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解析肺癌診治照護全書【最新增訂版】

完全解析肺癌診治照護全書【最新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忠仁
图书标签:
  • 肺癌
  • 肿瘤学
  • 临床医学
  • 癌症治疗
  • 照护
  • 指南
  • 医学参考
  • 最新增订版
  • 肺部疾病
  • 肿瘤护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肺癌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治療團隊除了透過多項檢查確診分期,

更會針對不同期別及完整基因檢測,評估病友的體能狀態與共病,

不論早期診斷根治疾病,或晚期積極治療、延長壽命與生活品質提升,

都能協助病友制定適合的個人化治療計畫與目標,以期達到最佳療效!


 

總策畫◎余忠仁(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
作者群◎34位臺大醫院肺癌多專科診療團隊

 

本書是由臺大胸腔內外科、腫瘤醫學部、癌症防治中心、檢驗醫學部、影像醫學部、核子醫學部、皮膚部、復健部、家庭醫學部、營養室、社會工作室、癌症個案管理室及臺大醫學院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等十餘個部門和數百位專業人員所組成,堪稱臺灣最強肺癌治療團隊。
 🔘 [隨書加贈]臺大醫師精心設計「秒懂肺癌治療 SOP療程圖」

國人對肺癌的印象總還是停留在「肺癌是一種死亡率非常高的癌症」。近年來,不論男性或女性的癌症發生率,肺癌都位列第3位,男性僅次於大腸癌和肝癌,女性僅次於乳癌和大腸癌。但在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肺癌長年高居第 1 位。由此可見,肺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是遠高於其他癌症,一旦罹患肺癌,即刻讓病友和家屬都籠罩在巨大的死亡恐懼陰影下。
在臺灣,剛診斷出肺癌的平均年齡是 65 歲,但是從 55 歲開始發生率就有快速升高的趨勢,肺癌多年來已經成為所謂的「新國病」,而其病情變化多端,非常複雜。肺癌一般分為兩大類: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又可分為兩種:肺腺癌和鱗狀細胞肺癌)。
肺癌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治療方針是進行手術;第三期則比較複雜,除了手術,尚有放射線和化學同步治療加上免疫治療;而第四期的病友占所有肺癌病友的一半左右,治療選擇有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如何依據病友身體狀況與原有的疾病,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與後續評估,是建立肺癌治療計畫當中很重要的一環。
晚期癌症的醫療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同時治療的選擇也日漸增多,因此現在的醫療重視與病友「共享醫療決策」,將臨床試驗的相關訊息披露,進而讓病友有機會參與各項臨床試驗,幫助病友了解病情,進而參與治療過程,是現代化癌症醫療的重大進步。
肺癌的治療不只非常多樣化,從檢驗、手術,到各式各樣新的治療方法,這些年來不斷推陳出新。這些肺癌新趨勢都代表了新的希望,對病友和家屬來說自然都是好事。本書能讓讀者對肺癌有正確認知,說明不同期別肺癌的治療方式,尤其是目前治療中常見的標靶治療,以及不同期別都可能會使用到的化學治療,讓讀者能在翻開本書時先有概念後,在細讀書中各個章節時,更能吸收和了解,進而建立良好的醫病溝通關係。

🔘 最強臺大醫療團隊完整解析癌友最關心最擔憂的肺癌大小事

■沒有轉移的第一期肺癌和有轉移的第四期肺癌治療大不同,確診及正確分期、是否有轉移?轉移到哪裡?這些判斷對後續治療都非常重要。
■肺癌手術已由傳統開胸手術演進到「單孔胸腔鏡」的微創精準手術。傷口不僅美觀,同時病人恢復更快,治療效果更好。
■肺癌是非常容易復發的癌症,第三期復發率超過八成,第二期也超過一半;但如果第一期早期發現,治癒率則高達九成。
■晚期肺癌治療所採取的精準治療,為各種癌症治療中的領先者。診療後依據腫瘤組織型態、基因突變型、PD - L1 表現而選擇適合的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學治療,以達到最有效的治療反應、最佳的生活品質。

 👍[強力推薦]

陳建仁/前副總統
陳文茜/資深媒體人
陳佩琪/小兒科醫師
星希亞/抗癌部落客

🔘 本書章節

--------------------------------------------------------------------------------------------------
前 言  精準判斷分期,才能有效制定治療方針
PART1  確診肺癌該怎麼辦?
PART2  坦然面對肺癌──就醫前的心理準備
PART3  肺癌分期與治療──分期不同,選項也不同
PART4  有效預防復發及轉移──早期肺癌的治療
PART5  有助提升生活品質及延長壽命──晚期肺癌的治療
PART6  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改善皮膚副作用、飲食照顧與運動建議
附錄1 用愛彌補醫療的極限:癌末安寧緩和醫療的照護
附錄2 當癌末治療遇上嗎啡用藥的迷思
附錄3 社工室:病友及家屬可以找得到的協助資源
--------------------------------------------------------------------------------------------------

🔘 特別增訂:肺癌臨床精準醫療,最新突破6大趨勢

1.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
■ 張允中教授(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放射線科教授)
2.沒有傷口的微創手術—影像導引腫瘤消融術 
■ 簡寧(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孟暐(臺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臨床教授)
3.放射治療新技術—粒子放射治療
■ 許峯銘(臺大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臨床副教授)
4.抗體藥物複合體:令人期待的新治療方式
■ 李日翔(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腫瘤醫學部主任)
5.標靶藥物新夥伴
■ 施金元(臺大醫院胸腔內科主任)、 吳尚俊(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副主任)
6.免疫治療新進展
■ 楊景堯(臺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臨床副教授)
--------------------------------------------------------------------------------------------------

本書總策畫:余忠仁(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
作者群:34位臺大醫院肺癌專科醫療團隊

■胸腔外科:陳晉興(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徐紹勛(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林孟暐教授、蔡東明醫師、郭順文醫師、陳沛興醫師
■胸腔內科:施金元主任、王鶴健(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何肇基(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楊景堯副教授、廖唯昱副教授、林敬凱(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主治醫師)、吳尚俊醫師(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副主任)、李日翔醫師(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腫瘤醫學部主任)
■腫瘤醫學部:楊志新(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
■皮膚部:朱家瑜教授
■家庭醫學部:蔡兆勳教授
■核子醫學部:顏若芳兼任主治醫師、黃潔宜醫師
■放射腫瘤科:許峯銘副教授
■影像醫學部:張允中教授、簡寧主任
■檢驗醫學部:詹一秀醫師、蘇剛毅副教授
■物理治療技術科:蕭淑芳治療師
■營養室:陳珮蓉主任、馮馨醇營養師
■社會工作室:黃佳琦管理師
■癌症防治中心(腫瘤個案管理小組)個管師:柯虹如、黃鳯珍、王宜茹、徐昕妤、武芮竹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肿瘤学和呼吸系统疾病的专业著作的简介,重点涵盖了其他相关但非肺癌诊断和治疗的深度内容: --- 肿瘤免疫治疗前沿与应用实践:从基础机制到临床转化 本书聚焦于肿瘤免疫学领域的最新突破,深入剖析了肿瘤微环境、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最新发展,以及细胞疗法(如CAR-T和TILs)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潜力和挑战。本书旨在为肿瘤内科医生、免疫治疗研究人员及临床科学家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深度解析与调控策略 第一章:肿瘤微环境(TME)的复杂性与免疫抑制网络 本章系统阐述了实体瘤微环境的组成,详细解析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调节性T细胞(Tregs)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维持免疫耐受和促进肿瘤进展中的核心作用。深入讨论了肿瘤细胞如何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重塑TME,形成对免疫细胞浸润和杀伤功能不利的“冷肿瘤”状态。内容涵盖了前沿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解析TME异质性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免疫检查点通路及其拮抗剂的机制与发展 详细回顾了PD-1/PD-L1、CTLA-4、LAG-3、TIGIT等关键免疫检查点通路的基础生物学功能。重点分析了不同世代ICI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联合用药策略的设计原则。尤其关注了新型检查点靶点(如TIM-3、VISTA)的临床前研究进展,以及如何通过靶向TME中的特定细胞类型来增强现有免疫检查点阻断的效果。 第三章:肿瘤抗原呈递与新佐剂策略 本章深入探讨了肿瘤抗原的发现、加工和呈递过程(DC成熟与迁移)。详细介绍了新型佐剂的设计理念,包括TLR激动剂、STING通路激活剂以及溶瘤病毒(OVs)在诱导宿主免疫反应中的独特优势。探讨了如何结合放疗、化疗等传统手段,实现“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从而提高疫苗和免疫疗法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细胞与基因治疗的临床实践与优化 第四章: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在实体瘤中的挑战与机遇 虽然CAR-T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取得了革命性成功,但其在实体瘤中的局限性是当前研究的焦点。本章深入分析了实体瘤TME对CAR-T细胞的抑制机制(如抗原稀释、T细胞耗竭),并详细介绍了克服这些障碍的前沿技术,包括: 串联和双靶点CAR设计: 解决抗原异质性和脱靶毒性的策略。 “智能”CAR设计: 引入逻辑门控系统(如AND/OR门),实现对TME特定环境的响应。 克服物理屏障: 针对实体瘤基质(如胶原纤维和高间质压力)的递送策略优化。 第五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疗法的流程优化与规模化 TILs是目前实体瘤细胞治疗中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本章详细拆解了TILs的制备流程,从肿瘤组织获取、有效TILs的分离、体外大量扩增,到最终的回输标准。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鉴定具有更强杀伤潜能的“优势TILs克隆”,以及使用IL-2、IL-15等细胞因子支持TILs扩增的最新方案。此外,还探讨了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增强TILs持久性和靶向性方面的应用。 第三部分:跨学科整合:新辅助治疗与监测生物标志物 第六章:新辅助免疫治疗的临床策略与毒性管理 本部分关注在手术切除前应用免疫治疗的实践。详细分析了在不同类型实体瘤中(如黑色素瘤、NSCLC——尽管非肺癌,但涉及的机制和策略通用)采用新辅助/辅助免疫治疗的适应症、疗效评估标准,以及如何利用新辅助治疗评估患者的免疫反应敏感性。重点阐述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早期识别、分级和标准化处理方案,特别是针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道毒性的管理。 第七章:液体活检与治疗反应的动态监测 深入介绍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s)和外泌体在监测肿瘤负荷、评估治疗反应和预测复发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如何利用ctDNA分析来监测免疫治疗后的假性进展与真性进展的鉴别诊断。本章还讨论了基于免疫组化、基因表达谱以及多组学数据整合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旨在实现个体化免疫治疗方案的实时调整。 第八章:非T细胞免疫疗法的拓展 除了T细胞疗法,本书还全面介绍了其他新兴的免疫调节策略,包括: 双特异性抗体(BsAb)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 如何设计分子结构以更有效地桥接肿瘤细胞与效应细胞。 溶瘤病毒(OVs): 病毒的基因工程改造,以增强其免疫原性和靶向性,并将其作为“活载体”递送免疫刺激分子。 激动型抗体: 靶向4-1BB、CD40等共刺激分子激动剂在实体瘤中的临床表现与剂量限制性毒性。 --- 本书内容严谨,数据详实,图表丰富,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从业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前沿研究成果,并将之转化为临床决策的必备工具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余忠仁
出身醫生世家,曾在內科加護病房工作達15年以上,從2000年開始橫跨重症醫療與肺癌診療兩個領域。經常參加跨國新藥、新療法的臨床實驗等研究,自2010年起擔任臺大肺癌多專科診療團隊召集人。由於該治療團隊陣容堅強,專業分工與個人化的精準醫療處方,贏得病友與家屬信任,每年逾1500名新診斷的肺癌病友至臺大就醫,高達九成八的病友願意續留臺大醫院接受診療,並且得到最好的治療與照護。

相關著作:《完全解析肺癌診治照護全書》

34位臺大醫院肺癌多專科醫療團隊
本書總策畫:余忠仁(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
本書作者群:34位臺大醫院肺癌專科醫療團隊
■胸腔外科:陳晉興(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徐紹勛(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林孟暐教授、蔡東明醫師、郭順文醫師、陳沛興醫師
■胸腔內科:施金元主任、王鶴健(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何肇基(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楊景堯副教授、廖唯昱副教授、林敬凱(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主治醫師)、吳尚俊醫師(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副主任)、李日翔醫師(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腫瘤醫學部主任)
■腫瘤醫學部:楊志新(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
■皮膚部:朱家瑜教授
■家庭醫學部:蔡兆勳教授
■核子醫學部:顏若芳兼任主治醫師、黃潔宜醫師
■放射腫瘤科:許峯銘副教授
■影像醫學部:張允中教授、簡寧主任
■檢驗醫學部:詹一秀醫師、蘇剛毅副教授
■物理治療技術科:蕭淑芳治療師
■營養室:陳珮蓉主任、馮馨醇營養師
■社會工作室:黃佳琦管理師
■癌症防治中心(腫瘤個案管理小組)個管師:柯虹如、黃鳯珍、王宜茹、徐昕妤、武芮竹


图书目录

【前言】

◎精準判斷分期,才能有效制定治療方針

■ 楊志新(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

◎肺癌的4大特色
◎肺癌的第四期治療是關鍵

․確認轉移部位很重要
․小細胞肺癌的治療
․鱗狀細胞肺癌的治療
․肺腺癌的治療

◎肺癌治療基本SOP流程圖

■    楊志新(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景堯(臺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臨床副教授)

PART1 確診肺癌該怎麼辦?

◎人體重要的器官:肺與呼吸系統

■ 徐紹勛(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沛興(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1)呼吸作用──人類得以存活的重要宣示
(2)呼吸系統──無聲的交響樂團
(3)肺──人體的守門員

◎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差異

■ 郭順文(臺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1)惡性與良性腫瘤交互存在,變化多端
(2)由醫師專業判斷,訂出最佳治療計畫

◎認識肺癌

■ 余忠仁(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
(1)早期症狀
(2)致病原因
(3)肺癌的分類
(4)基因突變或其他疾病的影響

◎肺癌的篩檢及預防

■ 陳晉興(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
(1)肺癌是花費最多的癌症
(2)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是肺癌篩檢最佳利器
(3)空氣污染不只是造成肺癌的元兇
(4)防治空氣汙染,你我都做得到

◎是否該徵詢第二意見?如何告知家人與調整生活模式?

■ 柯虹如、黃鳳珍、王茹宜、徐昕妤、武芮竹(臺大醫院護理部腫瘤個案管理小組胸腔腫瘤個案管理師)
(1)是否需要徵詢第二意見?
(2)如何告知家人?
(3)如何調整工作及生活模式?

◎肺癌的臨床研究

■ 楊志新(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
(1)臨床試驗的定義
(2)臨床試驗的歷史
(3)臨床試驗的程序
(4)臨床試驗的期別

PART2 坦然面對肺癌──就醫前的心理準備

◎肺癌的檢查與診斷
◎認識肺癌專業醫療團隊

(1)痰液檢查
■ 詹一秀(臺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林敬凱(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主治醫師)
(2)胸部X光檢查
■ 張允中醫師(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放射線科教授)
(3)電腦斷層掃 描
■ 張允中醫師(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放射線科教授)
(4)正子掃描與骨骼掃描
■ 顏若芳(臺大醫院核子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黃潔宜(臺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主治醫師)
(5)胸腔超音波導引穿刺術
■ 王鶴健(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
(6)支氣管鏡檢查&支氣管鏡超音波
■ 何肇基(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
(7)切片檢查
■ 何肇基(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
(8)分子病理基因檢測
■ 蘇剛毅(臺大醫學院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副教授)
(9) 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
■ 廖唯昱(臺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如何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

■ 柯虹如、黃鳯珍、王茹宜、徐昕妤、武芮竹(臺大醫院護理部腫瘤個案管理小組胸腔腫瘤個案管理師)
(1)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2)循序漸進,漸入佳境
(3)突破重圍,勝利在望

◎肺癌復發與轉移&治癒及預後

■ 何肇基(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
(1)治癒及預後
(2)肺癌的復發
(3)肺癌的轉移
(4)如何區分轉移、復發,還是新癌症?

PART3 肺癌分期與治療──分期不同,選項也不同


◎肺癌的分期

■ 林孟暐(臺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臨床教授)  
(1)肺癌的分類
(2)肺癌的分期

◎治療的選項

(1)治療方法的新進展
(2)分期治療的選項

◎認識肺癌治療新趨勢

■ 施金元(臺大醫院胸腔內科主任)
(1)檢驗新趨勢:磁導航
(2)手術新趨勢:單孔無管微創胸腔鏡手術
(3)治療新趨勢一:手術前化療加免疫治療
(4)治療新趨勢二:立體定位放射線治療
(5)治療新趨勢三:腫瘤消融術
(6)治療新趨勢四:電場療法
(7)治療新趨勢五:免疫治療擴大運用

PART4 有效預防復發及轉移──早期肺癌的治療


◎手術治療 

■ 陳晉興(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蔡東明(臺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1)術前評估
(2)手術方式
(3)術後照護

◎局部肺癌的放射治療

■ 許峯銘(臺大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臨床副教授)
(1)什麼是放射治療?
(2)放射治療在肺癌的角色定位
(3)早期肺癌放療的條件
(4)早期肺癌的放療:立體定位消融性放射治療
(5)早期放射治療的效果參考

◎肺癌術前或術後的治療評估

■ 何肇基(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
(1)術前治療
(2)術後治療

◎肺癌預後追蹤與常見檢查項目

■ 郭順文(臺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1)電腦斷層掃描
(2)核磁共振
(3)正子造影&骨骼掃描
(4)長期觀察腫瘤指數異動

PART5 有助提升生活品質及延長壽命──晚期肺癌的治療

◎同時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局部轉移無法開刀的治療首選

■ 何肇基(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
(1)同時放化療,以放療為主、化療為輔
(2)新舊藥副作用不同,病友注意選擇
(3)放療加化療,再加免疫治療效果更好
(4)同時放化療,副作用大,要注意病友身體狀況

◎化學治療:副作用大幅降低的傳統新療法

■ 楊景堯(臺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臨床副教授)
(1)哪些人可以進行化療?
(2)分好幾線藥物
(3)化療的副作用有哪些?可以避免嗎?

◎標靶治療:晚期肺癌最佳療法

■ 施金元(臺大醫院胸腔內科主任)
(1)基因檢測
(2)標靶治療
(3)抗藥性問題

◎免疫治療:延長存活的新治療方式

■ 廖唯昱(臺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1)癌症免疫療法的演進
(2)免疫療法的種類與原理
(3)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於臨床治療
(4)預防復發

◎晚期肺癌的放射治療

■ 許峯銘(臺大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臨床副教授)
(1)晚期放射治療的目標與策略
(2)可長期控制的晚期肺癌放療
(3)多處轉移的晚期肺癌放療
(4)腦轉移的放療
(5)副作用的緩解
(6)未來的展望

◎晚期肺癌的手術治療

■ 徐紹勛(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沛興(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1)什麼是晚期肺癌?
(2)術前評估:我的身體能夠承受開刀嗎?
(3)淺談晚期肺癌手術:我的腫瘤能夠拿乾淨嗎?
(4)除了開刀,還有沒有需要接受其他治療?
(5)肺部以外的腫瘤轉移,該怎麼辦?
(6)肺癌晚期≠肺癌末期

PART6 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改善皮膚副作用、飲食照顧與運動建議


◎克服標靶治療中的皮膚副作用

■ 朱家瑜(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皮膚科教授)
(1)案例
(2)標靶治療到底是什麼?
(3)肺癌最常使用的標靶治療有哪些?
(4)標靶治療常見的四大皮膚副作用
(5)常見皮膚副作用Q&A

◎肺癌治療期間的飲食照顧

■ 陳珮蓉(臺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馮馨醇(臺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
(1)利用營養門診,打造個人營養建議
(2)特別注意癌症惡病質的發生
(3)肺癌治療期間的飲食原則
(4)肺癌治療期間的飲食規畫
(5)肺癌病友一星期食譜建議表

◎預防復發及保健期間的飲食營養照顧

■ 陳珮蓉(臺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馮馨醇(臺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
(1)預防保健期間的九大生活飲食須知
(2)對超級食物的幾項迷思

◎正確提升免疫力以對抗癌細胞

■ 何肇基(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
(1)單純免疫力無法防癌、抗癌
(2)能辨認癌細胞的免疫系統才能抵抗癌細胞

◎調整作息、省力運動以克服癌疲憊

(1)調整生活作息,降低疲憊感
(2)用運動克服癌疲憊

◎肺癌治療前後的運動建議

■ 蕭淑芳(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
(1)運動的禁忌症
(2)手術前的運動鍛鍊
(3)手術後住院的運動鍛鍊
(4)手術出院後的運動鍛鍊
(5)不開刀的治療後的運動鍛鍊

附錄1用愛彌補醫療的極限:癌末安寧緩和醫療的照護 

■ 蔡兆勳(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臨床教授)
(1)用同理心建立信任關係 
(2)肯定自己,化解衝突,心願完成,使其圓滿

附錄2當癌末治療遇上嗎啡用藥的迷思 

■ 蔡兆勳(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臨床教授)
(1)迷思一:害怕成癮?
(2)迷思二:抑制呼吸、加速死亡? 

附錄3社工室:病友及家屬可以找得到的協助資源

■ 黃佳琦(臺大醫院社工室管理師)

特別增訂:肺癌臨床精準醫療,最新突破6大趨勢


1.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

■ 張允中教授(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放射線科教授)

2.沒有傷口的微創手術—影像導引腫瘤消融術 

■ 簡寧(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孟暐(臺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臨床教授)

3.放射治療新技術—粒子放射治療

■ 許峯銘(臺大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臨床副教授)

4.抗體藥物複合體:令人期待的新治療方式

■ 李日翔(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腫瘤醫學部主任)

5.標靶藥物新夥伴

■ 施金元(臺大醫院胸腔內科主任)、 吳尚俊(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副主任)

6.免疫治療新進展

■ 楊景堯(臺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臨床副教授)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8629
  • 叢書系列:Dr.Me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3 x 17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图表和示意图有强烈依赖的视觉学习者,而这本巨著在这方面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虽然关键的治疗方案流程图绘制得比较规范,表格也常常被用来总结药物的毒副作用对比,但整体而言,全书的视觉设计偏向于传统的医学教材风格,大量文字堆砌的段落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常常需要在脑海中自行构建一个复杂的肿瘤分期和治疗决策树,书中缺乏那种能够一目了然抓住核心矛盾的“信息可视化”设计。例如,如果能用更具冲击力和直观性的图示来展示不同治疗策略对五年生存率的具体影响差异,或者用更生动的插图来解释复杂的生物信号通路,阅读体验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阅读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现在看来,它更依赖读者的主动“翻译”和“重构”能力。

评分

初拿到这本厚重的医著,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寻找“快速解决方案”的心态,希望能有一本指导我如何在日常护理中更有效地支持亲人的指南。然而,阅读体验却更像是一次学术马拉松。书中对循证医学证据链的梳理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每一项治疗建议背后都有大量的文献引用支撑,这无疑是其专业性的体现。但遗憾的是,这种极度依赖数据和指南的写法,使得书本在“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这块的内容显得相对单薄。比如,对于如何与面临巨大情绪冲击的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或者如何处理治疗副作用带来的长期居家生活挑战,书中的篇幅远不及对化疗药物作用机制的解析。我期待的,是更多来自一线护理人员的实践经验总结,那些无法被量化指标捕捉到的,关于爱、耐心和陪伴的智慧,在这本书里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读完后总觉得心头还悬着一块关于“如何活下去”的实际操作的迷雾。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从病理学的基本概念讲起,层层递进到分子生物学、影像诊断,最后汇入临床治疗的洪流,可以说是一个完整且逻辑严密的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过渡时所做的总结和展望,它们有效地帮助读者梳理了刚刚学到的知识点,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迷失感。尤其是在讨论到最新的免疫疗法进展时,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间的作用差异以及潜在的耐药机制,这对于想要了解前沿动态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然而,也许是出版时间的关系,书中对于近年来突飞猛进的液体活检技术(Liquid Biopsy)在早期筛查和复发监测中的应用讨论略显保守和滞后,没有充分体现出这项技术对传统诊断模式的颠覆性潜力,稍稍错失了对“最新”二字的极致体现,期待未来增订版能在这方面做更有力的补充和论述。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实在让人印象深刻,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勉强读完,尤其是那些关于手术技术和放疗方案的章节,信息量大到我得反复查阅专业术语表才能勉强跟上思路。坦白说,对于非医疗专业背景的读者,比如我这样的家属,很多深入的讨论,比如不同基因突变类型对应靶向药物的敏感性分析,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晦涩的教科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临床路径时的那种严谨态度,他们似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病程的细节,从早期筛查的敏感度讨论,到晚期姑息治疗的选择权衡,都处理得非常详尽。不过,正因为这种详尽,导致这本书在叙事节奏上显得有些沉重。如果能有一些穿插其中的、关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实际案例分享,或许能让读者在面对这些沉重的医学数据时,多一点喘息和希望。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供专业人士参考的案头工具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一定的医学基础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精髓。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对治疗决策“不确定性”的坦诚处理。作者并没有将肺癌的诊治描绘成一条绝对光明的直线,而是反复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并详细列举了在不同并发症背景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不全)如何调整标准治疗方案的“例外条款”。这种不回避复杂性和临床现实的写作态度,让我这个局外人对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局限性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成功地平衡了知识的深度与临床实践的广度。然而,正因为这种详尽的穷尽式分析,使得这本书的阅读门槛高企,即便是作为家属,在反复面对“如果没有疗效,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的备选方案时,内心难免产生巨大的焦虑和无力感。这本书需要读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直面疾病的残酷面貌,它不是一本用来“寻求安慰”的书,而是一本“直面挑战”的行动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