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西敏信條(2版)

新譯西敏信條(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瑞珍
图书标签:
  • 西敏信條
  • 加尔文主义
  • 神学
  • 宗教改革
  • 基督教
  • 信仰
  • 教义
  • 历史神学
  • 神学著作
  • 改革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643年西敏會議於英國召開,1646年十二月完成了西敏信條,供日後議院及議會之用;其在英、美長老會及北美的公理會與浸信會中是最具影響力的信條。
 
  此信條共有三十三章,其內容完整、精確、整潔、平衡、聖經根據強、對爭論的問題提供溫和而明確的決議,其特色:
 
  1、內容完整、精確、整潔、平衡、聖經根據強、對爭論的問題提供溫和而明確的決議。
  2、文中論述的次序為啟示論、神論、人論、基督論、救贖論,教會論、及末世論,成為現代教義神學分段的先驅。
  3、而其第一章「聖經論」即被譽為基督教中最完美的聖經論告白。
《信仰的基石:系统神学导论》 一、本书缘起与目的 本书旨在为神学初学者、寻求深入理解基督教信仰的信徒以及牧者提供一本全面、系统且易于理解的神学入门指南。在信息爆炸、思潮迭起的今日,坚实的教义根基对于信徒的生命塑造和信仰传承至关重要。我们深知,许多信徒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信仰上的疑惑,或是接触到与传统教义相悖的观点,却缺乏系统性的工具来分辨和确立自己的立场。《信仰的基石:系统神学导论》正是为填补这一空白而作。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清晰地认识上帝的自我启示,理解圣经教义的核心脉络,从而建立稳固的信仰生活,并有能力在复杂的世界中清晰、有力的见证真理。我们力求做到:立足于经典教义,面向当代挑战,提供清晰的路径。 二、内容结构与特色 全书依照传统系统神学的经典架构,分为以下八大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完整的信仰体系: 第一部分:导论——神学的视野与方法 本部分首先界定“系统神学”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探讨神学的对象(上帝的启示)、来源(圣经的权威性)和方法论(如归纳法、演绎法在神学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了启示的两个途径——普遍启示(自然界与人性)和特殊启示(圣经与基督)。我们详细论述了圣经的无误性、充分性与权威性,这是所有神学思考的出发点和准绳。同时,本章也讨论了神学在历史中的发展脉络,为接下来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论上帝(Theology Proper) 这是系统神学的核心。本章深入剖析了关于上帝的属性,我们将上帝的属性区分为非位格属性(如独一性、永恒性、不变性、无限性、真理、良善)和位格属性(如智慧、能力、圣洁、公义、慈爱、信实)。我们不仅罗列这些属性,更着重探讨它们如何在上帝的行动中彰显,特别是如何理解“上帝是爱”与“上帝是公义”之间看似的张力,最终指向三一真神的奥秘。对上帝本体的认识,是理解救赎论、末世论等一切教义的前提。 第三部分:论三一神(The Trinity) 三一论是基督教信仰的标志性教义,也是最深奥的奥秘之一。本章追溯了从早期教会大公会议(如尼西亚会议、君士坦丁堡会议)到后世教父们对三一真理的阐述。我们将仔细区分本体(Essence)与位格(Person),探讨“一位上帝,三个位格”的平衡点。我们避免陷入异端(如形态论、亚流主义)的陷阱,致力于清晰阐释圣父、圣子、圣灵各自独有的神性、工作与关系,强调三一真神在救赎计划中的协调一致性。 第四部分:论人论与罪论(Anthropology and Hamartiology) 本部分探讨上帝所创造的人类。首先,我们详细论述了人是按上帝的形象所造(Imago Dei)的意义,包括理性、圣洁与能力等方面的层面。接着,深入分析了原初状态(上帝所赐的恩典状态)与堕落(Original Sin)的教义。我们细致考察了罪的定义、罪的起源、罪的后果——包括遗传之罪、显露之罪以及堕落对人类心智、意志和身体的全面影响,为理解救赎的必要性铺平道路。 第五部分:论基督论(Christology) 基督论是救赎论的中心。本章聚焦于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我们将探讨道成肉身的神学意义,回顾迦克顿信经的决定性贡献,即基督是“一位格,具有完全的神性与完全的人性,二性相联合却不相混乱、不相改变、不相分散、不相隔绝”。此外,本书还详细梳理了基督的三个职分——先知、祭司和君王——及其在救赎历史中的实现,特别是祂的受死、复活、升天与再来的神学意义。 第六部分:论圣灵论(Pneumatology) 圣灵是执行救赎工作并使信徒成圣的位格。本章聚焦于圣灵的位格性与神性,考察圣灵在创造、默示圣经、重生、成圣、印记与引导信徒等方面的独特工作。我们讨论了圣灵恩赐(Gifts of the Spirit)的本质、目的与运用,旨在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圣灵的工作,避免情感主义的偏差,强调圣灵工作的核心乃是使人归向基督、荣耀基督。 第七部分:论救赎论(Soteriology) 本章是关于“我们如何得救”的系统阐述。我们将从上帝的预知、预定开始,过渡到拣选的教义,并探讨恩典的本质。核心内容围绕称义(Justification)、重生(Regeneration)、成圣(Sanctification)和得荣耀(Glorification)的次序与关系。我们特别详尽地解释了“因信称义”的含义,区分了信、恩典、行为在得救过程中的角色,并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对救赎理解的异同,强调基督的代赎工作是唯一的根基。 第八部分:论教会论与末世论(Ecclesiology and Eschatology) 教会论部分,我们将教会定义为“被呼召出来的一群人”,探讨教会的本质(属灵的身体)、记号(圣礼的施行与真道的宣讲)以及职分(牧者、教师的设立)。本书清晰界定了普世教会与地方教会的关系。 末世论部分,则关注终极的盼望。我们系统梳理了基督的再来、身体的复活、最后的审判、千禧年的不同观点(及其圣经基础),并最终指向新天新地的永恒状态。本书力求在这些有争议的议题上提供平衡的、符合正统教义的视角,强调末世论的核心在于荣耀基督与完成救赎。 三、本书的读者对象与价值 本书不仅适合神学院学生作为入门教材,更适合渴望在信仰上打下坚实根基的慕道友、主日学教师、小组带领者以及渴望系统重温教义的资深信徒。 阅读本书,你将: 1. 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将零散的经文知识整合进一个逻辑自洽的神学体系中。 2. 加深敬拜的深度:对上帝属性和基督工作的深刻认识,必然引导出更深的敬拜与感恩。 3. 增强辨别力:面对异端思潮和流行文化对信仰的冲击时,拥有辨别真伪、坚守真理的能力。 《信仰的基石:系统神学导论》不是一本枯燥的教条汇编,而是一段与上帝的启示进行深刻对话的旅程。我们相信,对上帝的系统性认识,是信仰生命成长最肥沃的土壤。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麥序 已有聖經,何需信經?/5
西敏會議背景/9
西敏會議歷史背景簡表/15
西敏會議大事記/16

第一章 論聖經/17
第二章 論神與三位一體/25
第三章 論神永遠的定旨/29
第四章 論創造/35
第五章 論神的護理/37
第六章 論人的墮落、罪惡和刑罰/43
第七章 論神與人所立之約/47
第八章 論中保基督/53
第九章 論自由意志/61
第十章 論有效的呼召/65
第十一章 論稱義/71
第十二章 論被立為後嗣/77
第十三章 論成聖/79
第十四章 論得救的信心/81
第十五章 論得生命的悔改/85
第十六章 論善行/89
第十七章 論聖徒永蒙保守/97
第十八章 論蒙恩與得救的確據/101
第十九章 論神的律法/107
第二十章 論基督徒的自由與良心的自由/115
第廿一章 論禮拜與安息日/123
第廿二章 論起誓與許願/131
第廿三章 論政府/135
第廿四章 論結婚與離婚/141
第廿五章 論教會/145
第廿六章 論聖徒相通/149
第廿七章 論聖禮/153
第廿八章 論洗禮/157
第廿九章 論聖餐/161
第三十章 論教會懲戒/167
第卅一章 論教會會議/169
第卅二章 論死後的狀態與復活/172
第卅三章 論最後審判/174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471199
  • 規格:平裝 / 178頁 / 21 x 28.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麥序
 
已有聖經,何需信經?
 
  西敏信條第一章告訴我們:聖經是神的話(一1);聖經已經清楚記載神全備的旨意  關於祂自己的榮耀、人的得救、信仰與生活等  人所必須知道的一切事(一6);關於得救所必須知道、必須相信、必須遵守的一切事情,已在聖經裡有清楚的啟示(一7);解釋聖經的無誤準則就是聖經本身(一9);一切的爭論……都應當以聖靈在聖經中所說的話為最高裁判(一10)。
 
  以上這些話是不是暗示教會不再需要信經(或信條)了呢?絕對不是!西敏信條的制定者絕對沒有這個意思,因為這些制定者所代表的改革宗與長老宗教會,本身長期以來就是以信條為本的教會。這些教會一方面明確宣告聖經的權威,另一方面也用《西敏信條》來教導信徒  特別是教導教會領袖們  聖經與信經並沒有衝突,而是合在一起的。
 
  既然我們已經有了聖經,為什麼還需要信經呢?原因是:信經像錨一樣,可以讓教會藉著真理穩如泰山。若沒有信經,教會很快就會迷失方向,會隨著各種異教之風、隨著對某些經節的新穎解釋、隨著新潮的聖經教師,也隨著時代的更換而飄搖不定。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信經呢?至少有四個理由:
  
  一、信經可以幫助我們明白聖經的主旨
 
  如果有人問:聖經(或基督教)到底在談些什麼呢?他想知道的是聖經的核心要義。這個問題可以由信經來回答,因為信經正好就是在講這個。可以說,每個基督徒都有自己的信經。不幸的是,許多基督徒的信條是這樣子的:沒有寫出來,思考不夠周密,內容膚淺,含糊不清,混亂不堪,甚至是完全違背聖經的。
 
  有很多基督徒不曉得如何回答:「聖經到底在談些什麼?」這個問題。這些基督徒需要的是一部很完整又很有聖經根據的信經,而除了《使徒信經》之外,最符合這個條件的就是《西敏信條》了。西敏信條的聖經根據很強,條理清晰,義理深邃。它是一群敬虔的牧者(西敏會議可能是歷史最敬虔的會議之一),在歷經數千小時的討論和禱告之後的心血。
 
  二、信經可以幫助我們明白福音是什麼?福音如何成就在我們身上?
 
  每位基督徒最需要知道的是:上帝是誰?我是誰?基督教的福音到底是什麼?這些問題;特別是「福音是什麼?」這個問題 這正是改教運動最核心的課題。在那個榮耀的時代裡,上帝的靈澆灌在成千上萬的男女身上,而那些人所問的正是這些問題。《西敏信條》是深入考究聖經之後的產物,從其中我們可以明白福音到底是什麼,以及福音如成就在我們的身上。
 
  三、信經可以幫助我們在信仰上站立得穩
 
  基督徒如同羊群,常常可能被有害的教導所誤導。從聖經所記載的歷史一直到教會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上帝的子民容易走偏,離開基督,跟隨撒旦的詭計。信經有如約書亞在約但河邊所堆疊的石塊,能夠時刻提醒我們古聖先賢的信仰立場。每當聽見錯誤的教導時,信經可以讓我們馬上有所警覺。我們如果對信經有充份的認識,就不容易受騙。一個國家如果能廣為教導《西敏信條》,它就能穩定不移;而熟悉《西敏信條》的人,也比較不容易被異教之風吹倒。
 
  四、信經可以幫助我們在信仰上合一
 
  保羅吩咐我們要「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腓一27),並且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腓二2)他也說,我們的目標是要「在真道上同歸於一」(弗四13)。所謂「在真道上同歸於一」有好幾個含意,其中一個就是堅持相同的信經。《西敏信條》的一個很美的特點就是:在過去的三百五十年來,它讓不同國家和文化裡的基督徒在福音的真理中經歷了屬靈的合一。
 
  我可以想見有的讀者看到這裡,馬上會抗議說:「什麼?一部讓我們在信仰上合一的信經?我們過去豈沒聽過:『信仰帶來合一,信經卻帶來分裂』嗎?」這種抗議既膚淺又容易造成混淆。《使徒信經》使初代教會合一,宗教改革時期的信條使改教運動的教會得以合一,路德宗的教會則藉著《奧古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 以及《協同書》(Formula of Concord)得以合一,改革宗教會藉著改革宗信條得以合一。沒有信條的合一,可能在表面上沒有衝突,其實並沒有深刻的靈裡合一。基督徒講求的是內涵,因此屬靈的合一必須要有信仰上的合一  這包括持守同樣的信條。
 
  最後,我想對那些反對信經的人提出溫和的忠告。不可否認的,信經有時會成為分化教會的工具。例如,有些人會如此誤用信經,說:「如果你不接受我的信條,你就不是基督徒!」雖然有人誤用,我們卻不可以因噎廢食,因為正用的價值是那麼地重要。而且,反對信經的人,其動機常常(雖不是全都如此,但比率很高)是因為靈裡的驕傲、個人主義或榮耀自己。我們墮落的本性之所以不喜歡信條,是因為如果接受信條,我們便只能在後面跟隨,而不能在前面領導。我們墮落的本性總是喜愛讓自己的名號、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國家凌駕在別人之上。對我們墮落的本性來說,只有當我們在「發現真理」的功勞上有分,而且一併被紀念時,那樣的真理才有價值。但是真正的基督徒精神乃是注重真理的本身,而不是我們自己。基督徒應該是樂於坐在最後一排,看見唯獨耶穌基督在台上被高舉起來的。
 
  曾擔任老普林斯頓神學院院長的神學家候治博士(Charles Hodge),在該校任教五十年之後宣稱:「這五十年來,我從沒教過新的東西。」這話的意思是,他在過去教《西敏信條》的這五十年裡,沒有對這信條做過重大的增補或刪減。他對高舉自己一點也不感興趣,他只想高舉耶穌基督  正如我們看到祂在無誤的聖經裡被高舉,也在不是絕對無誤的《西敏信條》裡被高舉一般。願上帝也賜給我們同樣的心志,也願上帝藉由這部《新譯西敏信條》使華人教會得以在真理上扎穩根基。
 
麥安迪博士(Dr. Andrew McCafferty)
中國改革宗神學院教務長
二○○二年一月十五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澄清感”。在阅读之前,我的理解可能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经验性的认知上,很多教义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而非系统的思想结构。而这本书,像一把精细的手术刀,将这些符号背后的复杂结构和历史脉络一丝不苟地剥开,让你看到它们是如何被构建、被争论、最终被确立的。它的价值不在于“说服”你接受某个结论,而在于“装备”你拥有独立思考和论证的能力。我特别赞赏它对不同历史时期神学流派观点的公正呈现,这避免了陷入任何单一教派的偏颇叙事。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广度,加上哲学家般的深度,使得这本书成了一份珍贵的智识地图,指引着我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世界中,锚定那些永恒的价值。它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我最近翻阅的书,着实让我对一些长久以来深信不疑的教义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教义阐释,而是以一种非常贴近现代人思维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信条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梳理。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背景下的神学难题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敏锐度和平衡感,既尊重了传统的表述,又巧妙地引入了当代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视角,使得即便是对教义本身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思辨的乐趣。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恩典”与“公义”关系的探讨,不同于许多教派的刻板解读,这里的论述更富有层次感,仿佛在迷雾中为我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了信仰中更为广阔和人性的那一面。阅读过程如同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探险,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需要驻足深思的议题,让人不禁合上书本,在宁静中与自己的内在进行对话,思考信仰的真正重量与意义。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妙的“提问框架”。

评分

从文学性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凝练和典雅的,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废话。阅读它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因为信息的密度非常大,你不能像读小说那样一目十行地扫过。每读完一个段落,我都倾向于停下来,在脑海中将作者提出的核心论点进行可视化重构。我发现作者在构建论证时,非常擅长使用类比和隐喻,这些修辞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概念的难度,让那些原本只能在神学院的课堂上才能探讨的问题,变得可以在任何一个安静的角落进行严肃的思考。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阐述一些关键性教义的演变路径时,其逻辑链条的严密性几乎无懈可击,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份严谨丝毫没有牺牲掉文字本身的感染力,它依然能够触及到读者内心深处对真理的渴求。

评分

坦白说,当我拿起这本书时,内心是有些抗拒的,因为“信条”这个词汇听起来就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肃穆感,我担心读起来会像是在接受灌输。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且富有引导性。它采取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午后茶叙时,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为你解构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形而上学概念。它的结构安排极其巧妙,前后的呼应如同精密的乐章,层层递进,将原本复杂的神学体系解构成了一个个可以被理解和消化的单元。我个人最喜欢它在处理“圣灵”的部分,作者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着重描绘了圣灵在个体生命经验中的具体作用,那种触动人心的细腻描写,让抽象的教义瞬间变得鲜活而可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义,而是主动地“理解”并“内化”了它,这是一种非常解放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气质,但内容上的冲击力更是不容忽视。它不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入门读物,更像是给那些已经在信仰道路上走了一段路,开始寻求更深层次整合与修正的思考者准备的指南。作者对历史文献的引用精准而恰到好处,绝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将它们置于当代语境下进行解构和重塑,这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张力——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从未如此清晰。特别是关于“教会论”的那几章,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传统框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在地化”神学视角。这种敢于直面历史遗留问题并试图提供建设性出路的勇气,非常令人敬佩。它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信仰圈子,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我所处的团体,并激发了对未来信仰实践方式的深刻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