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天樂命:阮大年口述歷史

順天樂命:阮大年口述歷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阮大年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阮大年
  • 顺天乐命
  • 台湾史
  • 政治人物
  • 回忆录
  • 传记
  • 民国历史
  • 台湾政治
  • 地方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臺灣教育史上最年輕的大學校長
奉行80分主義的樂活典範
 
  阮大年生於兵馬倥傯的中國上海,見證對日抗戰和共產黨統治,幾經輾轉遷臺後赴美取得博士學位。學成之際受時任中原理工學院韓偉院長感召,毅然返臺赴中原理工學院任教並獲聘校長,卸任後受李國鼎先生邀請出任科技顧問組執行秘書,推動八大科技政策,繼為教育部延攬擔任政務次長,負責鬆綁髮禁等重大政策。
 
  交大校長任期中,以國家級視野與標準規劃校務建設,積極引進人文藝術與通識教育,並規劃設立人文社會學院,為交大成為綜合性頂尖大學鋪路。而後憑藉「飲水思源」與「有教無類」的熱忱,陸續接任東海大學與臺中商專校長,並成功促成臺中商專升格技術學院。
 
  阮大年不僅創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紀錄(中原任期),也是第一位由國立大學出任私立大學的校長(交大轉任東海),同時率先提出院校合併構想(如建議臺中四校合併為臺中大學);任內並促成中原與中商升格,以及四中五校聯誼賽、清交梅竹賽、臺中四大學競賽聯盟、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等校際聯誼與合作,為臺灣樹立開放、合作、全人平衡的前瞻教育典範。
 
  這位一生奉獻教育的「超級校長」,直言不諱的性格讓他在官場中屢屢被推上風口浪尖,人事爭鬥也讓自己飽受攻訐傾軋,但這些皆遠不如么女飽受病苦折磨的錐心之痛,所幸信仰讓阮大年對上天所有安排無不感恩順從。然而「順天」不代表消極無為、隨波逐流,除了讓人生出力量直視苦難,也更懂得珍惜幸福;這無疑是阮大年向吾人演示、無止境且最寶貴的一堂生命教育課程。
 
聯合推薦
 
  每個章節都非常生動,節奏明快,吸引人繼續往下閱讀,而看到阮大年校長精準掌握時程,精采訴說人生故事,時而幽默、自嘲,時而展現驚人的記憶力,更是不得不佩服阮校長是力行現代「無齡」生活的最佳典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林奇宏
 
  阮大年校長在任內致力深化博雅教育,擘畫人文社會學院發展藍圖,並以國家級標準進行交大校園建設與景觀規劃,不僅為「交大軍校」邁向綜合性頂尖大學的重要推手,其以宗教家情懷面對人生考驗的智慧與謙遜,同樣值得細思咀嚼與師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  黃明居
  
  阮校長對大學校務的全心付出,成就了 100 分的教育,我也非常佩服阮校長的「80分」主義,和「為學須如金字塔」的思維,更顯文人雅士風範。在閱讀完阮校長《順天樂命》這本書後,我從書中得到非常多的啟發與感動,真心推薦給大家。──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校長  陳同孝
 
  阮校長曾說:「頭皮下的比頭皮上的更重要。」他用幽默的方式提醒我們要重視內在修養和品格,而不是外表的形象……我相信這本回憶錄會讓更多人看到阮校長的光輝歲月和豐富人生,也會讓更多人受到阮校長的感染和啟發。──國立臺中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副教授  周素娥
历史的沉思与民间的记忆:一部关于清末民初社会变迁的口述史 书名: 历史的沉思与民间的记忆:一部关于清末民初社会变迁的口述史 作者: (此处应为口述者与整理者的署名,为满足要求,暂以虚构署名或留白处理) 出版社: (此处应为出版社名称,暂以虚构或留白处理) 出版年份: (此处应为出版年份,暂以虚构或留白处理) --- 导言:在宏大叙事之外,聆听时代的细语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史或军事史著作。它是一次深入田野的寻访与记录,聚焦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从晚清的衰微到民国的初创与动荡——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体验与深层思考。我们摒弃了精英阶层的宏观论述,转而将焦点投向那些被主流史学往往忽略的角落:县城里的士绅、乡村的农户、初生的民族工业者以及在传统与现代边缘挣扎的知识分子。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口述”的性质。通过对多位亲历者的深度访谈与整理,我们得以重构一个立体、多维且充满生活气息的历史图景。这些叙述者并非历史的缔造者,却是历史的承载者和被塑造者。他们的记忆,如同散落的珍珠,经过岁月的打磨,虽有遗忘和偏差,却保留了最原始的温度与触感。 第一部分:旧王朝的黄昏——秩序的崩塌与日常的焦虑 (约 400 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清朝末年,在权力中心渐趋涣散的背景下,地方社会是如何应对持续的危机感与不确定性。叙述者们回忆了光绪、宣统年间的具体生活细节,包括地方税制的繁复、科举制度的衰落对读书人的心理冲击,以及民间对“洋人”与“新学”的复杂态度。 我们详述了特定地域(如江南水乡或北方边陲)的宗族结构如何受到冲击。家族的权威不再是绝对的,新的社会关系开始萌芽。例如,一位前清县丞的后人回忆了地方官员如何疲于应付天灾、匪患与层出不穷的“新政”要求,而普通百姓则在动荡中寻求庇护,从依赖传统权威转向投靠新兴的士绅或商人阶层。 此处的关键不在于描述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在于描绘“感觉”——那种面对一个行将就木的旧体系时,人们内心深处的无力和迷茫。口述者们描述了饭桌上的不安、年节习俗的改变,以及年轻人对新知识的向往与年长者对“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固执之间的张力。这是一幅关于社会心理层面的细腻画像。 第二部分:风暴中的新生——民国的序幕与错位的现代化 (约 550 字) 辛亥革命的爆发,对身处底层的民众而言,其意义远比政治口号复杂。本部分聚焦于革命后,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剧变的初期阶段。 我们收录了几位亲历者关于“剪辫子”的恐惧与好奇,关于新共和“总统”与地方军阀的认知差异。对于许多乡村居民来说,朝代的更迭可能意味着军饷的搜刮加剧,而非自由的降临。然而,对于受过新式教育或投身商业的人群而言,这却是崭露头角的契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民族工业的早期发展。一位在上海或天津开设小型纺织厂的商人后代,详细讲述了他们如何在旧式官僚的掣肘与外国资本的夹缝中求生存。他们谈论机器的引进、工人的组织,以及对“实业救国”的朴素信念。这些叙述揭示了现代化进程的非均衡性——它在沿海城市迅猛发展,却在内地留下巨大的真空和断层。 此外,本部分还探讨了文化领域的交锋。口述者描述了新式学堂与旧式私塾的竞争,白话文的推广在乡野间的阻力,以及家庭内部对女性教育态度的转变。这些变迁,是宏大政治变革投射在家庭内部的微观历史。我们力求展现,在“新旧交替”的口号下,人们在精神层面所经历的剧烈撕扯与重塑。 第三部分:乱世求存——个人意志与环境的博弈 (约 550 字) 本书的后半部分,时间跨度延伸至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这一时期的口述集中于“求存”这一核心主题。 叙述者们记录了在地方权力真空下,个体如何依靠人脉、声望甚至武力来维护自身及家族的利益。我们收录了一位在西南地区经历过“烟土之路”贸易的脚夫的口述,他描述了在没有稳定政府时,安全如何成为最昂贵的商品,以及他如何学会识别不同派系军人的信号。 另一条重要的线索是关于社会道德的重塑。在传统伦理受到挑战、国家秩序尚未建立的真空期,人们如何构建新的行为规范?口述者们谈及对“江湖道义”的推崇,对诚信(或欺诈)的界定,以及在动荡中对“善恶”判断标准的演变。 本书的总结部分,着重于口述者们对自身经历的最终反思。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所经历的“前朝”与“新朝”?他们的集体记忆中,留下了怎样的对稳定与变革的期盼?这些叙述最终汇聚成一个深刻的认知:历史并非由帝王将相独自书写,它更深植于无数普通人在面对剧变时的选择、适应与坚守之中。本书提供了一扇独特的窗口,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充满矛盾、活力与创伤的时代,在最微观的层面上是如何被感知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阮大年/口述
 
  東海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學士、美國 North Texas State University 化學碩士、美國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材料科學博士。
 
  歷任中原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原理工學院院長、中原大學校長、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執行秘書、教育部政務次長、國立交通大學校長、東海大學校長,以及國立臺中商業專科學校、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校長等職,曾出版《生命有甘泉》、《EUREKA:我找到了 》、《這一雙手》、《走出自己的路》等專書與合集。
 
朱富國/採訪編撰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特約文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新聞學組教育學士、英國 University of Leeds 中國商務與亞太研究碩士。
 
  歷任園區生活雜誌、大地地理雜誌、當代設計雜誌、經濟日報等新聞媒體文字採訪編輯,及拓墣產業研究所公關經理。現任羅文音樂工作室企宣統籌、文達富工作室文案總監、勞動部產業人才投資方案企業公關班與新聞稿寫作班講師,著有《從茅寮細孲仔到臺灣創投天王:邱羅火口述歷史》。

图书目录

校長序/翻轉教育先行者 林奇宏
館長序/最關鍵的一塊拼圖 黃明居
推薦序/成就100 分的教育 陳同孝
推薦序/智慧、憐憫與愛 周素娥
自 序/我們成了一臺戲 阮大年

第一章 受苦與我有益—追逐自由的少年
1. 滬城舊事
2. 社會寄生蟲
3. 初升朝陽

第二章 沐博雅之風—就讀東海大學點滴
1. 徜徉學術之海
2. 緣結大肚山
3.「弱雞」從軍記

第三章 負笈萬里續奇緣—留美光陰
1. 再見只為再遇見
2. 幸福宅急便
3. 追隨韓偉腳步

第四章 大膽衝撞制度—從中原到教育部
1. 第一志願到中原
2. 科技政策幕後英雄
3. 教育沒有不可能

第五章 有為亦有治—以國家規格建設交大
1. 天時地利人和
2. 分工合作與充分授權
3. 真正做到「飲水思源」

第六章 毀譽不動於心—執掌東海與中商時期
1. 漂亮的犧牲打
2. 厚積薄發

第七章 餘韻悠悠—退休似新生
1. 一生的功課
2. 我知道誰掌管明天

參考書目
後記/豐美的葡萄樹 阮大年
編後語/網友和傲嬌貓 朱富國

特別收錄
愛家×耿直×急性子 長女 阮文薏
週末的聖誕老公公 次女 阮文芯
亦父亦友 子 阮慕光
Story about 公公 長外孫 劉增晧、外孫女 劉增恩
附錄/阮大年 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70821
  • 叢書系列:歷史與傳記系列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我們成了一臺戲
阮大年
 
  和朱富國先生進行了大半年的採訪工作,我的口述人生歷史記錄工作終於告一段落,感覺也鬆了口氣,以後該是朱先生忙碌整理編寫的時間了。這本「被動」的自述,要謝謝母校陽明交大的厚愛(曾經服務過,也有資格稱為我的母校了吧!),只有用「施比受更有福」來祝福母校了。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
  記得50多歲時,有位朋友強迫我去看他認識的一位中醫。我那時還不太信任中醫(現在女兒復健後比較相信了),但他強調反正免費看診,就被逼著去了。醫生把脈後送我七個字:「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必須求他延年益壽,否則死期不遠。我可是相信生命氣息存留都在乎創造主的,最後也沒破費「延壽」,回想起來這都已是三十年前的事,現在不單活到「古來稀」,也稱「今來稀」的年齡了。雖然知道再活也活不到需用望遠鏡的年日,但不管是一個月、一年、十年,甚至樂觀到100歲,還是要有一些方向和盼望才是。
 
  回想一生,父母和學校幫助了我身心方面的成長,教會則是幫助我心靈方面的成長,我才能成為「身心靈」多少平衡的「全人」。我的一生指針都是依靠聖經(神的話),因為「神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人生路上的光。」而我覺得一生最好的學習榜樣之一,就是使徒保羅。
 
  我在準備考大學的時候,仍舊如常參加聚會,當時我們連續幾天查考羅馬書,最後一天主題是「福音的奧秘」,講員提到保羅很詳細地將神啟示他的「奧秘」一一闡述,說到神對人類的救恩,從猶太人一直到世上所有的人,真是充滿慈愛智慧和大能,因此保羅在結論十一章時不由得擲筆大聲讚頌:
 
  「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做過祂的謀士呢?誰是先給了祂,使祂後來償還呢?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門。」(羅馬書11:33-36)
 
  保羅寫完一定久久不能自己,因此後來的話就不得不另成一章了。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1-2)
 
  這兩段聖經深深地影響了我的一生方向,當時講員問:有沒有人和保羅一樣,感受到保羅當年的感動?我那時雖然還只懂些「深哉....」這段經文的皮毛,但也已經足夠使我同意「所以弟兄們....」這段經文了,那天我就決心「獻上自己,當作活祭」,願意一生將自己獻給上帝,尋求祂的旨意。因為開竅了,覺得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因聖經上說當作「活祭」,既說是活的,所以是志願的、持續的,但也是不可改變或後悔的,我特地在聖經內頁寫下「一次獻上永不收回」提醒自己。還好我是交給神,不像浮士德是交給魔鬼,因此回憶我短短的一生,自從獻與神後,真的是不由自主而全然聽天由命了。我在「獻身」後,發現人生起了變化,第一件要學的功課就是「不可效法這個世界」。當時才高中畢業的我,不效法這個世界談何容易?
 
  耶穌教的人生功課
  那時考大學流行念理工,然後「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如何能不效法?我早就決定唸理工,第一志願是臺大工學院,可是「獻身」不久,突然師大附中通知我可以保送成大工學院的任何科系,這難道就是神的答案?雖非保送臺大,但成大也是很好的學校,我覺得這正是順從神、不效法世界的第一步,而且免參加聯考可輕鬆不少。正當自以為「天人合作愉快」,平常對我寵愛有加且放任我的母親突然插話。
 
  有一天母親問我:「成大在哪?」
  我說:「臺南啊!」
  她說:「那麼遠?不要去吧,你考不上臺大的嗎?」
  
  我說:「班上第一、二名保送臺大,三、四名保送成大,我第四名應該考臺大沒問題,附中往例都是一半以上可以考上臺大的,而且我們班有四十多個同學,至少二十人可考上吧。」
 
  她說:「那就不要去吧。」
 
  哈哈!當時母命難違,只有向耶穌告罪了,我還是參加聯考去考臺大吧。奇怪的是,填志願時我填了臺大電機、機械、化工三個系,我不愛土木,認為這樣就夠了。後來聽人建議,怕臨時意外發生,便加填一些科系以防萬一,我發現當時很受媒體歡迎的東海原來也有化工系,就隨手加入。最後陰錯陽差,莫名其妙就考到東海去了。
 
  現在回想,原來這就是耶穌在教我人生的功課,可當時我絕對不認同,這就是所謂「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意思,我甚至對神埋怨:「神哪,這是祢的旨意,也許善良、純全,也許祢喜悅,但絕非我喜悅的啦!」這只是第一堂課,此後人生還有更多類似的經驗,當時都一頭霧水,但回顧起來,加上時間的淬煉,更能體會「不可效法世界」和「心意更新而變化」,最後也漸漸接受當時的安排,真正地察驗這些乃是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保羅回憶他一生,在《哥林多後書》6:8-10的結尾說:「榮耀、羞辱、惡名、美名,似乎是誘惑人的,卻是誠實的;似乎不為人所知,卻是人所共知的;似乎要死,卻是活的;似乎受責罰,卻是不至於喪命的;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我的一生和保羅相比雖然是「小巫見大巫」,但保羅的感受我卻也多少體會到了一些皮毛。
 
  當作「活祭」後,神就 take over(接管)我的人生而重新規劃了。「來來來,來臺大」變成了「來來來,來東海」,後來雖然還是「去去去,去美國」,但又變成令人跌破眼鏡的「去去去,去中原」;絕非夢寐以求,卻是做夢也不可能夢到的。總之,只有少帆是我一直不變的第一志願,但過程也是一波多折,等我已認了也放棄後,神又把她從天邊送到我讀書時的宿舍(按:詳閱本書第三章)。其他的一切要不是從沒想過的、超過所求所想的,要不就是神賜了又收回,反正不一定都是喜樂平安,但絕對是精采可期的人生。
 
  讓心更加柔和謙卑
  而保羅在覺得離世時間不遠時說道:「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腓立比書 1:23)但主說信徒仍需要他,所以他還會留在世上一陣,「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立比書 1:20-21)
 
  “For me to live is Christ, to die is gain.” 如果要口語化些,可翻譯為「我死了就賺了!」
  
  平常我們常說:「我活那麼長,真的是活一天賺一天」,恰好和聖經所說相反。若我們看待死亡如同毛毛蟲的蛻變:「從必朽壞的變成不朽壞的,從必死的變成不死的。」那麼又何懼之有?因此早去一天就多賺一天,既然活著就要學習耶穌基督,我才因此很甘心地活在老朽的目前,但壓力正是如同保羅說的:「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立比書 3:13-14)
 
  忘記背後,對我來說很容易(撰寫本書的朱先生應該最能體會),但坦白講,我的人生沒有太明確偉大的標竿,也沒雄心大志向標竿直跑的能力,更沒有像耶穌在世上醫病、趕鬼、傳道、授業、解惑、宣講救恩、散布福音的能力。但後來我發現聖經中一段熟悉的經文,已經為我指引了方向。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這段經文的確是我過往人生經常需要,並早已真實經歷。每當遭遇到「勞苦愁煩,力不能勝」時,我都會到耶穌面前懇求力量安慰和安息。
 
  但經文接著又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 11:29-30)這裡說的不只是「得安息」,更進一步是「享受安息」。但要享安息不是免費的,得要負主的軛,學主的樣式或像一般人說的背十字架跟隨主,似乎是很痛苦和艱困的,但耶穌卻說是輕省和容易,我想關鍵就是能不能和耶穌一樣,有一顆「柔和謙卑」的心。
 
  其實這是我早已知曉的道理,一生中我都希望和耶穌一樣「心裡柔和謙卑」。但認識我較深的人都知道,我這個直性、無耐性、一發火就沉不住氣的個性,即使磨難不斷仍未能完全改變。我雖不是狂傲的人,但仍不夠柔和謙卑,至少受不了別人比我驕傲,所以目前知道我未來的重大標竿之一,至少是使自己內心一天比一天更柔和謙卑,更像主的樣式。希望當我離世時,親近我的人能體會,畢竟我還勉強可算是個柔和謙卑的人吧!
 
  人生接近謝幕之際,回想起來真如一場戲,我雖非一流角色,但上帝給我這個配角的戲分,對我來講已經是超過我的能力了。內容雖非可歌可泣,但也很精彩,只是我演得不夠好,絕對得不到上天的奧斯卡獎。唯一可安慰的,是至少我常將聖經上的經文,如同《哥林多前書》4:9 節所說「因為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放在心中,所以至少做到了下面二點:
 
  一、我從小就發現寡人能力有限,絕對不適合演獨腳戲,成事必須「天時、地利、人和」。因此我很能配合經文的勉勵,要「我們」一起演,而且要團結一致地演「一臺」戲才會成功。
 
  二、觀眾除了「世人」外還有「天使」,所以不能一味地討好和配合世界潮流,也要體察天父的旨意。當然有時難免世人會不同意甚至發噓聲,但只要天上的觀眾在鼓掌就夠了。
 
  話說上臺容易下臺難,人生舞臺亦復如此,再依依不捨,早晚仍須鞠躬下臺。採訪紀錄期間發生不少事情:郭南宏校長染疫引發併發症辭世,我幾位同學檢查出重症或者突然走了,十月初新聞又報導了高中同學作家王文興過世的消息。王文興對社會一向觀察深刻,作品風格也偏向陰鬱深沈,但是我相信這些年他對人生應該有著更深的體悟,在生命的最後旅程中慢慢領略聖經所說「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至少身為天主教徒的他,最終還是有一個安息在天國的盼望。
 
  在我的口述歷史即將出版的此刻,懷想這些曾如蠟燭燃燒自己努力照亮世界的故人們,即使春蠶絲已盡、蠟炬淚已乾,仍舊衷心盼望與祝福彼此,終能承神恩在天家蛻變成蝶享永生。
 
  最後,在下臺前先祝各位看官一生平安喜樂、順天樂命,而我也希望回後臺時,主耶穌會對我說:「回來享安息吧!」想到這, 就不免想以「哈! 哈! 哈!」大笑三聲作為 Happy Ending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阮大年的口述历史,读起来真像是一趟穿越时空的旅程。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人的生平,更像是拉开了那个时代社会图景的一角。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非常到位,无论是关于早年经历的描述,还是他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亲身见闻,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那些关于地方治理和民生疾苦的记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语言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朴实而有力的叙事腔调,仿佛是阮先生本人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没有过多的矫饰,全是真情实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历史人物,更是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那种鲜活感是教科书上难以给予的。书中的一些观点,虽然带着时代烙印,但其对人性、对社会结构的洞察,至今读来仍有启发。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过去与现在沟通的桥梁,让我对历史研究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次深度的共情体验。我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味,感受到阳光穿过特定材质窗户时的温度。口述者的语言风格,虽然质朴,但蕴含着深厚的民间智慧和生活哲学,充满了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书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看似是闲笔,实则是理解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生存状态的关键钥匙。它们共同编织了一张细密的关系网,展示了个人选择如何在更大的历史惯性中被塑造,又如何微弱地反作用于历史。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从不同的层次获得新的体悟,尤其是在对“时间”和“记忆”的理解上,这本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它没有那种传统传记的刻板和冗长,反而充满了口语化的生命力。有时候,你会发现阮先生的描述跳跃性很强,但这恰恰反映了记忆的真实状态——情感浓烈之处自然会多着墨,无关紧要之处则一笔带过。这种叙述的“不完美”反倒构成了它最大的魅力。它揭示了历史记忆的筛选机制:什么被记住,什么被淡忘,以及为什么。书中关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几次重大转折点的描述,充满了戏剧张力,每一次抉择的背后,都是对自身价值观的终极拷问。对于任何对历史社会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田野案例——如何通过个体的经验,窥见宏大叙事的盲点。看完后,我的脑海中一直在回响的,是那种置身事外却又身不由己的复杂情感。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叙述者的口吻极其真诚,仿佛他正坐在我面前,毫无保留地分享着他毕生所思所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整理这些口述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尊重,没有用现代的眼光去过度解读或评判,而是忠实地呈现了一个特定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路历程。书中对于人际关系和权力运作的描绘,细致入微,那些政治博弈中的微妙之处,那些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都让人看得心惊又叹服。这种“内部视角”的叙事,提供了官方文献难以触及的肌理纹理。每一章的转换,都像是翻开了一个新的侧面,展现了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沉浮。读罢全书,留下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点,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关于“在历史中如何自处”的哲学思考,绝对是案头常备的佳作。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其需要静下心来阅读的作品。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激发无尽的追问。口述者对往事的回忆,常常充满了某种无可奈何的幽默感,这种黑色幽默是历经沧桑后才能提炼出的醇厚味道。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社会阶层流动和文化认同的讨论,那些微妙的身份标签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又是如何被个体试图挣脱或接纳的,描绘得入木三分。作者在整理过程中,似乎在努力保留那份未经修饰的“原味”,让读者直接面对那个时代人们最真实的焦虑与希望。这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史料价值,具有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它迫使我反思我们现今所处的环境,很多问题,在本质上也许从未改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