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內疚:停止自我定罪,重啟生命的力量【限量贈自我覺察與傳愛小卡】

療癒內疚:停止自我定罪,重啟生命的力量【限量贈自我覺察與傳愛小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培芸
图书标签:
  • 内疚
  • 自我疗愈
  • 心理成长
  • 情绪管理
  • 自我关怀
  • 积极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心灵成长
  • 自我觉察
  • 幸福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限量贈 ♡【自我覺察與傳愛小卡】~
停止自我定罪,放過自己,重啟生命力量

內疚雖然隱微,卻普遍存在人心
影響個人生命力,也牽動人際關係
二十五個說不出口的心事,最常見典型的內疚群像
帶你看見內疚,療癒內心,改寫人生

  你的心中,是否埋藏說不出口的「對不起」──
  「我在有意無意間,傷害了很重要的人,我們還有機會修復關係嗎?」
  「我想跟對方道歉,但又擔心被冷漠拒絕,所以我將『對不起』三個字藏在心中……」
  「家人經過長久的疏離,雙方還有可能放下過去的傷害嗎?」

  親人間的內疚,困住親情也困住自己──
  「我結婚搬離了家,如果媽媽需要我,該怎麼辦?」
  「吵架後,女兒買了蛋糕給我。當初我怎麼把她想得那麼壞⋯⋯」
  「爸爸早年外遇離家,我如果跟爸爸互動良好,是不是就算背叛媽媽?」
  「我對生病的父母發了脾氣,我很自責但也是身心俱疲⋯⋯」

  讓內疚之情,成為覺察與修復的契機──
  內疚是一種錯綜複雜、層層交疊的負面情緒。
  有良知的人,都會產生內疚;
  內疚感會影響人的自我價值跟人際關係,
  甚至終其一生難以擺脫內心的罪惡感,
  但也會引領我們去認識自己,洞察生命本質,做出改寫人生的積極行動。

  知名臨床心理師洪培芸搜羅眾生相,
  以生活中常見的內疚情境化為二十五篇故事,
  層層撥開人性的複雜,直面內疚情緒對人生的影響及副作用,
  投以愛和寬容的解藥,讓你拿回生命的主權。

  以情緒切入,梳理華人家庭常見內疚議題──

  ◎內疚的分類
  深植在心中的愧疚感,會讓人無意識的逃避、抽離、勃然大怒,說出或做出看似與內疚無關的言行。全書參考著名心理學家兼精神科醫師大衛‧霍金斯 (David R. Hawkins) 博士提出的情緒能量等級,以「羞愧」、「內疚」、「冷淡」、「悲傷」、「恐懼」、「欲望」、「憤怒」為故事分類,幫助讀者辨識圍繞內疚的七種情緒,釐清負面念頭及行為的源頭。

  ◎內疚的群像
  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好的姊姊;總是要麻煩家人照顧自己的弟弟;長期處於「如果當初⋯⋯就好了」罪疚感的母親;心中無力想遺棄兒子、同時感到自責的父親⋯⋯全書觸及因教養、長照、背叛、拋棄等引發的內疚議題,輪番呈現每個當事人的心路歷程,補足不同的視角及觀點,看見內疚感如何流動於人際之間、產生影響。

  ◎內疚的處理
  作者爬梳故事中角色的內疚感受,並根據自身生命經歷與諮商經驗,告訴讀者除了自發性的內疚外,還有社會文化架構下給予的「人工內疚」和罪惡感。透過小練習及積極的行動,為自己立下界線,分辨責任歸屬;同時看見他人的內疚與難處,以同理心放過自己、善待他人。

  透過二十五篇家庭故事、對內疚的認識及深度處理,
  讓你從過去的憾恨中解脫,改寫自我認知及身分認同,
  全神貫注把握當下,開創自在、輕盈且美好的人生。

感動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海苔熊|Podcaster
  徐豫(御姊愛)|作家/Podcaster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策略長
  郭葉珍|教授媽媽
  蔡詩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謝文憲|企業講師、作家、主持人
  蘇予昕|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按首字筆劃排序)

  內疚裡,經常有「我不夠好」的羞恥感,最根源處是「我不值得被愛」,這是我的體會。那是對自我的價值與存在,進行了強烈的否定。即使什麼都不做,光是活著,就有罪。
  解套之法,就是這本書所提到的「自我同理」(self compassions),或者我喜歡說「自我慈悲」,也可以通俗地說是「愛自己」。慢慢從自我理解、自我接納、自我肯定開始著手,並且帶著友善的好奇心,關注自己的存在,看見自己值得被愛!──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本書以新穎又經典的角度,將各面向的情緒做為主軸,引領我們面對關係中種種紛雜而糾葛的議題。在每一則寫實又生動的故事中,我們被引發的不只是相呼應的經驗,也覺察到背後綿密而細緻的情緒流動。透過作者貼近而睿智的評析與說明,我們得以在其中找到直面自己、看待關係的新視角。這是一本值得讀者細細咀嚼的療癒之作。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策略長
停止自我束缚,开启内在探索之旅 深度解析心灵迷宫,构建坚实的自我基石 本书并非探讨如何处理或释放在过去的错误选择和愧疚感这一主题。相反,它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自我认知的核心地带,解析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心理困境与成长阻碍。我们聚焦于如何辨识并拆解那些无意识中限制我们发展的思维模式,构建一个更稳定、更具韧性的内在自我。 第一部分:自我认知的迷雾与重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断接收来自外界的评价和期望,这些声音往往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的内心深处,形成一套“应该如何”的行为准则。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拨开这些迷雾,直面那个被社会规范、家庭期待以及过往经验所塑造的“伪我”。 1. 识别“内在批评家”的运作机制: 我们探讨“内在批评家”——那个永不满足、总是挑剔的声音——是如何通过语言和情绪影响我们的日常决策和自我感受的。我们将详细分析其产生的根源,例如童年时期的关键互动、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成功的狭隘定义。读者将学会区分哪些是真实的声音,哪些仅仅是过去的残影。 2. 走出“完美主义”的陷阱: 完美主义常被误认为是追求卓越的动力,但它更深层的内核往往是对失败的极度恐惧。本书将剖析这种恐惧如何转化为行动上的拖延、对新机会的抗拒,以及对微小瑕疵的过度关注。我们提供的并非是“降低标准”的建议,而是如何接纳“足够好”的有效性,将精力重新导向建设性的行动而非无休止的自我修正。 3. 情绪的解构与理解: 情绪是信号,而非判决书。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对复杂的情绪,如焦虑、不安和自我怀疑,进行精确的标记和理解。关键在于,我们不试图压抑或“治愈”这些情绪,而是学习成为情绪的观察者,理解它们试图传递的信息,从而做出更符合当下需求的反应。 4. 重建核心信念系统: 我们的行为往往由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深层信念所驱动。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用于梳理和挑战那些已经不再适用的、具有限制性的核心信念,例如“我不值得成功”、“我必须取悦他人才能被爱”。通过具体的练习,读者将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和植入更具支持性和赋权感的新信念。 第二部分:构建稳定和可持续的内在支柱 个体只有在内在拥有坚实的基础时,才能真正应对外部世界的风浪。本书的第二部分关注如何将理论认知转化为日常实践,建立起一套能够支撑长期成长的内在机制。 5. 边界感的艺术:设定与维护: 界限不仅仅是拒绝他人的工具,更是保护自我能量和关注焦点的必要屏障。我们将详细讨论不同类型的边界(情感、时间、物理和精神),并提供实用的沟通策略,教导如何在不牺牲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下,清晰、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底线。这部分特别强调了“温柔的坚定”的力量。 6. 培养心流体验与专注力: 在一个充满干扰的环境中,恢复深度专注的能力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本书将介绍基于神经科学的技巧,帮助读者训练大脑进入“心流”状态,体验到真正的沉浸感和效率。这包括对注意力的“肌肉训练”,以及如何设计环境来最小化认知负荷。 7.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路径: 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有能力达成目标——是驱动改变的核心引擎。我们摒弃了空洞的积极心理暗示,转而关注“小胜利”的累积效应。通过分解宏大目标,设计可验证的微小步骤,并系统性地记录每一步的进展,读者将逐步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真实信任。 8. 活在当下的技术:正念的实践应用: 我们探讨如何将正念练习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而非仅仅局限于冥想垫上。从吃饭、走路到工作,每一个日常活动都可以成为强化“在场感”的契机。重点在于,正念如何帮助我们从自动化的反应模式中抽离出来,选择更有意识的回应。 第三部分:关系中的自我定位与真实连接 拥有稳定的内在自我后,我们才能进入更健康、更真实的人际互动模式。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如何在关系中保持自我,并实现深层次的连接。 9. 区分“依赖”与“相互依存”: 很多关系问题源于对“依赖”的误解。我们将清晰界定健康的相互依存关系与不健康的依赖关系之间的差异。读者将学习如何识别关系中的权力失衡,并采取步骤恢复健康的互动平衡,确保自己在关系中既能给予支持,也能获得滋养。 10. 沟通中的“非暴力表达”框架: 介绍一套结构化的沟通方法,着重于陈述观察、表达感受、阐述需求和提出请求,而非指责或评判。这套框架旨在减少沟通中的防御机制,让真实的意图得以清晰传达,促进理解而非冲突。 11. 应对人际冲突的策略: 冲突是关系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本书提供了一套冷静分析冲突根源、确认双方核心需求的工具。目标不是避免冲突,而是将冲突转化为双方共同成长的契机。 结语:持续的自我探索 本书的终点,并非一个“修正完毕”的自我,而是一个拥有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姿态。我们鼓励读者将书中的工具视为指南针,而非僵化的规则手册,持续地进行自我观察,适应生命带来的新挑战。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强大的内在工具箱,用于构建一个清晰、坚韧且真实的自我形象,为生命中的每一次选择提供强大的内在支持。 本书特色: 结构清晰,理论结合大量实用练习和案例分析,旨在提供可立即应用于生活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工具。它聚焦于如何从内部建立力量,从而更有效地导航复杂的人生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培芸 心理師


  臨床心理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

  著有《人際剝削》(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版權)、《微笑憂鬱》(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越南及有聲書〔鏡好聽〕版權,並入選2020年Books From Taiwan亞洲專刊)、《為什麼關係融洽,另一半仍出軌?》、《心理防衛》。

  在《50+: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撰寫專欄,帶領女性自立成長團體,並經常受邀到企業、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演講,也時常上電視、廣播及PODCAST節目分享。

  對於洪培芸來說,「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活出自己」則是生命價值的體現,「持續行動」讓一切成為可能。

  粉絲專頁:洪培芸的心理觀察

图书目录

前言 透過療癒內疚,帶來「改寫人生」的創造性行動

第一章:愧疚是一條隱形鞭子,傷人也傷己
◎失落的天倫之樂
|發現心觀點|曾經烙下的傷痕,永遠來得及修復
◎我還有機會說「對不起」嗎?
|發現心觀點|把握每一次可以好好說、好好做的機會
◎我只是希望你懂我
|發現心觀點|轉換念頭,改變心境
◎好人的兩難
|發現心觀點|拉下臉來說聲愛
◎如果憾事發生在我身上⋯⋯
|發現心觀點|讓內疚感帶來「替代學習」的機會
◎我的自私有錯嗎?
|發現心觀點|拋開成為完人的包袱,做到「夠好」就好

第二章:冷淡逃避無法減輕罪惡感,試著為生命負責
◎我也不想成為過年的逃兵
|發現心觀點|為自己鋪一條回家的路
◎我逃避,我的生存之道
|發現心觀點|退一步,遠觀另一個人難解的家庭議題
◎好厭惡曾經傷人的自己
|發現心觀點|跨越心理防衛,勇敢道歉

第三章:愛莫能助的愧疚,讓人生凍結在悲傷裡
◎夾心餅家人的為難
|發現心觀點|讓自己成為穩定的陪伴
◎一封懺悔的信,一場遲來的道歉
|發現心觀點|以積極的行動,化解自責的情緒
◎孩子,對不起。我把你生壞了
|發現心觀點|停止為自己定罪,放下罪惡感
◎對不起一直麻煩你,我好沒用!
|發現心觀點|看似笨拙的道歉,也能讓對方感受到

第四章:恐懼成為壓垮自己的一根稻草
◎不堪回首的往事,被祕密困住的人生
|發現心觀點|穿越恐懼,重拾人生
◎我也不願意這麼懦弱
|發現心觀點|越逃避,越內疚
◎如果當初死掉的人是我
|發現心觀點|看見當下的自己,值得活著、擁有快樂
◎無法復原的人生
|發現心觀點|即使不能失而復得,也能與珍貴意義共存

第五章:對完美無瑕的欲望,是對人性近乎聖潔的苛求
◎多年過去,但心裡就是過不去
|發現心觀點|放下對人性不切實際的期待
◎我做得還不夠多
|發現心觀點|越體貼,越內疚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發現心觀點|餘生,先留點時間給自己

第六章:憤怒和道歉,哪個代價成本高?
◎我的沉默跟我的道歉一樣長
|發現心觀點|在自己的內疚中,看見對方的內疚
◎抱歉,我真的無能為力
|發現心觀點|以同理心化解關係心結
◎我只是想陪伴孩子長大
|發現心觀點|陪伴不一定是在身邊,換個方式讓孩子更了解你
◎大人的道歉
|發現心觀點|真誠道歉是最低成本、最直入人心的方式
◎誰來替我著想呢?
|發現心觀點|看見對方百分之五十的好的一面

結語 看見自己與對方的心聲,踏出修復關係的第一步

 

图书序言

  • 叢書系列:輕心靈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透過療癒內疚,帶來「改寫人生」的創造性行動


  還記得十多年前有位知名流行音樂男歌手,情歌傳唱全台灣的大街小巷,名氣紅遍全亞洲,堪稱一代天王,後來卻彷彿人間蒸發,銷聲匿跡。原因是他的婚外情,重創了他的事業及良好形象。

  不只如此,後來天王想要復出樂壇,卻在尋找演唱會贊助及安排宣傳活動時,呈現出明眼人才看得出的不自信及退縮,不復當年的意氣風發,不再能光明正大、無畏展現自己的坦蕩。

  為何我對於這位天王會如此有感呢? 因為在大學時期我曾是他的歌迷。那些輕快悅耳的情歌、振奮人心的旋律,還有鼓勵人們做自己的主題,幾乎人人都聽過,也能哼上幾句。並非天王寶刀已老,也不是由於新人輩出,而是因為不堪的婚外情帶來羞愧及內疚,讓這些膾炙人口的音樂及天王的名字,一併成了讓人淡忘的歷史。

  長期未解的內疚,將損害生命力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兼精神科醫師,也是意識能量學宗師大衛.霍金斯(David R. Hawkins)博士在《心靈能量:藏在身體裡的大智慧》分析了各種情緒能量等級,從最負面到最正面的情緒,依照其等級給予數字零到一千。等級兩百以上,是正向的能量;做為區分點的兩百,正好就是勇氣層級。

  兩百以下都是負向、也是有害身心的情緒能量。其中,「羞愧」的情緒能量等級只有二十,瀕臨死亡;「內疚」的情緒能量等級,也只有三十。

  換言之,羞愧與內疚不只是負向情緒,它也直指一個人的生命力如同槁木死灰,無法活出原本的蓬勃生命能量與活力朝氣。看似活著,實則死去。

  然而,「寬容」的情緒能量等級卻是三百五十。當你能夠療癒內心深處那些埋藏多年、想要帶進墳墓、不敢被人知道的羞愧與內疚時,巨大的生命轉變就會發生。你能從寬容中獲得自由,重新成為生命的主宰,真正地活出全力,成為自己人生的創造者。

  本書提及的「內疚」所圍繞的七種情緒,同時參考大衛.霍金斯博士的情緒能量等級,定義說明如下(括號內的數值為情緒能量等級):

  1.羞愧(20):做了傷害他人、違反道德及良心的事,而感到羞恥、慚愧及內疚,能量等級趨近死亡。

  2.內疚(30):本書核心情緒,懊悔、自責⋯⋯都是內疚的呈現方式。

  3.冷淡(50):心懷內疚,卻使用心理防衛機制隔離內在的真實感受,外顯冷漠,實則無助、自責。

  4.悲傷(75):內心消沉,懊悔沮喪,覺得自己的往後終其一生只能這樣,深感絕望。

  5.恐懼(100):深怕內疚之事被人揭穿,也就是真相曝光、東窗事發,內心懷著外人看不見的被威脅及恐懼感。

  6.欲望(125):讓人耗費許多心力,想要去達成理想中的標準;更接近於「執著」,沒有彈性,無法鬆動及放鬆。

  7.憤怒(150):曾經被傷害過,因而無法原諒別人的憤怒;傷害過他人,卻不被接受及原諒的憤怒;還有更深層地,對自己的憤怒。憤怒也會表現為怨恨及報復。

  本書二十五個故事依據情緒分類,幫助讀者釐清自己的主要情緒分屬哪一種。畢竟,情緒很少會單一出現,更常見的是多種情緒層層交織,讓人剪不斷、理還亂。但我們仍然可以從最外顯的情緒切入,探討與梳理內疚感。

  華人社會常見的內疚議題

  真心渴望及嚮往的事,沒有去做;理智及良知上應該做的事,沒有做或做得還不夠;理智及良知上不應該做的事,不小心做了,或暫時自欺欺人地(透過心理防衛)去做了。

  內疚是一種錯綜複雜、層層交織的負向情緒,它讓人無地自容,讓人感覺自己很差勁;儘管感到非常沉重,卻又如影隨形,時時刻刻提醒著自己:你傷害過他人、你對不起別人、你逃掉了屬於你的責任、都是你害了他、你是個怯懦的人、你是個自私自利的人、你很糟糕、你很惡劣……這些內疚感與不時出現的心中旁白,也拖累我們往後的人生。

  本書介紹的內疚類型包含:

  .曾經傷害別人的內疚

  無論是直接或間接傷害,包含說了難聽及羞辱的話,做了讓對方下不了台的事,和帶來重創、打擊,因此讓他人內心受傷、從此記恨;或是間接及連帶傷害,讓更多人遭到池魚之殃。

  .養育孩子的內疚

  或許是自認把孩子生壞了,讓他一出生就智能不足及發展遲緩,或是有各種生理及心理相關的障礙。即使孩子身心發展健全,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後來卻發生意外或做了壞事,爸媽可能也會想,如果當時有多做些什麼(或者不做什麼),也許孩子就不會因為意外而出事,或者不至於學壞。

  .長照家庭難以兩全的內疚

  長壽時代下有越來越多的長照家庭,既要妥善照顧年老重病的爸媽,又要兼顧婚姻與孩子教養。即使三代不同堂,但夾在中間的世代越發疲於奔命,對誰都虧欠,生出難以兩全甚至多全的內疚。還有手足責任分擔不均、失智爸媽難相處、爸媽偏心等重重考驗,也一再加重照顧者的痛苦、負擔及自責。

  .曾背叛、糟蹋及拋棄別人的內疚

  常見於親密關係出軌。有些人因為婚姻出軌,讓伴侶罹患了憂鬱及各種情緒困擾,甚至因此殞命;有人則曾經拋家棄子,後來對於沒有照顧孩子、參與兒女成長過程而感到內疚。

  .讓家人失望的內疚

  沒有達成爸媽的期望,沒有讓家人面子增光,或者是讓家人傷心、氣憤及失望的內疚。例如沒考上第一志願、沒有就讀前景一片光明的熱門科系,或是沒有在社會文化定義的標準及時間限制下,結婚及生兒育女。甚至,如果喜歡的是同性,可能讓家人難以接受、更加失望。

  這裡牽涉到「課題分離」的學習。每個人要負責的是自己的期望,而不是去實現或滿足任何人的期望。

  甚至是時間軸拉長,加上整個劇本反轉,原本做為「受害者」角色的人,心中可能也會產生沒有原諒對方、沒有早點諒解對方,或是已來不及和解的內疚,這尤其常見於兒女對爸媽。

  沒有深入了解內疚,沒有及早處理內疚,會讓人用多數時間及心力反芻當年的懊悔,不能全神貫注、活好當下,也無法全力以赴活出未來的人生。

  內疚、後悔和遺憾

  著有多本暢銷書、被譽為「全球五十位頂級管理思想家」的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在其最新著作《後悔的力量》(The Power of Regret )裡提到:「全世界的人一致表達相同的四種核心遺憾。這些遺憾會跟著我們很久,顯示人們的基本需求。」

  品克提到的四種核心遺憾,包含根基遺憾、勇氣遺憾、道德遺憾、人際遺憾。無論是哪種遺憾,都難以單獨明確分類,其中牽涉到許多心理因素,互有相關。

  內疚和後悔、遺憾很相近。換言之,與內疚相關的感受及人生課題,是跨文化的重要議題。然而細究之下,內疚和後悔、遺憾又不完全一樣。內疚更指向當事者的內心深處,與罪惡感及自責更相關、密切,因此也帶給生命更為沉重的負擔。

  你可能會後悔沒有趁大賣場買一送一、大打折扣的時候,去購買某些特價商品,但不會因為沒有去買特價品而感到內疚,甚至產生罪惡感。

  內疚與個人的身分認同、自我價值感、自我形象及生命意義扣得更深。透過對內疚的深入探索,可以引領自己把握能把握的,改寫能改寫的,把長年埋藏的悔恨,更早化為改寫及修正人生的行動。

  這並不是按下復原鍵,也不是回到過去的時間點(可想而知也不可能),而是讓過往及「現在進行式」的憾恨,不再是生命中的汙點及缺點,透過療癒內疚的行動,改寫自我認知及身分認同,創造出更有力量、生命意義更深刻的人生版本。

  同時,你將不再被祕密及內疚拖著走,從此活得更自在、輕盈,並且更全神貫注、過好當下的每一天;沒有負累且無須遮掩,繼續開創各方面的豐富人生。

  為符合社會期待引發的內疚

  在處理內疚的過程中,我們尤其需要分辨的是「人工的內疚」。

  內疚涉及一個人內在的良知,也涉及能力及責任感,三者密不可分;而在更大的架構內,也與社會文化有關。

  因為有良知、能自省,才會內疚;因為有能力,相信這件事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可以去做卻沒有做,才會內疚(例如發生大地震等天災,不在我們的能力掌控範圍;但是在天災發生後,去災區擔任志工,協助傷者及老弱;或者透過捐款幫助受災者重建家園,卻是我們力所能及)。因為有責任感,認為這件事並非事不關己,覺得沒有盡到屬於自己的責任,才會內疚。

  社會文化的架構,涉及「人工的」內疚及罪惡感。可想而知,不同社會文化有不同的人為規範。隨之而來的是身為女性、男性、爸爸、媽媽、兒女等各種角色,必須符合哪些期待及標準。

  如果不符所屬社會的期待及標準,「自己沒做到」、「自己不盡責」、「自己不夠好」的內疚就可能油然而生。

  我們需要清楚明白自己的能力範圍,而不是過度要求自己追求神一般的標準,例如無止境地符合自古流傳,卻早已過時的「孝順」。

  我們也需要分辨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責任,哪些則是共同的責任,哪些又是社會文化加諸的責任。

  內疚可以讓一個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罪惡感、愧疚及自責,長年滯留及阻礙人生;但這種複雜感受卻也能呼喚我們去認識自己,去面對問題及洞察生命本質、從而引發改寫人生結局的創造性行動。

  自我同理(self-compassions)的力量

  同樣的內疚情境和事件,如果發生在你的好朋友身上,你會怎麼面對他,或是幫助他呢? 一般來說,如果內疚當事人是你的好友,你會對他比較寬容,能夠理解朋友犯過的錯,並且鼓勵他再出發,不要從此活得畏縮及退縮。然而,當事者若換成自己,我們就會比較嚴苛。

  許多人內心都懷有內疚,卻傾向放棄處理內疚。這是因為多數人都誤以為所有過去的遺憾、懊悔、內疚,以及遭受破壞的關係,都是回天乏術、木已成舟。但這其實就像處理瘀青,沒有塗抹一次就能完全退瘀的萬能藥膏。

  就如同治療瘀青的過程,只要我們願意處理內疚,它就會從深重的顏色慢慢變淺,到後來不只幾乎不見痕跡,也從先前的種種教訓中,學到更懂得善待他人與放過自己的珍貴生命功課。

  在此我要邀請你一起開始療癒內疚,做出創造性的改寫人生行動。若你願意,必能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地活出自己的潛能及價值,帶給這世界更多的豐盛,獲得屬於你生命的最高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赠品吸引的,但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核心价值远非那些附加的小卡片可以衡量。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如何清晰地界定了“责任”和“内疚”的区别。我们常常将需要承担的责任,错认为必须承受的永恒惩罚。作者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将我们从这种思维陷阱中解救出来。书中对于“情绪的能量流动”的描述,非常具有画面感。它告诉我们,压抑内疚,就像堵塞了一条河流,最终会导致更严重的内耗;而正视并释放它,才是恢复生命能量的关键。我尝试运用书中的方法,去面对那些我一直回避的、让我感到“羞耻”的时刻,发现当我不再试图“打败”这些情绪,而是允许它们存在时,它们的力量反而减弱了。这种“接纳而非对抗”的策略,对于长期处于焦虑和自我厌恶中的人来说,是革命性的认知转变。它不是要求你突然爱上自己,而是要求你先停止伤害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流畅。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理论,而是以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层层递进地引导读者深入探索。从最初的“识别内疚的信号”,到中间的“解构内在批判者”,再到最后“如何将同理心投射到自己身上”,每一步都像是为心灵的重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喜欢它在讲解每一个步骤时,都会穿插一些非常真实的案例(当然是经过处理的),让我感觉自己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我的挣扎是普遍存在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代际创伤与内疚转移”的讨论。我从未想过,我今天对自己的严苛,可能很大程度上继承于我父母那一代人处理压力的方式。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让我不仅是处理自己的情绪,更是跳脱出来,审视这些情绪的来源。它教会我如何温柔地打破那些世代相传的负面脚本,这不仅仅是个人的疗愈,更像是一种家族能量的转化。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主题的书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只是把心理学术语包装得花里胡哨,读起来晦涩难懂,或者干脆就是老生常谈的换汤不换药。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罕见的真诚和温度,读起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又非常理解人性的导师在你耳边轻声细语,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深刻的共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自我宽恕”这个概念时,没有把它浪漫化,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需要勇气去面对那些“不好受”的情绪。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完美主义与内疚”的共生关系,这对我触动极大。我一直把我的高标准视为我的驱动力,却没意识到,正是这个标准,在我稍有偏差时,就成了惩罚自己的利器。作者引导我看到,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永不犯错,而在于犯错后,能够迅速修复与自己的关系,而不是陷入无尽的自我审判。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洞察,让整本书的厚度远超一般的自助读物。

评分

市面上很多关于自我成长的书籍,往往会过度强调“积极思考”,让人觉得只要“想开点”就行了,但这本书完全避免了这种肤浅的乐观主义。它非常坦诚地承认,内疚带来的痛苦是真实的,我们需要的不是假装它不存在,而是需要一套扎实的方法来处理这份真实存在的痛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行动的勇气”的论述,它指出,真正的改变源于一次微小的、基于自我关怀的行动,而不是宏大的宣言。书中提供了一套“最小可行性修复步骤”,非常适合那些因为内疚而陷入瘫痪状态的人。比如,不是要求你立刻去跟所有人都道歉,而是先从一个最小的、最安全的范围内,练习一次“真诚的自我表达”。这种由内而外、从小处着手的构建方式,让我感到安全且充满希望。它最终的目标不是让你成为一个没有瑕疵的圣人,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有能力处理自己瑕疵的、完整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直击我心底最深处的痛点,那种挥之不去的负罪感和自我苛责,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枷锁,让我喘不过气。我一直以为,这些都是我性格的缺陷,是必须忍受的代价。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跟我一样,活在过去的阴影里,而且,最关键的是,有清晰的路径可以走出来。作者没有用那种空泛的、让人听了就觉得“好心灵鸡汤”的口号,而是非常细腻地剖析了内疚感的形成机制,它往往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和我们内心的“应该”标准。书中提到的那些练习,比如“重构事件叙事”和“区分事实与感受”,非常实用,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理论,而是需要动手去实践的工具箱。我记得有一次,因为一件多年前的小事,我又开始在脑子里循环播放那些指责自己的话,但这次我没有被卷进去,而是立刻想到了书里说的,把那种声音看作是“旧的自动播放程序”,然后尝试用新的、更温和的视角去看待自己当时的局限性。这种转变,虽然不是一蹴而就,但方向感明确多了,就像在迷雾中终于看到了灯塔的光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