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上主聖國的政治家

耶穌:上主聖國的政治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芳苑
图书标签:
  • 耶稣
  • 基督教
  • 政治
  • 宗教
  • 历史
  • 圣经
  • 神学
  • 传记
  • 文化
  • 犹太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見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焚而不燬的精神
跟隨宗教革命主義者耶穌的腳步
一同探究「聖經」中的台灣建國路
 
《耶穌》三部曲最終章
探究「聖經」的耶穌政治學
建立自由民主的台灣國
 
  繼《耶穌:人類的導師》、《耶穌:宗教重擔的釋放者》之後,此書《耶穌:上主聖國的政治家》為耶穌三部曲的最終部,完整呈現耶穌的思想理念及教導、宗教改革行動以及祂做為「上主聖國政治家」的具體表現。《新舊約聖經》分為舊約與新約,舊約記述著猶太先知們引領以色列選民的故事,如同一部以色列民族的政治建國史;新約則是初代教會史、耶穌傳遞福音與實現上主聖國的救世內容。而「上主聖國」更是耶穌將要實現於地上人間的政治學目標。
 
  本書收錄二十二篇文章,皆為神學博士董芳苑牧師的神學論述與政治觀點。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耶穌與政治」,即闡述身為上主聖國政治家的耶穌之角色與使命。第二部「基督徒與政治」,概括基督徒之於信仰,要如何面對台灣的政治問題。第三部「附錄」,則探究台灣基督教宗派、天使之認識以及關於馬利亞崇拜等宗教本質問題。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耶穌:上主聖國的政治家”这一主题,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具体论述的、详尽的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 《無形之界與可見之權:古代近東的權力結構與末世論的張力》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一位假想的、专注于古代历史与神学交叉研究的学者的名字,例如:埃利亞斯·范德堡]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一个假想的、专注于学术著作的出版社名称,例如:阿卡迪亞經典出版社] 出版日期: [请在此处填写一个假想的日期,例如:西元二〇二四年秋季] --- 內容概述: 本書深入探討了西元前一世紀至西元後一世紀之間,古代近東地區複雜交織的政治、社會與宗教現實。研究的焦點並非單一歷史人物的傳記,而是圍繞著「權力」一詞在當時多元文化語境下的多重意涵展開。我們將檢視羅馬帝國的行政體系如何與當地諸如法利賽人、撒都該人、艾賽尼派等宗教團體所理解的「王權」概念產生摩擦與對話。 這部專著試圖解構在強權統治下,邊緣社群如何建構其「替代性政治」的敘事。古代世界中,「王」或「統治者」的形象並非僅限於凱撒或希律王。在猶太教的預言文學、希臘化的哲學思想,以及波斯祆教的雙元論觀念中,都存在著關於「真正的君王」或「公義的審判者」的深層期待。本書的目的,即是繪製一幅宏觀的圖景,展現這些期待如何在羅馬的直接干預下,被塑造成既是抵抗的工具,也是信仰核心的象徵。 核心章節探討: 第一部:羅馬的帝國秩序與地方治理的張力 本部分首先對猶太行省的行政劃分、稅收制度以及羅馬軍團的駐紮策略進行了細緻的考據。我們分析了彼拉多、亞基帕一世等代理統治者在維持表面和平時所採取的具體手段,特別關注了對公共領域中象徵性標誌物(如旗幟、神像或建築)的爭議處理。重點探討了「納稅給凱撒」這一口號在不同社會階層中引發的道德與政治困境。 第二部:末世論的想像:王權的象徵性轉移 在帝國高壓統治的背景下,許多團體將希望寄託於一個終極的、來自天上的干預。本章對公元一世紀流行的「彌賽亞期盼」進行了分類學的梳理。這不僅限於傳統的大衛王朝繼承者的概念,還包括了由神選之子或天使長領導的,意在徹底顛覆現有社會結構的「神聖軍事行動」的設想。我們考察了不同文獻中對「天國降臨」的描述,解析這些描述如何巧妙地繞開了羅馬的審查,同時又向內部信眾傳達了明確的政治信息。 第三部:律法、倫理與非暴力抵抗的理論模型 面對強大的軍事機器,許多思想流派傾向於發展一種「內在化」的抵抗策略。本書深入分析了《聖經》中關於公義、憐憫與和平的倫理要求,探討這些要求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被用來對抗羅馬的法律邏輯。我們比較了在面對不公判決時,不同學派所採取的法律辯護策略與集體行動模式,尤其側重於那些強調個人道德純潔性而非公開武裝反抗的路線。這部分著重於論證,在缺乏實質軍事實力時,對純粹倫理標準的堅持本身,如何成為一種深刻的政治宣言。 第四部:語言的煉金術:政治話語的隱晦與顯現 古代近東的智慧文學和先知書往往使用高度隱喻化的語言來討論權力。本書專門剖析了「主人」(Kyrios)、「受膏者」(Messiah/Christos)以及「和平的君王」(Princeps Pacis)等詞彙在不同語境下的語義漂移。我們展示了這些術語如何從單純的宗教稱謂,逐漸被賦予挑戰現有統治秩序的潛在意義。此外,對比了希臘化哲學中關於「理想城邦」的構想與當地社群對「重建家園」的渴望,揭示了知識分子在權力真空期所扮演的語言建構者的角色。 研究價值: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拒絕將古代近東的宗教運動簡單地視為單純的宗教現象,而是將其置於其最直接、最殘酷的政治現實之中進行考察。通過對大量次級文獻(包括死海古卷的碎片、猶太歷史學家的私人信件以及羅馬巡撫的報告備忘錄)的重新詮釋,本書試圖證明:在一個政治話語被嚴密監控的時代,最深刻的政治表達往往隱藏在最純粹的神學或倫理的表述之下。它為理解邊緣群體如何在看似順從的外表下,孕育出顛覆性的未來願景,提供了堅實的歷史與文本基礎。 適合讀者: 專攻古代史、政治哲學、宗教社會學,以及對羅馬行省管理與初期一神教發展史感興趣的學術研究者與深度閱讀愛好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董芳苑
 
  神學博士
  1937年生,台灣台南市人。
 
  學歷:
  台灣神學院神學士、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神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研究、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神學博士。
 
  經歷:
  前台灣神學院宗教學教授、教務長,前教育部本土教育委員,前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前東海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台灣教授協會會員,前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兼任教授。
 
  著作:
  除《台灣宗教大觀》、《台灣人的神明》、《台灣宗教論集》、《探索基督教信仰》、《耶穌:人類的導師》、《摩西與猶太教》、《宗教學暨神話學入門》、《創造與進化》、《耶穌:宗教重擔的釋放者》(以上皆為前衛出版)外,尚有宗教學與民間信仰等專著三十餘部。

图书目录

聖畫
題獻 
自序

第一部 耶穌與政治
Ch.1 耶穌:上主聖國的政治家 
Ch.2 「以馬內利」是福音 
Ch.3 猶太人的王—耶穌 
Ch.4 鬼王的把戲 
Ch.5 「輸輸仔贏」的福音 
Ch.6 政治是人道之藝術 
Ch.7 抗拒自由的奴性 
Ch.8 大衛與歌利亞 

第二部 基督徒與政治
Ch.9 長老教會的信仰 
Ch.10 台灣設教及西醫之父:馬雅各醫生 
Ch.11 回顧「二二八事件」 
Ch.12 為公義犧牲的人有福 
Ch.13 歷史上的今天 
Ch.14 從「二二八事件」談起 
Ch.15 台語羅馬字之歷史定位 
Ch.16 復興「教會母語」(白話字)之建言

第三部 附錄
Ch.17 正視台灣基督教宗派 316
Ch.18 「天使」的認識 336
Ch.19 認識「馬利亞崇拜」 350
Ch.20 人為財死 360
Ch.21 從「聖別禮拜」講起 375
Ch.22 正視「神主牌仔」的宗教本質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25582
  • 叢書系列:新國民文庫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5 x 21 x 2.2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每當基督徒閱讀《新舊約聖經》(The Holy Bible)這部「基督教」(Christiaity)經典之時,都會發現「舊約經典」(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這一部份的內容,都在記述以色列選民的故事:自上主創世至族長史,民族救星摩西(Moses)領導以色列人脫出埃及(Egypt)為奴之地至創立「猶太教」(Judaism),自進佔迦南(Canaan)建立「士師時代」至「聯合王國」之形成,從王國分裂為「南王國猶大」至「北王國以色列」,以及各時代猶太諸先知之教導等等,可以說它是一部以色列民族的政治史。至於這部「新約經典」(Books of the New Testament)的內容,不外記載「四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的「耶穌傳」、初代教會史(使徒行傳)、保羅(Paul)的十三封書信、及「公同書信」(包括「啟示錄」)等等,全部均在證言耶穌基督的「福音」(Gospel)內容。而「基督教」(Christianity)的「福音」內容,就是「上主聖國」(Kingdom of God)在地上之建立。「上主聖國」(「天國」或「上帝國」,是典型的政治用語,前者的“天”不是“太空”,民主國家也不稱“王”稱“帝”,故以「上主聖國」定名)可以說是「耶穌政治學」的救世內容,所以《新約聖經》正是一部「上主聖國」將要實現於地上人間的政治學。然而「上主聖國」的政治學是“天地相連”以及“神人共通”的,單單這點就和世俗的政治學不同。
 
  這本以《耶穌:上主聖國的政治家》(Jesus: A Great Politician in the Kingdom of God)為書名的作品,是繼《耶穌:人類的導師》(Jesus: The Great Master of Mankind, 2010)及《耶穌:宗教重擔的釋放者》(Jesus: The Great Liberator of Religious Burdens, 2016)這兩本而寫。旨在凸顯耶穌的思想理念及教導,宗教改革行動,以及他做為「上主聖國政治家」的具體表現。關於寫作之立足點是「信徒神學」(Theology of the Laity),其方法是將深奧的神學論述予以簡化,藉以介紹耶穌於人類歷史上之「角色」及「貢獻」,期待使基督徒和教外人士都能夠接受。時下台灣社會的基督教宗派有一百個以上,卻絕大多數均主張“政教分離”,也即宗教信仰不能過問政治。因此言及《新約聖經》的內容(也是「福音」內容)即「上主聖國」的政治學這點,不但會受到排斥,更會被他們指為異端邪說。可是偏偏立足於台灣社會已有一百五十八年(1865年迄今)歷史的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卻於台灣陷入於極度危機時代發表三次守護台灣的政治宣言:即1971年12月29日發表的「國是聲明」,藉以關心台灣前途之安危。1975年11月18日發表的「我們的呼籲」,抗議母語聖經被國民黨政府没收。1977年8月16日發表的「人權宣言」,促使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從此長老教會教團被政府認定為“台灣獨立運動大本營”。其屬下的教職人員因此被日以繼夜的監視,正式的禮拜聚會也被「國民黨政府」的特務深入坐鎮威脅。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全台黨外人士在高雄市聚集,訴求民主政治的遊行活動,結果落入國民黨政權早已預設的圈套而引發「美麗島事件」。一群由黃信介先生領導的民主鬥士悉數被補,並且以軍法處置(唯一死刑的軍法),他們面對審判也勇敢而不退縮。長老教會也有十多位青壯教職人員,因參與其中活動而被捕下獄。事件當晚台灣神學院學生袁主榮,因勇敢隻身阻擋鎮暴車而受傷最重,頭部被縫了十九針。他逃亡半年之後,才由筆者出面協助將他交保。他後來轉校於台南神學院才順利完成學業,成為東部太麻里教會傳道師。
 
  1980年2月28日台北市發生驚動國際的「林家滅門血案」,這件慘案分明是一件“政治謀殺”。是日苦主林義雄律師正在軍事法庭受審,林夫人也在場旁聽。林家嬤孫四人竟然於光天化日下被殺手闖入家中用利刃加以刺殺,嬤孫三人死亡,僅長女奐均重傷被救存活。凡是有邪惡政權存在,它什麼罪惡都做得出來,流亡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政權便是如此!稍後林家凶宅經台南神學院教授鄭兒玉牧師的奔走募捐,再經高俊明牧師娘李麗珍女士,李勝雄律師(長老)、陳福住牧師及筆者等人協力將其購得,而成為今日台北市的「義光教會」(屬七星中會)。上主奇妙的安排,也使林奐均小姐於1998年7月25日下嫁宣教師Rev. Dr. Joel Linton成為牧師娘(可參照:林奐均著《你是我最愛:一個生命奇蹟的分享》,2004年出版這本書)。「凶宅」成為「聖會」,“被害者”成為“宣揚天父上主大愛之使者”,這就是神蹟!二十世紀末期台灣開始民主化,就如萬年國會被廢除使“老賊”下台,總統得以由人民選出,「中華民國」定位於“台澎金馬”(一中一台)。促使台灣民主化的功臣,就是基督徒的李登輝總統這位“正港的台灣人”。台灣進入二十一世紀也由台灣人陳水扁先生做了兩任總統,可惜“朝小野大”難以推動真正的改革。以後政黨輪替又使“無能親中”的馬英九做了八年總統,使台灣差一點被對岸的“共匪”(國民黨反共用語)併吞。幸而2016年再度政黨輪替,本土出身的蔡英文總統執政已七年多,使台灣各方面都有穩健的發展。可是台灣的民主化仍然被外來政權的殖民體制所綁架,以致走不出「中華民國」這個名存實亡的國號,又用「中國國民黨」的黨歌為國歌,黨旗為國旗。各大都市的街道名稱,盡都是中山、中正、南京、北京、山東、濟南等等,始終走不出大中國的陰影。甚至「北京語」(所謂「國語」)也取代各族群之「母語」,這真正是“台灣人的悲哀”!因此,台灣基督徒必須為保存自己的鄉土文化而努力,為將要實現的台灣建國工程而奮鬥。這本拙作計收錄二十二篇文章,以〈耶穌:上主聖國的政治家〉這篇主題文章為書名及引論。書中內容分為:第一部「耶穌與政治」,收錄九篇文章。分別探討:做為「上主聖國政治家」的耶穌之角色及使命,「以馬內利」之福音意義,耶穌被認同為「猶太人的王」,鬼王的政治把戲,“輸輸仔贏”的福音,政治是人道之藝術,抗拒自由的奴性,以及台灣人如同「大衛與歌利亞」一樣以小搏大之奮鬥。第二部「基督徒與政治」,也收錄八篇文章。分別探討「長老教會」之信仰、宣教醫生馬雅各之貢獻,「二二八事件」之回顧,另一個「新二二八事件」(凶宅變聖會)之反思,以及台語(母語)羅馬字之歷史定位和建言,藉以能夠再次復興「教會母語」(白話字)。另外有「附錄」六篇,分別討論:台灣基督教宗派、天使之認識、及馬利亞崇拜問題。也論及《人為財死》的金錢誘惑、「聖別禮拜」和「神主牌」(公媽靈位)的宗教本質。而這些問題,台灣的基督徒個個均必須去面對。
 
  謹將本書獻給筆者所尊敬的鄭天送董事長及陳水錦長老伉儷。他倆協助王守勇牧師(前淡江中學校長)開拓獨立的「台北市永樂長老教會」功不可沒。1955年11月20日這一上主聖會之開拓,係以“家庭教會”方式於鄭董事長的商家開始的。其特色是:一般的日子是商店,一到「主日」就成為信徒兄姊聚會的聖所,如此持續將近十年。因為這所“家庭式教會”座落於日治時代的永樂町(今日的南京西路),「永樂教會」因而得名。此後教會搬遷於台北市中山區遼寧街105巷37號現址,鄭先生從此擔任教會首任財團法人董事長一直到別世為止。鄭夫人擔任長老也始終如一事奉教會聖工,一直到安息主懷。鄭董事長伉儷生前的熱心服務教會及愛心之行止,的確令信徒兄姊永遠懷念!值得一提的是:時下新北市三芝的「偕叡廉紀念教會」,就是和「永樂教會」同時開拓的獨立長老教會。偕叡廉博士(Rev. Dr. George William Mackay, 1882-1963)係馬偕博士獨子,「淡水中學」開設者,也是王守勇牧師的老師。二次大戰結束後回台灣接收「淡水中學」,竟然被戰前接收加拿大母會「教士會」財產的那一群牧者與長老前後霸凌八年之久,迫不得已師生兩人才決心自力開拓這兩所教會,擺脫「北部大會」組織之綁架。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必須感謝林素清女士、吳欣郿女士、及溫浩傑君的打字及排版,以及台北市「前衛出版社」林文欽社長和該社張笠先生以及工作團隊的協助訂正。由於大家的盡力合作,拙作才得以和讀者先進見面。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東西,拙作內容多多少少也有缺失之處,敬請讀者先進賜正。但願拙作所探討的問題能夠引發大家之省思,並且期盼天地相連的「上主聖國」能夠真正落實於台灣社會,是以為序。
 
董芳苑 謹識
2023年7月23日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心理体验。作者的情绪是克制而内敛的,他极少使用夸张的形容词或煽动性的语言来引导读者的情绪,然而,正是这种极度的冷静,反而在字里行间酝酿出一种深沉的悲凉感。读者仿佛被拉入了一个没有滤镜的时代现场,目睹着那些宏大叙事下的真实困境与个人挣扎。这是一种近乎冷酷的真实感,它不带怜悯,只呈现事实的重量。我合上书页时,那种感受不是满足,而是一种被现实的重压和历史的厚度所压倒的沉重感。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宏大叙事拉回到了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类经验层面,但代价是,它也让所有轻松的幻想破灭了。这本书需要的不是一个好奇的看客,而是一个愿意承受真相重量的沉思者,它留下的回味是漫长而复杂的,充满了对人类境遇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用“老辣”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不像现代流行的那种轻盈流畅的散文,反而带着一种旧时代学者特有的庄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作者对词语的驾驭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精准、最能传达其复杂思想的古老词汇,使得整篇文字散发出一种厚重的年代感。然而,正是这种对语言的极致雕琢,无形中竖起了一道屏障。对于习惯了白话叙事和快节奏表达的现代读者而言,初读时会感到一种强烈的隔阂感。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份极其精美的古籍拓本,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深意,但解读它需要耗费极大的耐心和相应的文化储备。它拒绝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坚持自己的节奏和风格,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两极化:要么是深陷其中,为之倾倒;要么是望而却步,最终放弃。这绝非一本适合在通勤路上随手翻阅的书籍,它需要你完全沉浸在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中,以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去对待。

评分

从结构上来看,作者采用了极其独特的、近乎碎片化的叙事手法,这让全书的逻辑线索显得有些飘忽不定。与其说这是一部连贯的论著,不如说是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深度分析报告的集合体。我常常在阅读完一个章节后,需要回溯前文,才能真正把握作者在此处试图建立的关联性。这种非线性的处理方式,虽然在某些角度上展示了问题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但也极大地增加了读者的认知负荷。它要求读者具备极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需要在脑海中自行搭建起一个多维度的知识结构图。有时,我会觉得作者过于沉迷于展示其研究的“全面性”,反而牺牲了故事本身的冲击力和情感的穿透力。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蓝图,精确地描绘了事物的每一个支撑点,却少了些许将这些支撑点串联起来的“血肉”。对于追求清晰因果链条的读者,这本书的结构无疑会带来不小的挫败感。

评分

这本书真正让人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既定观点的挑战力度之大。作者仿佛手持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着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充满争议的侧面。他的论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海量原始材料的重新审视之上,这使得他的每一次颠覆性的论断都显得掷地有声,难以反驳。然而,这种“挑战传统”的态度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它将读者置于一个不断自我怀疑的境地。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推翻自己过去对世界的认知框架,这种智力上的“阵痛”是剧烈的。我发现自己常常在为作者的洞察力鼓掌的同时,又为自己曾经的无知而感到一丝不快。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答案,它提供的只有更复杂、更具张力的问题,以及一个冰冷而清醒的视角,让人不得不直面那些光鲜历史背后的复杂人性与权力运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一场马拉松,它没有给读者任何喘息的机会,从头到尾都紧绷着一根弦。作者似乎对历史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有着近乎偏执的执着,这使得文本的密度极高,信息量如同海啸般袭来。我不得不承认,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艰苦的学术钻研,而不是轻松的文学享受。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对文献的详尽引用和对既有历史观的层层解构,这对于那些寻求快速了解某个主题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复杂的论证,试图在纷繁的细节中理清脉络。它迫使你思考,去质疑那些你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历史事实,这种挑战是令人振奋的,但同时也是极为消耗心力的。那种感觉就像是走在一条铺满了碎石子的古老羊肠小道上,每一步都需要精确的判断,稍有不慎就会迷失在作者构建的宏大知识迷宫中。整本书的基调是严肃且不容置疑的,它不是在邀请你参与一场讨论,而是在为你展示一个经过千锤百炼、几乎不容反驳的结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