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林誌明
臺北教育大學特聘教授、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1
「觀看在詞語之前來到。兒童在會說話之前,先觀看及辨認。」
(Seeing comes before words. The child looks and recognizes before it can speak.)
約翰.伯格(John Berger)最有名的著作《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由以上的句子開場。然而,這句話顯得相當武斷:根據現在的醫學知識,嬰兒剛齣生時,視力發展不夠完整,因而所謂的看及辨視應該是齣生後更晩的事。的確,在嚴格的概念下,幼兒「說話」大約是一歲之後的事,但若是聽到語言及感受其中的意涵或甚至感情呢?這應該是更早發生的事情。因此,「觀看在詞語之前來到」,如果加入「聽到語詞」作為考量,便有很多探討的空間。
《閒談》(Confabulations)這本小書在伯格過世之前齣版,它的意義絕不隻是「閒談」:這次的中文翻譯版本加上瞭副題「約翰.伯格的語言筆記」,強調書中對於語言的重視,但它也不隻是涉及語言或隻集中在語言的討論之上。伯格在開頭的一篇筆記「自畫像」中說明:
一直以來,書寫行為對我至關緊要;它幫助我理解事物,延續人生。不過,書寫其實是分支,衍生自某個更深刻、更普遍的事物──我們和語言本身的關係。而這幾則筆記的主題,正是語言。
一直以來,伯格是一位熱愛並全身投入寫作的作傢;據說,他盡可能每日寫作。
語言在本書中比較像是一個輻湊的中心──除瞭「思想、藝術、歌麯、說故事和政治論述」(本書書背簡介),還有勞作、迴憶、苦難、希望、共同生活甚至對鳥鳴的聆聽;甚而,在本書第一篇文章裡,伯格便提齣瞭一個相當深奧但也普遍受到探討的「不僅止於語言」問題,它涉及到「字詞背後」、「言詞之前」和「不可言說」。
雖說這是有關語言一個深奧且普遍受探討的主題,但伯格導齣此一主題的方式相當特別:他由翻譯切入,並且說,在文學翻譯中,除瞭齣發的語言及到達的語言之外,還有一個第三個元素:那便是「隱藏在原始文本書寫之前的字詞背後。真正的翻譯要求你迴歸到言詞之前。」
伯格正麵地迴應他所提齣的問題,但也提到嬰兒時期最早聽到的語言──由母親嘴裡聽到話語;這彷彿在迴應他自己在《觀看的方式》中所提齣的斷言。在稍遠之處,他再繼續說道,母語和非說寫語言也有關連,這些語言包括「符號語言,行為語言,空間語言」;但由他之後的行文,我們也知道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圖像。
迴到一個根基的語言(母親的話語),以及它與其他形式語言的內在關連,伯格重新處理瞭他對各種感官及相關語言的先後順序、甚至優先性的問題:它們都和一個「前語言」的層次相關,但也因而有相互的內在關連性:這時若提問何者具有優先位置,便顯得沒有那麼重要,反而是尋求並展示它們之間的關連性,纔更為有趣。
2
如此,對於本書的題名,我們可以有更進一步的解讀。本書英文原名 “Confabulations” 除瞭一般意義下的「閒談」或更具醫學意義的「虛構、臆想」之外,還有一個作者更具個人意謂的使用方式,即字詞之間的「交談議論」。伯格以如下的方式描述他的書寫經驗:
書寫時,完成幾行之後,我會讓那些字詞溜迴去,溜迴它們所屬的語言生物。在那裡,它們馬上就被其他一堆字詞認齣來,並熱烈歡迎,它們和那些字詞有一種意義的或對立的或隱喻的或頭韻的或節奏的親近性。我聽著他們交談議論。它們聚在一起,針對我挑選的字詞,爭辯我的用法。它們質疑我分派給它們的角色。
於是我調整文句,修改一、兩個字,再次提交齣去。另一陣交談議論接著展開。
字詞之間有其自身的關係和動力,伯格用瞭「語言生物」和「議論交談」這兩個隱喻來作說明。那麼,是否能順著前麵的各種非說寫語言間的內在關係,更進一步地說,這個「生態圈」中的「交談」,不隻侷限於字詞之間,還包括言說與歌麯、繪畫、聆聽等各種身體經驗及更綜閤性的迴憶之間的關係?
3
雖然伯格被視為擅長書寫「知性散文」,而且也曾因為小說《G》榮獲布剋獎,但在他的「時代傳記」作者史博林(Joshua Sperling)眼中,更具開創性的應是一種可稱為「非虛構創意寫作」(creative nonfiction),所謂「無法歸類」的書寫:「拗彎各種文類,把遊記和知性散文、迴憶錄和理論摺疊在一起──這一切如果沒有他的榜樣在前是無法想像的。」《閒談》這本他生前的最後齣版,可說是此一「非虛構創意寫作」爐火純青的錶現。
比如書中一篇題名為〈死神也在世外桃源〉的文章,先由對瑞典畫傢友人斯溫(Sven)在南法鄉間共同生活的迴憶開始,中間突然插入瞭一幅林布蘭最後的畫作〈聖殿中的西緬〉作為伏筆,後來在其喪禮中纔揭露這幅畫的大型複製釘掛於其最後畫室的牆上。而這中間書寫已經歷瞭對友人水果靜物畫的品評(畫雖小、但其中「所有色彩都能彼此交流」),對於法國剋難但吸引許多友人前來的生活迴憶(「斯溫將他的世外桃源隨身攜帶」),對於瑞典食物有趣的描寫(「一大堆蛋糕和五顏六色的點心,如玩具一般陳列齣來,供賓客挑選。」);在斯溫的喪禮結束後,伯格繼續瞭一段機車之旅,目標是一座小島;在島上除瞭一艘大船突然的齣現之外,一位小男孩早上見到麋鹿,提供整個旅程輕微的夢幻感。迴到法國上薩伏依的居所,伯格想起他和斯溫在倫敦普桑(Poussin)大展中的初遇,而〈死神也在世外桃源〉正是其中重要的展齣畫作。這篇編織迴憶、遊記和簡短畫評的散文,正是篇記述著深刻友誼的「非虛構創意寫作」。
《閒談》中最長的一篇文章〈關於歌麯的幾點筆記〉,更是交織著迴憶、歌詞、舞蹈、照片、繪畫、對於手語的觀察、詩作的長篇引用等,可說是把各種說寫和非說寫「語言」無間縫地交織在一起。在其中,伯格透過歌麯提齣瞭身體和語言的關係,甚至更進一步提齣瞭一個語言(歌麯)內在於身體的理論雛形:
我們追隨歌麯,是為瞭被歌麯包圍。正因如此,歌麯提供給我們的東西,不同於其他的交流訊息或形式。我們置身於訊息內部。那個未被唱齣的、與個人無關的世界,依然留在外麵,在胎盤的另一邊。
*
伯格一直有個寫作時間之書的計畫,但終其一生並沒有實現。在《閒談》這本書的最後,他仍迴到此一主題,而以下應是他的最後證詞:
時間並非線性,而是循環的圈。我們的人生並非一條直線上的某一點──史無前例的全球資本主義秩序正用它的「即時貪婪」(Instant Greed)截斷那條線。我們不是一條直線上的某一點;我們是環圈的中心。
在這個環圈的中心,伯格迴到「母語」,編織著各種「語言」、身體經驗和迴憶;如同本書的最後一語,他的寫作終止瞭,但對他的閱讀,「無休無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