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書、經卷與文獻(9):近代雲南聖諭壇研究特稿

善書、經卷與文獻(9):近代雲南聖諭壇研究特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純武
图书标签:
  • 云南圣谕坛
  • 近代史
  • 宗教研究
  • 地方文献
  • 善书
  • 经卷
  • 文獻
  • 清史
  • 社会文化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刊是全世界關心中文善書、經卷與宗教文獻的學者所辦的。
 
  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與關心此領域的專家交流,也提供年輕研究者,發表機會!
善書、經卷與文獻系列(一)至(八):跨越時空的思想脈絡與文獻探索 本系列叢書的(一)至(八冊),旨在從宏觀與微觀的層面,深入探討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宗教信仰、道德實踐及其所依託的文獻載體。本系列著重於對傳統善書的類型學考察、佛教與道教經典的流傳與詮釋,以及儒家倫理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尤其關注那些在學術研究中較少被深入挖掘的文本群落。 --- 第一卷:宋代民間道德實踐與善書的興起 本卷聚焦於宋代社會結構的變遷與民間信仰的勃興。宋代是商品經濟發展和市民階層壯大的時期,社會倫理的傳播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本卷首先對宋代地方性宗族組織中流行的道德訓誡文本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探討其如何將傳統儒家倫理(如孝悌忠信)與佛教的因果報應觀念進行本土化融合。 重點研究對象包括:以《勸善章》為代表的早期印刷善書,分析其語言風格、受眾群體及其在不同地域的變異。研究深入探討了這些文本如何通過民間說唱藝人、地方士紳和寺院的推廣活動,深入滲透到農村社會的日常生活之中。此外,本卷還比較了宋代官方法令對民間道德規範的影響,以及官府與民間善書之間在規範力上的相互滲透與張力。文獻選取上,側重於對《太上感應篇》在宋代初期手抄本與刻本的異文考證,力求還原其早期傳播的樣貌。 第二卷:明代宗教融合與地域性善書的成熟 明代是中國宗教文化大融合的鼎盛時期。本卷將研究重心放在明代中後期,探討以「三教合一」為思潮背景下,善書體系如何走向成熟與定型化。本卷特別關注地方性鸞堂與齋堂(民間教派)所使用的核心文獻。 我們詳細分析了明代中後期刊印的大型道德叢書,如《廣錄》類文獻的編纂體例和思想核心。這些叢書不僅是道德說教的工具,更是當時社會階層流動、知識傳播路徑的縮影。本卷運用文本細讀法,解構了數種流傳極廣的「鬼神實錄」類善書,揭示其敘事結構中對現世不公的隱性批判和對來世賞罰的明確界定。此外,本卷還考察了明代官方對民間宗教活動的管控,以及管控措施如何反向推動了某些善書文本的秘密化與變異化傳播。 第三卷:清初道教正統與丹鼎派文獻的整理與再闡釋 本卷將視野轉向清代初期,專注於道教內部關於內丹修煉體系的文獻整理工作。清初,隨著戰亂後的社會重建,道教內部對於內丹理論的標準化和規範化的需求日益迫切。 本卷選取了數部清初重要的道藏續編或整理本中的丹經醫著,如對《周易參同契》、《悟真篇》等經典的註疏本進行比較研究。重點分析了不同流派的傳承者(如龍門派、正一道士)在闡釋核心術語時所採用的註釋策略。研究發現,清初的註疏往往帶有強烈的儒家理學色彩,試圖將內丹修煉從神秘化趨勢中拉回「性命雙修」的倫理框架內。此外,本卷還收錄了幾份罕見的清初民間道士的科儀手稿,探討其與官方頒布的齋醮文疏之間的異同。 第四卷:近代寺院經濟與佛教經典的商業化流通 本卷探討清末民初時期,在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佛教寺院如何面對經濟壓力,以及其如何調整經典的印製與流通策略。這一時期,西方傳教士的文化衝擊與傳統士紳階層的衰落,共同塑造了佛教文獻的新面貌。 研究核心是戰略性地出版和推廣哪些佛典。本卷分析了《大藏經》的影印本在民間的流傳情況,並對比了傳統的經板與近代鉛字排版印刷的成本效益和傳播速度。特別關注近代高僧如諦閑、月霞等人,如何依據時代需要,對古老經典進行「白話化」或「精簡化」的詮釋,以適應城市新興知識分子的閱讀習慣。本卷還附錄了幾份近代寺院的帳目殘片,間接反映了當時流通的佛經的市場價值。 第五卷:儒家經典在地方義學中的傳承與訓詁(明清) 本卷關注儒家「聖賢教誨」如何在地方義學和書院中被具體化為「文獻」。與專注於「四書五經」的宏大敘事不同,本卷側重於義學中用作輔助教材的文獻,如地方先賢的傳記、鄉約條文以及「家訓」的編纂。 研究通過考察幾個特定地域(如徽州、蘇南)的義學殘存文獻,分析了這些文本如何從朝廷頒布的標準範式中脫胎換骨,以適應地方的宗族結構和經濟活動。家訓中的「積德行善」觀念,常與如何經商致富、如何處理田產糾紛等實用知識相結合。本卷揭示了在高度重視功名的士大夫階層之外,廣大的鄉紳如何通過這些地方性文獻來建構和維護其社會秩序。 第六卷:民間神祇信仰與地方志中的「靈異」記載 本卷從文獻學的角度,分析了地方志、鄉土筆記中對各種民間神祇和地方性「善行」故事的記載。這些記載是理解中國民間信仰體系與官方史學之間互動關係的重要窗口。 研究考察了從明代中晚期到清代的《府縣志》中關於「祀典」、「人物」、「異聞」等條目的編纂規範。重點分析了在官方意識形態下,地方文獻是如何選擇性地收錄、轉化甚至「去魅」某些民間傳說,從而將其納入主流的道德敘事框架。本卷選取了數個具體案例,對比了民間口傳的靈驗故事與志書記載的差異,探討了在文獻化過程中,信息是如何被層層把關和重塑的。 第七卷:佛教密宗文獻在漢地的傳播與地域化(唐宋) 本卷聚焦於唐宋時期,佛教密宗(顯密融合)文獻在中國的流傳特徵。有別於一般對顯宗經典的關注,本卷深入探討了密宗儀軌、真言與曼荼羅圖文在漢地文獻中的轉譯難題與接受過程。 我們分析了數種宋代以來的密宗儀軌文獻,探討其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努力尋找與本土哲學概念的對應詞彙,以及這種翻譯策略對後世的影響。研究還包括對保存於敦煌文獻或地方寺院的儀式手稿的初步整理,揭示了密宗修習者在缺乏上師系統傳承時,如何依賴手抄文獻進行自我修習的狀況。 第八卷:近代西風衝擊下對傳統善書的批判與轉向 本卷將時間線索推進至晚清至民國初期,探討在西方思潮湧入後,知識分子群體對傳統善書的態度如何從接受轉為批判。 本卷詳細分析了維新派和早期社會主義者對傳統「勸善」文獻的批評焦點,主要集中在其「迷信色彩」和「對現狀的粉飾」。我們考察了如梁啓超、陳獨秀等人在其論述中如何界定「道德」與「宗教」的邊界。同時,本卷也呈現了另一方面:部分社會改良主義者試圖「改造」傳統善書,將其轉化為現代化的公民教育材料,探討了他們對「因果報應」觀念的世俗化詮釋。這為理解中國近代倫理思想的斷裂與延續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基礎。 --- 總結而言,本系列的前八冊,透過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信仰群體所產生的多元化道德與宗教文獻的精細考察,構建了一個多層次、相互交織的中國思想文化文獻圖譜。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文獻基礎,為理解近代雲南聖諭壇等地方性宗教現象的發生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歷史縱深與文獻對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范純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佛光大學專任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民間信仰、宗教圖像史、中國近代宗教史以及社會史等。

图书目录

論文
王見川 周作人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成書及出版探究:以其「五四前後」事蹟為切入點
楊春宇 光宣年間雲南聖諭壇考
王見川 《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與《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之先後關係與成書年代探索:兼談華光傳說
鄭靜吟 在道經與善書之間的《忠義經》

文獻札記
朱明川 二十世紀初江蘇鹽城的善堂、善書與同善社

書評
俞明雅 宗教題材的文學與文學的宗教生活建構一讀《普化凡庶:近世中國社會一般宗教生活與通俗文學》

學人歷史
馬力輯 陳學霖-王見川論學信函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60118
  • 叢書系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218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搭建得非常扎实,它没有简单地依附于某一单一的西方理论模型,而是展现出一种积极的跨学科对话姿态。我能隐约感受到作者在融合社会学、人类学和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尤其在分析地方圣谕坛的运作机制时,那种将微观的宗教活动与宏观的权力结构进行嵌套分析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这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在构建一个可以解释特定历史现象的分析工具箱。对于渴望了解如何将复杂的地方史料提炼为具有解释力的学术论点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它证明了扎根于本土经验的研究,同样可以拥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

评分

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田野考察报告”与“思想史梳理”的完美结合体。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不仅提供了坚实的文献支撑,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亲历感”。尽管我们知道这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但作者在描述那些具体仪式、坛规的细节时,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仿佛带领我们走进了那个遥远的云南角落,亲眼目睹了历史的发生。这种代入感,是冰冷的数据和僵硬的理论框架所无法企及的。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遥远、晦涩的学术课题,拉回到可感、可触、可理解的层面,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对云南地方史研究的持久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边缘化的历史材料时的态度。在对待地方性宗教实践和民间信仰的研究时,很多学者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过度浪漫化,将其描绘成淳朴的民间智慧;要么是过度批判化,贴上迷信的标签。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中道。它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功能性”和“社会建构”上。作者似乎更侧重于探讨这些信仰体系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如何被地方精英所利用、改造或抵抗。这种去价值判断的描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客观性和说服力,让人感觉是在进行一场基于证据的、冷静的智力对话,而非一场带有预设立场的道德审判。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露出古朴的气息,初翻开来,扑面而来的便是浓郁的学术气息。我尤其欣赏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内页的排版也做得极为考究,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处彰显了对传统文本的敬意。要知道,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能有一本如此用心制作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郑重的仪式,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细品其中的每一篇文章。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具体内容,但仅从这制作的精良程度来看,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在学术态度上的严谨与尊重,这对于一本严肃的研究专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这种对“物”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对“文”的深耕细作。

评分

初接触这类涉及地域性宗教史和地方精英研究的著作时,我的内心总是充满了一种对知识探索的激动和一丝丝的疑虑:信息密度会不会过大,语言会不会过于晦涩难懂,导致阅读体验不佳?然而,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它不像某些纯粹的文献汇编那样枯燥乏味,似乎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牵引着读者向前。无论是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背景的勾勒,还是对关键人物思想轨迹的梳理,都处理得张弛有度。这种流畅感,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相对顺畅地跟上作者的逻辑链条,不会轻易迷失在繁复的史料细节之中。这种平衡——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又不失文本的易读性——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它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读者心境的体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