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好好愛動物:寶島收容所採訪錄

今生好好愛動物:寶島收容所採訪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尼尼為
图书标签:
  • 动物保护
  • 流浪动物
  • 台湾
  • 收容所
  • 访谈录
  • 生命关怀
  • 公益
  • 社会议题
  • 动物福利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夢想是可以用當志工來圓滿的。
 
台北文學獎年金類‧金鼎獎文學圖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馬尼尼為 挑戰自我紀實報導新作
兩年間親自採訪、記錄、成為志工,以逾150張畫作及9萬字
寫下收容所裡員工、志工、動物們的真實處境
 
  在這裡,我們已經不會說貓或狗「好可愛了」。
  「讓狗狗學會坐下、握手,模樣很可愛就會被領養。」
  這些話,我一直到當志工後才真正了解……
 
  你知道嗎?
  □ 台灣一間收容所裡有1000隻貓狗。
  □ 收容所的動物被關在籠子裡,每個籠子裡住了4~8隻狗/貓。
  □ 在收容所裡,狗一週出來一次已經很好命,貓更完全沒有所謂的出籠放風。
  □ 台灣所有收容所幾乎都在「垃圾山、資源回收廠、水肥場」旁邊。
  □ 收容所裡的貓狗每天吃一樣的、不在市面上販售、成分不知真假的飼料。
  □ 這裡的貓狗跟家貓家狗不一樣,牠們「受過傷」,需要更多耐心與愛心……

  「這一年來,我關注動物議題、讀了很多動保書。因為讀了書,我心裡很清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意思是,面對他者的苦難,不要視而不見、不要旁觀,至於能做什麼、做到了什麼,就量力而為。我把這些東西寫出來有用嗎?有用嗎?我問過自己千百萬次。」──馬尼尼為

  最稱職的愛貓人,最誠實的書寫者──馬尼尼為
  實際採訪收容所志工8人(年資2~13年)、工作人員4人(年資0~9年),田野訪談共29次。

  馬來西亞出生的作家馬尼尼為,在台北居住二十年。她說,每次讓她返鄉後再回來台灣的動力,就是貓。她是最稱職的愛貓人,或者俗氣點說是貓奴。正因此,透過她愛動物的眼,她對台灣動物心生一股好奇:台灣人很愛養貓狗,為什麼?台北的街上幾乎看不見貓狗,牠們去哪裡了?原來是去了收容所!那麼,收容所裡又是怎樣的景象呢?動物在裡面的一天是如何過的……

  因為愛貓,馬尼尼為開啟了這段台灣動物收容所的探訪之旅。

  從草擬計畫、申請國家補助、親自進入收容所採訪志工及工作人員、實際領養貓狗,到最後直接加入志工的行列……她看了無數動物之死、官僚體系的腐化、人們對動物的傷害、棄養的殘忍、法規的侷限等等,她決定將這些真實事件寫出來,為不會說話的動物發聲。

  「這是一本用生命換來的書──這樣講也許有點超過,但卻是我做了這麼多書,第一次感覺到難。這本書不是坐在家裡就會生出來的。我沒去算,也許在外面的時間多過在桌子前面對的時間。生命,指的是時間與汗水。這生命不光是我的,更是所有寫進去的志工的生命。我不想用『改變了我的人生』這種話,但我確實因為做這本書,從零、到溢出一百的心理與身體經驗。

  「有時我看著一屋子的書,和那些活著的動物相比,有人再問我寫詩的事、沒有靈感的事,我就會想說,去領養、去照顧一隻動物吧,不要再想自己的事……鄭重誠摯感謝所有匿名接受採訪的志工及工作人員。 以及在他們背後支援、支持的人類和寵物。」──馬尼尼為

  這本書中,她集結自己在台灣收容所的經歷、訪談、觀察、親身體驗,以文字與逾150張畫作完整呈現。期望更多人能看見動物在收容所裡的真實狀況,致力改變,讓台灣的貓狗擁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 本書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補助 ※
《浪跡天涯的靈魂:城市邊緣的生命絮語》 本書簡介 在這座繁華喧囂的城市光影之下,總有些聲音被忽略,有些生命在陰影中掙扎。他們是無依的浪子,是沉默的旁觀者,他們的故事,編織成一幅關於生存、希望與脆弱的動人畫卷。《浪跡天涯的靈魂:城市邊緣的生命絮語》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群體,而是深入城市結構的縫隙,探訪那些生活在社會邊緣、鮮少被主流目光所觸及的生命群像。這是一部田野調查與文學敘事交織的作品,試圖捕捉那些在鋼筋水泥叢林中,仍努力維持自身尊嚴與溫度的靈魂。 本書的寫作風格,根植於深度的人文關懷與嚴謹的田野觀察。作者摒棄了居高臨下的憐憫,而是以一種近乎參與者的姿態,傾聽並記錄下這些生命最真實的低語與吶喊。全書結構鬆散而富於層次,像一條蜿蜒的河流,引領讀者穿梭於不同的城市脈絡之中。 第一部分:時間的灰燼——無家者的鏡像 此部分聚焦於城市中數量龐大的無家可歸者群體。他們的存在挑戰著「進步社會」的定義,成為社會快速發展下的隱形傷疤。作者並未將他們簡單歸類為「流浪漢」或「街友」,而是細膩地描繪了他們身份的流動性與複雜性。 我們將追隨一位名叫老陳的退伍軍人,他如何從秩序井然的生活墜入無止盡的漂泊。老陳的日常是精準地計算著庇護所的開放時間、尋找安全的睡眠角落,以及在便利店外用微薄的零工積蓄換取一份溫飽。書中細緻描繪了他們如何在極端的環境下,發展出獨特的社群規則與生存智慧。例如,在特定的橋洞下,誰是信息的主要傳遞者;在公共圖書館,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進行自我教育與時間的消磨。 另一個章節則深入探討了「隱形無家者」——那些居住在網咖、二十四小時營業的速食店,甚至廢棄倉庫中的年輕世代。他們擁有手機、保持著對網路世界的連接,卻沒有一個可以稱之為「家」的物理空間。作者與一位年輕的夜班程式設計師進行了長時間的對話,揭示了高工時、高房租壓力如何將一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推向了社會結構的邊緣,他們是「功能性流浪者」,是資本邏輯下被耗盡的燃料。 第二部分:玻璃背後——被遺忘的勞動力 城市的光鮮亮麗,仰賴著大量難以被看見的勞動。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夜間運作、服務於白晝世界的非正式勞動者。 其中一章專門記錄了城市邊緣的清潔人員。他們是城市肌理的維護者,卻往往遭受著最大的社會污名。作者花費數月時間,跟隨一隊在凌晨三點開始工作的道路清潔隊。他們的工作是孤獨的、重複的,面對著人類製造的無盡垃圾。書中記錄了他們之間發展出來的默契與互相扶持的友誼——在冰冷的夜色中,一碗熱騰騰的麵條,或是一個及時遞上的保溫瓶,都成了維繫人性的重要儀式。 另一組群體是從偏遠地區來到城市從事「打零工」的農工。他們在工地、在臨時搭建的市集,扮演著城市基建的無名英雄。本書描繪了他們在語言、文化與生活習慣上所經歷的巨大衝擊。他們與家人遠隔千里,依靠著微弱的訊號與家鄉保持聯繫。書中收錄了他們用家鄉方言寫下的簡短信件,那些關於「土地的味道」和「孩子長高了多少」的文字,強烈對比著他們當下居住的簡陋工棚。 第三部分:邊緣的聲音——非主流社群的抵抗與共存 本書的第三部分不再僅僅關注生存的物質條件,而是轉向探討身份認同與社會排斥。 作者走訪了城市中一些相對隱蔽的非主流社群。其中一章詳細記錄了一群在城市邊緣從事街頭藝術與地下音樂創作的年輕人。他們利用公共空間作為畫布與舞台,用未經修飾的藝術語言,對抗著主流審美的單一化。這部分探討了「創造力」如何在缺乏經濟支持的情況下,成為一種精神上的自救。 另一章則聚焦於老年人在城市中的孤立狀態。隨著家庭結構的變遷,許多獨居老人發現自己被現代化的居住環境與數位生活所拋棄。作者記錄了一處老舊公寓樓中,幾位鄰居如何自發組織起來,形成一個互助網絡——他們一起購買生活用品、互相照看生病的人,用最傳統的人際連結,對抗著都市化的冷漠。 結語:存在的重量 《浪跡天涯的靈魂》最終指向的,是關於「存在」的哲學思辨。這些邊緣的生命,無論他們的處境多麼艱難,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著「活著」的意義。他們的故事提醒著讀者,社會的進步不應僅以經濟數據衡量,更應以對待最脆弱成員的態度來評判。 這本書沒有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它僅僅是一個邀請——邀請讀者暫停腳步,彎下腰,去聆聽那些平日裡被噪音掩蓋的、關於人類韌性與尊嚴的微弱迴響。它試圖證明,即使在最不被看見的角落,生命依然以其最原始、最堅定的姿態,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力量與光芒。這是一部關於我們這個社會的鏡子,映照出光亮之下的深度與陰影。

著者信息

作、繪者簡介

馬尼尼為


  馬來西亞華人,苟生臺北逾二十年。美術系所出身卻反感美術系,三十歲後重拾創作。作品包括散文、詩、繪本,著有:《多年後我憶起台北》、《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惹尼》、《我的美術系少年》、《馬來鬼圖鑑》等十餘冊。
 
  2020年獲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桃園市立美術館展出和駐館藝術家;2021年獲選香港浸會大學華語駐校作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圖文創作類得主、鍾肇政文學獎散文正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散文優選、金鼎獎文學圖書獎;2022年繪本《姐姐的空房子》獲選THE BRAW(波隆那拉加茲獎)100 Amazing Books、台北文學獎年金類入圍;2023年《癌症狗》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獎、《如果你問我收容所做志工遇到過的死》獲鍾肇政文學獎報導文學獎。

  曾任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作品三度入選臺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文學與視覺藝術補助數次,現於博客來OKAPI、小典藏撰寫讀書筆記和繪本專欄。同事有貓兩隻:阿美、來福,每天最愛和阿美鬼混;也是動物收容所小小志工。

  Fb/ IG / website : maniniwei

图书目录

出版緣起:以繪本為流浪動物發聲 文/向陽
寫在前面
獻給簡稚澄

【輯一】志工篇:Calling 呼喚
一、放棄醫師身分,夢想可以用志工來圓滿——溫蒂,志工11年
二、回家了,吃肉肉了!——琪琪,志工2年
三、如果牠們都被領養了,我就不會來了!——道格,7年志工
四、牠們是被抓去哪裡?——小慧,志工11年以上
五、如果你可以把牠先帶出去,就可以改變這隻貓的命運——小偉,志工13年
六、因為牠們太害怕了!——小雁,志工3年
七、那些設計者沒牽過狗!——C,志工3年
八、這樣我們不一直在牽狗嗎?——志工們

【輯二】工作人員篇:Job 工作
九、我餵的是瘋狗——動管員們
十、「我可以去急診、去住院都沒關係,人類對我的傷害比狗還可怕!」——狗訓練師阿比,在職2年
十一、醫助不用受訓,前三天實習半薪——醫助小婷,在職未滿1年
十二、來這裡久了,聲音會變溫柔——「清潔」嘉心,在職2年多
十三、領養率真的很低嗎?——側寫

【輯三】採訪過程、觀察、親身體驗——Calling & job 呼喚與工作
十四、收容所的惡是必要的嗎?——成為志工的開始
十五、一個人採訪的開始——採訪日記

尾聲:去收容所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61961
  • 叢書系列:文學森林
  • 規格:平裝 / 424頁 / 17 x 23 x 2.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