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經典典藏版)

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經典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音寧
图书标签:
  • 台湾农业
  • 乡村社会
  • 土地问题
  • 农民生活
  • 社会观察
  • 文化人类学
  • 台湾研究
  • 农村发展
  • 田野调查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糧食就是生命!而江湖啊,水的流域。

  二○○五年,震驚社會的「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宣判入獄,也是在這時,吳音寧開啟了與楊儒門的書信往來。《江湖在哪裡》藉由這起事件,從媒體對事件的挖掘報導談起,真實在「實況報導」中消失殆盡,取代的是各種臆測,也「現形」了台灣島嶼,農業成為藍綠政治對決的犧牲品。

  本書不僅是一頁台灣農業史,更是這塊土地曾有的豐美記憶與耕者的斑斑血淚。作者以感性的筆觸、佐以詳盡的文資史料,從家鄉溪州出發,帶領讀者走過政權更迭前後、走過「多吃麵,少吃米」,走過紅葉少棒年代,走過左翼社會主義、走過偉大的領袖,走過國際孤立本土認同,從蔗糖、香蕉到鳳梨罐頭,印證了「稻米就是生命」。

  ★「Books From Taiwan 2008」國際版權推薦書
  ★2007年《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獎
  ★2007年8月誠品選書

  ‧特聘金鼎獎與金蝶獎書封設計師得主 楊啟巽,重新打造新款封面,以稻米作為設計發想主軸,單純的農業,不應該有那麽多的人為因素干擾,故在書名間,牽起象徵造成阻礙的線段,形塑稻米從生長到落地,須面臨的困境。並選用較具纖維成分的封面紙張,佐以燙金呈現顆顆米粒,顯現層次。

  ‧一窺台灣農業發展史,以農業狀況,現形台灣島嶼。
《南洋风物志:跨越国界的香料、茶与殖民地遗产》 一部深入南洋腹地的史诗级田野考察,记录了二十世纪初期东南亚群岛的生态变迁、文化冲突与经济脉络。 本书并非聚焦于台湾岛屿的农业面貌,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袤、湿热且充满异域风情的南洋群岛。这是一份横跨数十年、由探险家、植物学家兼社会观察家——林德和先生——亲手编织的宏大记录,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腻的人文关怀,勾勒出一幅幅关于殖民地时代南洋农业经济的生动画卷。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详尽剖析了从马来半岛到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物种引进、种植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香料之路的重塑与帝国的意志(约300字)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欧洲列强,特别是荷兰和英国,如何通过系统的规划与强制性的政策,将南洋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体,转变为全球热带经济作物的核心供应地。 林德和先生以丁香和肉豆蔻的种植历史为切入点,揭示了如何通过残酷的垄断政策,彻底改变了马鲁古群岛(Maluku Islands)的传统贸易格局。书中详细记录了当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为确保香料产量,对原住民社区实施的强制迁移、轮作制度以及严苛的劳动配给。这些不仅仅是经济数据,更是对生存权利被剥夺的无声控诉。他描绘了在殖民管辖下,那些原本只在特定山谷中生长的珍贵香料,如何被大规模移植到其他岛屿,引发了意想不到的生态反弹与水土流失问题。同时,本章也细致比对了不同殖民政府在香料管理上的细微差别,及其对当地精英阶层参与程度的影响。 第二部:热带的黄金——橡胶与锡矿的共生体(约400字) 二十世纪初,橡胶的崛起彻底颠覆了南洋的经济结构。本卷是全书最厚重的部分,林德和先生深入了马来半岛的腹地,亲身考察了新兴的橡胶园和锡矿开采区。 他详细记录了巴西三叶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的引进过程,从最初的试验性种植到大规模商业化扩张的每一步骤。书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种植园管理的细节,如土壤酸碱度的调整、病虫害的防治记录,以及最为关键的——劳动力来源问题。为满足对橡胶叶片和乳胶的巨大需求,殖民者从中国南部、印度南部引进了数以百万计的劳工。林德和先生不回避地记录了这些“契约劳工”(Indentured Labourers)在种植园中面临的恶劣生活条件、低廉的报酬以及复杂的族群张力。 他将橡胶园的运作模式与锡矿开采进行了对比研究。锡矿的深层开采与地表的大规模橡胶种植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共生体”:锡矿的利润支持了种植园的初期投资,而种植园提供的廉价食物和劳力则保障了矿场的运转。书中插有一份详细的锡矿泥浆排放对周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报告,至今读来仍令人触目惊心。 第三部:茶园的隐秘角落与阶层流动(约350字)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焦点转向了高地和高原地带,特别是爪哇岛(Java)和苏门答腊(Sumatra)山区的茶园。与在低地种植的经济作物不同,茶叶的种植涉及更精细的选址和更严格的采摘标准。 林德和先生用了相当篇幅来分析爪哇的“文化系统”(Cultuurstelsel)残余影响,以及荷兰人如何巧妙地将这些既有的土地使用模式转化为对茶叶生产有利的结构。他采访了数位世袭的茶园管理者——通常是当地的爪哇贵族——探讨他们如何在既要服从殖民者的产量指标,又要维持家族声誉之间周旋。书中收录了数张关于茶园工人在陡峭山坡上采摘嫩芽的黑白照片,画面定格了劳动者的坚韧与环境的险峻。此外,书中还对比了不同品种茶叶(如阿萨姆、大叶种)在当地气候下的适应性表现,及其最终出口至欧洲市场的定价机制分析。 第四部:地方物产的抵抗与创新——椰子与稻米的边缘化(约300字) 并非所有南洋农业都完全臣服于殖民地的宏大叙事。本章探讨了那些被列为“次要”作物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当地农民为求生存而进行的适应性改造。 椰子作为南洋传统的生存资源,在殖民经济中被降级为副产品,主要用于提取椰油以供应欧洲的肥皂和人造黄油工业。林德和先生记录了农民如何偷偷将部分椰子用于传统的食物加工,以对抗官方的配额制度。 在稻米种植方面,本书提供了对爪哇和巴厘岛水稻梯田系统的详尽考察。尽管殖民政府主要关注经济作物,但稻米的稳定生产关乎着数百万人的生存。书中对巴厘岛的“苏巴克”(Subak)水利合作系统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社会学分析,赞扬了这一古老制度在资源稀缺环境下的高效管理,并对比了其与殖民政府后期试图干预水利分配所产生的摩擦。 第五部:生态遗留与未来展望(约200字) 全书的收尾部分,作者超越了单纯的记录,开始对南洋农业的未来进行了沉思。他担忧单一作物种植(Monoculture)带来的生态脆弱性,以及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经济风险。 林德和先生在近乎绝望的笔调中,也捕捉到了一丝希望的火花:那些被殖民者忽视的本土药用植物和传统食物资源,或许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呼吁未来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正视殖民经济留下的生态创伤,并重建一种更尊重地域特色和本土知识的农业模式。 《南洋风物志》以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植物学、经济史和社会人类学——成为研究二十世纪热带农业转型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它揭示了全球贸易网络在遥远热带岛屿上留下的深刻烙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音寧


  走跳濁水溪畔的女子,是土生土長的彰化溪州人,現在故鄉專事寫作。著有《蒙面叢林》、《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危崖有花》等。

图书目录

1、冬夜現身
2、拉扯的形容
3、江湖在哪裡?(五○年代)
4、江湖在哪裡?(六○年代)
5、江湖在哪裡?(七○年代)
6、江湖在哪裡?(八○年代)
7、春雨落在休耕的城外
8、黑道的故鄉
9、政府有一本作文簿
10、世紀末農地大清倉
11、窮人擁有什麼
12、奴隸與奴隸主
13、煙、火光、聲響
14、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76892
  • 叢書系列:印刻文學
  • 規格:平裝 / 456頁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