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昔達磨將欲還天竺,傳衣、法二祖慧可,並付《楞伽經》四捲,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高僧傳》)《楞伽經》包括瞭禪、教要義,及頓、漸修行法門。
《楞伽經》說五法:相、名(或作名、相)、分別、真智、如如。
相、名(依他起性,即因緣生法,包括眼見、耳聞等世間萬事萬物——業力顯現)、分別(遍計所執性、意識分別)屬世間法:即眾生不達實際,六根馳逐六塵——在依他起性上,起遍計所執,迷惑、造業、感果——遂淪於生死,輪轉不息。佛教根本教義:四聖諦的苦、集二諦;以及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大體在闡述這些道理。
真智、如如,屬齣世間法。即通常所說的轉識成智。行者瞭達世間(相、名、分別)不真實性,依文字般若、觀照般若,離虛妄分別,證入實相般若(圓成實性)。四聖諦中的滅、道二諦,以及逆觀十二因緣: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無非指導我們如何體證清淨本性。
由世間臻於齣世間,修行方法很多,「最上根器,悟密旨於鋒芒未兆之前,中下品流,省玄樞於機句已施之後」,故有如來禪、祖師禪施設!如來禪有階次可循;祖師禪唯頓無漸——觀現前一念恆自清淨!舉二則以明:
平江府紹隆禪師:僧問:「如何是佛法的大意?」師曰:「蛇頭生角!」
池州靈鷲閑禪師:上堂:「是汝諸人本分事!若教老僧道,即是與蛇畫足。」時有僧問:「與蛇畫足即不問;如何是本分事?」師曰:「闍黎試道看?」僧擬再問,師曰:「畫足作麼?」
然此頓教法門,猶如一人與萬人戰,一般人往往會會錯意——認識神為真心,或落入口頭禪、無事甲中!故如來大開教網,撈漉各類根機——由外,層層剝落,最為穩當!先說施、戒、升天之法,令保住寶貴人身。
如果具齣世善根,為說齣離之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十二因緣從愛、取支下手,逐漸削弱)。從束縛到解脫:經歷五停心觀(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息觀、愚癡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然後初嚮、初果(斷見惑:見道),二嚮、二果、三嚮、三果、四嚮(以上修道)、四果(斷盡思惑,獲證無生)。
古德又有歸攝之法:「若五識不取塵,即無六識;六識無故,七識不生;七識不生故,則無善惡業;無善惡業故,即無生死;無生死故,如來藏心湛然常住。即是六、七識滅,建立八識。」以上佛教背塵閤覺、歇即菩提道理,甚明。
佛法難值,《法華經》雲:「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宜加保握。正信佛教徒以正見(開發般若)為首,以正精進(頓、漸法門)鞭策,努力不懈,終有齣脫之日。佛教是著重自力的宗教,自己需嚮自己負責。《雜阿含經》雲:
「有因有緣集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集(苦);
有因有緣滅世間(道),有因有緣世間滅(滅)。」
緣起之法,若佛齣世,若不齣世,法爾如是!換言之,佛隻能開導我們,而實踐必由自己。觀佛臨入湼槃,誡勉弟子:「當自皈依,皈依於法,勿他皈依。」(《長阿含經》)又如阿難,為佛堂弟,又是侍者,終佛之世,隻證須陀洹果,必待辛勤修行,纔獲得阿羅漢果。這些都是我們佛弟子所宜警醒的!
《圓明文集》將印行,前篇「序言」曾就大小乘差異、佛法盛衰,約略引述;茲篇復就流轉、還滅,以及頓、漸法門做個分類。俾初機者更易於揀擇、識別。
末誌宋「普潤大師法雲」法語,與讀者共勉:
「雪山大士,求半偈而施身;法愛梵誌,敬四句而析骨。久瀋苦海,今遇慈舟;秉誌竭誠,采經集論。宜安像前,燒香禮拜;息塵勞之雜念,遊般若之法林。終捲掩帙,攝心靜坐;照元明之本體,復常寂之性源。雖萬有以施為,然一無而亦絕。」
佛曆二五三五年(一九九一)九月二十三日
釋惟明於圓明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