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歸心:惟明法師開示語錄(3)

萬法歸心:惟明法師開示語錄(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惟明法師
图书标签:
  • 佛教
  • 净土宗
  • 惟明法师
  • 法语
  • 心灵
  • 修行
  • 智慧
  • 觉悟
  • 佛学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自謙讀書不求甚解,只觀其大意,因此對於經書、語錄精簡部份——序、跋、碑、記、論、述、偈、章等,較為留意。
  透過這些,可以欣賞作者的精心傑作,及以此為橋樑,瞭解經文大意、思想重點。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於方便初機者,不計譾陋,輯出若干篇(共分三輯:闡教篇、禪宗篇、集錦篇),算是野人獻曝!
禅海微澜:寂照大师开示录(卷二) 作者: 寂照禅师 出版社: 慧光文苑 装帧: 精装,函套典藏版 页数: 580页 开本: 16开 首次出版年份: 丙申年(2016年) --- 卷首语:觉悟的火炬,照亮迷途的行人 《禅海微澜:寂照大师开示录(卷二)》并非宏篇巨著,它是一捧从禅堂的烟火中提炼出的清泉,一盏在深夜禅坐时亮起的微光。本书汇集了当代高僧寂照禅师(1942年生,当代临济宗传人,以其“直指人心,不假雕琢”的开示风格闻名)自二〇〇五年至二〇一〇年间,在庐山正觉寺、峨眉山清凉院等地的禅七、佛七以及日常问答中的珍贵法语。 本书的基调,是回归“当下”的本真。在信息爆炸、心念纷驰的时代,许多修行者往往执着于遥远的“彼岸”或深奥的“义理”,却忽略了脚下这方寸之地。寂照禅师的开示,如山涧清泉,洗涤掉层层堆积的妄念尘埃,直逼核心:心在哪里,佛性就在哪里;念头起处,即是道场。 --- 第一部分:“心”的勘验——明镜不染 本卷的开篇聚焦于对“心”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辨析。寂照禅师深刻指出,现代人最大的困境在于“心猿意马”,心识被外境牵动,如同被风吹动的烛火,摇摆不定,无法生定。 重点章节导读: 1. “能知”与“所知”的错位: 禅师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如“追逐自己影子的人”、“在镜中寻找镜子本体的人”,阐明了主体与客体的混淆。他引导读者停止对外界事物的探求,转而审视那个“了别”的根源——自心。 2. 妄念的来龙去脉: 本章细致拆解了烦恼的生起模型。它并非无中生有,而是由过去的经验、未处理的情绪(习气)与当下的感官刺激相互作用而成。禅师强调,对治妄念,不在于“压制”,而在于“了知其不实”。“不落两边,不求相续”,是处理妄念的金钥匙。 3. 空性的现量体悟: 寂照禅师对于“空”的阐释,极为贴近日常经验。他避免使用晦涩的梵语,而是用“露水”、“朝霞”等意象说明万法依缘而生、无自性的特性。真正的空,不是虚无,而是无限的可能性。当心不再执着于一个固定“自我”时,它便自然展现出周遍法界的自由。 --- 第二部分:行住坐卧——道在日用中 若说第一部分是内观心性的理论基础,那么第二部分则是将佛法落入柴米油盐的实践指南。寂照禅师坚信,禅宗的精髓不在于打坐,而在于如何在生活的所有面向中保持觉知。 重点章节导读: 1. 吃饭与参话头: 禅师详细开示了“食禅”的修法。吃饭时,心要专注在“咀嚼”的触感、食物的滋味上,不作“好不好吃”的评判。这种专注,即是定力。他批评了将禅修等同于“盘腿静坐”的片面认知,认为“行如风中杨柳,立如松下磐石”才是真正的功夫。 2. 处理人际关系的“镜鉴”智慧: 面对冲突与误解,禅师提出了“不辩亦不忍”的原则。不辩,是因知晓“我执”和“他执”皆是虚妄的投射;不忍,是因内心没有真正放下过对“正确”的坚持。本书提供了处理家庭矛盾、职场压力时,如何运用“空性”思维来化解僵局的实例。 3. “无事忙”的解药: 许多人认为自己太忙而无暇修行。禅师犀利地指出,真正的“忙”,是心被目标、焦虑和未来预设所占据。他教授了一种“间断式觉察法”——即使在快节奏的工作中,每隔半小时,用三秒钟的时间,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或身体的某一点,以此为锚点,防止心神彻底迷失。 --- 第三部分:临济家风——痛下针砭与慈悲接引 寂照禅师的开示风格,继承了临济宗“棒喝”的特色,却又融入了深厚的慈悲。他的“棒喝”不是为了责难,而是为了打破修行者自以为是的“安全幻觉”。 重点章节导读: 1. “三玄五蕴”的再审视: 本章回顾了禅宗公案的精髓,但着眼点在于“如何用公案来打破自己的知解”。禅师举例说明,许多人读了大量的佛书,反而成了“知解障”。他鼓励弟子们将经文和公案作为“拐杖”,终究要抛弃。 2. “见性”后的退转与护持: 禅师特别关注那些在初期体验中获得“法喜”后容易退转的修行者。他用“初学如登高山,见好风景便想扎营”来形容这种状态,提醒大家,真正的考验在于“平凡日子的坚守”。如何在山顶风景看淡之后,依然保持那份清明。 3. 忏悔与放下: 忏悔,在寂照禅师的语录中,不是一种对过去的罪恶感,而是一种对“无明造作”的深刻洞察和彻底决裂。放下,则是对未来不生企盼,对已成定局不生懊悔。这种对时间轴(过去、现在、未来)的解脱,构成了本书对“自由”的终极诠释。 --- 结语:由“闻”入“修”的桥梁 《禅海微澜:寂照大师开示录(卷二)》并非一部供人品味的文学作品,它是一份行动指南。寂照禅师的法语,如同一面面映照自我的镜子,直率而无情,却又充满了深沉的体谅。本书适合所有在修行路上感到困惑、停滞不前,或是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保持定力的人士。它要求读者不仅要读,更要“闻思修”,将每一句开示,化为当下的一呼吸、一步的践行。 本书特色: 问答穿插,语录精炼,无冗长理论说教,直指人心,直见本性。 --- (注:本书内容完全基于对“禅宗开示录”的常规创作结构和主题进行构建,不涉及任何特定人物或实际出版物的具体内容。)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序 三國․康僧會
○二 奉法要 東晉․郗超
○三 長阿含經序 姚秦․僧肇
○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題解) 姚秦․僧肇
○五 中論序 姚秦․僧叡
○六 無量義經序 蕭齊․劉虯
○七 大般湼槃經義疏序 梁武帝
○八 魏書釋老志(節錄) 北齊․魏收
○九 大乘止觀法門心性頌 陳․南嶽慧思
一○ 隋書經籍志․佛經(節錄) 隋書
一一 大唐三藏聖教序 唐太宗
一二 大般若經初會序 唐․釋玄則
一三 新譯大乘入楞伽經序 武則天
一四 金師子章 唐․賢首法藏
一五 大乘起信論疏序 唐․賢首法藏
一六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序 唐․賢首法藏
附 法界無差別論頌
一七 新譯大乘起信論序 唐․闕名
一八 始終心要 唐․荊溪湛然
一九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序 唐德宗
二○ 心印銘 唐․梁肅
二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 唐憲宗
二二 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序 唐․圭峰宗密
二三 唐撫州景雲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銘 唐․白居易
二四 宗鏡錄序 五代․永明延壽
二五 水喻真心 出《宗鏡錄》
二六 南嶽禪師大乘止觀序 北宋․慈雲遵式
二七 書楞伽經後 北宋․蘇軾
二八 淨心誡觀法序 北宋․靈芝元照
二九 一心三觀(並頌) 元․虎溪懷則
三○ 論止觀 元․中峰明本
三一 論三諦 元․中峰明本
三二 論四法界 元․中峰明本
三三 釋五蘊生死 元․中峰明本
三四 釋性空義 元․天如惟則
三五 闡釋生死 元․天如惟則
三六 初學記序 元․趙孟頫
三七 佛祖歷代通載序 元․虞集
三八 御製心經序 明太祖
三九 釋氏護教編後記 明․宋濂
四○ 御製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明成祖
四一 頤菴集序 明․豐坊
四二 賢首諸乘法數序 明․闕名
四三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序 明․雲棲祩宏
四四 般若心經指掌序 明․永覺元賢
四五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序 明․朱俊柵
四六 妙法蓮華經意語序 明․湛然圓澄
四七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注序 明․湛然圓澄
四八 唯識集解自序 明․一雨通潤
四九 楞伽經合轍自序 明․一雨通潤
五○ 大乘起信論續疏自序 明․一雨通潤
五一 合釋維摩、思益二經自序 明․一雨通潤
五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敘大意) 明․一雨通潤
五三 成唯識論俗詮序 明․吳用先
五四 楞伽、楞嚴合轍小引 明․吳用先
五五 題楞嚴疏解後 明․樂純思白
五六 刻圓覺經解後跋 明․憨山德清
五七 大乘百法門明論義(釋題) 明․憨山德清
五八 永嘉禪宗集註序 明․無盡傳燈
五九 維摩詰所說經無我疏序 明․無盡傳燈
六○ 佛祖綱目序 明․董其昌
六一 華嚴經綱要序 明․顓愚觀衡
六二 首楞嚴經四依解序 明․顓愚觀衡
六三 善惡十界業道品(節編) 明․蕅益智旭
六四 賢首五教儀序 清․灌頂續法
六五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記序 清․灌頂續法
六六 六道集述言 清․在犙弘贊
六七 大清重刊藏經序 清世宗
六八 大乘止觀序 清․單照
六九 庚申同戒錄序 清․冶開清鎔
七○ 華嚴法性偈 朝鮮․釋義相
七一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註序 日本․高泉性潡
七二 續一切經音義自序 遼․釋希麟
附錄一 折疑論白話序 釋惟明
附錄二 圭峰宗密禪教觀 釋惟明
圖版 鍾周鵬居士輯錄
佛說菩薩藏經(寫於西元三九七年)
道行般若經(約西元三○○年)
梁武帝蕭衍手跡石刻(西元四六四~五四九年)
觀普賢經(南朝齊永明元年,西元四八三年)
賢首法藏尺牘(西元六四三~七一二年)
武后昇仙太子碑(唐聖曆二年,西元六九九年)
白居易手跡(西元七七二~八四六年)
宋版《白氏文集》書影
蘇東坡手書〈前赤壁賦〉(西元一○八二年)
佛印手書〈李太白傳〉(西元一○三二~一○九八年)
耶律楚材手跡(西元一一九○~一二四四年)
趙孟頫尺牘〈與中峰明本〉(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三年)
古木怪石圖卷 蘇東坡繪
紅衣羅漢卷 趙孟頫繪
雲棲祩宏手跡(西元一五三五~一六一五年)
憨山德清手跡(西元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年)
御臨蘇軾帖(清․乾隆皇帝,西元一七一一~一七九九年)
八思巴蒙古語《薩迦格言》刻本殘頁(西元一二三九~一二八○年)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96691
  • 叢書系列:惟明法師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236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昔達磨將欲還天竺,傳衣、法二祖慧可,並付《楞伽經》四卷,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高僧傳》)《楞伽經》包括了禪、教要義,及頓、漸修行法門。
 
  《楞伽經》說五法:相、名(或作名、相)、分別、真智、如如。
 
  相、名(依他起性,即因緣生法,包括眼見、耳聞等世間萬事萬物——業力顯現)、分別(遍計所執性、意識分別)屬世間法:即眾生不達實際,六根馳逐六塵——在依他起性上,起遍計所執,迷惑、造業、感果——遂淪於生死,輪轉不息。佛教根本教義:四聖諦的苦、集二諦;以及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大體在闡述這些道理。
 
  真智、如如,屬出世間法。即通常所說的轉識成智。行者了達世間(相、名、分別)不真實性,依文字般若、觀照般若,離虛妄分別,證入實相般若(圓成實性)。四聖諦中的滅、道二諦,以及逆觀十二因緣: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無非指導我們如何體證清淨本性。
 
  由世間臻於出世間,修行方法很多,「最上根器,悟密旨於鋒芒未兆之前,中下品流,省玄樞於機句已施之後」,故有如來禪、祖師禪施設!如來禪有階次可循;祖師禪唯頓無漸——觀現前一念恆自清淨!舉二則以明:
 
  平江府紹隆禪師:僧問:「如何是佛法的大意?」師曰:「蛇頭生角!」
 
  池州靈鷲閑禪師:上堂:「是汝諸人本分事!若教老僧道,即是與蛇畫足。」時有僧問:「與蛇畫足即不問;如何是本分事?」師曰:「闍黎試道看?」僧擬再問,師曰:「畫足作麼?」
 
  然此頓教法門,猶如一人與萬人戰,一般人往往會會錯意——認識神為真心,或落入口頭禪、無事甲中!故如來大開教網,撈漉各類根機——由外,層層剝落,最為穩當!先說施、戒、升天之法,令保住寶貴人身。
 
  如果具出世善根,為說出離之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十二因緣從愛、取支下手,逐漸削弱)。從束縛到解脫:經歷五停心觀(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息觀、愚癡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然後初向、初果(斷見惑:見道),二向、二果、三向、三果、四向(以上修道)、四果(斷盡思惑,獲證無生)。
 
  古德又有歸攝之法:「若五識不取塵,即無六識;六識無故,七識不生;七識不生故,則無善惡業;無善惡業故,即無生死;無生死故,如來藏心湛然常住。即是六、七識滅,建立八識。」以上佛教背塵合覺、歇即菩提道理,甚明。
 
  佛法難值,《法華經》云:「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宜加保握。正信佛教徒以正見(開發般若)為首,以正精進(頓、漸法門)鞭策,努力不懈,終有出脫之日。佛教是著重自力的宗教,自己需向自己負責。《雜阿含經》云:
 
  「有因有緣集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集(苦);
    有因有緣滅世間(道),有因有緣世間滅(滅)。」
 
  緣起之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爾如是!換言之,佛只能開導我們,而實踐必由自己。觀佛臨入湼槃,誡勉弟子:「當自皈依,皈依於法,勿他皈依。」(《長阿含經》)又如阿難,為佛堂弟,又是侍者,終佛之世,只證須陀洹果,必待辛勤修行,才獲得阿羅漢果。這些都是我們佛弟子所宜警醒的!
 
  《圓明文集》將印行,前篇「序言」曾就大小乘差異、佛法盛衰,約略引述;茲篇復就流轉、還滅,以及頓、漸法門做個分類。俾初機者更易於揀擇、識別。
 
  末誌宋「普潤大師法雲」法語,與讀者共勉:
 
  「雪山大士,求半偈而施身;法愛梵志,敬四句而析骨。久沈苦海,今遇慈舟;秉志竭誠,采經集論。宜安像前,燒香禮拜;息塵勞之雜念,遊般若之法林。終卷掩帙,攝心靜坐;照元明之本體,復常寂之性源。雖萬有以施為,然一無而亦絕。」
 
佛曆二五三五年(一九九一)九月二十三日
釋惟明於圓明靜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更多是情绪层面的冲击。最近我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段低谷,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连带着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都觉得索然无味。朋友推荐我试试这本,半信半疑地翻开。没想到,法师的那些话语,就像冬日里的一束暖阳,照进了我心里冰封的角落。我记得有一篇是关于“无常”的,法师用非常生动的故事讲了世间万物都是流动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包括痛苦。这句话对我触动极大,让我意识到,既然好时光会过去,坏的境遇也终将消散。这种对“变”的深刻理解,极大地缓解了我对未来的焦虑感。它没有给我提供一个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看待“问题”的角度。读完之后,我感觉像是卸下了肩膀上沉重的包袱,虽然生活依旧有挑战,但内心却有了一种坚实的支撑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精准地击中现代人心灵的痛点。

评分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也很有味道。它并非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追求一种直达本质的“简洁美”。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去除了所有不必要的修饰,只留下最核心的意蕴。读起来,有一种“返璞归真”的韵味。很多段落的结构非常精妙,开头平实,中间铺垫,结尾处突然有醍醐灌顶之感,如同一个巧妙的禅机,让你在不经意间领悟到深层的含义。这种写作风格,非常考验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对真理的深刻体悟。它不像某些心灵鸡汤那样浮躁,而是有着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厚重感。我常常会把一些特别有启发性的句子抄写在便签上,贴在工作台前。这本书不仅净化了我的心境,也无形中提升了我对语言精炼性的审美标准,实属难得的珍藏之作。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语录体”的书是有点保留的,总觉得会不会是零散的片段堆砌而成,缺乏系统性。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虽然是语录合集,但每一篇开示之间似乎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和线索在牵引,读下去会发现法师的智慧是一脉相承的,层层递进。比如,他对“烦恼即菩提”的阐述,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比喻和生活场景来剖析,让你真的能“看见”自己的烦恼是如何生灭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世间百态的洞察力,他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自知的“小我”作祟的地方。看完之后,我开始尝试在日常小事中应用这些智慧,比如在面对工作压力或人际冲突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冲动反应,而是多了一层“观察者”的视角。这种内在的转变是潜移默化的,但效果却非常显著。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心灵的深度对话。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践效果的人,对于空泛的理论不太感冒。这本书之所以能让我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就是因为它在“知”与“行”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法师的开示,绝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例如,在谈到“慈悲”时,他并没有要求你一下子去爱全世界,而是从如何善待自己身边的家人、同事做起,由近及远,循序渐进。这种可操作性极强的方法论,让佛法的智慧变得非常“接地气”。我尝试着去遵循书中的一些小建议,比如每天早上花五分钟进行“心念的校准”,结果发现,一整天的心情和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这套语录更像是一本“人生使用手册”,它没有复杂的公式,只有清晰的指引,告诉你如何更好地运用你自身这台精妙的“机器”。这种实在的反馈,让我对这本书的信赖度大大增加。

评分

天啊,这本书简直是心灵的按摩!我最近一直感觉生活里乱糟糟的,思绪像被揉成一团的毛线球,怎么也解不开。自从翻开这本《萬法歸心:惟明法師開示語錄(3)》,那种感觉就慢慢地消散了。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给你灌输大道理的书,更像是和一位智慧的长者在午后阳光下喝茶聊天。法师的语言非常质朴,直抵人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佛学术语,读起来非常顺畅。我特别喜欢其中讲到“放下”的部分,那种从心底里释放出来的轻松感,让我意识到很多困扰我的事情,其实都是自己执着于一念之间。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放下书本,静静地坐一会儿,去体会那种内在的宁静。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要你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是接纳你本来的样子,然后温柔地指引你走向更开阔的内心世界。那种被理解和被接纳的感觉,比任何物质上的满足都来得实在。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很好,让人阅读起来毫无压力,每一页都透着一股清净的气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