
  我不是心理師,但我或許可以成為一個警世醒鐘,在你迷惑困厄的時候,從不同的角度與你談談該怎麼繼續人生的道路。閱讀菜菜子提問的同時,你也能藉機搭個便車,看見對自己有幫助的隻字片語。在天色極黑的子夜、在溼漉漉的陰雨天、在沙塵蒙蔽的日子、在寒風吹拂的時分,希望某些文字能夠帶來一絲穿越黑洞的曙光。
 
導讀
 
走進黑洞,於自己的內在找答案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這幾年,薩提爾的對話盛行,我的專長不是薩提爾,卻有些機會親見以薩提爾模式為基礎的對話帶來的震撼力。當內在渴望被觸及的那一刻,不僅當事人,旁人都為之動容;更深刻體悟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許多人終其一生為各種煩惱所困,舉凡親子、婚姻、職場、課業、金錢、健康等,都可能是煩惱的來源。對一般人而言,這些煩惱沉重、惱人、甩不掉,放著不管,還來糾纏。
 
  於是,我們使出各種招式與煩惱纏鬥,每每敗下陣來,直覺已經山窮水盡、無能為力了!我們掉進黑洞中,看不見光,不知道如何走出來;然而,就在薩提爾的對話引領下,看見了新的可能性。
 
  這是如何發生的?我的理解是,只要連結了內在渴望,就能從死胡同裡找到新的出路。也就是說,其實答案都在你我的內心,你得向內探索,才找得著。
 
  這幾年來,我受邀至「長耳兔心靈維度」開課,與崇義及芳儀有不少接觸。崇義內斂、沉穩,給人安定;芳儀熱情、親切,令人放鬆。我有機會搶先拜讀他倆合著的《內在黑洞》書稿,甚是期待!
 
  書中談的是每個人在關係中常見的困擾,尤其是與身邊最親近的那一些人,包含父母、伴侶、手足、孩子等。你知道自己愛他們,但有時候就是因為在乎,反而難以拿捏相處的距離。
 
  若你曾因此卡關,甚至認為根本無解,以為自己動彈不得,在讀了書中崇義老師的回信之後,也許會豁然開朗──根本不需要去改變任何人,你只要好好關照自己的內在即可。
 
  書中談到一個案例,母親見孩子表現好,想給予稱讚,無奈孩子並不接受,還認為「我沒那麼好」,令母親感到很挫折。
 
  我這幾年大力推廣「正向聚焦」,遇過不少類似的家長,因為不想讓孩子在高壓責罰下長大,進而學習如何欣賞與肯定孩子,卻屢屢碰壁。有孩子會回說:「拜託,不要這樣稱讚我好嗎?我沒有那麼好啦!」
 
  有位媽媽問我,該怎麼辦?
  我問她:「聽到孩子這麼說,你的感覺是什麼?」
  她告訴我,有些挫折,有些失望。我又問,挫折什麼?失望什麼?她說,希望孩子是在被讚賞下長大的,能夠更有自信。
  「那你呢?你曾被讚賞或肯定過嗎?」我問。
  「怎麼可能?以前我的父母不會稱讚我,沒被罵就很好了!」她連忙說。
  我接著說道:「以前的你是被罵大的,現在你希望給孩子不一樣的體驗,這是為什麼呢?」
  「我希望孩子不要像我一樣沒自信呀!」
  「所以,你努力學習新的方法,對孩子很用心呢!」
  她擺擺手:「沒有啦!老師,請不要這樣說我,我沒那麼好啦!」
  「『我沒有這麼好』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
 
  我試圖引導她去看見,她和自己的孩子一樣,都難以接受別人的稱讚。她坦言,她確實常常批判自己,也不太喜歡自己。或許,她需要先學會欣賞自己,發現自己的美好,才有能力真正地欣賞與肯定孩子吧!
 
  這個議題談的是「自我價值」的黑洞,書中有更精彩的論述,原來我們要做的,不是設法改變別人來符合自己的期待,而是向內連結自己,自己給自己愛。
 
  我喜歡《內在黑洞》這本書,整理出十個相當生活化的議題,兩位作者透過平實易懂的文字,讓讀者不只頭腦理解,內心也有體驗。邀請你也來趟走進黑洞、向內找答案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习惯于用逻辑和效率来解决所有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颠覆性的体验。我原以为处理“内在黑洞”需要更强的意志力和更精密的计划,但作者却引导我走向了“放下控制”和“感受流动”的方向。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那些人物的困境,仿佛就是我自己的写照,只是被放在了不同的情境下。我开始留意到,很多时候我们陷入困境,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太用力地想去“修正”那些我们认为“错误”的部分。作者提供的工具,比如那些关于如何与自己内在的“小孩”对话的方法,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但一旦你尝试着在冥想或独处时运用,那种内在的整合感是极其强大的。它不是让你去“打败”你的恐惧或愤怒,而是让你邀请它们进来喝杯茶,了解它们想告诉你什么。这种视角的转换,彻底改变了我对“自我成长”的定义。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密度非常高,但读起来却出奇地流畅,这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速心理学读物,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真正钻进了问题的根源。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关于“持续性”的理解——自我和解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不断动态平衡的过程,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书中提出的“对话引力”的概念,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外界的吸引和排斥,其实都源于我们内在的磁场。当我开始清理和校准内在的混乱时,我惊讶地发现,外部环境也开始以一种更和谐的方式向我靠拢。这本书没有给我廉价的安慰剂,而是给了我一套可以陪伴我走过一生风雨的、内在的建造工具。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亮点的珍贵资源。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令人安心的重量感,读起来不急不躁,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人生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边界感”的探讨,它不是教人如何强硬地拒绝别人,而是教我们如何清晰地界定“我是谁”和“我不是谁”。在人际关系中,我常常因为害怕冲突而过度牺牲自己的需求,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和解,首先必须是与自己的需求达成和解。书中对于情绪的层次划分非常精妙,让我清晰地分辨出什么是“初级反应”和什么是“深层需求”。这种清晰度,让我不再被一时的情绪海啸所裹挟。我开始用一种更具洞察力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很多曾经让你耿耿于怀的“小事”,在更宏大的自我觉察的背景下,都变得可以被原谅和放下了。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深邃中透着一丝微光的质感,非常贴合书名所暗示的复杂心境。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深厚,她不仅仅是在讲述理论,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层次的对话。有些段落,我需要反复阅读好几遍,不是因为它们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它们触及了我内心深处那些我一直试图忽略或合理化的部分。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接纳不完美”的那一章,它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或是不够光彩的过去,而是将它们视为生命完整拼图的一部分。这种“不加审判”的叙事方式,极大地缓解了我对自己过去的苛责。我常常觉得自己需要“变得更好”才能被爱、才能有价值,而这本书温柔地告诉我,你现在的样子,就已经足够有价值了。这种心境的转变,带来的轻松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心灵的指南针,尤其是在我感觉生活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陷入迷茫的时候,它提供了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那些看似难以启齿的内心挣扎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的共情能力。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完全放下伪装、展示脆弱的地方,而对方不仅理解,还能引导你看到这脆弱背后的巨大能量。书里提到的那些处理内在冲突的技巧,并不是那种空泛的、让你自我感觉良好的口号,而是真正扎根于日常体验中的、可以立即实践的步骤。我尝试着去观察自己那些自动化的反应模式,尤其是那些在压力下触发的“防御机制”,这本书帮我把它们从“我的一部分”变成了“我正在经历的一种模式”,这种距离感一下子就为改变提供了空间。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这些情绪的奴隶,而是可以成为它们的观察者和引导者。那种从困顿中被缓缓托起,然后看到远方清晰轮廓的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