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受到的教養及教育都要我取悅白人,
就算宣稱要為自己而寫,我的自我當中仍有一部分想取悅他們。
我到底天殺的在這裡做什麼?
這個人生是怎麼迴事?
《時代》雜誌評選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層層剖開亞洲肌膚下的創傷
★2021年美國國傢書評人協會獎、美國圖書獎獲獎作品
★2020年《時代》《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
★《怒嗆人生》幕後推手A24即將推齣改編影集
★美國國傢書評人協會獎獲獎評語:
「前所未見,說齣這樣的故事需要勇氣,而其分析一針見血又發人深省。」
身為韓國移民的女兒,洪樸凱西打從有記憶以來,就一直想證明自己的存在。在美國齣生成長的經驗,讓她知道亞裔在社會中占據既曖昧又模糊的位置。亞裔不夠白也不夠黑,黑人不信任他們,白人也無視他們,隻有白人想要打壓黑人時會利用他們的存在。如她寫道:
大多數美國人對亞裔一無所知。可是隻要我們開口抱怨,美國人突然就對我們知之甚詳:「你們生什麼氣啊!你們亞洲人的地位隻排在白人後麵而已耶!」就好像我們是在生產線上排成一排的iPad一樣。
▎為什麼我們沉默?為什麼我們順從?
我們害怕被人看齣是異數,卻付齣更沉重的代價……
在本書中,洪樸凱西深入而具體地探討瞭亞裔美國人的生存景況。綜觀美國社會中的文學作品,會發現有大量書籍在描寫自我厭惡的猶太人或非裔,卻缺乏等量描述自我厭惡的亞洲人的作品。如洪樸凱西所述,這是因為亞裔早已內化瞭一套自我審視的方法:因為種族而產生的自我厭惡,就是讓你用白人看待你的方式看待你自己,並讓你自己成為自身最可怕的敵人。
於是,亞裔唯一的應對方式就是對自己嚴厲、習慣偏見,讓自己活在模範少數族群的刻闆印象之下。然而,這卻會讓亞裔難以彼此團結,反而因為待在彼此身邊而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藉此延伸,洪樸凱西點齣一種潛藏在亞裔心中的「少數者感受」:當你被迫接受美國式的樂觀主義,少數者感受就會齣現,因為那樂觀與你麵對的現實相衝突,因此創造齣認知失調,催生齣偏執、羞恥、惱怒、憂鬱等一係列在心中不斷纍積且灼燒的情緒。尤其,少數者感受往往是亞裔決定說齣自身遭遇時被指控齣現的情緒,隻要有人錶達齣這類感受,都會被解讀成帶有敵意、不知感恩,錶現脫離常軌。
▎知名脫口秀喜劇演員黃艾莉(Ali Wong):
「閱讀這本書的感覺非常瘋狂──
我竟如此徹底被看見,真不敢相信這樣的書竟然存在。」
當新冠疫情爆發初始,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升溫,本書對亞裔的書寫來得及時又切身,因而成為各大媒體書單與讀書會的必讀首選,也讓洪樸凱西在眾多亞裔作傢中顯得獨樹一幟,被視為亞裔心聲的代言人。
本書之所以令人動容,正因為洪樸凱西對自身生命經驗的自剖。她寫到兒時某天和妹妹離開購物中心時在門口碰上一名白人男性,男人看她們快跑過來便替她們扶著門,卻在她們通過時丟下一句「我可不幫中國佬開門的」。這讓洪樸凱西既震撼卻無助,也是她首次體會到亞裔孩子甚至能不被白人當成孩子看待。
然而,亞裔自身並非毫無偏見。洪樸凱西迴想母親曾一度告誡她不可以再和某個朋友玩在一起,當她詢問原因,母親隻說因為這位朋友是墨西哥人;但當她不作他想地把這件事告訴當事人,卻得到朋友說自己其實是波多黎各人的睏惑迴答。洪樸凱西事後反思,身為韓國孩子的她,兒時可能也是個漫不經心的種族主義者,而這也是種族創傷難以書寫的原因之一。
▎「亞洲人過得好的謊言是如此滲透人心,因此即便是書寫的此刻,
我也忍不住懷疑自己相對於其他人已經混得不差瞭。
可是種族創傷不是一種競賽。」──洪樸凱西
從被想像齣來的臉部痙攣說起,洪樸凱西敏銳而慧黠地探索亞裔美國人的身分認同與隱性創傷。她從個人延伸到集體,藉由爬梳亞裔集體的歷史、前輩作傢與人權工作者的犧牲與貢獻,她在字裡行間中不斷梳理自我身分,也尋思作為韓裔女兒、寫作者乃至亞裔族群成員等不同位置上所麵對的思考與磨難。
因此,本書從個人齣發,卻也超越尋常的生命書寫。亞裔在美國的遭遇長期隻有片麵的呈現,而洪樸凱西自願走進亞裔被錯認的過往、被忽略的心靈,使得本書既是她對外在暴力的控訴、對內心自我厭惡的告解,也讓我們獲得對他者另一維度的理解。
得獎紀錄
★2021年美國國傢書評人協會獎獲獎作品
★2021年美國圖書獎獲獎作品
★2021年普立茲獎決選作品
──榮獲2020年度各大媒體、網站、書評最佳書籍──
★《時代》雜誌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
★《紐約時報》年度好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新政治傢》年度好書
★《君子雜誌》年度好書
★《書單》雜誌年度十大好書
★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颱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
★ 紐約公立圖書館年度好書
★ 書評網站Book Riot年度好書
盛情推薦
宇文正|作傢、《聯閤報》副刊組主任
李金蓮|資深編輯
張惠菁|作傢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劉 文|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簡莉穎|劇作傢
──盛情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當我讀到這本書時,我感覺自己好像被某種我一直說服自己並非真實的事物給撼動瞭……我寫下許多筆記,本書是讓人想摺角做記號加畫線的那種書。閱讀這本書的感覺非常瘋狂──身為亞裔的我竟如此徹底被看見,簡直不敢相信這樣的書竟然存在。美國一直都有針對亞裔的暴力事件,而在這類事件加劇之時,本書顯得更加具有時代意義。」──《時代》雜誌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介紹短評,黃艾莉(Ali Wong),知名脫口秀喜劇演員
「洪樸凱西齣色、犀利又令人難忘的《我受傷,故而我存在》是我們缺少的一部經典作品……閱讀這本書,就是在重新掌握人性。」──剋勞迪婭.蘭金(Claudia Rankine),美國國傢書捲獎得獎詩人、《公民》(Citizen)作者
「本書是透過散文去探尋那些無以名之的感受,這些感受難以捉摸、受到否認、無從預期,而且仍未有人探索過——書中生猛地蒐羅瞭許多尚未命名但不容忽視的事物;本書是一項極為強烈的介入手段、一種挑釁,也是一次重建。」──亞歷山大.奇(Alexander Chee),《如何寫一本自傳小說》(How to Write an Autobiographical Novel)作者
「知道有洪樸凱西這樣的作傢存在,我一直感到很欣慰,她在文學界所開闢的空間讓我受益匪淺。但當我開始讀這本書,我猛然發現這本書講述的並不完全是我的經歷。有些文章和段落讓我貪婪地、興高采烈地讀。有些時候,我會一邊把書放下一邊嘆氣或大笑。有時候也在頁麵邊緣寫下一堆問號。不過,讓你無法想都不想就對號入座,正是整本書的意義所在,提醒我們亞裔的經歷有多紛雜多元。」──弗蘭妮‧崔(Franny Choi),詩集《軟科學》(Soft Science)作者
「本書在填補我們知識體係中的縫隙時,也很有耐心地揭露齣我害怕也不願去點齣的情緒及國族祕密。很少有書能改變我們和彼此說話以及跟自我低語的方式。洪樸凱西看透瞭我們。她的視野及寫作執行力是如此令人屏息。真是天纔之作,而且無比駭人。去讀吧。去讀。這本書能看透你。」──基斯.萊濛(Kiese Laymon),《重型:美國迴憶錄》(Heavy)作者
「洪樸錶示這本書是在『挑戰自我』,而她做得很好:藉由深入書寫內心的不適感受,她交齣瞭一部注定要成為經典的思想作品。」──瑪姬.尼爾森(Maggie Nelson),《阿爾戈》(Argonauts)作者
「洪樸凱西這本散文集以外科手術般的精準度,將我心中沉睡已久的不適感徹底釋放瞭齣來。」──賈‧托倫蒂諾(Jia Tolentino),《欺瞞之鏡:自我欺騙的反思》(Trick Mirror: Reflections on Self-delusion)作者
「詩人在本書開篇就投下震撼彈。這些散文同時涉足迴憶錄、文化批評與社論等多個領域,既是堅定的宣言,也滿溢對自我的懷疑……本書呈現瞭詩人的坦率與黑色幽默,以及難以忽視的自我意識。」──《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洪樸凱西剖析瞭她作為亞裔美國人的經歷,細膩沉思瞭美國的種族意識。在書寫上,作為詩人的她結閤文化批評與個人敘事,將她年輕時對於身為韓國移民的女兒所感受到的羞恥與睏惑,以及這些感受如何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所變化,全都寫瞭齣來。從分析黑人演員李察.普瑞爾(Richard Pryor)的單口相聲,到審視她對於英語這門語言的理解,洪樸極好地掌握瞭關於身分政治與他者的重要主題。」──《時代》雜誌(Time)
「本書是深刻的反思。作者透過自身生活中各種一觸即發的時刻,為亞裔美國人更廣泛、且往往帶有漣漪效應的經驗發聲,書寫犀利、拳拳到位。」──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颱(NPR)
「本書時而風趣幽默、時而帶來深省,是對身分、社會結構與藝術實踐的迫切思考。這樣的書的齣現,是對這個創造力蓬勃發展的世界必要的乾預,但卻因為缺乏具體的語言與處理細微之處的能力而受阻。然而,在彌補這一欠缺上,洪樸凱西為我們邁齣瞭關鍵的一步。」──《芝加哥書評》(Chicago Review of Books)
「本書收錄的散文篇篇帶有深刻的自我覺察、筆觸犀利不懈。它敏銳、思考慎重、充滿智性,是帶來破冰話題、讓人大聊特聊的好書。」──《美麗佳人》(Marie Claire)
「以極其坦率的態度,洪樸凱西尖銳地審視瞭亞裔美國人這個詞在當下的意涵,並且挑戰讀者乃至她自己,去拋棄亞裔美國人經驗的單一敘事,轉而肯認一係列源自亞裔身分而來、卻一直被忽視至今的情緒感受。」──《女士雜誌》(Ms.)
「洪樸凱西的新書直麵亞裔美國人身分帶來的棘手問題,書名取自她探索種族之間的刻闆印象,以及少數族群所麵對的謊言所得齣的觀點。在種族暴力與不信任不斷延燒的今天,本書來得及時、絕對必讀。」──《喧囂》雜誌(Bustle)
「一本令人深感震撼的書。洪樸凱西在書中結閤迴憶錄式的散文與個人反思,還有歷史記載、當代報導,以及藝術與文字作品,就是為瞭要讓遝雜紛亂的聲音得以被聽見,呈現亞裔美國人這一充滿內部矛盾的集閤體。洪樸凱西以敏銳的智慧與極度的真誠做到瞭這一點。」──《沙龍》(Sa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