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膺日記(1950)下冊

狄膺日記(1950)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狄膺
图书标签:
  • 狄膺
  • 日記
  • 1950
  • 下冊
  • 近代史
  • 个人回忆
  • 历史文献
  • 文化
  • 上海
  • 民国史
  • 传记
  • 日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記是研究歷史人物的重要素材,不僅可以研究傳主一生經歷與思想,同時也可以研究相關人物的生平與過往。

  狄膺一向有留下紀錄的習慣,他從八歲起便有不全的日記,結婚後因故不續寫。留法期間曾有日記,但返國後因任職中央政治會議,擔心洩漏機密,所以暫停日記,僅在每日記賬的賬本中間錄雜感。直到遷徙來臺後,才復記日記。

  狄膺日記的內容大致相當瑣碎,1947-1949年間之性質界乎筆記與雜錄之間,包含友人的聯繫方式、往來信函、時事感言、讀書劄記、奇聞軼事等皆散記其中。1950年後則是按日鉅細靡遺地記下所有行程,舉凡天氣、路況、心情、會議討論事項、談話內容等等無所不包。

  對於書寫來說,瑣碎是一項缺點,但就史料價值而言,瑣碎的記事有時反而留存了更多資訊。狄膺來臺後身兼立法委員與國民黨改造委員會紀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前者需處理未能來臺的立法委員之資格是否保留、是否由遞補者遞補等資格問題;後者則為國民黨人是否違反黨紀、是否需開除黨籍等紀律問題,且因需監督國民黨各黨部的改造,對組織過程等細節亦多所述及。無論資格與紀律,都是由於1949年兩岸人群的大量移動與離散,也是中華民國政府與國民黨不得不面對的重大問題。

  另外從狄膺的紀錄中,可以看到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時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環境。這些跟著政府來臺的外省人們,或者原居本島的臺灣人們,他們吃什麼?住在哪?需要什麼用品?收入從何而來?出門如何移動?閒暇時去哪裡遊玩?在當時的臺灣,人們是怎麼「生活」的,從狄膺的細碎記事中,應可勾勒出部分輪廓。

專業推薦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文隆專文導讀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劉維開專文推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简介,不涉及《狄膺日記(1950)下冊》的内容。 --- 书籍名称:《晚清宫闱秘史:光绪皇帝的最后岁月》 作者: 陈景秋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集团 页数: 580页 装帧: 精装,附有珍贵历史图片与手绘地图 内容简介: 《晚清宫闱秘史:光绪皇帝的最后岁月》是一部深入挖掘晚清末年政治漩涡与皇室内部权力斗争的非虚构历史著作。本书聚焦于光绪皇帝自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幽禁生涯,直至其离奇逝世的这段关键历史时期,力图还原一个被历史叙事长期模糊化的帝王形象及其悲剧性命运。 本书作者陈景秋,乃当代知名清史专家,长期致力于宫廷档案的整理与研究。他以扎实的史料功底和敏锐的史学洞察力,构建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历史图景。书中不仅梳理了光绪皇帝在瀛台的日常起居、精神状态以及与外界的有限接触,更细致剖析了慈禧太后集团对皇帝的严密控制,以及戊戌政变后,围绕权力继承、外交政策和内部改革等议题的暗流涌动。 全书结构严谨,共分为七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幽禁之始与“光绪新政”的余波 本部分详述了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的初期状况。作者通过解密地方督抚的上奏以及少数幸存的宫廷侍从的口述资料,描绘了光绪在精神与物质上遭受的双重压制。重点探讨了变法失败对立宪派和维新士大夫群体的心理冲击,以及慈禧太后如何利用“训政”之名,巩固其对朝政的绝对控制。此阶段的描述,着重展现了光绪从一个怀抱改革理想的青年君主,如何被一步步推向政治边缘的痛苦过程。 第二部分: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的干预 随着八国联军侵华的爆发,紫禁城内外的局势急剧恶化。本章深入分析了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西狩的决策过程及其对皇帝的实际影响。作者详细对比了光绪在西狩途中,面对流离失所和外部侵略时的不同反应,尤其是他对于割地赔款条约的真实态度。通过对《辛丑条约》签订前后各国公使的报告进行比对,本书首次尝试还原了光绪对国家危机的深层忧虑,并揭示了其与慈禧在应对列强问题上的微妙分歧。 第三部分:清末“新政”的复杂性与皇帝的角色 庚子事变后,清廷被迫推行“新政”以图自救。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这一时期的改革,指出其核心动力来源于外部压力而非内部觉醒。在这一背景下,光绪皇帝虽然仍保有“奉旨办事”的表面形式,但他通过翰林院、军机处遗留的亲信,秘密地向改革派传递信息,试图在有限的权力范围内施加影响。作者引用了关于“教育改革”和“废除科举”初期的部分奏折批阅痕迹,以佐证光绪的隐性参与。 第四部分:皇位继承权的暗流 光绪帝无嗣,这成为晚清政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本部分集中探讨了摄政王载沣及其家族对皇位继承的布局,以及后党与慈禧集团之间的权力制衡。书中详细分析了光绪帝的健康状况如何被宫廷势力用作政治工具,以及多方势力如何借“祈福安康”之名,进行权力试探。对于溥仪被选为皇储的过程,本书提出了基于多方史料的新解读,强调了其中潜藏的权力斗争痕迹。 第五部分:瀛台深处的日常与精神世界 这是本书中最具人情味的部分。作者查阅了晚年光绪帝的膳单记录、日常侍从的轮班记录,以及一些私密信件的碎片化信息,力图还原一个被囚禁的皇帝的真实生活。光绪的爱好、他阅读的书籍、他对戏曲的偏爱,以及他试图通过这些活动来对抗孤独和绝望的努力,被细致地描摹出来。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人物形象远超传统历史剧本中的扁平化塑造。 第六部分:光绪之死的未解之谜 本书的重头戏,是对光绪帝驾崩前夕的医疗记录、太医的医案以及相关人物的供词进行全面的交叉比对。作者并未简单地采信某一种结论,而是系统地梳理了“自然病逝说”与“被谋害说”的证据链。通过对现有物证的科学分析(如基于现代毒理学对史料中记载的“症状”进行反推),并结合政治背景的突然变化,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指出其死因的复杂性在于政治意图与生理衰竭的交织。 第七部分:帝国的黄昏与新世纪的开启 最后一部分将光绪的逝世置于整个晚清转型的宏大叙事中。他的死亡,标志着清廷最后一位在位且有改革意愿的君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为慈禧的独裁画上了句号,同时也加速了清朝的崩溃。本书在结尾处,深刻反思了光绪皇帝的悲剧性:他既是时代变迁的牺牲品,也是政治角力中的无力棋子,他的生命终结,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彻底终结。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一位皇帝生平的记录,更是对晚清政治体制僵化、权力结构扭曲的深刻剖析。通过对光绪皇帝最后岁月的聚焦,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充满挣扎与矛盾的复杂历程。书中附录的详细年表和关键人物关系图谱,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便利性和研究的参考价值。 --- 推荐读者: 对清史、晚清政治结构、宫廷生活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历史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喜欢通过细致史料还原历史真相的非虚构文学爱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狄膺(1896-1964)


  江蘇太倉人,原名福鼎,字君武,自號邃思齋主、平常老人。

  早年加入南社,並參加上海光復之役,先後畢業於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北京大學,曾參與五四運動。1921年響應吳稚暉號召的勤工儉學,赴法國就學。歸國後,歷任國民黨南京市黨部宣傳部部長、立法委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副祕書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秘書長等。1948年當選為行憲後第一屆立法委員,1949年來臺後,擔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紀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編者簡介

王文隆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兼任研究員,曾任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任、輔仁大學全人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主要領域為中華民國外交史、中國國民黨史、民國教育史,著有《外交下鄉、農業出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和影響(1960-1974)》,另已發表專書篇章、期刊論文約50篇。
 

图书目录

民國日記總序/呂芳上
狄膺日記導言/王文隆
民國史百寶箱:《狄膺日記》與我/劉維開
編輯說明
1950年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70094
  • 叢書系列:民國日記
  • 規格:平裝 / 253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 岁月流金,尘封往事的呢喃** 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泛黄的纸张和微微有些松动的装订,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它跨越时空的重量。我翻开它,仿佛踏入了一个被时间温柔封存的角落。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位老友在壁炉旁絮絮叨叨地讲述着那些已被世人淡忘的日常片段。那是一种极其朴实的记录,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充满了生活的肌理。我能想象出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气息——也许是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老式木窗上的光影,也许是黄昏时分邻里间低声的寒暄与叹息。这种“在场感”非常强烈,仿佛我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观看一部没有配乐的默片,每一个场景都留下了足够的时间让你去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因为某个不经意的词语,会勾起我对于过去某种模糊情感的共鸣,那种关于集体记忆和个人命运交织的复杂情愫。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史实,而在于它细致入微地保存了一段“活着的历史”,让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个微小的切口,窥见那个时代精神的底色与韧性。

评分

**(四) 历史的侧影与日常的史诗** 我们总习惯于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寻找时代的面貌,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从下往上,从边缘到中心。它没有聚焦于那些被教科书反复提及的重大事件,而是巧妙地将焦点聚集于“寻常百姓家”的柴米油盐、人情往来、以及那些不被历史记录的细微抗争与妥协。在我看来,这才是更真实、更有人情味的历史侧影。那些关于家庭内部的细微权力分配、邻里间的互助与猜忌,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坚实的社会基础。通过这些日常的片段,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生活温度”,而非仅仅是“政治温度”。这些“日常的史诗”比任何官方宣言都更具感染力,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和生存本能。阅读这本书,就像是站在一个时间胶囊的旁边,看着里面的人们,如何在不完美的环境中,努力维持着生活的尊严与秩序,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动容的力量。

评分

**(二) 笔墨间的挣扎与和解**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追求效率和高潮迭起,反而更像是一场漫长而内省的对话。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向外界证明什么,而是沉浸在自我构建的时间流中,与那些无法避免的困境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角力。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于“选择”的描述,那种在时代洪流面前,个体如何艰难地权衡利弊、做出取舍的内心波动,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的人性挣扎。在那些看似平淡的记述背后,蕴藏着强大的精神力量——那是一种历经磨难后,仍然选择保持体面和尊严的坚韧。读到一些心境低落的段落时,我会感到一种深深的理解和宽慰,仿佛知道在这世上,曾经有人也以如此坦诚的方式面对过同样的迷茫。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时,那些共通的、柔软却又坚硬的内核。它提供了一种阅读体验,让人在安静中获得面对现实的勇气。

评分

**(五) 知识的积累与情感的沉淀**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沉淀。从知识层面来看,它提供了大量关于特定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的珍贵“田野资料”。这些不是从二手资料中可以轻易获取的,而是带有强烈个体体验的鲜活样本。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感觉自己对那个年代的理解又多了一层厚度,不再是扁平化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这种知识的积累是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发生的。作者的坦诚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共情,那些关于失落、希望、坚持与告别的瞬间,都沉淀为一种复杂而成熟的情绪重量。它不是催人泪下的煽情,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悟,让人在合上书页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它教会我,真正的深刻,往往藏匿于最不经意间的记录之中,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挖掘和珍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收获颇丰的心灵朝圣。

评分

**(三) 语言的质感与时间的颗粒度**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会选择“凝练的颗粒感”。作者的用词极其讲究,没有多余的渲染和矫饰,每一个句子都像精心打磨过的石子,带着各自的温度和重量。这种语言结构使得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专注力,你不能像看快餐文学那样一目十行,而是必须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措辞背后的深意。这种专注,反过来也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记录这些事件时,那种近乎仪式性的审慎态度。它记录的不仅是事件本身,更是事件发生时空气的湿度、光线的角度,乃至心情的微小波动。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构建了一种极高的“时间颗粒度”,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丰富和立体。它展现出一种古典的文学素养,注重文字的韵律和力量,而非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对于喜爱深度阅读,并欣赏文字艺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是一场盛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